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治理概念
㈠ 什麼是185新型鄉村治理體系
鄉村治理是通過對村鎮布局、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和生產,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環境狀況的改善。不斷提高廣大農村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改變「臟亂差」的農村現狀,不斷加強基層治理。
㈡ 構建「185」新型鄉村治理體系具體指得是什麼
鄉村治理是通過對村鎮布局、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資源進行合理配內置和生產,促進當地容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環境狀況的改善。不斷提高廣大農村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改變「臟亂差」的農村現狀,不斷加強基層治理。
㈢ 鄉村治理注意哪些問題
1.鄉村社會發展緩慢改革開放 30 多年來,國家經濟上發展迅猛,但在廣大的農村確實難以顯現出來,農村中發家致富還是存在於較少人的手中,這部分人一般是村幹部、自主創業的中小工商戶或企業家、有政府官員及其親戚。這類人在目前的絕大部分農村中都是掌握村中資源的人,而更多的老百姓或村民則是依舊過著自給自足或者說是基本滿足溫飽的生活水平。
2.民主選舉流於形式當下的農村基層選舉亂象叢生,賄選成為普遍現象,許多人利用手中的財富進行買票,一桶油一袋面就可以買來村民的一張選票,很多鄉政府對此現象也是處於默認狀態以選出有利於控制農村的村主任。在 X 村,我看到鄉政府工作人員和公安人員都在村委大院進行監督選舉,但是進行票款發放(拿選票就可以領取一定的錢)的桌子就擺在他們面前。
3.當下村委治理失效當下的鄉村治理機制是由村兩委進行共同治理的,但實際的情況實際上一般都是由黨委大包大攬。現在的村委基本上都是到春種秋收時節才能體現出來村委的作用,平時則是很少進行學習和辦公,更不用說服務村民了。由於村主任的政治素養或者說治理才能不佳,一般在村中的權威不大,有些就是靠賄選上台的,更沒有權威進行有效的治理。有些村委甚至將村委辦公所在地出讓給他人,而後把村委辦公所在地移到自己家中。
4.精英人才外流嚴重中國的絕大部分屬於農村,農村中的絕大部分都不發達,這就註定了農村中的有才人一旦走出農村一般就不會再回農村,這也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有才人走出不回來導致沒有才能但有勢力的人在農村當家,有才人看到這些人治下的農村發展緩慢凋敝,就更加強化了他們一旦走出去更加不想回來的決心。
㈣ 社區治理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所謂社區治理,是指抄政府、社區組織、居民及轄區單位、贏利組織、非贏利組織等基於市場原則、公共利益和社區認同,協調合作,有效供給社區公共物品,滿足社區需求,優化社區秩序的過程與機制。社區治理的特點是:治理主體由單一化(政府)轉變為多元化(政府、社區組織、其他非營利組織、轄區單位、居民);治理過程由行政控制轉為民主協商;治理組織體系由垂直科層結構轉變為橫向網路結構。
㈤ 鄉村振興戰略基本內涵是什麼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反映了鄉村振興戰略的豐富內涵。「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產業發展不起來,鄉村振興就缺乏根基,無從談起。「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廣大農民群眾對建設美麗家園的追求。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緊迫任務,滿足農民的精神需求,讓農民「既過上好日子、又活得有面子」。「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實現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即徹底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進。
(5)鄉村治理概念擴展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三農」工作的體現。
其中,產業振興是物質基礎,人才振興是關鍵所在,文化振興是鑄魂工程,生態振興是內在要求,組織振興是根本保證。「五個振興」各有側重、相互作用、辯證統一。所以,推動鄉村振興,必須通盤研究謀劃、整體部署推進。
㈥ 推進鄉村治理需要從哪些方面著手
1、加強農村街坊路清掃
建立完善專業清掃保潔隊伍,落實村莊清潔保潔費用標准,按標准配備車輛、垃圾桶等設施,實現全部村莊專業清掃。
2、推進農村垃圾有效處理
統籌考慮生活垃圾和農業生產廢棄物利用、處理,建立健全符合農村實際、方式多樣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有條件的地區要推行適合農村特點的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方式,開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排查整治,重點整治垃圾山、垃圾圍村、垃圾圍壩、工業污染「上山下鄉」。
3、推進農村廁所革命
合理選擇改廁模式,推進廁所革命,按照村民接受、經濟適用、維護方便、不污染公共水體的要求,普及不同水平的衛生廁所,引導農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設無害化衛生廁所,人口規模較大村莊配套建設公共廁所。
