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財政政策治理衰退更有效
Ⅰ 電大問答題在經濟衰退時應該採取什麼財政政策
在經濟衰退時應該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
擴張性財政政策,又稱膨脹性財政政策,是國家通過財政分配活動刺激和增加社會總需求的一種政策行為。
主要是通過減稅、增加支出進而擴大財政赤字,增加和刺激社會總需求的一種財政分配方式。最典型的方式是通過財政赤字擴大政府支出的規模。
當經濟生活中出現需求不足時,運用膨脹性財政政策可以使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差額縮小以至達到平衡(如果社會總供求原來是平衡的,這一政策會使社會總需求超過總供給;如果社會總需求已經超過總供給,這一政策將使兩者的差額進一步擴大)。
減稅
一般說,減稅會增加個人和企業的可支配收入,相應地減少國家財政收入。在財政支出規模不變的情況下,相應地擴大了社會總需求。減稅的種類和方式不同,所引起的膨脹效應也不同。對流轉稅的減免,在增加需求的同時也會刺激供給的增加,即這種減稅的膨脹效應主要在供給方面。對所得稅的減免,則可以增加社會需求,膨脹效應主要表現在需求方面。
擴大預算支出規模
由於政府支出直接構成社會總需求的一部分,政府支出規模的增大必然相應地增加社會總需求在收入增加和支出擴大不對稱的情況下,就會出現財政赤字。就這個意義說,擴張性財政政策也就是赤字財政政策。
赤字政策
英國經濟學家J.M.凱恩斯,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有效需求決定就業的理論,他認為包括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主要是由三個基本心理因素即消費傾向、靈活偏好和對資產未來收益的預期決定的。而資本主義之所以存在失業和經濟蕭條,就是由這些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凱恩斯提出的相應措施是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主要通過財政金融政策,刺激消費和投資,增加有效需求,實現充分就業。他的政策措施以社會總需求小於總供給為前提,以加強需求管理為重點,以赤字政策為中心內容。60年代凱恩斯的後繼者提倡充分就業財政政策,其基本內容是:當某一年的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小於潛在的(即充分就業的)國民生產總值時,即使在經濟上升時期,仍要通過赤字政策刺激需求,從而實現充分就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凱恩斯主義被西方各國奉若神明,紛紛採取赤字財政政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和一段時間內,赤字財政政策對就業與緩和經濟危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長期的赤字財政政策最終導致通貨膨脹與經濟停滯的交織並發,即滯脹。以美國為例:1952~1957年間,通貨膨脹率一般在2%上下,失業率在4%左右,即表現為低通貨膨脹率和低失業率,這一時期被稱為凱恩斯主義的「黃金時代」;1958~1965年間,通貨膨脹率在1.3%上下,失業率在5%左右,即低通貨膨脹率與高失業率並存;1966~1969年間,失業率在4%以下波動,而通貨膨脹率則從2%左右上升到5%以上,表現為低失業率,高通貨膨脹率;1970~1979年間,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同時上升,使美國陷入滯脹困境。凱恩斯主義宣告失靈。
Ⅱ 利用什麼樣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治理經濟衰退
擴張性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前者通過削減稅收,增加政府支出,使企專業稅後利潤增加屬,增加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增加政府支出,即為增加消費,促進市場繁榮.
寬松的貨幣政策,通過貨幣供應量的增加,降低貨幣使用的成本(利率水平的降低),促進投資與消費.
Ⅲ 為什麼在衰退時期,要多使用財政政策,而在通貨膨脹嚴重時期,應多使用貨幣政策
其實不難理解
經濟衰退時期 國民經濟蕭條 經濟倒退
這個時候需要國家經濟陷版入膏權肓 需要國家出面出台一些經濟政策財政政策
對國家經濟進行整理疏導引導
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來調節總需求
國家財政支出多了 可以增加國民收入
同樣減少稅收也可以增加國民收入
這樣等於是起到了刺激經濟的作用
通貨膨脹嚴重時期
其實通貨膨脹的本質就是貨幣超發造成物價上漲貨幣貶值貨幣後賣力下降
這時候國家為了抑制通脹就需要對貨幣動刀子
如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和設置銀行最低准備金(最低儲備金)
提高基準利率等
這時候相對於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應用的更多些
呵呵 如果我講的不夠清晰的話你可以繼續問
Ⅳ 在經濟衰退時應採用什麼樣的財政政策
經濟衰退時應該來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源政策,是指主要通過減稅、 增支進而擴大財政赤字的財政分配方式, 增加和刺激社會總需求。
最典型的方式是通過財政赤字擴大政府支出的規模。當經濟生活中出現需求不足時,運用膨脹性財政政策可以使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差額縮小以至達到平衡;如果社會總供求原來是平衡的,這一政策會使社會總需求超過總供給;如果社會總需求已經超過總供給,這一政策將使兩者的差額進一步擴大。
它的主要政策措施有:
1、減稅
一般說,減稅會增加個人和企業的可支配收入,相應地減少國家財政收入。在財政支出規模不變的情況下,相應地擴大了社會總需求。減稅的種類和方式不同,所引起的膨脹效應也不同。對流轉稅的減免,在增加需求的同時也會刺激供給的增加,即這種減稅的膨脹效應主要在供給方面。對所得稅的減免,則可以增加社會需求,膨脹效應主要表現在需求方面。
2、擴大預算支出規模
由於政府支出直接構成社會總需求的一部分,政府支出規模的增大必然相應地增加社會總需求在收入增加和支出擴大不對稱的情況下,就會出現財政赤字。就這個意義說,擴張性財政政策也就是赤字財政政策。
Ⅳ 當經濟衰退和蕭條時,政府應採取什麼樣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治理畫圖分析
