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渭河治理
① 陝西渭河治理工程開工沒
陝西省渭河流域綜合治理
五年規劃(2008年—2012年)情況介紹
2007年10月,省政府安排編制《陝西省渭河流域綜合治理五年規劃(2008年—2012年)》,通過近一年的努力,並歷經多次討論和研究。今年8月25日,規劃得以省政府批復,並下發給各有關單位,要求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實施。為了將渭河治理五年規劃中涉及我局的事情做好,現將規劃的主要內容作如下匯報,以供探討和研究。
一、規劃編制的背景
為了謀劃好我省未來五年的發展,把建設西部強省的目標任務落到實處,2007年6月起,由省長、副省長牽頭,對事關我省全局九個方面的重大課題進行了調研。在此基礎上,省政府於9月26日召開重大調研課題研討會,進行了深入研討和交流,在一些事關未來發展的重大問題上形成了共識,同時確定盡快將調研成果轉化為具體的項目、方案、規劃和政策措施付諸實施。渭河治理問題是其中調研的課題之一,並在洪峰副省長牽頭調研的「好的發展若乾重大舉措研究報告」提出了明確的解決措施。要求按照提出用10年時間使渭河水質和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的目標要求,依據《渭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和《陝西省水污染防治規劃》等相關規劃,突出重點,分布實施已有的治理方案,制定渭河五年規劃。另外,《渭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於2005年12月經國務院批復後,由於國家投資力度不夠,規劃中的項目實施緩慢,在規劃期限內難以實現制定的目標。但渭河的治理又刻不容緩,為此省委省政府決定對於規劃中涉及我省的主要建設項目,編制計劃,籌集資金,盡快實施。
二、規劃編制的過程
2007年10月省政府下發了關於落實省政府重大調研課題研討會確定事項的通知,要求省水利廳牽頭,制定渭河治理五年規劃。按照省水利廳安排,我局負責組織編制渭河五年治理規劃。接到任務後,我局組織專門班子,迅速開展規劃編制工作,於2007 11月1日完成規劃編制綱要,並通過省水利廳評審。隨後,按綱要內容,收集資料,完成《規劃》初稿編制工作。11月13日省廳對規劃初稿進行了評審,提出了修改意見。11月21日,完成規劃修改工作,並將規劃報告報送省林業廳、環保局、建設廳、發改委,徵求各廳局意見。12月3日,按照各廳局意見,完成修改完成工作,並將規劃成果上報省政府。2008年4月8日,省政府召開第八次常務會議,審查並原則通過渭河治理五年規劃。並安排由省環保局組織各有關單位對規劃報告做進一步修改完善後,上報省政府批復。5月15日我局按照有關意見完成了規劃中水利項目的修改工作,並對規劃成果進行了評審;5月20日,省環保局組織召開了規劃成果協調會議,5月28日省政府召開會議,對渭河治理5年規劃修改成果進行了討論和研究;6月17日,省政府又組織會議對渭河五年規劃成果進行了復審,隨後進行修改。7月省環保局將修改後規劃正式成果會簽各有關單位後,上報省政府。整個規劃編制過程中,我局對規劃報告先後進行了兩次集中討論,省廳對規劃報告進行了兩次評審,省政府召開四次會議對規劃報告進行討論、研究、評審。2008年8月25日,省政府批復了渭河治理五年規劃,並將規劃報告轉發沿渭各市及省級工作部門和直屬機構,要求結合各自實際,認真貫徹執行。至此,渭河治理五年規劃編制工作全部結束,規劃的批復為渭河今後五年的治理提供了依據,明確了方向。
三、規劃的主要內容
1.規劃水平年:五年規劃的現狀年為2007年,規劃水平年為2012年。
2.規劃范圍:規劃將范圍限定為渭河流域陝西省關中地區,包含了渭河流域在關中地區涉及的全部52個縣、市、區和不在渭河流域的寶雞市鳳縣及渭南市的韓城市,共54個縣、市、區。
渭河支流北洛河流域涉及的榆林市、延安市的9個縣,部分污染治理項目已納入《黃河中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06—2010年)》。其河道綜合治理也應納入兩市的相關規劃,統一安排
3.治理目標
規劃提出了6個方面的治理目標:
(1)渭河水質得到改善
以工程治污和淘汰關停污染企業等措施,削減渭河污染負荷,改善渭河水質。到2012年,在削減新增量的前提下,使渭河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在2007年27.3萬噸的基礎上削減15%以上,控制在23.2萬噸以內。突出重點支流的污染治理,以支流水質改善帶動幹流水質的改善。到2012年,渭河幹流消滅黑臭現象;在引漢濟渭工程完成、有生態基流保障的前提下,渭河幹流消滅劣Ⅴ類水。城市飲用水水源區水質達到或保持Ⅱ~Ⅲ類水質目標要求。建成水污染監控體系,形成水質監管和應急處置的快速反應能力。
(2)節水型社會建設初見成效
大中型灌區農業畝均灌溉用水量較現在減少20立方米—40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在2006年84立方米基礎上降低30%,城鎮生活用水標准降低10%。初步實現行業節水的較高目標,使節水型社會建設初見成效。
