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煙台河道治理

煙台河道治理

發布時間: 2021-02-13 22:15:43

Ⅰ 煙台煙航疏浚工程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煙台煙航疏浚工程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07月30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河道版、湖泊、港口、航道疏浚工權程(憑資質經營)等。
法定代表人:王祖逵
成立時間:2010-07-30
注冊資本:1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7063520001986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煙台開發區泰山路87號付1號內11號

Ⅱ (二)大沽夾河水防洪工程

1997年10月,市水利局組織水利設計院、夾河管理處有關技術人員,對大沽夾河河道進行規劃,並列入市水利局的議事日程。1998年2月完成老嵐至入海口段41km河道治理規劃。1999年12月完成內夾河門樓水庫溢洪道以下至內外夾河匯合口14.15km河道治理規劃。

1998年5月13日,煙台市港務局、市政公司、市公路局、市建公司、市二建公司、市建工集團以及芝罘區、福山區、開發區9個單位,以義務工形式參與疏河清淤,修築大堤工程。同年9月完成夾河護坡工程。

1998年10月煙台市領導部署了外夾河國防橋以下26km綜合治理整治問題,要求3年完成如下工程內容:裁灘清障、護砌河唇岸牆、加高培厚大堤。

截至2002年9月30日完成築堤修路25.3km,護砌河唇25.7km,修建水工建築物57座,疏浚河道367萬m2,拆遷房屋15000多m2,動遷各種管線4150m,改造電纜4500m,完成土石方1500萬m3,完成工程投資2.8億元。河道行洪能力由原來的不到10年一遇,提高到了20~50年一遇。外夾河右岸玉樹庄鐵路大橋以下至入海口;左岸自204國道內夾河大橋至入海口河段達到50年一遇防洪標准,其餘河段達到20年一遇防洪標准。兩岸大堤頂寬10m,路寬8m,形成兩條相互平行,上下貫通的河濱路。

Ⅲ (二)夾河綜合整治工程——生態濕地公園的建設

1.夾河濕地公園的平面布局

根據煙台市夾河開發建設規劃,結合煙台市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基於夾河濕地已有工作成果的深入研究與分析,初步選定夾河陌堂橡膠壩至入海口的河道、東珠岩村南側的沿河窪地、宮家島西側的綠島區及夾河河口為濕地工程建設區,進行濕地修復和水質凈化,構建以夾河為主幹,以夾河沿線的東珠岩濕地區、綠島濕地區和夾河河口濕地區為節點的「一廊、三區」河流濕地系統。工程建設總面積9799畝,其中,夾河河道走廊濕地系統長22.83km,佔地面積約6845畝、東珠岩濕地區佔地面積760畝、綠島濕地區佔地面積994畝、夾河河口濕地區1200畝。

濕地工程包括夾河河道走廊濕地區、東珠岩濕地區、綠島濕地區和夾河河口濕地區等四部分(圖9-4):

(1)夾河河道走廊濕地工程

採用堤岸生態修復+橡膠壩+生態滯留塘的工藝方案建設夾河河道走廊濕地。對陌堂橡膠壩(樁號22+830)至河口段的夾河河道進行改造,該段河道長22.83km,由於部分河段堤壩採用混凝土或漿砌石進行固化,阻斷河流與陸地生態系統的聯系,需要結合夾河防洪規劃和河道現狀進行生態護坡改造。利用已建的珠岩攔河閘(樁號20+580)、諸嘉橡膠壩(樁號16+800)、玉樹庄橡膠壩(樁號12+790)、大沙埠橡膠壩(樁號9+228)和宮家島橡膠壩(樁號4+070)形成多級河道滯留塘,結合護坡改造對岸邊淺水區進行土方調整和植物種植,對河槽與堤壩之間的灘地進行植物修復,進行水土保持,建設河道走廊濕地系統。本工程區佔地面積約6845畝。

(2)東珠岩濕地工程

對東珠岩村東側的夾河東岸灘地、荒地及部分農田實施退耕還濕工程。通過土方調整、局部疏浚淤積、修復濕地植被等措施,實現東珠岩濕地和夾河水系的貫通,擴大夾河濕地面積,提高夾河濕地系統的生態穩定性和河流的蓄洪補枯及涵養水源功能。該區佔地面積約760畝。

圖9-4 夾河流域生態濕地建設工程平面布置圖

(3)綠島濕地區

綠島濕地區位於夾河大橋上游,佔地面積為994畝。包括夾河西側的A區和東側的B區,A區佔地788畝,B區佔地206畝。對綠島A區局部進行水力疏浚,將零星分布的水塘打通,實現河道水系的貫通。根據水深和行洪要求配置水生植物,並對岸坡修復濕地植被,提高夾河濕地系統的生態穩定性。同時,在綠島B區與夾河之間的堤壩建設引水涵洞,實現B區與夾河幹流的貫通,對B區灘地進行植物修復和生態護坡建設。

(4)夾河河口濕地區

夾河河口濕地區位於夾河河口東側,佔地面積為1200畝。該區域主要為沼澤和濕窪地,葦草叢生,低潮時露出大片沼澤,沼澤與陸地交接地帶較寬,生長著各種鹽生與半鹽生植物,在沙壠與沙丘上尚可見不少沙生植物。對現存的濕地進行保護,並對濕地東側的煤灰場進行搬遷,進行濕地恢復。在保護好現有濕地資源的前提下,局部疏浚淤積濕地,修復濕地植被,加強保護設施建設,提高夾河河口濕地系統的生態穩定性。

2.東珠岩濕地公園生態修復措施

東珠岩濕地區位於煙台市夾河濱水開發區的上游,東南側緊鄰萊山機場,西南為東珠岩地段,工程區有兩條支流匯入夾河,分別為西側的勤河和南側的朱岩河。濕地工程規劃范圍具體如下:南側以夾河為界,東、北側均為新修的市政道路,西側與機場高速相交,規劃面積為760畝(不含夾河水面),呈三角形,東西最長為1260m,南北最寬為966m。工程區內地勢平坦,地面高程在11.2~14.90m范圍內,而珠岩攔河閘攔水水位為12.00m。

東珠岩濕地生態修復工程首先是對水域實施疏浚連通工程,將夾河水體引水濕地區,增加濕地水域面積和濕地蓄水量。其次,對水域土駁岸實施生態護坡和濕地植物栽種工程,主要為生態護坡、栽種濕地植物並兼顧景觀開發。夾河東珠岩濕地修復工程具體內容如下。

(1)水域疏浚

遵循現有夾河防洪規劃,在不擾動夾河防洪大堤的情況下,對工程區現有澇窪地、耕地進行開挖,在濕地區中心開挖滯洪庫塘,兼具滯洪、攔蓄和景觀綜合功能,滯洪庫塘佔地面積約190畝,設計底部高程為10.00m,水面高程為12.00m。在勤河和朱岩河河口處靠近濕地區一側分別建設引水涵洞,用於控制濕地區的引水和排水。設計建一貫通整片濕地外側的水道,水道寬度10.0m,水深2.0m,將引水閘門與滯洪庫塘連通,本項工程需貫通水道1500m。水系疏浚需開挖土方56.70萬m3。同時,需要對部分台田及荒地進行土方調整,以還原濕地本來面貌,在水道沿線開挖引水溝渠,水系涵蓋整個濕地區,設計塘、溪、池和濕地洲渚等景觀類型。本項工程需調整面積約220畝,開挖土石方約30.0萬m3,挖方可用於濕地圍堰、步行道和棲息島的建設。

