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治理朱
『壹』 黃河的治理方案
一,從長遠出發,重點治理水土流失,對黃河水土流失嚴重的中上游保護和增加森林面積,提高植被覆蓋率,嚴禁開荒,提倡家畜圈養,減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含水量,改善生態環境。營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其次要不斷疏通河道,合理利用調配水庫水壩的水來沖刷河床,減少泥沙沉積,加深河道。
二,統籌兼顧,統一規劃,合理科學用水,避免漫灌等浪費水資源。這兩年好像抓的有點成效,斷流時間縮短甚至不斷流。
三,經濟發展要從全局考慮,既要考慮經濟效益,又要考慮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也就是說在發展經濟同時要盡量避免廢氣廢水廢渣污染環境,保持自然環境不受破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貳』 黃河如何治理
感受黃河
中國第二大河.上游有3源:西源瑪曲,又稱約古宗列渠,源於巴顏喀拉山脈中部的雅拉達澤山東麓的約古宗列盆地西南緣;中源卡日曲,又稱喀喇渠,發源於巴顏喀拉山脈中部的各姿各雅山北麓;南源多曲,源於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的日吉山附近.在這3條源流中,瑪曲為黃河正源說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若依據"河源唯遠"的原則,在3條源流中以卡日曲最長(190.1千米),它比瑪曲(171.5千米)長18.6千米,因此也有主張以卡日曲作為黃河正源.中國水利部及黃河水利委員會仍以瑪曲為黃河正源.從青海省的瑪曲為源頭,東流經四川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陝西省,山西省,河南省等,在山東省墾利縣注入渤海.全長5464千米,流域面積75.24萬平方千米.
___
聆聽黃河
獻出愛心
黃河已經是一條被人類深刻影響和干擾的河流,未來應如何治理,才能既保障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又能保障這條古老而又偉大的河流生生不息,造福於人民,是一個值得深思而又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也是制定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
___ 未來黃河治理的核心難題有三個:一是黃河的巨量泥沙如何處理和利用,這是黃河難治的症結,它不僅關繫到黃河的防洪安全,也關繫到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二是依據黃河水資源的變化,如何合理配置,有效解決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以及維持河流生命對水資源的需求.三是如何保護和改善黃河的生態環境.解決這三個問題的關鍵是: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護,增水減沙.
朱佩玲委員:治理污染 拯救黃河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中華兒女的驕傲,五千年來她成就了一個又一個歷史文明。然而,近年來,黃河污染加劇,已超出了黃河水環境的承載能力。目前黃河幹流近40%河段的水質為劣五類,基本喪失水體功能,黃河流域每年因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15億~156億元。
「母親河」的水量並不豐沛,但卻以佔全國河川徑流2.4%的有限水資源,滋養著全國12%的人口,灌溉著15%的耕地。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黃河流域廢污水排放量比20世紀80年代多了一倍,達44億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斷發生,黃河中下游幾乎所有支流水質常年處於劣五類狀態,支流變成「排污溝」。黃河污染觸目驚心。
黃河擔負著沿黃地區50餘座大、中城市和420個縣的城鎮居民生活供水任務,黃河污染給城鎮居民供水安全帶來巨大威脅。2003年,黃河發生有實測記錄以來最嚴重的污染,三門峽水庫蓄水變成「一庫污水」。
蘭州、銀川、包頭、新鄉、開封正在飽受水污染之苦。農村的不少地方出現了用黃河水澆地,作物減產、燒死莊稼的事件。
寧夏石嘴山市黃河水廠,主要是通過處理黃河水向部分城市居民供應飲用水。然而,從2001年開始由於黃河水質急劇下降,水廠的處理難度不斷加大。水裡的氨氮、揮發酚等含量過高,消耗了大量用於殺菌的氯,水廠不得不將加氯量由原來的處理每升水使用0.15毫克增加到4毫克左右,而用於澄清、處理有機物的葯料也在成倍增加。去年和今年春天這家水廠還曾多次被迫停止處理。
