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治理
⑴ 拜占廷被土耳其消滅的原因
十四世紀時,土耳其人攻佔亞得利亞堡,然後繞過君士坦丁堡侵略歐洲內。1396年,他們容在尼古博魯斯打敗大批的十字軍,並安置了很多巴爾干半島的居民。1453年五月,土耳其的蘇丹麥哈穆二世在重型大炮的幫助之下,攻佔了防衛虛弱的君士坦丁堡,這個城市的陷落也代表了拜占庭帝國的滅亡。
http://bk..com/view/39671.htm
⑵ 俾斯麥認為殖民地不但沒用而且是個累贅,這是為什麼呢
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兩大背景。我們先說第一個大背景,那就是
德國的統一戰爭
這是德國的殖民地,基本上都是英法不要的地方
就這點殖民地就使德國的經濟上了一個新台階,農業危機與工業危機有所緩和,德國經濟比沒有殖民地之前提升了0.5個百分點。德國的資產階級紛紛跑來去感謝俾斯麥。
⑶ 如何治理陽光威尼斯的群租問題,大家都說說想法和方案
樓主您好!
關於陽光威尼斯的群租問題,從6.12日召開的首都綜治委針對群租回房治理工作會議上了解到的答。如果房主整改,將可以允許「N+1」模式的隔斷存在,即將面積較大客廳或飯廳隔出一個房間用於出租。該模式具體規范正在制定中,這是治理群租房過程中的一項新探索。但要推行這一做法,還需要相關部門盡快出台標准,就房型、客廳面積、安全要素配備等情況,予以規范,比如多少平方米以上的客廳允許打隔斷等。
更多房產知識,點擊左下角「樓盤網」.樓盤網,為愛找個家.
⑷ 問水歐洲
耿鴻江
(雲南省水利廳)
水是生命的搖籃,河流是文明的發祥地。隨著人類的繁衍生息,人口迅速膨脹,河流、土地、植被等自然條件不斷被侵擾和蠶食,生命之水漸漸地變少了,變臟了,變渾了。這時人類認為自己已經擁有了一定的科學技術水平,有足夠能力來改造自然,便開始了大規模的治水活動,巍巍大壩、浩浩長堤,非但沒有把水治好,反而使一向平和柔弱的水變得時而暴虐,時而遁形,水怎麼了?還是人怎麼了?我們懷著種種迷惑,來到了地球的另一側,試圖尋找答案。
上帝造人,荷蘭造地
歐洲之行的第一站是荷蘭。荷蘭的國名Netherlands是「低窪之地」的意思,全國的領土面積41548平方千米,是雲南國土面積的1/10,但其中的1/3低於海平面。荷蘭東鄰德國,南連比利時,西和北面是北海,「一條褲腰帶」萊茵河在荷蘭流歸入海。一部荷蘭史又是荷蘭的水利史,「海盜」的聰明才智在大海與陸地之間發揮得淋漓盡致。中世紀以來,千萬架風車在海風的吹動下,排干大堤內的海水,然後打樁蓋房,植草牧羊,使區區小國成為世界的鬱金香王國、乳酪王國和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國(圖1)。
從阿姆斯特丹向北驅車60千米,便來到世界著名的攔海大壩(圖2)。大壩於1932年建成,全長32.5千米,寬90米,高10米。壩頂是一條寬暢筆直的高速公路,公路兩側建有瞭望台,設計師和勞工塑像和停車坪,供遊人觀賞和歇息。大壩使荷蘭的海岸線縮短了300千米,不僅大大減輕了海水對荷蘭內陸的侵蝕,而且通過兩端25個12米寬的閘門,調整須爾德湖水位,並逐漸將海水淡化,再造22.5公頃的土地。站在壩頂遠眺,海風習習,波濤滾滾,白帆遠影,鷗鳥飛翔,身後高速路上汽車閃爍穿梭,感覺好像大壩在海水中游動,這就是科學家從月球上,能看清的除我國長城以外的地球上第二奇景。
圖1 美麗的荷蘭風光
