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治理的方法
⑴ 大禹用哪些方法治理洪水
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條「水」,如何治法?傳統的說法似有誇大之處。傳說中的龍門,在陝西韓城與山西河津之間,黃河至此,兩岸峭壁陡立,十分險要,相傳這里是大禹鑿開的,所以龍門又稱禹門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術水平,絕對完成不了這么大的工程。又傳說大禹根據不同的水系,劃天下(全國)為九州,其實夏代初期的疆域絕沒有如此之大。許多傳說,都不免互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
新說是:大禹治水,治的並不是滔滔的長江、黃河之水,那時的洪水實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陸地上來。這是世界性的,所以許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傳說。洪水退後,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種。大禹所治理的,正是這種田間水渠的管理。這和孔子所說的「盡力乎溝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說:「當堯之時,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中華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發源於西部,滾滾東流。不論水大水小,都不會是「橫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時,海水由東向西倒灌,才會出現「橫流」、「逆行」的現象。
傳統的說法是:舜命鯀治水,鯀只懂得堙、填之法,失敗後為舜所殺。鯀之子禹接受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之法,終於成功。史實並不如此簡單,鯀也不會如此之笨。失敗或者成功總是由多種因素所造成,《國語》等古籍就說過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如「堙洪水」、「以息土填洪水」。直到戰國時代,《墨子》書中才稱大禹治水常用疏導之法。從大禹時代到戰國時代,相距一千多年,我們先民治水的方法必然一再改進,有了不少成就。傳統的說法實際上是把這一千多年中前前後後許多治水的功績都歸功於大禹一人,對歷史作了誇大。
作為一位出身百越族群能夠北上中原發展的部落聯盟領袖人物的大禹,他的才能當然不限於治水,在使用青銅器發展生產,建立國家制度,對外用兵(擊退苗蠻族群的進攻)等等方面,也有不少的功績,但是後人紀念他與崇拜他,卻選擇了他的主要功績——治水,這是不難理解的。作為一位農業社會的領袖人物,首先應該關心與致力的就是國計民生,農業生產。這一件大事辦不好,別的事辦得再好也不行。現在距離大禹時代已有4000多年,我們還難以根治水患,每年還得為防洪而擔心,幾千年前的先民,對於這位為了治水「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的大禹的感激與崇敬,也就可想而知。至於他當時領導群眾興修水利,限於客觀條件,限於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只能一點一滴地去做,不可能出現甚麼奇跡,所以會長達13年之久。後人為了紀念他,把他身後的許多治水功績也算在他的頭上,這也容易理解。這才是大禹治水的事跡越傳越多越傳越大的真實經過。
自己總結吧,自己總是要思考的,不然不會有收獲。
⑵ 洪水父子倆治理洪水的辦法有什麼不同
父親鯀採取「堵」抄的辦法襲沒有成功;兒子禹在吸取父親經驗教訓同時,採取「疏」的辦法,從而成功。
父親失敗的原因是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沒有認識到洪水的特性;
兒子的成功是建立在父親的失敗的經驗上取得的,所以「失敗是成功之母」;
兒子的成功經驗是建立在掌握了事物的規律、發現了洪水的特性、用實踐來檢驗而不是拍腦袋想當然,「知天命而用之」、「因勢利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⑶ 如何治理洪水問題
不用阻擋,用疏導的方法,將洪水引入大海
⑷ 如何治理洪水拜託了各位 謝謝
范仲淹治理洪水的故事:相傳,范仲淹初到泰州的西溪上任之際,有人曾勸他不要在這個小地方做稅官,范公不以為然,笑而答道: 誰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 參知兩丞相,曾向此間來。 西溪景區內現有海春軒塔、鳳凰泉、度假村及北宋丞相范仲庵的讀書堂。《天仙配》中董永的家鄉傳說也在這里,現仍保存著董永墓、董永祠、老槐樹、土地廟、辭郎河、送子頭等遺跡。 如今,作為東台地方文明的發祥地,西溪旅遊景區開發工程近期將全面啟動。 西溪旅遊區即將啟動的線路工程為「三區一園」,即「梨木街」仿古商業文化街頭遊憩區、「泰山寺」宗教文化旅遊區、「鹽文化」三賢祠旅遊區和「天上人間」主題公園。東台市將同時著力進行西溪人文資源的挖掘和保護,搜集整理歷史遺跡、傳說、詩詞、佛教、古物等,呈現西溪旅遊新景象。 東台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在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北宋晏殊、呂夷簡、范仲淹三宰相,曾在這里擔任過鹽官。 北宋時期,東台為泰州一屬地,鹽業生產已相當發達,年產居淮南之首,而當時的西溪則是東台的核心之地,海濱重鎮。開寶七年(974年)泰州在西溪設鹽倉監管東台境內(老政區)各鹽場。於是,晏殊於11世紀初首先與東台結緣。晏殊(991—1055年),字同叔,北宋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景德初年,他以「神童」的才名得到舉薦,並應召殿試,援筆立成,考中進士。任西溪鹽倉鹽官後,他在西溪建立晏溪書院,開創書院講習教育,慕名前來聽他講學者甚眾,為此他深得貧苦百姓,尤其是鹽民後生的崇敬。晏殊一生好賢,范仲淹、孔道輔、歐陽修等皆出其門下。宋仁宗時,他官至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宰相)。 晏殊在東台剛剛點燃教育星火,便因任滿而離去了。正當鄉民們深為晏殊的離任而惋惜時,另一位傑出的人物及時填補了鄉民們心靈的失落。這就是呂夷簡。呂夷簡(978—1043年),字坦夫,北宋壽州(今安徽壽縣)人,繼晏殊出任西溪鹽官。當時,西溪人酷愛種植天下名花牡丹,呂夷簡見此,也植牡丹一株,並護以朱欄,令人不忍攀折,每春花開數百朵,海濱稱為盛事。仁宗親政後,他連任同平章事十餘年,是北宋年間傑出的政治家。 後到西溪的是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吳縣(今蘇州)人。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監西溪鹽倉。後官至參加政事(宰相),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幼年貧寒生活中對民間疾苦的體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決定了他要為國家和百姓做一番事業。所以,三相中范仲淹在東台的建樹最著,與東台結緣也最深,率領民眾,修築了「華夏第一堤」──范公堤。
⑸ 禹是怎樣治理洪水的是通過怎樣的方法
疏通河道,引流入海.
