基於中醫診治理論的
㈠ 如何看待論文「基於中醫診治理論的航空發動機故
科學哲學是以科學為分析和研究對象的一門哲學學科.本文從科學哲學的角度,分理論的邏輯可行性、理論的可檢驗性和理論的經驗解釋力三個方面對中醫基礎理論進行了分析,探討其與科學理論之間的差異以及向科學理論發展的可能性.目的是對從科學哲學這...
㈡ 中醫如何治療人體的疾病 理論依據是什麼
四診八綱,最基礎的辨證
㈢ 中醫基礎理論包括什麼
中醫基礎理論主要內容可分為以下四部分:
(一)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對中醫理論體系形成影響較大的哲學思想主要有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
氣一元論討論的是氣是構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於氣。氣是運動不息,變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物質世界的諸般變化均源於氣的運動變化,即氣化。
氣一元論 滲透到中醫學中以說明精氣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人體氣的運動必須協調、通暢才能保證機體功能的正常,精氣與神密切相關等等。
陰陽五行學說主要討論陰陽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內容,陰陽學說認為陰和陽既可代表相互對立的兩個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內部所存在的相互對立的兩方。陰陽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相互間有著交感、制約、互根、消長、轉化等關系;五行學說則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屬性分為五類:即金、木、水、火、土。五者之間存在著生克關系。陰陽五行學說滲透到中醫學中則用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並用於疾病的診斷和疾病的防治。
(二)中醫學關於正常生命現象的理論知識
主要有氣血津液、臟象、經絡、形體官竅等內容。
氣血津液主要闡述氣血津液這些人體生命活動所需的基本物質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關系。
臟象則以五臟為中心闡述五臟、六腑、奇恆之腑、以及相關的形體、官竅、情志、液體的作用及其相互關系,也包括五臟系統與自然界的關系。
經絡主要闡述經絡的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經概念、分布、走向與交接規律、循經路線、流注次序以及與臟腑的關系;奇經八脈的循行路線、功能;別絡、經別、經筋、皮部等內容。
形體官竅主要討論了皮、肉、筋、骨、脈;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與臟腑、經絡的關系。
(三)中醫學關於疾病的理論知識
主要包括病因、發病以及病機內容。
病因討論了外感六淫和癘氣;內傷七情太過;病理產物性病因如瘀血、水濕痰飲、結石;以及過勞、過逸、飲食失宜、外傷、用葯不當等病邪的性質、致病特點等內容。
發病學認為疾病的發生是由於陰陽失去平衡協調。發病的兩要素是正氣和邪氣。外界環境、體質和情志等是影響發病的重要因素。發病途徑主要是外感和內傷。發病類型則包括新感即發、伏而後發、徐發、繼發、復發等。
病機是闡述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主要有: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津液代謝失常和內生五邪等;還討論了疾病的傳變與轉歸。
(四)中醫養生和治病原則
養生即保養生命,包括強身,防病,延壽三項內容。其實施主要在於適應自然規律、重視精神調攝、加強體能鍛煉、謹和寒熱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方面,並介紹了中醫養生常用的方法。
治療原則主要討論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和一些具體的治療方法:如早治防變、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調理氣血、調理臟腑以及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等內容。
㈣ 歷史上全面奠定了中醫理論基礎的醫學著作是
學術界統一認為是《黃帝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版素問》主要講一權般理論(陰陽關系、五行關系等等)、生理、病理和小部分疾病。《靈樞》主要是講經絡、穴位。
樓上說的《易經》是古代勞動人民對生產實踐中的一些關於自然界、人類社會、數理知識等等很多方面的總結。但跟中醫學沒有直接關系。但其中的一些傳統哲學觀念跟中醫學有關,比如陰陽、五行。
