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互賴理論
❶ 莫頓·多伊奇的個人生平
他最初為臨床心理學所吸引,於是考入賓夕法尼亞大學,1940 年獲得文科碩士學位,旋即從事臨床實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加入空軍,改變專業方向,重新定向於社會心理學,並於 1948 年在麻省理工學院團體動力研究中心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
在那裡他與 K.勒溫一起從事研究,成為導致現代社會心理學發展的麻省理工學院團體動力研究中心勒溫派的嫡系成員之一。他曾研究過合作與競爭、不同種族間的住房建築、信息和規范的社會影響、人際沖突、分配公正等。之後,又入心理衛生研究中心進修,被培養成為一名精神分析學家。自 1957 年以來,他一直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他的工作主要研究重要的社會問題。他使人們對種族歧視,個體一致性和社會公平等問題的理解更近了一步。他對個體的正義感的研究有較大影響,他在團際關系、合作和競爭、社會遵從以及團體動力學方面的研究也卓有成效。
1949 年他在勒溫的群體動力學理論的基礎上從目標結構角度提出了合作與競爭的理論,他認為不同的依賴決定了個體間不同的互動方式:正向的依賴(合作)導致正面的互動;負向的依賴(競爭)會導致負向的互動;無依賴(個體努力)則沒有互動產生。於是他界定了三種目標結構:
個體性(Indivialistic)結構,在這種結構中,個體指向目標的動力對他人的目標達成無關;
競爭性(Competitive)結構,在這種目標結構中,個體指向目標的努力會阻礙他人的目標達成;
協作性(Cooperative)結構,在這種結構中,個體指向目標的努力有利於他人的目標達成。
研究前,他告訴研究小組,小組是一個整體,他們的表現乃和其他小組比較之後來決定,每個人在小組的地位和獎勵是完全相同的。但告訴競爭小組,每個人依其在在小組中的貢獻和表現,給予不同的獎勵。他的研究發現:合作小組更能積極的合作、行動分工、注意同伴的表現,小組作品和討論的品質也較高。而競爭小組的表現並未增加學習的投入和興趣。從這些研究結果中,他做了以下結論:
良好表現和組織生產力,乃源自合作的互動關系。
當為了某種外在的目標而採取競爭時,團體的和諧和效率會中斷。
合作較競爭能產生更多的人際互動。
他的合作與競爭的理論豐富了後來合作學習研究的實務基礎,後來,多伊奇的學生 D.W.Johnson 和 R.T.Johnson 兄弟將這一理論進行統整與拓展,形成了社會互賴理論(Social Interdependence Theory)。
❷ 心裡學家凱利認為,組織發展的程序包括哪些
在《群體社會心理學》一書中,他們提出了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1]。此理論的前提為:我們與他人形成關系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我們的需求,它結合了心理學增強理論以及經濟學的概念,來分析人際關系以及復雜的社會組織結構。
麻省理工學院群體動力學研究中心
他們強調社會互動過程中的社會行為是一種商品的交換,認為任何的人際關系,皆可藉由互動過程所獲得報酬和代價的交換而得到解釋。報酬包括物質性的及能滿足對方心理需求的語言或非語言活動,如好的感覺、聲譽、經濟收益、情感滿足;代價是指對方不想蒙受的損失,如時間、金錢、精力、焦慮。在人際交往互動的關系中,人們通常期待高報酬(酬賞)低代價(成本)的互動。
凱利和蒂鮑特以結果矩陣(Outcome Matrix)來分析兩參與者的交換關系,將概念性的人際互動予以量化,如下圖所示。結果矩陣將雙方參與者在互動中所獲得之結果列出,也就是當一方參與者採取某行為時,另一方參與者可能會採取某行動來反應,雙方互動的結果(outcome)是以雙方採取的行為所獲得的報酬(reward)扣除因採取此行為而必須付出的成本(cost)。兩者所能獲得的互動結果即是結果矩陣中的數值。以下圖解釋資訊人員知識分享行為的結果矩陣交換者A可採取之可能方案(例如:只告知資訊,不分享其學習經驗、心得)有 A1、A2、A3……而交換者 B(不讓對方知道我如何完成工作,我如何達成目標)可採取之可能方案有B1、B2、B3……雙方採取不同方案的互動結果,顯示在結果矩陣的方格上,雙方再據以評估應採取何種方案。在不同的情境中兩者會有不同的數值,最後兩參與者會互相退讓選擇一個雙方皆能接受的策略。
