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湖治理
Ⅰ 雲南九湖治理後會有什麼意義
昆明5月10日,「不下雨,排水溝就『下崗』了。」雲南大理永興村如今連蚊蠅都少見,村民段品吉領著記者四處查看,一條白色的PVC管連接起院壩、廚房、衛生間,洗碗水、洗澡水等流進沉澱池,再接進剛修好的排污管網。「現在才叫『不讓一滴污水進洱海』。」
「『合力治水』就是從部門之治到主要領導掛帥出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流域管理局負責同志表示。雲南省委和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分別擔任治理任務最重的撫仙湖、洱海的河長;全省六大水系、牛欄江和九大高原湖泊的河長全由省級領導擔任;省級環保督察覆蓋所有州市。高位推進動真碰硬,許多老大難問題得到破解。撫仙湖展開治理「雷霆行動」,沿湖所有中央省市縣企事業單位全部退出。洱海開啟「搶救模式」,暫時關停海邊近2500家客棧餐飲。滇池流域569個自然村全部安裝了污水處理設施。
洱海治理已從近水的客棧、村落,輻射到包括「洱海之源」的全流域。今年6月30日前,洱海周邊城鎮農村污水將全部收集處理。在著名旅遊勝地雙廊,密密麻麻的房子「擠成一鍋粥」。「旅遊聚集區只有0.96平方公里,背後山區則有218平方公里,」雙廊景區管委會副主任施國東介紹,雙廊正「以海為弓、以山為弦、以路為箭」,引導旅遊業「從海邊上山」,「客棧聚集區是雙廊的『卧室』,放開視野把旅遊引入背後的『客廳』,既帶動山區扶貧還減輕洱海壓力。」
超常舉措要凝心聚力才能最終落實,雲南舉起生態考核「指揮棒」,把縣級生態環境質量考核所佔權重由5分提到9分,實行「一票否決」,引導幹部、群眾算大賬、看長遠。昆明市官渡區水務局局長姚啟說:「以一個每天3000立方米的污水處理設施為例,月運行成本約12萬元,但若捨不得這投入,污水直排的後果難以估量!」大理喜洲鎮桃源村王柏家的客棧至今已關閉近一年,損失不小,他說:「現在少掙點錢不打緊,洱海水質改善,能賺長遠錢。」
九湖清,雲南興。截至2017年底,九大高原湖泊「十二五」規劃治理項目完工率過九成。「十三五」期間,雲南每年安排6億元資金治理滇池;2017至2021年,每年分別籌措6億元資金治理洱海、撫仙湖。今年一季度,滇池全湖總體水質企穩向好,已由去年同期的Ⅴ類上升為Ⅳ類。
來自人民網
Ⅱ 近幾年,為了提高洞庭湖區的防洪能力,國家在洞庭湖區的治理採取了什麼措施
1、工程方面的措施 1.1:在湘、資、沅、澧上游修建控制性水利工程 在湘、資、沅、澧上游修建控制性水利工程攔蓄上游洪水,攔洪錯峰,以減輕下游的防洪壓力,現在洞庭湖水系湘、資、沅、澧上游僅有一座以防洪為主的水庫,即澧水上游的江埡水庫,在發生如九六、九八年的大洪水時水庫調洪削峰力不從心,為了保證洞庭湖區及長江中下游的防洪安全,按照湖南省防指「水庫在汛期要把防汛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指示精神,省防指研究決定應適當降低汛前庫水位,將庫水位在期前嚴格控制在汛前控制水位以下,保證留有一定的防洪庫容,經調整後洞庭湖水繫上游的18座大型水庫總防洪庫容41.76億M3,(其中:湘江流域10座水庫控制流域面積2.8萬KM2,防洪庫容7.53億M3;資水流域2座水庫控制流域面積2.27萬KM2,防洪庫容10.23億M3;沅水流域4座水庫控制流域面積8.3萬KM2,防洪庫容16.4億M3;澧水流域2座水庫控制流域面積6484KM2,防洪庫容7.6億M3)如重現九六、九八年洪水上游防洪庫容明顯不足,應在四水上游新建綜合性利用的大型水庫,增加防洪總庫容,提高四水尾閭的防洪能力,確保下游防洪安全。 