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治理一隅

治理一隅

發布時間: 2021-02-14 00:33:40

⑴ 辛棄疾 水龍吟 渡江天馬南來原文及其中用典的寓義

《水龍吟》

宋 辛棄疾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

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

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

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

真儒事、君知否?

況有文章山斗,

對桐陰、滿庭清晝。

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雲奔走。

綠野風塵,平章草木,東山歌酒。

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

為先生壽。

寓意:

連用兩典:一見《晉書》卷九十八《桓溫傳》:桓溫率軍北征,路經長安市東(古稱霸上,即咸陽),「居人皆安堵復業,持牛酒迎溫於路中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圖今日復見官軍』」!此指金人統治下的中原人民。一見《世說新語·言語篇》:東晉初年,「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

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北宋淪亡,中原父老盼望北伐;南渡的士大夫們,感嘆山河變異「可憐依舊」。這就是宋室南遷近六十年來的社會現實!宋高宗在位三十五年,這是個徹頭徹尾的投降派,「念徽、欽既返,此身何屬」(文徵明《滿江紅》)。任何屈膝叩頭的事都做得出來,只求保住自己的小朝廷皇位。宋孝宗初年還有些作為,後來又走上老路。

連用典故既是表達對韓南澗的期望,更表現出作者身在江湖,心存魏闕,對國事的關懷。

拓展資料:

作品介紹:

《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是宋代詩人辛棄疾一首祝壽詞。雖是為祝壽而作,但因壽翁韓元吉也志在恢復,所以辛棄疾與之英雄相惜,痛感雖為「經綸手」卻均遭閑置;同時把韓元吉比作歷代名相,期望與之重整乾坤,再度建功立業。在這首詞中,有急切報國的熱情,也有報國無門的悲憤,構成了悲壯蒼涼的風格。

注釋:

韓南澗:即韓元吉,辛棄疾居信州,與韓相鄰,往來唱和頻繁。

渡江天馬:原指晉王室南渡,建立東晉,因晉代皇帝姓司馬,故雲天馬,此指南宋王朝的建立。

經綸:原意為整理亂絲,引伸為處理政事,治理國家。

新亭風景:在今南京市南,三國時吳所建。東晉初渡江南來的士大夫,常在新亭飲宴。一次,周於座中感嘆:「風景不殊,舉目有河山之異。」大家都相視流淚,見《世說新語·言語》。此指南宋人們對河山廢異的感慨。

夷甫:西晉宰相王衍的字。他專尚清淡,不論政事,終致亡國。

沉陸:也說陸沉,指中原淪喪。

平戎萬里:指平定中原,統一國家。戎,指金兵。

山斗:泰山、北斗。《新唐書·韓愈傳》曾說韓的文章「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此句贊揚韓元吉的文章。

桐陰:韓元吉京師舊宅多種梧桐樹,世稱桐木韓家。元吉有《桐陰舊話》記其事。此句寫其家世、生活。

綠野:唐宰相裴度退居洛陽,其別墅曰綠野堂。

平泉:唐宰相李德裕在洛陽的別墅名平泉莊。

東山:在今浙江省上虞縣。東晉謝安寓居東山,常游賞山水,縱情歌酒。這三句是預想韓元吉將來功成身退後的生活。

譯文:

自從高宗皇帝南渡之後,有幾個人能真正稱得上是治國的行家裡手?中原淪陷區的父老鄉親期盼北伐,翹首眺望,南渡的士大夫們也慨嘆山河破碎,國土淪陷,半壁河山至今依舊。

而那些清談家們面對大片國土喪失,何曾把收復失地、挽救危局、統一國家放在心上?算起來,我為平定金兵,戎馬倥惚,已征戰了萬里之遙。橫槍立馬把金人趕走,建功立業,報效祖國,留名青史,這才是真正讀書人的事業。韓元吉啊,你是否明白這一點呢?

