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治理率
A. 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和農村環境治理有什麼區別
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一項重要手段。
農村環境保護事關農民的切身利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農村的和諧穩定。加強農村環境保護,不僅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任務,更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舉措。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治理,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環保意識。充分利用宣傳教育陣地,運用各類媒體大力宣傳治理農村環境污染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積極引導廣大農民摒棄陳規陋習,培養他們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強化他們的環保意識。
二是完善監管體系,強化落實目標責任。環保部門應不斷深入農村,檢查督促環保法規的落實情況以及環境監測、監察情況,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執法監督,建立環境報告制度,促進有關部門真正把環境管理和生產管理有機結合;在鄉、村、組三級建立鄉(鎮)長、村主任、組長負責的農村環保責任機制,細化任務,加強檢查,確保責任落實;建立激勵與約束機制,嚴格落實問責制,促使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走上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軌道。
三是加大綜合治理,全面開展環境整治。重點抓好水污染治理、飲用水源保護、固體廢棄物治理、人畜糞便污染治理和綜合利用,對污染和破壞農村環境的違法行為依法查處。全面落實農村環保「以獎促治」政策措施,率先針對重點流域、區域和問題突出地區開展集中整治,著力解決危害農民群眾身體健康、影響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如:清理積存垃圾和其他有礙觀瞻的雜物以及污水,重點治理農村亂堆亂放、亂搭亂建、亂倒亂流、亂種亂養、亂貼亂畫等「十亂」現象。
四是設立環治基金,建立環保長效機制。加大對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的資金投入,並建議設立專項基金,重點解決所轄地區污水和生活垃圾的處理。有條件的鄉鎮應該徵收垃圾處理費,設專(兼)職鄉村環衛人員,擔負一定范圍的保潔和環境衛生監督職責。同時,成立專門的農村基層環保管理機構,建立農村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從源頭上處理好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保護飲用水水源。要積極探索農村保潔有償收費制度,採取政府投、鄉鎮幫、村級為主的方式,確保農村環衛整治和保潔工作有經費保障。
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區別
從環境管理角度看,二者關系如下:
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基本是在幾個行政村或者一個鎮開展,具體開展范圍要由有關部門提供的
資金支持為基礎,按照有關整治規劃要求確定,如果資金量小,1個行政村也可以算作連片整治。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主要是典型示範作用;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是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進一步深化,是更大面積的典型示範,要探索出適合當地實際的農村環境治理之路。
B. 怎樣理解「鄉村振興戰略」
一是實現現代農業產業化。目前,我國農業發展方式仍比較粗放,傳統農業基本還是靠天吃飯。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發展現代農業產業,走現代農業產業化之路。一方面,要改變傳統的小農經濟生產模式,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機械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另一方面,還要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廣泛應用於農業,不斷完善農業的基礎科研、應用科研及推廣體系,不斷提高科技對增產的貢獻率,從而提高農業產品產量、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實現生產技術科學化。
二是實現生產經營信息化。其一,現代農業需要大量的信息資源支持。科學技術能夠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但是,光有這一點還遠遠不行。現代農業產業除了要具有較高的產量以外,還要形成產業經濟。這一切,都離不開信息資源支持。其二,現代農業產業化需要大量的信息技術支撐。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給現代農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互聯網+」帶動傳統農業升級,對農業商品的銷售方式帶來了突破性的改變,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發展現代農業的步伐。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方面的進一步運用,互聯網與農業深度融合的產業鏈模式將是農業現代化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其三,數字農業是未來現代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方向。數字農業以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自動監控等高新技術為基礎,力求節約資源,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均衡,以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這是農業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將有利於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三是實現鄉村治理法治化。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在鄉村治理法治化上狠下功夫。一方面,要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進村務公開,發揮社會各類人才、新鄉賢等群體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強農村法治思想建設,提高村民法治認識水平,特別要提高農民的法律保護意識,教育農民牢固樹立學法、懂法、愛法、護法、用法的思想觀念,增強個體法治意識,厚植法治文化,奠定堅實的農民法律保護基礎。