1.2:加固堤防,提高抗洪能力 洞庭湖現有一線防洪大堤3500KM,按照重點、一般、蓄洪垸的標准進行加固,提高大堤的抗洪能力,如果一旦堤防潰決,將會造巨大的社會、經濟損失,堤防是防洪工程的重要組成部份,「千里金堤毀於一穴」對於一線防洪大堤的險工險段應加強治理,消除堤防隱患,進一步提高大堤的整體抗洪能力。 1.3:束水攻沙,減少湖床的泥沙淤積 每到汛期湘、資、沅、澧四水及長江四口攜帶大量泥沙入湖,入湖後由於過水斷面加大,流速減小,水流攜沙能力降低,至使大部分泥沙淤積在洞庭湖。束水攻沙,加大流速提高水流攜沙能力,對洞庭湖洪道進行整治,使中小洪水歸槽,減少泥沙淤積的速度,盡量減輕泥沙淤積對防洪安全的威害。 1.4:大力整治洪道,確保行洪安全 對於洞庭湖主洪道內的阻洪高稈作物、廢堤、殘埂應徹底清除,以暢洪水,減少汛期行洪阻力,對具部行洪過水斷面太小,不能滿足安全行洪的洪道採用挖泥船疏浚與固堤相結合的方法,治理效果良好,對洪道疏浚一方面可以擴在過水斷面,提高安全行洪能力,同時利用疏挖的泥土用於堤防的固堤護腳,又可以加大堤防的抗洪能力,提高防洪標准。 1. 5:繼續實施平垸行洪、退田返湖 由於歷年圍湖造田,導至湖區水面銳減,洞庭湖蓄洪量減少,為了防洪安全,洞庭湖將堤垸劃分為蓄洪垸和重點垸,在水位過高時,蓄洪垸主動蓄洪,以減低水位,保證重點堤垸的安全。現在湖區共有萬畝以上蓄洪垸24個,蓄洪容量163.28億M3,應繼續做好蓄洪垸的配套設施建設,確保蓄洪垸的人民生命安全,對於蓄洪垸的運用應堅持在科學調度的前提下,滿足防洪整體要求。 2、非工程措施 2.1:上游加大水土保持、減少水土流失 淤積在洞庭湖的泥沙大部來自四水及長江四口,在長江、四水上游加強水土保持,可以從根本上緩和洞庭湖泥沙淤積,減少泥沙淤積對洞庭湖防洪的影響,減緩因泥沙淤積造成湖區蓄洪能力的急劇減少。 2.2:力爭早日實現水文氣象信息化 水文氣象的及時傳輸已成為決定防汛成敗的關鍵因素,汛期的水文氣象資料為防汛指揮者提供重要參考,只有對水文氣象實施實時監控,才能保證防汛決策的正確性、科學性。同時水文氣象信息現代化也是水利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力爭早日實現水文氣象現代化,為洞庭湖防汛服務,為水利現代化服務。 2.3:健立健全防汛保障制度 洞庭湖共有蓄洪垸24個,總面積436.69萬畝 ,耕地231.32萬畝,人口149.7萬人,在遭遇特大洪水時,蓄洪垸的垸民將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為了減少蓄洪垸內人民的後顧之憂,建議國家逐步建立與健全蓄洪垸內人民的防汛保障制度,確保他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減少蓄洪時的人為阻力,保證最佳蓄洪時機。 2.4:防汛物資儲備要充足到位
Ⅲ 人工湖如何治理
人工湖一般是人們有計劃、有目的挖掘出來的一種湖泊,非自然環境下產生的,因此對於人工湖而言,水質將會出現三類不同性質的污染:
(1)由於氮磷營養元素過多而導致的富營養化污染。表現為湖水發綠、出現大量藍綠藻甚至水華;
