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卓越治理

卓越治理

發布時間: 2020-12-03 19:36:52

⑴ 卓越治理的從治理(governance)、善治到卓越治理

卓越治理由社會系統工程專家組、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法治系統工程中心與北京實現者社會系統工程研究院以社會系統工程架構綜合集成多種世界化治理資源,於1994年提創,並得到了持續的集成和創新.
治理(governance),亦被譯作施政或治道等,是1個涉及社會調控、尤其是世界化時代社會調控的重要政治概念.
◆ 聯合國全球治理委員會(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對治理的定義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並且採取聯合行動的持續的過程.它既包括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制度和規則,也包括各種人們同意或以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 世界銀行認為:治理指行使政治權力來管理1個國家的事務,建立有效的公共服務、可靠的法律制度以及對公眾負責的行政當局.
◆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在其1997年政策文件 中確定治理是指「行使經濟、政治和行政權力,管理國家各級的事務.治理包括一些機制、過程和機構,使公民和群體能夠藉以表達他們的利益、行使他們的法律權利、履行他們的義務和調解他們之間的分歧」.這個定義獲得秘書長的促進綜合響應聯合國會議和首腦會議機構間工作分隊的認可.在過去10年,由聯合國系統支助的國家一級治理方案數字已大為擴大.
◆ Jon Pierre認為: 「治理是指具有不同宗旨和目標的廣泛行為者之間進行持久的協調和取得一致」.這些行為者可以包括政治行為者和機構、利益集團、公民社會、非政府組織和跨國組織.這個定義說明,傳統的國家政府雖然必須應付來自上述行為者的內部挑戰和外部挑戰,但以前政府獨攬的某些職能可能由上述某些當事方取代.
◆ Pierre的治理定義以社會為中心,而Peters和Pierre 提供的治理定義則更傾向於以國家為中心.盡管他們認為「治理是指國家與社會之間不斷改變的關系和日益依靠強迫性較少的政策手段」,他們堅稱「國家仍然是很大的權力中心」,因此他們覺得治理是「國家發揮1項領導作用、制定優先事項和確定目標的過程」.這點符合國家的作用是「指導」社會和經濟這個概念.
◆ Hirst 為治理提供了1個較為籠統的定義.他聲稱:「治理的一般定義可以是指控制或領導1項活動或1批活動的手段,以便能夠根據某些既定標准交付可以接受的一系列成果」.
◆ 加拿大的治理研究所(Canada』s Institute of Governance, 2002) 認為:「治理是社會或組織作出重大決策、確定誰為參與者和參與者如何負責的過程」.
◆ 羅伯特·O·基歐漢和約瑟夫·S·奈對治理的定義是:「正式的和非正式地指導並限制1個團體集體行動的程序和機制.」
由於政治系統的主要功能是向社會復合體輸出調節價值過程的具有約束力的權威性決策, 所以治理的主體並不限於作為公共權力機關的政府,政府的「統治」(government)只是治理方式之一.無論在內涵還是外延方面,「治理」都比「統治」或政府控制更大.世界化時代的某些社會調控領域,甚至出現了從依靠政府的統治走向不依靠政府的治理(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的趨向.
在有效實現公共管理的社會調控活動中,治理是1種多種主體與多種方式的綜合集成,它涉及/包括但不限於:
◆ 治者(如國家)與被治者(如公民)(the government and the governed)的平衡與協同;
◆ 權力與權威的平衡與協同;
◆ 強制與自願的平衡與協同;
◆ 政府與非政府的平衡與協同;
◆ 公共機構與私立機構的平衡與協同;
◆ 傳統的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包括新公共管理)以及1種新興的強調網路化、更大的開放性及公民社會和私人部門間合作性的回應治理模型的平衡與協同.
世界化時代治理主體的表現形態,既可以是政府機關,也可以是私立機構,以及作為非政府組織或非營利組織的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 或所謂「第3部門」(the third sector).這些治理主體往往通過有效合作而形成進行/參與公共治理(包括地區治理、國內治理甚至世界治理)的復合主體活動.世界化進程使得政府機關、私立機構和「第3部門」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網路化而難分彼此,跨政府關系網路、跨國關系網路變得日益重要.
在《鮑德里奇卓越績效准則》(Baldrige Criteria for Performance Excellence)中,治理是指在組織的監管(stewardship)中所實行的管理和控制系統.包括組織的所有者/股東、董事會和首席執行官的責任劃分.公司的章程、議程和方針規定了各方的權利和責任劃分,闡述了組織應如何導向和控制以確保所有者/股東及其他相關方的責任歸屬明確、運營活動的透明以及對於所有相關方的公平對待.組織的治理活動包括批准戰略方向、監視和評價CEO績效、繼任安排、財務審計、高管薪酬的確定、風險的管理、信息的披露、向股東的報告等.確保有效的治理對於實現利益相關方(stakeholder)及社會的信任以及組織的有效性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治理基礎上引申出的「善治」或「善政」概念,顧名思義,就是好的治理、好的政治.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時任世界銀行行長的Barber B. Conable指出:「善治」(good governance)是指「有效的公共服務、可信賴的司法系統、對公眾負責的行政管理.」
