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主題演講稿
⑴ 急需 我和我的城市共奮進為主題的演講稿。 請大家幫忙!五分鍾左右。
我與我的城市共奮進
廈門是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素有「海上花園」之稱,擁有「國際花園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殊榮。作為思明人我們感到非常自豪和驕傲。然而作為廈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思明區,是決定廈門創建形勢的主戰場,我們深深感到責任的重大和任務的艱巨。
思明區面積76平方公里,人口86萬人,下轄10個街道辦事處,95個社區居委會。在創建文明城區過程中,在區各級領導的帶領下,思明區不斷創新,努力探索文明城區的長效機制。
文明城市創建的源泉在於全民參與,思明區始終堅持全民共創建。樹立起24小時工作理念、轄區責任管理理念,組建由思明區公安、工商、衛生、文化、城管等部門抽調人員組成的「9+1」綜合執法隊伍,派駐9個街道,分片實施管理,全面開展對市容環境衛生、文化市場和食品衛生管理等方面的專項整治。廣泛發動媒體全程參與監督,曝光薄弱環節,使創建工作在鞏固中得到提高。繼2005年被授予「廈門市創建首批全國文明城市工作重大突出貢獻單位」之後,前年底,思明區又以全省最高分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福建省首屆文明城區」稱號。
文明城區創建工作有力地推動了全區經濟和社會事業又好又快的發展。2007年思明區經濟實力位居全省各縣(市)區首位,並以第17的排名進入「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行列。
近年來,思明區強化民生保障,先後啟動一系列民生項目建設。以扶貧濟困為著力點,精心打造「愛心」品牌,開辦「愛心超市」、啟動「安康計劃」等,其中「愛心超市」榮獲「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和「八閩慈善獎」,「安康計劃」榮獲「全國優秀社區服務項目獎」。
在我區的重點工程中,所有工業園區,不管是島內的光電基地,還是島外同安工業集中區思明園、環東海域思明工業園,都具有園區交通便捷、電信暢通,水、電、市政設施完善,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地理優勢和投資興業的理想場所,吸引了海內外投資者紛紛前來投資創業,使我們思明區成為一個繁榮、昌盛、和諧文明的城區,思明區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業績,離不開你、我、他共同的努力!
來吧,親愛的朋友們,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為把思明建成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環境優美、和諧發展的現代文明城區而努力奮斗!
⑵ 求保護生城市態環境演講稿
大家好!
草木蔥蘢,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空氣清新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家園。地球是人類唯一居住的地方,人類要在地球上安居樂業,就要愛護地球,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多麼美的一首詩啊!一下子就把我們帶到了大自然風光的遐想中,那麼美麗和諧,那麼生機昂然,可是現在,人類以飛快的速度改造著大自然,一片片樹林倒下,一塊塊綠色消失,一座座高樓建起,一條條污水流出,我們的生存環境遭到了極嚴重破壞,大氣、水、土地被嚴重污染,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受到很大的影響,濕地、酸雨、荒漠化、沙塵暴一次又一次侵襲著地球,難道這還不足以警示我們,保護環境已刻不容緩!地球就好比宇宙間一艘承載生命的航船,而人類是這艘船上的旅客,現在,這艘船漏水了,為什麼?因為人類在船上破壞這艘船不可少的設施——環境,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應該盡全力補好環境漏洞。
我們可以從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比如多植樹造林,愛護周圍一草一木,不捕獵小動物,見到垃圾就撿起來等。但這些光憑我們的努力還不夠,還要號召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為保護環境而做出貢獻。綠色是多麼寶貴啊!它是生命、是希望、是安慰、是快樂。同學們,當你陷入挫折和失意的時候,當你煩惱的時候,回歸大自然吧!擁抱大自然吧!大自然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平靜人的情緒,在林間小路上走一走,在草叢中躺一躺,在大樹旁靠一靠,擁抱藍天綠水,聞一聞泥土的芳香,看看地上的螞蟻不知疲倦的忙碌,一定可以讓你的情緒漸漸平和,愁眉苦臉來,笑逐顏開回。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讓我們行動起來吧!只要努力,綠色一定會再次圍繞在我們身旁!
⑶ 關於創文明城市的演講稿
我們現在的城市越來越不明亮潔凈了,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我們國民的素質太差。走在路上,處處可見人們隨手把垃圾扔掉,即使垃圾箱就離著幾步之遙。在美國哈佛大學的一條小路上只用中文寫著:請勿踐踏草坪!哈佛大學是一個國際化的大學,為什麼只用中文寫呢?中國人,你們不會在認為這是人家給你宣傳漢語吧?在寮國的一所公共廁所里,只用中文寫著:便後請沖水。難道宣傳漢語都到了廁所里了么?!我們現在做的實在是不好,而且中國犯罪分子也日日張狂。新加坡是全球公認的最干凈的城市,一條小小的道路上也是片紙不留,更何況條條大路呢?你知道這是怎麼來的嗎?新加坡的法律實在是嚴。新加坡刑法具有「剛柔並濟,以剛為主」的鮮明特色。本書翻譯了新加坡刑法中較為重要的幾部法律:《新加坡刑法典》、《刑法(臨時規定)法》、《新加坡反賄賂法》和《恐怖主義(制止提供資助)法》。在新加坡,隨地吐一次痰或者是扔一次廢紙,就會被罰款幾千元人民幣,還會加上清掃一天大街。吐上四口痰,扔上四次廢物或偷一樣東西就會招來讓你終生難忘的「鞭刑」!在那樣嚴格的法律下,新加坡國民怎可能去犯罪呢?這樣一來,城市就文明多了,國民素質也就一下子上去了。
你看到這些,你不為祖國羞愧嗎?如果你還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你就帶領大家一起去做文明的中國人吧。讓「中文廣告」不再出現在任何地方,讓我們的城市文明,潔凈。小手拉大手,共創文明城!