4、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根據不同區位條件、村莊人口聚集程度、污水產生規模,因地制宜採用污染治理與資源利用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建設模式和處理工藝,加強生活污水源頭減量和尾水回收利用,採取綜合措施恢復水生態,逐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
5、提升村容村貌
加快推進通村組道路、入戶道路建設,基本解決村內道路泥濘、村民出行不便等問題;整治公共空間和庭院環境,消除私搭亂建、亂堆亂放,大力提升農村建築風貌,突出鄉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點;推進村莊綠化,充分利用閑置土地組織開展植樹造林、濕地恢復等活動,建設綠色生態村莊;完善村莊公共照明設施。
6、加強村莊規劃管理
推進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實施,做到農房建設有規劃管理、行政村有村莊整治安排、生產生活空間合理分離,優化村莊功能布局,實現村莊規劃管理基本覆蓋;推行政府組織領導、村委會發揮主體作用、技術單位指導的村莊規劃編制機制;加強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建立健全違法用地和建設查處機制。
7、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
明確地方黨委和政府以及有關部門、運行管理單位責任,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標准、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村莊人居環境管護長效機制。推行環境治理依效付費制度,健全服務績效評價考核機制。
㈦ 我國鄉村治理方式問題表現在哪些方面
1、農民權益保護問題突出。
隨著城鎮化的加速,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提高政績,不遺餘力征地賣地,盲目招商引資和興建新城或各類園區,這樣不僅犧牲了當地的環境,還損害了當地農民的各種利益,導致農民與當地基層政府間的矛盾加劇,影響了這些地區的穩定與和諧。
2、農村空心化問題日益嚴重。
留守在農村居住和生活的基本是婦女、兒童和老人,號稱「386199部隊」,這些人員不僅無法承擔起農業生產的重任,更使鄉村治理主體乏力,不能承擔起鄉村治理的重任,特別是影響村民自治的順利推行。
3、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發展滯後。
農村自然環境有加速惡化的趨勢,主要表現在農村水土污染嚴重,污水和垃圾處理落後,不僅威脅到農產品質量安全,也極大影響了農村居民的居住環境與健康。
(7)鄉村治理概念擴展閱讀:
實現鄉村有效治理的行動方略:
1、實現理念創新,重點是把握因地制宜、地方特色、科學治理三個要點。
應從本地實際情況出發,以人民為中心,突出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強調地方特色,構築符合當地鄉村社會特點、合法合理合情的治理方式,以最大程度地凝聚人心、最大程度地改善民生福祉、最大程度地維護民眾的共同利益。
2、在治理方法上,應實現自治優先、道德約束、法治保障。
有了科學的理念、完善的治理主體以後,能否採用正確的治理手段和方法,就顯得非常重要。對此,黨的十九大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總體方法論要求。
3、在治理支持上,可實行「班長」工程、能人計劃,並努力推進服務延伸。
鄉村治理體系的建設,除了需積極發揮鄉村自身的力量外,還需依靠鄉村外部力量的支持和幫助。堅持以人才振興為抓手,「輸血」和「造血」並重,治理體系才能夠得以長期、有效的運行。
㈧ 我國鄉村治理方式問題表現在哪些方面
新農村建設政策的出台主要是為了解決目前我國農村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依然存在,體制建設任重道遠。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許多體制性障礙,影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還很多,城鄉二元結構還未根本破除,各種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的機制還未完全建立,農村綜合改革和其他各項改革的任務仍然相當艱巨。以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為例,盡管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已近20年,但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還普遍存在許多制度性、技術性、操作性問題。
2.農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農業生產力總體水平不高。
3.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滯後,農民權益難以得到保障。改革開放以未,伴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種民主形式和實現途徑被創新性地探索出來,廣大農村居民參與基層民主建設的積極性不斷增強,自身的權益也得到了更有效的保障。但是,在新時期新情況下,我國目前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仍存在許多突出的問題,面臨很多挑戰,主要表現為:
(1)農村基層組織缺乏戰鬥力、凝聚力和創造性。我國目前一些農村黨員幹部思想觀念陳舊、能力不足,基層組織軟弱渙散,缺乏凝聚力、號召力、戰鬥力,思想僵化、志氣退化、組織弱化「三化」傾向比較嚴重,致使黨組織在農村的戰斗堡壘作用得不到正常發揮。
(2)村民自治發展存在諸多問題,如村委會直選中的賄選問題,村委會與村黨支部的「兩張皮」的問題、村民自治中鄉政村治異化的問題、村民自治中村規民約的違法問題等等。
(3)鄉村宗族勢力挑戰村民自治。
(4)人口流動使村民自治發展面臨新的挑戰。
4.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緩慢,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拉大。
5.農村環境問題非常突出,生態環境治理任務艱巨。我國目前農村環境問題日趨嚴重,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安全受到了很大威脅。這些問題突出地表現為:
(1)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2)農業污染加劇。
(3)居民生活污染嚴重。
(4)工業污染增多。
㈨ 概括並評價中國鄉村治理模式的階段性特點
一、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的第一階段:鄉官制模式
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的典型形態是鄉里制度,鄉官制是鄉里制度早期的具體形態與模式,這一時期自夏商周到春秋戰國直至隋文帝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二、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的第二階段:由鄉里制到保甲制、鄉官制到職役制的模式轉折
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的第二階段是由鄉里制向保甲制、鄉官制到職役制的轉折時期,大致為隋唐兩宋時期,從隋文帝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至宋神宗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
三、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的第三階段:職役制模式
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的第三階段是從王安石變法至清代,鄉里制度轉變為職役制,治權所代表的官治體制從鄉鎮退縮到縣一級,縣為基層行政組織,縣以下實行以代表皇權的保甲制度為載體,以體現族權的宗族組織為基礎,以擁有紳權的士為紐帶而建立起來的鄉村自治政治。
由於中國古代社會的特點,其鄉村治理盡管含有一定的自治因素,但始終沒有發展為真正的鄉村地方自治。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王權的擴張,鄉村社會治理越來越深地受到國家政權的干預和控制,其自治性逐漸消退。鴉片戰爭以後,在接連不斷的內亂外患的打擊下,農村社會的權力組織趨向解體,進入20世紀之後,清王朝被迫於宣統五年實行新政,傳統的鄉里制度、保甲制度被鄉鎮地方自治所取代。其後國民黨政權雖重拾保甲制,但旋即被新政權以摧枯拉朽之勢廢止。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鄉村治理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的歷史變遷,並以鄉里制度和保甲制度為主線,結合歷朝歷代的具體實踐形成了不同的治理模式與特點。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的變遷體現出鄉村治理的內在規律,即國家政權對鄉村社會治理的介入應當適度,鄉村治理不應被過多限制,唯有增強其自治性,方能保持其活力。在當前推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農村社區建設的背景下,尤應注意國家與社會的適度分權,保障村民自治的自治性。
㈩ 我國鄉村治理方式問題表現在哪些方面
新農村建設政策的出台主要是為了解決目前我國農村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依然存在,體制建設任重道遠。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許多體制性障礙,影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還很多,城鄉二元結構還未根本破除,各種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的機制還未完全建立,農村綜合改革和其他各項改革的任務仍然相當艱巨。以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為例,盡管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已近20年,但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還普遍存在許多制度性、技術性、操作性問題。具體而言,主要表現為:一是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農村信用社沒有發揮應有的支農作用;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范圍又過窄,而且隨著糧食購銷體制改革的完成,貸款業務又進一步萎縮;商業銀行出於自身經濟效益考慮,將部分分支機構從縣鄉退出;農業的保險制度落後,農業商業保險規模小,險種單一。