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溯源侵蝕
① 崩崗怎麼治理
上攔\下堵\中間削\內外綠化.此法在福建省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崩崗頂部布設水平溝\排洪溝\防止水流專進溝,控制溝屬頭溯源侵蝕,在崩崗中段,修建擋土牆,攔沙壩和谷坊群,提高局部侵蝕基點;崩壁修建成水平階;植樹種草;穩定陡坡。
② 1.整治黃河是我國人民多年來( )的事情。 (填上合適的成語)
1.整治黃河是我國人民多年來(眾志成城)的事情。 (填上合適的成語) 2.雷槺版在父親為權維護世界和平犧牲後,變得更加(死氣沉沉),一點兒也不(活潑開朗)。
(填上一對反義詞)
3.「細膩」的「膩」聲母是(N),和它同類的字還有(力)、(捏),讀時要注意和(力)一類字的區別。
(最後一個括弧填字,注意拼音規則)
4.從低垂的麥穗,我學會了謙虛;
從(傲立)的(青松),我學會了堅強不屈;
(仿造造句2句)從(劉胡蘭)的(捨生取義),我學會了取捨。從(諸葛亮)的(三顧茅廬),我學會了求知的艱難。文中第五自然段末尾省略號起到的作用是(對沉默的人存在的困難的一種省略。)
③ 如何延緩溯源侵蝕
如何延緩做爰侵蝕加大它的清洗力度和圖上有就可以防止侵蝕
④ 黃河治理與再造構想的第四紀地質演化的依據
「黃河治理與再造戰略構想」有著多學科支持的依據。下面僅從黃河流域第四紀地質環境演變及其黃河發育演化的角度來客觀審視該戰略構想是否科學與合理。
正如第11章所述,新生代時期,由於構造運動的作用,當今黃河流域散布著多個相互獨立的構造盆地。其中較大的有銀川裂谷盆地、呼和浩特(河套)裂谷盆地、汾渭斷陷盆地等。在地質歷史時期的演化過程中,這些盆地逐漸發展成為內陸湖泊,與華北湖一起組成黃河發育史前的湖泊群落。直到第四紀周口店期初期,銀川、河套、汾渭等內陸湖盆仍然存在,並各自成為獨立的集水系統,控制著當地侵蝕基準面及其水系的發育。隨著河流溯源侵蝕過程的發展,侵蝕襲奪與貫通作用逐漸加強,原以諸內陸湖盆為中心的、彼此獨立的集水系統,開始相互發生連通,湖泊隨之逐漸消亡,最後形成統一的外流型水系——黃河。
由於各段所處地貌位置和構造升、降性質的不同,加之兩湖盆之間相對距離大小的不等,以及地質岩性抗蝕能力的差異,必然導致諸湖盆(包括華北湖)之間水流溯源侵蝕作用的強度不同與相互之間連通時間的先後不一。對此,不少學者都進行了詳細深入的研究。結果表明,位於汾渭斷陷盆地的三門湖消亡於第四紀周口店期早期或泥河灣期末期;銀川、呼和浩特(河套)湖泊則於周口店期中晚期開始萎縮,並於薩拉烏蘇期早期逐漸消亡;華北湖因受黃河來沙及海水進退影響,其西部乾涸於薩拉烏蘇期末,東部乾涸於晚全新世。因此,由上述湖泊乾涸消亡時間的早晚不同不難得出,諸古湖盆之間相互被連通的時間也不一致。青銅峽以上和龍門至桃花峪段為第四紀周口店期早期或泥河灣期末期即已形成。而這時期,位於中游地段的青銅峽至龍門段,也可以說是河口鎮(河套湖東緣)至龍門(三門湖北緣)段黃河還未連通形成。河套地區在第四紀周口店期時期仍為一大型湖泊,湖區面積仍有450km2(閔隆瑞,等,1998),發育著稀樹草原植被,氣候乾冷,有時略顯濕涼。湖中沉積物下部以黑色、灰色粉砂質黏土為主,上部以淺湖相芒硝礦層為主。這說明它仍為一封閉沉積環境,湖水還未外泄。
因此,這時期下遊河南平原只是接受來自汾渭斷陷盆地(龍門)以下至華北盆地(桃花峪)段,即形成於周口店期早期或泥河灣期末期黃河東段的河流沖積相沉積,覆蓋在此前來自周圍山地的坡洪積相、冰水相、湖積相沉積物之上,黃河沖積扇開始發育。但是,從河南平原鑽孔資料統計結果來看,周口店期黃河沖積扇發育規模較小(詳見第5章),沉積速率不大,全區平均只有約92.6mm/ka。這就是說,中更新世時期,由龍門至桃花峪河段所輸送到下游華北湖的泥沙,不論是輸沙總量,還是輸沙強度均不大,對當時華北湖的淤填消亡作用微弱。
