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豐產河治理

豐產河治理

發布時間: 2021-02-12 01:30:10

㈠ 如何治理黃河

1、黃河的特點是水少沙多,水沙運行過程不協調。黃河65%的水量來自蘭州以上,而90%的泥沙來自中游黃土高原,但二者在時間上常不相適應。

2、當中游來沙多,上游來水少時,就造成河道的嚴重淤積,洪水位不斷抬高,威脅堤防安全。為緩解黃河流域特別是下游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應從漢江、淮河上游調水入黃,沖沙減淤,改善生態環境,兼顧南水北調中線、東線工程的供水作用,並通過黃河以南構成的「串聯水庫」的調度,把黃河下遊河道作為淮河及漢江上游洪水的入海通道,擴大黃河下遊河道過洪斷面,同時將小浪底水庫乘機所排泥沙輸送入海,提高該水庫的綜合效益。

3、將市場機制引入污染防治領域。通過市場作用,從原來誰污染誰治理的企業個體行為,引申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分工和供求關系,形成社會化專業化的環保企業乃至環保行業,向污染責任方提供商業性環保服務,逐步實現環境治理市場化、社會化、企業化。同時,在企業比較集中的工業園區鼓勵多家企業污染處理設施共建共享和治污設施專業化運行,提高治污設施處理效率,降低污染治理費用,逐步解決普遍存在的投入大量資金建成的環保設施,不能充分利用的問題。

