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有情
⑴ 根據本講應對三級輿情應採取的治理手段是什麼
這里用什麼手段,我覺得可以根據他的一個實際情況,然後不同的實際情況一個選擇也是不一樣的,所以要根據當時的一個情節嚴重,這樣才能夠實際的選擇。
⑵ 網路輿情突發事件如何有效治理
第一,強化網路輿情預警和應對意識。互聯網給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從近年發生的一系列熱點網路輿情事件來看,如果對互聯網帶來的問題和沖擊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應對不力,則會激化矛盾,引發公眾的不滿情緒導致危機爆發,破壞政府部門的形象,降低政府公信力。因此,應該強化網路輿情預警和應對意識,提升輿情應對素養。
第二,提高使用網路的基本技能。多數人對互聯網的使用不能僅僅停留在打字辦文、瀏覽輿情信息等對網路的基礎操作技能上,還應具備網上輿情信息的甄別能力、網上輿情的分析能力。要有善於利用網路獲取和把握輿情信息、利用網路搜集和把握社情民意、利用網路與網民互動交流等各方面能力。
第三,學習提升網路輿論的引導能力。突發事件一發生,最快的幾分鍾就有網民將相關輿情信息發到網上,十幾分鍾後就有網站轉載,隨後網上討論就可能達到高潮。傳播力決定影響力,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謠言擴散的過程正是意見領袖保持沉默的過程。
第四,增強網路輿情的溝通藝術。一要體現身份的平等,在網上所有的人都是普通的網民,與網民交流必須以理服人,而不應居高臨下,以權壓人;二要尋求思想的共鳴,要熟悉網民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的心態和想法,准確把握民意,在事件回應時力求找到與公眾思想上的共鳴點;三要表達真誠的心態。在與網民的交流中,任何虛情假意、推諉敷衍都逃不過網民眼睛,必須坦率真誠,即使工作中有缺點和過失,也能贏得網民的理解和寬容,絕不可「躲貓貓」;四要具備巨大的承受力。在網上網民相互之間嬉笑怒罵十分正常,在交流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尖銳的、過激的嘲諷和調侃甚至辱罵,對其都應泰然處之,平和交流,冷靜對待。
⑶ 農村基層治理的新問題、新情況、新對策
當前,我國農村發展正在發生新的變革,同時,農村基層治理也面臨著很多新矛盾和新挑戰。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完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農村基層治理機制,既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容,又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障。
一、在農村基層治理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幹部群眾溝通渠道不暢。一些村幹部民主意識薄弱,民主作風欠缺,在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公益事業發展、惠民為民政策落實上,向群眾宣傳溝通力度不足,出現「替民做主」現象。部分群眾對村務工作不知曉、不理解、不支持,即使村幹部為村民辦了好事,也常常被誤解,導致干群感情生疏、情緒對立。
(二)村務工作監督不到位。個別村幹部仍然存在「家長制」作風,憑主觀意志、人情關系辦事,在生產和村務管理過程中,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項,不按規定召開黨員、群眾會議,不按照制度程序辦事,提議決策不民主,村務管理執行不透明,過程結果不公開,缺乏有力有效的監督。部分村的賬務不進行公開,有的村公開的帳目不清,數目不明。部分地方低保戶評選不公開、不透明,「關系保」、「人情保」時有發生。
(三)村「兩委」關系不盡和諧。部分村委會與村黨支部的關系不是很融洽,工作仍存在碰到問題互相踢皮球、扯皮現象,造成有些工作重疊,有些工作死角無人管。有的村委會班子成員認為自己是全村群眾選舉的,而村黨支部書記只是由占村民總數一小部分的黨員「兩推一選」的,於是盲目自大,自己想怎麼干就怎麼干,不尊重黨支部的領導;有的村黨支部認為,基層黨組織是領導核心,就是要領導一切,於是就大包大攬,妨礙了村委會班子正常行使應有的權力。
