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治理新體系
A. 構建「185」新型鄉村治理體系具體指得是什麼
鄉村治理是通過對村鎮布局、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資源進行合理配內置和生產,促進當地容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環境狀況的改善。不斷提高廣大農村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改變「臟亂差」的農村現狀,不斷加強基層治理。
B. 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上,《決定》提出哪些要求
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的構建,歸根結底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專題,以讓人民群眾屬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旨歸。既要規范有序,又要充滿活力,新格局既意味著政府服務的精細化,更意味著政府責任的具體化。從找准服務群眾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入手,為發揮群眾主體作用,調動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可持續機制奠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的創造過程,必將見證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燦然進展。
C. 建立完善了以什麼為核心的新型基層治理體系
成都市黨代會提出,建設全面體現創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活力在基層、根基在基層。對於鎮街一級,必須不斷提升基層黨建工作水平,構建以黨組織為核心的新型基層治理體系。
D. 在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上,《決定》提出哪些要求
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首先要在完善治理體系和治理方式上下功夫。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基層治理體系的內涵不斷豐富。
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要進一步推進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要讓基層創新的活力競相迸發,推動形成民主協商格局。近年來涌現的「民主懇談」「村民說事」「四議兩公開」等因地制宜的基層民主探索,提出了「提、議、調、督、評」「說、談、問、辦、評」等一系列相對制度化的做法,有效補充了村/居民(代表)大會、黨員代表大會等民主載體的不足,讓民眾真正參與到基層的常規決策之中。
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還要用好科技支撐,以「互聯網+治理」打通政府之間、部門之間、政府與民眾之間的壁壘,提升基層治理智能化、科學化、精準化水平。
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的構建,歸根結底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以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旨歸。既要規范有序,又要充滿活力,新格局既意味著政府服務的精細化,更意味著政府責任的具體化。
E. 談談基層治理體系構建對我國協同發展有何啟示
體系構建對我國協同發展有啟示:
社區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基礎,
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協同治理體系,
.全面協同高效履職完善宏觀調控促進科學治理。
F. 如何積極構建基層社會治理的新機制
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行政主導型處理模式之反思
面對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地方政府的處理機制也在不斷調整之中。早期,一些地方習慣於採取封鎖消息、強迫命令等手段迅速平息事件。實踐表明,這種簡單生硬的做法不僅無益於問題的解決,還有可能成為下一輪社會沖突的導火線。近年來,一些地方汲取上述教訓,開始採取承諾給予好處甚至「花錢消災」等「軟性」手段來回應群眾通過非理性方式表達的訴求,希望通過強大的行政手段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迅速消除社會矛盾。
上述兩種處理機制都可以納入行政主導型處理模式的范疇。所謂行政主導型處理模式,是指以追求社會的剛性穩定為目標,以單方壓制或利益誘導等為手段,以矛盾的暫時消解為效果的處理模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模式確實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這一模式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壓制性」或「收買型」處理模式,其對象不是群眾利益訴求所涉及的問題,而是表達利益訴求的群眾本身,且其注重處理忽視預防。在通過非理性方式表達的利益訴求往往交織著復雜的利益糾葛,有的還是多年積累而成的情況下,這一方式治標不治本。此外,急風暴雨式的行政化手段既無法保障對立雙方爭議的公正解決、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還可能因缺少法律依據導致並加劇政府治理的合法性危機。
因此,根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之精神,反思過往教訓,建立一種新的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治理模式勢在必行。
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依法治理型防治模式之倡導
美國社會學家劉易斯·科塞曾言:「通過沖突,社會能在面對新環境時進行調整。一個靈活的社會通過沖突行為而受益,因為這種沖突行為通過規范的改進和創造,保證了社會在變化了的條件下延續下去。」由此可見,社會中存在沖突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社會缺少有效解決沖突的機制。同時,和諧社會不可能是一個無矛盾、無糾紛的社會,而應是一個存在矛盾糾紛卻能妥善迅速解決的社會。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創新社會治理」,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為了指引社會通過完善治理機制,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而社會治理,是多方參與的治理,也是依法進行的治理,政府在多方中居於主導地位,卻必須把自身權力運行納入法治化軌道,且注重社會矛盾的預防。因此,對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治理模式而言,必須實現從行政主導型向依法治理型、從注重處理向注重預防的轉變。筆者將這種新型治理模式稱之為依法治理型防治模式。