世界銀行認為,善治需要健全的公共部門管理(效率、實效和節約)、問責制、信息交流和自由流通(透明性)和有利於發展的法律框架(司法、尊重人權和自由).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前海外開發署(現為國際開發部)似乎同意世界銀行的看法,以著重4個主要組成部分來確定善治的意義,被稱為——
◆ 合法性(政府應得到被統治者的同意);
◆ 問責制(確保透明性、對行動負責和媒體自由);
◆ 能力(有效的決策、執行和服務供應);
◆ 以及尊重法律和保護人權.
Surendra Munshi認為, 善治「意味到參與性的治理方式,這種治理以負責、問責和透明的方式運作,以效率、合法性和協商一致的原則為基礎,目的是促進每個公民的權利和公共利益,從而表示政治意志的行使,以確保社會的物質福利和帶來社會正義的可持續發展」.
Hirst為善治提供了1個更為精確的定義. 他提出,善治「是指創造1個有利於私人經濟行動的有效政治框架:穩定的政權、法治、配合各國政府能夠實際發揮的作用的有效國家行政機構和獨立於國家之外的強大的公民社會.」
卓越治理的內涵和外延均遠遠大於「善治」或「善政」(good governance)概念,其綜合集成的領域極其廣闊,包括但不限於:
◆ 系統思維(Systems Thinking)/系統科學(Systems Science)/系統工程(Systems Engineering)框架;
◆ 復雜系統(Complex Systems)理論與方法;
◆ 文明演化研究;
◆ 社會系統工程(Social System Engineering, SSE);
◆ 東西方哲學及歷史文化,尤其是東方的和諧理念;
◆ 人類文明或社會系統的三元結構(the triad structure of human civilization or social system);
◆ 治理(governance)及善治(good governance)的思想與理論;
◆ 安全與發展(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S & D) ;
◆ 對象導向(object-oriented) 思想、方法與技術規范;
◆ 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ed, CMMI) ;
◆ 人員能力成熟度模型(People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P-CMM) ;
◆ 系統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Systems Security Engineering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SSE-CMM) ;
◆ 指揮與控制研究(C2)及其後續成果 ;
◆ 社會系統博弈模型;
◆ REALIZER願景(REALIZER Vision) ;
◆ 聯合國公共服務獎(United Nations Public Service Award);
◆ 日本戴明質量獎(The Deming Prize);
◆ 美國鮑德里奇國家質量計劃(Baldrige National Quality Program)的《鮑德里奇卓越績效准則》(Baldrige Criteria for Performance Excellence) ;
◆ 歐洲質量管理基金會(European Foundation for Quality Management, EFQM)開發的卓越模型(Excellence Model);
◆ 歐盟公共管理質量大會(Quality Conference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s in the EU)發布的《通用評估框架》(Common Assessment Framework, CAF) ;
◆ ISO質量管理標准(ISO 9000 Series+);
◆ ISO/IEC 15288標准《系統工程:系統生命周期過程》(Systems engineering – System life cycle process);
◆ 社會責任(Social Accountability)標准;
◆ 敏捷建模(Agile Modeling)與敏捷管理(Agile Management);
◆ 精益管理(Lean Management);
◆ 6σ管理;
◆ 軟體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與CASE(Computer Assisted Software Engineering);
◆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與知識工程(Knowledge Engineering, KE);
◆ 泛系理論(Pan-systems Theory);
◆ 灰色系統理論(Gray Systems Theory);
◆ 項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PM);
◆ 聯合國文件和國際社會治理規范;
◆ 美學與藝術;
◆ 信息與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等.
在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於20世紀90年代委託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舉辦的多期「全國地/市政法委書記暨司法局長輪訓班」上,由社會系統工程專家組成員講授的社會系統工程系列課程,對卓越治理的理念、准則和理論進行了早期的宣傳與推廣.