㈤ 中醫的最基本理論有哪些
中醫基本理論-防治原則 預防醫學歷來就重視預防,早在《內經》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強調「防患於未然」。《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1.未病先防 就是在疾病未發生之前,做好各種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 疾病的發生,關繫到邪正兩個方面。邪氣是導致疾病的重要條件,而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原因和根據。外邪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因此,治未病,必須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調養身體,提高正氣抗邪能力,另一方面要防止病邪的侵害。 2.既病防變 是指如果疾病已經發生,則應爭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變。 治則 治則是指疾病的治療法則。它是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精神指導下制定的,對臨床治療立法、處方、用葯,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1.治病求本 是指尋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並針對根本原因進行治療。在臨床運用這一治則時,必須正確掌握「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和「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標本兼治」等情況。 2.扶正與祛邪 疾病的過程,是正氣與邪氣矛盾雙方相互斗爭的過程。因而治療疾病,就要扶助正氣,祛除邪氣,改變邪正雙方的力量對比,使之有利於疾病向痊癒方向轉化。 3.調整陰陽 疾病的發生,從根本上說是陰陽的相對平衡遭到破壞,出現偏勝偏衰的結果。因此,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促進陰平陽秘,乃是臨床治療的根本法則之一。 4.調整臟腑功能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臟與臟,腑與腑,臟與腑之間在生理上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在病理上則相互影響。因此,注意調整各臟腑之間的關系,使其功能協調,才能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5.調理氣血關系 氣血是各臟腑及其它組織功能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氣血各有其功能,又相互為用。調理氣血是以「有餘瀉之,不足補之」為原則,使它們的關系恢復協調。 6.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由於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時令氣候、地理環境等,尤其是患者個體的體質因素,對疾病的影響更大。因此,在治療疾病時,必須把這些方面的因素考慮進去,對具體情況做具體分析,區別對待,以制定出適宜的治療方法。 中醫看舌頭的道理舌診中醫看病,無論是誰,都要看看舌頭,這是什麼道理呢? 原來,舌頭和人體臟腑關系密切,觀察舌頭的變化情況,可以了解臟腑病變的寒熱虛實,可以測知病情的深淺輕重,所以中醫特別重視望舌,稱為舌診。 正常人的舌體柔軟靈活,顏色淡紅,富有生氣,稱為淡紅舌。如果舌體變得轉動不靈,表示病情嚴重;舌體的紅色變淺,反映氣血不足;舌體的紅色加深,是熱證的表現;舌體出現瘀點,瘀斑、又是瘀血證的常見徵象;舌體淡白而腫脹,並出現齒印,反映病證屬於虛寒性質;舌體瘦小、深紅而開裂,則是陰虛有熱的表現。 正常人的舌體表面鋪有一層薄薄的苔垢,呈白色,干濕適度,中醫稱為正常舌苔,也叫薄白苔。外感疾病初起階段的表證,舌苔較薄,涉及臟腑病變的里證,舌苔可以增厚。寒性病證的舌苔多呈白色,熱性病證的舌苔多呈黃色,也有出現黑色的。舌苔乾燥表示津液虧損,舌苔滑潤表示濕濁不化。 現代醫學的臨床觀察也表明,在許多疾病中,舌頭確有各種各樣的變化。腦溢血引起的偏癱以及舌下神經麻痹的病人,舌頭伸出來總是歪在一邊。腦炎、甲狀腺機能亢進以及某些神經官能症的病人,伸舌時常常出現顫抖。猩紅熱的病人,紅腫的舌刺突出於光潔的舌面,狀如草莓。惡性貧血的病人,舌乳頭萎縮,舌面光滑。缺乏維生素B1的病人,腫脹的舌頭被牙齒擠壓而出現齒印。缺乏維生素B2的病人,舌乳頭消失,舌尖和舌邊往往會出現潰湯或開裂。淡白舌多見於各種貧血、慢性腎炎及慢性腹瀉等;紅絳舌多見於各種炎症感染;青紫舌多見於肝臟病、心臟病和各種癌症。 近年來,國外也很重視研究舌頭與疾病的關系。例如德國有位學者發現肝硬化的患者常可見到舌頭充血腫脹,呈藍紅色,稱為「肝舌」。