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黃河王景
Ⅰ 下列歷史中沒有治理過黃河的是 汲仁 郭昌 王景 蘇軾
蘇軾沒有
治理黃河的故事,從神話就開始了,註明的大禹治水說的就是治理黃河的故事.涉及治理黃河的人物如:夏禹、鄭國、賈讓、張戎、王景、司馬孚、姜師度、劉晏、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宋用臣、蘇轍、都實、周用、萬恭、潘季馴、楊一魁、朱之錫、靳輔、陳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則徐、吳大澄、張曜
治理黃河,興修水利,歷史悠久.中國最早的灌溉工程,首推黃河流域的滮池(在今陝西省咸陽西南),《詩經》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記載.
到了戰國初期,黃河流域開始出現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422年,西門豹為鄴令,在當時黃河的支流漳河上修築了引漳十二渠,灌溉農田.公元前246年,秦在陝西省興建了鄭國渠,引涇河水灌溉4萬多頃(合今280萬畝)「澤鹵之地」,「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為秦統一中國發揮了重要作用.
漢朝對農田水利更為重視,修建六輔渠和白渠,擴大了鄭國渠的灌溉面積,同時在渭河上修建了成國渠、靈軹渠等,關中地區成為全國開發最早的經濟區.
為了鞏固邊陲,從秦、漢開始實行屯墾戍邊政策,在湟水流域及沿黃河的寧蒙河套平原等地,開渠灌田,使大片荒漠變為綠洲,贏得了「塞上江南」的贊譽.
為了保證長安、洛陽、開封等京都的供應,黃河中下游的水運開發歷史也很悠久.
大禹治水的功績,也包括治理黃河,大河上下,幾乎到處都有大禹的「神工」.春秋戰國以後,治河的文獻記載逐漸增多,留存下來大量珍貴的史料.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黃河下游已普遍修築堤防.公元前65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提出「無曲防」的禁令,解決諸侯國之間修築堤防的糾紛.在此後漫長的歷史時期,伴隨著黃河頻繁的決溢改道,防禦黃河水患成為歷代王朝的大事,投入大量人力、財力,不斷堵口、修防.西漢時期,已專設有「河堤使者」、「河堤謁者」等官職,沿河郡縣長官都有防守河堤職責,專職防守河堤人員,約數千人,「瀕河十郡,治堤歲費且萬萬」,河防工程已達到相當的規模.據《漢書·溝洫志》記載,淇水口(今滑縣西南)上下,黃河已成「地上河」,堤身「高四五丈」(約合9~),堤防也很高.《史記·河渠書》中記載,公元前109年,漢武帝令「汲仁、郭昌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並親率臣僚到現場參加堵口,說明黃河堵口已經是相當浩大的工程.史書記載最早的一次大規模治河工程是公元69年「王景治河」,「永平十二年,議修汴渠」,「遂發卒數十萬,遣景與王吳修渠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里」.「永平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詔曰:『……今既築堤、理渠、絕水、立門,河、汴分流,復其舊跡』」.「景雖節省役費,然猶以百億計」.扼制了黃河南侵,恢復了汴渠的漕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北宋建都開封,當時黃河水患嚴重,宋王朝對治河很重視,設置了許可權較大的都水監,專管治河,沿河地方官員都重視河事,並在各州設河堤判官專管河事,朝廷重臣,多參與治河方略的爭議.這個時期治河問題引起很多人的探討,加深了對黃河河情、水情的認識,河工技術有很大進步,特別是王安石主持開展機械浚河、引黃、引汴發展淤灌等,在治黃技術上有不少創新.
明代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黃河決溢災害加重,朝廷更為重視治河,治河機構逐漸完備.明代治河,以工部為主管,總理河道直接負責,以後總理河道又加上提督軍務職銜,可以直接指揮軍隊,沿河各省巡撫以下地方官吏也都負有治河職責,逐步加強了下遊河務的統一管理.清代河道總督許可權更大,直接受命於朝廷.明末清初,治河事業有很大發展,堤防修守及管理維護技術都有長足進步,涌現了以潘季馴、靳輔為代表的一批卓有成效的治河專家.清朝末年及民國期間,戰亂不斷,國政衰敗,治河也陷於停滯狀態.近代以李儀祉、張含英為代表的水利專家,大力倡導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研究全面治理黃河的方略,但受社會經協件制約,始終難有建樹.
縱觀治黃歷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所謂治河實際上只局限於黃河下游,而且主要是被動地防禦洪災.但是,悠久的治河歷史,留下了浩繁的文獻典籍,為世界上其他河流所罕見,是一份珍貴的遺產,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借鑒.
Ⅱ 2011年國考申論第一題第2小題(王景治理黃河)
可以的。對於申論答案的一些邏輯分類沒有固定不變的,只要能說的明白,答案才分點齊全就可以拿到相應的分值
Ⅲ 王景歐陽修夏與禹李冰。哪一位是最早治理黃河的人
這個最早治理黃河就是蜀郡太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這是最早的水利工程
Ⅳ 命令水利專家王景負責治理黃河的是
答案D
本題考查的是東漢明帝的史實。東漢明帝命令水利專家王景負責治理黃河,故選D。
Ⅳ 如果你是當時的老百姓,看到王景治理好了黃河水患,你見到王景時,會對他說什麼
我會對王靜說,你這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真是一個偉大的人。
Ⅵ 治理黃河的16個名人哪個朝代的人最多
1、夏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