當到了薩拉烏蘇期早期或周口店期末期,黃河最後一段——河口鎮(河套湖)至龍門(原三門湖)段才得以最終貫通。這時河套湖泊大幅萎縮,在上述淺湖相沉積的芒硝礦層上,逐漸被河流相沉積的薩拉烏蘇階粉細砂和中細砂層所覆蓋,湖水開始向下游溢出,河套古湖開始消亡。直到這時,銀、呼盆地(河套湖泊)以上黃河西段才與汾渭斷陷盆地(三門湖)以下的黃河東段,通過黃河中段——河套湖至三門湖段即晉陝峽谷段的最終貫通而連接起來。至此,一個統一的黃河方告形成。
然而,隨著黃河中游晉陝峽谷河口鎮至龍門段的最後連通,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則悄然來臨。上游大量清水急速下泄;下游大股水流溯源上侵,致使河—龍區間大量泥沙被侵蝕下泄,進入下游黃河的泥沙「驟然增加」,一個真正的「黃(濁)河」從此誕生,並開始大顯「沙威」。
河南平原第四系鑽孔資料充分顯示,薩拉烏蘇期及其以後形成的黃河沖積扇規模十分龐大(表4.1,圖11.3),沖積扇發育達到興盛時期,平均扇體沉積速率約達312.6mm/ka。其中寧嘴沖積扇西起華北湖西緣的今孟津寧嘴,北至太行山南麓,南抵伏牛山北麓,東達汲縣、新鄉、尉氏和扶溝一線而隱伏於全新世桃花峪、蘭考等沖積扇之下,平面形態東寬西窄,現殘留面積達6990km2。
特別是薩拉烏蘇期晚期及全新世以來,由於晉陝峽谷——河口鎮(河套湖)至龍門(原三門湖)段「高能搬運通道」的強力侵蝕輸移作用,致使兩岸地區侵蝕溝壑快速發展,侵蝕面快速擴大,遂進入下遊河南平原即華北湖盆的泥沙劇增,所形成的桃花峪沖積扇、蘭考沖積扇等規模更加龐大,沖積扇發育達到鼎盛時期,沖積扇平均沉積速率則高達1691.6mm/ka。
因此,以上事實深刻表明晉陝峽谷段在黃河水流系統中,具有非常獨特的「能量」地位和極其重大的侵蝕輸沙作用。即只有當晉陝峽谷河—龍高能段發生了連通之後,黃土高原才開始加速侵蝕,黃河輸送到下游華北湖的泥沙才開始大幅度增加。換句話說,只有在「強烈侵蝕輸沙的河—龍連通段」的存在下,沿該段兩岸黃土地區才有了「加速侵蝕」的不良局面。數以萬計的侵蝕溝壑開始發育,並由近岸地帶向遠岸地區大力發展,侵蝕作用面快速擴大,侵蝕下泄泥沙通過千溝萬壑湧入晉陝峽谷河—龍段。而該段又在上游大量清水的推動下,加之該段落差很大,蘊藏著極大的輸沙能量,致使兩岸溝壑匯入的泥沙又被及時地搬運走,從而為泥沙的進一步侵蝕創造了條件。隨著河—龍段的侵蝕下切並導致兩岸侵蝕溝壑的不斷發展,泄入下游華北湖的泥沙量也以迅猛之勢呈幾何級數增加。河—龍段連通之後的黃河,無論是單位輸沙強度,還是絕對輸沙總量都是曠古未有的。
從上述第四紀古地理環境演變及黃河發育演化的地質史研究來看,「黃河治理與再造戰略構想」正是力圖「恢復」周口店期即中更新世時期黃河的基本水流格局,「恢復」周口店期即中更新世時期黃河的侵蝕、搬運、堆積的能量分布環境。它將「重新鏟除」河—龍段黃河「高能侵蝕輸沙通道」的巨大影響,重塑黃土高原地區周口店期即中更新世及其以前時期「少量的、較為正常的」侵蝕產沙環境,再造周口店期即中更新世時期龍門—桃花峪河段的河道泥沙輸移速率,這無疑對抑制黃土高原的加速侵蝕,並為迅速創建下遊河道動態沖淤平衡局面具有極其重大的支持作用。可以說,周口店期即中更新世時期的「黃河」水流格局和泥沙侵蝕搬運的載體能量分布環境是「戰略構想」確保成立的、最好的「原型試驗」。
況且「戰略構想」在「克隆」周口店期即中更新世時期「健康」黃河水流格局即水能量分布環境的同時,還特別強調給出了「下游引水增能,沖沙減淤」的相機配合「治療」作用。這樣在「上游分水減能,中游限(斷)能攔沙和下游增能沖淤」的協同作用下,創建下遊河道動態沖淤平衡(健康)局面是不難實現的。
因此,從黃河流域第四紀地質環境演變及其黃河發育演化來看,「黃河治理與再造戰略構想」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是顯而易見的,並得到了最有力的說明和佐證。
⑤ 為什麼說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最好辦法是種草植樹
