灃河二期治理
A. 想知道: 西安市 灃河一期 在哪
灃河綜合治理項目包括防洪、水面、景觀、市政、房建五個子項目工程,該項目全內段上起G310國道,下至灃河入渭容口,流經西安斗門街辦、王寺街辦、高橋街辦,咸陽灃東街辦、釣台街辦,項目流域總長21.8公里,其中西安段長11公里,咸陽段長10.8公里。截至目前,灃河綜合治理項目I期工程全年完成堤防填築7公里,景觀工程完成示範段灃河東岸起步區堤內堤外地形土方整理和部分綠化苗木種植,規劃展廳、生態水池、自行車租賃中心及台地花園等基礎性的主體施工也已經完成,到今年5月份,灃河濕地公園將開門迎客。今年五一開園市民可免費參觀,主要包括城市景觀風貌區、田園景觀風貌區、自然景觀風貌區,東岸主要包括濕地公園區、綜合服務區、文化藝術區、休閑活動區、社交公園區、田園風光帶、風情商業區等。公交暫時尚未規劃,
B. 灃河的水利工程
灃河是貫穿長安區境南、北的一條大河流,沿河有12個鄉鎮,48個村莊,約25萬人,24萬畝耕地,並臨近西安市郊,對西安西部交通影響重大。1957年後,陝西省人民政府將灃河堤防工程列入國家基本建設項目。由陝西省水利廳勘測設計院設計,分4年修建。長安區境內的工程有:
沙河分洪工程,沙河是灃河的一條分洪河道,全長11.7公里,縣境內長7公里。根據設計將主河槽底加寬到20米,挖出的土用以加高培厚河堤,並在沙河口修築總寬83米的砌石分洪堰,最大分洪能力300立方米/秒。沙河土堤於1963年竣工,分洪堰於1964年完工,全縣川原區41個公社投勞19萬工日,完成土方26.2萬立方米,國家補助投資23.8萬元,並給每工日補錢0.8元,糧0.5公斤。
灃河河道治理,據清嘉慶《長安縣志》載:「清康熙四十四年,灃水暴發,決堤一百八十丈,自嚴家渠至咸陽河南街漂沒十五里。知縣呂公祥請長安咸陽夫役千名,捐粟三百石,修理堤堰。四十五年四月工畢,堤高三丈、底廣十丈,水害以寧,民懷其惠。五十三年,總督鄂海等復加疏浚。」
中華民國24年(1935年)7月6日,山洪暴發,灃河決堤84處,長3066米,紀楊鄉黨家橋決口252米。灃河支流潏河決堤25處,長2025.8米。長安縣征派民工,涇惠管理局技術指導,省水利局測量隊設計,進行治理。7月中旬開工,9月中旬完成,修復河堤5091米,完成土石方44626立方米。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多次修整灃河河道。1964年春至1966年夏,長安縣治理灃峪口以下至咸陽市界35公里的灃河兩岸河堤,還為高冠河、潏河、太平河等支流部分堤加高培厚,險工段砌石護岸,清除河道行洪障礙等,設計洪水標准為1030立方米/秒。工程共完成大堤77.5公里,砌石護岸4422米,打木樁2326根,清除蘆葦155568平方米,修建退水渠、引水隧洞15座,完成土方137萬立方米,石方1.85萬立方米,受益社隊投勞91.7萬工日,國家投資141萬元,並給每工日補錢0.80元,糧0.5公斤。1979~1981年,加固堤防砌石護岸2236米,修圓盤壩15座,共投資25萬元。1983~1989年,修建北陶、北陶西、馮聯、細柳營、嚴家渠、灃橋、灃三、曹坊、上南豐、大吉村、南北強、西留堡、東大、北大、郭南、太平河、史魚寨等27處險工段砌石護岸工程5709米,壘石壩、丁壩54個,完成土方3.5萬立方米,石方2.7萬立方米,投工5.8萬個工日,總投資68.8萬元,其中國家投資60萬元。