(2)有機污染物過多而導致的有機污染。表現為湖水污濁、缺氧、發黑有臭味;
(3)顆粒狀塵埃和樹葉等固體異物過多而導致的雜質污染。表現為水中雜質過多、透明度低、影響觀瞻。
每一種污染都會導致水質的惡化和景觀的直接破壞,因此必須對三種類型的污染都採取對症下葯式的治理措施,才能全面保護人工湖水不受破壞,水質情況良好。
人工湖水處理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對於人工湖水處理而言,最大難處是水量極大,幾萬噸水的人工湖比比皆是,城市的大型公園和景觀河道至少是幾十萬噸水乃至幾百萬噸水。如果照搬污水處理或泳池水處理的方法,一般每頓水的治理投資在300元以上,1萬噸水就需要300多萬,對於人工湖而言成本極大,客戶難以承受。
因此,對於人工湖而言,既要解決技術上的大難題,又要大幅度地降低治理成本,這是一個極其困難的工作。正因為如此,人工湖水處理才成為一個世界性難題。
人工湖水處理技術的三個發展階段
對近年來常用的人工湖水處理技術進行歸納,我們可以看出人工湖水處理技術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代,下面將對三個代分別介紹:
第一代:這一代是人工湖水處理的起步代,當人們開始認識到人工湖也會發生水質發臭、惡化等現象,嚴重影響其美觀,一些技術人員便逐漸開始探索合適的技術進行治理。常用的技術大致有水泵循環、跌水、沙缸過濾、投撒化學葯劑、增氧曝氣等簡單的方式,這些方法大都比較單一,治理效果甚微,基本無效。
第二代:隨著時間的推移及技術的進步,部分公司在第一代技術的基礎上適當改進,推出了第二代技術,這一代主要的技術有:全自動精濾機、氣浮、生物制劑、人工濕地以及生態基等技術。這些技術相對第一代的技術在技術含量和處理效果方面有很大的進步,但大多都是從其他水處理技術轉型過來,對人工湖水處理並沒有針對性,有些時候(水面較小時)治理效果較好,有些時候(特別是水面較大時)處理效果會很差,技術本身存在一些硬傷。
比如全自動精濾機過濾和氣浮技術,都是將水體從湖中抽出,在外部的水處理機房凈化處理後再注入湖裡,都屬於間接凈化法。這種模式最大的問題是受循環周期瓶頸限制。由於建造成本限制和湖邊土地限制,水處理機房不可能面積很大,當水量達到幾千立方乃至幾萬立方時,水處理的循環周期就會很漫長,幾天才循環一次。夏季湖水污染快,還沒等處理一遍湖水又變臟了,即使處理機房的出水水質再好,與大湖中的水混合以後整個湖水還是較臟。另一方面,將水從湖中抽出需要消耗大量的電能,處理機房的建設也需要較多費用。
另外,有些是引入一些時髦單元組合,看似最新技術,但實際上在工藝原理、數量匹配上都存在硬傷,這主要是由於一些非技術類的公司通過代理加盟方式進入本行業,簡單模仿所致。
第三代:這一代的技術對人工湖的治理效果上比第二代技術又有大幅度提升,對大水面及污染嚴重水面都有很好的治理效果,能達到三類甚至二類水質標准,是目前國內最新一代治理技術,主要代表技術有:動植物綜合調控技術和HDP直接凈化技術。
動植物綜合調控技術通過對魚類品種、魚蟲品種、水草品種的精心篩選和調控、以及各種化學葯劑、生物制劑的應用,最終實現沉水植被的大量健康生長,形成「水下森林」,調控過程非常復雜,調控過程中需要緩慢注水以適應水草光照要求,前後耗時幾個月。而且雜草的清除、所培育水草的定期收割都需要耗費大量人力,雖然沒有電耗,但人力、生物制劑、魚蟲的消耗使得維護成本並不低。