工業污染多年來一直是黃河水污染的「禍首」。從青海,經甘肅、寧夏,至內蒙古,黃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屬、造紙等高污染的工業企業林立,產生出了大量污染物。生活污水和過量施用化肥、農葯造成的「農業污染」目前也呈現加重趨勢。同時,沿黃一些城市生活垃圾加劇了污染。
甘肅白銀有色金屬公司是黃河白銀段最大的廢水排放源。重金屬污染物大多來自白銀公司下屬的冶煉廠。作為我國銅冶煉的老企業,冶煉廠已運行40多年。甘肅省環保部門、甘肅省經貿委曾兩次決定對這個廠限期治理。2002年,環保總局與原國家經貿委再次對其限期治理,要求到2005年必須實現達標排放。目前,冶煉廠的治理項目仍無實質性進展。
舊的高污染源還沒有徹底治理,新的高污染項目又在西部上馬。據悉,一些東部污染企業在招商引資的旗號下湧入西部地區。寧夏石嘴山市2004年1至4月份引進的70個項目中,高耗能的項目就有43個,部分已經投產的項目其環保後續工作也沒有跟上。近年來黃河寧夏段在工業污水排放減少的同時,生活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比例不斷加大,成為黃河污染治理的新重點。
據寧夏回族自治區環保局數據顯示,2003年,黃河寧夏段年排放廢水2.35億噸,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已達到了1.28億噸,占廢水排放總量的54.4%。廢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10.15萬噸,工業和生活廢水中的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分別為7.64萬噸和2.51萬噸。
伴蹲著經濟的高速發展。黃河污染治理的老問題尚未完全解決,新污染,新問題又在不斷顯現。目前黃河流域的水污染已由集中的工業點源污染逐漸變化為工業點源污染與農業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並重。生活污染的影響力逐步加大,農村環境保護和農業化肥、農葯、畜禽糞便污染防治,已成為污染防治工作的新重點、新難點,並逐步呈現出污染結構多元化和污染因素的復雜化。
污染之「痛」痛在經濟結構,黃河流域工業結構一「重」二「小」,與水環境特點不相適應,使河道徑流越來越小的黃河要接納越來越多的工業污水。「重」主要表現在蘭州、白銀、包頭、寶雞、西安、咸陽等地重工業高度集中,超出環境容量。黃河最大支流渭河流域是陝西的工業基地,而渭河流域年污水排放量達8億噸,占黃河流域排污總量的18%。目前,渭河已成為「關中下水道」,大部分河段失去自凈能力。「小」主要表現在黃河中游一些地區趁國家加強對淮河、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大量關停污染企業之機,低價買設備,上了許多「十五小」工業,接下了「污染接力棒」。這些小污染企業點多面廣,治理難度很大。
我們認為,黃河污染問題是目前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必然現狀,污染越治越嚴重的根本原因,主要是近些年黃河中上游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太快,而治理污染的投資和速度無法同步跟進。為此建議:
1.將市場機制引入污染防治領域。通過市場作用,從原來「誰污染誰治理」的企業個體行為,引申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分工和供求關系,形成社會化、專業化的環保企業乃至環保行業,向污染責任方提供商業性環保服務,逐步實現環境治理市場化、社會化、企業化。同時,在企業比較集中的工業園區鼓勵多家企業污染處理設施共建共享和治污設施專業化運行,提高治污設施處理效率,降低污染治理費用,逐步解決普遍存在的投入大量資金建成的環保設施,不能充分利用的問題。
2.樹立「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新治河理念。一是劃定黃河水功能區,根據黃河水資源量和水流的納污能力,提出各省(區)允許排入黃河的污染物總量,實行省(區)際斷面水質行政首長負責制;二是依法治污,在相關法規中明確相應的水污染超標處罰措施,對於污染超標省(區)要停止審批新的水資源利用項目;三是建立和完善水利、環保聯合治污機制,在排污監測和監管處理水污染突發事件上統一行動、團結治污。
3.國家應進一步加大力度推行綠色GDP,把環保工作納入地方黨政一把手的政績考核。
4.環保體制需要進一步理順,實行垂直管理,脫離地方的制約。
5.給予環保部門更大的執法權。如處罰力度,關停污染企業等。
6.地方新上項目論證必須有科學的決策程序,有環保部門參與,對新上項目,如果發生大的污染事件,實行事後決策追究制度,以加強地方「一把手」對黃河污染監督管理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7.應該在具備了有效的監測網路基礎上,探索建立排污區域賠償制度,讓過度佔有資源者付出應有代價。可以通過「排污收費」的辦法,由河流段面水質不達標者,向下游提供補償,迫使沿黃地區政府加大對本地區污染的治理。
總歸一句話:多說不如多干,虛干不如實干!