建於12世紀的首都阿姆斯特丹,低於海平面4~5米,165條運河和大大小小的支流將其分割成90多個島嶼,有1281座造型獨特的橋梁,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水下城」。荷蘭人不僅向大海要地,還要在河上建房。幾百萬塗著黑柏油的木樁打入地下10~14米的深處,王宮建在13659根木樁上,火車站建在37個人工小島的8687根木樁上。城內縱橫交錯的水渠上泊有2萬多家「船屋」,荷蘭的子女一旦成年後,每個船屋就成了他們的「鴛鴦船」,薄暮降臨,條條小船泊進大小水巷,燈火闌珊,愛意盪漾,成為這座城市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圖2 荷蘭的攔海大壩
走進荷蘭的鄉村,猶如進入童話般的世界,藍天白雲下,亮旺旺的水渠阡陌縱橫,把一片片土地切割成規則有序的「田」,田間的溝渠上立有簡單欄柵木橋,羊群在草地上團團游動,兔子的大耳朵在草地上忽隱忽現,一些不知名的水鳥在水上跳上跳下,色彩明快風格別致的別墅洋房錯落分布,遠遠望去就像油畫一樣美輪美奐。最讓我們難忘的是,所有的水渠規劃整齊,寬窄勻稱,而且都是土渠,沒有混凝土「三面光」,河水在土壤的懷抱中盡顯自由和活力(圖3)。
圖3 童話般的荷蘭鄉村
荷蘭的水利工程舉世聞名,而荷蘭的人水關系和優美的生態環境更是令人興奮和感動,看來「工程」並非是生態環境的天敵,兩者是能共生共榮、自然和諧的。
父親河,偉大的河
從阿姆斯特丹出發,高速路上行駛不到2個小時,就來到了萊茵河谷。萊茵河發源於瑞士境內阿爾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經列支敦斯登、奧地利、法國、德國,最後在荷蘭注入北海。河流全長1320千米,在德國境內867千米。在德語中多瑙河(die Donau)的冠詞die是陰性的,而萊茵河(der Rhein)的冠詞der是陽性的。這足以說明萊茵河在德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了。
在歐洲歷史上,萊茵河是德國的「命運之河」。圍繞著萊茵河有一部驚心動魄的「屠殺和戰爭的歷史」。德法兩國都曾把萊茵河作為一條天然防線,彼此對立,互相殘殺,幾個世紀的沖突與爭奪在萊茵河兩岸留下了永久的傷痕。「二戰」結束以後,德國開始了大規模的重建工作,萊茵河谷成為德國工業帝國的中心,大批能源、化工、冶煉企業同時從萊茵河取水,又將大量廢水排入河流,使萊茵河水質惡化,周邊生態遭到毀滅性的破壞,1971年德國美茵河匯入萊茵河口至科隆約200千米的河段中,魚類完全消失,局部地區水中的溶解氧幾乎為零,萊茵河成了「世界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人們冠以「歐洲下水道」、「歐洲廁所」的惡名。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沖突,上下游各國利益的博弈,促使萊茵河國際保護委員會(ICPR)的誕生。該委員會的最高決策機構為各國部長會議,會議每年舉行一次,決定重大問題,各國分工實施,費用各自承擔。另由一個非政府組織和政府間組成的觀察員機構,監督各國工作計劃的實施,這個機構設有水質組、生態組、排放標准組、防洪組和可持續發展組等。常設機構秘書處來管理委員會的日常事務。雖然萊茵河委員的主席輪流由成員國的部長兼任,但秘書處的秘書長卻總是由荷蘭人擔任。在「弄臟河水」這個問題上,最下游的荷蘭總是「清白之身」,因此說話公正客觀,更重要的是處於最下游的荷蘭,受「弄臟河水」的危害最大,因此,對於治理污染最有責任感和緊迫感(圖4)。
我們經常聽說,同一條河流,政府、企業,甚至是不同的監測部門對監測數據各執一詞,過於專業化和學術化的水質指標讓百姓一頭霧水。部長會議通過的《萊茵河2000行動計劃》,把「讓大馬哈魚回來」作為治理萊茵河水污染最後要達到的目標,清晰明了,具有感召力和親近感,十分耐人尋味。但魚類不會說話,秘書處找到了自來水公司和礦泉水公司,他們成了水質污染的報警器,而且也把容易造成污染的企業——化工廠組織進來,這樣就給了他們對話溝通的機會。
圖4 萊茵河畔