資訊人員交換關系之結果矩陣:1.對角線上的數字代表交換者 A 所獲得的結果,對角線下的數字則代表交換者 B 所獲得的結果水平。2.結果水平=報酬-成本。
兩個概念
他們為評估互動關系的結果矩陣,提出「與過去經驗期望的比較水準」(comparison level, CL),及「與其他方案的比較水準」(comparison level for alternatives, CLalt)這兩個概念。CL 是一種標准,基於自己過去與他人合作的經驗,會對新的合作關系有某一程度的期望。個人會將合作後的結果與這標准比較,若高於此標准,這段關系的吸引程度就高,相對地滿意程度也隨之提高。而 CLalt 亦是一種標准,代表由其他最佳方案的交換關系中得到結果的平均品質。當 CLalt 較高時,個人就會去選擇其他的交換對象(因其可獲得較高的結果),由此可看出 CLalt 亦代表交換雙方所能接受的最低水準結果。而個人在交換後將結果水準與 CLalt 相比較,若 CLalt 較低,表示個人無法再找到更好的交換對象或者是去尋找另一個交換對象的成本太高,因此會產生參與者依賴(dependence)此交換關系的情況。換言之,結果水準與 CLalt 相比較會決定一個參與者依賴此一關系的大小。
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
以知識分享行為為例,交換者在選擇對象交換知識時,會以對此人的預期結果和 CL 比較,若交換者發現結果大於 CL,也就是和此人交比以前的交換經驗得到較佳的結果。這個人就對交換者有吸引力,反之就不會去考慮這個人。另外,雙方會決定一個彼此可以接受的最佳方案水準(CLalt),如上圖中 A3 - B2 的方案水準為交換者 A 可得到 6 的結果,交換者 B 可得到 5 的結果,若交換者 B 可提供越大的實際結果(大於 CLalt),則交換者 A 越會依賴此一關系,因而越願意和他分享與交換知識。
人際互倚理論
他們在社會交換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出人際互倚理論(interdependence theory,或稱互賴理論),即他們認為小群體中個體之間是一種相互依附的關系。認為「關系的本質是社會成員之間的互動以及在互動中每個成員試圖影響對方的行為與結果,即個體之間行為結果的相互依附」。因此,人際互倚可以定義為個體的行為結果影響著自身和他人行為的現象。
轉換細目表
他們先以結果矩陣作為互倚關系的分析方法,但該方法局限於它提供的只是對某一次互倚行為的分析,為了理解互倚關系的連續性和長期性,凱利發展了另一種研究工具,既轉換細目表(transition list)。
表 1:互倚行為控制中的轉換細目表 結合點 選擇模式 個體可能的選擇 結果輸出 轉換到下一個結合點
[ J a1, a2, aN a1b1 +2, +2 結束 ]
[ b1, b2, bN a1b2 -2, -2 結束 ]
[ a1bN -, - J ]
[ a2b1 -2, -2 結束 ]
[ a2b2 +2, +2 結束 ]
[ a2bN -, - J ]
[ aNb1 -, - J ]
[ aNb2 -, - J ]
[ aNbN -, - J ]
轉換細目表包括簡單的單元成分,但是這些成分之間有不同的聯合方式和結構。在表 1 中,每個個體都可以在對方的行為發生前的任何時刻做出選擇或取消選擇。結合點 J 描述了兩個人最初的行為選擇,當雙方都做出了選擇(a1, a2, b1 和 b2),表 1 就可以根據兩人選擇的聯合顯示出結果,那麼雙方在這個特殊情境中的行為就結束了。aN 和 bN 表示個體消極地選擇或延遲選擇的行為。如果其中一個個體或兩個人在結合點的選擇都是消極的,那麼他們的行為就會保持在結合點。
轉換細目表類似簡單的計算機程序,A 和 B 通過一系列的結合點做出自己的選擇,然後引起結果,導向情境的結束。這種情境結構可能會使其中一個個體在對方選擇之前快速地決定採取主動,然後堅持這一主動選擇,促使對方做出合作性選擇。在這個細目表中表現出了雙方的人格和行為趨向,如主動者積極、強大和值得信賴的特點,跟隨者消極、對情境要求的敏感性特點。雙方的這些特點會隨著互動結果而獲得增強。轉換細目表還可以描繪多種多樣人際互倚模式中的行為特點,如優先權(如採取主動權)、兌現承諾、威脅、雙方由於互動的滿足或疲勞而產生的變化、個體與急性或慢性子的沖突,以及許多其他即時現象。同時,雙方行為的趨向如過分自信、信任、耐心和堅持等都可以在轉換細目表中得到展現。轉換細目表不僅能夠描繪出兩人行為的選擇和結果,同時還詳細描述了他們從一種互倚模式進入另一種互倚模式的過程中所採用的手段。
請採納
❸ 在線求翻譯!!!互賴理論!!!