主要由暴流溝谷沖刷來疏鬆黃土所致。源黃土顆粒細小,質地疏鬆,具有直立性並含有碳酸鈣,迂水容易溶解、崩塌。地面坡度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橋等微地貌,更助長了溝壑擴展,加速水土流失。同時也與近代地殼上升有關,使得溝床不斷下切和側蝕,溝谷溯源侵蝕加劇,相應地谷坡又不斷地擴展,於是溝間地日益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與人類活動,特別是濫墾濫伐,破壞天然植被等社會因素有密切關系。新中國成立後,對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採取了一系列綜合治理措施,植樹造林、種草,將坡耕地改為水平梯田,以及水利工程等措施,黃土高原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加大「三北」防護林的建設,加大植被的覆蓋面積和覆蓋率。尤其對於這個土質比較疏鬆的黃土高原來說,森林覆蓋率一定要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22%,只有這樣才能比較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
⑥ 河流的侵蝕,淤積作用的防治
流水對地貌的改變具有三種作用,即侵蝕作用、搬運作用與沉積作用,叫做流水作用。這三種作用主要受流速、流量和含沙量的控制。一定的流速、流量只能夾運一定數量和一定粒徑的泥沙。當流速、流量增大或含沙量減少時,流水就會發生侵蝕,從而夾帶更多的泥沙;反之,當流速、流量減小或含沙量增加時,就會發生沉積。通過侵蝕、搬運、沉積,流水作用於地表岩石或沉積物形成各種各樣的地貌形態,即流水地貌。流水地貌是水圈與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結果與標志。流水地貌可以劃分為坡面流水地貌、溝谷流水地貌和河流地貌。
一、坡面流水作用與地貌
坡面流水是雨水或冰雪融水直接在地表形成的薄層片流和細流,出現的時間很短。細流在流動過程中時分時合,沒有固定流路,因而能比較均勻地沖刷地表鬆散物質。
坡面流水的侵蝕強度主要受降水性質、地形、坡面組成物質和植被等的影響。在一定地形條件下,如果地表組成疏鬆、植被稀疏、降水量多且強度大,坡面流水的侵蝕就強烈。
雨滴對地面的濺擊,不僅可以直接造成表土流失,而且還可以增加地表薄層水流的紊動性,加強水流的侵蝕能力,同時破壞土壤的結構,使表土分散,給水流沖刷創造條件。因此,坡面侵蝕作用與降雨量和降雨強度密切相關。
坡面坡度與坡面水層厚度,是坡面流水進行沖刷的動力條件。它們決定水層重力沿坡面的分力,即反映水流動能的大小。
坡面坡度增大,徑流流速加快、動能增大,對坡面的沖刷增強。但當坡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卻因為受雨面積減小而使坡面流量減小,對坡面的侵蝕反而減弱。據研究,在坡度小於20度時,坡面沖刷強度隨著坡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在20~40度之間,坡面沖刷強度仍然隨著坡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增加的速度有所減緩;在40度時,坡面沖刷強度達到最大;在40~90度之間,隨著坡度的增大坡面沖刷強度逐漸減小(圖9-10)。
圖9-10 坡度-侵蝕強度關系示意圖
一個坡面,在順坡方向降雨及入滲強度、坡面物質組成都一致的情況下,在分水嶺頂部由於地面比較平坦,片流較小,沖刷能力微弱,成為微弱侵蝕帶;坡面的中段,坡度一般比較陡,流量比較大,沖刷強度也大,成為強烈侵蝕帶;坡麓地段,因為坡度變緩,流速變小,出現了堆積現象,成為堆積帶。
