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東漢治理黃河

東漢治理黃河

發布時間: 2021-02-12 21:21:48

Ⅰ 漢朝時期漢武帝和東漢王景治理黃河的方法有什麼不同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親臨現場督察堵塞黃河瓠子決口。而專此之前,黃河成屬災,已經泛濫了二十餘年。
王景進行的治水工作,現存記載相當簡略。他配合王吳疏浚浚儀渠(可能是汴渠的開封段)時,王吳採用王景建議的「墕流法,水乃不復為害」。「墕流法」可能是在渠旁設立的滾水堰,可控制渠內水位,從而保護渠堤安全。

Ⅱ 漢朝時期主要對黃河進行了哪些治理

兩漢來時大規模治理黃河有源兩次
第一次:西漢初期,黃河下游決口,十幾個郡縣遭受洪災,漢武帝下令治理黃河,親臨治河工地,命隨從的文官武將都去背柴草,堵塞決口.
影響:經過這次治理,有八十多年,黃河下游沒有發生過大水災
第二次:西漢末年,黃河水患又嚴重起來,東漢明帝令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修河.經過幾次十萬人一年的辛勤勞動,疏通黃河,修建了千餘里的黃河大堤.
影響:黃河下游幾十個縣,被淹的土地又變成了良田,而且在以後的八百多年裡,黃河沒有改道

Ⅲ 漢朝時期主要對黃河進行了哪些治理

兩漢時大規模治來理黃河有自兩次
第一次:西漢初期,黃河下游決口,十幾個郡縣遭受洪災,漢武帝下令治理黃河,親臨治河工地,命隨從的文官武將都去背柴草,堵塞決口。
影響:經過這次治理,有八十多年,黃河下游沒有發生過大水災
第二次:西漢末年,黃河水患又嚴重起來,東漢明帝令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修河。經過幾次十萬人一年的辛勤勞動,疏通黃河,修建了千餘里的黃河大堤。
影響:黃河下游幾十個縣,被淹的土地又變成了良田,而且在以後的八百多年裡,黃河沒有改道