你的文章可以與韓愈齊名,被人視為泰山、北斗,你的家世尊貴顯赫,門庭前的梧桐成蔭,濃密清幽,一定會找來金鳳凰。你生來就志在四方。今請看:若生逢其時,遭遇明主,你就回叱風雲,顯露頭腳,大展身手。

現在你雖然辭官在家,寄情於綠野堂的景色與平泉莊的草木,縱情於東山上的歌舞詩酒,但古代名相的志趣並未丟,為國捐軀的壯志也並未減。等到將來,有朝一日,你再出山重整社稷,收復中原,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之後,我再來為你舉杯祝壽。

創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棄疾被彈劾,退隱於上饒之帶湖,曾任吏部尚書的韓元吉(韓南澗,即韓元吉,辛棄疾居信州,與韓相鄰,往來唱和頻繁),致仕後亦僑寓此地。由於他們都有抗金雪恥的雄心壯志,所以過從甚密。這時距離宋金「隆興和議」的簽訂已整整二十年,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並不關心國事。又三年,歲次甲辰(1184年)正逢韓元吉六十七歲壽辰,辛棄疾填了此詞。

賞析:

詞一起兩句如高山墜石,劈空而來,力貫全篇。《晉書》卷六《元帝紀》載:西晉亡,晉元帝司馬睿偕西陽、汝南、南頓、彭城四王南渡,在建康建立東晉王朝,做了皇帝。時童謠雲:「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此借指宋高宗南渡。「經綸」,整理絲縷,理出絲緒叫經,編絲成繩叫縷。引申為籌劃治理國家。

王安石《祭范潁州文》:「蓋公之才,猶不盡試。肆其經綸,功孰與計?」南渡以來,朝廷中缺乏整頓乾坤的能手,以致偏安一隅,朝政腐敗。此二句為全篇之冒,後面的議論抒情全由此而發。接「長安父老,新亭風景」,連用兩典:一見《晉書》卷九十八《桓溫傳》:桓溫率軍北征,路經長安市東(古稱霸上,即咸陽),「居人皆安堵復業,持牛酒迎溫於路中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圖今日復見官軍』」!此指金人統治下的中原人民。

一見《世說新語·言語篇》:東晉初年,「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北宋淪亡,中原父老盼望北伐;南渡的士大夫們,感嘆山河變異「可憐依舊」。這就是宋室南遷近六十年來的社會現實!宋高宗在位三十五年,這是個徹頭徹尾的投降派,「念徽、欽既返,此身何屬」(文徵明《滿江紅》)。

任何屈膝叩頭的事都做得出來,只求保住自己的小朝廷皇位。宋孝宗初年還有些作為,後來又走上老路。繼指責朝廷中一些大臣清談誤國:「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夷甫即王衍,西晉大臣,曾任宰相。「衍將死,顧而言曰:……向若不祖尚浮虛,戮力以匡天下,猶可不至今日」(《晉書》)卷四十三《王戎傳》附王衍)。

後桓溫自江陵北伐,「過淮泗,踐北境,與諸僚屬登平乘樓,眺矚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晉書》卷九十八《桓溫傳》)。這里借桓溫對王夷甫的批評,斥責南宋當權者使中原淪陷,不思恢復。

通過上述種種有力的議論,於是指出:「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戎」,我國古代少數民族泛稱之一。這里指金人。辛棄疾在帶湖閑居,提出「平戎萬里」這樣嚴肅的政治問題,既是對韓南澗的期望,更表現出他身在江湖,心存魏闕,對國事的關懷。

這是一首壽詞,過片不免要說些祝壽的話。先頌韓的才乾和光榮家世。「況有文章山斗,對桐陰、滿庭清晝。」《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六《韓愈傳贊》:「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雲」。黃升《花庵詞選》則稱韓南澗「政事文章為一代冠冕」。並說他的文才可比美韓愈。韓家為北宋望族。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記韓元吉《桐陰舊話》十卷,說「記其家舊事,以京師第門有梧木,故雲」。此以庭門梧桐垂陰,滿院清幽,贊韓元吉家世顯赫。因此說他自在人間誕生到而今的年紀,正可風雲際會,在政治上大顯身手。繼用古代三個著名宰相寄情山水的佳話喻韓寓居上饒的志趣。一、唐文宗時,裴度「治第東都集賢里,沼石樹叢,岑繚幽勝。

午橋作別墅,具燠館涼台,號綠野堂,激波其下,……不問人間世」(《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三《裴度傳》)。二、唐人康駢《劇談錄》:「李德裕東都平泉莊,去洛城三十里,卉木台榭,若造仙府。遠方之人多以異物奉之」。三、《晉書》卷七十九《謝安傳》:「安雖放情丘壑,然每游賞,必以妓女從」。其時謝安寓居會稽東山。

這里以裴度、李德裕、謝安的閑適瀟灑風度來喻韓南澗,雖不無過譽,但文字瀏麗自然,清新雅緻。而後結以「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相共勉,「卒章見志」,與前結愛國情懷,一脈相承,正是「前後貫串,神來氣來,而中有山重水復,柳暗花明之致」(沈祥龍《論詞隨筆》)。