禹為鯀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傳生於西羌(今甘肅、寧夏、內蒙南部一帶),後隨父遷徙於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堯時被封為夏伯,故又稱夏禹或伯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 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徵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鯀(音gǔn)。
堯對鯀不大信任。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啦,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凶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拿著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到處奔波,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有一次,他妻子塗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忍著真心沒進去探望。
當時,黃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龍門山(在今山西河津縣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擠得十分狹窄。奔騰東下的河水受到龍門山的阻擋,常常溢出河道,鬧起水災來。禹到了那裡,觀察好地形,帶領人們開鑿龍門,把這座大山鑿開了一個大口子。這樣,河水就暢通無阻了。
大禹治理黃河時有三件寶,一是河圖;二是開山斧;三是避水劍。傳說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授給大禹的。
⑹ 治理水患的方法有哪些
水患在於防遠勝於治。
(你說的是家庭出現的水患嗎?)防很容易,治很繁瑣不易到位。防:在可能出現水患隱患的的地方都做好防水層,就不需擔心日後有水患。治:仔細找出水患的位置,詳細分析出現的原因,針對不同的情況,具體方法處理。
⑺ 禹用哪些方法治理洪水
他在治理洪水時接受父親築堤攔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之法,將大大小小的每一條支流都與大海相流通,把洪水導入江河中,再融入大海,從而解決了水患。
⑻ 如何治理暴雨洪水災害
植樹種林 保護水土
⑼ 洪澇災害的防治措施
一、水利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措施是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澇的根本措施。對於丘陵漫崗區要通過大量的修建水庫、谷坊、塘壩、截流溝等水利工程,並結合田間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術措施。
攔蓄地表徑流,達到涵養水源、控制水土流失、防止坡地洪水爆發,在保護了坡耕地的同時也保護了下游的農田,同時充分合理利用水資源,改善生態環境,變水害為水利。
二、水土保持措施
種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發展當地農業生產。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作用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保護農田,調節氣候,減少或防止空氣或水質污染,美化、保護和改善流域的生態環境,從而改變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保證和促進農業高產穩產。
據有關資料,林帶可削減地表徑流80%,減少沖刷量90%,增加土壤含水量18%,提高抗禦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營造和更新農田防護林,結合溝、路、渠布置新林帶,同時對殘破林帶更新改造,使農田防護林林網化。
三、水利工程管理
在水利工程管理上無論是墾區還是鶴崗均已成體系,初步改變了重建輕管現象。但在管理體制、資金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
1、管理設施不配套。
2、管理人員、生產人員均未按規范要求進行配備,多數由地方或農場水務局的工作人員兼管,並且人員偏少,難以保證管理質量,應根據規范要求及當地的實際情況對相關人員及設施重新進行配備,完善澇區工程管理。
(9)洪水治理的方法擴展閱讀:
洪澇災害包括洪水災害和雨澇災害兩類。其中,由於強降雨、冰雪融化、冰凌、堤壩潰決、風暴潮等原因引起江河湖泊及沿海水量增加、水位上漲而泛濫以及山洪暴發所造成的災害稱為洪水災害。
因大雨、暴雨或長期降雨量過於集中而產生大量的積水和徑流,排水不及時,致使土地、房屋等漬水、受淹而造成的災害稱為雨澇災害。由於洪水災害和雨澇災害往往同時或連續發生在同一地區,有時難以准確界定,往往統稱為洪澇災害。
⑽ 禹是怎樣治理洪水的是通過怎樣的方法
疏通河道,引流入海.
禹為鯀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傳生於西羌(今甘肅、寧夏、內蒙南部一帶),後隨父遷徙於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堯時被封為夏伯,故又稱夏禹或伯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徵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鯀(音gǔn).
堯對鯀不大信任.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啦,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凶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拿著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到處奔波,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有一次,他妻子塗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忍著真心沒進去探望.
當時,黃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龍門山(在今山西河津縣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擠得十分狹窄.奔騰東下的河水受到龍門山的阻擋,常常溢出河道,鬧起水災來.禹到了那裡,觀察好地形,帶領人們開鑿龍門,把這座大山鑿開了一個大口子.這樣,河水就暢通無阻了.
大禹治理黃河時有三件寶,一是河圖;二是開山斧;三是避水劍.傳說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授給大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