(3)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推進水土流失防治、河道生態環境建設、森林生態系統的修復與保護工程建設,使渭河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初步建立起以南北兩山為屏障、以渭河綠色走廊與主幹道路為骨架,以河濱公園、沿河濕地和城市森林為主體的渭河流域整體生態系統框架,實現人水和諧、人與自然和諧。將渭河建設成為生態型河流,使渭河中下游成為關中經濟區的綠色長廊。流域內國家級重要濕地得到有效恢復,90%的自然濕地得到有效保護,晉升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1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2.6%。
(4)河道防洪能力得到提高
完善渭河防洪減淤工程體系,建設和加固渭河幹流堤防,使寶雞市區和咸陽市區左岸防洪標准達到百年一遇;咸陽市區右岸隴海鐵路橋以下堤防達到百年一遇防洪標准;西安市區段堤防達到百年一遇防洪標准;渭河下游重點堤防渭南市臨渭區、華縣、大荔段達到或基本達到國家批準的五十年一遇防洪標准;三門峽庫區返遷移民防洪保安工程達到批準的設防標准;加大南山支流治理力度,完成尤河、赤水河、羅紋河、石堤河、羅夫河、柳葉河等支流的治理工程,使經過治理的支流河段達到國家批準的防洪標准。
(5)重點水源工程建設全面推進
力爭四年內建成「引紅濟石」工程,為關中地區跨流域調水0.94億立方米,緩解生產生活用水緊缺矛盾;「引漢濟渭」工程力爭2009年正式開工,2012年建成三河口水庫以下工程,為關中地區從漢江支流子午河自流調水5億立方米,初步解決渭河中下游地區用水緊張局面,並盡快建成三河口水庫以上工程。整體工程建成後,可從漢江流域給渭河流域調水15億立方米。同時,加快黑河亭口水庫、李家河水庫前期工作進度,爭取盡快開工建設。
(6)產業結構得到優化
壓縮高污染行業的規模,大力發展科技型、環保型、節水型、低耗能產業;創新發展模式,利用關中地區的科技優勢進行廢物綜合利用和中水回用技術開發,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促進渭河流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逐步摸索出一條科技含量高、既節能又環保的經濟發展之路。規劃期內,渭河流域不再新上造紙、果汁、化工、印染、電鍍、澱粉等高污染項目,現有造紙企業總規模再壓縮10%以上。
4. 治理任務及主要工程
今後五年渭河流域要完成的主要目標任務和重點工程項目如下:
(1)治理渭河污染,改善渭河水質
一是建設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理工程。2010年前,渭河流域54個縣區的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要全部建成投運。西安市、寶雞市、咸陽市的城市污水處理率不低於80%,其他地區的城市污水處理率不低於70%。新建的污水處理廠要達到一級排放標准,並逐步配套建設除磷、脫氮設施;寶雞市、咸陽市、渭南市的中水利用率要達到20%以上;西安市的中水利用率要達到30%以上。
二是開展工業污染綜合治理工程。對渭河流域現存的81家造紙企業,視其排污治理情況再淘汰10家以上,削減生產能力約30萬噸。規劃期內要完成129個工業污染治理工程。
三是進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工程。規劃期內完成46個農業治理和生態保護工程項目。
四是進行重點支流治理工程。規劃期內要抓好小韋河、皂河(含太平河)、新河、澇河、灞河、漆水河、涇河、灃河、尤河、北洛河等10條支流的污染治理和水質控制,以支流水質的改善帶動幹流水質的改善。
五是建設城市飲用水源保護工程。一是各地要編制本行政區域內城市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二是要加強水源地保護區的污染防治,合理進行工業布局,有效控制工業污染源對飲用水源水質的影響。三是建立健全水源地監測體系,編制飲用水源保護區突發污染事故應急預案。四是加大飲用水源保護資金投入,用於飲用水源地的規劃建設、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
六是加強水污染監測體系建設及管理能力建設。規劃期內,建成省、市、縣網路監控平台與渭河干支流水質自動監測站、排污單位污水排放自動監控裝置相互聯網的渭河流域污染監控體系,實現對渭河干支流水質和重點排污單位的實時監控。同時,加強流域各市、縣監測站能力達標建設和水質應急監測能力建設,配備必要的應急監測儀器設備,提高處置突發水質污染事件的能力。
(2)加強水資源管理,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建設節水型社會
一是開展農業節水工程。到2012年,農業畝均灌溉用水量比現狀減少20立方米—40立方米。年節約灌溉用水約1.20億立方米。渭河流域大中小純井灌區共新增節水面積161萬畝。
二是開展工業節水工程。今後五年規劃在火電、紡織、造紙等七大行業實施重點節水工程。每年節水2.27億立方米。
三是開展城市節水工程。規劃安排城市供水管網改造、推廣使用再生水、節水器具標准化等節水措施,力爭三年內完成老城區中運行超過50年以上的嚴重老化和漏損供水管網的改造工程,逐步推廣城區雨水利用示範工程。每年可節水0.68億立方米,
四是加強水量監測能力建設。規劃在現有水文監測站網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渭河流域水資源監測體系,安排地表水、地下水資源監測體系和水資源監測信息系統建設項目。
(3)加快實施渭河流域生態工程建設,治理水土流失,建設綠色生態渭河
今後五年,要重點加快渭河流域水保生態工程、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工程、渭河河道綠色生態工程的建設進程。將渭河建設成為生態型河流,其排洪灌溉、氣候調節、景觀休閑等功能得到初步恢復和完善,使渭河中下遊河段成為關中經濟區一道靚麗的綠色生態走廊。