新建涵洞垂直穿過現有堤壩,該閘單孔胸牆式涵洞,包括進口段、閘室段、洞身段和出口段等四部分。進口段順水流長度10.0m,採用八字翼牆與底板形成整體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閘室順水流向長度5.0m,閘門為潛孔式平板鋼閘門,孔口尺寸為2.0m×2.0m,閘底板頂高程10.50m;洞身段為鋼筋混凝土箱涵,橫斷面2.0m×2.0m,進口洞底高程10.50m,底坡i=0,洞身長14.0m;出口順水流長度5.0m,採用八字翼牆連接,鋼筋混凝土結構。出口消能採用漿砌石護底。

(2)植物修復工程

基於工程區內整治後的地形,根據不同水深栽植不同水生植物;同時對濕地外側的耕地實施退耕還濕工程,種植蘆竹、杞柳及耐濕林木;並對濕地區內的道路實施綠化工程,種植紫穗槐、白蠟、垂柳等植物,護坡栽植草坪,通過採取以上措施來保護東珠岩濕地區的生態環境。

1)挺水、浮葉植物。對工程區內的耕地實施退耕還濕工程,種植蘆竹、杞柳等經濟植物;在灘地及淺水處(0~1.2m),可選擇具較強凈化能力的植物:濕生植物(水蔥、水芹和千屈菜等)、挺水植物(香蒲、蘆葦、茭白);水深較深處(1.0~1.5m),選擇具有凈化能力和觀賞能力的浮葉植物(蓮、野菱、睡蓮和芡實)。通過構建、修復灘地植被,以提高濕地系統的水質凈化能力及生態穩定性。

種植面積:300畝。

2)沉水植物。在濕地系統內的深水區(滯洪庫塘內),選種常見的喜溫、且具較強凈化能力的金魚藻、苦草、黑藻、紅線草及喜涼的菹草,不同植物分片進行種植。

設計參數:覆蓋率50%。

種植面積:230畝。

3)澇窪林地改造。在東珠岩濕地區現存部分澇窪地,現被當地農民種植速生楊,經濟和景觀效益不大;且外圍農田面源污染容易進入濕地區,進而污染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的水質。基於以上現狀,在澇窪林地開展生態林業,林地樹種主要以濕生楊樹、柳樹、濕地松、池杉、水杉和落羽杉等,構建庫區灘地穩定生態系統,削減上游農田面源污染。在自然土坡種植草皮,草種選用當地常見草類。常見種類包括耐旱、耐濕灌木和草本:薔薇、結縷草麥冬、狗牙根、苜蓿等。該區域佔地面積230畝。

3.綠島濕地公園生態修復措施

綠島濕地區位於煙台市夾河濱水開發區的中下游,北側緊鄰同三高速路,西側為永福園路,東至宮家島村,南至紅旗西路、夾河自南向北穿過該濕地,其中綠島A區位於夾河西側,B區位於夾河東側。該區規劃面積為994畝(不含夾河水面),A區佔地788畝,B區佔地206畝。

目前,擬建綠島濕地區主要由台田、蘆葦地、水系和林地組成。綠島工程區土地布局如圖9-4所示。其中A區(夾河西岸)中的水面與夾河幹流只有一端相連,中間由半島狀堤壩隔開,水系流通不暢;B區(夾河東岸)主要由魚塘、水塘、灘地構成,夾河東堤將之與夾河隔開,水體得不到交換,且沿河傾倒垃圾現象屢禁不止,嚴重破壞了夾河濕地資源,惡化了夾河濕地的水情,直接減少了對洪水的調蓄的容積。原有的排澇渠、河淤積較為嚴重,形成小區域死水,不利於濕地系統的穩定性,需對其進行整治。綠島A區內水塘底部高程在0~1.5m范圍內,高地的高程在1.5~4.50m范圍內,原夾河大堤堤頂高程為8.0~8.5m;綠島B的水塘底部高程再0~1.5m范圍內。宮家島橡膠壩的攔水水位為2.50m。

綠島濕地生態修復工程首先是對水域實施疏浚連通工程,增加濕地水域面積,增加濕地蓄水量。其次,對水域土駁岸實施生態護坡和濕地植物栽種工程,主要為生態護坡、栽種濕地植物並兼顧景觀開發。綠島濕地修復工程具體內容如下:

(1)水域疏浚

1)綠島A區。遵循現有夾河防洪規劃,在不擾動夾河防洪大堤的情況下,對夾河西側的綠島A區內靠近同三高速路南側的現有澇窪地、土埂進行開挖,疏通水道,將濕地A區水塘和夾河的水系連通,設計建設一貫通整片濕地外側的水道,水道寬度12.0m,底高程0.50m,水深2.0m。本項工程需貫通水道950m,開挖土石方23000m3,挖方可用於生物島及步行道的建設。

由於圍墾圈圩等無序人類活動的干擾,部分自然濕地已被開發為台田和魚塘,現存的濕地生態系統中的水生植物也發生了嚴重退化現象。需要對部分台田及荒地進行土方調整,以還原濕地本來面貌。在水道沿線開挖引水溝渠,水系涵蓋整個濕地區,設計塘、溪、池和濕地洲渚等景觀類型。本項工程需調整面積約500畝,開挖土石方約50.0萬m3,挖方可用於濕地新建防洪大堤、步行道和棲息島的建設。

在綠島A區南側和西側新建防洪大堤,與現有夾河大堤連接。新建大堤長1338m,設計壩頂高程7.70m,寬6.0m,邊坡系數1:3。靠近濕地一側的迎水坡構建寬體斜坡護岸,堤岸坡角處採用了木樁+植物營養體束的護岸技術。

2)綠島B區。遵循現有夾河防洪規劃,在不擾動夾河防洪大堤的情況下,在夾河東堤靠近濕地B區南、北兩端分別建設引水涵洞,將綠島B區與夾河幹流貫通,實現水體交換。綠島濕地B區庫塘兼具滯洪、攔蓄和景觀綜合功能。綠島B區佔地206畝,庫塘水面佔地面積約165畝,設計底部高程為0.00m,水面高程為2.50m,攔蓄水量為27.5萬m3

在B區庫塘沿線開挖引水溝渠,水系涵蓋整個濕地區,設計塘、溪、池和濕地洲渚等景觀類型。本項工程需調整面積約41畝,開挖土石方約5.5萬m3,挖方可用於濕地圍堰、步行道和棲息島的建設。

(2)植物修復工程

基於工程區內整治後的地形,根據不同水深栽植不同水生植物;同時對濕地區內的道路及岸坡實施綠化工程,種植紫穗槐、白蠟、垂柳等植物,護坡栽植草坪。通過採取以上措施來保護夾河濕地的生態環境。