秦都區內,灃河長10.7公里。由於源短流急,堤防單薄,加之河床蘆葦叢生,交通道口不少,歷史上經常出現洪水災害。1954年和1957年,灃河堤岸決口,洪水漫溢,河南岸淹村毀田,損失慘重。1962年由省水利設計院設計,省計委批准立項的基建項目,自1963年破土施工,至1965年竣工。歷時三年,完成加高培厚河堤16.64公里,砌石護岸3.38公里,建丁壩、圓盤壩共44座,增修退水設施1處。按照總體設計,同期還增修了沙河分洪工程,由長安設分洪口,經釣台馬家堡與新河匯流入渭。於1963年6月~8月完成河道拓寬和加固土堤6.64公里,增修越堤道路10條。灃沙河經過此次大的整治後,防洪能力由1962年400秒立方米堤高到1000秒立方米,兩岸植樹綠化,護田7萬余畝。1964年咸陽市成立了灃沙河管理站,將工程、堤防、樹木和采沙實行統一管護。此後二十多年,堤岸成蔭,設施完好,雖屢經大洪,未發生災害。 石砭峪水庫,中型水庫,位於長安區南石砭峪口內1.5公里處。1953~1954年,陝西省水利局和水利設計院曾鑽探設計,選過壩址。1958年破土動工後又停建。1972年12月再次開工。1978年9月大壩竣工,大壩高85米、長265米,壩頂高程735米,控制流域面積132平方公里,總庫容281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2650萬立方米。大壩左岸圓形輸水洞長482米,洞徑4米,最大泄洪量192立方米/秒。右岸防洪洞長508米,高10至12米,寬7至8米,最大泄洪量707立方米/秒。設計洪水標准為百年一遇,洪峰流量680立方米/秒,校核洪水標准為千年一遇,洪峰流量1136立方米/秒。1980年,水庫主體工程基本完成。1986年完成漏裂處理和加固工程。石砭峪水庫是以灌溉為主,兼向西安城市供水、發電的多功能水庫。設計灌溉面積15.8萬畝。水庫建設中已實施灌溉,1989年向西安供水3000萬立方米。
大峪水庫,位於大峪口,壩址以上流域面積58.6平方公里,土心牆土石混合壩,高55.8米,頂長160米,壩頂高程783.8米,總庫容45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358萬立方米。壩左岸設側槽式溢洪堰,長36米,堰頂高程779米,溢洪道長211米,設計洪水流量217立方米/秒,50年一遇。右岸輸水洞為壩後閘式,洞徑2.4米,最大輸水量25立方米/秒。壩後建水力發電站兩處,裝機2×75千瓦及1×250千瓦,共400千瓦,1989年與國家電網正式並網。大峪水庫與許家溝水庫、東溝水庫、東水西調乾渠聯合運用,可灌大峪灌區農田10.5萬畝,並供西安環城公園用水。工程於1959年秋開工,西安交通大學水利水電設計院設計,完成16米壩基沙石開挖和粘土回填,鑿通輸水洞207米,因經濟困難而下馬。1966年10月二次上馬,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止。1969年10月第三次上馬修建,1971年10月主體完成,共完成土石方103萬立方米,國家投資494萬元,群眾投資投勞合計354萬元。水庫運行正常,唯溢洪堰堰頂高程還差1.2米,溢洪道邊牆及出口尚未完成,影響蓄水20萬立方米。
郭杜水庫,位於郭杜鎮周家莊村東,潏河上建閘壩蓄水,設閘5孔,閘高4.8米,寬4.5米,閘頂高程433.5米,總庫容114萬立方米,閘上建有公路橋、工作橋,安裝有5台30噸啟閉機,閘前右岸建有揚程13.3米的抽水站1座,抽水灌溉郭杜農田1萬畝。工程由陝西省水利勘測設計院設計,1973年4月動工,由郭杜公社出勞修建,1976年12月竣工,完成土石方31萬立方米,國家投資12萬元,社隊集資投勞折價共103萬元。後因河水污染,支斗渠配套不全和原有的工程破壞失修,僅灌4000畝左右。
甘河水庫,位於興隆鄉卜魚寨村南,在潏河上建閘壩蓄水,設閘5孔,閘孔高5.3米,寬4.5米,閘頂高程423.47米,庫容102萬立方米,閘上建有工作台,安裝5台30噸啟閉機,閘前右岸建有揚程7.9米的抽水站一座,自流管道567米,灌興隆鄉農田5000畝。1972年11月動工,由甘河公社投勞修建,1975年元月完工。完成土石方43萬立方米,國家補助投資22萬元,社、隊自籌資金63萬元,1981年後,因下游渠道及建築物損壞,卜魚寨等村可灌農田500餘畝。