坡面流水沖刷下來的物質,要麼匯入溝谷和河流,要麼在坡麓堆積起來形成坡積物。成片的坡積物圍繞著山麓分布,形似衣裙,故稱為坡積裙。
二、溝谷流水作用與地貌
坡面細流順坡而下時,流速流量加大,並轉變成線狀集流,形成沖刷能力增強的溝谷水流,簡稱溝流。溝流比較集中,有比較固定的流路,其侵蝕能力比坡面流水有顯著增強,是形成溝谷地貌的主要營力。
溝谷的發生、發展,與岩性、氣候、植被等因素有密切關系。我國黃土地區,由於植被稀疏、土質鬆散、降雨強度大,溝谷發展很快;在我國南方植被受到破壞的厚層風化殼上,溝谷也很發育。
溝谷發育初期,谷底不斷下蝕加深,溝頭不斷溯源侵蝕後退,使溝谷伸長。溝谷進一步發展,在其下段下蝕減弱、旁蝕作用加強,使溝谷加寬。隨著溝谷的加長和加寬,流域面積加大,當溝谷內有常流水時,溝谷也就變成了河谷。
溝谷規模短小,縱剖面上陡下緩,多陡坎、壺穴,橫剖面多呈V型。但在水平岩層分布的地區,由於產狀水平並富有垂直節理,常形成直立或階狀的溝坡。規模較大的溝谷,在溝頭有匯水盆地。間歇性的洪流把沖刷下來的物質帶到溝口堆積,往往形成半圓錐狀堆積體,稱為沖出錐或洪積扇(圖 9-11)。沖出錐的規模不大,面積一般只有幾百平方米,頂部與溝口相連的地段,坡度較大,向外坡度變緩。
圖9-11 洪積扇
沖出錐是間歇性洪流攜帶的物質不斷堆積而成的。其特點是分選差,磨圓度不好,有不規則的層理。沖出錐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分布比較廣泛。
三、河流作用與地貌
水流不間斷地作用於河谷,而河谷又反過來約束著水流。兩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河流地貌。
(一)河床動力-形態反饋機制
水流不間斷地作用於河床,而河床又反過來約束著水流。當水流所攜帶的泥沙量小於它的輸沙力時,它就從河床上攫取泥沙,因而發生沖刷。相反,如果水流挾沙太多,超過了它的挾沙力,其中一部分較粗的泥沙就會堆積下來。
沖刷會使河床減低,擴大過水斷面;而淤積引起河床抬高,縮小過水斷面。由於過水斷面的擴大或縮小,又改變了水力條件。斷面擴大流速減小,輸沙力降低,沖刷就逐漸停止。斷面縮小,流速加大,輸沙力加強,不再發生堆積(圖 9-12)。這種自反饋機制,稱為河流的自動調節作用。它反映了水動力、泥沙與河床形態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實際上,反映了水與岩石(包括鬆散沉積物)相互作用,塑造河流地貌的過程。
圖9-12 河流的自調節作用(河床動力-形態反饋機制)(王建,2000)
(二)河流侵蝕基準面及其作用
河流下切到某一水平面以後,逐步失去侵蝕能力,不能侵蝕到該面以下,這種水平面稱為河流侵蝕基準面。海平面是河流侵蝕的最終基準面,幹流水面可以作為支流的侵蝕基準面。堅硬的岩坎也可以成為暫時的、局部的河流侵蝕基準面。河流侵蝕基準面在河流的發育,尤其是河流縱剖面的發育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基準面的變化,將導致河流的沖淤變化,引起河流縱剖面與橫剖面的調整。如果侵蝕基準面上升,由於河流縱坡降的減小,將導致挾沙能力的降低和河床的淤積。相反,如果侵蝕基準面下降,河流縱坡降將增大,從而導致挾沙能力的增強和河床的侵蝕。侵蝕作用首先發生在靠近基準面的地方,然後逐漸向上游推進,即向著河流源頭的方向發展,故稱為溯源侵蝕。溯源侵蝕是引起河床縱剖面調整與變化的主要過程。
(三)均衡剖面
在侵蝕基準面相對穩定的條件下,經過相當長時間的調整,河床達到了侵蝕與淤積的動態平衡。也就是說,在一定的時段內,平均來說河床不沖也不淤,或者沖淤相抵消。整個河流縱剖面達到了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時的河流縱剖面稱為均衡剖面。一般來說,處於均衡狀態的河流縱剖面是一條平滑的下凹的曲線。
(四)河床類型