有一天,荷蘭的一家葡萄酒廠發現他們取自萊茵河的水有種不明的化學物質,酒廠把情況反映到委員會秘書處,委員會下設的分布在各國的8個監測站很快查出來,是法國的一家葡萄園噴灑農葯流入了河裡,最後,這家葡萄園承諾不再噴灑農葯並且賠償了損失。
萊茵河至今沒有橋、沒有壩,一個跨國的河流管理委員會維系著河流的生命,呵護著格林童話的發源地。經過半個世紀的「先污染後治理」的彎路,萊茵河這條偉大的父親河又獲得了新生。清澈的河水從雪山走來,一路奔騰,穿過黑森林、古老的城市、城堡和教堂,激盪著歌德的哲思、貝多芬的音符和日耳曼人的嚴謹與傲慢,流向明天,流向未來。
「浸泡」在水中的城市
一向嚴肅的義大利司機今天格外高興,潔白的襯衣上系著紅色的領帶。我們正沉浸在窗外旖旎的自然風光之中,突然十分安靜的車廂里輕輕回響起義大利民歌《我的太陽》,帕瓦羅蒂那金屬般的美妙之音撞擊著每一個人的心靈,我們已經從德國經奧地利駛入了司機的家鄉——義大利。
義大利亞得里亞海北端118個小島間流淌著177條運河,河道上350座橋把100座教堂、120座鍾樓、40多座宮殿及64座修道院連成一片,每個宮殿就是一段歷史,每個教堂就是一個故事,馬可波羅、米開朗基羅、但丁、拜倫、莎士比亞曾從這里進進出出,這就是風情萬種的世界水都威尼斯(圖5)。
圖5 世界水都威尼斯
有人把蘇州和麗江稱作「東方的威尼斯」,到了威尼斯才知道它們很難相提並論。蘇州和麗江是建在陸地上的,而威尼斯是建在海上的。但東西方的文明就像海陸間的水循環運動一樣相互融合,割捨不斷。史料稱,3世紀,中國北部的匈奴人在漢武帝的打壓下,東南有長城的屏障,只好沿伊犁河、中亞、伏爾加河西遷到多瑙河和萊茵河一帶,鐵騎勁弩橫掃歐洲,把日耳曼族逐出森林,把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個帝國,恐慌的難民紛紛逃往海岸島嶼,在近海立柱建房,水城威尼斯由此誕生了。有人說:沒有中國的萬里長城就沒有今天的歐洲格局,沒有中國的匈奴人就沒有今天的威尼斯。時光如水,滄海變都城,東方匈奴人早已不知去向,但威尼斯城依然傲立於亞得里亞海。城內沒有馬路,沒有汽車,沒有紅綠燈,運河就是公路,水巷就是小道。中型客船就是巴士,汽艇就是的士,那種黑色平底、首尾尖翹、狀似新月的單槳木船「貢多拉」,台灣導游麥克稱之為鳳尾船,其實就是自行車了。運河兩側房前屋後到處是一排排的木樁,這些木樁是大大小小船艇舟的固定泊位。繪有紅白相間條紋的是公有,藍白相間的是私有,沒有塗任何顏色的木樁是公共泊位,就相當於「公共停車場」(圖6)。
我們6人乘坐「貢多拉」,伴著兩岸優美的樂曲,穿行在馬可波羅和但丁的故居間,捕捉著這個城市的歷史和文化。453年,為了躲避匈奴人的入侵,沿地中海的居民逃往海邊的小島和沼澤地,在海水中釘入一根根木樁,然後在上面建房,今天我們看到的立柱、鍾塔、扶壁、穹頂、浮雕和壁畫等「青石建築」的裡面大多為木質結構,這些具有帝王將相高貴之氣的精美的藝術品,就像一顆顆鑲嵌在義大利長靴上的水晶,在威尼斯人的悉心呵護下,歷經哥倫布、聖馬可、拿破崙時期的千年風雨,在亞得里亞海的波濤中熠熠生輝。
威尼斯是義大利重要的港口,也是整個地中海一帶的經濟貿易中心,華麗的總督宮和聖馬可大教堂炫耀著昔日威尼斯帝國的榮光、富足和霸氣。拿破崙稱它為「舉世罕見的奇城」、「全歐最美的畫室」,詩人歌德說它「每一座建築都如同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大文豪莎士比亞的文學巨著《威尼斯商人》更使這座城市聲名遠揚,每年有上千萬遊客湧入這個夢幻之都。威尼斯因水而建,因水而興,也因水而憂。1900年聖馬可廣場被水淹了10次,但如今聖馬可廣場每年至少要被海水淹上100次,與100多年前相比,威尼斯的海平面上升了23厘米,如果不採取行之有效的挽救措施,到2100年,威尼斯將完全被水淹沒(圖7)。城因水而憂,水因何而憂呢?水又該向誰訴說呢?美麗迷人的威尼斯,你讓遠方的我們陶醉,更讓我們這些龍的傳人,禹的後代深思啊!