一是建設以溝道壩系建設為主的水保生態工程。規劃布設20個溝道壩系工程;布設陝西省渭河流域預防保護區3處,分別為國家級子午嶺森林保護區,國家級六盤山森林保護區和省級秦嶺、關山森林保護區。建立1個國家級渭南市監督管理示範區;建設2個省級預防保護示範區;在關中平原城市區布設2個省級城市水土保持監督管理示範區;布設水土保持監督區2處,分別為國家級晉陝豫接壤地區和省級渭北黑腰帶區;安排建設國家級重點監督區監測分站1個(潼關縣),5個市級監測分站(咸陽市、銅川市、寶雞市、西安市和渭南市)。結合溝道壩系配置結果,建設以小流域監測為主的監測點37個,初步形成覆蓋我省渭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動態監測體系。
二是開展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工程。主要是建設秦嶺北麓水源涵養林帶;建設「北山」南坡經濟及水土保持林帶;建設渭河沿岸護堤及景觀林帶;建設主幹道路沿線綠色長廊。
三是進行渭河河道綠色生態建設。規劃期內,渭河中下游幹流及主要支流河道範圍安排城市段河流生態治理和河道綠色生態長廊及水文化建設。
(4)提高渭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的防洪能力。
規劃期內防洪項目的任務是按照《渭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內容對應確定的,按照國務院批復意見,近期要把渭河下游防洪減淤作為治理重點。在河道防洪工程項目中,渭河中下游項目主要按照水利部已審查通過並上報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渭河下游防洪近期可研》、《渭河移民防保近期可研》和《渭河中游防洪工程可研》三個項目成果提出具體安排意見。工程實施後,基本完成《渭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中的主要河道防洪項目,使渭河中下游重點堤防達到國家批準的防洪標准。
(5)加快重點水源工程建設
渭河流域水資源短缺,用水十分緊張,必須加快重點水源工程建設,保證經濟發展對水的合理需求,歸還河道生態流量。規劃期內重點安排推進「引漢濟渭」調水工程的前期工作,力爭2009年開工建設,2012年建成通水;續建引紅濟石調水工程,力爭2011年建成通水;加快亭口水庫、李家河水庫前期工作步伐,力爭2010年前開工建設。
(6)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節能減排。
加快推進落後產能企業的關停並轉和改造,對3.4萬噸以下化學和半化學制漿造紙企業、2萬噸以下廢紙造紙企業、不造紙只售漿的爆破制漿企業予以淘汰關閉。加快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和污染減排,鼓勵電力、化工等企業積極使用中水,提高節能節水水平,構建安全、清潔型資源開發產業體系,支持向技術含量高、清潔節約型大型企業發展,促進規模集聚、技術提升、布局優化,實現渭河流域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
5.規劃投資情況
規劃估算總投資為133.87億元(不含重點水源工程項目投資81.56億元)。在各類項目投資中,水污染防治及保護項目投資70.297億元,占總投資的52.52%;節水及水資源管理項目投資30.18億元,占總投資的22.54%;流域生態建設工程項目投資18.85億元,占總投資的14.08%;防洪項目投資14.54億元,占總投資的10.86%。
6.保障措施
規劃共提出了8項保障措施。
一是加強統一領導,明確目標職責。明確提出沿渭各級政府是渭河治理的責任主體,須設立相應機構,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全力推進規劃項目的實施。
二是拓寬投資渠道,積極籌措資金。明確提出了堅持政府引導、市場為主、公眾參與的原則,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資機制。
三是明確治理思路,嚴格項目管理。明確要求按照項目建設程序進行項目建設。
四是創新管理機制,提高治理效益。明確要求進一步理順和完善水價體制。加快完成水價「三步走」改革方案,啟動實行「兩部制水價制度」。按照「補償成本、合理收益、優質優價、公平負擔」的原則,完善水價形成機制,發揮價格杠桿宏觀調控作用,提高節水效益。推進農業用水計量收費,完善農業水費計收辦法,推行到農戶的終端水價。
按照《水法》規定,依法徵收水資源費。已經徵收水資源費的,應做到足額徵收。還未徵收水資源費的地區,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逐步實施。
五是健全節水制度,落實節水措施(原文)。節水型社會建設的關鍵是體制和制度保障。應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進一步發揮省渭河流域管理局的統籌協調管理職能,以各市、縣水資源管理部門為依託,建立統一的渭河流域水資源管理體系。加強流域行政區域內的水資源綜合管理,嚴格按照《黃河水量調度條例》要求,認真貫徹實施《陝西省渭河水量調度辦法》,加強取用水的管理,逐步增加渭河河道生態流量,確保渭河不斷流。健全水功能區管理制度,完善入河排污口、取用水戶退排水的監督管理。