根據河床的平面形態,可以將沖積性河流的河床劃分為順直微彎、彎曲、分汊和游盪型河床。順直微彎型河床:在平水期深槽、淺灘交替出現,兩側邊灘犬牙交錯,而在洪水期河水淹沒犬牙交錯分布的邊灘,河水順直奔流。彎曲河床:無論是平水期還是洪水期,行水河道均是彎曲的。分汊河床:由江心洲將河床分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汊道的河床。游盪型河床:河床寬淺,沙灘眾多,洪水時汪洋一片,枯水時河汊密布、水流散亂,有時難以分辨主流所在,主流擺動不定,心灘變化莫測(圖9-13)。
圖9-13 河床平面類型
(五)河漫灘發育與地貌
當河流發育到一定階段,旁蝕(側蝕)作用佔主導地位,河谷不斷展寬,為河漫灘的發育奠定了基礎。分布在河床兩側洪水時被淹沒的平整地面,叫做河漫灘。河漫灘的表層往往為細粒的粘土和粉沙,而其下往往是粗粒的河床沉積物,這就是典型的二元相沉積結構。在河漫灘的近河床地帶,由於水深突然變小,阻力變大,流速變小,挾沙力降低,使泥沙沉積下來,形成貼近河床並與河岸平行的沙堤--河岸沙堤(濱河床沙壩)。由於河床的快速側向移動,形成了多條大致平行的河岸沙堤,它們組合成扇形,稱為迂迴扇(圖9-14)。彎曲河流發展到一定程度,發生裁彎取直,廢棄的河床形成新月形(也像牛角)的湖泊-牛軛湖。
圖9-14 彎道變化與迂迴扇的形成
(六)河流階地
由於地殼上升、氣候變化或者基準面的變化,河流下切,原來的河漫灘高出一般洪水期水面,呈階梯狀分布於河谷兩側,稱為河流階地。值得注意的是,河流階地不一定對稱地分布於河谷兩側,在彎曲河段,階地大都分布在河流凸岸,而凹岸往往缺失(圖9-15)。完全由基岩組成的階地叫做基岩階地,完全由河流沉積物組成的河流階地,叫做堆積階地,下部為基岩上部為河流沉積物的階地,叫做基座階地。堆積階地還可進一步分為上迭階地、內迭階地和埋藏階地。
⑦ 溝頭防護工程是指為防止徑流沖刷引起溝頭前進和坡面蠶蝕而採取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圖為我國某
小題抄1:D 小題2:B 小題3:B ⑧ 關於黃河治理與再造的戰略構想及其工程規劃 那麼,如何才能實現上述各段水流能量的合理分布,即優化配置?筆者認為:必須首先進行「上游分水改道,分能減沙」,方能有效「切斷」晉陝峽谷高能輸沙搬運通道,進而實現「中游限(斷)能攔沙,減少下泄」,並同時進行「下游引水增能,沖沙減淤」方能達到目的。其中: 1)「上游分水改道,分能減沙」,是通過河口鎮附近小沙灣或萬家寨樞紐工程,向東分水改道而實現。具體的分水線路是穿越管涔山於懷仁東或朔州入桑乾河,至官廳後,可分為兩路:一路沿永定河向京、津、白洋淀等地區分水;一路沿燕山往東向唐山、灤河等流域分水(它突破了傳統治黃,只在下游探討和實施「分水、改道」的思想局限)。從而改變上游大量高能清水流路,從根本上「切斷」晉陝峽谷河口鎮—龍門段「高能侵蝕輸沙通道」(只讓其成為有計劃下泄的蓄水梯級「床庫」,以滿足原兩岸地區工農業生產及水土保持等生態環境用水需求)。進而減水減能,大幅減少黃土高原地區晉陝峽谷黃河段向下游的泥沙攜帶量。同時,解決我國北方缺水地區供水問題,特別是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實施後,我國北方地區嚴重缺水局面將會得到有效緩解。 2)「中游限(斷)能攔沙,減少下泄」,是通過上游分水改道後,將「截斷」的晉陝峽谷相機分段築壩,攔蓄(主要為當地)洪水、泥沙而實現的。「蓄水」(也可利用小沙灣或萬家寨分水改道節制閘工程有計劃的下泄)以為當地工農業生產和水土保持等生態環境用水所需;「攔沙」以逐步淤高床庫,抬高黃土地區起控製作用的晉陝峽谷侵蝕基準面,通過溯源淤積,從根本上逐步減弱兩岸黃土地區千溝萬壑流水動能,減弱泥沙下泄強度,「破壞」泥沙侵蝕的「搬運」環節,這對遏制黃土地區水土流失作用的惡性發展,並開始向良性方向轉變起到極其重要的支持和配合作用。