『叄』 關於黃河的治理措施
對黃河綜合治理方略的思考
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流經乾旱、半乾旱地區,為西北、華北地區提供了寶貴的水資源,是北方地區重要的生命之源。黃河流域侵蝕嚴重,河床不穩定,水體污染嚴重,生態環境脆弱。黃河水利委員會提出了「維護黃河健康生命」的口號,將黃河的治理轉向多目標治理。筆者根據國內外河流治理的經驗教訓,對黃河的綜合治理提出以下幾個觀點。
一、控制溝道下切是控制侵蝕的根本
黃河流經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黃土高原地區,過去每年約有16億噸泥沙進入下游,約有4億噸泥沙沉積在河床上,對黃河下游兩岸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我們通常把由坡面徑流集中沖蝕土壤和母岩並切入地面形成較大溝壑的侵蝕形態稱為溝道侵蝕。溝道下切是細溝侵蝕和坡面侵蝕的誘因。溝道下切造成岸坡和支溝坡度變陡、細溝侵蝕和坡面侵蝕加劇,因此控制溝道下切是控制侵蝕的根本。侵蝕導致土壤中的營養元素流失,使土地變得貧瘠。同時,進入黃河的泥沙攜帶的營養物質使得河湖水質富營養化。
控制侵蝕的根本是控制溝道下切和溝頭上溯,可以通過水利工程和生物工程進行聯合控制。水利工程主要指建設淤地壩群,攔截黃河上游侵蝕產生的泥沙,使其淤積在溝道內,抬升溝道河床,降低坡度,從而達到穩定溝道的目的。近年來,黃土高原地區的淤地壩建設在攔沙和控制溝道侵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生物工程是指在溝道內或溝道兩側的坡面上種植能夠有效控制侵蝕的植被,以保護河道和邊坡,防止沖刷和侵蝕。研究表明,坡面植被覆蓋率恢復到70%就可以使溝道侵蝕產沙減少75%以上。生物工程式控制制侵蝕的關鍵在於選擇適當的物種。若物種選擇得當,不僅可以控制侵蝕,還能增加生物多樣性。
1986年,錢正英通過調查研究提出了以開發沙棘資源為加速黃土高原治理突破口的科學建議,使沙棘灌木在黃土高原大面積種植。沙棘又名醋柳、酸刺、黑刺,系胡頹子科,是一種具有良好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的植物,適應性強,根系發達,有極強的萌生能力,可以通過無性系生長實施種群擴散,並依靠生理整合和覓養行為提高基株適宜度和分株存活概率。沙棘根系具有較高的固氮能力,對增加土壤有機質及氮的含量、改善土壤結構、提高林地生產力等都具有重要意義。研究發現,種植沙棘可以有效攔沙蓄水,促進當地其他物種的生長,提高生物多樣性,具有良好的生態效應。
二、增阻降速是穩定河勢的重要措施
穩定的河勢對河流健康至關重要,而降低流速是穩定河勢的重要措施。降低流速主要取決於河床的阻力結構。彎曲的河道、河道內的大卵石以及灘地上的植被等都是河床阻力結構的一部分。這些阻力結構能夠降低水流流速、防止河道沖刷和穩定河勢。目前,一些河流治理工程破壞了河床的阻力結構,引起了很多問題。從河流綜合管理的角度來看,河道裁彎取直、灘地清障減糙以及渠化工程等都是不利於河流健康的。當然,降低流速會導致泥沙落淤,所以增阻減速宜從上而下進行。從河流整體看,增阻降速從根本上減小了泥沙侵蝕和運動的動力,河床演變速率減小,河勢逐漸穩定。
彎曲是河流的本性,將蜿蜒的河流改成順直違背了河流的本性。裁彎取直集中了水流能量,引起河道沖刷和河岸侵蝕,導致河道不穩,並破壞了水生棲息地,影響了水生物的生存。灘地植被可以降低洪水流速,延長洪水推進時間。許多學者研究了灘地植被影響河流水力特徵和地貌特徵的機理。灘地植被可以通過增加阻力和降低近岸流速來保持河道地形的穩定,並通過其根系增加河岸穩定,加速灘地和岸邊淤積。河道渠化工程對河流地貌和生態都會產生不利影響,用混凝土硬化河道和河岸改變了河流原來的屬性。光滑河岸相對於自然河岸糙率要小很多,導致近岸流速提高,威脅河岸和大堤安全。人們已經認識到光滑河岸不利於防洪安全,一些地方為控制近岸流速,將大石塊鑲嵌在光滑護岸上以增加河岸糙率。