⑵ 卓越績效的組織治理和社會責任屬於哪個條款

卓越績效准則是建立在一組相互關聯的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之上的,這些核心價值觀是為實現卓越的經營績效所必須具備的觀念和意識,它貫穿於卓越績效准則的各項要求之中,應體現在全體員工,尤其是的高層管理人員的行為之中。

⑶ 卓越治理的概述

社會系統是1個開放、動態、復雜的有機整體,有其內在的科學結構.組成社會系統的人類具有兩大基本需求: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兩種需求相互聯系、相互作用.
(1) 人類通過社會系統的物質生產或物質文明建設,來滿足其日益增長變化的物質需求;
(2) 通過社會系統的精神生產或精神文明建設,來滿足其日益增長變化的精神需求.最有效地滿足這兩大類日益增長變化的需求,便是人類的利益所在.
(3) 此外,只有對社會系統進行有效的整體控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小沖突和增強合作,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人類的整體利益.這便需要通過政治文明建設來完成.
所以,基於需要-利益的人類文明或社會系統,便具有典型的三元結構(Triad Structure):「經濟-文化-政治」結構或「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結構.構成人類文明或社會系統的3大主要部分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相互制約、不可分割的,其正確的整體目標在於充分實現全體社會成員的全面發展.正如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系統的預言:「通過社會生產,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1天比1天充實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自由的發展和運用.」
不斷實現人類日益增長變化著的物質利益、精神利益,不斷實現人類更多社會成員的利益,是人類社會系統演化的永恆動力機制.概言之,社會系統的整體需要和整體利益決定社會系統或文明的整體演化方向.人類社會系統或人類文明的演化歷史,就是這樣的歷史.所以,人類文明或社會系統之三元結構,反映了文明演化的基本規律,並超越了政治意識形態的界限.
社會系統工程(Social System Engineering)是指在社會系統觀的指導下,遵循文明演化規律,運用先進的科學方法綜合集成地最優設計社會系統並使之有效運行,從而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高度和諧、安全與發展的高度統一,並確保社會系統的持續進化.
社會系統工程是20世紀80年代初在社會控制論(Social Cybernetics)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個涉及社會價值系統、社會發展目標、社會指標系統、社會模型、社會發展戰略、綜合發展規劃、社會系統預測與控制等諸多方面的綜合集成領域.社會系統工程的提創者和奠基人是著名中國科學家錢學森.他認為社會系統工程是「組織管理社會主義建設的技術」,是「建設和管理國家的科學」、「改造社會、建設社會和管理社會的科學」.
社會系統工程是人類在充滿復雜性的世界化時代面對空前挑戰和空前機遇時,實現卓越治理的綜合集成的有效架構,其本身並非1門學科,而是1個以認識和解決社會問題為目標,基於統一的系統工程架構(Systems Engineering Architecture),對所有相關事物和過程所構建的科學的、跨學科的、跨領域的、開放的、持續進化的綜合集成,包括主體(組織與個人)、規范(法律規范與非法律規范)、標准、理論(治安理論與其它理論)、方法、技術(信息技術與其它技術)、設備、設施、程序及實踐等.
系統工程的最大特徵,是針對特定的問題,在約束條件下,從整體上科學而有效地綜合集成一切相關因素,最優地實現特定系統的目標.所以,系統工程被稱為「世界化時代綜合集成的卓越解決之道」.
在世界化時代的治理方式中,社會成員利益的一致性、社會系統的和諧性以及公共利益的公平實現程度,既是卓越治理成效的重要指標,也是體現文明先進性的重要屬性.