它在顯著減少入黃泥沙量的同時,通過千溝萬壑的自然夷平整治,將使黃土高原地區生態地質環境得到逐步改善。 3)「下游引水增能,沖沙減淤」,是利用原擬南水北調中、東兩線黃河以南段工程,調引長江及其支流丹江水源,分別於黃河下游桃花峪和東平湖處入黃而實現的。通過調引大量清水入黃,除滿足工農業需水外,著重解決黃河下遊河道輸沙載體水能不足問題。在上游分水減能、減沙和中游限(斷)水、限能、攔沙的共同配合下,根據來水來沙系數的大小,依靠流域外調引清水,「適時、適量地匹配增能」,提高下遊河道水流挾沙搬運能力,從而創建黃河下游動態沖淤平衡局面——實現黃河的根本治理(圖13.1)。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上述戰略構想的各部分之間是不能割裂而孤立存在的,它們是一個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其中,「中游限(斷)能攔沙,減少下泄」部分(並不是現狀治理那種「簡單的攔」),必須與「上游分水改道,分能減沙」部分相結合,才能收到最佳治理效果。傳統治沙之所以未能收到顯著效果,除黃土地區特有的「岩性、氣候、植被和地形」等自然因素決定外,缺少「上游分水減能,截斷晉陝峽谷高能輸沙通道」的有力配合,則是其最根本的原因。 圖13.1 黃河治理與再造戰略構想及工程規劃簡圖 「下游引水增能」也必須與「上游分水減能」和「中游限(斷)能攔沙」相結合,在上、中游「減水、減能、減沙」和下游「增水、增能、沖淤」的共同作用下,通過全流域上、中、下游載體水能的統籌(合理)增減即優化配置,方能取得下遊河道「動態沖淤平衡」局面。否則,不僅下游動態平衡局面無從建起,正如前面所述,還將浪費大量的沖沙水資源,到頭來,恐只能是引水沖沙,而不能很好地減淤。在溯源侵蝕的下拉作用下,還將加大中游地區的泥沙下泄量,加速黃土高原侵蝕夷盡局面的到來。 值得說明的是,「黃河治理與再造戰略構想」各部分之間的有機結合,在實現黃河根本治理的同時,又能夠較好地完成原擬南水北調諸規劃目標(黃河以北可平交開口利用天然河道輸水至白洋淀和天津)。它較為巧妙地在優化調度,即合理配置黃河侵蝕輸沙載體水能的過程中,將「治黃」與「調水」有機地融為了一體,從根本上揚棄了歷史上那種「單純治」和「單純用」的治-用分離的治黃思想,也使得當代較為「鬆弛的」治理與開發並重的思想,在新的更高層面上實現了「真正的融合」,具有「一石多鳥」的效果,這正是「黃河治理與再造構想」的精髓所在。 ⑨ 什麼是水土保持
1、什麼是水土流失? ⑩ 人類的侵蝕作用 1.對地殼的侵蝕(破壞)作用 在採掘固體礦產、開採石油、天然氣和地下水,建設地下工程的過程中,人類破壞了地殼的結構和構造,破壞了地殼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使岩石發生解體,加速了風化、侵蝕過程的進行。改變了岩石的空間分布狀態、地應力狀態以及地下水系,形成對地殼的侵蝕(破壞)作用,導致了地面變形和鹹水入侵等地質災害的發生,破壞了地質環境和生態平衡。 地面變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開裂(地裂縫)等。地面沉降是指局部地表的緩慢降低。主要是過量抽取地下水,以及因地下礦藏采空後,地下靜壓力失去平衡,導致上覆岩層下沉(有些地面沉降與地殼升降運動有關)。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共有上海、天津、江蘇、浙江、陝西等16個省(區、市)的46個城市出現了地面沉降問題。在全國20個省、區內,共發生采空塌陷180處以上,塌陷面積大於1000多平方千米。地裂縫出現在陝西、河北、山東、廣東、河南等17個省(區、市),共400多處、1000多條。 鹹水入侵常與地面沉降同時發生,主要是由於過量開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或鹹水侵入地下淡水層,使地下淡水咸化。