圖6 威尼斯的河
圖7 威尼斯的水巷
塞納河,巴黎的母親河
2006年的最後一天,我們來到了時尚之都——巴黎。法國人說沒有巴黎,就沒有法國;而巴黎人說沒有塞納河,就沒有巴黎。有位詩人感嘆:「塞納河啊,你是巴黎的母親,巴黎你是塞納河的驕子!」我們眼前的塞納河,時而靈動,時而厚重,就像一條綠色的絲帶,把巴黎的一座橋梁、牙雕、教堂、宮牆串起來,構成一頁立體史詩,興與衰,貧與富,快樂與悲傷在其間潺潺不斷地流淌(圖8)。
塞納河發源於朗格勒高原,全長776千米,是法國的第四大河流,它從東南流入巴黎的盆地,由西南注入英吉利海峽。塞納河中有個西岱小島,西族人在這里以捕魚為生。358年,羅馬人佔領了西岱島,羅馬大帝朱利安陶醉於塞納河柔軟的波浪和清澈的河水,開始在這里大興土木,並正式定名為巴黎。
圖8 塞納河
塞納河流經巴黎時轉了幾個彎,把巴黎分為兩半,34座橋梁把兩半緊緊地抓住。靜靜的河水汩汩地流動,洗刷著城市的喧囂與世故,帶來了繁華和厚重,遊船從埃菲爾鐵塔附近出發,往西岱島航行,兩岸華美建築流光溢彩,亞歷山大三世大橋上的鍍金飛馬、巴黎聖母院的鍾聲、盧浮宮蒙娜麗莎的微笑、法蘭西學院的穹頂、榮軍院的凜凜軍威、協和廣場的腥風血雨、自由女神的執著與永恆,件件藝術珍品從眼前掠過,令人目不暇接。革命與和平,文化與藝術,傲慢與浪漫就像這條河上的浪花一樣,忽明忽暗,不停地撞擊著人們的心靈(圖9)。
冬天的巴黎,下午4點,已經天色朦朧,咖啡廳霓虹閃爍,岸邊漫步、騎車或席地而坐的市民望著遊船,每個人臉上閃動著無拘無束的笑容,興致勃勃地向過往的遊船觀光客人招手致意。塞納河的流水,法蘭西的時光,變換著歷史與質朴、古典與時尚。塞納河因巴黎而多情,巴黎因塞納河而浪漫。
圖9 塞納河畔
每個城市都有一條大河在汩汩流淌,支撐著城市,孕育著文明,河流與城市彼此不斷調整,相互適應,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由於巴黎地處塞納河的下游,地勢低平,常發洪災,流域內有16萬平方米的洪泛區,1924年大洪水後,法國先後在塞納河及其支流上修建了8座水庫,總庫容7.3億立方米,並按古跡和文物的級別,分段規劃、保護和整治塞納河,修建橋梁和市區截污工程,並投入巨資疏浚河道,使巴黎河段的水深由1米深至3~4米,不僅使巴黎免受洪澇之患,而且還建成70多個港口,年客運量400萬人次,貨物吞吐量2500多萬噸,塞納河已經成為法國重要的黃金水道。
找到答案了嗎
在2007年的新年鍾聲里,我們結束了柔波中的歐洲之旅。歐洲就像地球上的大花園一樣美麗,但這個花園中有水庫,也有大壩,這些水利工程非但沒有大煞風景,反而成了風景中的風景。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的工程技術水平不比他們差,我們的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
同樣是一把刀,可握在誰的手裡卻大不一樣,有的人可能把它當成凶器威嚇他人,有的人可能用它雕琢精美的藝術品,成為人們的精神享受,其中的關鍵是這個握刀人的思想品德、文化修養和藝術品位。工程技術是把雙刃劍,它既能創造世界,也能毀滅世界;既能創造美,也能毀滅美。沒有文化支撐的工程技術,發展得越快,其破壞力就越大。文化雖然發揮不了直接的經濟效益,但它是乘在工程效益上的倍比系數,先進時這個系數就大於1,落後時這個系數就小於1。一個社會是不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全面和諧型的,不在於它的工程技術本身,而是在於工程技術背後的文化深度和當地社會人文思想的高度。文化與水利建設實際相結合,就會給水利工程注入新的思想和活力,就會形成新的世界觀和生產力。