建立健全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建立省、市、縣三級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全面實行定額用水,促進計劃用水,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實行市(區)用水指標制度,對於耗水已達到或超過用水指標的市(區),不再審批新的取用渭河水資源的工程。
加強以水權為核心的水資源制度建設,嚴格取水許可管理,推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加強對地下水資源的監管,全面實施水資源有償轉讓制度,引導水資源向節約、高效領域配置。
採取強制節水措施。根據審批的年度用水計劃,搞好取水口用水的監督管理,控制用水總量。同時,要限制高耗水項目和產業發展。各地在申請新建及改擴建取水工程時,必須進行水資源論證並經審批,未進行水資源論證或水資源論證未經過審查的不得開工建設;獲准建設的工程要嚴格按照主體工程與節水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運行的要求進行建設;已建取水工程必須做到「四到位」,即用水計劃到位、節水目標到位、節水措施到位、管理制度到位。
建立節水激勵機制。將節水與用水戶的經濟利益緊密結合起來,發揮水價對節約用水的經濟杠桿調節作用;研究建立水市場、允許節約水量水權的轉讓;允許農戶自建、自管節水工程,並在稅費上給予優惠等。
六是加強科學研究,促進渭河治理。積極實施「科技治渭」戰略,堅持「圍繞中心,重點示範,創新機制,搭建平台」的原則,認真落實環境保護參與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決策機制,積極開展流域相關領域戰略研究。以解決突出流域問題為重點,力爭在理論和實踐都有創新和突破。
加強潼關高程式控制制與三門峽水庫運行方式、渭河下游沖淤演變規律與河道治理、渭河污染物總量控制、旱作農業生產技術模式等關鍵問題研究。深入開展渭河流域水資源演變形勢分析、渭河流域區域地表水和地下水轉換關系、水土保持對減少入渭泥沙作用、渭河健康生命指標體系等重要基礎性課題的研究,使渭河流域綜合治理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
加強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橫向協作,聯合攻關,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思路和新方法,解決渭河治理工作遇到的技術困難和問題。加強國內、國際的科技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先進適用的治理、管理技術和經驗。建立渭河治理的專家決策咨詢機制,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研究課題要結合實際,既要著眼當前,又要放眼長遠,做到研究目標明確,研究成果可行,並在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試點及示範工程的推廣。
七是加強能力建設,嚴格行政執法(原文)。渭河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具有系統性、復雜性、艱巨性和長期性,必須將其納入法制軌道,依法保障渭河流域綜合治理的順利實施。要著力推進渭河流域五大建設工程。一是推進水質監測標准化建設,按照建體系、保重點、建網路的原則,編制流域水質監測標准化建設規劃,籌集資金,分級建設;二是努力推進行政監督管理的標准化建設,省、市相關部門要加快推進以「數字渭河」為核心的能力建設,實現省、市兩級管理信息化、視頻化、實時化和電子政務化。三是加強渭河流域政策法制建設,實現依法管理;四是著力推進渭河流域文化建設,堅持面向社會,多層次、大范圍、有重點地推進環境宣傳工作,促進公眾參與,提高全社會保護渭河意識。五是嚴格流域行政執法體系建設,強化行政主管部門執法主體的地位和責任,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嚴格落實對於長期違法排放和嚴重危害渭河水環境的行為和人員的懲處。
八是加強監督檢查,落實責任追究(原文)。各地、各部門要認真落實規劃要求,建立健全責任追究制,保障規劃的順利實施。要將渭河治理工作完成情況納入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制訂具體的評價考核實施辦法,作為政府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和企業負責人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
沿渭五市一區政府(管委會)和省環保、發展改革、財政、建設、水利、林業等部門要將落實規劃情況於每年年底前專題報告省政府,省政府將對此項工作進展和完成情況及時予以通報。
四,規劃中涉及我局的項目情況
1.涉及我局的項目
規劃中涉及我局的項目有:水資源管理與監測能力建設、渭河沿岸護堤及景觀林帶建設、渭河河道綠色生態建設和渭河流域中下游地區防洪能力建設等四類項目。主要項目情況是:
(1)水資源管理與監測能力建設。主要建設任務地表水資源監測體系建設、地下水資源監測體系建設和水資源監測信息系統建設等。
(2)渭河沿岸護堤及景觀林帶建設。主要建設任務是今後五年,重點在西咸段渭河干、支流兩側河堤外營建寬不少於200米的生態景觀林帶,其他河段營造寬不少於50米的護岸林、防浪林和行道林帶。