4、國家應進一步加大力度推行綠色GDP,把環保工作納入地方黨政一把手的政績考核。

5、給予環保部門更大的執法權。如處罰力度,關停污染企業等。

6、環保體制需要進一步理順,實行垂直管理,脫離地方的制約

(1)豐產河治理擴展閱讀: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㈡ 治理河湖的作文400字

1湖泊流域水質總體穩定,水環境依然脆弱
1.1.1柘林湖水質整體處於III類,部分入湖支流相對較差由《2000-2011年柘林湖水質狀況報告》的監測數據可知,近10年來柘林湖湖體水質由2003年的I類水質下降到Ⅱ類;再從2004年開始下降到Ⅲ類水質,持續到目前一直保持在Ⅲ類水質。其中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和總氮4項指標的變化趨勢圖如圖1和圖2所示,總磷和總氮維持穩定在Ⅲ類,高錳酸鹽指數和氨氮穩定在Ⅱ類〔5〕。由於柘林湖湖泊水面積較大,水質空間分布差異較大,總體水質較好的情況下,沿岸帶及部分庫灣水質明顯差於湖心和壩上處水質,局部入湖水域還存在一定污染問題,水環境依然脆弱。
1.1.2柘林湖水體整體呈中營養狀態,但在部分季節局部湖灣水體中藍藻成為次優勢類群之一,局部湖灣生態安全問題需引起重視在2010-2011年的調查中發現在枯水期和平水期,湖區的浮游植物類群從硅藻門演替為當前局部湖區藍藻門占優勢。柘林湖部分湖灣的浮游植物群落中藍藻門藻類成為次優勢類群之一,表明柘林湖部分湖灣水體呈現一定的富營養化趨勢。湖區的浮游植物類群從河流特徵的硅藻門演替為當前局部湖區藍藻門占優勢,表明柘林湖湖區外源輸入的增加,水質的惡化,水體富營養化風險凸顯。因此,需要在流域尺度上降低入湖負荷,開展流域生態安全的保護與湖泊生態治理,阻止局部湖灣富營養化趨勢的蔓延,逐步維護湖泊生態系統穩定。
1.2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有待加強、飲水安全存在隱患柘林湖湖區范圍目前共有3個湖庫型飲用水源地,分別為源口水庫取水口和東渡取水口和柘林大壩三附壩取水口飲用水源地,主要供應武寧縣城區、共青城市和德安縣的居民供水,「十二五」期間也將作為南昌市和九江市的備用飲用水源地,因此柘林湖水源涵養功能的保護顯得尤為突出重要。但是目前柘林湖飲用水水源地處於開放狀態,隔離防護設施落後,水源地自動監測、應急預警和規范化建設能力相當薄弱,飲水安全存在很大隱患,因此,亟需在流域治理的基礎上以預防污染為主,確保飲水安全。
1.3漁業發展尚未規范,水生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
1.3.1過量發展網箱養殖已給生態環境帶來危害近年來,網箱水產養殖呈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據調查柘林湖庫區內副壩附近、武寧縣湖區境內共有22000餘箱網箱,345座養魚庫灣,柘林湖湖區網箱養殖面積共6593.13hm2,養殖面積佔全湖區水面面積的20%,且無證養殖的個體戶屢禁不絕,存在個體戶將化肥和養豬廢渣投入網箱進行水產養殖的現象。
1.3.2非法捕撈屢禁不絕,水生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據漁業聯合執法隊調查,湖區非法捕撈形式包括扳罾燈光誘捕、拖網捕撈、非法漁具捕撈等。非法捕撈造成漁業資源減少,水生動物多樣性破壞。2003年前,用傳統方式每天每船可捕撈柘林湖湖魚200kg之多;2008年每天每船的捕撈量已經降到50kg以內,且魚的種類比較單一。另據漁業部門在柘林湖的不同水域進行竹排銀魚燈光試捕,結果顯示:永修水域每網只捕到幾尾,武寧水域每網僅捕獲0.25kg銀魚,與往年試捕的每網5~10kg相差甚遠。
1.4旅遊發展加速,污染風險增大近年來柘林湖流域人類活動強化,旅遊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2010年旅遊接待人數共80.77萬人次,其中國內旅遊人數達到79.5萬人次。2011年9月西海高速全線通車後,柘林湖的旅遊人數成倍增加,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因此,加快柘林湖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對提高柘林湖生態系統抗干擾能力至關重要。柘林湖東岸的廬山西海是一個新開發和正在規劃建設中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各種投資項目紛至沓來,中信集團將投資150億元用於中信廬山西海開發建設項目,建設生態度假地,項目的建設將使原本自然的森林生態系統破碎化,且今後還將發展水上旅遊產業,污染風險突增。水環境保護和旅遊開發二者之間的矛盾亟須通過系統的保護規劃和實踐來進行解決。
1.5人為侵佔湖濱帶嚴重、緩沖能力下降湖泊自然帶普遍受到人為干預,沿湖濱帶人為侵佔現象嚴重,開發與保護矛盾日益突出。沿河湖鎮區段建設了很多居民房,特別是武寧縣縣城污水處理廠和工業園區就在湖邊,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直排入湖;沿湖一百多公里建設了很多農田,農葯和化肥直接排入湖中,沒有相應緩沖帶的攔截,對水土影響較大。此外風景名勝區周邊建設了柘林湖賓館、北戴河賓館和清水山莊等賓館,廢水只經過簡單的微動力和化糞池後也直排入湖,因此湖濱緩沖帶緩沖能力下降,亟需對湖濱帶進行生態修復建設。