還有白血病常見舌潰瘍,甲狀腺機能減退者多見舌胖大,先天性心臟病人舌呈紫紺色,嚴重的阻塞性黃疸病人舌邊有時可見黃色素沉著,尿毒症晚期病人的舌上有時可見白霜樣的尿素結晶,等等。 由此可知,無論古今中外,都發現舌頭與疾病的密切關系,體內許多疾病都可通過舌頭反映出來,舌頭是人體的一面鏡子。 中醫診脈中醫看病,總要摸脈,因為通過脈象的變化,既可以搜集病情資料,又可以了解正氣的強弱,還有助於預測病情是趨於好轉或是趨向惡化。 感冒了,將手輕輕按在橈動脈上,常能明顯地覺察到脈搏的跳動,稱為浮脈,中醫形容它好象是木頭漂在水面上一樣,所謂浮脈如「水中漂木」。浮脈在其他外感疾病的初期階段也常見到,表示病變部位較淺。如果必須用力按壓,才能觸知脈搏的跳動,稱為沉脈,常見於不少慢性病,表示病變部位較深,已經涉及臟腑。脈搏跳動增快,稱為數脈,大多是熱性病證的反映。脈搏跳動減慢,稱為遲脈,含有姍姍來遲的意思,是寒性病症的表現。脈搏跳動無力,稱為虛脈,說明正氣不足。如果病人氣陰兩虛,常常出現一種細弱的脈象,中醫形容它是「細如絲線」。脈搏跳動有力,稱為實脈,表示正氣尚強。如果病人正氣旺盛,而邪熱也盛,往往出現一種洪大的脈象,好象波濤洶涌,來盛去衰。 有些脈象,對於某些疾病有比較重要的參考價值。比如脈象不柔和,綳得較緊,好象按在弓弦上一樣,稱為弦脈,往往提示病人可能患有動脈硬化症或高血壓病。脈搏跳動不規則,常有停頓,或時強時弱,稱為結代脈,大多見於心臟病人。脈搏往來流利,稱為滑脈,中醫形容它是「如珠走盤」,一般多見於痰飲病人,但也不可一概而論,弦脈也常見於一般痛症或外感病證,偶爾的結代脈有時心臟並無疾病,至於滑脈在正常的妊娠婦女中更是常見。 脈象還有助於判斷預後,病情雖然沉重,但脈象和緩和力,仍有轉機;如果脈象細微欲絕,簡直摸不清楚,則是預後不良的象徵。 總而言之,摸脈是一種重要的診病手段,也是中醫診病的一種獨特方法,是四診中的重要環節。中醫經過長期體驗,對脈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且有不少脈學專著,如晉代王叔和的《脈經》,明代李時珍的《瀕湖脈學》等。現代對脈象也進行了不少研究,有人用脈象儀初步描出了各種不同的脈象;有人用心電圖研究脈象產生的原理。 中醫治療中的辨證觀 標本緩急:所謂疾病的標本反映了疾病的本質與現象、原因與結果、原生與派生等各方面的矛盾關系。中醫學在「標本緩急」理論中,已經觸及到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問題。「本」,類似疾病的根本矛盾;標,類似被根本矛盾所規定和影響著的其他矛盾。在疾病存在的整個過程中,其根本矛盾,即「本」的性質沒有發生變化,但被根本矛盾所規定或由根本矛盾所派生的其它矛盾,即「標」,卻有的產生了,有的激化了,有的發展了。但是,治病必須抓住疾病的根本矛盾,即所謂「治病必求其本」。有名醫學古話為「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正治反治:在區分了疾病的標本,確定了治療的主次先後之後,就要採取措施進行治療,使陰陽的相對平衡得以恢復。總的治療原則就是一個,即針鋒相對;證候所反映的陰陽失調狀況,我們就利用糾正這種陰陽失調狀況的治療方法。如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塞因塞用等,藉以幫助機體恢復平衡狀態。中醫學關於應用與證候性質相反的葯物進行治療的原則,正是自發地利用了矛盾對立雙方既斗爭、又統一的辯證法原理。正治反治不僅運用了矛盾的斗爭性,也運用了矛盾的同一性。 異法方宜: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種類和病人的條件是復雜多樣的。同一種疾病的分型和病人的條件是復雜多樣的。同一種疾病,由於地域、氣候、季節、生活、環境、職業、體質等不同,治法就應有所不同。治療疾病既要考慮矛盾的普遍性,又要考慮矛盾的特殊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醫門法律.早明內經法律》指出,「凡治病不察五方風氣,衣食居處各不相同,一概施治,葯不中竅,醫之過也」。中醫「異法方宜」的治療原則,確實蘊含著把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結合起來的辯證法思想。 病治異同:所謂病治異同,包括「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兩個方面,這是中醫治療上的靈活性。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時、因地而治法不同。或由於病情的發展,病機的變化,以及邪正消長的差異,治療上應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治法,謂之「同病異治」。不同的病證,在其發展過種中,出現了相同的病機變化時,也可採取相同的方法進行治療,謂之「異病同治 " 學醫要善體物性 祖國醫學最講援物比類,從物象中尋求醫葯的道理。因為中醫學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人與自然相應。用物理來解釋醫理,在祖國醫學中時常見到。 例如,一般用於葯物和診斷治療的五行歸類。