依法治理型防治模式以追求社會的韌性穩定為目標,以社會多元主體參與共治為手段,以矛盾糾紛的預防和實質性化解為效果。與行政主導型處理模式相比,其具有目標的長遠性、手段的多樣性、效果的徹底性和觀念的前瞻性等優勢,且更加註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比如,2011年「廣東烏坎事件」的處理就充分體現了依法治理型防治模式的基本思路。面對烏坎村民的訴求,當地政府先依照法律程序指引村民重新選舉村委會,再依法處理村民提出的土地使用、財務審計、扶貧助學等問題,不僅有利於實質性化解矛盾,還有利於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依法治理型防治模式之核心與關鍵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而依法治理型防治模式的核心和關鍵正在於此。
依法治理型防治模式的核心是法治思維。法治思維不僅要求政府在處理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中嚴格按照法律規定、法律程序化解矛盾,還要求政府在日常的社會治理中自覺維護法律權威,有效預防社會沖突的發生。
首先,政府在社會治理中應樹立「互動協商」的理念。我國《憲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因此,社會治理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全體人民的權力。所以,在社會治理中,政府應改變以往單向度的治理體制和自上而下的權力運行模式,充分尊重民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通過與民眾之間的上下互動、合作協商,達成社會治理的共識,從而減少政府與民眾之間的摩擦,有效預防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的發生。
其次,政府在社會治理中應樹立「法律至上」的理念。「法律至上」的理念不僅要求政府在日常社會治理中嚴格依法行政,避免出現因違規違法行為而引發的與民眾之間的沖突,還要求政府以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的治理替代政治化、治安化、應急化的管理。
最後,政府在社會治理中應樹立「引導依法維權」的理念。面對維權方式的多元化趨勢,各級政府應當大力宣傳「依法維權」理念,並充分利用體制內的一切有利資源促使公民理性表達利益訴求。
依法治理型防治模式的關鍵是法治方式。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的法律應對應當以「預防與治理並舉、重在預防」理念為指導,在預防和治理兩個層面進行建構。
預防機制的關鍵在於通過公共決策風險評估、公眾參與、專家論證等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努力實現「決策於未知之中」,將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發生的概率降到最低。然而,鑒於人的認識能力的有限性和中國社會轉型所帶來的利益格局大調整的復雜性,完全預防此類事件的發生並不現實。為此,應當建立回應型法律治理機制,塑造多元化行政糾紛解決體系和完善政府信息公開機制。
同時,還應當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建設法治中國,必須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要求,發揮司法機關在處理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中的作用,捍衛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後防線。唯有如此,社會轉型中的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才能得到有效化解,社會運行的風險才能得到有效控制,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才能真正得以實現。
G. 如何提升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一、大力推進基層議事規則的程序化。
二、大力推進基層公共服務的標准化。
三、大力推進基層社會管控的網格化。
四、大力推進基層權力運行的公開化。
五、大力推進基層治理力量的職業化。
H. 什麼是基層治理
基層治理是對基層地區(如城市社區、農村等)的治理。
基層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國家治理現代化離不開基層治理現代化。城市的社區治理、農村的村落治理,都屬於基層治理范疇。基層治理涉及面寬、量大、事多,直接面對群眾,在整個國家治理體系中佔有重要位置。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基層治理是否有效,直接決定著經濟社會是否能持續發展、繁榮和穩定。
(8)基層治理新體系擴展閱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
這不僅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更對新時代黨的建設和以黨的建設貫穿基層治理、保障基層治理、引領基層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大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路徑探索,對基層黨建和基層治理的發展創新,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落實,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參考資料:人民網-新時代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思考
I. 如何推進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以黨建來引領基層治理創自新,根本在於抓基礎強內功。一是打造有領航力的黨支部班子。基層黨組織領導基層治理,要強化政治引領,確保基層治理充分體現黨的意志和要求,始終保持正確方向。我們深化「紅色領航工程」和「達標創星」活動,堅持「一支一策」推進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整頓,分領域分別培育不少於 20%的「五星級」黨支部。通過典型引路、示範帶動,推動支部建設全面進步全面過硬,提升抓服務、抓治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