降低流速不僅有利於穩定河勢,對河流生態也十分有利。通過對河流生物群落的研究發現,河流中水流流速小於2米每秒時,最利於水生物的生存。大多數水生動植物都生活在低流速的水域中。適合度指數SI為棲息地的物理化學條件對生物生存和繁殖的適宜程度。SI=1和SI=0分別代表最好與最差的生存條件。通過對36種魚類的研究表明,對於成魚,約55%的魚類在靜水中最適宜生存,97%的魚類在流速大於3米每秒的水中最不適宜生存。多數魚類產卵需要較高的流速,幼魚需要較低的流速。但是當流速大於3米每秒時,無論是成魚還是幼魚,所有魚類的適合度指數降到零,而產卵孵化和魚苗的適合度指數則降到1以下。
三、建設通河湖泊濕地是改善黃河生態的鏈條
河流是生命的載體,為各種水生生命提供棲息地。當前黃河處於嚴重污染的狀態,60%以上的黃河水不能飲用,黃河的生態也受到嚴重破壞。再加上黃河的河床底質都是細沙,黃河中水生物種和生物量都遠比長江少得多。筆者曾帶領研究小組到黃河下游以及黃河三角洲進行實地生態考察,在黃河河床和河灘濕地中採集底棲動物樣品,通過分析發現,只有極少底棲動物在河道里生存,而濕地生存的物種較多。
通河湖泊濕地對河流生態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河流系統中,通河湖泊與河流干、支流構成一個完整的河湖復合生態系統。河道與通河湖泊作為不同類型的生態單元,發揮各自的生態功能。研究發現,許多魚類在河裡產卵,在湖裡長大。通河湖泊的河湖關系形式有利於底棲無脊椎動物以及魚類的生存與發展。河道的流水環境具有較高的溶解氧,但營養物質和餌料生物貧乏;通河湖泊則具有較高的初級生產力,支撐著水體食物網的各個環節。反過來,湖泊生態也依賴河流。因此,保持河湖的連通對於生態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隔離的湖泊生物多樣性降低。以長江為例,近50年來,長江許多通江湖泊逐漸變小變隔離。隔離的湖泊中底棲動物由46種減少到30種,魚類由80種減少到50種。生態管理的一個原則是維持較高的河湖連通度。在黃河建設通河湖泊可以顯著改善生態,例如小北幹流、河南段的二級懸河的河灘、東平湖和北展、南展滯洪區等都可以建設通河生態湖泊。
改善生態的另一個舉措就是增加水面面積。增加水面面積可以為水生物提供更多的棲息地。從這方面來看,建設水庫和大壩是對生態有利的。雖然水庫和大壩建設造成了棲息地的隔離,對一些洄遊魚類造成威脅,但增加棲息地促進了生態的改善。
水生植被在河流生態系統中起著重要作用。水生植被可以為底棲動物和魚類提供餌料和休憩、產卵的場所,並且能夠吸收河流中的有機物質,達到凈化河流的目的。北京郊區的拒馬河是一條水生植被發育很好的河流,沿岸居民利用河水作為生活用水,排回河道的水體都是攜帶大量有機物質的生活污水,這些有機物質不斷地被河道中的植被吸收,經過一段距離的凈化後,河水又變得十分清澈。在黃河的治理中,可以在有條件的河段培育水生植被,起到凈化水質的目的。
在通河濕地和湖泊中引入合適的水生植物如沉水植物(如苔草、黑藻和眼子菜)、挺水植物(如水燭和蘆葦)、浮水植物(如蓮、芡和浮萍)等,以構建黃河生命必需的底棲動物群落,創建並維持黃河完整的水生生態系統。水體生態修復應當考慮整個生物鏈的修復。如當水體沉水植被修復後,還應同時考慮沉水植被的維護者和垃圾清理工,即水生昆蟲、螺類和貝類等,繼而放養魚蝦等。
四、控制點源污染是解決污染問題的重點
近年來,黃河缺水嚴重、污染加劇。據2001年監測統計資料顯示,黃河中下游水體中磷的超標率達90%以上,氨氮超標率在50%以上。目前黃河的污染既有點源污染,又有面源污染。但是,點源污染可以通過污水處理達標排放來控制,而面源污染卻收集難、處理難。面源污染主要是營養物質,可以被水生動植物吸收或降解;而點源污染包含許多有毒物質,往往殺死一些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甚至植被,大大降低河流的凈化能力。許多實例說明,工業污水排放殺死較高級的生物後,一些細菌和藻類才能夠大量繁殖,造成河水發臭。因此,控制點源污染是改善黃河水質的重點。已有研究表明,如果點源污染得到全面控制,河流、湖泊、水庫等地表水水質就可以得到顯著改善。
『肆』 治理黃河最出色的名人有哪些辦法有哪些
1.治理成就