Ⅳ 中國古代對黃河的治理

一、東漢王景治河
據《後漢書.王景傳》的記載:永平十二年(69 年)「夏,遂發卒數十
萬,遣景與王吳修渠,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里。景乃商度地勢,鑿
山阜,破砥績,直截溝澗,防遏沖要,疏決壅積,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洄
注,無復遺漏之患。」
從以上記載看,「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里」是「治河」;「鑿
山阜,破砥績,直截溝澗,防遏沖要,疏決壅積」是「理渠」,也就是整理
引黃入泗的汴渠;「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注」,則是在汴渠受河處設立
水門,以控制水量。可見王景治河是河、汴兼顧,而以治河為主。其治河的
主要措施是修築大堤,把黃河重新置於兩岸大堤的約束之中,並順著自然地
勢而採取一條下游遠比西漢大河為徑直的距海最近的行洪路線。由於河流比
降大,水流挾沙能力強,再加上他建立汴口水門和整修汴渠的成功,使汴渠
成為黃河下游理想的分洪道,對黃河也起了分流分沙減少主河床淤積抬升速
度的作用,成為東漢以後河床能得到較長時期穩定的原因之一。
⑥《淮南子.原道訓》。
⑦《孟子.告子下》。
①②《漢書》卷二九《溝洫志》。
二、元代賈魯治河
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 年),「河決白茅堤,又決金堤。……(賈)魯
循行河道,考察地形,往復數千里,備得要害。為圖上進二策:其一,議修
築北堤,以制橫潰,則用工省;其一議疏、塞並舉,挽河東行,使復故道,
其功數倍。……丞相(脫脫)取其後策」①。十一年(1351 年)四月,命魯
以工部尚書為總治河防使,同年十一月,治河完成。
賈魯治河採取「疏、塞並舉」的方針。即疏南河,塞北河,使復故道。
他挽河使南流,大致上系循金明昌五年(1194 年)「灌封丘而東」的舊道,
而把白茅(黃陵岡附近)至歸德府哈只口九十餘公里作為施工的重點,使黃
河合於歸德故道,由徐州入泗,至清口會淮而東入於海。在「疏」的這一方
面,賈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他堙塞北河(指白茅決口)後不久,從至正
十四年到二十六年(1354—1366 年),連續五次河決入單州、濟州、東平、
東阿,向北突入清河。當時賈魯如保留北河,以收分殺水勢之效,這幾次河
決還是可以避免的。這不能不算是他的一個失策。
賈魯的同伴歐陽玄所寫的《至正河防記》(1360 年),詳細而全面地敘
述了築堤、修埽、開渠等方法,為我國第一本有系統的水利工程著作。
三、明代潘季馴治河
明嘉靖、萬曆年間(約在 1565—1592 年),潘季馴四任總河,前後十餘
年間,在領導治黃的實踐中,創立了「塞旁決以挽正流」,「築堤束水,以
水攻沙」的理論。在其所著《河防一覽》一書中總結說:「水分則勢緩,勢
緩則沙停,沙停則河飽,尺寸之水,皆由沙面,止見其高;水合則勢猛,勢
猛則沙刷,沙刷則河深,尋丈之水,皆由河底,止見其卑。築堤束水,以水
攻沙,水不奔溢於兩旁,則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勢,此合之所
以愈於分也。」
潘季馴進一步發揮了王莽時張戎所提出的水流快自能刮除淤積的見解,
強調合流以增強沖刷力量,從而達到「借水攻沙,以水治水」的目的。他的
辦法主要是築堤。堤分縷堤、月堤、遙堤、格堤四種:縷堤近河,用以約束
水流,意在束水攻沙;縷堤以內又築月堤,作為前衛,以免水流直沖縷堤,
起保護縷堤的作用;縷堤之外,另築遙堤,作為第二道防線;遙堤和縷堤之
間又築格堤(即橫堤),萬一縷堤發生事故,橫流遇格而止,防止水流順遙
堤而下,另成河道。潘季馴還在沿河低窪的地方,建造減水石壩(相當於現
在的溢洪堰),使洪水漲到一定的高度時,通過減水壩適當宣洩到分洪區,
以殺水勢。他還制定了縝密的防堤制度和修守方法。
潘季馴所創造的這一套「束水攻沙,以水治水」的方法,是合乎當時的
實際需要,也是合乎科學原理的,因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把築堤束水
奉為唯一的治河策略,而反對「分流以殺水勢」,則又不免有片面性。如他
合黃於淮,即不顧黃強淮弱的自然條件,築堤障淮,逼淮敵黃,造成淮水倒
灌為患,就是違反河水自然之性的錯誤。
①《元史》卷一八七《賈魯傳》。
四、清代靳輔與陳潢的治河
清代靳輔治河十餘年,大體上沿襲潘季馴「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遺
策,而比潘季馴有所發展。如潘季馴認為黃河入海口因潮汐往來,「無可浚
之理」,靳輔在他的治河第一疏中卻說:「治水者必先從下流治起;下流疏
通,則上流自不飽脹」①。他在黃淮入海水道的清江浦、雲梯關之間挑「川字
河」,以浚淤築堤。並在雲梯關外築束水堤,堤土也系挑諸河身,把浚口、
築堤二者統一起來。他並把施工范圍擴展到潘季馴所沒有達到的黃河中遊河
南境內,在考城、儀封及封丘縣荊隆口築堤,其治河的成效遠過於潘季馴。
當時協助靳輔治河的陳潢,並在實踐中認識到在黃河下游束水攻沙只是治
標,提出了必須從上游設法阻止泥沙的下行,但他的這一卓越見解未為當時
人所重視。

Ⅳ 西漢與東漢時期,兩次大規模治理黃河,當時在位的皇帝分別是( ) A.漢文

西漢與東漢時期,兩次大規模治理黃河,當時在位的皇帝分別是漢武帝、漢明帝。
正確答案 C

Ⅵ 東漢誰治理黃河

東漢的一次治理?應該是王景,其餘三人都不在這個歷史段

Ⅶ 東漢時期主持治理黃河的是誰

王景
漢平抄帝時,黃河決口,在洋渠一帶泛濫了60餘年,究(今山
東金鄉東北)豫(今安徽毫縣)多被水患。
69年(水平十二年)漢明帝擢用王景,發民卒數十萬治河。
王景測量地勢,開鑿山阜,建立水門,自萊陽五千乘口築堤長千
余里,使河、汴分流,黃河由東北入海,沐渠由東南入泅水。河
水侵注。
70年5月3日(漢水平十三年四局初二日)河渠成,從此洋渠
得安流運漕,資河受南北兩堤約束,水勢是以沖擊沙上通流入
海,幽冀究豫四州,得免較大的河患。王景治河成功是東漢人民
與自然界作斗爭的一次大勝利。

Ⅷ 東漢時期的一次治理黃河的行動使得黃河在以後八百多年裡沒有改道,這次治理是在誰的 主持下進行的( )

選A
王景主持治理黃河

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夏,王景奉詔和王吳共同主持了對汴渠內和黃河的綜容合治理活動。王景依靠數十萬人的力量,一方面修築從濮陽城南到渤海千乘的千餘里黃河大堤,另一方面又整治了汴渠渠道,新建了汴渠水門。不但使黃河決溢災害得到平息,而且充分利用了黃河、汴渠的水力水利資源。王景治理後的黃河河道,大約穿過東郡、濟陰郡北部,經濟北平原,最後由千乘入海。總的來講,河道流經西漢故道與泰山北麓的低地中,距海較近,地形低下,行水較浚利。由此,黃河決溢災害明顯減少,出現了一個相對安流時期。自此,黃河800年不曾改道。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