1)挺水、浮葉植物。在灘地及淺水處(0~1.2m),可選擇具較強凈化能力的植物:濕生植物(菖蒲、黃花鳶尾、水芹和千屈菜)、挺水植物(水蔥、香蒲、蘆葦、茭白);水深較深處(1.0~2.0m),選擇具有凈化能力和觀賞能力的浮葉植物(蓮、野菱、睡蓮和芡實)。通過構建、修復水生植被,以提高濕地系統的水質凈化能力及生態穩定性。

種植面積:300畝。

2)沉水植物。在濕地系統內的深水區,選種常見的喜溫、且具較強凈化能力的金魚藻、苦草、黑藻、紅線草及喜涼的菹草,不同植物分片進行種植。

設計參數:覆蓋率50%。

種植面積:300畝。

3)綠化植物。在自然土坡種植草皮,草種選用當地常見草類。常見種類包括耐旱、耐濕灌木和草本:薔薇、結縷草麥冬、狗牙根、苜蓿等。在生產路兩側栽植垂柳、紫穗槐、白蠟、水杉和池杉等植物。

種植面積:394畝。

4.夾河河口濕地公園生態修復措施

夾河河口濕地區位於夾河河口東側、幸福南路以北,佔地面積為1200畝,呈三角形,東西平均寬為520m,南北長為1540m。工程區內地勢平坦,地面高程在0~2.0m范圍內,夾河東堤自南向北貫穿該濕地區。

夾河河口濕地工程區土地布局如圖9-4所示。該區域主要為沼澤和濕窪地,葦草叢生,低潮時露出大片沼澤,沼澤與陸地交接地帶較寬,生長著各種鹽生與半鹽生植物,在沙壠與沙丘上尚可見不少沙生植物。

規劃夾河濕地工程區內,在夾河東堤東側、幸福南路以北590m處現有1處煤灰沉澱池,佔地面積約205畝。長時間的煤灰堆放將區域內機周圍的植被覆蓋,對夾河河口濕地造成嚴重的破壞。

夾河河口濕地以生態保護為主,工程修復措施為:首先全面調查工程區內的濕地資源本底和環境狀況,重點保護好現有濕地資源和濕地環境,局部疏浚淤積濕地,修復濕地植被,並對煤灰沉澱池進行搬遷,進行濕地恢復。加強保護設施建設,提高夾河河口濕地系統的生態穩定性。

(1)濕地植被調查結果

該濕地區屬於潮間帶濕地類型,受河水和潮汐影響,夾河口濕地區內的植被分布的植被種類組成多是溫帶濱海區鹽生、沙生代表植物,很多是鹽生指示植物和固沙良好的植被。今將夾河河口可見鹽生植物和砂生植物列於下:

藍雪科(白花丹)。二色補血草(Limonoum bicolor),多年生草本,葉基生,倒披針形,莖直立、有棱,聚傘花序排列成圓錐頂生,為鹼土指示植物,適應土壤pH值8.0~9.5,廣泛生長於河灘濕地。

檉柳科。檉柳(Tamarix chinensis),落葉小喬木或灌木,枝條密生而下垂,葉片互生,廣布於沿海各地,生於鹽鹼土的草灘海濱沙地、路邊等。

傘形科。珊瑚菜(Glehnil littoralis),又名北沙參。當年生草本,主要根細長,圓柱形,長達70cm,葉上生有長柄、莖部鞘狀帶有紫紅色,葉為2~3回羽狀深裂,復傘形花序頂立,花莖、花梗、花幅均被白色或灰褐色絨毛,野生的主要分布於沿海地區沙灘上。

旋花科。腎葉打碗花(Calystegia soldanalla),又名挾子苗、海地瓜,多年生匍匐草本,地下莖較粗長,地上莖匍匐。單葉腎狀圓形、質厚,基部心形,有長柄,花單生於葉腋,花冠漏斗狀。分布於沿海各地,沿海沙地上多見。

馬鞭草科。單葉蔓荊(Xitex trifoaia var.simplicifolia),又名沙荊。落葉灌木,全株被灰白色微柔毛,主莖伏卧面,不定根,單葉對生,葉片倒卵形至橢圓形,全緣,圓錐花序頂生。喜生於濱海灘地及海水經常沖擊的地方。

紫草科。砂引草(Messerschmidia sibirica),多年生草本,有細長的根狀莖,莖高10~20cm,有白色長柔毛,葉無柄或近無柄,狹矩圓形至條形,兩面密生白色緊貼的長柔毛,聚傘花序傘房裝。分布於平原或丘陵鹼性土壤的草地上。

豆科。海邊香豌豆(Lathyrus maritimus),多年生草本,羽狀復生葉互生,頂端具卷須,托葉大,葉狀,基部心狀,總狀花序腋生。沿海鹽性砂土的指示植物。刺果甘草(Glycyrrhiza pallidiflora),多年生草本,基部木質,全體被片狀黃色腺體,奇數羽狀復生互生,小葉5~13個,托葉披針形,有柔毛,總狀花序腋生。廣布於山東省沿海各地,為鹽鹼土指示植物。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落葉喬木,樹皮褐色,小枝灰褐色,平滑無毛,單數羽狀復葉互生,托葉成刺,總狀花序腋生,根系發達,耐瘠薄,為固沙植物。紫穗槐(Amoroha fruticosa),又名綿槐,叢生灌木,高1.5~4m,奇數羽狀復葉互生,小葉11~25片,因耐寒耐鹼,耐乾旱瘠薄。多生河岸海灘及砂質的陽坡上。

蓼科。扁蓄(Polygoaumauicul),又名扁珠菜,一年生草本,高10~40cm,根紅褐色,側根發達,莖自基分枝匍匐或直立,綠色有溝,節明顯,單葉互生,長橢圓形或披針形,灰綠色平滑無毛,花1~5多簇生葉腋。生於路旁、水邊、沙灘及鹽鹼地上。

藜科。西伯利亞濱藜(Atriplex sibirica),一年生草本,高20~50cm,莖直立,枝條上具銀灰色粉粒。葉互生,葉片延菱狀卵生,邊緣通常由波狀鈍鋸齒,中部以上具有兩個鈍銳的裂片,基部楔形,表面綠色,背面銀灰色,密被粉狀物。花單性,黃綠色雌雄同株,簇生於葉腋。主要分布於鹽鹼地,田邊、路旁亦有生長。地膚(Kochia scoparia),亦成掃帚草,一年生草本,高達1m以上,莖直立,葉稠密互生,葉片線形或披針形,通常具三條縱脈。花兩性或雌性,單生或兩朵生於葉脈,多分布於宅旁、田邊及海濱荒地。鹽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又稱海篷子,一年生草本,莖直立,多分枝,枝對生,肉質有節。葉延化為片狀對生。花序穗狀,頂生,有短柄,花小,兩性,每三朵一簇陷入肉質的花序軸內。分布於沿海地區海濱潮濕地帶。豬毛菜(Salsola glauca),又稱蓬子菜,一年生草本,高可達1m,莖由基部分枝,小枝堅硬,綠色,有條紋。葉線形內質,基部擴張,下延至莖,先端有小硬刺。花兩性,通常於枝端排列成細長穗狀花序。分布普遍,耐鹽鹼。灰綠色鹼蓬(Suaeda glauca),又稱鹼蓬,一年生草本,高30~150cm,莖直立,淺綠色,有條紋,上部多分枝,單葉互生,排列稠密,線形或半圓柱形,肉質,花單性,1至數朵生於短梗上。分布廣泛,是鹽鹼土指示植物,常與翅鹼蓬、檉柳混生。赤鹼蓬(黃須菜)(Suaed heteroptera),一年生草本,高20~80cm,綠色,晚秋變紅紫色。莖直立,有紅紫色紋,單葉互生,線形、半圓柱形、肉質、綠色。花簇生,無梗,3~5朵生於枝上部葉腋,花單性。廣布於山東省沿海地區,是鹽鹼土指示植物,常與檉柳、灰綠鹼蓬、蘆葦等混生於海濱潮濕地。

