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敗及其治理
㈠ 腐敗怎麼治理
必須要多管其下,要讓官員不想貪,不能貪,不敢貪.這就需要制度上的完善.
不想貪:可以通過提高官員的待遇.你肯定要問了,官員待遇這么好了還提高?那你就錯了,官員的工資其實並不高,一個正廳級幹部也就是大幾千工資,而他所接觸的人基本都是上層人士,必然會產生落差.在香港在新加坡,公務員的工資都很高,甚至比美國總統還高.工資那麼高了,還需要去貪嗎?其次還需要一種信仰,提高官員的整體素質,讓他們覺的貪污是一件可恥的事情
不能貪:這個就需要制約機制,要讓官員沒辦法貪.比如實行家庭財產申報制度,以後家庭的收入都有申報,還有金融實名制度等等,只要一出現行賄受賄就很容易被發現.這就是不能貪
不敢貪:就是要讓貪污有高風險.在香港如果一個人貪污的話,他被發現的幾率是50%,而在中國卻很底,也就是貪了不容易被發現,這樣就會造成僥幸心理,大家都認為不會被發現,發現只是因為運氣不好.所以要讓貪污的風險提高,這個很重要需要政治決心
㈡ 如何治理貪污腐敗
標本兼治。
治標——
完善監督、監管體制,完善法律體系,讓貪官們沒法貪、不敢貪。
治本——
提高全民思想境界、素質修養(包括官員、公務員),讓人們不想貪。
㈢ 新聞腐敗的治理
過去,對於新聞界的問題,有關部門不是沒有重視。反對有償新聞的斗爭已進行了多年,除頒發了全國性的《關於禁止有償新聞的若干規定》、《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准則》外,報業、廣播電視業也相應出台了行業規定、規則、公約等。各地新聞界也制訂了相關法規、准則等。然而,從實際效果看,不盡人意。原因在哪裡?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對問題的嚴重性認識不夠,偏重就事論事,僅從行業不正之風去看問題,沒有看到它是社會腐敗侵蝕新聞領域的表現,以至讓其從潛在的、個別的現象衍變為公開的、制度化的腐敗;二是偏重道德倡導,疏於法治與行為管理,堵導不力。因而,日益泛濫,沉痾愈沉。
第一,加速法制建設,頒布有關懲治新聞腐敗的相關條例。改革必須在法制的軌道上進行。要明確新聞改革與腐敗的分界線,必須要立法。在新聞法尚未出台前,建議中央、人大、政府組織法學界、新聞界專家就新聞腐敗的法治問題進行研究,制定有關懲處新聞腐敗的相關條例。這樣,一則可以規范新聞傳播機構及從業人員的行為;二則能為新聞法的盡早制訂奠定更扎實的基礎。
第二,建立強有力的新聞監察機構。鑒於目前的新聞腐敗已不再是個別現象,道德規范已成虛擬化趨勢,因而,從中央到地方的管理機關宜建立專門的監察機構,派員明查暗訪,受理群眾舉報,對新聞傳播機構實施有力監控,查處新聞從業人員的各種腐敗行為。
第三,清理規章、制度。規章、制度是用於規范組織機構及員工行為的手段或工具。制定規章、制度的目的在於保證組織正常運作與良性發展。處於改革中的組織機構往往會制定一系列新的規章制度,淘汰一些舊規章、舊制度。在舊的規章制度中,過時的、不利於改革的應廢止,而涉及黨和政府制訂的基本原則、基本國策,涉及組織的社會責任等重大問題而需要堅持執行或修改充實者應加以修改、充實、強化、肯定。對於新制度,經過一定階段,也需要清理。有的新規章制度,實際上是對某種現象、某些問題的「權宜處方」,在處方時並未顧及可能產生的副作用。「紅包」上繳返還制度就是這類有巨大負作用的「權宜處方」。其負作用就在於它把屬於陰暗面的個人受賄,組織留賄光明化、正當化了。這類「新」制度事實上成了保護、支持腐敗的制度,成了貪污、受賄,觸犯刑律者極好的保護傘。因此,建議有關部門,在新聞界認真開展制度檢查,對這類違反改革精神,保護腐敗的東西進行徹底清理,堅決廢止。
第四,整頓新聞從業隊伍。近年來,隨著新聞傳播業的高速發展,新聞從業人員的隊伍也急速膨脹。現實的隊伍狀況,可以說魚龍混雜。在這支隊伍中,有的人是既未接受過專業教育,又未在新聞界經受過較長實踐的鍛煉的。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是肯學習,敢拼搏,走正道的。然而,也有小部分人在社會腐敗思潮的影響下,把新聞傳播事業當作一種謀取不正當利益,實現暴富的手段,在急於先富起來的情緒躁動之下,幹了許多與新聞工作者身份不相稱的,極不光彩的事情,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壞的影響。當然,在這支隊伍中,亦有少數資深新聞工作者,在社會轉軌變型期,經受不住腐敗的侵蝕,背棄操守,與腐敗分子同流合污,在新聞傳播界大搞腐敗,敗壞黨的新聞傳播事業。鑒於以上情況已不是個別,因此有必要進行整頓,社會影響極壞者應清除出新聞隊伍,性質特別惡劣,觸及刑律者應移交司法機關懲辦。