這是一首「以議論為詞」的作品,且數用典故,但不覺其板,不覺其滯,條貫縷暢,大氣包舉;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沉著而痛快。這一因作者感情沉摯,曲折回盪,或起或伏,始終「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深厚感人。二因「援古以證今」,又「用人若己」,熨貼自然。三則豪情勝概,出之字清句雋(如裴度等三典),使全篇動盪多姿,「豈一味叫囂者所能望其頂踵」。

作者介紹: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於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韓侂胄當政時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⑵ 彷徨 修身 齊家 不知所措 兌現 一隅 磐石 蛻變 贖罪 匿跡

彷徨:徘徊,走來走去,不能決定往哪個方向去。
修身: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版修養。
齊家:使家族成員權能夠齊心協力、和睦相處。齊字有治理、整理的意思。
不知所措:措:安置,處理。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形容處境為難或心神慌亂。
兌現:比喻履行承諾。
一隅:隅:角落,指一個角落,比喻事情的一個方面。
磐石:厚而大的石頭。
蛻變:比喻人或事物發生質的變化。
贖罪:抵消所犯的罪過。
匿跡:藏起不再出現。

⑶ 「不謀全局者,不可謀一隅,不謀一世者,並不可謀一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隅,不謀一世者,並不可謀一時」的意思是:不能夠看透全局來內謀劃事務的,便容沒有謀取(治理)一個地區的才智;不能從長遠利益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是不能夠籌劃好一時的事的。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隅」,其實就是大局和小局的關系。「一域」要服從「全局」,「小局」要服從大局。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局部,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要從戰略的、宏觀的、全局的角度看問題,才能有一種「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氣勢和胸懷,從更大更廣的時空范圍尋找和把握大的機遇,贏得發展。

「不謀一世者,並不可謀一時」,講的是「一世」與「一時」,也就是長遠和眼前的關系。既要看「顯績」,又要看「潛績」、看「後勁」;既要經得起現在的考核,又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總之要謀「一世」,講長遠,而不能只謀「一時」,只顧眼前。竭澤而漁者,眼前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發展」。只有著眼長遠,才能發展當前。