菊科。匍匐苦蕒菜(Lxeris repens),又稱窩食,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及莖匍匐,苦菜蕒為我國溫和氣候區沿海沙灘性砂土的指示植物,為好鹽性的沙生植物,常與腎葉打碗花伴生。羊角菜(Seoezonera mongolica var.putjatae),為蒙古鴉蔥變種,多年生草本,灰褐色,無毛,根垂直,圓柱狀,根衣狀,褐色或乳黃色,內面有厚或薄的綿毛。莖多數直立或自基部鋪散,葉肉質,灰褐色,粗澀,具有不明顯的3~5脈;基生葉披針形,柄生葉無柄,條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單生莖端或分枝頂端。羊角菜為我國溫和氣候區鹽土的指示植物,鹼土上不生長,山東省分布在含鹽量較高的鹽土上。

百合科。天門冬屬(Aspsnagus sp.),直立或攀緣草本,高20~70cm,根梢肉質,葉狀枝每1~6枝成簇,與分枝交成銳角,常常雌雄異株。多分布在沙丘、多沙山坡或乾燥土丘上。

禾本科。獐毛(Aeluropus littoralis var.sinensi),又稱馬牙頭、馬絆草、小葉蘆。多年生草本,稈直立或斜升,高15~25cm,有時匍匐地面長達80cm,基部為鱗片狀葉鞘所包,節處密生柔毛,葉片硬,披針形,常常折成針狀。圓錐花序常成穗狀,分布於山東省沿海各地,生於鹽灘,為優良的固沙植物。白茅(Imperate cylindrical var.major),亦稱茅草,甜根。草本,地下具匍匐伸長根莖,其上生有須根及鱗片,稈直無毛,高50~80cm,也有高達1m的。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邊緣粗糙,主脈於背面明顯突出。圓錐花序狹長圓柱形。白茅為常見雜草,能耐輕鹼性土壤,在含鹽較輕的鹽荒地上生長。蘆葦(Phragmites communia),多年生高大草本,高大3m,地下莖具有粗壯匍匐根莖,稈粗硬挺直,帶上常有白粉,葉片線形,頂上大型圓錐花序。輕度鹽鹼的土壤上常有分布。

莎草科。砂鑽苔草(Carex kobonugi),多年生草本,具長而橫生的匍匐莖,全年粗壯,稈直立,三角形,具紫黑色的節,葉廣線形,質強,表面具光澤,邊緣有銳齒,花穗大而頂生。廣布於山東省沿海灘上。

木賊科。節節帶(Equisetum ramos issimum),多年生草本,高18~100cm,莖中空,分枝多,有縱脊,表面粗糙,溝中氣孔成單行,鞘筒疏鬆,鞘齒短三角形,先端漸尖,褐色,易脫落。

以上鹽生植物與沙生植物組成不同群落,分布在夾河口含鹽量不同的土壤。土壤含鹽量由少到多逐漸遞增依次可見的植物群落如下:

1)蘆葦-白茅群落,分布在含鹽量較輕(0.3%以下)的土壤上,蘆葦生長背景下,白茅生長也多,此外還有腎葉打碗花相伴生。

2)腎葉打碗花-砂鑽苔草群落,分布在土壤含鹽量0.3%左右的輕鹽土上,除腎葉打碗花與砂鑽苔草分布較多外,還可見翅鹼蓬(黃須菜)少量分布。

3)二色補血草-馬絆草群落,分布在土壤含鹽量1.1%以上的鹽土上,二色補血草與馬絆草的耐鹽性高於上一群落。

4)翅鹼蓬(黃須菜)群落,是最耐鹽鹼的群落,土壤含鹽量在1.5%以上,群落中除黃須菜成純叢外,有時亦可見到馬絆草。

(2)水域疏浚

首先,對濕地工程區內的粉煤灰沉澱池實施搬遷、拆除,並將粉煤灰全部外運,工程量約68.3萬m3。對工程區現有水塘、澇窪地進行地形調整,在濕地區原煤灰沉澱池處開挖景觀湖,兼具滯洪、攔蓄和景觀綜合功能,景觀湖佔地面積約205畝,設計底部高程為-0.50~-1.00m,水面高程為0.00m,開挖土方約10.9萬m3。同時,在景觀湖沿線開挖引水溝渠,將工程區內的各個水塘串通,水系涵蓋整個濕地區,設計塘、溪、池和濕地洲渚等景觀類型。本項工程需調整面積約480畝,開挖土石方約32.0萬m3,挖方可用於濕地圍堰、步行道和棲息島的建設。

遵循現有夾河防洪規劃,在不擾動夾河防潮大堤的情況下,設計在幸福南路北側、夾河防潮大堤處建設引水口門,開挖一條貫通整片濕地外側的水道。水道寬度25.0m,水深1.5m,將引水口門與景觀湖、海濱連通。本項工程需貫通水道2000m,水系疏浚需開挖土方10.0萬m3

同時,對現有夾河東岸的防潮大堤進行生態護坡改造,採用地理板框介質篩護坡技術堤岸坡角處採用了木樁+拋石的護岸技術,改造護坡段長1285m。

(3)植物修復工程

在保護現有植被資源的前提下,基於工程區內整治後的地形,根據不同水深栽植不同水生植物;同時對夾河防潮堤外側的灘地和濕地區內的道路實施防護林工程,種植紫穗槐、白蠟、刺槐、檉柳等耐濕、耐鹽林木;護坡栽植鹼蓬、蘆葦、白茅等耐鹽生物種。通過採取以上措施來保護夾河河口濕地的生態環境。

1)挺水、浮葉植物。在灘地及淺水處(0~1.2m),可選擇具較強凈化能力的植物:濕生植物(菖蒲、黃花鳶尾、水芹和千屈菜)、挺水植物(水蔥、香蒲、蘆葦、茭白);水深較深處(1.0~2.0m),選擇具有凈化能力和觀賞能力的浮葉植物(蓮、野菱、睡蓮和芡實)。通過構建、修復水生植被,以提高濕地系統的水質凈化能力及生態穩定性。

種植面積:400畝。

2)沉水植物。在濕地系統內的深水區,選種常見的喜溫、且具較強凈化能力的金魚藻、苦草、黑藻、紅線草及喜涼的菹草,不同植物分片進行種植。

設計參數:覆蓋率50%。

種植面積:150畝。

3)濕生、耐鹽植物。在自然土坡種植草皮,草種選用當地常見草類。常見種類包括耐旱、耐濕灌木和草本:薔薇、結縷草麥冬、狗牙根、苜蓿等,及鹼蓬、蘆葦、白茅等耐鹽生物種。在生產路兩側栽植垂柳、紫穗槐、白蠟和池杉等植物。