治理黃河,最早可追溯到傳說中的鯀、禹治河,隨後創建了堤防,秦代已統一了下游堤防體系。西漢賈讓、東漢王景、元代賈魯、明末潘季馴和清代的靳輔、陳潢等,對防洪的理論和實踐均有重要貢獻,其中以潘季馴的束水攻沙方略影響最大。近代水利學者李儀祉提出了黃河上中下游全面治理的方略,主張在上中游廣修水利,植樹造林,建攔洪水庫;在下游整治河槽,淤灘沖槽和開辟減河排洪。德國水利學者H.恩格斯多次為黃河進行河工模型試驗。較早利用黃河水資源的大型灌溉工程是戰國時期在當時的黃河支流漳河上興修的引漳十二渠,以後歷代修建的著名灌區有鄭白渠、漢延渠、唐徠渠、枋口堰和近代的涇惠渠灌區等。歷史上黃河水運也曾一度較為發達,盛極時,可南達江淮、北通薊津。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就著手提高黃河下游防洪能力,開發利用黃河水資源的規劃研究。1954年10月提出了《黃河綜合利用規劃技術經濟報告》,1955年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決議》。
黃河治理開發取得了很大成績。①通過加高加固堤防、整治河道、修建攔蓄洪水和分滯洪水工程,改進暴雨洪水預報與防洪調度等措施,初步建成了防洪體系。②全流域共建成了各類水庫3000多座,其中大中型水庫170多座;建成500kW以上的水電站 80多處,裝機容量約260萬kW。幹流上已建骨幹工程有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青銅峽、三盛公、天橋、三門峽等七座。在建的龍羊峽水電站,裝機容量 128萬kW(1988年開始發電)。全流域有效灌溉面積由1949年1200萬畝增至近7000萬畝。流域內工農業及城市用水已達270多億m3,約佔地表水資源的1/2,1972年後,還曾先後5次向天津市送水約16億m3。③在黃土高原開展了以造林、種草、梯田、淤地壩等為主要內容的水土保持工作,至1985年初步治理面積約10萬km2。④流域內廣泛利用洪水、泥沙,如引洪漫地、高含沙水流灌溉、用挖泥船放淤加固大堤等。
2.存在問題
①下游防洪任務仍很艱巨。在三門峽水庫控制上游洪水的條件下,花園口仍有發生 40000m3/s以上洪峰流量的可能,遠超過現有堤防抗禦22000m3/s的能力,而且堤防還必須隨河道淤積而不斷加高。②黃土高原地區生態系統與經濟基礎薄弱。防治水土流失,開發當地煤炭和有色金屬等資源,振興當地城鄉經濟,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③水資源不足。黃河水量中有相當一部分要用於輸沙入海,可供工農業引用的數量有限。現在黃河調節能力較低,有些河段水質又受到污染,供需矛盾已很尖銳。今後隨著工農業用水增多,水資源供需不平衡的狀況,勢必更加突出。流域內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高,需要合理部署,加快開發進程。部分河段還要考慮恢復和發展航運。
3.規劃
有關黃河治理規劃的主張很多,對上游開發水電,上中游水土流失區開展水土保持,下游鞏固堤防及河口地區要有計劃治理等看法基本一致,但對如何處理洪水泥沙則有不同見解,主要有:①著眼於上中游,如加強多沙粗沙區的治理,或把水、沙、洪全部用於灌溉和改造沙漠;②興建中游幹流大水庫,在峽谷修建高壩以削洪攔沙,或主張採用調節水沙,高濃度輸沙,蓄清排渾等運用方式,做到既保存水庫有效庫容,又使下游淤積減少;③在中下游大面積放淤和固堤,以利用洪水泥沙;④黃河下游改走新道;⑤引長江水沖刷下遊河道;⑥下游多口分流,把水沙分散在鄭州以東的黃河兩岸。
根據中國經濟發展和黃河現狀,治理開發黃河的規劃指導思想是除害興利,綜合利用,使黃河水沙資源在上中下游都有利於生產。主要任務是採取綜合治理措施,緩解黃河下游洪水威脅;防治水土流失,逐步減少輸入黃河的泥沙,改善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合理利用水沙和水能資源,促進工農業生產的發展。規劃的主要內容有四方面。
下游防洪:繼續鞏固堤防險工、整治河道與河口,建設滯洪區工程和洪水預報警報系統,規劃近期興建小浪底水利樞紐。小浪底工程建成後,配合三門峽、陸渾、故縣等水庫,可大大提高下游防洪標准,下游凌汛威脅亦可基本解除。水庫攔調水沙的作用,可使下遊河道在二三十年內不淤積抬高,為其他減沙措施的實現爭取緩沖時間,幹流龍門、磧口和沁河河口村水庫,也規劃陸續興建。共同控制洪水泥沙,形成防洪體系,加強防洪安全。
