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調整改革不相適應的思想觀念
『壹』 關於高等教育改革體制問題的思想觀念問題論文
淺談高等教育體制改革
論文摘要: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是關於高等教育事業的機構設置、人員配屬、隸屬關系和職責、權益劃分的體系和制度的總稱。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環境,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後,各種新思潮對高等教育的沖擊,現行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問題日益凸顯。因此,我們必須把握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思路,積極推進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
一、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及其改革的涵義
1 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含義
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是關於高等教育事業的機構設置、人員配屬、隸屬關系和職責、權益劃分的體系和制度的總稱。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主要包括國家各級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對高等教育的管理體制和高等學校的自身管理體制兩個方面的內容。具體而言,它既包括高等學校的管理機構、管理制度、管理體制、招生就業體制,也包括高等學校的辦學體制、管理許可權、投資體制、管理工作、管理人員等。
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是國家管理高等教育事業的根本制度,是國家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機構設置、相互關系和責權劃分的制度,主要是明確由哪級政府對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進行統籌和決策、各級政府和高等學校之間的責權利如何劃分以及採取何種方式才能對高等學校和教育機構進行有效的管理等。其最主要的作用及意義在於:明確的規定中央與地方、政府與學校在實施高等教育管理過程中的相互關系及各自的職能。相較各個高校這些子系統而言,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是具有全局性、整體性的大系統,它決定學校的教學、科研、人事、財務、後勤等一系列管理活動,直接支配著高校的全部管理工作。
2 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含義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是指政府或高等學校、高等教育機構對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改革的內容相應地分為兩個層次:一是政府(中央)與政府(地方政府)在管理許可權方面的分配與安排,也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集權與分權之間如何實現合理的安排:二是政府、社會和高等學校的關系,即政府如何進行宏觀調控、社會怎樣積極參與、高校如何自主辦學。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最終目的就在於:適應新形勢下經濟體制、政治體制變革的要求,協調政府、學校和社會三方面的關系,增強高等學校自主辦學能力,建立一個有利於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推動高等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高教管理體制。
從微觀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是指高等學校或高等教育機構內部有關管理體制方面的改革。我國高等學校和高等教育機構的內部管理體制,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有其歷史的必然性與合理性。改革前,高等學校及其機構的管理機制基本上與上級主管部門的管理職能對口(一般由對口的職能部門,如各級教育部門統管),具有明顯的依附性、封閉性特點,導致高校缺乏獨立、自主辦學的能力。上世紀80年代以來,高校開始對內部管理體制進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要形成既能適應上級主管部門的對口管理需要,又具有一定的面向社會自主辦學能力的內部管理體制,但由於種種原因,改革的結果離理想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尤其是加入WTO後,如何繼續深化高等學校及其機構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理順政府、社會及各高校之間的關系仍然是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新時期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建立符合市場經濟環境要求的,科學合理、靈活高效的,有利於高等學校自主辦學的內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確保新時期高等教育事業蓬勃、健康、和諧、有序的發展。
二、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形成,離不開兩個背景:其一,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其二,權力比較集中的政治體制。這兩個背景最大的相同點就是集權。現行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問題日益暴露出來,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資源配置不合理。
高校的主要中層管理崗位,通常都是職教相兼,對科研教學和學校的管理工作兩肩挑,大部分人員由於分身乏術而有所偏重,這樣既不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和教學質量的保證,也不利於學校的管理工作的高效與有序。
第二,監督機制不健全。
另一方面,作為教師要執行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並接受監督和檢查,使得制訂者本身也是執行者,監督者又是被監督者,監督無法保證,工作難以展開
第三,競爭機制不科學。
無論是高校行政人員還是教學人員由於缺乏科學的競爭機制,獎懲不及時,報酬不合理,激勵不到位,沒有真正做到優勝劣汰,教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得過且過,缺乏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你看一下這樣寫合不合你的心意,謝謝!!
