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遠人不服則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遠人不服則

發布時間: 2021-02-12 23:59:34

① 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誰說的

全句是: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譯文:
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便發揚文治教化招致他們。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

② 故遠人不服 則修文德以來之體現了中國傳統什麼樣的政治理

以德服人、以文化人

③ "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什麼意思

  • 釋義

    遠方的人還不來歸服,便發揚文治自教化招致他們。

  • 原句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 原句釋義

    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便發揚文治教化招致他們。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

  • 出處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季氏》

  • 簡介

    主要記錄了孔子就季氏將伐顓臾這件事發表的三段議論,是孔子與弟子冉有、季路的一次談話。在談話中表達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人以教化來使「遠人」歸服的政治主張。

④ 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何意

意思是:遠方的人不歸服,就發揚文治教化來使他歸服。

出自《季氏將伐顓臾》(選自《論語》),原文選段: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

譯文:

依照這個道理,原來的遠方的人不歸服,就發揚文治教化來使他歸服;使他來了之後,就要使他安定下來。如今由與求兩人輔佐季孫,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使他們來;國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穩定統一;反而在境內策劃興起干戈。

(4)孔子的政治理想是遠人不服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春秋末年,諸侯公室日衰,掌朝政的卿大夫之爭也日趨激烈。魯大夫季孫、孟孫、叔孫曾「三分公室。而後季孫氏權勢日益增大。

魯哀公時,季康子為擴大勢力,急欲吞並顓臾,從而謀求奪取魯國政權。季康子的家臣冉求和子路,把情況通報孔子,孔子即反對季氏伐顓同時對冉求子路進行批評教育。《季氏將伐顓臾》此文即是記錄了這一對話。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⑤ 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的意思,

全句是: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譯文:
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便發揚文治教化招致他們.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

⑥ 孔子曾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一個國家的強大,不是靠窮兵

政治和科學不同。任何政策都有適用的條件。孔子的理論大多數是在國專家基本太平,社會缺少屬快速發展,自然擴張已經完成的時候,追求長治久安用的。

這種情況下一來沒有緊急事件。如果敵國正在侵略自己,自己還修什麼文德,那就是不分輕重緩急了。周文王修仁義得天下,徐偃王修仁義而喪國,就是這個道理。

二來因為社會發展緩慢,任何窮兵黷武都是不可持續的。因為如果一直把軍事力量用到極限,遇到突發事件就無法應付了。相反如早期的蘇聯,因為經濟一直在快速增長,所以軍事力量也一直在增加。即使今天窮兵了,明天還會有新的兵出現。

三來如果自然擴張已經完成,那麼進一步的擴張就不能帶來收益了,也就變成了純粹的負擔。相反如工業革命後的英國或者早期的羅馬,佔領的每一個殖民地都能帶來大量收入。因此對他們來說,去佔領才是最好的選擇。

如果這三個條件都滿足,自然不能窮兵黷武。否則還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對待的。

⑦ 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解釋:原來的遠方的人不歸服,就發揚文治教化來使他歸服;使他來了之後,就要使他安定下來。

出自戰國 孔子的《季氏將伐顓臾》。

原文:

孔子曰:「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譯文:

孔子說:「依照這個道理,原來的遠方的人不歸服,就發揚文治教化來使他歸服;使他來了之後,就要使他安定下來。如今由與求兩人輔佐季孫,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使他們來;國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穩定統一;反而在境內策劃興起干戈。我恐怕季孫氏的憂慮,不在顓臾,而是在魯國內部。」

(7)孔子的政治理想是遠人不服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季氏將伐顓臾》是選自《論語》中的一篇散文,文中記述了孔子和冉有的一場對話,集中討論魯國貴族季氏企圖發動戰爭,攻打小國顓臾的問題,明確表達孔子反對武力征伐,主張「仁者愛人」的思想。全文雖由對話構成,但語言流暢,富於變化,有濃厚的論辯色彩。

此文開篇直奔主題,季氏將要對顓臾發起進攻,冉有、季路來見孔子,說:「季氏將要對顓臾展開軍事行動。」孔子回答得很直接,很明顯,孔子反對季氏侵略顓臾,理由充分,態度也很堅決。聽到孔子的質問,冉有不得不為自己進行辯護,他說:「是季康子想要發兵,作為家臣,我們也不希望他這樣做。」