{這是我原創的,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
⑷ 創建文明城市演講稿(我與文明城市同行)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么?
這里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准,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麼這么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裡,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文明修養也一樣,並非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養成文明的習慣,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臟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么?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我們不必埋怨這個社會的文明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單薄,對社會的影響不大。試想一下,麵包里的酵母不是很少嗎?可是,單憑這一點酵母,不是就把麵包發起來了么。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做這個時代的酵母,讓自己的酵素,在這個社會起到應有的作用。
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新世紀新時代,新國家新文明」,不要讓文明下,不要讓文明只在紙上出現,要讓它活躍在我們當中,讓文明無所不在,讓我們做文明的主人,讓「文明與我同行」!
⑸ 我為城市管理建設做貢獻的演講稿
古冶城管局的吧
⑹ 急求一片以「城市與生活」為主題的演講稿
尊敬的老師,親愛同學們:
大家好!
城市是什麼?記得美國現代哲學家路易斯·芒福德曾經說過,城市是一種特殊的構造,這種構造緻密而緊湊,專門用來流傳人類文明的成果。城市的出現,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志,是人類文明的結晶。
城市是什麼?城市不只是街道,不只是高速公路,不只是高樓大廈,也不只是被人稱為家園的地方,更是人與人之間渴望溝通,渴望傳遞的生活與夢想空間。它兼收並蓄、包羅萬象、不斷更新的特性,促進了人類社會秩序的完善。隨著城市的林立而起,其象徵力逐漸便沒了以往的深刻而吸引人,似乎暗合了「道」,也許城市與鄉村本就無本質上的區別,正像是人的安居樂所與勤奮工作一樣,順其自然而交替著自身的位置。
生活是什麼?每一個人的理解和感悟都不一樣。一些創造者說,生活就是不斷地創新。他們每天都在嘗試著新的試驗,設計著新的樣式,他們在知識的大海翱翔,使知識不斷升級,不斷更新。對他們來說,這就是生活。一些體力勞動者說,生活就是做平凡的事。他們辛勤勞動,為人們創造舒適的生活環境,對他們來說,這就是生活。一些老年人說,生活就是安享晚年,每天過著平靜的日子,對他們來說,這就是生活。生活是什麼?太多答案了,說也說不完。但無論怎樣,我們都希望它是美好的。
城市,創造了生活,發展了生活,更改變了生活。如果說生活是一張紙,那麼城市就是一本書,書的美麗取自於書的精彩,城市的進步帶動了生活的發展,使生活更加完美。
2010年,第一次以「城市」為主題的上海世博會,為我們打開了未來的城市之門。其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成為每個城市未來發展的方向。倡導低碳、節能、便利,倡導人際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讓每一個生活在城市的人都能享受現代文明的豐碩成果。
184天,上海世博會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走進園區,通過各種新能源汽車,綠色建材、智能家居、「零排放」社區等來領略和體驗「未來城市」的無限可能。相信很多人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樣的城市才能讓生活更美好?我們追求的美好生活究竟是怎樣的?但無論是「烏托邦」,「理想城市」,還是「田園都市」,人們無時無刻不在探索著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間、秩序、精神生活和物質吐納上的平衡與和諧。
當下我國正處於快速城市化的關鍵時期,隨之而來的副產品「城市病」層出不窮。交通擁堵、空氣污染、傳統文化的丟失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都迫切需要我們找到解決之道。
後世博時代,我們在享受豐富遺產的同時,還需要更多的思考……
謝謝O(∩_∩)O!