四是實現鄉風建設文明化。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證和體現。必須加強鄉風文明建設,用文明之風滋養美麗鄉村。需要注意的是,文明鄉風的形成離不開良好的氛圍,必須在營造文明鄉風的濃厚氛圍上下大力氣。在這一過程中,既要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調動起廣大農民群眾積極向上的熱情,凝聚起新時代億萬農民群眾全面建設現代化新農村的強大力量,還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中國農民吃苦耐勞、勤勞善良等優良傳統,進而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源泉。此外,充分挖掘並發揮當地優秀鄉土文化、創造新型的鄉村文明風尚,也是題中應有之義。總之,鄉風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的持久的工作,要堅持把精神文明建設貫穿於農村工作之中,堅持農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鄉村自治組織和文明骨幹分子的積極性,形成鄉村文明建設合力。
C. 日本、韓國怎麼樣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建設
日本——因地制宜型,造村運動
因地制宜型模式是指在鄉村治理中,以挖掘本地資源、尊重地方特色為典型特點,通過因地制宜地利用鄉村資源來發展和推動農村建設,最終實現鄉村的可持續性繁榮,以日本的造村運動最為典型。
二戰後,日本政府為了提升社會發展的速度,實行了一套城市偏向政策,注重發展城市工業,片面追求經濟發展,以求快速推動整個國家的繁榮。在這種策略引導下,勢必會導致城鄉發展的不均衡,造成農村發展的落後。
自主協同型模式是在城鄉差距十分大的國家或地區非常實用的一種鄉村治理模式。一方面,政府為了維護自身的合法地位,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需要對農村進行整治和改造;另一方面,長期處於貧困處境的農民,也非常願意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落後的現狀,改善生活質量和增加經濟收入。
D. 思考題140年前,我們通過農村改革拉開了改革開放大幕,40年來,我國鄉村發生了哪些巨變
應該是這個啦
40年來,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是農業現代化建設躍上新水平。國家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糧食產量由6000多億斤提高到1.2萬億斤,肉蛋菜果茶魚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依靠自己的力量,比較好地解決了歷朝歷代困擾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農業發展方式深刻轉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7.5%,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8%,農民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正在成為歷史。農業經營方式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各類新型農業主體超過300萬,新型職業農民超過1500萬人,帶動廣大小農戶邁向農業現代化。
二是農民生活水平踏上新台階。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由130多元增長到1.4萬多元,實際增長17倍多。農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從67.7%下降至31.2%,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增加近40平方米。脫貧攻堅成效舉世矚目。農村貧困人口由當年的7.7億減少到目前不到3000萬,譜寫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輝煌篇章。
三是城鄉融合發展邁出新步伐。農村基礎設施顯著改善,社會事業加快發展,農民社會保障從無到有,並與城市逐步並軌,農村基層黨建和鄉村治理不斷加強。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城鎮化率比1978年提高40.6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就業佔比由70.5%下降到27%,城鄉居民收入比由3.3∶1下降到2.7∶1。
農業農村發展持續向好,保證了國家大規模城鎮化、快速工業化對農產品和勞動力的需要,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化解各種風險挑戰提供了堅強保障,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E. 鄉村振興戰略比新農村建設是質的提升嗎
是的。
鄉村振興戰略,這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鄉村領域的具體落實,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將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容與新農村建設相比較,內涵與外延都有很大的提升。
1、「產業興旺」代替了「生產發展」,突出了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和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2、「生活富裕」代替了「生活寬裕」,標志著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要有更大的提高;
3、「生態宜居」替代了「村容整潔」,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了鄉村建設極其重要的位置;
4、「治理有效」替代了「管理民主」,強調治理體制與結構的改革與完善,強調治理效率和基層農民群眾的主動參與。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四點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農村產業興旺的基礎,發展現代農業是產業興旺的重要內容,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鄉村治理機制的改革與完善。
(5)鄉村治理率擴展閱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鄉村領域的具體落實,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將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容與新農村建設相比較,內涵與外延都有很大的提升。