圖是沒的,說倒是可以說下:當經濟衰退和蕭條時,政府就實行積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那就是大把大把地印鈔票,參考美國30年代的大蕭條,小羅採取的政策就可知道了
Ⅵ 當一國經濟衰退時,應該怎樣綜合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進行治理
一般會運用「雙擴」政策,即擴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這樣會加大社會總需求,阻止經濟衰退。
Ⅶ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怎樣有效地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治理經濟衰退!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目標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進而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主要包括信貸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縮信貸和提高利率是「緊」的貨幣政策,能夠抑制社會總需求,但制約投資和短期內發展,反之,是「松」的貨幣政策,能擴大社會總需求,對投資和短期內發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貨膨脹率的上升。財政政策包括國家稅收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增稅和減支是「緊」的財政政策,可以減少社會需求總量,但對投資不利。反之,是「松」的財政政策,有利於投資,但社會需求總量的擴大容易導致通貨膨脹。
雖然這兩項政策在宏觀經濟運行中都有較強的調節能力,但僅靠一項政策很難全面實現宏觀經濟的調控目標,沒有雙方的配合,單個政策的實施效果將會大大減弱,這就要求二者相互協調,密切配合,充分發揮綜合優勢。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有四種不同的搭配組合,政府究竟採用哪種取決於客觀的經濟環境,實際上主要取決於政府對客觀經濟情況的判斷。概括地說,「一松一緊」主要是解決結構問題;單獨使用「雙松」或「雙緊」主要為解決總量問題。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國家履行宏觀經濟管理職能的兩個最重要的調節手段,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的市場經濟中,由於根本利益一致和統一的總體經濟目標,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實施具有堅實的基礎,同時這兩大政策具有內在的統一性,為它們之間的協調配合奠定了牢固的基礎。但由於這兩大政策在我國也是各有其特殊作用,調節的側重面也不同,因此,這兩大政策又具有相對獨立性,二者既不能簡單地等同或混同,又不能各行其是,而應該相互協調,密切配合,以實現宏觀經濟管理的目標。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需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兩大政策的協調配合要以實現社會總供求的基本平衡為共同目標。
第二,兩大政策的協調配合應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第三,兩大政策既要相互支持,又要保持相對獨立性。
第四,從實際出發進行兩大政策的搭配運用。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是實現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目標的客觀要求和必要條件。但兩大政策協調配合的效果,不僅取決於正確確定兩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體操作,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外部環境的協調配合。例如,需要有產業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貿政策、社會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協同;有良好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國內社會政治環境;有合理的價格體系和企業(包括金融企業)的運行機制;還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
Ⅷ 當經濟衰退和蕭條時,政府應採取什麼樣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治理
1.寬松的財政政策
主要包括減稅和增加財政支出。減稅由於涉及到稅法和專稅收制度的改屬變,所以不是一種經常使用的手段。
財政支出是總需求的組成部分,增加支出可以增加總需求。但增加財政支出需要考慮資金的來源問題,解決途徑是向中央銀行借款,其次是發國債。
2.寬松的貨幣政策。
就是通過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來刺激總需求的增加與擴大,以此來緩解流通中的貨幣量不足。
主要政策有:降低法定存款准備金率,降低在貼現率,央行在證券市場上購入證券。
Ⅸ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刺激衰退期的經濟的利弊
荷蘭和比利時是歐盟成員國。歐盟國家沒有發行貨幣的權力。所以貨幣政策可以排除。
另一方面,正是由於減輕經濟波動的政策只有財政政策,所以才會出現現在歐債危機的尷尬局面。
Ⅹ 用什麼樣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相配合才能有效治理經濟衰退
財政政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
由於原材料的進口等原因可能會引起進口增加,而專對出口沒有必然的影響屬,所以應有利於國際貿易。
貨幣政策:同樣是擴張性的
降低利息的同時有可能使匯率降低,從而使本幣貶值,最終使凈出口增加。
現階段,我過正在實行的宏觀調控政策最准確的說法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都應屬於擴張性的政策。
願這樣回答能使您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