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治理著作
A. 治理國家的經典著作有哪些
古人雲「半部《論語》治天下」
B. 中國共產黨是如何誕生的
誕生過程:
中國共產黨的最早組織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參加者有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俞秀松等,陳獨秀任書記。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實際上成為各地建黨活動的聯絡中心,起著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重要作用。
1920年10月,由李大釗、張申府、張國燾3人發起成立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李大釗為負責人。羅章龍、劉仁靜、鄧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繆伯英、范鴻劼、張太雷等先後加入,成員大多為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骨幹。
1920年底至1921年初,王盡美、鄧恩銘等在濟南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
1921年,張申府、周恩來、趙世炎、劉清揚等在法國巴黎也建立了由留學生中先進分子組成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張申府為負責人。
這些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名稱不一,有的叫「共產黨」,有的叫「共產黨支部」或「共產黨小組」,它們的性質相同,都是組成統一的中國共產黨的地方組織,後來被通稱為「共產主義小組」。
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成立後,有組織、有計劃地擴大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宣傳,批判各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發起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創辦工人刊物,開展工人運動,進一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的結合。這樣,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條件就基本具備了。
(2)國家治理著作擴展閱讀:
建立過程: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開。因突遭法國巡捕搜查,會議被迫休會。
7月底,中共一大代表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銘、李達等,由李達夫人王會悟做向導,從上海乘火車轉移到嘉興,最後轉登王會悟預訂的遊船,並在遊船中庄嚴宣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在船上,中共一大通過了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正式宣告中國共產黨庄嚴誕生。
參考資料:
網路--中國共產黨
C. 少年中國說全文(朗誦)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翕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3)國家治理著作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少年中國說是清朝末年梁啟超所作的散文,文中極力歌頌少年的朝氣蓬勃,指出封建統治下的中國是「老大帝國」,熱切希望出現「少年中國」,振奮人民的精神。
八國聯軍侵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少年中國說》寫於1900年,正在戊戌變法後,作者梁啟超流亡日本之時。那年是庚子年,當時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爆發了義和團愛國運動。帝國主義聯合起來,組成八國聯軍,勾結清政府,鎮壓義和團運動,攻陷了天津和北京等地。
當時八國聯軍製造輿論,污衊中國是「老大帝國」,是「東亞病夫」,是「一盤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強共管或瓜分。而中國人中,有一些無知昏庸者,也跟著叫嚷「中國不亡是無天理」「任何列強三日內就可以滅亡中國」,散布悲觀情緒,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戊戌變法失敗迫使梁啟超逃亡日本,但他並沒有就此放棄變法圖強的努力,到日本的當年就創辦了《清議報》,通過媒介竭力推動維新運動的繼續。當時帝國主義製造輿論,污衊中國是「老大帝國」。
為了駁斥帝國主義分子的無恥濫言,也糾正國內一些人自暴自棄、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喚起人民的愛國熱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啟超適時地寫出這篇《少年中國說》。
D. 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前,七國文字差異很大嗎
歷史上,秦王掃六合,統一天下的事跡那是代代流傳,廣為稱頌。而秦王這一偉大的功績也為中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史書曾記載,在秦王掃六合之前,七國的文化差異很大,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再晚幾年統一中原,文字貨幣的統一將會困難許多許多。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統一之前,七國的差距究竟已經到了何種地步了吧!
總之,秦始皇統一文字並不是因為在掃六合之前七國文化差異太大,而是為了更方便於自己的管理。六國文字是在繼甲骨文,金文之後的各自有各自國家發展而衍生出來的文字。這些文字在六國之間雖有差異但卻並不影響他們之間交流訪問,更不能阻擋周遊列國傳播思想的精英們。而在秦國統一之後,由於國家治理等原因,秦始皇頒布了好幾次統一文字的號召,雖然不盡人意,但在之後一段時間里,漢字統一這個大任還是得以完成,實現了全國統一的圓滿。
E. 諸葛亮死後,劉禪還當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我覺得劉禪並不是扶不起的阿斗,相反我還覺得他很有頭腦。就從最簡單的方面來說吧,一個能當29年的皇帝,怎麼可能傻到哪裡去?如果他真的像三國演義那裡面所說的那樣,啥事都要去問諸葛亮,一點自己的主見都沒有,我想他肯定連一年的皇帝都當不了,別說29年了。
特別是三國演義最後那一段,司馬炎問劉禪的時候,你在這邊感覺如何?劉禪說了一句樂不思蜀,我覺得這句話很經典。人有的時候就要識時務,這個是沒有錯的,天下大勢靠你一個人是左右不了的,不跟著天下大勢走最後會被歷史的車輪碾得粉碎。
F. 論語里有哪些著名的句子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譯:學習了,而能按時去實踐,不也高興嗎!有朋友自遠方來,(切磋學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並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嗎!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不貪圖飲食的滿足、居室的舒適(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說話謹慎,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請教,這樣做,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譯: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認真學習,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溫故知新)
譯:溫習已知的舊知識,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借這一點做老師了。
6、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
譯: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立足與社會,四十歲時能通情達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歲時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歲能聽的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已經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7、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譯: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愛真理勝於愛生命)。
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舉一反三)
譯:(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麼也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四方形)的一個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個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識)了。
9、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論語·述而》
譯:發奮時候竟忘記吃飯,快樂時候就忘記了憂愁,把自己就要老了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罷了。」
10、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譯:古代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於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然後去為國家、人民服務),現在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於給別人看(希望得到別人的贊美和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