「產業興旺」代替了「生產發展」,突出了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和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生活富裕」代替了「生活寬裕」,標志著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要有更大的提高;「生態宜居」替代了「村容整潔」,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了鄉村建設極其重要的位置;「治理有效」替代了「管理民主」,強調治理體制與結構的改革與完善,強調治理效率和基層農民群眾的主動參與。
F. 如何提升村級治理水平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層基礎,是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治理水平關系黨和國家的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落實,也關系農民切身利益。在推進鄉村治理的具體實踐中,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更大視野拓展工作思路,在實行村「兩委」負責人「一肩挑」的基礎上,推行村醫村教進班子、法律顧問進鄉村、農民辦事不出村等舉措,有效提高了鄉村治理水平。
村醫村教進班子,促幹部來源多元化。農村工作頭緒繁多,提升鄉村治理能力,關鍵在人、在幹部。然而,長期以來,農村人才外流現象嚴重,年輕的、有能力的大都「孔雀東南飛」,導致有的村幹部不得不長期留任,缺乏新鮮血液補充。近年來,恩施州拓寬選用村幹部視野,實行「村醫村教進班子」。按照個人自願與群眾認同、崗位需要與業務對接、組織引導與依法進入原則和雙向選擇、組織考察、選舉任命程序,將政治素質較高、群眾基礎較好、服務能力較強的村醫村教及農村獸醫、電工、致富帶頭人等選進村「兩委」班子。這樣,可以充分發揮村醫村教文化素質較高、聯系群眾廣泛等優勢,優化班子結構,增強隊伍活力,有效解決基層組織幹部隊伍年齡老化、能力弱化等問題。
法律顧問進鄉村,促治理秩序法治化。治理的核心在於協調各方利益。法治體現公平正義理念,具有權威性、規范性,是協調各方利益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法治中國建設的大背景下,鄉村既是基層治理法治化的薄弱環節,也是重要突破口。長期以來,一些農村群眾法律知識欠缺、法治意識淡薄,在表達利益訴求時方式常常不夠科學合理,有的甚至採用違法方式,對社會穩定造成了負面影響。對此,恩施州大力推行「法律顧問進鄉村」,由政府主導組建法律顧問團、「法律診所」,採用購買服務的方式,定期開展法律宣講和法律援助;法律顧問按照政府「點菜」、自己「下廚」的方式,著力解決涉法涉訴案和信訪積案;按照群眾「動嘴」、自己「跑腿」的服務模式,以「法律診所」為載體,定期「坐診」或主動「預約」,為群眾開展全方位法律援助服務。
農民辦事不出村,促治理方式現代化。治理方式現代化是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和重要抓手。這不僅是手段方式的現代化,更重要的是體現以人為本、便民利民惠民的服務理念。一些農村地區由於思想觀念落後、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薄弱,推進治理方式現代化存在「先天不足」。加上一些部門存在不良工作作風,群眾辦事成本高、效率低、周期長的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恩施州以轉變行政觀念為前提,樹立「讓群眾少跑腿、讓數據多跑路」的理念,努力實現農民辦事不出村。以信息技術手段為支撐,建立以縣市政務服務中心為龍頭、縣市直相關部門服務窗口和鄉鎮(街道)便民服務大廳為主體、村級便民服務室為基礎的「一網式」服務體系;以簡政放權為突破口,把與農民利益息息相關的20多個部門7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授權給村便民服務室直接受理;以完善服務內容為抓手,積極整合部門資源,為群眾提供惠農補貼領取、電費收繳、話費充值、匯款轉賬、網上購物、產品供求信息等綜合服務。
G. 什麼是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蓋率
區域范圍內進行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占總行政村的比率。
H. 中國82年92年城市和農村的糞尿還田率,污水處理率,垃圾處理率
截至2001年底,我國個城市建有各類生活垃圾處理廠(場)740座,年垃圾處理量為7835萬噸。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率已由20世紀八十年代初的2%提高到現在的58.2%。「十五」計劃提出,要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強化城市垃圾污染的綜合治理,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要達到65%。我國的城市生活垃圾目前以每年5%至8%的速度增長,近一半的垃圾沒有經過無害化處理。面對這一嚴峻的局面,加快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已迫在眉睫。
本報訊(記者閆雪靜)目前,本市城區90%的污水均可通過地下排污管道流入污水廠,進行處理後達標排放。記者從市水務局獲悉,去年,市區9座污水廠共處理污水7.8億立方米,污水處理率達到90%,比上年提高20%。此外,郊區新城污水處理率也由40%提高到70%。
去年,本市加大水環境建設和治污力度。日處理能力60萬噸的小紅門污水處理廠投入運行,新建污水管線400餘公里。市區污水處理率首次達到90%,提前完成了2008年污水處理規劃。郊區新城14座污水處理廠投入使用,處理污水1.7億立方米,污水處理率提高到70%。農村地區新建216處小型污水處理設施,鄉村污水處理率達到21%。
作為切斷污水的重要環節,去年,河道治理、水體還清成效顯著。多年黑臭的涼水河水質開始還清,清河下段河道治理開工建設,北護城河、壩河、清河導流渠、仰山大溝等河道完成治理,奧運主場館周邊水系環境改善,永定河、潮白河、溫榆河生態治理效果明顯。全市達到飲用水源標準的二類、三類水質河道達到56%。
為截住山區污染源,去年建設清潔小流域10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0平方公里,100個村莊污水、垃圾集中處理,80個村實現雨水、中水綜合利用。
經處理後的再生水可用於工業、城市綠化、道路噴灑、洗車等。去年,本市再生水利用量達到3.6億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1億立方米。建成大興20萬畝再生水灌區,六廠中水西送工程,向西郊工業區供給中水3000萬立方米。清河等中水廠採用膜處理技術,水質達到國內先進水平。RJ185 我縣農村人口達35.85萬人,產生人糞尿總量294326噸,糞尿使用總量120997噸,使用率為41.11%;還田總量為90243噸,還田率30.66%;糞尿處理總量121471噸,處理率41.27%。生活垃圾產生總量為91417噸,生活垃圾綜合利用量22536噸,利用率24.65%。目前,我縣的生活垃圾主要是集中到南方復合肥廠統一處理。生活污水產生總量7886934噸,處理量1071100噸,污水處理率為13.58%,處理率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