腎主水,色黑,凡葯物色黑而多汁者,如玄參、補骨脂等,認為屬腎家葯,可以治腎。如病人面青,可以診斷為肝病等等。但是,從物理體會醫理,更是學醫者應當時時、事事留意的地方。古時候有名的醫家,講究此道,對醫術的提高很有幫助。例如吳鞠通《溫病條辨》中關於桑葉理肺的論述,從桑葉芳香有細毛,橫紋最多,體察出它能夠走肺而宣肺氣,用以創制桑菊飲,治療風溫輕證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頗效,即是善從物性學醫者。這些地方值行我們認真加以總結。 余晚年治病主張認病在治療之行,醫貴中正,葯法自然,這點認識,正得之於對物性的體認。 譬如弈道,可以適於醫道。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清朝有個叫粱魏今的人,是下圍棋的國手,施定庵拜在他門下,跟他學棋,只爭(差)一先。有一天,他與定庵共游峴山,見山下出泉瀠漾紆徐,非常高興,就對施說:「子之藝工矣!動究心於此乎?行乎當行,止乎當止,任其自然,而與物無競,乃弈之道也。子銳意深求,則過猶不及,故三載未脫一先耳。」從此定庵乃悟化機之流行無跡象,百工造極,咸出自然,則棋之止於中正,猶琴之止於淡雅。於是益窮向背之由於未形,而決勝負之源於布局,而技大進,終成國手。 這些故事說明弈棋的道理可以從泉水悟得,弈之道如此,醫之道亦如此。布局在弈棋之先,苟窮理辨證之不足,雖有奇方妙葯,亦無所措手。病不能識,何以言治。另外弈隨棋轉,當行則行,當止則止,與泉水之出一樣,必順其勢而利導之。用葯也是如此,葯隨證轉,過與不及皆非其治。懂得了這個道理,醫術自可精進。這些地方正是物性給人的啟示,是一般書本中沒有的。可見善學醫者,還應善體物性。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說明人是每天離不開飲食的。但是,若無一副健全的胃腸消化器官,縱然有滿桌的美味佳餚,確也有點兒心有餘而力不足了。因為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往往在美餐之後,有得不償失之感,甚至會因此而加重脾胃疾病。因此,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好壞,將直接關繫到人體的健康與長壽。 中醫學認為:胃主受納,脾主運化。這是指吃到嘴裡的食物,首先要經過牙齒咀嚼,唾液拌和,下咽至胃,由胃受納。然後經胃之腐熟,分解混勻成食糜,通過「胃氣主降」的作用,將食糜運送至十二指腸、空腸,這就是中醫所指的「脾運」功能。食物在胃、胰等胃腸激素的作用下,促進胃蛋白酶、胰酶等消化酶的大量分泌,將「水谷精微」中的氨基酸、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營養物質,依賴「脾氣主升」的作用,經氣、血、津液的運行而輸布到全身。這個過程,則可以理解為脾所主「化」的生理作用,由此可見,所謂「脾主運化」,「運」指機械性消化,「化」指化學性消化及其代謝過程而已。 但是,脾胃雖為人體的消化器官,運化水谷精微之樞紐,若要完成飲食營養的消化吸收,合成新的氣、血、精、津液的全過程,還必須得依賴心、肝、膽、胰、肺等其他臟腑的相互配合。需要說明的是,中醫所講的脾,並不是西醫解剖學中的脾臟,而是既泛指臍周腹部小腸的消化吸收,又概括了胃、腸、肝、膽、胰等消化器官的生理功能。因此,脾胃功能健全,則體豐膚澤,面色紅潤,四肢強勁,精力充沛;反之則肌肉消瘦,面色萎黃,四肢無力,神疲力乏。 「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這是古人用以觀察病人病勢輕重進退、生死存亡的辨別方法。也就是說人在生病時,只要還能吃飯,表明胃氣尚存,氣血化源未絕,謂之「有胃氣則生」,病勢可望由重轉輕,預後良好。若病到已不能進食,標志胃氣已絕,氣血生化無源,便是「無胃氣則死」,病熱將由輕轉重,逐漸惡化,危及生命。所以中醫古書《內經》說「安谷者昌,約谷者亡。」例如三國時代的蜀國丞相諸葛亮,他之所以活了54歲就死了,主要在於他平日政事煩多,操心費力,又長期進食甚少,導致思慮傷脾、營養不足、胃氣衰敗的緣故。這就告誡人們:若不注意日常的飲食起居,不護養胃氣,就有可能損害健康,縮短壽命。中醫認為,導致脾胃疾病的原因,不外乎飲食不節、寒熱不適,或情志郁悶、憂思困脾等因素,因此預防上亦要從節飲食、適寒熱、暢情志這三方面做起。《脾胃論》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臟」。這不僅使我們對脾胃認識有所啟發,同時對我們臨床治療脾胃疾病亦有所借鑒。 脾胃既是人體五臟六腑氣機升降的樞紐,也是人體氣血生化之源和賴以生存的「水谷之海」。歷來有「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的說法,因此,我們說「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㈥ 中醫理論體系的三大基石是什麼
中醫基礎理論主要內容可分為以下四部分:
(一)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對中醫理論體系形成影響較大的哲學思想主要有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