1.6水土流失較嚴重、礦山徑流污染大城鎮開發建設和礦山開采產生的水土流失等已成為水土流失的新問題。盡管近幾年來修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但由於積重過深,林分質量下降,森林保土蓄水能力降低,水土流失仍然比較嚴重。流域存在礦產資源的開采,不但排放大量采礦廢水(井坑涌水、廢水堆淋溶水、選礦廢水、尾礦庫溢流水),而且破壞地表植被以及產生大量固體廢棄物。柘林湖湖區內強度流失區主要分布在武寧縣城、武寧縣工業園、魯溪鎮316國道兩側;中、輕度流失主要分布在石渡、新寧鎮、官蓮、巾口、澧溪等鄉鎮。
1.7流域環境基礎設施尚未到位,歷史欠賬多
1.7.1生活和工業污水收集與處理系統缺乏柘林湖湖區總人口為38.9萬人,每天產生生活污水量近3萬t。湖區范圍僅武寧縣建設了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目前一期1萬t/d處理規模已建成投運,由於污水管道建設尚未完善,只接納了城區周邊部分生活污水,沿湖分散居民生活污水大部分未能全部進入污水處理系統,污水直排入湖,未經處理及脫磷脫氮的廢水給柘林湖帶來極大的壓力。此外武寧縣工業園區和太陽升項目園區的工業污水處理廠還未建設,工業廢水集中處理率較低。
1.7.2生活垃圾收運及處理系統存在缺陷目前柘林湖從垃圾收集到處理還沒有完善的運行機制。柘林湖流域范圍內的垃圾清運范圍局限於老鎮區和旅遊接待區,由於距離分散和資金缺乏等原因其它沿湖和沿河村落生活垃圾尚未得到有效收集,鄉鎮垃圾轉運系統亟待完善。部分鄉鎮由於缺乏轉運系統,收集的垃圾就地選擇一處位置進行簡易填埋,未進行無害化處置,未經過處理的垃圾滲濾液直接影響地表水和地下水環境。部分鄉鎮由於沒有合適的垃圾填埋場,就地對垃圾進行簡易焚燒,焚燒的煙氣對周邊及湖區環境污染很大。
1.8管理機制體制尚未理順,流域綜合管理迫在眉睫
1.8.1環境監測執法,生態觀測及科研能力建設嚴重滯後柘林湖流域內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十分滯後,無自動監測能力和應急監測能力,且監測裝備條件較差,缺乏常規的監測儀器和現場快速監測儀器,無法對柘林湖生態環境實施有效的監控。同時區內修河流域和柘林湖的生態觀測與科研工作較為薄弱,尚未科學全面地掌握柘林湖區域目前陸生、水生生態系統結構狀況及其變化趨勢。因此亟需對湖區投入強有力的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對生態服務功能的現狀及其恢復情況進行長期跟蹤觀測,以及對柘林湖湖泊生態系統健康與安全進行深入地調查評估。
1.8.2環境管理存在「斷裂帶」柘林湖流域管理缺乏統一的管理機構,由於流域范圍涉及修水、武寧、永修及廬山西海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區域,在環境保護過程中存在交叉管理,重復管理,職權不明確等各種體制問題,導致許多生態保護工作不能很好的深入開展。
2柘林湖面臨的主要形勢
2.1經濟社會發展形勢流域正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既要解決做大產業規模與調整產業結構之間的矛盾,又要解決日益加大的資源環境壓力與保護生態環境的矛盾。目前柘林湖流域范圍的修水縣和武寧縣經濟發展正處於結構調整階段,農業逐步走向規模化,工業新老企業更新,流域內各縣近幾年經濟發展較為迅速,尤其以工業發展最為迅速。隨著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入,內外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基礎設施投入的增加,產業結構繼續調整和優化,集體經濟和個體私營經濟快速發展,第三產業的興起,將步入穩定增長階段,社會經濟保持快速健康發展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突出,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加重。
2.2生態環境保護形勢柘林湖流域內主要河流的水質目前基本穩定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中的Ⅱ~Ⅲ類標准,但流域內的生態環境保護亟需轉變觀念,需從水質保護向水生生態保護轉變,從污染治理向防治並舉轉變,從點源控制向非點源控制轉變。三方面轉變難度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不容樂觀,因此,在這些方面相關部門還要付出不懈的努力。
2.3環境風險防範形勢目前柘林湖景區開發活動加快,網箱養殖及化肥投料威脅到飲用水源安全,線源(流動源)尤其是船舶增加了水污染事故發生的風險。
3柘林湖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對策
對於柘林湖的水污染防治與保護工作,應以控源與強化管理為首要措施,湖泊水體以保育為主,輔加治理。同時,流域產業結構調整十分重要,這正是與其它類型湖泊治理思路的核心不同之處。因此,對柘林湖水污染防治採取「分區保水、上游活水、湖邊治水、湖面管水」為主要內涵的柘林湖保護與綜合防治的新理念。