(3)渭河河道綠色生態建設。主要任務:一是城市段河流生態治理。主要規劃項目有寶雞市、咸陽市、西安市、渭南市等城市段河道生態景觀工程;眉縣、武功縣、周至縣等渭河縣城段的濱河綠地公園。二是河道綠色生態長廊及水文化建設。規劃的主要工程措施包括堤防綠化美化、沿河林帶管護及觀賞道路完善、河道清障整治河道環境、花園式河道工程建設,水生態及水文化建設等。重點完成渭河幹流和主要支流的堤防、河道工程綠化美化、沿河林帶管護及觀賞道路和渭河水文化博覽園等景觀工程。
堤防綠化美化工程范圍包括渭河中下游干支流河道兩岸的堤防工程,安排堤肩種植行道林,堤坡植草皮等措施;城市河段按生態景觀的要求配置生物措施。
花園式河道工程建設指對渭河下遊河道中的整治工程進行綠化美化,依託現有工程建設休閑景觀小品。
沿河林帶管護及觀賞道路完善工程主要是結合河道護岸林帶建設,新建渭河兩岸無堤段的管護及觀賞道路,與現有的渭河堤頂道路連成一體,修通斷頭路,打造便捷的渭河工程管理、休閑觀賞交通體系。
水文化及水生態建設項目包括渭河水文化博覽園、涇渭分明景區、遇仙河口橋上橋渭河淤積標志點、三河匯流區及涇渭匯流區觀測台、渭河口濱水生態工程等。
(4)渭河流域中下游地區防洪能力建設。主要任務:
一是渭河幹流下游段以堤防培厚加固、河道整治為重點,提高防洪能力。培厚大堤58.88公里,按標准完成堤頂硬化、堤身綠化、美化、防浪林、生態林建設。加固堤段115.04公里,其中淤背固堤39.68公里。續建河道整治工程12處,壩垛76座,長6.53公里,加高加固河道整治工程10處,壩垛57座,長4.95公里,新建防汛道路3處,長2.0公里,硬化聯壩路10.18公里。修建北洛河護岸1km,新建工程防汛道路11公里,新建移民區防汛撤退路4.08公里,新建排水站1座。
二是渭河幹流中游以重要城市城區段防洪為重點,進行堤防工程建設。規劃安排渭河中游幹流寶雞市、咸陽市、楊凌示範區城區段防洪工程規模為:新建堤防15.58公里,加高培厚堤防30.6公里,退、改建堤防8.21公里,堤防護坡4.76公里。新建圍堤4.6公里,改建穿堤涵閘4座。新建支流河口堤防2.53公里,加高加固支流堤防3.79公里。
三是渭河下游南山支流,以堤距展寬為主進行治理。規劃安排石堤河、羅紋河、柳葉河、羅夫河拓寬堤距,增大過流斷面,歸順河勢;加高培厚尤河、赤水河堤防,共計安排移堤新建堤防40.38公里,加高培厚44.63公里。赤水河、方山河堤頂寬度兩側均採用8米,其餘支流堤防一側為8米,另一側為6米。
四是完善水文測報、洪水調度、管理、基礎研究等措施。新建1個水文站(赤水河靳家村)、11個水位站,改建15個水文站(臨潼、桃園、南榮華、馬渡王、羅李村、安頭、秦渡鎮、澇峪、鸚鴿、柳林、鳳閣嶺、淳化、漫灣、高橋、大峪)、7個水位站和11個雨量站,配備測驗儀器,改善測驗手段。對原有機動搶險隊補充必要的搶險設備,配備相應設備。
加快防洪信息化建設,建設信息網路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和信息採集等系統。安排修建渭河下游三門峽庫區防汛調度指揮設施、管理信息處理中心,完善管護設施及防汛料物倉庫等工程。為各基層單位補充配備工程觀測設備、交通工具、通信設備、工程探查維護設施以及基層管理站等。開展潼關高程式控制制與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等防洪基礎研究工作。
五是加快東庄水庫前期工作,規劃安排前期工作費用1.01億,另外安排開展渭河中下游幾項重點防洪及河道治理項目前期工作經費2100萬元。
2.投資情況及資金籌措方式
(1)投資情況。規劃中涉及我局的項目總投資為20.4億元。其中水資源監測體系建設0.43億元,渭河沿岸護堤及景觀林帶建設3.47億元,渭河河道綠色生態建設1.95億元,渭河流域中下游地區防洪能力建設14.54億元。
(2)資金籌措方式。
水資源監測體系建設省級財政籌集。
渭河沿岸護堤及景觀林帶建設。鑒於渭河沿岸護堤及景觀林帶建設屬於沿渭市政建設的一部分,其投資主要由市、縣政府結合植樹造林及其他重點項目建設等自籌解決;
渭河河道綠色生態建設。城市段河流生態治理工程投資主要由城市或地方政府自籌,補助資金擬由省級安排;河道綠色生態長廊及水文化建設為社會公益項目,建議投資由市、縣政府自籌安排;
渭河流域中下游地區防洪能力建設。《渭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將河道防洪工程列為優先實施項目,原計劃2010年前完成,相關工程可研報告已報國家發展改革委,但由於項目尚未立項,無專項投資,年投資額僅為4000萬元左右。鑒於《渭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中防洪項目中央投資尚未正式安排,投資來源不確定,為了盡快提高渭河中下游的防洪能力,滿足經濟快速發展對防洪的迫切要求,根據中央和地方對防洪工程投資的分擔比例(中央2/3,地方1/3)將河道防洪項目的投資額和工程項目分列,由省上先安排部分資金加快重點防洪工程項目的建設進度。截至2007年底,中央已安排基建或國債投資1.47億元用於規劃防洪項目。本規劃安排的河道防洪項目總投資13.53億元,由陝西省安排地方資金4.56億元(其中省級財政3.86億元,寶雞市、咸陽市、楊凌示範區、西安市、渭南市財政0.7億元),申請中央安排投資8.97億元。重大防洪項目前期工作列經費1.01億元,按中央、省級1∶1的比例籌措資金。
② 陝西渭河發電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陝西渭河發電有抄限公司是一座現代化大型骨幹電力企業,位於陝西省咸陽市東郊(正陽鎮),與古城西安隔河相望,距西安市、咸陽市均約20公里。公司裝機容量4×30萬千瓦,地處陝西電力負荷中心,年協議上網電量65.5億千瓦時。
法定代表人:王亮
成立時間:1997-05-08