HDP直接凈化技術一邊營造「流水不腐」的活水環境、一邊通過提供載體的方式在水中大量培養土著微生物,大量微生物在充足的溶解氧和動水的環境下對水中有機污染物進行好氧分解,實現了污水凈化。這種技術彌補了其它各種方法的短板,既有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和速度,又沒有土建、管網的煩惱,更沒有湖外治理時水泵循環帶來的循環周期瓶頸限制。另一方面,以土著微生物為種源,用生物載體促使其大量繁殖,避免了外來生物制劑數量的快速衰減和種源的快速退化難題,而且施工和維護簡單方便。
總結
從人工湖水處理技術的發展歷程來看,最新一代的HDP直接凈化技術在人工湖方面具有很大優勢,治理效果顯著,對人工湖水體存在的主要問題,如水體流動性差,混濁,色度高,藻類泛濫,池底黑臭等都可較快解決。同時,無土建施工,無機房管網,不影響水面景觀,能防止或延緩水面結冰,保護駁岸。後期運行操作簡便,費用較低。相比之下,為性價比較高的一種景觀水體治理方法。
Ⅳ 列哪些綜合治理措施使洞庭湖"變"大了
1、工程方面的措施
1.1:在湘、資、沅、澧上游修建控制性水利工程
在湘、資、沅、澧上游修建控制性水利工程攔蓄上游洪水,攔洪錯峰,以減輕下游的防洪壓力,現在洞庭湖水系湘、資、沅、澧上游僅有一座以防洪為主的水庫,即澧水上游的江埡水庫,在發生如九六、九八年的大洪水時水庫調洪削峰力不從心,為了保證洞庭湖區及長江中下游的防洪安全,按照湖南省防指「水庫在汛期要把防汛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指示精神,省防指研究決定應適當降低汛前庫水位,將庫水位在期前嚴格控制在汛前控制水位以下,保證留有一定的防洪庫容,經調整後洞庭湖水繫上游的18座大型水庫總防洪庫容41.76億M3,(其中:湘江流域10座水庫控制流域面積2.8萬KM2,防洪庫容7.53億M3;資水流域2座水庫控制流域面積2.27萬KM2,防洪庫容10.23億M3;沅水流域4座水庫控制流域面積8.3萬KM2,防洪庫容16.4億M3;澧水流域2座水庫控制流域面積6484KM2,防洪庫容7.6億M3)如重現九六、九八年洪水上游防洪庫容明顯不足,應在四水上游新建綜合性利用的大型水庫,增加防洪總庫容,提高四水尾閭的防洪能力,確保下游防洪安全.
1.2:加固堤防,提高抗洪能力
洞庭湖現有一線防洪大堤3500KM,按照重點、一般、蓄洪垸的標准進行加固,提高大堤的抗洪能力,如果一旦堤防潰決,將會造巨大的社會、經濟損失,堤防是防洪工程的重要組成部份,「千里金堤毀於一穴」對於一線防洪大堤的險工險段應加強治理,消除堤防隱患,進一步提高大堤的整體抗洪能力.
1.3:束水攻沙,減少湖床的泥沙淤積
每到汛期湘、資、沅、澧四水及長江四口攜帶大量泥沙入湖,入湖後由於過水斷面加大,流速減小,水流攜沙能力降低,至使大部分泥沙淤積在洞庭湖.束水攻沙,加大流速提高水流攜沙能力,對洞庭湖洪道進行整治,使中小洪水歸槽,減少泥沙淤積的速度,盡量減輕泥沙淤積對防洪安全的威害.
1.4:大力整治洪道,確保行洪安全
對於洞庭湖主洪道內的阻洪高稈作物、廢堤、殘埂應徹底清除,以暢洪水,減少汛期行洪阻力,對具部行洪過水斷面太小,不能滿足安全行洪的洪道採用挖泥船疏浚與固堤相結合的方法,治理效果良好,對洪道疏浚一方面可以擴在過水斷面,提高安全行洪能力,同時利用疏挖的泥土用於堤防的固堤護腳,又可以加大堤防的抗洪能力,提高防洪標准.