3.1以湖泊生態安全為核心,保證湖區水質柘林湖目前處於水質良好和中營養狀態階段,經過對柘林湖進行水環境容量分析,除總磷現狀負荷接近III類環境容量值外,其它指標現狀污染物遠小於III類環境容量值,因此影響流域經濟發展和柘林湖水體水質的主要制約因子為總磷,其主要污染來源於居民生活、水產養殖、畜禽養殖和化肥流失。因此,今後需要開展湖面網箱水產養殖取締工程,取締網箱養殖改為清水放養各種濾食性魚類;實施清水入湖工程,加快建設工業園污水處理廠和沿湖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建設,提高污水接管率和處理率;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清六改四普及」,即清垃圾、污泥、路障;改水、改廁、改房、改欄、改路、改環境;普及電話、沼氣、有線電視和太陽能),重點對沿柘林湖兩岸鄉鎮和沿修河兩岸鄉鎮進行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對湖區周邊畜禽養殖採取污染治理措施,並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建立測土配方施肥示範區;加大廬山西海風景名勝區周邊的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對賓館飯店污水實行回用與零排放工程,降低旅遊業對水域的環境脅迫。採用以上措施能有效減少氮磷及其他污染物入湖負荷,避免湖體局部富營養化,使柘林湖水體水質達到功能要求。
3.2以柘林湖入湖河流生態保育為重點,削減入湖污染負荷柘林湖主要入湖河流有13條,在對柘林湖湖區治理的同時,需加強對入湖河流的生態保育和污染負荷削減,對污染較重的主要入湖河流,如沙田河、修河上游、橫路河、盤溪河等河流實施生態保育工程,對入湖河段緩沖帶進行生態護岸及內河清淤、疏浚整治工程,並配套相關景觀樹木和景觀石,岸線旁邊種植水生植物,配置宣傳標識牌樹木的種類可以根據當地氣候和景觀需要配備,主要以常年青的灌木喬木為主,在岸線水域周邊種植荷葉、紫根水葫蘆、菖蒲、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工程的實施能有效加快河流流速,提高河濱區的水體自凈功能,種植的水生植物也能攔截一定的污染入湖負荷,對水質起良好凈化作用。
3.3嚴格區域排放標准,協調經濟社會發展與湖泊保護的關系「十一五」期間,我國水環境管理實施從目標總量控制向容量總量控制轉變,從單純化學污染控制向水生態系統保護的方向轉變,迫切要求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現有水質標准體系。近年來,我國已經開始著手於水質基準、標准和流域污染物總量控制方面的研究,並取得了初步成果〔6,7〕。然而,目前我國保護和管理湖泊水體的唯一標準是《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與富營養化相關的水質指標僅總氮和總磷2項,利用這些指標難以解決湖泊水華和生態退化問題。尤其缺少度量生態響應和初級生產力的指標,如表徵初級生產力的葉綠素和生物量等指標。因此,建立科學的營養物基準,制定適合的環境質量標准與排放標准等,基於水環境承載力提出適於柘林湖流域的環境優化和經濟增長模式,是有效解決柘林湖湖泊生態環境問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關鍵舉措。
3.4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流域土地資源調控方面,湖區范圍內嚴格劃定「三線」。根據柘林湖湖區不同區域生態環境敏感程度、土地開發利用程度、經濟社會發展特點以及湖區產業布局等因素,將柘林湖區劃分為紅線保護區、黃線控制區和藍線優化控制區3類功能區,嚴格執行「三線」環境保護措施。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分不同產業實施資源利用調控。在農業方面,需要重點關注規模化畜禽養殖和種植等農業面源對湖泊的污染威脅,充分發揮區域內良好生態環境和特色農業資源優勢,促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在工業方面,需嚴格環境准入,優化布局,以工業園區為平台,以骨幹企業為依託,推廣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推進節能減排降耗,針對柘林湖流域的鎢礦、銻礦和煤礦等主要礦產發展綠色礦業經濟。在第三產業方面,需要以生態旅遊和發展現代物流產業為重點,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依託柘林湖豐富的旅遊資源,突出柘林湖的生態特色,展示當地民俗文化,通過景點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景區知名度的不斷提高,遊客的快速聚集,形成以觀光、覽勝、度假為主的游賞項目框架,把風景區建成「江西最熱、中部叫響、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旅遊目的地。
3.5強化自動監控,創新管理方式湖泊的保護離不開流域有效的監管,因此按照「控源+強化管理」的思路,在外源控制的同時,開展柘林湖全流域環境監管與綜合管理。由於湖泊面積大,監管難度大,因此必須優化監測網路、加強湖區水質和水生生態自動監控能力建設,並在管理方式上有所創新,促進柘林湖湖泊生態環境保護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㈢ 治理黃河的方法有哪些