反思一下我們的水利工程,都是按統一規范標准生產出來的標准件,設計師變成畫圖師,設計院成了畫圖院,做出來的產品全國都是一個樣,堤壩渠是只有規模上的差異,沒有設計形式的區別;只有水清水渾的差異,沒有形態特色的區別。只要去一個水庫就可「窺一斑可知全豹」。水除了具有自然屬性外,還具有經濟屬性、社會屬性和文化屬性。水既成為物質文明的組成部分,又是精神文明的重要載體和基質。水利工程在發揮蓄水、引水、防洪、灌溉、供水、排澇、發電、航運等效益的同時,還具有思想性、標志性、史記性、游覽性、宗教性、風情性、休閑性和愉悅性,同時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的雙重需求。只要我們把文化植入設計理念之中,就能讓水利工程「錦上添花」,使冰冷的鋼筋水泥鮮活起來、與環境協調起來、美起來。如果工程技術更多地融合人文的精髓,有的工程就可能換一種設計思路,自然界可能就不會被「改造」成今天這般模樣,或許社會對「工程」的不同聲音就不會那麼大了。
近幾年我們國家提出一系列治水新思路,如堅持按自然規律辦事,在防止水對人的侵害的同時,特別注意防止人對水的污染和侵害;給洪水讓出路,退田還湖,維持河流的健康生命,為大自然的自我修復創造條件等。這些關於水的新理念的核心和本質就是尊重自然規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說到底還是一個自然觀和文化的問題。數千年來,人類與水的關系從「天人合一」到「人定勝天」,再到今天的「人天和諧」,人類認識的歷史車輪輾了一個大圓,但不應該回到認識的起點,而是要呈現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逐漸接近自然規律這個「天」。
由此看來,我們的問題不是出在工程技術上,而是工程背後的東西。
⑸ 教宗就是教皇嗎還有,宗主教是怎麼回事
教宗,即「教.皇」。拉丁語:Papa,本意為爸爸、父親,並無一絲「皇帝」的意思。中.國大.陸之外通常譯為 「教宗」,宗廟之宗,是取其頭銜中「聖伯多祿繼承者」之意。在中.國大.陸通常譯為教.皇或羅馬教.皇,但是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內部依然稱為教宗。天.主.教.會(全名「至一至聖大公教.會及宗座教.會」)的領.袖,當中包括羅馬天.主.教.會(拉丁禮)和東儀天.主.教.會。這一稱號同時由東正教.會和安立甘教.會等天.主.教.會(大公教.會)名義的教.會分享,也因此引起分歧。
教宗的完整頭銜是:「羅馬主.教,基.督之代.表,眾門.徒之主之後繼者,最高祭司(教宗),西方之宗主.教,義大利首席主.教(主.教長),羅馬省大主.教及都主.教 (總主.教),梵蒂岡城國元首及上帝之眾僕人之僕人」。教.會很少會使用這個完整的頭銜。天.主.教認為教宗為初任羅馬主.教聖伯多祿的後繼,因此一開始稱呼他為 「伯多祿之代.表」,直到5世紀時才改稱為目前這更具權威的「基.督之代.表」(2006年《宗座年鑒》刪除了「西方宗主.教」的稱呼,對上一次修訂為1969 年。當時教宗保祿六世把「天.主眾仆之仆」加於名號之中,並刪除了「光榮在位」的句語。