二、問題存在的原因
(一)少數群眾大局意識不強。當前農村興辦公益事業,既要靠國家的優惠政策支持、引導,更要靠群眾自力更生、自主籌資籌勞。但少數有承擔能力的群眾大局意識、公民意識不強,只想享受權利,不願承擔義務,導致農村發展不快,村級債務增大,幹部與群眾、群眾與群眾不和諧因素增多。
(二)部分村幹部綜合素質不高。當前大部分村幹部普遍年齡偏大,學歷偏低,綜合素質不高,現代基層治理理念有所欠缺。部分幹部工作作風不扎實,執行力不強,不思進取,得過且過,在工作上滿足於過得去,對工作質量要求缺乏高標准;有的幹部在仍習慣於 「一班人」「說了算,定了干」的「為民作主」的領導方式,常採用強迫命令和強制性行政手段,不能正確運用服務群眾、民主協商的工作方法。
(三)部分基層幹部服務意識不強。基層幹部有的民主意識較差,決策不民主,聽不進群眾意見,憑主觀想像決策和開展工作;有的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存在享樂主義和盲目攀比現象;有的工作不深入,工作怕吃苦、怕擔責任、怕吃虧,對群眾存在的困難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沒有深入的了解;有的工作作風粗暴,為民服務的意識不強,群眾辦事難,未能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三、新時期完善農村基層治理機制的對策和建設
(一)治理規范化,完善村級民主自治機制。建立健全既保證黨的領導又保障村民自治權利的村級民主自治機制,積極探索新型農村治理機制,著力強化農村基層自治結構,構建在黨組織領導下,以政府管理為基礎、村民自治為核心、社會組織廣泛參與的多元農村基層治理機制。因地制宜推廣重大事項由村黨支部提議、支委會和村委會聯席會議商議、全村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決議,以及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等做法。推進村務、黨務公開,建立健全民主監督機制。以「擴大有序參與、推進信息公開、健全議事協商、強化權力監督」為重點,健全農村民主管理制度,深入開展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四項實踐。探索城鄉統籌背景下農村社會管理的有效途徑,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建立健全農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指導和支持村民委員會協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工作。
(二)培育民主意識,提高群眾自我治理的能力。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以擴大有序參與、推進信息公開、加強議事協商、強化權力監督為重點,拓寬范圍和途徑,豐富內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當前基層幹部的素質與村級治理機制還有一定的差距。進一步培養幹部群眾的民主意識,仍然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結合實際制定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集體資產管理、財務管理等規章制度,用制度規范村幹部和全體村民的行為,增強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意識,依法行使民主權利。村級幹部要在制度框架內管理村中事務,改變工作方式方法,學會運用示範、引導、服務的方式開展工作,運用說服教育、民主協商的方法處理農村工作中的矛盾和沖突。
(三)加強培養選拔,完善村級幹部選人用人機制。村黨支部換屆選舉實行「兩推一選」,先由黨員推薦、群眾推薦確定候選人,再進行黨內選舉,改變村支部選舉「由少數人選少數人,在少數人中選人」的做法。黨委會成員的選舉實行「兩票制」,先由全體村民對本村現有黨員投「信任票」,然後從得票超過半數的黨員中提名村黨委會候選人,召開黨員大會「正式投票」選舉村黨支部組成人員。完善選民登記和投票程序,在村委會選舉過程中,加強對村委會選舉的組織和監督,嚴查舞弊賄選,確保村民有效行使選舉權。加強對大學畢業生、退伍軍人、私營企業主、返鄉務工人員等新生代村幹部的培養和選拔,以改變目前村幹部年齡漸趨老齡化、學歷偏低等難以適應新形勢的現狀。