1.5:繼續實施平垸行洪、退田返湖
由於歷年圍湖造田,導至湖區水面銳減,洞庭湖蓄洪量減少,為了防洪安全,洞庭湖將堤垸劃分為蓄洪垸和重點垸,在水位過高時,蓄洪垸主動蓄洪,以減低水位,保證重點堤垸的安全.現在湖區共有萬畝以上蓄洪垸24個,蓄洪容量163.28億M3,應繼續做好蓄洪垸的配套設施建設,確保蓄洪垸的人民生命安全,對於蓄洪垸的運用應堅持在科學調度的前提下,滿足防洪整體要求.
2、非工程措施
2.1:上游加大水土保持、減少水土流失
淤積在洞庭湖的泥沙大部來自四水及長江四口,在長江、四水上游加強水土保持,可以從根本上緩和洞庭湖泥沙淤積,減少泥沙淤積對洞庭湖防洪的影響,減緩因泥沙淤積造成湖區蓄洪能力的急劇減少.
2.2:力爭早日實現水文氣象信息化
水文氣象的及時傳輸已成為決定防汛成敗的關鍵因素,汛期的水文氣象資料為防汛指揮者提供重要參考,只有對水文氣象實施實時監控,才能保證防汛決策的正確性、科學性.同時水文氣象信息現代化也是水利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力爭早日實現水文氣象現代化,為洞庭湖防汛服務,為水利現代化服務.
2.3:健立健全防汛保障制度
洞庭湖共有蓄洪垸24個,總面積436.69萬畝 ,耕地231.32萬畝,人口149.7萬人,在遭遇特大洪水時,蓄洪垸的垸民將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為了減少蓄洪垸內人民的後顧之憂,建議國家逐步建立與健全蓄洪垸內人民的防汛保障制度,確保他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減少蓄洪時的人為阻力,保證最佳蓄洪時機.
2.4:防汛物資儲備要充足到位
Ⅳ 東湖治理武漢政府已經採取了哪些措施
湖北省武漢市治理東湖環境的 3 大污水處理廠之一,日處理 18 萬噸城市污水的二廊廟污水處理廠日前在濃濃的節日氣氛中開工。
這是今年武漢市全面治理東湖環境的又一重大措施。入夏以來,武漢市政府組織規劃、環保、工商及港監等部東湖水域餐飲船。從 5 月 22 日政府動員到 8 月 20 日,東湖水面的 39 條餐飲船全部拆除完畢。
同時,不屬這次拆船范圍的兩艘南湖餐船也相繼拆除。在富營養化明顯的水域,夏季瘋長的水浮蓮已成東湖的一大頑症,在「東湖拆船效應」的帶動下,這一難題也被解決了。有人統計:打撈的水浮蓮足有數百噸之多。
據東湖風景區管理部門提供的資料表明:在「拆船效應」的影響下,東湖周邊的違章建築及佔道物資都先後遷走,眼下的東湖周邊干凈多了。
根據該市政府綜合治理東湖的部署,利用世行貸款及國內配套資金近 10 億元的東湖治理多項工程,近幾年內將陸續開工。
從1999年起,東湖風景區管理局通過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加大了環境治理和旅遊基礎設施功能的配套。他們首先投入資金9000多萬元,進行環湖整治。搬遷47戶,拆除破舊房屋3800平方米,修建了具有楚國風情的楚風園;投資2000多萬元,興建了武漢惟一的海沙浴場,又建起1300多米的親水平台,為遊人創造了安全、方便、舒適的步行空間;在對環湖18.2公里道路亮化的基礎上,進行深度的亮化改造工程,使夜晚的東湖環湖景觀別具風情;投資560萬元,對「八一」游泳池進行環境整治改造,如今成為市民及遊客到東湖消暑的著名泳場;同時對梨園廣場及周邊環境進行改造,植樹木、種花草,加大了環境的美化、綠化程度;通過一系列的改造和整治工程,使景區內的200戶居民告別了「城中村」,喜遷新居,讓往日陳舊不堪的環湖環境有了根本性的改變。此外,東湖風景區實施「碧水藍天」行動計劃,對景區及周邊生活小區6家賓館餐廳及主要游覽點的污水排放和油煙、噪音進行了達標治理,使污水排進城市管網,避免生活、經營污水對東湖的污染,從源頭上清潔了東湖的水質;將困擾東湖的固體垃圾納入了城市垃圾收集處理系統,建立起有毒、有害垃圾的收集、存儲機制;制定預案,組織演練,增強了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同時,執法部門對違法填湖、破壞水質和自然景觀的事件,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通過一系列的有效措施,環境治理取得了實質性的效果,使「碧水藍天」的良好環境在東湖景區持久地延續下來。