二是農村資金流失嚴重。農業銀行及一些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在農村吸儲能力很強,對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貸款卻較少;城市信用社下鄉攬儲挖走部分資金,轉向城市。三是缺乏農村特點的貸款擔保制度。在現行信貸政策下,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自身不能提供有效的貸款抵押擔保,難以得到需要的貸款。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勢必需要進一步採取措施,通過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加強國家的政策扶持和完善農村金融風險規避機制等三方面加大金融支農的力度。
2.農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農業生產力總體水平不高。
(1)國家對農業發展的投入嚴重不足,農業發展缺乏後勁。一是農業基本建設投入不足,其占國家基本建設投入的比重,「六五」時期為5.1%,「七五」為3.3%,「八五」為3%,可見逐年減少。由於基本建設投入不足,我國農業基礎設施老化嚴重,全國約有1/3的水庫帶病運行,60%的排灌工程急需維修,農業抵禦自然災害能力逐年下降,遭受災害面積逐年擴大。二是農業科研經費嚴重不足。我國農業科研經費占農業生產總值的比重不到0.1%,農業技術推廣經費比重不到0.2%,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由於利益的驅使,社會、企業和農戶對農業的投入也不多。沒有建立國家、企業、農民合作組織的財政、金融、稅收、農產品價格補貼等體系和運行機制,農業投入不足已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緩慢的主要因素。
(2)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結構性矛盾突出。雖然我國目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已初見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農業生產品種結構單一,產品結構層次低;農產品加工業滯後,農產品增值困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落後,難以形成規模經營;缺乏科學的區域布局等等。
(3)農業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脆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難以持續提高。我國人均自然資源少,加上在相當長時期內耕地縮減、淡水短缺、人口增加的趨勢不可逆轉,部分地區生態環境還在繼續惡化,我國農業發展的資源和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導致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難以保證。
(4)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科技、信息等服務滯後。我國農業服務體系長期以來以推廣和服務為主,目前,農業服務體系存在隊伍膨脹、機制不活、負擔太重、觀念滯後、服務能力低、市場組織化程度低和經濟效益低等各種問題,很難適應市場農業發展的要求。
(5)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農業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我國目前許多農村地區個體販運戶規模小且不穩定,區域市場發育不全,大宗農副產品難以及時有效地銷售出去,遠遠不能適應農產品的流通要求。
3.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滯後,農民權益難以得到保障。改革開放以未,伴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種民主形式和實現途徑被創新性地探索出來,廣大農村居民參與基層民主建設的積極性不斷增強,自身的權益也得到了更有效的保障。但是,在新時期新情況下,我國目前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仍存在許多突出的問題,面臨很多挑戰,主要表現為:
(1)農村基層組織缺乏戰鬥力、凝聚力和創造性。我國目前一些農村黨員幹部思想觀念陳舊、能力不足,基層組織軟弱渙散,缺乏凝聚力、號召力、戰鬥力,思想僵化、志氣退化、組織弱化「三化」傾向比較嚴重,致使黨組織在農村的戰斗堡壘作用得不到正常發揮。
(2)村民自治發展存在諸多問題,如村委會直選中的賄選問題,村委會與村黨支部的「兩張皮」的問題、村民自治中鄉政村治異化的問題、村民自治中村規民約的違法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極大地阻礙了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推進,導致農民民主權利得不到保障。