(四)規范村務管理,完善議事決策機制。成立村民議事機構,由村「兩委」成員、黨員代表和村民代表組成村民議事委員會,通過村民議事委員會,把重大村務的決定權交給廣大村民,凡村務大事,都要經村民議事委員會充分討論後再決定,做到村幹部、黨員、普通村民三者決策的有機統一,使村民能夠表達意見並參與決策,真正成為決策議事的「主角」。嚴格執行「一事一議」制度,充分發揚民主,嚴格履行程序。對村裡的重大問題決策,先由村黨支部形成決議,然後提交支委和村委召開的聯席會議討論決定,通過後提交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大會表決。凡涉及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事項,尤其是重大村務和財務,都要依法召開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 努力提高村務管理和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確保村務管理公開透明、公平公正。改革財務管理制度,探索每月到鎮(街道)做賬和每季度在聯席會上公開賬務和村級財務鎮(街道)代管等制度,探索可行有效的村賬審計方式,如第三方審計。
(五)深化「陽光村務」,完善村幹部監督機制。建立健全村民代表會、黨員和群眾代表議事會、村務監督委員會、村民理財小組等群眾性監督機構。進一步完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村議事會制度、黨員和群眾代表議事會等制度。實行重大事項必須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決定製度,聽取和徵求村民意見,深化民主監督工作。深化「陽光村務」工作,規范村黨務政務、村務和財務等「三務」的公開內容、公開形式、公開程序和時限,將村事務「曬」在陽光下,「亮」在民心中,真正讓村民知情,由群眾監督,使村幹部清白。村務監督委員會對村「兩委」幹部執行村務決策、履行村務管理和遵守財務管理制度等情況進行檢查和全程監督,並及時公開。上級部門進一步加強對村委會工作的監督,定期檢查村務、村賬情況,聽取村民意見。在公共服務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實行「項目公示制」,增強工作透明度,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增強村民民主參政意識和法律意識,進一步打通民意反映渠道,讓村民的意見順利「上傳」到有關部門,使村民成為村幹部的「全天候」監督者。
⑷ 應對二級輿情應採取的治理手段是
一、快速反應,掌握先機:新媒體、自媒體時代,輿情發生,力爭第一時間,專發布准確、詳實的信息屬,對於突發的輿情信息,掌握輿論引導先機,盡量避免外界媒體的不實報道,網友對事件的揣測及傳播。二、權威發聲,跟蹤輿情:根據事實進行權威發聲,敏感事件要仔細查證,了解事件真相,找出核心問題,掌握輿論制高點。實時跟進關注事件的輿情走向,及時發現新問題,回應公眾質疑,持續性發布,滿足公眾知情權。三、找對方法,成立組織:網路輿情突發,風口浪尖之時,單一渠道、賬號不足以有效解決問題,要建立發言制度,形成組織。本地網站、論壇、貼吧,官方微信、微博等先後進行發聲,密切配合,正確引導輿論。
⑸ 昆侖山上著名的神獸,渾身雪白,能說人話,通萬物之情,很少出沒,除非當時有聖人治理天下,才奉書而至。
白澤
白澤是來昆侖山上著名的神獸,自渾身雪白,能說人話,通萬物之情,很少出沒,除非當時有聖人治理天下,才奉書而至。 是可使人逢凶化吉的吉祥之獸。 傳說黃帝巡狩,至海濱而得白澤神獸。此獸能言,達於萬物之情,故帝令圖寫之,以示天下,後用以為章服圖案。唐開元有白澤旗,是天子出行儀所用;明有白澤補,為貴戚之服飾。
⑹ 治理pm2.5有什麼意義(結合國情,對個人,社會意義
PM2.5對人身體危害很大!嚴重破壞基本的生活家園.本來污染嚴重的北京地區外來流動人口就專很多他們過著群居生活屬生活很是艱苦.現在又來個室外空氣污染.這樣下去對國家長期發展不利!PM2.5污染嚴重肯定是政府某個環節出現問題!中國自古到今以安家立業為基礎.連自己的家園無法立足怎麼立足於世界.去和小日本拼去....!「後面可以去掉大概意思你在修改易下」