灃西自動閘水庫,位於馬王鎮河頭村東,在灃河上修建自動閘蓄水,閘體總長91.4米,在兩端及中間共設泄洪沖沙閘4孔,每孔寬3米,沖沙閘間共有3段溢流堰,每段設3×3米的閘板8頁,利用水力自動翻板宣洩洪水,閘(板)頂高程402.5米,閘下設有消力池,池長12米,庫容104萬立方米,灌馬王鎮農田1.2萬畝。西安市水利設計院和長安縣水工隊設計。1974年11月由灃西公社修建,1976年9月建成蓄水,當年灌3000畝,1978年灌溉面積最大為5500畝。1974~1988年出現消力池沖毀、部分壩基掏空,邊牆及護坡塌陷等情況。全部工程國家投資32.8萬元,社隊集資24.1萬元,完成土石方4萬余立方米。為防汛,1984年後未蓄水,1989年將閘板全部拆除。
斗門自動閘水庫,位於斗門鄉半個城村西灃河上,工程形式及設計與灃西自動閘同,設有沖沙閘4孔,溢流堰3段,每段有自動翻板閘6頁,閘壩總長72.4米,庫容147萬立方米。1974年底至1876年11月,由斗門公社修建,共用工18萬個,國家投資7.3萬元,社、隊集資26.2萬元。因灌區工程未修建,故未蓄水。1982年,為防汛將翻板閘拆除。
小峪水庫,位於王莽鄉小峪河出山口處,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42平方公里,粘土斜心牆土石壩,壩高54.5米,長162米,壩頂高程741.1米,總庫容22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95萬立方米,右岸設側槽式溢洪道,長60米,壩頂高程733.6米,設計洪水流量258立方米/秒(50年一遇),校核洪水流量400立方米/秒(500年一遇)。壩體右側設有水塔及輸水洞,洞徑1.8×2.0米,塔內設工作閘及檢修閘門各一套,閘孔1.5×2米,採用50號啟閉機兩台,放水經壩下分水閘可灌王莽鄉農田2萬畝。1975年由陝西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設計。後,西安市水利勘測設計院修改溢洪道設計,對大壩穩定進行復核計算。王莽公社修建。1971年11月開工,主體工程於1977年建成,完成土石方76.6萬立方米,國家投資139.9萬元,社隊自籌資金55.7萬元,另投勞231萬工日。1978年蓄水運行,灌溉面積達19600畝。 灃河渠(俗稱張王渠),開鑿於明代或以前,由灃河東岸(今斗門鎮張旺渠附近)引水,可灌田1萬畝。《陝西通志》記:「渠經馮三村、馮黨村、田村、許村、喇家村又北流合滮池,俗稱張王渠,湮廢日久。」
高橋渠(又名韓家莊渠),開鑿於明代或以前,由灃河西岸引水,《陝西通志》雲:「渠流經馬池頭(今麻池頭)、槽房(今曹坊)、東西馬房,至咸陽梁家莊入渭,灌田二十五頃。」
閻家古渠,開鑿於明代或以前,清嘉慶《長安縣志》載:「通志雲,渠流經席家村、張家莊、馬家村,又自北而東入於灃。渠西席家村(今高橋五席坊)等灌田十餘頃,渠東黨家橋等灌田五頃,今渠口淤墊。」從今位置看,引水口當在灃河西岸高橋鄉嚴家渠村以上,渠東灌田500畝,當系黨家橋村在灃河西岸的農田。清乾隆年間曾修復,未通。
三官渠, 開鑿於清代,在灃峪口灃峪河東岸,分四渠引水,灌陳村、上灤、下灤、紅廟、翁家寨等村農田5000餘畝。曾有分水及管理石碑兩方,原存紅廟村戲樓,「文化大革命」中破壞。三官渠現為灤鎮底欄引水灌區。
無名渠 ,開鑿於清代,三官渠口以下灃河西岸引水,灌東石、南北石村農田500畝。經改建今仍利用。
暖泉渠 ,開鑿於清代,無名渠口以下灃河東岸引水,灌東西小留堡三村農田500畝。按位置及灌田數,當為今西留堰。
草堂堰, 開鑿於清代,從高冠河西岸引水,因草堂寺而得名,灌東大、西大等村農田700餘畝。今渠仍在,引水口在祥峪鄉水磨村東南,可灌東大鄉稻田1000餘畝和戶縣上下草村部分農田。
