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治理能臣
⑴ 如何處理企業中功臣與能臣的關系
幾乎每家企業,都有這樣一些人:他們跟隨企業家一起創業、一起打拚,對企業有著深厚的感情。而另一些人則是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的專家,充滿創新精神或者野心勃勃,對成功以及與成功相關的東西(金錢、職位、權力等)具有極其濃厚的興趣。當企業逐步進入青壯年的快速發展期時,經常會面臨功臣和能臣之爭,這也是困擾很多企業家和企業領導人的一個大難題。
1、功臣和能臣
所謂功臣是指在企業初創期跟隨企業家一起創業、一起打拚的元老,對企業和企業家有著深厚的感情,始終不離不棄。功臣的優點是忠誠度高,在企業中威信較高,對企業格局和企業文化有著很深的理解。但功臣也有個最大的缺點,就是往往能力不強,而且進取心不夠。
一般企業在初創期,其規模和條件決定了她很難招到能力很強的人來加盟,即便有,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也難免遇到風風雨雨。一旦企業遇到困境,離開的又基本都是有能力的人,留下的多是平平之輩。
而能臣正好相反,它是企業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加入企業的,能力都非常強,屬於空降兵。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是「精英」,是領導們倚重的骨幹。正因為他們具有一些其他員工無法比擬的優勢,所以能夠在工作中表現不俗,當然,他們的優越感也因此得到進一步的彰顯。這種優越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時,直接體現為高傲、自負以及野心勃勃。對空降兵來說,對企業文化的理解和對企業的忠誠度,空投到哪裡其實差別並不大。
2、功臣和能臣為什麼會起沖突
功臣是跟隨企業一起長大的,為公司立下汗馬功勞,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是企業的播種人,奮鬥了這么久,按中國人的思維,也該輪到自己收獲了,屬於企業的既得利益者。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功臣的進取心也逐漸消退了,思想和行為偏向保守,影響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能臣則不一樣,空降到企業後便急於在企業站穩腳跟,因此大部分人都會立即盡最大力量施展自己的才華,這勢必會影響到那些功臣。因為企業空降能人一般只有三個原因,一是創新的需要,能臣創新的成功會搶了功臣的風頭;二是變革的需要,激進點叫改革,再激進點叫革命,這更是影響了功臣的既得利益,搶了他們的飯碗;三是補缺,就是直接掠奪了功臣的機會。
3、如何解決
大部分發展期的企業都會碰到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呢?
矛盾的根源是利益的矛盾,解決它就要解決利益問題。
《喬家大院》裡面有個很經典的片段。總號顧大掌櫃在喬家幹了40年,屬於大功臣,離開的時候喬致庸訂了一個新的規矩,「凡在喬家效力滿30年離開的掌櫃,一律保留半俸的身股用於養老,直到享盡天年。」此規矩一出,頓時安了一幫功臣的心。
顧先生年老昏庸,又犯了大錯誤,他對公司還有什麼用呢?辭了他,公司可以減年俸,可以省掉很多東西。但是,喬致庸還是給他。為什麼?其實,馬荀在制定這條干滿30年就養老的規矩時,他也是給自己定的,因為他也有老的時候。他想,我在復字型大小都幹了18年了,定30年,再有12年,我也能享受養老金待遇了。給功臣就是要穩定現在的能臣,功臣不穩,能臣難安。
對待能臣,要給到他們高興和滿意,給現在也給未來。也就是說,現在我給你這么多,將來還要給那麼多,要讓他有革命理想。要讓你的員工知道,老闆一定不會說話不算數。
晉商百年昌盛不衰,在於其合理的激勵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通過身股與銀股結合,身股留住能臣,銀股安撫功臣,解決了能臣與功臣的沖突。任何企業都是這樣,功臣就是怕能臣搶了自己的位置和飯碗,如果有比較好的保障制度,不但可安功臣的心,也會讓能臣拚死命效力,因為他們知道這個制度其實也是給了自己一個保障。
⑵ 曹操「能臣」和「奸臣」的事例
他,破黃巾,滅袁紹,平袁術,誅呂布,敗張魯,收劉表。挾天子以令諸侯,且善用人才,唯才是舉。
這些都說明他是一個能臣