注冊資本:90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610000400001925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國有控股)
公司地址: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鄉肖家村
③ 陝西渭河現狀
1.污水排放現狀
渭河橫貫關中地區,已經成為關中地區的排污河,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入,使渭河深受其害。從2007 年監測資料來看,渭河水不僅作為飲用水源己經不可能,作為農業灌溉用水也受到嚴重的威脅,而且幹流水體魚類等水生生物已經基本絕跡。渭河不僅基本喪失了它原有的功能,還影響到黃河的水質。關中地區入渭排污口及排污狀況統計結果見表1。
表1 渭河流域關中地區排污口及排污狀況統計表
2.面源污染
區域面源污染主要與降雨徑流過程、土地利用、植被及人類活動等因素有關。渭河水系水質污染主要來自點源污染,即城鎮工業及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所致。由於沒有對河流面源污染狀況做詳細調查監測,在此僅對能夠產生面源污染的主要影響因素作出分析。
(1)與該區的水土流失密切相關,經多年治理後,年產沙量5529 萬t,佔全省7.4%,多年平均侵蝕模數為998t/km2。
(2)與土壤背景值有關,渭河流域耕層土壤的有機質、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鉀的平均含量分別為1.11%、0.08%、49PPM、7.4PPM、155PPM,含量都稍高於全省的平均值,西安市耕層土壤的有機質含量為最高,依次是寶雞、銅川、咸陽、渭南等市。
(3)與農葯化肥的使用狀況有關,據統計,渭河流域農葯年總使用量為4728t,畝均使用量0.279kg,高於全省畝均使用量的81.2%;化肥年總使用量341.5 萬t,畝均使用量128kg,高於全省畝均使用量70.2%。農葯畝均使用量西安市為最高0.348kg,依次是渭南、咸陽、寶雞、銅川。
(4)與大氣污染和酸雨有關,據監測,1995 年渭河流域7 個市縣SO2 年均值為0.085mg/m3,日均值范圍為0.003~1.130,超標率14.1%。超過國家二級標準的只有銅川市,出現在冬季;1995 年關中地區降水pH 值范圍為4.35~9.35,全年採集酸雨總量占采水總量的2.75%,酸雨樣品占總雨量的2.0%。關中僅在西安和渭南兩市出現酸雨。
(5)與土地資源的利用狀況有關。土地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如陡坡地的開墾,森林覆蓋率的降低,人類活動的加劇等,都會使面源污染負荷量增大。目前渭河流域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林地和草地的總面積呈銳減的趨勢,由於耕地的減少,坡地開墾增加,關中地區大於25°陡坡耕地有124.94hm2,佔到耕地面積5.8%,其中寶雞地區陡坡耕地佔到17.1%,陡坡地開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渭河水系水質的惡化,導致渭河流域土壤性能下降等。
渭河流域水質現狀
1.河流水質現狀
(1)斷面選擇
選擇了渭河幹流陝西段的6 個監測斷面(拓石、林家村、咸陽、耿鎮、華縣、潼關吊橋)、支流8 個監測斷面(黑河黑峪口、灃河入渭口、灞河馬渡王、涇河張家山、景村、北洛河吳起、交口、狀頭)作為評價斷面,控制河長493km。
(2)評價指標、評價標准、評價方法
依據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 2002 表1 中的24 個指標。
(3)評價結果
北洛河水系:評價河長541.4km。全年平均Ⅳ類水質河長占評價河長的58.8%,劣Ⅴ類水質河長占評價河長的41.2%。主要超標項目氨氮、生化需氧量、化學需氧量等。
涇河水系:評價河長為222.5km,全年平均Ⅴ類水質河長占評價河長的72.6%,劣Ⅴ類水質河長占評價河長的27.4%。主要超標項目生化需氧量、化學需氧量等。
渭河水系:干、支流評價河長總計524.7km。全年平均Ⅰ~Ⅲ類的水質河長占評價河長的35.0%;Ⅳ~Ⅴ類的水質河長占評價河長的29.4%;劣Ⅴ類水質河長占評價河長的35.6%;主要超標項目為氨氮、化學需氧量、生化需氧量。
2.功能區達標評價
渭河流域:2007 年參加評價的水功能區22 段,評價河長1288.6 km。
按個數評價達標率全年平均31.8%;累計河長達標率全年平均14.3%。見表2。
表2 渭河流域按功能區評價統計表
在評價的22 段水功能區中一級區6 段,河長527.6km。按個數評價達標率全年平均16.7%;累計河長達標率全年平均13.6%。超標項目為氨氮、化學需氧量、生化需氧量。
在評價的22 段水功能區中二級區16 段,河長761.0km。按個數評價達標率全年平均25.0%;累計河長達標率全年平均14.7%;超標項目為氨氮、化學需氧量、生化需氧量。
污染原因分析
1.河道生態水量不足
渭河流域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兩季,年內6-10 月集中了全年60%的降水和70%的徑流。渭河流域關中地區自產徑流約70 億m3/a,扣除汛期水量,僅餘20億~30 億m3/a 水量,從渭河年取地表水約20 億~25 億m3,其中,渭河寶雞峽林家村引渭工程近10 年平均年取水量4.83 億m3,占河道水量的49.07%(見表3)。因此平時河道生態水量甚少,河流稀釋凈化能力較低。
表3 渭河林家村引渭工程近10 年引水量
註:年引水量=年徑流量-斷面下游實測年徑流量.