『貳』 煤企改革礦工如何改變思想觀念
如何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煤礦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築牢企業員工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營造和諧健康穩定的企業內部環境,為煤礦安全生產、經營管理工作提供精神動力,是亟待認真研究和努力實踐的問題。
一、煤礦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
1、煤礦企業從組建大公司、大集團後,企業的組織形式、運行機制、管理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廣大職工經歷了一場深層次的思想變革。眾多煤礦企業畢竟是具有30多年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發展歷史,職工長期積淀的傳統思想觀念隨著改制的深入推進、利益格局深層次大范圍調整將逐漸顯現,不可避免地產生一些思想困惑和心理壓力,如不及時引導,必然會嚴重影響企業內部的穩定、和諧。
2、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日益豐富的今天,職工對自己收入的期望越來越高,希望得到更多的實惠,過上更好的生活,也希望能通過企業管理體制的改革,更好地發揮自我價值;但也有部分職工存在著既盼望又害怕的矛盾心理,在崗位分配上,他們既厭惡「大鍋飯」,又怕打破「大鍋飯」去承擔風險;在管理體制改革中,他們既想參與競爭,又怕在競爭中被淘汰,因此職工會產生一些不穩定和不安全的思想。
3、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也給個別職工思想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如集體主義、奉獻精神、行為准則的逐步淡化,貪圖享樂、不思進取等不良現象的滋生,員工價值觀念日益多元化,趨利化日益明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控制了少數黨員幹部和群眾頭腦,給職工思想帶來了消極影響,也為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
4、煤炭企業的特殊性,導致幹部職工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出現臨時觀念、短期行為,習慣於粗放型管理,經常懷有湊合、應付、僥幸等心理。特別是煤礦職工普遍存在文化水平偏低,技能單一、家庭經濟困難等問題,給礦井管理體制改革帶來一定的困難,也給職工個人思想帶來一定壓力。
二、當前煤礦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現狀
1、重視不夠。煤礦企業以安全生產為重點,以經濟效益為中心,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有些企業片面地認為只要搞好安全生產、經營管理、提高職工收入就有了一切,一味強調追求經營效益,「經濟效益是硬指標,思想政治工作是軟指標」的思想在許多企業領導者中深入人心,部分企業忽視或淡化了思想政治工作,認為政工人員是企業中的「閑人」,政工部門被視為可有可無,政工隊伍建設得不到領導的重視。更有甚者,認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應付上級單位的文件,當對企業做評價時,只談經營效益,不重視員工的文化素養,大大削減了思想政治工作對企業良性發展的有力推動作用。
2、活力不足。由於重視的不夠,有些企業就將政工隊伍的工作視為「打雜」,覺得隨便什麼人都能夠勝任,在選配政工人員時存在隨意性,為了滿足制度的要求,隨便設立必須的幾個崗位,部分煤礦企業存在隊伍老化、知識匱乏、兼職化較多、人才少、缺乏經費、活動保障不力,導致政工幹部沒信心、沒底氣、沒興趣,嚴重影響了政工人員的工作情緒。另外,有些企業對政工人員的工資待遇與同級業務技術人員相比往往偏低,甚至某些方面得不到同等待遇,許多年輕政工人員認為「搞技術,有前途,干政工,沒出路」,對干政工工作欠缺信心,導致搞政工工作放不開,政工隊伍活力嚴重不足。
3、手段不活。思想政治工作側重於非權力性影響,側重於思想引導,而一些實際問題光靠講道理是不能解決的,相反,行政領導掌握一定人、財、物的使用權和決定權,具有解決員工物質文化生活方面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有利條件。因此有時員工的意見和需求反映到政工部門,遲遲得不到解決,而通過行政手段往往能立竿見影,得到較快解決,因而有些人認為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很多黨員職工從自身切身利益出發,雇員意識強於黨員意識,向黨組織靠攏的積極性不高。
4、素質不高。部分企業政工人員素質不高,工作不積極,在工作中嚴重存在「一等二靠」的思想,工作靠上級布置,開展活動靠行政支持,方法沿襲傳統,有些政工人員不注意當今社會的進步、觀念的更新,缺乏對現代科技成果的深入運用,缺乏創新觀念。許多政工人員壓力感和危機感不強,沒有根據實際情況更新知識,而是頑固地停留在傳統的經濟模式下處理問題。同時,政工工作形同虛設,少數政工人員管理、科學研究和創新能力有待提高,這都給企業發展帶來了嚴重的不良後果。
三、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對策