Ⅵ 東湖湖水是用什麼生態學方法治理的
東湖湖水裡有什麼生態學法治里的網上點擊查詢,具體的用什麼生態學法給是東湖的水一直清澈。
Ⅶ 湖泊治理如何走生態治理之路,與傳統環境治理的差別
湖泊 編輯
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網路科學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回 審核 。
湖盆及其承納的水體。湖答盆是地表相對封閉可蓄水的天然窪池。湖泊按成因可分為構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堰塞湖、喀斯特湖、河成湖、風成湖、海成湖和人工湖(水庫)等。按泄水情況可分為外流湖(吞吐湖)和內陸湖;按湖水含鹽度可分為淡水湖(含鹽度小於1g/L)、鹹水湖(含鹽度為1-35g/L)和鹽湖(含鹽度大於35g/L)。湖水的來源是降水、地面徑流、地下水,有的則來自冰雪融水。湖水的消耗主要是蒸發、滲漏、排泄和開發利用。
中文名 湖泊
Ⅷ 太湖有哪些治理工程
太湖流域除了水體污染之外,還有洪澇災害的威脅。太湖流域有3萬平方千米為平原,占流域面積的六分之五,地勢十分平坦,因此一遇稍大的降雨,即發生泛濫,極易成災。在總體上講,太湖流域雖然水資源量較為豐富,但是流域農業發達,又是水稻高產區,農業用水量特別大。加上近年來鄉鎮工業發展較快,工業用水量也大大增加,這樣水資源量已出現供需矛盾,據初步計算,遇到乾旱年,需從長江引水100億~200億立方米。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經過長達27年的討論研究,於1985年7月出台了太湖流域綜合治理方案。這一方案同時考慮防洪、供水、航運和環境保護,按照「統籌兼顧、綜合治理,全面發展、分期實施」的方針,安排各項措施。治理方案的主要措施包括十項骨幹工程。
十項骨幹工程可以概括為「拓浚河道,加固堤防,增設抽水」三大類,總計拓浚和新建河道達20條,總長454千米,土方2億多立方米,加固和新修湖堤、河堤共560千米。在長江沿岸和杭州灣增設抽水站7處。大部分既可排水又可引水。這些工程建成後,能起到豐富水源、改善水質、免除洪澇、控制調度等作用。
綜合治理方案在沿長江一線拓浚和新辟河道7條,並增設7座抽水站,這既可把流域洪水和地區澇水排入長江,又可引長江水補充流域水量之不足。據初步計算,最大引江能力達每秒1000立方米。引水沿線經過太湖西部缺水地區,既滿足了該地區工農業用水的需要,同時可以將大量的水引入太湖,經太湖調蓄後,供給杭嘉湖地區和黃浦江,解決這些地區的用水需要。從長江引水,並經太湖調蓄,將水送到各用水地區,是太湖流域長期供水計劃的主要措施,可以保證流域內今後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要求,也是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基礎設施之一,它將大大改善這一地區的生活環境和經濟環境。
Ⅸ 1.為治理湖水的污染,引人一條較清潔的河水河水與湖
為了治理洪水對污染的話,正常情況下的話也一條青龍為清潔的河水系,其實這個是並不正確的行為應該去先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