種植面積:404畝。

4)防護林改造。對夾河河口濕地區的防護林地開展生態林業,林地樹種主要以耐鹽、耐濕苗木如赤松、刺槐、紫穗槐、檉柳、濕地松、池杉、水杉和落羽杉等,構建河口灘地生態林。

種植面積:246畝。

夾河生態園規劃區位於煙台市中部,芝罘區西南側,南側緊鄰萊山機場,西側與福山區及開發區隔河相望。范圍包括外夾河、大沽夾河及其東岸地區,具體為:南起東珠岩夾河,北至入海口,東起鐵路線、青年南路及芝罘區東界,西至夾河,佔地約35.89km2。夾河下游生態濕地公園,是以夾河為主幹,以夾河沿線的東珠岩濕地區、綠島濕地區和夾河河口濕地區為節點,構建「一廊、三區」的夾河河道走廊濕地系統。建設規模11438畝。主要任務是通過建設和恢復夾河沿線濕地系統,恢復和保護夾河自然濕地,逐步恢復夾河濕地的生態功能,確保河流生態系統的生態完整性和生態安全性,最大限度地發揮濕地的景觀與生態服務效益,實現飲用水水源地的生態修復和水質保障,達到增加生物多樣性、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氣候和涵養水源的目的。

Ⅳ (二)膠東半島沿海地區的地下水庫工程

1.地下水庫建設條件與效益分析

(1)地下水庫修建的必要性

山東省淡水資源雖然偏少,若適當提高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率,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最佳經濟效益,自力更生,解決供水問題是可能的。解決供需矛盾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逐步提高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率,增加供水量;節約水資源;減少需水量。發展地下水庫,增加供水量。

膠東半島及萊州灣地區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現,全年有2/3集中在汛期的2~3個月,而該期的降水又有2/3集中在二十幾天內的幾場暴雨中;區內河道獨流入海,地形坡度大,源短流急,降雨後河水暴漲暴落,攔蓄利用不便,現狀平均攔蓄利用率僅40%左右,其中僅膠東半島平均每年就有約49億m3河川徑流量白白排入大海。與此相對應,該區長期以來依靠超采地下水維持全區逐年增長的工農業和城鄉生活用水,局部區域超采嚴重。

對於膠東半島這樣的缺水地區,提高水資源可利用量的主要途徑就是充分挖掘當地水資源潛力,提高地表徑流的攔蓄利用率。但要做到這一點僅靠地表攔蓄設施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目前區內適於修建地表水庫的地方已經很少了,而且隨著人類技術經濟活動的不斷加劇,人口密度的增大,修建地表水庫造成的土地淹沒、居民搬遷、地表設施的拆遷等所需費用將會越來越高。同時地表攔蓄所造成的水面蒸發損耗很大,據淄博市太河水庫監測資料,太河水庫由於在修建過程中防滲處理較好,壩下沒有滲漏條件,當下游入庫流量4萬m3/d時,庫內水位穩定不變,這說明每日水庫蒸發消耗量與流入量相等,即水庫日蒸發量達4萬m3/d,等於一個中型水源地的開采量。修建地下水庫,利用地下庫容進行水資源的聯合調蓄,是提高地表徑流攔蓄率的重要手段。

(2)地下水庫建庫條件分析

膠東半島低山丘陵區濱海平原和山間河谷平原第四系厚度較大,含水層顆粒粗且厚度大,具有較大的調蓄空間,況且這些地區地下水開采強度也較大,並引發了海水入侵災害,使得已建水源地供水能力受到較大限制,修建地下水庫即可以阻止海水入侵的發展,又能提高水源地供水能力。所以濱海平原和河谷平原具備修建地下水庫的水文地質條件和較強的水資源和環境需求。

本次調查在分析了膠東低山丘陵區地質環境條件的基礎上,共選出了18處地下水庫庫址,其中5處已建成使用,4處已列入規劃(表7-2)。這18處地下水庫總庫容達11.10億m3,最大調節庫容之和為5.93億m3,最大調節庫容占總庫容的比例為53%;建庫前庫區地下水可開采量總和為3.27億m3/a,建庫後達到5.02億m3/a,可開采量增大54%,水資源效益相當明顯。另外,18處地下水庫中有13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問題,在這些地段修建地下水庫,可有效遏制海水入侵災害,取得顯著的環境效益。

表7-2 膠東半島地下水庫基本情況一覽表

續表

(3)地下水庫庫址選取的基本條件

根據膠東半島地區地質環境條件分析,區內地下水庫宜選在山前沖洪積平原、濱海河谷平原地區,在具體確定水庫庫址時主要考慮以下五個基本條件:

1)理想的地表攔蓄條件。地下水庫區首先應具備暫時性的地表蓄水場所,地形較平緩,以便為地表水下滲補給提供足夠的場地和時間。所以主要河流的河床及兩側沖洪積平原區是較理想的庫址,可以通過在河床上修建攔河閘攔蓄地表水。

工作區已建成的三處地下水庫均位於河流中下游平原,地面坡降小於2‰,天然河床較開闊,河床與河漫灘寬度一般250~800m,具有建壩後回水距離長、攔蓄能力強的特點,適於修建攔河壩。目前三處已建地下水庫建有河道攔河壩15處,總攔蓄庫容達1220萬m3

2)良好的地下水調蓄條件。庫區含水層儲水空間大,滲透性較強,埋藏深度不大;包氣帶岩性顆粒較粗,且沒有大面積分布的弱透水層,有利於降水入滲和地表水下滲補給;含水層產狀較平緩,具有相對較封閉的邊界條件,基底地層透水性較弱。

以擬建的膠州市洋河地下水庫選址為例,洋河下游冷家村以東河谷平原地下水為第四系孔隙承壓水,主要含水砂層以上有8~10m厚的砂質黏土和海相淤泥蓋層,是相對隔水層,不利於地表水和降水入滲,地下水調蓄條件差,該處庫址被舍棄,轉而選在河流中游、冷家村以西的較強富水地段。該區包氣帶岩性顆粒較粗,無相對隔水層,調蓄條件較好。

3)優越的補給水源條件。地下水庫庫區要求控制流域面積較大,以保證汛期有足夠多的地表徑流量,或者靠近跨流域調水線路,以保證枯水期尤其是連續枯水年出現時有充足的補充水源。補給水源除滿足數量要求外,還要滿足水質方面的要求,因為補給水會對含水層水質產生重要影響,一旦地下水因此而受到污染,治理起來難度相當大。

以即墨市鰲山衛—溫泉地區為例,該區濱海河谷平原從地表攔蓄條件、地下水調蓄條件、環境地質條件及供水需求方面比較適於修建地下水庫,但該區河流長度僅15km,流域面積僅92km2。由於流域面積小,河道即使在汛期也經常斷流,況且遠離西水東調輸水線路,很難獲得充足的補給水源,該處庫址被否定。