1、要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思想政治工作是我黨建設發展的一項優良傳統。在新時期企業發展過程中,只有繼續發揮這一優良傳統,努力創造適應新形勢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徑,切實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於企業建設和發展的全過程,激勵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和獻身精神,把全體員工的力量凝聚到企業發展的總體目標上來,將思想政治工作放在與企業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到思想政治工作與經濟工作同頻共振,才能保證企業的健康有序發展。企業的政工人員只有樹立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才能從思想和行動上為企業發展建功立業。
2、要對思想政治工作不斷進行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時代不斷發展變化,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只有不斷創新開展工作,才能保證事物的健康永續發展。要樹立思想政治工作服從大局的思想,努力把職工群眾的思想統一到企業發展的工作思路上來,把力量凝聚到實現礦區穩定發展的各項任務上來。繼續加強員工先進理論和道德信仰的教育,在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有效方法的基礎上,探索新形式,開辟新途徑,既要注重思想教育,又要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做到既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要通過釋疑解惑、清淤除障來疏通思想、化解矛盾,通過耐心說服、榜樣示範,把工作對象的思想和行為引導到正確方向,引導到實現自身價值和企業科學發展上來。
3.要真心誠意投入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其實就是人的工作。政工幹部在開展工作時,一定要將廣大職工的利益放在首位,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廣大員工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靠人格的力量產生號召力,要用「真情動人,真理服人」,不斷深入基層、深入一線去「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影響人、凝聚人」,不斷用真心誠意,切實解決企業職工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真正將企業職工緊緊凝聚在一起,全面推動企業各項工作高效開展。
總之,煤礦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關系企業能否實現安全發展,能否全面提升經營質效的關鍵所在,每一位從事煤礦政工工作的同志都應該有所思、有所悟、有所為,切切實實通過不斷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確保實現企業安全、健康、穩定、和諧發展。
『叄』 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人們的思想觀念經過了什麼變化
人們的思想觀念從封閉、僵化的狀態中走出來,逐步形成了求真務實、勇於變革回、開拓創新的答良好氛圍 黨的思想路線變化深刻反映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軌跡.世界現代文明中各種先進元素不斷被中國人民所接納.人們的思想觀念實現了從束縛、封閉到解放、進步、務實,再到開放、科學、創新的歷史性跨越.人們的價值觀向多元多樣轉變,科學、民主、文明、生態、公平等新的理念成為社會主流思想和價值尺度 .
『肆』 經過幾十年的改革和發展,我國的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和人的思想觀念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人們的世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版的反作用。權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落後的、反動的、非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著阻礙作用。我們要樹立正確的社會意識,克服錯誤的社會意識。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上層建築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可以促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伍』 改革開放後,出現了經濟社會生活的多樣化發展,這意味著在思想意識領域指導思想的多元化,這是辨析題(先
不完全對 『陸』 改革開放,人們思想觀念發生了哪些變化,運用唯物史觀關於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分析 別再用光明堂皇的理由概括了!一句話!又回到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時代了! 『柒』 國有企業改革需要轉變哪些思想觀念
目前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國企制度遠未「定型」,在職能定位、運營模式、治理結構等方面,仍存在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問題。 『捌』 以「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為主題的作文
改革開放30年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