肖家堰 ,開鑿於清代,從高冠河西岸引水,灌東大、西大、索羅庄等農田1100畝。今仍使用。
金家堰 ,開鑿於清代,從石砭峪口河西岸引水,灌水寨、曹村等農田500畝。今名磨堰渠,仍利用。
王家堰 ,開鑿於清代,據《陝西通志》載,從大峪河南岸引水,灌江村農田1000餘畝。
校尉渠, 在金家渠以北里許,灌田980畝。
灃惠渠, 在灃河、潏河會合口下,從灃河東岸引水,「關中八惠」渠之一。中華民國31年(1942年)10月至36年(1947年)7月修建,陝西省水利局設計,灃惠渠工程處施工。渠首築有砌石攔河溢流壩,壩長133米,高1.5米。壩右側設沖沙閘兩孔,每孔寬2.5米。有進水閘5孔,每孔寬2.5米,渠首設計引水流量為11立方米/秒,總乾渠深2.4米,渠底寬6米,長15.5公里,由進水閘經灃惠、北張、細柳、普賢等村,在鎬京的焦村南流入西安郊區,在漳滸寨分為兩渠。總乾渠在長安境內,一至八斗渠(六斗早廢,實用七條斗渠)灌長安縣灃惠、細柳、義井、鎬京等鄉農田1.7萬畝。七條斗渠共長17.87公里,現可以利用的只有6.7公里,1985年以後因田間工程損壞嚴重,僅能灌田3000餘畝。
灃峪渠, 在灃峪口橋以上800米處從灃峪河右岸引水,設計灌溉面積11萬畝。1958年7月至1959年12月由五星、子午兩大公社修建。渠首為無壩引水,修有一座兩孔進水閘,設計引水流量11立方米/秒。乾渠長18.5公里,修有建築物43座。支渠7條,共長41.1公里。1962年乾渠被山洪沙石淤塞不能通水,原修支渠大部平毀。1978年春,灤村公社修復乾渠1400米,國家補助投資1.4萬元,社隊自籌1.2萬元,投勞1.2萬多個。現灌上王村、大新村農田1500畝,給小新村庫塘充水灌田1000畝。
神禾渠,在石砭峪口內400米處,從河東岸無壩引水上神禾原。設計灌溉面積4萬畝,由五台、太乙、王曲、皇甫、樊村、申店、郭杜等公社投勞修建。乾渠出峪口後經下寨,從馬廠上神禾原至溫國堡村對岸退入潏河,全長29公里,1958年修建。灌區內還修建馬廠、東見子河、康峪溝、葯王洞、杜永村等庫塘,形成長藤結瓜式灌溉工程,共計完成土石方60多萬立方米,總投資42.22萬元。1967年以前只灌馬廠水庫以上農田5000多畝。1966~1970年對馬廠水庫進行庫底防滲處理,卧管改建,大壩加高後,水庫以下潏河以南的王曲、皇甫、樊村、申店、郭杜等公社農田1萬余畝得以灌溉。1977年神禾渠改建為石砭峪水庫東乾渠。
灃峪口底欄柵引水工程,在灃峪口公路橋下,是長安縣修建的第一個底欄柵引水工程。陝西工業大學水利系設計(趙修榮主持),灤村公社修建,1966年4月開工,5月全部完成。國家補助投資2.7萬元,底欄柵壩引水廊道長9米,寬1米。溢流堰長32米,設計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1988年國家補助投資3.11萬元,灤鎮自籌1.26萬元,將欄柵壩下游的消力池及護坡重修加固。灌區渠系是在原三官渠基礎上改建的,底欄柵進水閘以下總乾渠長850米,東乾渠1700米,中乾渠長5550米,西乾渠長2370米,灌區共有橋梁、跌水、分水閘等建築物26座,支渠11條共長13.5公里。灌溉面積共9200畝。灤鎮灌區設有灤鎮水利管理站。 長安古城(今西安市城區)生活及園林用水,部分是引自長安縣境內的河水。歷代形成的引水渠道,有漢昆明池,隋唐永安渠、清明渠、黃渠和明代通濟渠等。
昆明池, 西漢人工蓄水工程,開鑿於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遺址在今長安縣斗門鎮東南,南界石匣村,北界上泉北村及灃鎬村的土嶺以南,東界孟家寨、萬村,西界張村、馬營寨、白家莊之東,面積約10平方公里。據《漢書·武帝紀》注釋:西南「有越雋、昆明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習水戰」。後世許多史地學家考證,認為漢武帝修昆明池主要是為長安城用水,並供皇家貴族游觀。宋代程大昌首先注意到昆明池和都城用水有關,他在《雍錄》中寫到:「昆明甚高,故其下流尚可壅激為城之用,於是並城三派,城內外皆賴之。」