⑷ 且請問孔明治理經典文言文翻譯

孔明是伊尹、周公之類的聖賢人物。然而有關評說孔明的言論多有不同,這是因為他身逢亂世,而又正碰上精英豪雄們身處不幸的境況之中。在大家紛紛用世進取的時候,而唯獨孔明退守一隅,結廬隱居,等到劉備多次登門造訪請教,才肯出山做事。
孔明在白帝城接受託孤遺命後,暫主國政,他既不放棄理政權力,也不專斷獨行,然而眾人沒有說過孔明的閑話。他權力大,可力挺蜀主,但主上不會懷疑他有謀位的異心,他權勢蓋過所有臣子,然而沒有受到群臣的嫉恨。他精心盡意治理蜀國,使得蜀國上下風俗教化整頓有序。寬宥小錯,而不用嚴刑,因此沒有像小霸王那種去施暴政。用輕松的方式役使百姓,所以即使百姓感到勞苦,也不會理會自己疲勞。用能讓人求生的辦法來刑殺犯人,即使去,犯人也不會埋怨被殺。這些都是作為一個行王道的人主所能做到的事情。孔明都做得非常好了,他確實是一個伊尹、周公一類的聖賢人物。然而談論他的人卻說孔明自認為有管仲、樂毅的德能,寄身於偏遠的地方,只是一個小霸主的臣子罷了。這怎麼能和孔子在魯國做官而把自己比作老子、彭祖一類人物放在一起相比談論呢!還有些激烈的人,甚至以為孔明不能與仲達對抗,這與小孩的見識無異啊!那些人莫不是認為仲達的話說得對而相信了仲達?卻不知道仲達的話都是些詭辯的話啊!仲達不能使他的詭謀得逞,因此經常暗中找尋孔明行軍布陣的進退之機,妄自放出大話詭騙他的部下。談論孔明的人只是沒有細考到這一點罷了。
當初,孔明帶兵出祁山,仲達帶兵抵抗,他聽說孔明將收割上邦的麥子,他就飛兵星夜前往擾襲。孔明因缺糧退兵,仲達詭辯說:「雖然我帶兵星夜行軍勞累將士一場,這是我懂得進軍就要有所圖。孔明不敢依渭水駐軍,這是因為那裡容易被攻佔罷了」軍中沒有了現成的糧食,而要移軍與敵人交戰,即使能打贏對方,接下來的戰斗如何去繼續?這是稍有隨機處變機智的人都肯定不會去做的。
仲達心裡明白孔明會這樣做,表面上假裝著失言,詭詐哄騙他的部下。不久,孔明進攻斜谷,仲達又帶兵抵抗。他知道孔明的軍隊還沒有逼近渭水,就帶兵先渡渭水,依渭水而築成營壘。孔明帶兵將到,仲達放出詭言說:「若諸葛亮是個勇敢的人,他應該進攻武功,在那裡依山扎營列陣。如果進軍五丈原,他們將無功而反。敵方的士兵已經處於絕之地,而你帶兵徑直進攻,與他開戰(這樣做你肯定要吃虧)。這也是稍有隨機處變機智的人都肯定不會去做的。
仲達知道孔明肯定不會進攻他駐軍的地方,故意說這種話來掩飾他的膽怯,來表明自己能料事如神,而且可以安定眾軍士的軍心。所以孔明帶著嚴正的軍隊,不憑詭詐的手段,不貪圖微小的戰功(果然沒有進攻仲達),仲達又發話了:「孔明志向遠大,卻不知道抓住作戰的戰機,計謀雖多,卻不能決斷用兵,表面會帶兵卻不能權宜行事。」
這些情況都是仲達暗中尋找孔明行軍用兵進退制宜,而虛造欺詐語言哄騙部下的手法,這哪裡是他的真實面目啊!
凡是能夠察見一個人的真實面目,不在於敵人真實對陣的時候,而是在敵人被消滅之後。當仲達的敵人孔明真實與他對陣的時候,仲達說的那些話是事實。等到仲達的敵人被消滅之後,仲達按照自己的方法行軍布陣,端坐軍帳中自嘆:「我真是天下用兵的奇才啊!」若對方察見他用兵的計謀,超出了他自己所不能做到的能力,他就感覺到自己心中悵然若失,不自覺地流露在言語中了。從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人的真面目了。談論這事的人不信事件的真實情況,而相信他的詭詐語言,難道不是又被仲達的語言所誆騙了嗎?
唐代的李靖,是談論兵法最厲害的角色。我曾經讀到他的兵法對答書,看到他論述孔明兵法高妙,法度委婉周詳,曾經很看不起仲達的能力。那些精通兵法的人,本來都對兵法略知一二。一般讀書的人,何嘗不是這樣認為的?孔明離現在將近千年了,沒有能真正了解他心意的。我不平於對孔明評價的不幸,因此,寫下這些文字表達個人的看法,讓那些以成敗論英雄的人或可作為借鑒。

⑸ 姜維傳譯文

姜維略有文武才能,立志建立功名,然而他輕視部眾濫用武力,明察覺斷並不周密,最終導致身亡。《老子》中有這樣的話:「治理大國如同烹煮小魚」何況對於小小的一隅之地,怎麼能多次擾動呢?

⑹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隅,不謀大勢者,不足以謀一時。是什麼意思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隅,不謀一世者,並不可謀一時」的意思是:不能夠看透全局來謀劃事務的,便沒有謀取(治理)一個地區的才智;不能從長遠利益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是不能夠籌劃好眼前的事的。寓意眼光長遠,不應只指顧眼前的蠅頭小利。說的是大局觀,全局意識。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出自陳澹然[清]的《寤言二*遷都建藩議》。

(6)治理一隅擴展閱讀: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講的是「全局」和「一域」的關系,其實就是大局和小局的關系。「一域」要服從「全局」,「小局」要服從大局。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局部,只看到一個單位一個地區的利益,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一域」蔽眼,不見全局,不但要影響大局,就是小局也必然搞不好。

反之,只有從戰略的、宏觀的、全局的角度看問題,才能有一種「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氣勢和胸懷,也才能打開視野,擴展胸襟,從更大更廣的時空范圍尋找和把握大的機遇,謀全局者,一域一隅才能因勢而上,贏得發展。

「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講的是「萬世」與「一時」,也就是長遠和眼前的關系。我們講發展,講的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可持續」就是「萬世」,就是長遠。

我們講政績,也要講「萬世」,講全面,講長遠,既要看眼前的經濟指標,又要看社會指標、人文指標、環境指標;既要看當前的發展速度,又要看發展的可持續性;既要看「顯績」,又要看「潛績」、看「後勁」;既要經得起現在的考核,又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總之要謀「萬世」,講長遠,而不能只謀「一時」,只顧眼前。事實上,不謀「萬世」,竭澤而漁者,眼前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發展」。只有著眼長遠,才能發展當前。