除了宗.教職務之外,教宗也是擁有獨.立主.權的梵蒂岡的國.家元首。梵蒂岡又被稱為「聖座」(Sancta Sedes),整個被羅馬城包圍,在1870年之前,教宗統.治的區域一度拓展到整個義大利中部,其領土,即教廷國,被稱為「聖伯多祿的遺產」。盡管授予教宗對這些領土的統轄權的文件,也就是所謂的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在15世紀被證明是偽.造的,教宗對教廷國的統.治還是延續到了1870年義大利統.一的時候,而義大利王國和教宗之間最終的政.治協議一直到1929年的拉特蘭協定才得以實現。1948年通.過的義大利共.和國憲.法,再次確定該協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宗主.教(拉丁文:Patriarcha),在東正教方面按習慣翻譯為牧首,是早期基.督教在一些主要城市如羅馬、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亞歷山大和安條克的主.教的稱號。
宗主.教的威望和權力比一般的主.教要高。當天.主.教和東正教分.裂時,羅馬的宗主.教成為天.主.教的教.皇,而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成為東正教名義上的首.腦。在很多古老的東方教.會中,宗主.教實際上被稱為大公牧首。並非全部15個東正教自主.教.會的領.袖的稱號都是牧首。實際上使用這一稱號的自主.教.會領.袖有9個,其他自主.教.會領.袖的稱號是都主.教或大主.教。
宗主.教(希臘語:∏ατριάρχης,拉丁語:Patriarcha)(東正教中文傳統上習慣翻譯為牧首)
最初,宗主.教是一位作為家父(pater familias)對某個擴展家庭行使專.制的權力的男人。該種由年長男性對家庭進行支配的體.系被稱為父權(patriarchy)(Πατριάρχης)。這是一個希臘文詞彙,由πατήρ (pater,意為「父親」)和ἄρχων (archon,意為領.導leader,首領chief,統.治者ruler,國王king,等等)
亞伯拉罕,以撒,以及雅格被提及為三位以色列人的族長(patriarch,天.主.教中文譯譯法,或為「聖祖」),而他們生活的時期即被稱為「族長時代」(Patriarchal Age)。它最初是在聖經的七十士譯本中獲得了其宗.教上的含義。
該詞主要具有特殊的教.會的多種含義。特別是,東方正教.會、羅馬天.主.教.會(高於大總主.教(Major Archbishop)和首席主.教(primate))、東方亞述教.會中最高等級的主.教均稱為「patriarchs」。此位patriarch的辦公地以及教.會的征役(由一個或更多的教省組成,盡管在他自己的(總)教.區之外他經常沒有可實施之司法權)被稱為「宗主.教.區」(patriarchate)。從歷.史上說,宗主.教可能經常是一個充當行政長官(Ethnarch)的合理人選,後者可在一個信奉其他教.義的國.家或帝.國內代.表由其宗.教團體所形成的社區(如在奧斯曼帝.國內的基.督徒)。
宗主.教是早期基.督教在一些主要城市的主.教的稱號,他們的威望和權力比一般的主.教要高;其中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港、安提約基雅、耶路撒冷等五個首要主.教所領.導的教.會,又合稱為「五大宗主.教.區」(Pentarchy;亦稱為「五牧首聯合治理教.會」)。當羅馬天.主.教.會和東方正教.會分.裂時,羅馬的宗主.教成為天.主.教的教宗,而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成為東正教普世大牧首。現今在世界許多地方都可以發現一至數名宗主.教/牧首,特別是在歷.史形成的宗.教中心更是如此,比如亞歷山大宗主.教。
⑹ 威尼斯水城是怎樣形成的
威尼斯(Venice) 是義大利東北部城市,亞得里亞海威尼斯灣西北岸重要港口。人口版34.3萬(權有統計顯示,1957年威尼斯的常住人口為17.4萬,而2009年10月份剛剛公布的常住人口總數還不到6萬,達到歷史最低水平)。主建於離岸4公里的海邊淺水灘上,平均水深1.5米。由鐵路、公路、橋與陸地相連。由118個小島組成,並以 177條水道、401座橋梁連成一體,以舟相通,有「水上都市」「百島城」「橋城」「水城」之稱。