根治黃河的主要方法:

1.種草種樹,坡耕地退耕還林、還牧,使土石不下坡,清水長流;

2.修築梯田,打壩淤地,以減少入河泥沙;

3.上中游修建水庫也是治黃的重要措施,修水庫水僅發電,還可治沙與防洪,調節黃河徑流。如小浪底水利樞紐建成後,可發揮防洪、發電、灌溉、防凌、防淤、養殖、旅遊等多種功能。下游加固大堤,確保堤岸萬無一失。

㈣ 能幫我整理下黃河各河段治理措施嗎

黃河上游:由源頭到內蒙古的河口鎮主要特徵:河源水清、峽谷段水能豐富,河套段水流緩;
黃河中游:由河口鎮到河南的舊孟津主要特徵:多支流、多峽谷,含沙量大;
黃河下游:由舊孟津到山東入海口主要特徵:水流緩慢、泥沙沉積成「地上河」;
主要的治理措施:A興修水利,上攔下排;B退耕還林、還草、還蓄洪區;C加固堤壩

㈤ 如何做好中小河流生態治理

1、概述
隨著社會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城鎮化建設的深入,用自己的方式改變著氣候和環境,隨著全球氣候的逐漸升溫,植被的逐漸減少,暴雨和洪澇災害發生率逐年上升。這些年來,我國的防汛建設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上,建立洪澇災害預警系統,完善防洪指揮機制,提高水庫堤壩的防洪能力。雖然這樣,但是仍然有一些地區不斷發生洪澇災害,造成大量的人員和財產損失。這些問題主要是因為中小型河流洪澇災害所造成的,隨著這樣的事情不斷發生,政府也應該把目光轉移到中小型河流上。要治理中小河流洪澇災害,必須首先了解成因,他的主要原因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中小河流流域氣候條件變化快,缺乏監測設備,沒有預測技術,人員投入少,能力不足,防洪難度大。
二是中小河流地質地貌情況復雜,洪水同時伴隨著泥石流產生。
三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資金投入不足。
四是為了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一些地區盲目開發、亂采礦石、攔河設障、擠占河道。
五是防洪標准低。為了節約資金,防洪標准一般是三到五年一遇的洪水,防洪能力不足,遇到一些極端情況,就容易發生水災。