曹操很少使用軍事,所以他是軍事天才;挾持天子但是不自己稱帝,可見此人大略;比武奪綠袍,可見此人胸懷及用人之道;關羽斬顏良千里走單騎未傷毫發是操下令不抵抗,如果抵抗就是10個關羽也死於箭下。由此5條足以體現他的能力、野心、手段、喜才了。所以可以看出曹操是奸雄
曹操才是真正的霸主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一句多麼廣為流傳的話語啊!可就是這句體現了曹操的鴻鵠偉志的話,竟在羅貫中的描寫之下,變成了曹操是奸臣的寫照。
真不明白羅貫中為什麼將劉備寫得如此仁義,曹操寫得如此奸佞,孫權寫得如此可有可無。實際上按我看,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先就總體來看,他們三個人能在群雄紛爭的那個年代堅持到最後並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就必然有他們各自的過人之處。依我看來,劉備的過人之處在於他得到了當時天下大半的人材,諸如諸葛亮、關羽、趙雲等。孫權的過人之處在於他率先奪得了江東並增強海軍,並且收復台灣(這可能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收復台灣吧。)以至後來誰也不敢輕意下江東。而說起曹操,他的過人之處我認為是最多的了。
首先,我們先來就其三人的出身進行一下對比。曹操與劉備是「白手起家」自己創業的,而孫權則是坐其兄的江山。就這一點來說,曹操與劉備就比孫權強。那麼再在曹操與劉備之間比較一下。劉備的起義初始於那個流傳千古的桃園三結義,也就是在這次結義中,劉備在一開始就得到了關羽與張飛兩員三國之中少有的大將。此後,又在劉備的虛偽與東投西奔之下,最終入蜀,南平各郡,以成鼎足之勢。而操則不然。
曹操在最開始的時候就為了大義而陷入了「孟德獻刀」後的逃亡之中。在「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話語從曹操的口中說出之後,便從此決定了他為了平定天下而東征西討縱橫天下三十餘年的戎馬生涯。此後,他在陳留「發矯詔,舉義兵,討董卓,打黃巾,平『徐兗』之亂耳,抵官渡之大兵,定涼州之地後,震威名於『襄荊』。」成為了三國中最為有權謀,有地位,並且力量最為強大的勢力。我敢肯定,如果曹操能再活二十年的話,天下就早落入曹操之手了。孫權得以發展到最後,在於他有江東;而劉備能夠發展到最後,在於他有四川;而曹操的中原卻無任何地利,相比之下,我認為還是曹操的能力最強。大家想一想,中原之地最為廣闊,其地勢不比巴蜀、楚地,只要攻入,便可以從此立足,中原之地相比之下最為難以立足,但曹操發展的地方卻恰恰就是這最難立足的地方,而且發展的最好,所以就這點來說,曹操也是三國之中能力最強的。
其次,讓我們來看看戰爭方面。三國初期,各地豪強紛紛進行了大小規模不同的起義,而發展到後來的三國,這些豪強都被誰的敗了呢?大家回想一下,除了劉璋被劉備打敗,江南諸軍閥為孫策所滅外,幾乎所有的軍閥都是曹操滅掉的!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在打仗方面也是最強的。
這樣來看,曹操不論發展、治國和打仗都是三國中獨一無二的厲害的。所以,曹操才是當時天下真正的霸主!
⑶ 古代君王誰最會治理國家能臣將軍誰最能輔佐,誰最能征善戰
君主是康熙 唐太宗李世民 漢武帝劉徹
大臣是蕭何 孔明
將軍是楊繼業 多爾袞
⑷ 中國歷史十大能臣有興趣的也給個排名
太逗了,曹操根本就是個權臣,王安石一介書生,周更厲害治得全國餓死了上千萬人也行。
⑸ 蜀國中真正能被稱作治國能臣的人都有誰,其他人有什麼貢獻
大家都知道歷史上的三國時期是一個群雄爭霸諸侯並起的年代,在這一時期有無數的政治謀臣以及英雄將領登上了三國舞台。他們在三國這段歷史中譜寫了很多經典的歷史故事,並且塑造了很多突出的人物形象。因此我們現代很多人對於三國中的歷史依舊非常的喜歡談論,有很多三國中的人物依然是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對象。那麼我們今天就來看說一下三國中蜀國的真正的治國之臣有哪幾位,其實在小編心中蜀國雖然人才有很多,但是能擔當這個重任的臣子不會超過五個人。
上面的幾位都是蜀國的治國良臣,他們心中真正的憂慮蜀國的臣民並且對於廢柴劉禪也是真心的輔助。在很多正史書籍中因為他們對蜀國的忠心,也往往將他們稱為蜀國的四大賢相。只不過可惜的是劉禪作為君主太過廢柴了一點,並且蜀國中還有很多奸佞小人的存在,使得蜀國在上面四人的精心輔佐之下只存在了43年。
⑹ 中國歷史上第1位成功的治理黃河水患的英雄是誰
黃河在古代的時候可不像現在這么平靜,歷史上,黃河幾度泛濫,洪水成災,百姓苦不堪言,那麼,歷史上第一位成功治理黃河水患的英雄是誰呢?