合理開發水利資源:黃河水量利用率雖已較高,但平均每年入海水量仍有300億 m3,其中非汛期為100多億m3,尚可進一步開發。關鍵是要從全河出發,在上中游增建有較大調節能力的水庫,協調平衡各方面對水資源的利用要求。龍羊峽至黑山峽河段可開發水電1300萬kW,托克托至桃花峪河段可開發水電630萬kW,近期優先安排這兩河段的建設項目。規劃在幹流龍羊峽至桃花峪河段布置約30級樞紐工程,其中骨幹工程有龍羊峽、劉家峽、黑山峽、磧口、龍門、三門峽、小浪底等7座,共有庫容850億m3,可長期保留有效庫容400億m3以上。7庫聯合運用將能有效控制黃河的水、沙、洪,除害興利,綜合利用。結合黃河的治理開發,應提高黃河水系的通航能力,加強水資源保護工作。預測21世紀用水量將顯著增加,需考慮從長江調水接濟。
水土保持和支流治理開發:加強水土保持工作,做到保水保土同改善當地生產條件相結合,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結合。推廣小流域綜合治理的經驗,多途徑利用洪水泥沙,以收灌溉與肥田的實效;確定不同類型區的治理方向,做好農林牧水各種治理措施的配置;堅決防止各項建設與人為活動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加強粗沙地區的建設,已定為重點治理的有皇甫川、無定河、三川河等,還要加強煤田所在地區的窟野河等支流的治理。黃河其他支流,要根據抗旱、防洪與發展生產的需要,修建各種功能的水利工程,並開發約300萬kW的水電資源。
多途徑解決黃河下游淤積問題:除繼續加速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外,主要包括:①利用小浪底、龍門、磧口等幹流大水庫攔蓄與調節水沙的作用,使下游在幾十年內,不淤積抬高;②利用小浪底、龍門水庫控制水沙和抬高水位的作用,將庫內泥沙有計劃地送到水庫下游寬闊灘地上放淤;③在干支流灌區推廣引洪放淤和渾水灌溉等。
『伍』 怎樣治理黃河
多種樹,不亂砍樹,保護生態平衡
『陸』 歷史上,治理過黃河的有哪些﹖
治理黃河的故事,從神話就開始了,註明的大禹治水說的就是治理黃河的故事.涉及治理黃河的人物如:夏禹、鄭國、賈讓、張戎、王景、司馬孚、姜師度、劉晏、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宋用臣、蘇轍、都實、周用、萬恭、潘季馴、楊一魁、朱之錫、靳輔、陳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則徐、吳大澄、張曜
治理黃河,興修水利,歷史悠久.中國最早的灌溉工程,首推黃河流域的滮池(在今陝西省咸陽西南),《詩經》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記載.
到了戰國初期,黃河流域開始出現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422年,西門豹為鄴令,在當時黃河的支流漳河上修築了引漳十二渠,灌溉農田.公元前246年,秦在陝西省興建了鄭國渠,引涇河水灌溉4萬多頃(合今280萬畝)「澤鹵之地」,「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為秦統一中國發揮了重要作用.
漢朝對農田水利更為重視,修建六輔渠和白渠,擴大了鄭國渠的灌溉面積,同時在渭河上修建了成國渠、靈軹渠等,關中地區成為全國開發最早的經濟區.
為了鞏固邊陲,從秦、漢開始實行屯墾戍邊政策,在湟水流域及沿黃河的寧蒙河套平原等地,開渠灌田,使大片荒漠變為綠洲,贏得了「塞上江南」的贊譽.
『柒』 治理黃河的方案
1.加強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和保護,實行全河道水量統一調度;
2.堅持節水方針,發展節水型農業,建立節水型產業;
3.加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4.加快南水北調進程。
最主要還是加強黃土高原及黃河中上流的植被恢復工作,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後再對已被黃沙提升的河床進行清理,最後的工作就是對已建好的綠化林與植被進行保護,杜絕亂砍濫伐.