2、生態護坡所面臨的問題
2.1相關問題及產生原因
由於我國當前城市用地緊張,而人們喜歡依山伴水的生活環境,所以一些城市的河道邊水地帶不斷被侵佔,水面面積越來越小,河流寬度越來越窄,為了泄洪的需要,將河道挖深,取直,這樣的結果,使得對護河岸堤的建築強度要求越來越高,建設的費用越來越大,但是破壞了河道兩邊的生態環境,其生態功能逐漸減退,河道成了專門的泄洪通道,失去了河道兩邊景觀休閑和娛樂的功能。雖然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國部分地區在防洪和河流治理工程中,採用了一些新材料,新技術和新的設計思路,比如採用生態型護坡技術,堤防綠化措施等,嘗試還原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但是遇到了很多問題。現在的情況是從水利主管部門到具體的設計人員,在很多問題的認識上比較片面,思想高度不夠,模糊不清,缺乏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和相應技術的應用指導,由於實際設計時時間緊任務重,設計資料不全面,沒有相關領域的生物資料,使水文地質勘探資料都不齊全,在這種情況下,人往往習慣用傳統的方法對中小河流進行治理,在繁重的工作壓力下,設計思路有很大的局限性,沒有採用新材料新工藝的設計思路方法,並且在設計和施工過程中缺乏相關的依據和標准,在河流整治全過程中缺乏科學性和規范性。
2.2解決方式
在當前的經濟環境形勢下,面對現有問題,在解決城市河道的治理問題時,區域市政的規劃相結合,還需要相關的政策扶持,進行退地還河工作,拆除原有的視覺單調、生硬、熱島效應明顯的渠道護岸,使用生態護坡建設技術,盡量還原原有的天然河道,創造適宜水生物生長把生態環境,提高河流的自凈能力,維護河道的生態平衡,這樣才能實現河道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我們現在投入人力物力,不是修建一條條規模不同的臭水溝,而是要建造一個適宜人居住的河岸環境。因此,生態護坡技術的創新與研發,應該不斷進行,努力提高,需建立一個適合實際操作的,完善的科學體系。

3、生態護坡的設計要點
一是具有較大的孔隙率,護岸上能夠生長植物,可以為生物提供棲息場所,並且可以藉助植物的作用來增加堤岸結構的穩定性;
二是地下水與河水能夠自由溝通,能夠實現物質、養分、能量的交流,促進水汽的循環;
三是造價較低,不需要長期的維護管理,具有自我修復的能力;
四是護岸材料柔性化,適應曲折的河岸線型。復式斷面在常水位以下部分可以採用矩形或者梯形斷面,既解決了常水位時親水性的要求,又滿足了洪水位時泄洪的要求。
人類活動較少的區域,在滿足河道功能的前提下,應減少人工治理的痕跡,盡量保持天然河道面貌,使原有的生態系統不被破壞。所以在河道斷面的選擇上,應盡可能保持天然河道斷面,在保持天然河道斷面有困難時,按復式斷面、梯形斷面、矩形斷面的順序進行選擇。在河道治理的過程中,也應該避免斷面的單一化。不同的過水斷面能使水流速度產生變化,增加曝氣作用,從而加大水體中的含氧量,有利於改善生物的生存環境。例如在淺灘的生境中,光熱條件優越,適於形成濕地,以供鳥類、兩棲動物和昆蟲棲息。積水窪地中,魚類和各類軟體動物豐富,它們是肉食性候鳥的食物來源,鳥糞和魚類肥土又能促進水生植物生長,水生植物又是植食鳥類的食物,從而形成了有利於鳥類生長的食物鏈。深潭的生境中,由於水溫、陽光輻射、食物和含氧量隨水深變化,所以容易形成水生物群落的分層現象。
4、幾種生態護坡的設計方法
方法一,液壓噴播植草護坡。這種方法是將槽子,改良劑,肥料,紙漿和粘合劑按照一定比例混合,配水攪拌均勻後,通過液壓噴射到邊坡坡面,這樣就可以完成跖草施工工作,其優點是施工速度快,操作方法簡單,兩個月後就能實現綠化功能,適用范圍廣,防護效果好,但不適用於靠近水的地方,只適用於護坡的背水面防護工作;方法二,人工種草護坡,就是使用人工的方法在播面簡單播撒的一種傳統方式,這種方法的草種播撒不均勻,天氣對其影響較大,近年來已經很少使用了;
方法三,客土植生植被護坡,將保水劑,粘合劑,抗蒸發劑,植物纖維,復合肥料和腐殖土經過專業機械混合,形成一定厚度的客土,然後將選好的種子噴灑到客土中。利用這種方法,土壤與坡面結合牢固,普通的透氣性好,機械化程度高,工期短,植被保護效果好,基本不需要維護,根據地質和氣候條件進行優化配置,但同樣只是用於背水面。
方法四,蜂巢式網格紙草護坡,這種方法是在整理好的邊坡坡面上,利用混凝土框架磚,平鋪成正六邊形網格,在網格內,填充種植土,然後再種草或者是鋪設草坪一種防護措施,其優點是受力結構合理,可以有效分散潑面雨水徑流,防止破廟沖刷,施工簡單,外觀整潔,美觀大方,但同時造價比較高,故土效果方面不是很好。以上的幾種方法,在使用選擇方面應該與當地的情況相結合,選用哪種方法,需要根據當地的經濟條件和自然環境條件確定,不能一概而論,充分調查,廣泛取證,才能選擇最適合當地的方法。
5結束語
在滿足防禦洪澇災害的前提下,保護和創造良好的生物生存環境,建造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景觀,再考慮到安全性強度和耐久性的同時,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效果,把過去的由混凝土組成的人工建築河堤,改造為由水系和土體以及植物互相聯系,適宜生物生長的,自然狀態的生態護坡,現在城市河流治理的一個發展趨勢。生態護坡建設技術,是一個集環境科學,生物科學,現代水利工程學,美學和生態學等學科的一體性的工程。推廣生態型護坡的新思路、新材料、新工藝,建設一個綠色環繞,水質清澈,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學校環境,是我們這一代水利人不可推卸的責任。