ninhao:
Interdependence theory suggests that the decisions made in a certain way, in other places will take place a certain influence, interdependence refers to two or more actors
in the supply of wealth and goods and services with each other, but the price is interdependent The two sides proced a result of
reliance on a potential crisis, such as the interdependence
of A and B, if either decided to sever all available resources, the country will have an immediate crisis, the relative increase in interdependence represents the state increased vulnerability, but also Therefore, the state will not be easy to wage war, so peace and war is no longer dominated the main topic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rough the inter-State trade, any one States have to rely on each other to provide a stable political order to the bilateral trade, as technology advanced, the state and national boundaries are increasingly blurred betwe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lso need greater the closer to provid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trade, so international politics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increase in interdependence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peace can be achieved
加分
哦哦
❹ 多奇的1.2 主要工作
在麻省理工學院他與. 勒溫一起從事研究,成為導致現代社會心理學發展的麻省理工學院團體動力研究中心勒溫派的嫡系成員之一。他曾研究過合作與競爭、不同種族間的住房建築、信息和規范的社會影響、人際沖突、分配公正等。之後,又入心理衛生研究中心進修,被培養成為一名精神分析學家。自1957年以來,他一直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他的工作主要研究重要的社會問題。他使人們對種族歧視,個體一致性和社會公平等問題的理解更近了一步。他對個體的正義感的研究有較大影響,他在團際關系、合作和競爭、社會遵從以及團體動力學方面的研究也卓有成效。
1949年他在勒溫的群體動力學理論的基礎上從目標結構角度提出了合作與競爭的理論,他認為不同的依賴決定了個體間不同的互動方式:正向的依賴(合作)導致正面的互動;負向的依賴(競爭)會導致負向的互動;無依賴(個體努力)則沒有互動產生。於是他界定了三種目標結構:
1. 個體性(Indivialistic)結構,在這種結構中,個體指向目標的動力對他人的目標達成無關;
2. 競爭性(Competitive)結構,在這種目標結構中,個體指向目標的努力會阻礙他人的目標達成;
3. 協作性(Cooperative)結構,在這種結構中,個體指向目標的努力有利於他人的目標達成。
研究前,他告訴研究小組,小組是一個整體,他們的表現乃和其他小組比較之後來決定,每個人在小組的地位和獎勵是完全相同的。但告訴競爭小組,每個人依其在在小組中的貢獻和表現,給予不同的獎勵。他的研究發現:合作小組更能積極的合作、行動分工、注意同伴的表現,小組作品和討論的品質也較高。而競爭小組的表現並未增加學習的投入和興趣。從這些研究結果中,他做了以下結論:
1. 良好表現和組織生產力,乃源自合作的互動關系。
2. 當為了某種外在的目標而採取競爭時,團體的和諧和效率會中斷。
3. 合作較競爭能產生更多的人際互動。
他的合作與競爭的理論豐富了後來合作學習研究的實務基礎,後來,多奇的學生 D.W.Johnson 和 R.T.Johnson 兄弟將這一理論進行統整與拓展,形成了社會互賴理論(Social Interdependence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