『捌』 黃河的治理方法有哪些
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世界第五長河,一條5464公里長的大河,在中國北方 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恰似一個巨大的"幾"字,又隱隱就是我 們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
二、黃河的表徵
它不僅僅是一條大河。黃河,黃土地,皇帝,黃皮膚,這一切黃色表徵,把這條流經中華心臟地區的濁流升華為聖河。《漢書.溝洫 志》就把黃河尊為百川之首:"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河 為宗。"
三、黃土風成說
在久遠的地質年代,在亞洲內陸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驟冷驟 熱的嚴酷環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內陸盛行的西北氣流, 經年累月地把它們吹向東方,粗砂落於蒙古高原,最細膩的粉末隨風 飄落到今天甘肅、陝西、山西、青海、寧夏、河南6省。千百萬年的 搬運堆積,終於形成了一個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抵日月山,東達 太行山的黃土高原。
四、深厚廣闊的黃土層
這是一片無與倫比的黃土,它的面積廣達41萬平方公里,黃土 覆蓋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隴東、陝西、晉西等地,黃土深達 100到200米,蘭州地區更厚達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園
植物學家們研究發現,雖然黃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豐沛,但養 分的淋溶損失也較少,非常適合楊樹、樺樹、櫟樹、油松、雲杉和酸 棗、黃荊條等生長。那時繁茂的植被,涵養著一個溫暖多雨的伊甸園。 今天山西、陝西、甘肅、寧夏等省份,分布著大片原始森林。地處中 原的河南省簡稱為"豫",顯示在倉頡造字的時代,它仍是大象出沒 之地。
六、歷史興盛的基礎
地質學家們發現,黃土具備優良的解理性,適合開掘窯洞居住; 農學家們發現,黃土中各種礦物營養物質豐富,具有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們漸漸在這片黃土地上開鑿窯洞居住,種植五穀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興盛起來,華夏先祖的足跡踏遍了黃土地。 隨後的日子裡,中國第一個王朝夏興盛於此,立國800年的周朝源 起於此,而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的秦帝國也勃興於此。
七、遠古時代文明的啟蒙
在160多萬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類活動遺址中,人們找到 了被火燒過的動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萬年前的山西藍田人類遺址中,人們找到了多處碳末堆積。
從那以後,藍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黃河的臂灣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黃土地上出現了以半坡文明為代表 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們的祖先,就在這樣一片綠野間狩獵採集,度過了華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歷史記述改造自然的功績
這里確實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這里也難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傳說,神農氏曾教民稼穡。耐人尋味的是,神農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傳授的實際上是焚林墾殖。
《孟子》中記載了三皇五帝燒山林的"功績": "當堯之時...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
在詩經中,我們聽到了先民們砍伐時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伐木叮叮, 鳥鳴嚶嚶。"
九、黃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損
始皇帝統一六國,大量人口隨之進入關中,墾殖面積大增。與此同 時,他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寢,大肆砍伐關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 年(公元前214年),蒙恬擊潰匈奴,取得河套地區大片土地,隨後 實行屯墾戍邊,多次向鄂爾多斯高原地區移民,每次人數多達數十萬, 原本一望無際的草原變成了農耕區。
十、黃土高原森林第二次受大損
西漢時期,天下大治,中國人口激增至6000萬。向西北開拓移 民成為解決人口膨脹壓力的主要手段,僅漢武帝時期,就向西北邊塞遷 徙了70餘萬人口。西漢將匈奴趕到遙遠的漠北,將大片林牧區變成了 農耕區。西漢在河套開發的引黃灌溉工程,是以寧夏內蒙的賀蘭山森林 和陝北森林的大破壞為代價的。
十一、黃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損
唐朝立國之初,勵精圖治,經濟迅速恢復。由於其經濟貿易外交 的中心皆偏於西北,因而西北地區的屯田墾殖搞得有聲有色。黃土高 原的林牧區開辟了大片農田,墾田數十萬畝。每丁耕田有二三百畝, 廣種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積破壞。
唐代定都黃土地的中心城市-長安。盛唐氣象,國力達到頂峰, 都城的規模當然前無古人,耗用木材無數。僅就長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寶雞、眉縣、周至、戶縣等鄰近山中採伐外,還遠到岐山、隴山和當時嵐州(今嵐縣)、盛州(今內蒙額爾多斯高原一帶)采辦。
十二、黃土高原森林第四次受大損
宋代建都開封,因為洛陽附近黃河南北的山嶺早被砍伐一空了, 不得不遠去呂梁山採伐,當時渭河上游林區也橫遭暴劫。史載北宋剛 剛立國,就在秦隴之間大肆採伐。陝西秦嶺、子午嶺、羅山,寧夏賀 蘭山、大盤山,甘肅沼河、隴南山地,森林先後遭到破壞。宋朝官商 每年僅從陝甘間的隴山就採得大木萬株以上,竟使當時開封城內良木堆積如山,私商采賣木材更是不計其數。
十三、黃土高原森林第五次受大損
明朝重得西北,重視屯田,以便以屯養軍,以軍隸民。當時"屯 田普天下","而西北為最"。明初駐屯雁門、偏關長城附近時,那 里因山勢峭壁拔,林木茂盛,"人鮮徑行,騎不能入"。到了明中葉, 北京的高官顯貴,邊關將士,當地居民,群起砍伐,"百家成群,千 夫為鄰,逐之不可,禁之不從"。單是每年販運到北京的林木,就不 下百萬根。
十四、黃土高原森林第六次受大損
滿清入關,短短幾十年休養生息,人口由8000萬增至兩億。 華北、江南人滿為患,於是大量流民自發湧向西北。黃土高原又一次成為破壞的重災區,祈連山、六盤山明代以前尚有巨木參天,此時完 全成了光山禿嶺。
十五、六千年後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
六千年後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實的一片黃土。 黃土本身土質疏鬆,沒有任何抗沖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 護。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森林為最,草原次之,農作物則幾乎為零。 幾千年來,我們一直在掃平具備保護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沒有保護 能力的農作物。
十六、嗚呼!黃河!