㈥ 我國的河流治理中,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綜合治理的成功經驗,有哪些方面最值得借鑒

一、成立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

1933年5月,美國國會通過了《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設立了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授權其負責田納西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建設,並擁有規劃、開發利用、保護流域內各種自然資源等廣泛權利。這是田納西河流域開發成功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擁有一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科研、生產、運營和管理等方面的專業人才隊伍,人數在施工高潮時曾達4萬多人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一方面是聯邦政府領導下的政府職能機構,下設若干機構專門負責流域的綜合開發利用。另一方面又是一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進行獨立經營、獨立核算的經濟實體,直接從事全流域各種開發項目的營運這種雙重職能的政策,使管理局既能作為聯邦政府機構行使流域內經濟發展管理和綜合治理等職能,又能利用市場機制

充分配置流域內各種生產要素,促進全流域經濟的發展山納西河流域管理局成立之初,按照法案的要求,用了二年的時間,對全流域進行統一規劃,制定了流域開發建設的一系列具體方案,為流域內工農業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綜合開發利用資源

田納西河流域水力資源極其豐富,開發潛力巨大。築壩建水庫既可以發展水上交通,又能防洪減災和發展旅遊,還可以興修電站發電。鑒於此,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在規劃以及規劃的實施過程中,從國民經濟建設整體利益這一根本點出發,以水壩建設為突破口,把水壩建設與流域內的防洪、城市用水、航運、生態建設、休閑旅遊等結合起來,進行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山納西河流域管理局不僅致力於防洪、城市用水、航運、水力發電等水資源

開發利用和管理、而且在火電、核電、肥料生產、地產、金融等其他經濟領域也主動出擊,積極參與社會競爭,不斷壯大自我。在興建一系列水壩工程和電廠的同時,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考慮輸送電力的要求,修建了相應的輸電設施;在此基礎上,又利用當地豐富的煤炭資源和方便穩定的水源,就近修建大型火電站,以後又修建了核電站,形成了龐大的供電系統,電價遠遠低於美國平均電價廉價可靠的電力,加上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的政策支持,吸引了大量的社會資本進人田納西河流域.極大促進了電解鋁工業、原子能工業、化學工業、機械、運輸設備、電器、服裝、紡織、造紙等產業發展,逐步形成了沿田納西河工業走廊,整個流域也因此擺脫了貧困落後