建築方法
威尼斯建築的方法,先將木柱插入威尼斯下的泥土之中,然後再鋪上一層又大又厚的伊斯特拉石。這種伊斯特拉石防水性能極好,是從亞德拉亞海的伊斯特拉運來的。然後在伊斯特拉石上砌上磚,建成一座座建築。由於磚比伊斯特拉石輕的很多,所以不會出現房子嚴重下沉的問題。
有人說,威尼斯肥沃的沖積土質,就地而取材的石塊,加上用鄰近內陸的木頭做的小船往來其間;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們建起了威尼斯。
⑺ 水上威尼斯的地理位置及范圍,氣候,地形,地勢,資源(農業),工業,環境問題及治理和交通,急急急!!
威尼斯是義大利東北部城市,亞得里亞海威尼斯灣西北岸重要港口。人專口34.3萬(有統計顯示,1957年威屬尼斯的常住人口為17.4萬,而2009年10月份剛剛公布的常住人口總數還不到6萬,達到歷史最低水平)。主建於離岸4公里的海邊淺水灘上,平均水深1.5米。由鐵路、公路、橋與陸地相連。由118個小島組成,並以 177條水道、401座橋梁連成一體,以舟相通,有「水上都市」、「百島城」、「橋城」之稱。
氣候: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地勢低平,流水沖積地貌
交通:全市河道,運河共計177條。靠401座各式橋梁把它們連接起來。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馬路,市內沒有汽車和自行車,也沒有交通指揮燈,船是市內唯一的交通工具
工業:煉鋁、化學、煉焦、化肥、煉油、鋼鐵等工業。以生產珠寶玉石工藝品、花邊、刺綉等著稱。陸上的馬爾蓋拉港是重要油港和客運港.
環境問題:地面下陷,洪水
措施:填高城市,修建水閘
⑻ 蘇州被稱為「東方威尼斯」.但長期以來,蘇州河流的污染情況嚴重,如今政府將全面開展黑臭河道治理及生態
解;A、嚴禁將生活垃圾隨意排放入河道能防止水資源的污染,故A合理;
B、工業廢回水經過處理,達答到標准後再排放,不會對水體進行污染,屬於防治水污染的方法,故B合理;
C、農葯化肥對農作物的生長有重要作用,所以堅決杜絕使用農葯和化肥農作物是不現實的,故C不合理;
D、清淤河道能治理河水污染,故D合理.
故選C.
⑼ 威尼斯時常被水淹沒,為何義大利政府不建立防護工程呢
義大利之所以不採取措施,是因為水城威尼斯自從建造開始,地基就已經固定了。如果想要調整的話,整個城市需要重建的地方太多了。
綜上所述,之所以義大利政府沒有採取很多措施治理威尼斯的水患,是因為這個是它存在的必然缺點。如果威尼斯想要通過自己的個性吸引遊客,那麼這個治理就沒辦法實行。
⑽ 長沙有哪家測試治理甲醛比較好的公司嗎
有小孩,且裝修材料不好,或者你不放心,最好半年後住進去,小孩子的身體比較脆弱,敏感,建議初期不要住新房。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是買房專修好結婚,裝修一結束就跑進去住,有房子了,有自己的私人空間了。其實這樣非常不好。對健康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新房入住不要以通風時間為標准,還是找相關機構進行空氣質量檢測後再做決定,做一次全方位的綜合治理。
13142153766
神 光 環 保,我們房子甲醛檢測治理是他們幾個大學畢 業生幫弄的,治理完第二天就沒有異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