是一種長期地質災害,包括陸地淡水層和鹹水層的串層,以及海水入侵兩種現象。地下淡水咸化後不能被利用,同時可造成農田鹽鹼化。上海、大連、寧波、天津等濱海城市,已出現海水入侵及土地鹽鹼化。其中大連市自1968年以來,海水入侵范圍不斷擴大,1978年接近50km2,2006年已達到500km2,已影響到工農業用水和居民用水。 2.對地表的侵蝕(改造)作用 人類為了各種需要而改變地表的形態,形成各種人為景觀,如圍海(湖)造田、山坡梯田、人工水庫、河流改道以及城市化建設和大量的工程建築、鐵路和公路建設等。加上人類的農業活動,極大地改變了地貌景觀、土壤的成分和植被的發育,干擾和改變了地質環境原有的特徵和規律,加快了演化速率、改變了演化方式和演化軌跡。造成了地殼應力狀態、地表形態及地下水系的改變,加速了風化作用的進程,破壞了生態平衡,使環境不斷惡化。 由於水庫蓄水、采礦、廢液深井處置和核爆炸等,都可能誘發地震造成破壞。因人類活動引起的崩滑流地質災害已經超過了其總數的20%(圖18-2)。在我國成昆鐵路沿線的泥石流中,其總數的2/3是由人為因素造成的。 聯合國曾對荒漠化地區45個點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由於自然變化(如氣候變干)引起的荒漠化佔13%,其餘87% 均為人為因素所致。中國科學院對我國北方地區現代荒漠化土地成因類型的調查表明,94.5%為人為因素所致。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是人口激增和過度放牧、濫墾亂樵、不合理的耕作及粗放管理、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等。現在全世界沙漠化土地每年平均達(5~7)×108km2。目前我國有荒漠化土地267.4萬km2,占國土總面積的27.9%,涉及我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市。大約有1.7億人口受沙漠化的危害和威脅,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每年超過540億元。沙化土地每年仍以2460km2的速度在擴展,相當於每年損失一個中等縣的土地面積。 圖18-2 2006年1~6月我國不同地質災害類型發生情況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土壤鹽漬化系指土壤中積聚鹽、鹼且其含量超過正常耕作土壤水平,導致作物生長受到傷害甚至無法生長的現象。除了自然因素外,還與不適當蓄水、灌溉、排水以及亂伐森林、過度放牧等人為因素密切相關。我國鹽漬土總面積達1016.82萬km2,有潛在鹽漬土約17.33萬km2,除濱海半濕潤地區的鹽漬土外,大多分布在北方的半乾旱、乾旱地區,如華北平原、河套地區、西北地區。 水土流失指土壤被風、流水侵蝕和沖刷而去。它可造成土層變薄、肥力下降、河湖淤積、洪水泛濫。水土流失是由自然和人為因素造成的。據統計,全世界每年因水土流失約損失可耕地1億畝(1畝≈667m2),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據2005年統計,僅2004年全國土壤侵蝕量達16.22×108t,相當於從12.5×104km2的土地上流失掉1cm厚的表層土壤。我國水土流失面積由解放初的116萬km2增加到現在的356萬km2,佔全國總面積的37%。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已遭受水土流失的面積通過治理已明顯減少,但新的主要由人為影響,如盲目開墾坡地、毀林毀草、以及從事不合理工程建設等所產生的水土流失面積正在不斷增加。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