⑷ 卓越治理的介紹

基於系統工來程框架之詮釋卓越治自理(Governance Excellence / Excellent Governance),是指秉承「以世界化的持續集成和持續創新機制推動持續進化」(sustaining evolution driven by the mechanism of sustaining integration and sustaining innovation)的理念,以科學而先進的社會系統工程架構持續整合一切治理資源,最大限度地利用社會認同或可接受的權威/權力來調控社會系統,以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系統的和諧以及公平而高效、充分而持續的安全與發展(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S&D),從而增進公共利益的治理過程。

⑸ 朝廷如何評價王太守的政績

朝廷評價王太瘦的政績是政績,這個卓越在地方治理的非常好。

⑹ gb/t19580-2012卓越績效評價准則中組織治理和社會責任條款屬於什麼類目

gb/t19580-2012卓越績效評價准則中組織治理和社會責任條款屬於「領導」類目。

這屬於全國企業員工質量管理知識競賽題。

隨著全球競爭的不斷加劇,質量管理越來越成為所有組織管理工作的重點。ISO/TC176/SC2/WG15結合ISO9000標准2000年版制訂工作的需要,通過廣泛的顧客調查制訂成了質量管理八項原則。

為了能對質量管理原則的定義取得高度的一致,又編制了僅包含質量管理八項原則的新文件ISO/TC176/SC2/WG15/N130《質量管理原則》。在1997年9月27日至29日召開的哥本哈根會議上,36個投票國以32票贊同4票反對通過了該文件,並由ISO/TC176/SC2/N376號文件予以發布。

(6)卓越治理擴展閱讀

質量管理八項原則——原則2領導作用

領導者建立組織相互統一的宗旨、方向和內部環境。所創造的環境能使員工充分參與實現組織目標的活動。

實施本原則要開展的活動:

1、努力進取,起領導的模範帶頭作用。

2、了解外部環境條件的變化並對此作出響應。

3、考慮到包括顧客、所有者、員工、供方和社會等所有受益者的需求。

4、明確地提出組織未來的前景。

5、在組織的各個層次樹立價值共享和精神道德的典範。

6、建立信任感、消除恐懼心理。

7、向員工提供所需要的資源和在履行其職責和義務方面的自由度。

8、鼓舞、激勵和承認員工的貢獻。

9、進行開放式的和真誠的相互交流。

10、教育、培訓並指導員工。

11、設定具有挑戰性的目標。

12、推行組織的戰略以實現這些目標。

實施本原則帶來的效應:

1、對於方針和戰略的制訂,使得組織的未來有明確的前景。

2、對於目標的設定,將組織未來的前景轉化為可測量的目標。

3、對於運作管理,通過授權和員工的參與,實現組織的目標。

4、對於人力資源管理,具有一支經充分授權、充滿激情、信息靈通和穩定的勞動力隊伍。

⑺ 什麼是卓越績效模式

其中,最具影響力是美國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標准因其系統的理論框架、全面的評價要求、科學的評價體系而被國際上許多國家採用而成為事實意義上的國際標准,被稱為卓越績效模式。卓越績效模式(Performance Excell-enceModel)是當前國際上廣泛認同的一種組織綜合績效管理的有效方法/工具。據初步統計,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採用卓越績效模式作為本地質量獎的評審標准,同時有更多的組織使用這一標准來進行自我評價,尋找改進機會,通過持續改進,實現卓越績效。我國於2004年在借鑒卓越績效模式的基礎上,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正式頒布了「卓越績效評價准則」國家標准,現已成為全國質量管理獎的評審標准,有力地推動了卓越績效模式在我國廣大企業及其他各類組織中的學習和實踐,將促進我國企業在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下,加速觀念的轉變和管理的創新,從而實現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卓越績效模式建立在一組相互關聯的核心價值觀和原則的基礎上。核心價值觀共有十一條:追求卓越管理;顧客導向的卓越;組織和個人的學習;重視員工和合作夥伴;快速反應和靈活性;關注未來;促進創新的管理;基於事實的管理;社會責任與公民義務;關注結果和創造價值;系統的觀點。這些核心價值觀反映了國際上最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方法,也是許多世界級成功企業的經驗總結,它貫穿於卓越績效模式的各項要求之中,應成為企業全體員工,尤其是企業高層經營管理人員的理念和行為准則。追求卓越管理領導力是一個組織成功的關鍵。組織的高層領導應確定組織正確的發展方向和以顧客為中心的企業文化,並提出有挑戰性的目標。組織的方向、價值觀和目標應體現其利益相關方的需求,用於指導組織所有的活動和決策。高層領導應確保建立組織追求卓越的戰略、管理系統、方法和激勵機制,激勵員工勇於奉獻、成長、學習和創新。高層領導應通過治理機構對組織的道德行為、績效和所有利益相關方負責,並以自己的道德行為、領導力、進取精神發揮其表率作用,將有力地強化組織的文化、價值觀和目標意識,帶領全體員工實現組織的目標。顧客導向的卓越組織要樹立顧客導向的經營理念,認識到質量和績效是由組織的顧客來評價和決定的。組織必須考慮產品和服務如何為顧客創造價值,達到顧客滿意和顧客忠誠,並由此提高組織績效。組織既要關注現有顧客的需求,還要預測未來顧客期望和潛在顧客;顧客導向的卓越要體現在組織運作的全過程,因為很多因素都會影響到顧客感知的價值和滿意,包括組織要與顧客建立良好的關系,以增強顧客對組織的信任、信心和忠誠;在預防缺陷和差錯產生的同時,要重視快速、熱情、有效地解決顧客的投訴和報怨,留住顧客並驅動改進;在滿足顧客基本要求基礎上,要努力掌握新技術和競爭對手的發展,為顧客提供個性化和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對顧客需求變化和滿意度保持敏感性,做出快速、靈活的反應。組織和個人的學習要應對環境的變化,實現卓越的經營績效水平,必須提高組織和個人的學習能力。組織的學習是組織針對環境變化的一種持續改進和適應的能力,通過引入新的目標和做法帶來系統的改進。學習必須成為組織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通過員工的創新、產品的研究與開發、顧客的意見、最佳實踐分享和標桿學習以實現產品、服務的改進,開發新的商機,提高組織的效率,降低質量成本,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和公民義務。企業實踐卓越績效模式是組織適應當前變革形勢的一個重要學習過程。個人的學習是通過新知識和能力的獲得,引起員工認知和行為的改變。個人的學習可以提高員工的素質和能力,為員工的發展帶來新的機會,同時使組織獲得優秀的員工隊伍。要注重學習的有效性和方法,學習不限於課堂培訓,可以通過知識分享、標桿學習和在崗學習等多種形式,提高員工的滿意度和創新能力,從而增強組織的市場應變能力和績效優勢。重視員工和合作夥伴組織的成功越來越取決於全體員工及合作夥伴不斷增長的知識、技能、創造力和工作動機。企業要讓顧客滿意,首先要讓創造商品和提供服務的企業員工滿意。重視員工意味著確保員工的滿意、發展和權益。為此組織應關注員工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對優秀者給予獎勵;為員工提供學習和交流的機會,促進員工發展與進步;營造一個鼓勵員工承擔風險和創新的環境。組織與外部的顧客、供應商、分銷商和協會等機構之間建立戰略性的合作夥伴關系,將有利於組織進入新的市場領域,或者開發新的產品和服務,增強組織與合作夥伴各自具有的核心競爭力和市場領先能力。