⑺ 除惡務盡,不容有失。自困一隅難安逸!這幾句話的中心大意說明了什麼

「除惡務盡,不容有失」是說對危害人類的人、動物、事物等等要斬草除根回,不要留遺憾。否則即便獨自答躲進角落也難以過平安享樂生活。這兩句話說明對對人類有害處的事物,要徹底鏟除或者治理好,很多事情誰都無法置身事外。如環境污染就是「惡」,如果不治理好,恐怕「自困一隅」也難躲過。

⑻ 韋世康傳文言文翻譯

韋世康,京兆杜陵人也,世為關右著姓。(韋世康,京兆杜陵人,韋家世世代代都是關內的大姓。)幼而沉敏,有器度。(世康小時即沉穩敏捷,有器度。)年十歲,州辟主簿。(十歲,州里任他為主簿。)在魏,弱冠為直寢,封漢安縣公,尚周文帝女襄樂公主,授儀同三司。(在北魏,他二十歲左右,即在皇宮值班,封為漢安縣公,娶周文帝之女襄樂公主,授為儀同三司。)後仕周,自典祠下大夫歷沔、硤二州刺史。從武帝平齊,授司州總管長史。(後仕北周,從任典祠下大夫,歷任沔州、硤州刺史。隨周武帝平安北齊,授為司州總管長史。)於時東夏初定,百姓未安,世康綏撫之,士民胥悅。(那時東夏剛平定,百姓尚未安定下來,韋世康安撫他們,士民都很高興。)歲餘,入為民部中大夫,進位上開府,轉司會中大夫。(一年多後,回京任民部中大夫,升任上開府,轉任司會中大夫。)
尉迥之作亂也,高祖憂之,謂世康曰:(尉遲迥造反時,擔任北周丞相的隋高祖很擔憂,對韋世康說:)「汾、絳舊是周、齊分界,因此亂階,恐生搖動。 (「汾州、絳州過去是北周、北齊的分界線,那裡發生暴亂,恐怕動搖國家。)今以委公,善為吾守。」 (現在我把那裡委託給你,請你好好給我守住。」)因授絳州刺史,以雅望鎮之,闔境清肅。(因此讓他當絳州刺史,憑他的威望鎮守,全境安寧。)
在任數年,有惠政,奏課連最,擢為禮部尚書。(他在任幾年,有仁政惠風,賦稅也連年交得最多,被提升為禮部尚書。)世康寡嗜欲,不慕貴勢,未嘗以位望矜物。(世康清心寡慾,不慕權貴,未曾因自己地位、威望高而看不起他人。)聞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顯人過咎,以求名譽。(聽說人家有長處,就像自己有那樣高興,也不顯示人家的過失,以求取名譽。)尋進爵上庸郡公,加邑至二千五百戶。(不久晉爵為上庸郡公,增加食邑到二千五百戶。)其年轉吏部尚書,餘官如故。(這年轉任吏部尚書,其他官職依舊。)四年,丁母憂去職。(開皇四年(584),因母喪離職。)未期,起令視事。(不到一年,朝廷要他復職管事。)世康固請,乞終私制,上不許。(世康堅決請求皇上下制讓他退休,皇上不同意。)世康之在吏部,選用平允,請托不行。(世康在吏部時,選人任官公平,請求、託人之事行不通。)開皇七年,將事江南,議重方鎮,拜襄州刺史。(開皇七年,將到江南任職,當時朝中議論,要重視方鎮,於是授他襄州刺史。)坐事免。(因牽連他事被免官。)未幾,授安州總管,尋遷為信州總管。(不久,授他為安州總管,後又遷任信州總管。)十三年,入朝,復拜吏部尚書。(開皇十三年,回京入朝,重授他為吏部尚書。)前後十餘年間,多所進拔,朝廷稱為廉平。(前後十幾年間,他多有獎掖後進之事,朝廷稱他廉潔、公平。)嘗因休暇,謂子弟曰:(他曾在休閑時,對子弟們說:)「吾聞功遂身退,古人常道。 (「我聽說,功成身退,這是古人的常道。)今年將耳順,志在懸車,汝輩以為雲何?」( 現在我年齡快到六十,我想辭去官職,回家閑居,你們認為怎樣?」)子福嗣答曰:(他兒子韋福嗣回答說:)「大人澡身浴德,名立官成,盈滿之誠,先哲所重。「(大人修身養德,名立官成,防止盈滿的告誡,這是先哲所重視的。)欲追蹤二疏,伏奉尊命。」( 您想學習二疏,那就按您的意思辦吧。」)後因侍宴,世康再拜陳讓曰:(後來因侍奉皇上飲宴,韋世康又請求辭職,他說:)「臣無尺寸之功,位亞台鉉。(「我無尺寸之功,但地位卻僅在宰相之下。)今犬馬齒濆,不益明時,恐先朝露,無以塞責。(現在我已年老,對這個聖明的時代沒有什麼作用,恐怕先於朝露早早死去,無法對朝廷作交待。)願乞骸骨,退避賢能。」 (我想請求退休,以讓賢士出頭。」)上曰:(皇上說:)「朕夙夜庶幾,求賢若渴,冀與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我日思夜想,求賢若渴,想和你共治天下,以求太平。)今之所請,深乖本望,縱令筋骨衰謝,猶屈公卧治一隅。」(你今天的請求,與我的本意完全不符。即使你筋骨衰老,我仍想委屈你,讓你睡著治理一方。」)於是出拜荊州總管。(於是讓他出京任荊州總管。)世康為政簡靜,百姓愛悅,合境無訟。(世康為政清靜簡單,老百姓很喜歡,全境均無訴訟。)十七年,卒於州,時年六十七。(開皇十七年,在荊州去世,時年六十七歲。)上聞而痛惜之,贈賻甚厚。(皇上聽到消息,深感痛惜,贈送了很多財物。)贈大將軍,謚曰文。(追贈大將軍名號,謚號叫做「文」。)