(3)鄉村宗族勢力挑戰村民自治。農村宗族勢力的存在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與強制性的國家權力退出農村有關,是農村在適應現代政治的組織資源缺失狀態下傳統勢力的恢復。宗族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村落中集體組織的不足。合理利用宗族組織可以大大降低農村社會運行成本,對發展農村生產和村民自治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宗族文化與民主政治畢竟是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文化,宗族勢力對鄉村民主政治的發展具有許多消極影響。宗族勢力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入侵到農村基層政權,成為農村治理體制的組成部分,從而利用基層政權的力量牟取私利或擾亂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秩序。更重要的是,宗族勢力很容易被黑惡勢力所利用,從而形成以宗派宗族為基礎的、對社會具有嚴重危害的邪惡勢力。因此,農村基層民主要發展,必須逐步清除宗族勢力。
(4)人口流動使村民自治發展面臨新的挑戰。一定數量素質較高的村民的存在是村民自治的組織基礎,但我國目前農村農民的大量外流,嚴重地削弱了村民自治的組織基礎。大量高素質農民的外流,一方面使村莊中可供民主選舉的高素質的村委會成員候選人減少,由此直接導致村委會工作能力的下降;另一方面,留在村裡的農民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他們有很多對行使民主的程序和意義不太懂,從而容易導致民主的程序流於形式,民主決策也很容易異化為少數村幹部決策。
4.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緩慢,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拉大。近幾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使我國農村社會面貌得到了很大改觀。但是,農村社會事業發展還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難以滿足廣大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要。農村教育基礎依然薄弱,中小學師資隊伍數量不足、辦學條件差、留守學生多等問題十分普遍,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任務相當繁重;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不健全,基層醫療衛生基礎薄弱,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十分突出;農村公共文化資源十分短缺,不少地方文化活動場所和設施破舊殘損、年久失修,沒有文化活動場所、沒有文化活動設施、沒有文化活動內容的現象還普遍存在;農村社會福利嚴重滯後於社會和經濟發展水平,存在社會福利機構匿乏、社會福利覆蓋面狹窄、地區發展不平衡、各福利項目發展不平衡、缺乏統一的組織管理等諸多問題;農民生育觀念與國家政策有很大差距,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任務十分艱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致使農村居民公平享有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權利難以保證,極大地抑制了農民消費水平和發展能力的提高,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障礙。
5.農村環境問題非常突出,生態環境治理任務艱巨。我國目前農村環境問題日趨嚴重,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安全受到了很大威脅。這些問題突出地表現為:
(1)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由於受自然和人為兩方面因素的影響,農村當地局部生態平衡遭破壞,進而在整體區域范圍內造成生態功能失調,生態調節作用減小,各類自然災害頻發。
(2)農業污染加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由於不合理使用農葯、化肥、地膜等化學投入,造成嚴重的地面污染,不僅導致農作物減產、農產品品質下降,而且對土壤、水、生物、大氣和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同時,規模化畜禽養殖業的廢棄物對農村環境的污染也越來越嚴重,極大地影響農村居民的日常生活。
(3)居民生活污染嚴重。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農村生活污染由分散走向集中,各種問題日漸嚴重。主要表現在:農村生活垃圾數量增多,而且幾乎全部露天堆放,沒有進行有效處理;生活污水任意排放,致使河流、湖泊污染嚴重;生活取暖排放的大氣污染物沒有經過處理就直接排放,對當地空氣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4)工業污染增多。我國農村工業污染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鄉鎮企業污染。我國鄉鎮企業數量眾多,而且大部分設備簡陋、技術落後、能源消耗高、缺少防治污染的設施,致使由鄉鎮企業發展帶來的污染問題十分突出,加重了農村環境的壓力;二是城市向農村轉嫁的污染。由於城市產業結構調整,一些耗能高、污染重、難以治理的企業遷移到農村,造成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同時,城市「三廢」直接轉移到農村,由此給城市周邊區域的環境帶來嚴重污染。[1]
(5)應提高居民整體文化素養。只有居民文化教育水平上去了,科技生產力才能上去,視野開闊,才能更好的發展,做到:資源、環境、產能與社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