毫無疑問,自然是大禹。大禹治水的故事,我們大家都聽過,最一開始,堯帝派鯀治理水患,鯀用了九年的時間,採用堵的方法,結果一點效果都沒有,堯帝很生氣,最後在羽山將其處死。之後,他的兒子接替了他的工作,就是大禹。
大禹治水是將治水與治國養民結合進行,在他治理黃河水患的時候,還知道人們恢復農業發展和生產,幫助人們重新建立家園,美志力好一個地方,都會幫助他們恢復農業發展,讓當地的百姓安居樂業,因此,大禹治水成功以後,舜帝為了表彰他的功德,把自己的天子位禪讓給了大禹。
⑺ 諸葛亮是蜀國第一治國能臣,可是為何蜀國在諸葛亮死後竟然還能殘存近30年
諸葛亮雖然為蜀漢做出了很多貢獻,但是蜀漢的能人異士很多,不只有諸葛亮一個人,那些大臣對於治國也有自己的一套流程。
⑻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是誰所說,語出何典
東漢著名的鑒賞家許劭所說。出自中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後漢書·許劭傳》。
這是三國初期,在董卓亂政之前,東漢著名的鑒賞家許劭對曹操的評價。這句話有2個意思:
一,就是處在治世,就是能臣;處在亂世就是奸雄。
二,治理天下,就是能臣;擾亂天下,就是奸雄。
東漢末年,朝政黑暗,社會動盪不安,預示了又一輪改朝換代的來臨。青年曹操志向不凡,有心干一番事業作英雄造時勢。為此博覽群書,鑽研兵法;又周遊天下,廣交志士,為後來的崛起作準備。
據《三國志.武帝紀》載,一次,曹操因傳聞宦官頭目張讓聚斂有巨億家私,便闖入其府中探看究竟,不料被家丁發覺,發喊著團團圍住。他毫無懼色,揮舞雙戟殺退兵丁沖出重圍,飛身越垣揚長而去。
此事不脛而走,紛紛傳揚中,曹操成了知名人物。許劭已聽說了曹操獨闖張讓宅院之事,也曾風聞曹操「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盪,不治行業」,又傳揚他「飛鷹走狗,游盪無度」。「卑其人而不肯對」,亦即因看不起他而不願為他作評價。
曹操心中不悅,請求再三,見許劭仍不答應,一氣之下,口出威脅之言。許劭無奈,沉吟片刻後終於開口道: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8)第一治理能臣擴展閱讀:
根據孫盛的《異同雜語》記載,曹操曾經單人潛入「宦官頭子」張讓的家中,張讓發現後立刻叫人前來緝拿曹操。曹操揮舞手戟,後來翻牆逃出。曹操被評為才武絕人,沒有人能傷害他。
另外,曹操長大一點後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還曾抄錄整理了諸家兵法,整理後的書名為《接要》。曹操還註解了孫武十三篇,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等於在曹操飛鷹走狗之後,參加月旦評之前,還是有所作為的。仍然根據孫盛的《異同雜語》記載,曹操在月旦評上問許子將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而許子將卻一開始不搭理曹操。在曹操再三詢問下,許子將表示:「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聽後大笑。
不過,如果我們翻開《後漢書》,卻發現許子將的評語和孫盛的完全不同。《後漢書·許邵傳》中,也相對完整地描寫了曹操參與月旦評與許子將之間的溝通。
曹操在還未曾顯達之時,就帶著較為厚重的禮物去找許邵參加月旦評,言外之意就是曹操想要從許邵嘴裡有好點的風評。許子將發現後,對曹操此舉非常不滿,並一開始拒絕為曹操品評。
曹操看對面就是不給自己評價,就「不那麼明顯」地做出威脅的姿勢或者說一些威脅的話。許子將無奈,評曹操為:「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曹操聽後,「大悅」而去。
⑼ 亂世梟雄 治世能臣的意思
亂世梟雄,治世能臣是指亂世中的英雄,治理國家的有才能的臣子。
這句話在《專三國演義》與屬《三國志》里均出現,大意是曹操聽說有一個叫許劭看相很准,曹操就請他看看自己的面向,想知道自己能否成就大業。
這個人就對曹操說了上面這句話,意思是:生在太平盛世,曹操以其才能,必能興國安邦;若生在亂世,則曹操必能稱霸一方,叱吒風雲。
其實是意含貶義,因為曹操心術不正,但具有雄才偉略,而且當時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就意味著曹操即是亂世奸雄,說他「亂世梟雄」,是怕得罪他。
(9)第一治理能臣擴展閱讀: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北方。
他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北方經濟生產和社會穩定,為後來曹魏立國奠定基礎。曹操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
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雖然他架空了漢獻帝,但是東漢已經是日薄西山,作為一個有作為的英雄,他在那個風雲激盪的時代做出一番事業。
雖然這件事讓他為人所詬病,但是這並不影響他的偉大。
⑽ 什麼叫做治世之能臣啊歷史上那些任務堪稱治世之能臣
此話最著名的是出於三國志的魏武帝傳,就是曹操傳,評價曹操是「治專世之能臣,亂世之屬梟雄」。這里的治世是跟亂世對應的,所以,治世不能解釋為治理國家,而應該解釋為國家太平的時候,所以其意思是國家太平時候的能臣。這樣的人在歷史中還是比較多的,比如漢初的汲黯、陳平,初唐的房玄齡、杜如晦,中唐的狄仁傑,盛唐的姚崇、宋璟,北宋的寇準、歐陽修,清初的陳廷敬、張廷玉,清末的曾國藩、左宗棠,這些都屬於治世的能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