在孔子的責問之下,冉有開始為季康子侵略顓臾尋找合適的理由,這一次,孔子不再留情面,嚴厲斥責道了冉有,孔子明確知道,季氏想要對顓臾動武,一定會為自己找一個借口,但他不會被這樣的借口蒙蔽。

揭穿了季氏討伐顓臾的真相,孔子沒有直接地加以痛斥,而是開始論述正確的治國之道,藉此來反襯季氏的無道。一席話道盡了孔子的政治理念,彰顯了他所主張的禮義制度。

⑧ 孔子的政治理想為什麼不能實現呢

「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這就是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張,也是實現政治理想的途徑。
這句話出自《論語.季氏》。
當時的魯國大夫季氏想攻打魯國的屬國顓臾,孔子的學生冉有在季氏手下當官,在動手之前,向孔子匯報了這個情況。
孔子認為,這種討伐毫無道理,應該制止。冉有推說是季氏的主張,孔子說這是你沒有盡到做臣子的責任。
冉有為辯解季氏說:顓臾這個地方,離季氏的封地很近,現在不攻取,將來子孫後代可能出事遭殃。
於是就引出了孔子這段訓斥:「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簡單地說就是:一國之君和一家之主,不是為國家和家庭的前途(「西化左派」稱之為「國家利益或集體利益」)著想,而是成天為個人享樂(「西化左派」稱之為「個人利益」)考慮,由此而造成「不均」和「不安」。
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是很少人注意到:他是把對居上位的「君」和「父」的要求放在首位的。
「君君臣臣」是說君要守君的本分,臣要守臣的本分。
臣的本分,自然是為治國安邦而出謀劃策和辦事情了。
有人說,孔子把民眾視為愚弄對象;也有人說,孔子認為民眾是可以教育得好的。
他只是要求「民」遵守那由九個「X臣X」組成的等級制度就行了。
有人希望借鑒孔子的上述主張,這是可以的。
但是,肯定不能搞成要求普通百姓們「克己復禮」而官員們「高薪養廉」。
因為,這種「嚴以律民,寬以待官」的做法,顯然是與孔子的主張相反的。
當然,孔子主張的等級制度,如果不進行較大的改造,顯然也是不適合在現代社會宣揚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出自《禮記-禮運》,描述的是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已。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
是謂大同。」
當然,這是很難實現的,孔子自己也知道。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已,大人世及以為禮,域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已。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已」,百姓們都自家顧自家了,「大同」暫時是實現不了的,「兵由此起」,免不了要打鬥一番。
不過,如果上台的君主能夠像禹、湯、文、武、成王、周公那樣「謹於禮」,按照「禮」的精神,治理國家,還是能夠實現「小康」的。
孔子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引用了一句古代詩歌:「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⑨ 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的意思,謝了

全句是: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譯文: 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便發揚文治教化招致他們。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

⑩ 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什麼意思呢

個是「季氏將伐顓臾」里的

原文 :

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翻譯:

季氏將要討伐顓臾。冉有、子路去見孔子說:「季氏快要攻打顓臾了。」孔子說:「冉求,這不就是你的過錯嗎?顓臾從前是周天子讓它主持東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經在魯國的疆域之內,是國家的臣屬啊,為什麼要討伐它呢?」冉有說:「季孫大夫想去攻打,我們兩個人都不願意。」孔子說:「冉求,周任有句話說:『盡自己的力量去負擔你的職務,實在做不好就辭職。』有了危險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攙扶,那還用輔助的人干什麼呢?而且你說的話錯了。老虎、犀牛從籠子里跑出來,龜甲、玉器在匣子里毀壞了,這是誰的過錯呢?」冉有說:「現在顓臾城牆堅固,而且離費邑很近。現在不把它奪取過來,將來一定會成為子孫的憂患。」孔子說:「冉求,君子痛恨那種不肯實說自己想要那樣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來為之辯解的作法。我聽說,對於諸侯和大夫,不怕貧窮,而怕財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於財富均了,也就沒有所謂貧窮;大家和睦,就不會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沒有傾覆的危險了。因為這樣,所以如果遠方的人還不歸服,就用仁、義、禮、樂招徠他們;已經來了,就讓他們安心住下去。現在,仲由和冉求你們兩個人輔助季氏,遠方的人不歸服,而不能招徠他們;國內民心離散,你們不能保全,反而策劃在國內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孫的憂患不在顓臾,而是在自己的內部呢!」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呢,就是 「所以遠方的人不臣服,就修養自己的文采和德行,來使他們來歸附」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