⑺ 為什麼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有很多治理洪水的情節
為什麼中國和西方的神話中都經常出現大洪水?是否是同一場?史前大洪水是世界多個民族的共同傳說,在人類學家和神話學家的研究中發現,在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印度、中國、瑪雅等早期文明中,都有洪水滅世的傳說與記憶,也因此產生了各界特色的創世神靈與治洪英雄。
神話是吸引人也是不斷變動的,大洪水故事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復雜化了,許多洪水故事加進了各種斗爭和再造人類的主題。英國著名的人類學與民族學家弗雷澤曾指出:在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的130多個印第安種族中,以大洪水為主題的神話普遍存在。文字誕生之後,幾乎每個文明都在描繪大洪水的可怕。關於大洪水的最早的記載,見於蘇美爾的楔形文字寫的泥磚。
公元前3500年前的蘇美爾泥版文書中說:那種情形恐怖得讓人難以接受,風在空中可怕的呼叫著,大家都在拚命的逃跑,向山上逃去什麼都不顧了,每個人都以為戰爭開始了;在《舊約·創世紀》中如此描繪大洪水: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極大,於是宣布將使用洪水,毀滅天下地上有血肉有氣息的活物,無一不死。但是,上帝命令義人諾亞建造一個巨型的方舟,給人類留下活口;
蘇美爾文明經典《吉爾伽美什史詩》中說:洪水伴隨著風暴,幾乎在一夜之間淹沒了大陸上所有的高山,只有居住在山上和逃到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阿茲特克文明的《奇馬爾波波卡繪圖文字書》中:天接近了地,一天之內,所有的人都滅絕了,山也隱沒在了洪水之中;
瑪雅文明神聖典籍《波波武經》中也說:這是毀滅性的大破壞......一場大洪災......人們都淹死在從天而降的黏糊糊的大雨中。
在中國的遠古傳說里,大洪水的原因是共工怒撞不周山,水神共工和顓頊發生戰爭,共工敗給顓頊後一怒之下,撞折了支撐天的不周山以致於天崩地陷,洪水滔天。中國古代典籍很多都涉及到,如此記載:
洪水滔天,鯀竊息壤以湮洪水。(《山海經·海內篇》)當饒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水逆行,泛濫於中國;昔上古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河出孟門,大溢橫流,無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盡皆滅之,名日鴻水(《孟子·滕文公》)
而現代科學則力求給予解釋,認為大洪水的原因可能是五個方面:外來行星撞擊說、地球火山爆發說、地球軸線異動說、北緯地質變化說、潮汐鎖定作用說。
⑻ 情緒治理理論是誰提出的
為了父母?抄 父母給你的愛襲是不平等的愛,什麼養育之恩都是為了自己啊?!而且你有選擇出生的權利么?沒有!於此同時痛苦你就不可能避免,也不要把愛想得那麼偉大,這只是依存關系。
為了愛情? 愛情只是一時,我們只是沉浸在這里,你愛的是一類人,不是那個人,沒有什麼人不可以替代,真的挺悲涼。
為了功名? 多少年後都不復存在,我們人類沒准都不存在,在這個小小地球上有什麼意思呢?
為了什麼理想? 理想也只是我們小小人類的思想。終究逃不過滅亡,別說什麼永久存留在這個永恆的世界上?扯這么老遠有現實的意義么?
所以,別說什麼心理脆弱,辜負誰的期望。
想活著就活,想死就死,我們只是生物,沒有那麼高傲。
⑼ 印光大師:如何理解因果是治理天下和度脫眾生之大權
因果是教育世人的一種方法!也是用來警示世人的!這個是佛法的必然!!
⑽ 在商鞅變法中,有一條是這樣說的建立縣治由國君直接派官使治理,然後她這樣做有什麼好處情解葯說說你的理
在此之前官員都是貴族世襲。大貴族當大官,小貴族當小官,平民百姓當不了官。專
商鞅變法的屬措施,從短期來看,是加強了君主的權力,使得中央政令通行無阻,建立集權的體制,能夠高效發揮國家的力量。所以秦國國力強於六國。
從長期來看,打破世襲制,使社會下層有才乾的人可以進入政權體系,實現官僚的新陳代謝,減少階級對立。可以說,歷朝歷代的官員選拔任用制度,比如察舉制、科舉制,都是對商鞅這一制度的發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