嗚呼!千百年來,我們就這樣在刀斧和戰火中毀滅了黃河中下游的 天然植被。可嘆伐盡林木營造的無數恢宏殿宇,而今安在哉?
黃土地是深厚的,也是脆弱的。因為它土質疏鬆,顆粒細膩,植被 一經破壞,水土流失就極其嚴重。很快我們就聽到了哀婉的嘆息:"俟河之清,人壽幾何?"
十七、黃土高原植被破壞溝壑縱深
目前高原上長度在1公里以上的溝壑有30多萬條,1公里以下的 支溝、毛溝更是不計其數。一道道溝壑最終的歸宿都是黃河,它們不停 地切割著黃土高原,成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十八、黃土高原植被破壞,生態環境今非昔比
走在我們今天稱之為黃土高原的莽原之上,滿眼是嶙峋乾裂、支離 破碎的黃土,沒有樹,甚至沒有草,多少人曾深深感嘆:人類的先民們, 怎能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發出如此燦爛的文明?
它們沒有意識到的是,直到6000年前,綠色還是這里的主色調, 那時這里的森林覆蓋率高達69%。
十九、一場暴雨地形巨變
隨著植被覆蓋率的下降,高原上河流溝壑強烈下切,在向上延伸的同 時,兩側也在拓寬,並且發展出支溝,支溝又發展成毛溝。這樣的變化, 往往只需要數年、數月、數天甚至一場暴雨過後就能完成,因此黃土高原 也被稱作世界上地形改變最為迅速的地區。
二十、年傾瀉16億噸泥沙90%來自黃土高原
每年傾瀉16億噸泥沙,90%來自黃土高原這些溝壑。每年流失的 16億噸泥土,絕不僅僅是把一條河染成觸目驚心的黃色。它隨水而下, 淤塞了湖泊,沖決了丘陵,抬高了河床,滌盪了平原。
二十一、三年兩決口,百年大改道
黃河一天天暴虐起來,"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次大改道",母親河 終於成了"中華之憂患"。與黃河水患的搏鬥,成了中原大地上生死存 亡的頭等大事。
二十二、守著黃河缺水,鄭州可為中游一例
鄭州本來因水而興,它依傍黃河,還有賈魯河、熊耳河、金水河從 城中流過。但隨著工農業的巨大發展,污染日趨加重,引水渠道縱橫交錯,三條曾經流淌不盡的河流先後枯竭。至70年代,鄭州已完全依賴 黃河供水。
二十三、山東缺水,越近黃河越缺水
山東的水資源情況更加緊張,人口和耕地分別佔到全國的7.2% 和7.3%,而水資源總量僅佔全國的1.2%。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有300立方米,是全國人均水平的13.3%。每公頃耕地佔有水量4560立方米,是全國的17.3%。是越接近黃河水資源越短缺, 到黃河一帶徑流深降到只有60毫米,到魯西北的臨清、冠縣一帶竟只 有25毫米。
『玖』 歷史上對黃河治理作出重大貢獻的有誰
治理黃河,最早可追溯到傳說中的鯀、禹治河,隨後創建了堤防回,秦代已統一了下游堤防體答系。西漢賈讓、東漢王景、元代賈魯、明末潘季馴和清代的靳輔、陳潢等,對防洪的理論和實踐均有重要貢獻,其中以潘季馴的束水攻沙方略影響最大。近代水利學者李儀祉提出了黃河上中下游全面治理的方略,主張在上中游廣修水利,植樹造林,建攔洪水庫;在下游整治河槽,淤灘沖槽和開辟減河排洪。德國水利學者H.恩格斯多次為黃河進行河工模型試驗。較早利用黃河水資源的大型灌溉工程是戰國時期在當時的黃河支流漳河上興修的引漳十二渠,以後歷代修建的著名灌區有鄭白渠、漢延渠、唐徠渠、枋口堰和近代的涇惠渠灌區等。歷史上黃河水運也曾一度較為發達,盛極時,可南達江淮、北通薊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