4)良好的環境地質條件。地下水庫庫區要求地質環境狀況良好,人口密度不大,工廠較少,無較大污染源,地下水現狀水質較好,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或盡管現狀水質較差,但通過地下水庫調蓄運行,水質狀況有逐步改善的可能。

黃水河地下水庫庫址選在了膠東半島人口密集區,區內有原龍口縣城,庫區的幾個鄉鎮駐地集體私營企業也較發達,這為水庫建成後庫區地下水質的惡化留下了隱患。結果由於庫區污水處理工程不配套,排污河溝密布,在地下水庫建成使用後的不到六年的時間內,海水入侵造成的地下水質惡化雖然通過修建地下水庫得到控制,但人為排污造成的地下水污染卻相當嚴重。目前庫區地下水TDS、總硬度、氯離子、「三氮」、硫酸根離子的超標區面積已經占庫區總面積的1/2以上。今後該水庫地下水環境的修復治理工作將是一項極為艱巨復雜的工程。

5)較強的供水需求,良好的供水和環境效益。要求庫區及附近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較突出,修建地下水庫可以解決當地工農業和生活供水不足,在保證安全運行的前提下,有利於改善環境,避免產生新的環境地質問題。

山東半島已建成的三處地下水庫區分布有龍口市、青島市、煙台市的主要供水水源地,地下水開采強度較大,建庫前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對水源地的正常使用構成了極大威脅。地下水庫的建成使用後,不但增大了水源地的開采能力,使三處地下水庫庫區地下水可開采量由43.6萬m3/d增長到72.5萬m3/d,而且有效遏制了海水入侵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供水、環境效益。

(4)地下水庫修建的生態環境效益

地下水庫工程的修建對於緩解供水危急、改善山東半島地區生態環境狀況將發揮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攔蓄地表徑流。山東半島地區降水集中,河流源短流急,汛期大量地表徑流棄泄入海,如此大量的地表棄水與該區缺水態勢相違背,所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這部分棄水對解決受水區供水危急意義重大。已有實踐經驗表明,修建地下水庫工程可有效攔蓄地表徑流,減少入海棄水量。以龍口市黃水河為例,黃水河多年平均入海徑流量為9800萬m3/a,在地下水庫建成後,通過庫區的4座河道攔河閘及5000眼河床補源滲井平均每年可奪取地表徑流棄水2220萬m3/a。

蓄存引調江水。由於西水東調調水工程建成運行後,調水量在時間分配上將於受水區需水量不一致,農灌季節需水缺口將由冬季調水量補充,冬季調水量單靠地面水庫無法蓄存得下,需要利用地下水庫作為蓄水場所。山東半島23處地下水庫的最大調蓄庫容總和達25.73億m3,而作為區內的峽山水庫、王屋水庫、門樓水庫、米山水庫、沐浴水庫、棘洪灘水庫等八個大型骨幹蓄水水庫的興利調節庫容總和僅為13.5億m3,僅是這23處地下水庫最大調蓄庫容的52%,由此可見地下水庫巨大的調蓄潛力。

從根本上改善區內生態環境狀況。山東半島地區由於地下水超量開采引發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地質問題,主要表現為區域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海(咸)水入侵和地下水質持續惡化等,治理上述問題需要從恢復與改善地下水環境狀況入手,地表水與地下水聯合調蓄是主要治理的手段之一。以萊州灣南岸山前沖洪積平原為例,由於近年降水偏少,河流上游地區水資源攔蓄利用量增大,使得下游沖洪積平原區地表徑流減少、河道乾枯,地下水常年入不敷出,已形成大面積區域水位下降漏斗,造成鹹水入侵、地下水質惡化,同時由於地下水位埋深加大,降水、地表水入滲補給量減小,又加劇了水資源不足。地下水庫工程建成運行後,可通過回補水源逐漸抬高地下水位,改變地下水水動力條件,加強地下水循環,增大地表水入滲補給能力,將能夠使區內較突出的環境地質問題得到徹底根除。

保護濱海河谷地區地下水水源地,增大地下水可開采量。山東半島濱海河谷地區第四系含水層厚度較大,顆粒較粗,為區內富水地段,已建的地下水水源地均處於這些地區。由於靠近海岸,且中、上游地區修建了大量的水庫、塘壩,將流域內地表徑流節節攔蓄,使富水區地下水補給量減少,出現地下水位負值漏斗,造成海水入侵,水源地供水能力受到極大遏制。在這些富水地段修建有壩地下水庫系統工程,可在阻止海水入侵的同時,增大庫區地下水可開采量。

2.膠東半島沿海地區地下水庫類型與主要水庫特徵

膠東半島自1995年始相繼修建了三處地下水庫,依次為黃水河地下水庫、大沽河地下水庫和大沽夾河地下水庫,這些地下水庫在實際運行中均取得了明顯的水資源和環境效益。

(1)黃水河地下水庫

1)地下水庫基本情況。黃水河地下水庫修建於1995年,主壩長5996m,壩體平均深度26.7m,庫區面積51.82km2(圖7-1),為提高庫區入滲能力,黃水河河道開挖了7000多眼人工滲井。

庫區南部分布變質岩,為隔水邊界;東部叢林寺河以南分布古、新近系砂礫岩、黏土岩,屬弱透水層,為良好的隔水邊界;西部羊嵐—宋家疃一帶,地貌上為山前傾斜平原區,據調查為貧水區,地層透水性較弱,應視為隔水邊界。庫區基底為古、新近系砂礫岩、黏土岩,為良好的隔水底板;隔水底板起伏較大,形成兩個低窪區,一個位於地下水庫中上游鎮沙村附近,一個位於地下水庫下游周家村東,其間的澗村—冶基—唐家集一線有一近東西向隆起,上覆第四系明顯變薄。

庫區包氣帶岩性分為砂質黏土、黏質砂土和砂,中下游有5.8km的河道表層分布了厚約3~17m,且分布穩定的黏性土層,透水性較差。庫區第四系含水層厚度10~30m,主要岩性為礫質粗砂,富水性強。各含水層之間及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存在良好的水力聯系(圖7-2)。

圖7-1 黃水河地下水庫庫區條件圖

2)地下水庫調蓄功能分析。地下水庫總庫容5288.8萬m3,死庫容1402.4萬m3,最大調節庫容3886.4萬m3

經多年調算(1960~1990年),建庫前庫區多年平均降水入滲補給量562.3萬m3/a,河流入滲補給量1270.5萬m3/a,地下徑流補給量230萬m3/a;建庫後河流入滲補給量為3518.8萬m3/a(圖7-3),較建庫前增大177%。庫區地下水補給量以河流入滲補給量為主,建庫前和建庫後分別占總補給量的62%和82%。

(2)大沽河地下水庫

1)庫區水文與地下水開采。大沽河是膠東半半島主要河流,全長179km,主要支流有小沽河、洙河、五沽河等,流域面積4162km2。據南村水文站資料,1981年以前基本常年有水,斷流時間很短;1981~1989年,除1985年外,大部分時間斷流,其中1981年、1983年、1984年和1989年全年斷流;1997~1999年一般徑流時間為7~9月份,以8月份最大,最大年徑流量為2.192億m3/a,最小為0.088億m3/a,不同降水年份徑流量差別較大。