⑺ 城市風貌提升演講稿
尊敬的領導、評委,親愛的朋友們: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人人創建文明家園》。
大家肯定聽說過臭氧層空洞、酸雨、大氣變暖、氣候異常,物種滅絕、水土流失、草原荒漠化、大氣污染、水源變質、能源危機、有毒廢棄物等等的字眼吧?我們不知道將來又會聽到什麼新型的字眼呀!也許會聽到太空人在說:噢,地球不再是一個蔚藍色的星球了!。
生在汶水畔,長在汶水旁的我,從小就喜歡和小夥伴們在河裡嬉戲玩耍。渴了,喝上幾口汶河水;困了,躺在河邊樹林的沙灘上酣然大睡。兒時,那清清的水、藍藍的天、綠油油的樹林、軟軟的沙灘就是我們美麗的家園。但現在我們卻看不到、摸不著,只剩美好的回憶了。十幾年來,鋼城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經濟水平顯著提高,我們切實看到了一座座村莊換新顏;一條條馬路平又寬;一輛輛汽車穿梭忙;一個個工廠忙生產。但與此同時,我們同樣看到了高高聳立的煙囪整天冒著濃煙,生活區的居民不敢開窗戶,不敢在戶外晾曬衣服;漫天的浮沉到處亂竄,人們出行不得不戴上很不舒服的口罩;生產和生活污水污染了河流,奪走了魚兒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地上垃圾亂跑,樹上彩旗飄飄,就連鳥兒歡快的歌聲,現在聽起來也顯得有點凄慘。生態環境的日益破壞使我們的家園遭到了嚴重的威脅,天空湛藍如鏡,大地綠草如茵,已經快要不復存在了。
記得一首歌中唱到:「當天空不再是藍色,小鳥不會飛翔;當江河不再有清澈,魚兒也離開家鄉;當空氣不再是清新,花朵也失去芬芳;當烏雲遮住了太陽,世界將黑暗無光;當冰山漸漸地融化,地球是一片汪洋;當大地乾枯了村莊,眼睛也失去渴望;當城市川流不息的車,從此沒有一點安詳;當童話失去了森林,仙女也丟了魔棒;當玩具變成你的衣裳,從此沒有天真幻想;當貪婪拚命的追逐,沒有動物與你歌唱…… 」真的到那時,我們又該怎麼辦?
不會忘記,08年新春時節南方遭遇的一場持續低溫的雪災凍災,交通癱瘓,電網損毀,農作物受凍,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和生產,沒有了節日里應該有的歡樂心情。據有關氣象部門報道,大氣環流異常和拉尼娜事件是造成這次災害的主要原因,而人類對自然界的無情的破壞又是大氣環流異常和拉尼娜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這是大自然對人類的一次報復。
當然還有颶風、海嘯等等。這些都是大自然對我們一次又一次的報復,而我們卻又執迷不悟的繼續破壞生態環境,這種狀況實在令人擔憂。一個又一個觸目驚心的事例告訴我們,愛護我們的綠色家園已經刻不容緩。不久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公布,2009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為「地球需要你:團結起來應對氣候變化」。可見,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了一個典型的全球的環境問題,尤其是在地球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節約資源、治污減排、保護環境不再只是政府和公益機構努力倡導的理念,已經逐漸成為企業、個人乃至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
如今,全球環保工作力度的不斷加強,各國的環保招數也層出不窮。在加拿大,松鼠很多,有時候它會跳到人們的腳邊索要食物,如果你初來乍到,不懂該國的規矩,隨意用腳把松鼠踢開,又恰好被當地的小孩子看見,這些環保小衛士們會要求你向松鼠道歉。法國十分重視垃圾的分類處理,除了要求生產廠家負責垃圾的回收管理外,還對居民作出了相應的規定,要求每戶居民每月必須上交生活垃圾4公斤。環保部門再將這些分類垃圾集中到一起,綜合利用。丹麥的國土面積很小,為防止受污染的土壤給人造成危害,政府制定了一項給污染土壤進行消毒的計劃:估計用30年時間,採用生物分解、水沖洗以及高溫處理等方法,對過去和現在的化學、鑄鋼、采礦企業所在地的土壤,進行消毒清潔,以消除污染。其實我國是最早制定環保法的國度。早在秦代之前,我國便有「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的規定,秦代的《田律》保護水道不得堵塞,要求在一些禁苑周圍挖河開溝,設置警戒線。古人尚且如此,作為生活在高度文明今天的我們,面對環境的破壞又怎能熟視無睹,無動於衷?
所以讓我們所有的人都以虔誠的聲音呼喚生命的綠色:少一點向大自然索取,少一點向大自然排放,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合理開發利用大自然賦予我們的財富,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共同家園——地球。
為了讓大地山青水秀,為了讓家園綠樹藍天,我們不能僅僅是呼籲,更應該是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用實際行動來保護我們的綠色家園。
其實,我們能做到的很多,可以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比如說,如果你每天都彎腰去揀地上的一張紙,那麼你走過的路就會多一份清潔;如果你每天少用一個塑料袋,就會少一點白色污染;如果你在白天隨手把家裡的電燈熄滅,就會少浪費一點能源;如果你拒絕使用一次性的筷子,一次性紙杯,就會對綠色的森林多一點愛護;如果你步行去上班或者乘公交車而不是駕私家車,就會向大氣少一點排放;如果你愛護腳下的綠草和身旁的小樹,就會為自然環境的和諧多一點貢獻……
朋友們,行動起來吧!一起來愛護我們的地球!愛護我們的家園!讓頭頂的天空湛藍如鏡,讓腳下的大地綠草如茵,讓身邊的湖水清澈明凈,讓眼前的陽光燦爛如金。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
⑻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演講稿
http://..com/question/7017246.html?s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