第五,實施強化教育強化教育的內容構成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法制教育;一個是職業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應重在強化新聞從業人員的法治意識,強化新聞工作者頭腦中的「合法」、「非法」等行為主控觀念,在新聞界掃除「高文化素質」法盲。職業道德教育重在道德理念、道德精神的具象化。具體而言,就是樹典型、立榜樣、指方向,提升、滿足新聞從業人員的精神需求慾望。強化教育的方式宜多種多樣。經常性、制度性的應堅持兩種:
1.崗位輪育與下崗教育相結合。
崗位輪育即是在保證重要崗位新聞業務工作正常開展的情況下,分批、分時段組織小型學習班,針對新聞腐敗現象輪流學習黨和政府的有關法規、政策和行業准則、規則。從理念上強化、規范業務與人的行為。下崗培訓則是將相對富餘的人員及過失人員調離崗位學習,目的在於提高反腐意識,深入認識新聞腐敗的本質及其危害,轉變錯誤觀念。
2.崗前准入教育。
從事新聞工作的從業人員,一般都接受過高等教育。然而,他們所受的教育,相對於他們所選擇的需要「萬金油」型人才的新聞職業來說,往往存在「教育不足」的問題。普遍缺乏的則是法制教育(除少數法律專業畢業者外),職業道德教育。崗前准入教育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好方式。在吸納招聘新聞從業人員之後,未上崗之前,如果能夠進行系統的強化教育,就有如打預防疫苗,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不僅有利於為新聞傳播崗位提供優質的人才補給,而且有利於年青人不走彎路,盡快成為優秀的新聞工作者。從反對新聞腐敗來看,還有更為重要的意義。這不僅能起到防腐於未然的作用,而且能為反腐倡廉提供生力軍。這項工作如果抓得好,對於新聞管理改革的成功,無疑是重要保證。
㈣ 我們應該如何治理腐敗
制度是根本,執行是關鍵。建立完善的制度,讓腐敗分子無機可趁。同時加大制度的執行力度和對腐敗分子的打擊力度,讓其有過必罰。形成威懾力。
㈤ 怎麼治理腐敗
必須要一位有號召力,堅決力的領導,詳情查看希特勒,到時候誰敢不聽,
㈥ 如何治理腐敗現象
中國腐敗的防治
腐敗是依附於權利而存在的政治行為。腐敗意味著權力的異化和變質,使公權演變成為謀取不正當私利的私權,必然會損害公共利益,引起公眾不滿,進而損害執政黨形象,危及黨的執政地位。因此,一切執政黨若想長期安全執政,必須堅決進行反腐斗爭,加強廉政建設。
中國在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腐敗與反腐敗始終是人民最關心的焦點,也是經濟發展與改革事業前進的最重要的因素,腐敗猖獗,人民深惡痛絕,但究竟腐敗的原因是什麼,又應採取怎樣的防治腐敗的措施,以下就此兩個問題進行深入解剖: 一、 腐敗的定義
1.物體腐爛腐敗食物 2.行為墮落的腐敗行為 3.[制度、組織、機構、措施等] 混亂、黑暗政治腐敗 。本質是運用公共權力謀取私人利益。即公職人員為實現其私利而違反公認規范的行為。腐敗的實質是一種非正式的獲取政治影響的過程,當某個群體感到其核心利益在正式政治體系內被忽視或被認為是非法之時,這一群體的成員就會被吸引到那些獲取影響的非正式渠道中去,而這些渠道又往往以腐敗的形式表現出來。 二、 腐敗的原因
首先是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落後思想的原因,「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腐朽思想、 「刑不上大夫」的無懼心理等。有些幹部利用手中的權力鋌而走險大搞權錢交易,或者不顧政策法規,為自己的親戚朋友謀利。 也有一些腐敗分子自認為身居高位 ,屬於「大夫」階層 ,他們中有些人也確實看到社會上的腐敗很少涉及到中高級領導幹部 ,即使被揭露也是批評教育或以挽救為名 ,給予寬釋。在這種心
新市場營銷法則 助推企業成長 電子商務營銷 食品餐飲營銷 建築房產營銷 消費品營銷
理驅使下 ,這些人便憑藉手中的權力 ,置黨紀國法於不顧 ,胡作非為。
其次是制度結構的問題。我國實行一黨專政制度,並且又非司法獨立,由此自身監督缺乏外在的制約,因此官員的腐敗現象是不可避免的。另外,政府對金融實名制、家庭財產申報制度、資金外逃防範制度、遺產稅和贈與稅制度等的建立又極其不健全,從而導致腐敗的滋生。
最後是深層次的道德問題。腐敗主體缺乏內在約束。絕大多數的腐敗主體都是受錯誤世界觀的驅使 ,或者為了實現其個人的利益期待,個人非法慾望膨脹 ,在從眾、攀比、冒險等心態的刺激下 ,鋌而走險 ,不擇手段地受賄聚財等。 三、 防治腐敗的措施
腐敗的防治工作可以說是一項艱難曲折的過程,反腐斗爭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因此,我們須制定科學完善的措施,才有可能打贏這場沒有硝煙但又意義重大的戰爭。