大沽河流域內建有大型水庫2座,中型水庫6座,總攔蓄能力3.7億m3,另外還有眾多的小型水庫、塘壩,目前大沽河河道有攔河壩7處。

庫區農業開采程度較高,在平面上近於均勻開采,但在時間上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多集中在枯水季節。工業開采採用大面積分散井群相對集中的開采方式,在平面上近於不同強度開采地段內的均勻開采。庫區歷年地下水開采量為3133萬~11323萬m3/a(表7-3),開采強度7.43萬~26.85萬m3/(km3·a)。

圖7-2 黃水河地下水庫水文地質剖面圖

圖7-3 黃水河地下水庫建庫前後補給量組成圖

表7-3 大沽河地下水庫歷年地下水開采量統計表

2)地下水庫地質背景條件。地下水庫區第四系厚度一般5~17m,主要含水層為沖積—沖洪積砂及砂礫石層,大致沿大沽河現代河床發育的古河谷中,平原形態呈近南北向的狹長帶狀,寬度一般5~7km。垂向上第四系呈雙層結構,上部以黏質砂土為主,厚度一般2~5m,沿現代河床部分河段上部地層缺失,形成所謂「天窗」。黏質砂土之下為砂、砂礫石層,厚度一般4~8m,在縱向上南部最厚,平均5.89m,北部最薄,平均4.93m,中部介於兩者之間,平均5.03m。在橫向上,古河道中心部位厚度最大,向兩側砂層厚度變薄至尖滅,顆粒變細。

庫區基底地層為王氏組黏土岩、砂岩和青山組玄武岩,其中黏土岩占絕大部分面積。

地下水水力性質基本上屬於潛水,在「天窗」部位及開采狀態下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時呈現典型潛水性質。庫區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河水補給,三者轉化關系明顯。由於近年庫區地下水位大幅下降,不具備地下水轉化為地表水的條件,但十分有利於地表水向地下水轉化,盡管河道長期斷流,一旦產流隨即轉化為地下水。

庫區地下水開采屬於大面積均勻開采,沒有形成明顯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水力坡度較小。

3)地下水庫基本情況。大沽河地下水庫建成於1998年,庫區面積421.7km2,儲水層在庫區邊緣逐漸尖滅,邊界為弱透水的黏性土或直接與不透水的黏土岩接觸,東西兩側邊界可視為隔水邊界。北界的大、小沽河出山口段、西北界辛庄—冷家莊段以及南界,因庫區內外儲水層連通,可視為透水邊界。

地下水庫總庫容38413.2萬m3,平均含水層厚度5.86m;死庫容14633.7m3,平均含水層厚度2.00m;最大調蓄庫容10236.0萬m3

大沽河地下水庫建庫後,「四枯一豐」降水周期內地下水庫合理運行情況下補給量構成如圖7-4所示。

建庫前庫區地下水可開采量為20萬m3/a,建庫後增加為30.2萬m3/a,可開采量增加51.1%。庫區地下水補給量主要是降水入滲和河流滲漏補給(含人工回灌補給),分別占總補給量的61%和36%。

圖7-4 地下水庫理想運行情況下補給量構成圖

(3)大沽夾河地下水庫

1)地下水庫修建的背景。煙台市是一座缺水型城市,10年一大旱,3年一小旱,特別是從1998年10月起,煙台市遭受了自1887年有資料記載以來降水量最小、持續時間長達32個月的大旱。至2000年年底,全市386座河流和5000多座水庫、塘壩全部乾涸,市區唯一地表水水源地門樓水庫蓄水量僅有700萬m3,僅占整庫容量的5%。這些水如供市區人口使用,僅夠支持40d左右。自來水廠各井群的地下水位已達到極限,55口水源井枯竭關閉。

2000年為延緩門樓水庫蓄水量急劇減少的局面,水利部門在門樓水庫西支流庫底向上挖滲水溝20多km,為防滲漏,用了最原始的土辦法,在滲溝底鋪了近7.1km塑料薄膜。地表水已經沒有挖潛餘地了,人們想到了地下水。

10年前就有人提出在夾河下游修建地下水庫的想法,但經過論證,專家發現上遊河流污染問題如得不到根本治理,修建地下水庫無疑會毀掉這片優質地下水源,於是煙台市政府開始加緊治理上游污染源,為日後修建地下水庫做好了前期准備。

2000年9月,當煙台市幾百萬市民面臨斷水危急時,市政府下決心修建地下水庫。

2)庫區地質背景條件。夾河地下水庫位於大沽夾河河谷平原,大沽夾河在庫區分兩支,西支稱內夾河,發源於棲霞小靈山,東支稱外夾河,發源於海陽牧牛山。內夾河中游建有門樓水庫,該水庫控制了上游來水的80%以上,總庫容1.97億m3,設計興利庫容1.33億m3。夾河河道有6處攔河壩,夾河入海口1處,內夾河2處,外夾河3處。大沽夾河入海口附近的夾河橡膠攔水壩,一次可蓄水250萬m3,年興利調節水量達1100萬m3,相當於一座中型地表水庫的調節水量。

庫區現有地下水集中開采區12個,包括自來水公司5個水廠及5個自備水源地,共有集中開采井100餘口,地下水設計開采能力24.4萬m3/d。

庫區第四系厚度10~80m,分布寬度1000~6000m。外夾河西牟以上,內夾河門樓水庫壩下至崇義,第四系厚度一般15~26m,多具二元結構,含水層岩性為砂礫卵石,潛水-淺層微承壓水,單井涌水量1000~3000m3/d。外夾河西牟以下,內夾河崇義以下至海邊,第四系厚度一般25~60m,呈三元結構,上部為粉細砂、亞砂土及亞黏土,中部為淤泥及淤泥質類砂土類,為相對隔水層,下部為砂礫卵石,自南向北厚度增大,沿海最厚達50m,上部賦存潛水,單井涌水量100~500m3/d,下部賦存承壓水,單井涌水量1000~3000m3/d。庫區基底地層為古元古界粉子山群變粒岩、片岩、大理岩及花崗岩類(圖7-5)。

圖7-5 大沽夾河地下水庫水文

庫區地下水除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外,還有河水滲漏補給和周邊基岩裂隙水側向徑流補給和農灌補給,其中承壓水還接受上層潛水的越流補給。地下水排泄主要為人工開采,其次為蒸發,從近年監測資料分析,地下水無徑流入海量。

3)地下水庫概況。夾河地下水庫工程於2001年10月竣工,地下壩建於宮家島—永福園—朱果山之間,全長3894m。主體工程是深30 余m的地下防滲壩,壩體厚1m左右,長3894m,平均壩高30m左右,採用高壓噴射灌漿法施工,灌注孔深入基岩1m。2000年11月東壩段一期工程施工,至2001年8月8日完工投入使用。

2001年水利部門進行庫區補源工程建設,施工補源滲井1000多眼,開挖補源滲溝38條。建成後的地下水庫庫區面積63.26km2,總庫容20520萬m3,最大調節庫容6500萬m3,建庫前庫區地下水可開采量為6500萬m3/a,建庫後可開采量達10930萬m3/a;河流入滲補給量(含人工回灌補給量)由建庫前占庫區總補給量的26%增大為建庫後的55%(圖7-6)。