昆明池水源自滈河(史稱洨河)。當時在今灃惠鄉西堰頭村修石闥堰,引水北流,穿細柳原至石匣村進入昆明池。池西有泄水口(在今張村與馬營之間),水量大時,流入灃河。池東、北各有出水口。《水經注》稱東口為昆明故渠,亦稱漕渠,流經河池陂(今河池寨)北,東行與潏水會合後分為兩支,一東流為漕運,一東北流供城市用水。池北口輸出之水,沿古河道北行,先注入揭水陂(在今王寺以北三橋鎮西南一帶),經調蓄後,分數支注入潏水,以供宮城。一支引入建章宮,通過太液池泄入渭河。一支引入未央宮、長樂宮經淪池、酒池,調蓄後泄入渭河。昆明池在我國城市水利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永安渠, 隋開皇三年(583年)修建。從香積寺西引洨水(即今滈河),經今赤欄橋、郭杜、第五橋,由城南大安坊西街入城(今北山門口村以西)。為西城區及禁苑主要供水工程。
清明渠, 隋開皇初年開鑿。從皇子陂引潏河水,經今韋曲、塔坡、三爻村,西北流,由大安坊入城。
黃渠, 唐開元年間(713~741年)開鑿。引大峪河水,由大峪口龍渠西北流經三象寺、戎店、大兆、東曹村至杜陵南,分渠一支灌鮑陂農田,主流注入曲江池。
通濟渠 ,明成化元年(1465年),陝西巡撫項忠、西安知府餘子俊、長安知縣王鐸、咸寧知縣劉升等主持開鑿。於丈八頭(今丈八溝)在沼河設閘,穿渠北流,至郭村轉東築堤至安定門(今西門)入城。為擴大水源,後由潏河碌碡堰引水入河。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清康熙六年(1667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嘉慶九年(1804年)、道光年間(1821~1850年)、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民國36年(1947年),都曾疏浚。
解放後,由長安縣供西安城市生活、工業、園林用水的主要工程有:
潏惠渠 1957年動工,翌年建成。自杜曲鎮新村潏河右岸設閘引水,西北流經韋曲、上塔坡、東江村,東北流經瓦胡同、金花路雨水渠注入興慶湖。長安境內8公里,引水流量2立方米/秒。完成土石方20萬立方米,國家投資38萬元。
灃河水源地,50年代後期,西安市在長安縣紀楊鄉沿灃河一帶及河以西開鑿深井,到1985年達40餘眼,並建屬西安市第三自來水廠管轄的配水廠一個,年取水量5000多萬噸。爾後,采水量逐年增加,灃河水源地1966~1969年7200萬噸,1970~1973年1億噸,1974~1978年2.25億噸。大量的開采,使紀楊地區地下水位下降12~18米,1957~1979年10月,紀楊鄉報廢農田灌溉機井780眼。
環城公園供水工程,1983年,由長安縣大峪水庫為西安城河供水。從東曹村經東伍村,到春臨村入西安市界。其中20公里乾渠及渠道建築物由長安縣幹部職工義務勞動並集資40萬元修建。
石砭峪水庫供水工程,1983年,陝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決定在周至黑河修建水庫,並開鑿90公里渠道引水入城,稱黑河引水工程,但全部工程建設時間長、投資大,因此將長安縣石砭峪水庫作為調節水源先向西安城市供水。這一工程由水庫輸水支洞引水,經總乾渠、西乾渠,在三支渠口西新建引水渠3.62公里,其中埋設直徑1.2米鋼筋混凝土壓力管道1.78公里,砌石暗渠1.84公里,至甫店村西與黑河乾渠會合,修建匯流池供水管理站。池以下乾渠分左右雙線,相距30米,由池北經滈河倒虹4.7公里,至賈里村東穿神禾原隧洞2公里,至瓜州村西跨潏河修倒虹工程2.6公里,至皇子坡村南穿少陵原隧洞4.7公里,流入凈水廠(雁塔區南窯村東)。長安縣承擔石砭峪輸水支洞、總乾渠及大陡坡、西乾渠改建覆蓋。1987年5月開工,1989年完工。計完成土石方20萬立方米,混凝土8000立方米,安裝管道1780米,這部分工程共投資540萬元。