⑼ 《寤言二遷都建藩議》求翻譯,謝謝

翻譯:

如今天下人特別討厭的人,不是英俄德法日等國嗎?日本偏僻處東海,滅琉球、亂朝鮮、割台灣,因為看到閩越。然而不久看其北,拍著他的背,他們幾乎很難從長遠考慮。法蘭東來盤踞在越南是根本,等我滇粵以滿足他的計劃。

但是英逼騰越通往西江,確實值得陰制他的胳肢窩。德意志狡猾了後起一發,而據我國膠州。然而法律俯瞰裂縫想復仇,而威海已經屬於英,而且要堅持動靜乘以以後。

只有俄羅斯虎看三洲包括回部,再尋到印度以蠶食蒙疆,而鐵路的興起已達我往東三省,現在占據旅順以掐我脖子,這種情況並不是完全吞噬我東西北疆土不停。

英國占據五印度因擅自南洋,所以取緬甸邦兵不血刃,現在打開鐵路可以到達藏滇,將與長江為率然』的趨勢。這種趨勢是一定要東遷印度來經營我西南。這兩個國家的人已經對峙環繞球推薦吃上國,所以日本聯合英,德法聯俄,各附強大以爭雄。

長然而英疆遼浪漫,主後就衰落,突然有變端勢必又難以保護自己。而不久你銳少,地勢足以雄制各邦。中國還正在從親昵在不久就回到他的掌握,這就是勝負就已經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區合之間。

況且新疆外蒙古根本在青海、甘肅、秦國、晉國,但和林、巴爾、朱海、庫車、石堡城不建親藩。關外礦在不多,布隆吉、塔里樹木兩河不通,蒙疆水師不設,那麼廸化、庫類呼應不繼,而蒙疆危險。東三省內蒙古根本在兩京,而興京、多倫諾不建親藩。

混同江老師不立,索倫金不是馬寇賊不安撫,他們的首領而加重他的權力,就逐漸長期一定是俄用,而東三省內蒙古危險。二是危險而京城沒有睡覺的時間了。藏滇根本在巴蜀,衛藏地區六千里沒有親藩駐扎。什倫布不大臣駐宗喀薄宗二城訓練兵士,就印緬都容易造成危險而隱藏。

西蜀、寧遠不建親藩,巴塘打箭爐不停提鎮,就藏危險而蜀也危險。永昌郡不移交撫部,黑江不設水師,那麼騰越臨江易動而滇危險。廣西不建親藩,西江水老師不立,廣西巡撫部不在得州,那麼鎮南偏遠。廣東巡撫部不在雷州,那麼瓊崖容易做夢。

而廣東東西危險,四川藏滇粵危險,就西南大形勢走了。那些從東三省圍繞內外蒙古理解新疆衛藏滇粵。國家所依靠的是籬笆這樣,又何況沿海萬里沒有籬笆的限制。喜歡人怒獸的倫疾風閃電超越房櫳床的內,掐住我喉舌卻在我心中,只能希望萬一在早晚之間嗎?