從表3 看出:1995 年以後,盡管年徑流量逐年減少,但年引水量並沒有減少,且有增加的趨勢,造成河道的生態水量大幅下降,致使水體中的污染物濃度得不到稀釋和降解,從而說明河道生態水量的不足是1995 年以後污染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2.化肥農葯使用不合理
據資料分析,渭河流域寶雞市土壤養分失衡的問題一直比較突出,有機肥施用量偏低,而超高量使用氮磷肥料,使土壤結構遭到破壞,土壤板結、耕層變淺、保水保肥性能差等現象日趨嚴重;且由於大量使用廉價低質的氮肥和農葯,以及氮、磷、鉀肥施用不成比例,因而使氮肥溶解而被沖入水體造成污染。
3. 用水量加大造成污染型缺水
由於用水量加大而污水處理能力嚴重不足,造成水質型缺水。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用水量的增大,排入江河的廢污水量不斷增加。據《陝西省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記報告》資料,渭河廢污水年排放量達7.71 億t,是水體的主要污染源。渭河水資源嚴重不足,污徑比不斷增大,自凈能力下降,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入渭河,大於渭河本身的環境容量,使得渭河幾乎失去了自然稀釋凈化的功能。
4.水土流失問題
渭河流域多年平均輸沙量達4.58 億t,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面污染加劇。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還嚴重地威脅到城鄉居民的飲水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
保護對策
1.保證河道生態需水量
從分析可知,渭河寶雞林家村斷面以上引水量與下游斷面河流徑流量之比不斷上升,致使渭河徑流量銳減,環境容量喪失,污染加劇。因此通過農業節水灌溉減少引水量,提高河流徑流量,在近期內使河流徑流量提高,以改善渭河水質,減輕治污壓力。同時,關中平原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水資源,主要來源於南北山地森林、丘陵的補給。因此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營造水源涵養林以增加渭河流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量,從而保證河道生態需水量。
2.加強面源污染控制
(1) 推廣、採用各種類型的「持續農業」耕作法,減少土壤侵蝕,使排入渭河的泥沙沉積物減少,從而減少化肥中N、P 流入水體的量,防止渭河水體富營養化。
(2) 完善農田灌溉方式,採用噴灌、滴灌、滲灌等新技術以及肥料與水混合的灌溉技術,節約灌溉用水,節省肥料,防止水體污染。
(3) 改善施肥方式,減少肥料流失。
(4) 加強土壤和化肥的化驗和檢測,科學定量施肥。
(5) 調整化肥品種結構,加強開發生態肥料與農葯,開發和推廣土壤及作物的固氮、固磷技術,鼓勵使用有機肥,減少常規化肥、農葯的使用量。
(6) 加強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增加地表覆蓋,實施濕地恢復工程,保護生態環境,避免水土流失及肥料流入水體。
3. 大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及其污染控制
渭河流域造紙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分布廣,是造成COD 污染的一個主要原因。因此:
(1)通過工業布局、產業結構及產品結構的調整,淘汰排污量大的重點污染企業和產品。
(2)對重大工業污染戶嚴格實行限期治理。對機械、電力和造紙工業等,其污水必須治理達標後方可允許排放。
4.實施生物生態治理
渭河沿岸的中小城鎮和農村排放的城鎮生活污水,也是渭河污染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根據中小城鎮和農村的基本現狀,首先考慮採用荒地、廢地、劣地以及坑、塘、窪,建一廢水土地處理系統和廢水穩定塘系統等多種形式的處理系統,以低成本、有效的控制水質。這種經濟、簡易、節能的處理技術,如果與當地的生態農業相結合,形成污水回收與再用的生態農業就可以實現污水的無害化和資源化,達到生態治理的目的。
5.以防為主,防治結合
保護水環境應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綜合利用的方針。對於將來可能產生新污染的新工業,首先要嚴格控制興建,污染不重的要從預防為主,是工業污染物要在生產過程中解決;其次對污染物進行綜合利用;再次就是進行污水處理,根據河段和行政區域情況把污水處理到一定程度後排放。
6.總量控制