建立良好的外部合作關系,應著眼於共同的長遠目標,加強溝通,形成優勢互補,互相為對方創造價值。快速反應和靈活性要在全球化的競爭市場上取得成功,特別是面對電子商務的出現,「大魚吃小魚」變成了「快魚吃慢魚」,組織要有應對快速變化的能力和靈活性,以滿足全球顧客快速變化和個性化的需求。為了實現快速反應,組織要不斷縮短新產品和服務的開發周期、生產周期,以及現有產品、服務的改進速度。為此需要簡化工作部門和程序,採用具備快速轉換能力的柔性生產線;需要培養掌握多種能力的員工,以便勝任工作崗位和任務變化的需要。各方面的時間指標已變得愈來愈重要,開發周期和生產、服務周期已成為關鍵的過程測量指標,時間的改進必將推動組織的質量、成本和效率方面的改進。關注未來在復雜多變的競爭環境下,組織不能滿足於眼前績效水平,要有戰略性思維,關注組織未來持續穩定發展,讓組織的利益相關方————顧客、員工、供應商和合作夥伴以及股東、公眾對組織建立長期信心。追求持續穩定的發展,組織應制定長期發展戰略和目標,分析、預測影響組織發展的諸多因素,例如顧客的期望、新的商機和合作機會、員工的發展和聘用、新的顧客和市場細化、技術的發展和法規的變化,社區和社會的期望,競爭對手的戰略等,戰略目標和資源配置需要適應這些影響因素的變化。而且戰略要通過長期規劃和短期計劃進行部署,保證戰略目標的實現。組織的戰略要與員工和供應商溝通,使員工和供應商與組織同步發展。組織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實施有效的繼續計劃,創造新的機會。促進創新的管理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只有通過創新才能形成組織的競爭優勢。創新意味著組織對產品、服務和過程進行有意義的改變,為組織的利益相關方創造新的價值,把組織的績效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創新不應僅僅局限於產品和技術的創新,創新對於組織經營的各個方面和所有過程都是非常重要的。組織應對創新進行引導,使創新成為學習的一部分,使之融入到組織的各項工作中,進行觀念、機構、機制、流程和市場等管理方面的創新。組織應對創新進行管理,使創新活動持續、有效地開展。首先需要高層領導積極推動和參與革新活動,有一套針對改進和創新活動的激勵制度;其次要有效利用組織和員工積累的知識進行創新,而且要營造勇於承擔風險的企業文化,導致更多創新的機會。基於事實的管理基於事實的管理是一種科學的態度,是指組織的管理必須依據對其績效的測量和分析。測量什麼取決於組織的戰略和經營的需要,通過測量獲得關鍵過程、輸出和組織績效的重要數據和信息。績效的測量可包括:顧客滿意程度、產品和服務的質量、運行的有效性、財務和市場結果、人力資源績效和社會責任結果,反映了利益相關方的平衡。測量得到的數據和信息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其中變化的趨勢,找出重點的問題,識別其中的因果關系,用於組織進行績效的評價、決策、改進和管理,而且還可以將組織的績效水平與其競爭對手或標桿的「最佳實踐」進行比較,識別自己的優勢和弱項,促進組織的持續改進。社會責任與公民義務組織應注重對社會所負有的責任、道德規范,並履行好公民義務。領導應成為組織表率,在組織的經營過程中,以及在組織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生命周期內,要恪守商業道德,保護公眾健康、安全和環境,注重保護資源。組織不應僅滿足於達到國家和地方法律法規的要求,還應尋求更進一步的改進的機會。要有發生問題時的應對方案,能做出准確、快速的反應,保護公眾安全,提供所需的信息與支持。組織應嚴格遵守道德規范,建立組織內外部有效的監管體系。履行公民義務是指組織在資源許可的條件下,對社區公益事業的支持。公益事業包括改善社區內的教育和保健、美化環境、保護資源、社區服務、改善商業道德和分享非專利性信息等。組織對於社會責任的管理應採用適當的績效測量指標,並明確領導的責任。關注結果和創造價值組織的績效評價應體現結果導向,關注關鍵的結果,主要包括有顧客滿意程度、產品和服務、財務和市場、人力資源、組織效率、社會責任等六個方面。這些結果能為組織關鍵的利益相關方————顧客、員工、股東、供應商和合作夥伴、公眾及社會創造價值和平衡其相互間的利益。通過為主要的利益相關方創造價值,將培育起忠誠的顧客,實現組織績效的增長。組織的績效測量是為了確保其計劃與行動能滿足實現組織目標的需要,並為組織長短期利益的平衡、績效的過程監控和績效改進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手段。系統的觀點卓越績效模式強調以系統的觀點來管理整個組織及其關鍵過程,實現組織的卓越績效。卓越績效模式七個方面的要求和核心價值觀構成了一個系統的框架和協調機制,強調了組織的整體性、一致性和協調性。「整體性」是指把組織看成一個整體,組織整體有共同的戰略目標和行動計劃:「一致性」是指卓越績效標准各條款要求之間,具有計劃、實施、測量和改進(PDCA)的一致性關系:「協調性」是指組織運作管理體系的各部門、各環節和各要素之間是相互協調的。系統的觀點體現了組織所有活動都是以市場和顧客需求為出發點,最終達到顧客滿意的目的;各個條款的目的都是以顧客滿意為核心,他們之間是以績效測量指標為紐帶,各項活動均依據戰略目標的要求,按照PDCA循環展開,進行系統的管理。很好地理解這十一條核心價值觀,是為了更好地實踐、應用卓越績效模式,在應用中為企業持續發展創造價值。