現在國家的形勢不再雍乾財富的豐富,突然對建立微特黎人越來越擔心,就不認識的人也徘徊觀望,不敢做。只有自古不謀萬世的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的不足謀一域。

如果想要延續國家生命危如累卵的去世,整個危險邊境以圖謀保護自己,就因為權勢控制土地的方法固然不能不先振其綱領,而徐注意他的節目的細節,就遷都的主張還了。

原文:

方今天下所尤患苦者,非英俄德法日諸國乎?日本僻處東海,滅琉球、亂朝鮮、割台灣,以窺閩越。然俄窺其北而拊其背,其勢殆難遠圖。法蘭西東來踞越南為根本,伺吾滇粵以逞其謀。然英逼騰越通西江,實足陰制其肘腋。

德意志狡焉後起一發,而據我膠州。然法瞰其隙思復其仇,而威海已屬諸英,且將持動靜以乘其後。惟俄羅斯虎視三洲括囊回部,寖尋及於印度以蠶食蒙疆,而鐵路之興已達吾東三省,今且據旅順以扼吾吭,此其勢非盡噬吾東西北土疆不止。

英吉利據五印度以擅南洋,故取緬邦兵不血刃,今且開鐵路以達藏滇,將合長江為率然之勢。此其勢必將東遷印度以經略吾西南。是二國者固已並峙環球薦食上國,故日本聯英而德法聯俄,各附強大以爭雄。長然英疆遼漫,主後就衰,猝有變端其勢且難自保。

而俄君銳少,地勢足以雄制諸邦。中國且方自昵於俄而歸其掌握,此其勝負固已瞭然自見於區合之間。且夫新疆外蒙古根本在青海、隴西、秦晉,而和林、巴爾、朱海、庫車、石堡城不建親藩。

關外礦屯未廣,布隆吉、塔里木兩河不通,蒙疆水師不設,則廸化、庫倫呼應不繼,而蒙疆危。東三省內蒙古根本在兩京,而興京、多倫諾不建親藩。混同江水師不立,索倫金匪馬賊不撫,其渠帥而重其權,則寖久必為俄用,而東三省內蒙古危。

二者危而京師無安枕之日矣。藏滇根本在巴蜀,衛藏地方六千里無親藩駐扎。什倫布無大臣駐宗喀薄宗二城以練番兵,則印緬皆易為患而藏危。西蜀、寧遠不建親藩,巴塘打箭爐不駐提鎮,則藏危而蜀亦危。永昌不移撫部,黑江不設水師,則騰越臨江易動而滇危。

兩粵不建親藩,西江水師不立,粵西撫部不駐潯州,則鎮南孤遠。粵東撫部不駐雷州,則瓊崖易覬。而粵東西危,蜀藏滇粵危,則西南大勢去矣。夫自東三省繞內外蒙古達新疆衛藏滇粵。國家所恃為藩籬者如此,又況沿海萬里無藩籬之限。

喜人怒獸之倫飆忽電邁於房櫳卧榻之內,搤吾喉舌而踞吾腹心,顧可幾幸萬一於旦夕間哉?方今國勢無復雍乾財富之盛,驟語建置微特黎民滋懼,即殊識之士亦徘徊瞻顧而不敢為。惟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誠欲延國命於累卵之崩,舉危疆以圖自保,則因勢制地之術固有不容不先振其綱維,而徐措其節目之細,則遷都之說尚焉。

此文出自清代·陳澹然《寤言二·遷都建藩議》

(9)治理一隅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寤言二*遷都建藩議》陳澹然[清]:"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從全局的角度考慮問題,即使治理好一方地區,也是微不足道的。不能制定長久的國家政策,一時的聰明也是微不足道的。

陳澹然面對列強的侵略和清朝國勢的日衰,他提出「遷都建藩」的建議,還寫了篇《遷都建藩議》,呼籲把朝廷搬到荊州,甚至羅列了遷都的十大好處。文中說:「方今國勢,無復雍乾財富之盛,驟語建置,微特黎民滋恐,即殊識之士亦非徘徊瞻顧而不敢為。

惟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隅。」誠欲延國命於累卵之巔,舉危疆以圖自保,則因勢制地之術,固有不容不先振其綱維而徐措其節目之細,則遷都之說尚焉。」

作者簡介:

陳澹然(1859——1930),字劍潭,安徽省安慶(今安徽省安慶市樅陽縣儀山鄉)人。其家境貧寒,幼時從父讀,九歲能操筆為文,聰慧異人,才思橫溢。後應試桐城,在數千人中,澹然文壓群芳。光緒十九年(1893年)恩科舉人。