氣一元論討論的是氣是構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於氣。氣是運動不息,變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物質世界的諸般變化均源於氣的運動變化,即氣化。
氣一元論 滲透到中醫學中以說明精氣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人體氣的運動必須協調、通暢才能保證機體功能的正常,精氣與神密切相關等等。
陰陽五行學說主要討論陰陽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內容,陰陽學說認為陰和陽既可代表相互對立的兩個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內部所存在的相互對立的兩方。陰陽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相互間有著交感、制約、互根、消長、轉化等關系;五行學說則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屬性分為五類:即金、木、水、火、土。五者之間存在著生克關系。陰陽五行學說滲透到中醫學中則用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並用於疾病的診斷和疾病的防治。
(二)中醫學關於正常生命現象的理論知識
主要有氣血津液、臟象、經絡、形體官竅等內容。
氣血津液主要闡述氣血津液這些人體生命活動所需的基本物質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關系。
臟象則以五臟為中心闡述五臟、六腑、奇恆之腑、以及相關的形體、官竅、情志、液體的作用及其相互關系,也包括五臟系統與自然界的關系。
經絡主要闡述經絡的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經概念、分布、走向與交接規律、循經路線、流注次序以及與臟腑的關系;奇經八脈的循行路線、功能;別絡、經別、經筋、皮部等內容。
形體官竅主要討論了皮、肉、筋、骨、脈;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與臟腑、經絡的關系。
(三)中醫學關於疾病的理論知識
主要包括病因、發病以及病機內容。
病因討論了外感六淫和癘氣;內傷七情太過;病理產物性病因如瘀血、水濕痰飲、結石;以及過勞、過逸、飲食失宜、外傷、用葯不當等病邪的性質、致病特點等內容。
發病學認為疾病的發生是由於陰陽失去平衡協調。發病的兩要素是正氣和邪氣。外界環境、體質和情志等是影響發病的重要因素。發病途徑主要是外感和內傷。發病類型則包括新感即發、伏而後發、徐發、繼發、復發等。
病機是闡述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主要有: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津液代謝失常和內生五邪等;還討論了疾病的傳變與轉歸。
(四)中醫養生和治病原則
養生即保養生命,包括強身,防病,延壽三項內容。其實施主要在於適應自然規律、重視精神調攝、加強體能鍛煉、謹和寒熱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方面,並介紹了中醫養生常用的方法。
治療原則主要討論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和一些具體的治療方法:如早治防變、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調理氣血、調理臟腑以及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等內
㈦ 中醫的理論經典是什麼
中醫本身就是理論載體,《皇帝內經》等相關中醫書籍詳細記載著它的理論。經典就是用一句話總結中醫理論,這十分困難,因為每一條總結都不足以完全代表中醫理論。所以 彭聯邦研究認為:拯救中華民族,完全可以先從理清中醫理論開始。
附帶一條個人的理解:中醫是自然觀察科學,以觀察人的生命規律,自然環境對人體的影響(動物、植物、時間、礦物等。。。。。),從而提出避免疾病、醫療疾病等引導指導等方法。
㈧ 基於中醫理論的治療方法都有哪些
按摩,刮痧,拔罐,針,灸,中葯等等。古代中醫還包括祝由科,畫符念咒。巫術,作用類似現在的催眠和心理療法。很多自然療法都屬於中醫范疇。
㈨ 中醫治病的基礎理論是什麼
氣虛來,包括元氣、源宗氣、衛氣的虛損,以及氣的推動、溫煦、防禦、固攝和氣化功能的減退,從而導致機體的某些功能活動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現象。多由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或勞傷過度而耗損,或久病不復,或肺脾腎等臟腑功能減退,氣的生化不足等所致。
根據實際情況辯證論治,採取葯療或食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