採取綜合防治措施,既污水處理設施、生物措施和水利措施等有機的結合起來,並合理利用各種水環境的稀釋自凈能力,將過去的排放濃度控制改為總量控制。結合各水功能區、各行政區,及時對流域內的各種水體進行監測,逐漸做到從根本上解決污染。
④ 渭河流域對於陝西發展中的地位
陝西的母親河來,將來西安段源開發為旅遊度假,休閑娛樂好場所還有水上樂園。具體請看規劃:以渭河為軸線,西起澇渭交匯口,東至涇渭交匯口,南北兩岸延伸800—1000米,規劃面積108平方公里,扣除與涇渭、灃渭新區交叉部分約為60平方公里。該區是西咸都市圈重要的生態景觀帶。要以河堤建設、河道治理、生態綠化、景觀打造為重點,積極開發渭河沿岸的歷史文化資源,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環境,著力構建橫貫東西的百里濱河生態長廊。渭河沿岸景觀將按照「一帶、五段、六區、六節點」的景觀布局結構進行布局,其中河灘內景觀規劃為「六區」,即從西向東依次為原生態景觀區、休憩景觀區、運動景觀區、濕地景觀區等六個各具特色的景觀功能區。規劃主要保持河道原貌,營造「野趣」和親水景觀,突出休憩、水上運動主題,恢復原生植被,吸引野生動物棲息,維持生態平衡。河堤外建設200米寬的綠化林帶,形成綠色走廊。
是不是你要的?懶洋洋 為你解答
⑤ 陝西渭河治理近況
前幾天到公路大修工地幹活路過渭南渭河,我發現渭河水好像變清了一些,地震後為了檢查渭河大橋的安全情況,我還下到渭河河床上去過,發現河水聞起來幾乎沒有什麼異味了,考慮到當時剛剛下過雨,我不認為渭河水質有了明顯好轉,因為渭河上的一條小支流——尤河上的排水孔並沒有像報紙上說的那樣得到徹底封堵和改道
幾年沒有去過楊凌了,對那裡的情況也只能依靠報紙電視和網路去了解,都說是改善了,但實際上是不是那樣,真的說不好。
老百姓對環境問題什麼時候有決定權了,渭河才能得到徹底的治理,才能重現山清水秀的田園風光
本人在渭南公路局下屬單位幹活,平時比較關心環境,
⑥ 陝西渭河流域綜合治理生態為什麼會紅利顯現
據了解,近年來陝西省渭河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保護成效明顯。截至2019年底,陝西省渭河流專域綜合治理屬已累計完成投資215億元,新建和加固堤防630公里,建成支流入渭口交通橋54座,退建加固渭河下游南山支流堤防103公里,建成5個支流蓄滯洪區和3個支流防倒灌工程,出境斷面水質穩定在Ⅳ類。環保除垢劑十分重要,除垢找誰?
座談會上,與會專家重點從渭河流域暨渭河生態區水資源節約開發利用、生態保護修復、生態區空間管控、水土保持、渭河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進行了研討,並就陝西省渭河流域暨生態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出具體建議。環保除垢劑十分重要,除垢劑找誰?
下一步,陝西省將繼續深化河長制和湖長制,建立協調解決跨區域重大問題機制,組建科技創新聯盟,推進水生態修復保護和水資源節約利用工作。
⑦ 環境保護。材料一:渭河被陝西人民親切地稱之為母親河,中國最強盛的王朝——周秦漢唐都曾在渭河流域建都
水資源減少的原因:沿岸工農業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生活用水增加以及流域降水減少。 水質下內降的原因:沿岸城市容和工廠大量的排污泄洪河水污染嚴重,生態惡化。 水患原因:流域的植被嚴重破壞,使上游地區水土流失嚴重而中下游地區河道和水庫泥沙的大量淤積,且流量減少水流沖刷能力減弱使得河道萎縮,最終導致河道泄洪能力下降,汛期河水易泛濫,下游支流和入黃河口處容易出現倒流現象。 建設性建議:以渭河生態人文考察活動為契機,搞好水土保持,涵養水源減洪減沙,調整產業結構,開展退耕壞草還林改善流域生態植被。建立水環境保護與監管機制。開源節流減緩渭河缺水危機,防治水環境污染,保護水環境,實現污水資源化。 |
⑧ 渭河在哪一個省
渭河發源於甘肅渭源縣,流經甘肅、寧夏、陝西三省,全長818公里,幹流在陝502公里,流經寶雞、楊凌、咸陽、西安、渭南5市(區)。
⑨ 想知道: 中國 陝西省涇河和渭河 在哪
渭河(Weihe River),古稱渭水,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今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版縣鳥鼠山,主要流經今權陝西省關中平原的寶雞、咸陽、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黃河。
涇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發源於寧夏六盤山東麓。有兩個源頭,南源出於涇源縣老龍潭,北源出於固原縣大彎鎮。兩河在甘肅平涼八里橋附近匯合後折向東南,流經涇川,於楊家坪進入陝西長武縣,於長武縣亭口附近先後納馬蓮河、蒲河、黑河等支流,形成輻射狀水系,再流經彬縣、永壽、淳化,在涇陽縣張家山界入關中平原,在陝西高陵縣陳家灘附近注入渭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