他好讀史書,為文不拘守「桐城派」的家法,人稱「野才」、「狂生」。澹然恃才自負,狂放不羈。他不僅在學術上有獨特的見解,在政治上亦不隨聲附和,而敢於闡發不同觀念。他少年時依其叔祖於孔城。

孔城有進士鄭大年,偶見澹然代其叔祖所作土地廟聯語,奇之;憐其貧困,為其謀一學館。大年生性鄙吝,武斷鄉里,澹然深恨之,因忤觸大年被驅逐出院。他不得已奔走貴池、青陽一帶游學。澹然中舉後,應北京會試不中。因上萬言,極論富國強兵之術。

清朝宰相李鴻章奇其才,將招入幕,因受阻未成。後南下武昌,上書湖廣總督張之洞和湖南巡撫陳寶箴,論行新政,用新人,期望採納。可是他的鋒芒太露,妒忌、毀謗的人多,亦未達到目的。

以後入湖南、江西學幕閱卷,搜集「湘軍」史實,寫成《江表忠略》,因而與陳立三、陳衍、易鼎順相識。澹然曾乘火車自北京南下,偶遇山東巡撫袁世凱於車上,因與攀談國家大事,很合意。袁氏就任臨時大總統,曾任澹然為總統府參議。

楊度為袁氏稱帝組織「籌安會」時,澹然拒絕參與。辛亥革命前夕,黎元洪任武昌新軍混成協統,聘澹然掌書記,他認為黎氏庸懦,不足以成大事,辭不就。趙爾巽任清史館總裁、桐城馬其昶任總纂,馬氏素知澹然長於史學,尤精於南朝的史跡,聘為分纂。

澹然入館,每遇論事,意見多與人相左,趙氏怒其不遜,婉言辭退。後來,寓居南京,賣文為生。不久入江蘇督軍齊燮元幕,任江蘇通志局提調,修成《江蘇通志》。

齊下台,澹然移居安慶,就任安徽通志館館長。因時局動盪,經費不足,通志館不久即關閉。澹然後受安徽大學聘請,講授中國通史。民國十九年(1930),病逝於安慶。

⑽ 南宋為何偏安一隅呢

一直以來,南宋的偏安一隅和北伐未竟往往被歸咎於皇帝的昏庸無能,以及秦檜等奸臣的禍害忠良。可事實上,當時南宋民眾的主流也是不希望北伐的。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並非如一些詩詞中描述的那樣,強烈地渴望朝廷收復中原,而是更願意偏安一隅,求得安穩。

說到南宋時期的北伐,我們往往會想起陸游臨終前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想起李清照的「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亦或是辛棄疾的「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但這些其實都只是文人們一廂情願的愛國情懷,並不代表當時大多數民眾的意願。

南宋立足的江浙地區自古號稱東南膏腴之地,「天下賦稅,盡出其半」,但在南宋初期卻並非如此。經過宋徽宗20年花石綱的征掠、席捲幾百萬人口的方臘起義以及宋金戰爭的動盪,這里人口銳減,滿目荒涼,已經變成土匪、盜賊、叛亂者和豺狼出沒的地方。南宋建立之初,國土面積只有北宋時期的一半多點,人口也大幅度下降,但來自北方的軍事壓力卻絲毫未減。南宋為了應對戰爭,常備正規軍平時大約保持在40萬人,戰事激烈時人數還要增加許多。在南宋民眾急需休養生息、恢復生產的情況下,如此龐大的軍隊無論從軍需供給還是人員補充上看,都是當時南宋民眾的沉重負擔。


到後來辛棄疾、陳亮倡言北伐的時代,北方百姓雖然日子過得不如南宋子民,但他們對於宋朝的認同卻更加淡泊了。因為此時距離北宋亡國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在金國佔領區的原宋朝遺民中,親身經受過金人蹂躪痛苦的那批老人已經所剩無己,新出生的兩代人並沒有嘗到被殺、被辱的痛苦。相反,他們在金國皇帝的統治下過著安居樂業的太平日子,沒有人希望南宋朝廷北伐中原,正像辛棄疾和陳亮在奏摺中所反映的那樣——「北方被佔領區的老百姓已經快忘了自己曾是大宋朝子民這件事了」。


總而言之,寧做太平狗,不做亂世人。打仗勞民傷財,傷的都是老百姓啊。有個好好的、歌舞昇平的南朝,誰又願意去為了理想前往北方斷送性命呢?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