⑻ 卓越績效評價准則 組織治理屬於什麼類目

共43個著重方面,如:4.1中的:4.1.1.1高層領導的作用4.1.1.2組織的治理4.1.1.3組織績效的評審4.1.2.1公共責任4.1.2.2道德行為4.1.2.3公益支持

⑼ 卓越治理的世界化時代卓越治理與社會系統工程研究計劃

「世界化時代卓越治理與社會系統工程」研究計劃(The Research Project on 「The Excellent Governance and Social System Engineering in Worldization Times」),是社會系統工程專家組(Expert Group on Social System Engineering, EGSSE)、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法治系統工程中心、北京實現者社會系統工程研究院(Realizer Beijing Institute of Social System Engineering, RISSE)自1994年開始組織實施的1項跨學科、跨領域的長期研究計劃.
部分相關文獻:
◆ 社會系統工程專家組、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法治系統工程中心、北京實現者社會系統工程研究院編:《「社會系統工程與卓越治理」詞彙集合》(電子書),1993~持續更新版,(http://60.10.6.113/sseweb/ShowAnnounce.asp?ArticleID=1723).
◆ 周鳳婷、謝雲、葉濤:《「卓越治理」簡介》,(http://60.10.6.113/sseweb/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38).
◆ 江丹(中國紅十字會理事、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副理事長、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志願者協會副會長):《志願服務系統工程——世界化時代實施卓越治理、創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領域》,載北京奧運會志願者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編:《志願北京——2005「志願服務與人文奧運」國際論壇成果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279-292頁,(http://60.10.6.113/sseweb/ShowArticle.asp?ArticleID=496).
◆ 社會系統工程專家組·北京實現者社會系統工程研究院編印:《社會系統工程與卓越治理建議書》,PSSEGE [2007] 312號,《關於在文化發展框架下考慮各級政務人員名片設計方案的建議》,2007年09月29日,(http://60.10.6.113/sseweb/ShowArticle.asp?ArticleID=2100).

⑽ 誰為了治理黃河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歷史中

治理黃河,最早可追溯到傳說中的鯀、禹治河,隨後創建了堤防,秦代已統一了下游堤防體系版.西漢賈讓、東漢權王景、元代賈魯、明末潘季馴和清代的靳輔、陳潢等,對防洪的理論和實踐均有重要貢獻,其中以潘季馴的束水攻沙方略影.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