圖7-6 建庫前後補給量構成圖

地下水庫建成後水利部門在大壩兩側的觀測井進行了水位和水質監測,結果表明大壩內側地下水位高出外側水位近1m,而且Cl-含量大大低於壩體外側監測井。

Ⅳ 煙台河道、水庫管養人員。自我介紹和說自己有哪些特長

住在鞍山,就讀東北大學,喜歡沱茶。(1) 自我介紹是向別人展示你自己的一個重專要手段,自我介紹好不好,屬甚至直接關繫到你給別人的第一印象的好壞及以後交往的順利與否。 (2) 自我介紹不僅僅是展示自己的手段,同時,也是認識自我的手段。古人雲:「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常言道:「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Ⅵ 山東煙台屬於什麼河流域

黃河流域啊,黃河長江是中國兩大流域,山東東營市是黃河入海口處,省內很多河流都是黃河的分支,當然是黃河流域了

Ⅶ (二)煙台市主要河流

煙台市域內,河網較發育,中小河流眾多,長度在5km以上的河流有121條,其中流城面積2以上的河有五龍河、大沽河、大沽夾河、王河、界河、黃水河和辛安河7條。主要河流以綿亘東西的昆嵛山、牙山、艾山、羅山、大澤山所形成的「膠東屋脊」為分水嶺,南北分流入海。向南流入黃海的有五龍河、大沽河;向北流入黃海的有大沽夾河和辛安河;流入渤海的有黃水河、界河和王河。其特點,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暴漲暴落,屬季風雨源型河流。

煙台市長5km以上河流3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300km2以上的河有五龍河、大沽夾河、王河、界河、黃水河、辛安河、大沽河7條,分別以半島屋脊為分水嶺,南北分流入海。南流入黃海的有五龍河、大沽河2條;北流入黃海的有大沽夾河、辛安河2條,入渤海的有王河、界河、黃水河3條。

五龍河。五龍河為境內最大的河流。其上游由西向東有自龍河(古稱九里河)、蜆河(又稱漩河)、清水河(古稱漳河)、墨水河、富水河(古稱昌水河)五條支流,於萊陽市城南五龍村西五龍口處匯合後稱五龍河,南流經丁字灣入黃海。五龍河發源於棲霞市牙山老廟頂(系主幹支流清水河的發源地),全長124km。其中上游清水河長73km,下游五龍河長51km。河道寬80~250m,平均坡降0.13%。流經棲霞、海陽、即墨、萊陽四市,總流域面積達2652.5km2(含上游五條支流的流域面積)。五龍河為季節性的山溪河流,流經地大多為丘陵區,河道彎曲,僅大彎就有72個。上遊河谷坡度大,水土流失重;下遊河谷平,河床有淤高現象,出現沙洲及河漫灘。

大沽夾河。由外夾河和內夾河兩條支流組成。東支流為幹流,稱外夾河,發源於海陽市郭城鎮牧牛山,全長75km,平均坡降0.13%;西支流為內夾河(又稱白洋河),發源於棲霞市城南小靈山一帶,全長65km。兩支流在福山區小沙埠村北2km處匯合後稱大沽夾河,經福山區勝利村北注入黃海。流經海陽、棲霞、牟平、福山等市區,總流域面積為2220km2。大沽夾河為典型的季節性雨源河流,流經地為低山丘陵區,河道彎曲,沖刷力大,中游側蝕重,下游沉積多,河床寬淺。

王河。古稱萬歲河。發源於萊州市三元鄉金石山和鵬鶴頂之間,流經三元、驛道、苗家、平里店、過西等鄉鎮境內,在三山島注入渤海,全長31km,流域面積312km2。為山溪性河流,上游為山區,中游為丘陵,下游為平原,河床寬50~100m。

界河。發源於招遠市道頭鎮鐵夼村西尖尖山南麓,流經道頭、招城、張星、辛庄等鄉鎮境內,於辛庄鎮北與膠州交界處注入渤海。全長45km,流域面積589.8km2

黃水河。發源於棲霞市寺口鎮西南幢一帶的群山中,向北經棲霞市寺口、蘇家店和龍口市豐儀、石良、諸由、羊嵐等鄉鎮,於黃河營東注入渤海。全長53km,流域面積983km2。流經地龍口石良鎮以南為丘陵區,以北為平原區。

辛安河。位於牟平區境內,發源於蠟山東麓,流經劉家夼、王格庄、高陵、解甲庄、武寧等鄉鎮境內,於西譚家泊村北注入黃海。全長41.5km,流域面積315km2。流經地解甲庄以南為丘陵區,以北為平原。河道平均寬150m,平均坡降0.37%。

大沽河。發源於招遠市會仙山,流經萊西、平度、即墨市境,於膠州市入海。全長179km,流域面積4631km2

Ⅷ (一)煙台市主要攔蓄工程

煙台市無客水入境,水資源補充完全依賴於大氣降水。因此,最大限度地攔蓄大氣降水,是解決煙台市工農業用水的主要途徑。

1.修建水庫、塘壩等,增加大氣降水的直接攔蓄量

根據近40年的水文資料,煙台市大沽夾河、東五龍河等主要河流,年均入海徑流總量分別達3億m3、5億m3,是煙台市五區缺水量的數倍。大沽夾河老嵐水庫已立項,工程建成後,大沽夾河徑流量將得到最大限度的攔蓄,城市水資源危機將得到進一步緩解。東五龍河流域僅觀河支流建有沐浴水庫,而富水河、清水河支流無大型水利工程,造成了東五龍河水白白流失。因此,應對攔蓄東五龍河水抓緊進行勘察和論證。

2.修建攔河閘,增加河川徑流的攔截和入滲

從防洪要求出發,河道去淤清障,裁彎取直,可以減少洪水的滯留時間,使洪水入海更為通暢,從而減少洪水的危害程度。但防汛措施實施後,減少了河床高水歷時,相應地降低了河水的入滲。煙台市大沽夾河治理工程中梯級攔河閘的建立,較好地解決了行洪和補源的矛盾,成效顯著。因此,在對河道進行防汛治理的同時,修建不同形式的攔河閘、壩,對水資源相對短缺的煙台市,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和應用價值。

3.河流入海口修建人字閘和過水閘,以減少海水浸染的影響

建立河口閘,可增加河水入滲,提高地下水位,並抵擋或減緩海水浸染的影響。

4.修建地下水庫,攔截地下潛流

對河口沖積平原區地下潛流進行攔截,可提高庫內地下水位,增加水資源可開采量。如龍口市地下水庫的建成,庫內水位普遍增加,效果顯著。大沽夾河沖積平原區地下截水壩的建設,使市區供水源地的地下水資源狀況必將得到較大改觀。

5.農業措施

高地堰、深水溝、山頂修水盆、山坡魚鱗坑、山溝壘石壩的農業措施,在減少水土流失的同時,也最大限度地攔蓄、截留了大氣降水,減少了坡面徑流量,增加了大氣降水的入滲。部分農村實施的地頭修建集水窖的方式,也是攔蓄大氣降水、減少坡面徑流的有效措施。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