C. 灃河生態景區的功能設施
灃河西岸主要包括城市景觀風貌區、田園景觀風貌區、自然景觀風貌區,東岸主要專包括灃河屬生態景區、綜合服務區、文化藝術區、休閑活動區、社交公園區、田園風光帶、風情商業區等。灃河綜合治理項目(西安段)主要包含以下工程:新建左右兩岸13.3公里長的防洪大堤,將河道防洪標准提升至百年一遇;新建位於嚴家渠處的橡膠壩,在上游形成長6.5公里,寬80-240米的水面景觀;新建沿河濱水景觀帶,改善灃河兩岸人居環境,提升生活品味;新建濕地公園、社交廣場,為居民提供休息、鍛煉、認知的場所。灃河綜合治理項目(西安段)的規劃與建設開創了灃河綜合治理項目的新亮點:通過兩岸地形設計,將抗洪搶險大堤與綠道系統融為一體;通過設置船閘,銜接上下游水面,便於今後通航、體驗南國風情;通過景觀綠化,將商業街區、文體中心、生態綠地等配套設施有機整合;通過運用濕地系統、透水道路、噴霧降溫等新技術,倡導低碳環保;通過將周秦文化等傳統元素導入燈具、座椅設計,傳承灃河悠久歷史。
D. 西安灃河治理拆不拆秦鎮商場
不拆,別聽那些人亂說……
E. 灃河的介紹
灃河,黃河支流渭河右岸支流,位於關中中部西安西南,正源灃峪河源出西安市內長安容區(原長安縣)西南秦嶺北坡南研子溝,流經喂子坪,出灃峪口,先後納高冠、太平、潏河,北行經灃惠、靈沼至高橋入咸陽市境,與渭河平行東流,在草灘農場西入渭。全河長78公里,平均比降8.2‰,流域面積1386平方公里,平均徑流量4.8億立方米。1據載,大禹曾經治理過灃河,灃河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西周的豐、鎬二京就建在灃河東西兩岸。秦咸陽、漢長安也位於灃河、渭河交匯處,漢、唐時的昆明池也是以灃河水系為水源的。
F. 長安八水的灃河
灃河發源於終南山長安縣喂子坪鄉雞窩子南灃峪,全長78公里,繞西安之西。內灃河合高冠峪、太平峪二水,在容香積寺西又納挾潏水而來的洨水,西北流經三橋附近,至咸陽市境內入渭水。據載,大禹曾經治理過灃河,西周的豐、鎬二京就建在灃河東西兩岸。秦咸陽、漢長安也位於灃河、渭河交匯處,漢、唐時的昆明池也是引灃河水形成的。
G. 灃河具體發源於哪裡,為什麼還有分支,那這條分支具體發源於哪!謝謝了!
有抄2條河叫灃河。
其一
發源於襲西安長安區灃峪,流至咸陽市匯入渭河,全長82公里,總流域面積1460平方公里。據載,大禹曾經治理過灃河,西周的豐、鎬二京就建在灃河東西兩岸。秦咸陽、漢長安也位於灃河、渭河交匯處,漢、唐時的昆明池也是引灃河水形成的。現在灃河繞西安之西。
其二
安徽省內,有同名灃河,古稱窮水、安豐水,其有二源,一名找母河,一名趙河。河道以趙河為主源,全長75公里,流域面積1750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區佔51.8%,平原區佔21.4%,湖泊佔26.8%。
H. 怡境在灃河做了什麼
最重要的當然是河道治理,其次就是改造設計景觀帶,然後做好生態,人怎麼導入?公園怎麼指導遊客等等,沒學過景觀的估計很難看懂,最近我也在研究。
I. 怡境治理灃河吸取了什麼經驗
以前呢,河道的防洪功能,沒有看到河道的資源功能和生態功能,這樣會造成年年治,年年臭、年年堵、年年治的怪圈,這都是因為割裂了自然河流的生態鏈,破壞了生態環境。所以現在肯定要綜合起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