首先,就是要建立健全各種監督制度。防患於未然,監督是關鍵。除了紀委、檢察等黨和國家機關的部門監督外,還應加強新聞機構和群眾等對相關部門人事權運作的全方位社會監督。行政審批權和腐敗行為是密切相關的。政務公開,可以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避免「黑箱操作」,大大減少以權謀私的機會。「腐敗是植根於、嵌入社會環境之中的,社會環境既是腐敗的結果,又有助於維持這種腐敗。」因此,構建社會崇廉體系,弘揚社會崇廉意識,消除腐敗嵌入的社會環境,是提高公眾參與反腐倡廉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升政府廉政治理效能,乃至構建國家廉政體系的重要途徑。同時,建立健全投訴舉報制度,向社會公開接受投訴舉報的途徑和方式,強化全社會對於政府部門人事運作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在此過程中,切實保護好舉報人員的人身安全,防止出現「打鱷魚」現象。
預防和治理腐敗的特種審計制度、改革和完善黨內相關的監督制度等系列對策、措施建議,比如公務員的財務公開透明制度等。
其次,保持司法的獨立性。我國《憲法》規定,法院依法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預,但實際上我們在整個司法權力方面,讓司法在財政和人事方面受控於地方黨政。因此,有些案件,法院在審理過程中,完全無法做到公正。這導致司法行使的疲軟,無法嚴厲准確地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包括腐敗行為。「不受制衡的權力必然產生腐敗」,因此具有獨立的司法體系來保證司法的公平性與權威性,對腐敗「零容忍」,由此遏制腐敗的行為。
再次,加快經濟市場化完善的進程。改革開放後,對政治經濟各種資源的配置由計劃調配轉向市場競爭,各種非正常與賄賂的手段被發明和運用,包括跑官買官賣官、商業賄賂等問題。在資源市場化的同時,權力也出現市場化的異化現象。在轉型過程中,有些制度和體制機制上的不健全、不完善等也為腐敗問題產生了空間和機會。加快完善市場化進程,把市場需求作為調控,而不是國家或地方的調控,這樣可以大大的縮小腐敗的空間。
另外,確保公務員的福利保障制度。適當提高公務員福利,指的不僅僅是高薪,而且是其它形式的待遇,比如住房待遇、退休金、退休獎金等。對於退休獎金的頒發要嚴格考核公務員的工作事跡,對於工作表現積極或突出的並且沒有犯過錯誤的公務人員給予較高的退休獎金。一經發現其犯有嚴重錯誤,對其採取「零容忍」態度,即取消對其一切的獎勵,是各級幹部「不敢腐敗」,也「不能腐敗」,最終在權力行使著的心中形成懲治預防腐敗的自律機制。
還有,改「委任制」為推選制。應該完善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的辦法,而不僅僅使用「上級調動或者上級指定某一個人候選或擔任」的方法。在選舉中,切實做
到全民民主推舉、民主測評,這樣才能更有效地防止操控選舉的現象,有了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的味道。
最後,從源頭上防止腐敗,加強教育,即官德培訓,提高幹部的思想政治素質。在當前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在不斷變化。現在,金錢至上的思想已經成為很多人的根本追求,而在這個慾望橫飛的物質世界,如果幹部思想信念不牢固,就不能抵制腐敗思想的侵蝕,成為金錢的奴隸。「道德制約在一切存在權力的地方都有著普遍意義。」所以在公共行政中,加之道德因素,建立行政道德的規范體系。在教育中,尤其是對年輕且有抱負的幹部,通過思想教育使其自覺構築起一道堅強的思想防線。再通過對資格較老的幹部培訓,進而營造一種環境,使正氣上揚,邪氣收斂,達到有效抑制腐敗的作用,並且艱苦奮斗,廉潔奉公,執政為民。同時,構建和完善廉政評價和腐敗預警機制。進一步完善領導幹部述職述廉制度,加強對各級幹部的廉政考核和評價,構建廉政評價機制。
盡管現在的防治腐敗的形式也不容樂觀,反腐敗斗爭也不是頃刻之間的事,但我還是有信心看到我們在學習、工作工程中,積小勝為大勝,以量變促質變,將斗爭逐步深化,並徹底切除這社會之毒瘤。
㈦ 治理社會腐敗的方法
我覺得治理社會腐敗的根源還是在於健全法制和執政機制上的,在利益面前,一切的道德規范都是很無力的,遠的不說,就像香港的廉政公署,沒有的時候和成立之後,其效果是很明顯的!
㈧ 腐敗的特點原因及對策
把腐敗的人下了
㈨ 求一篇關於高校腐敗及其治理的論文,字數不限。
求一篇關於高校腐敗及其治理的論
我,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