三、建立多元化融資體系

田納西河流域開發耗資巨大。根據開發的需要,田納西流域管理局通過各種渠道籌集流域建設項目所需要的巨額資金,為流域的開發提供經費保證。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的開發與治理資金,1960年以前主要由聯邦政府撥款,聯邦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財政資金;1960年以後,發行債券成為主要的資金籌集渠道。《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規定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有權發行總金額在300億美元以內的債券及其他債券憑證,以資助其水利電力建設與開發,並規定債券將成為對該局合法投資的一部分;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發行的債券占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各年總投資的59%一92%。城市用水、水電、休閑旅遊等以經濟效益為主。但又兼有一定社會效益的項目,在明確項目法人投資主體的情況下,走市場化融資的路子,廣泛採用發行開發債券、上市融資、向銀行貸款等方式,鼓勵和吸收社會資金以及外資投資和運營。

四、重視人力資源開發

面對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深刻地認識到,人才是贏得市場並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因素。因此,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非常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創辦了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職工大學,聘請了專業教師和

中、高級管理人員講課,形成了較完善的教育培訓體系。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職工都要接受定期的崗位培訓,包括上崗前培訓、在崗培訓、轉崗培訓等,管理局特別重視新技術和計算機應用技能的培訓,並要求每位員工每3年必須完成120學時的培訓任務。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職〔大學還和美國眾多著名大學聯合開設了多門選修課程,將選修課程的成績記入學分,為職工繼續深造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對人力資源開發的方法和手段,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五、資助自然資源利用的研發工作

在政府的資金資助下,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成立了專門的科研機構,組建了專業的科研隊伍,開展自然資源利用的研發工作。科研課題涉及了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所從事的所有業務領域,如水資源開發研究、電力工程建設研究、高效化肥研究、濕地研究等。這些科研項目在全美均佔有重要地位。比如,為了提高農業產量,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建立了{棚巴廠和實驗室,後來發展成了全美最大的肥料生產和研究中心,產品暢銷全美並遠銷歐、亞、拉美等;又如,為保護環境,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在阿拉巴馬州建立了環境研究中心,其濕地研究在全美處於領先地位。

六、注重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

在開發中重視環境保護和治理,是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的成功經驗。隨著流域開發的逐步推進,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在整個流域的不同生態環境地區建立了26個水文、水質監站,並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治理。如給水中增氧以防治水電站尾水排放對生物產生有害影響;根據田納西河流域的徑流資料,確定需要保護的各河段的最低流量,以滿足生態多樣化的要求;還投入大量資金凈化空氣,並通過植樹造林、禁止隨意砍伐森林和毀林墾荒、改過去用木材作燃料為用電代替等措施改善生態環境

㈦ 政府採取什麼措施治理海河

新華網天津3月14日電(記者孫洪磊)天津市對海河故道進行綜合治理,目前清淤內工程已全部完成,容景觀綠化工程正全面鋪開,建成後將恢復濕地功能,從而改善周邊地區水環境生態。 天津市水利部門有關負責人說,去年12月天津市津南區投資1.5億元啟動海河故道綜合治理工程。這也是天津市「城鄉清水廊道」的重點項目之一。在河道清淤的基礎上,將進行園林建設,恢復和豐富海河故道的濕地生態。 海河故道位於天津市津南區鹹水沽鎮北部,由民國期間海河改道後的廢棄部分形成。由於年久失修,堤岸破損,河道淤積情況嚴重,嚴重影響周邊環境。

㈧ 城市河堤治理內容是什麼

1、城市河道治理的水利基本要素
從傳統水利角度來講,河道治理過程重點要關注水位、流速和雨水入河口高程3個因素,這3個因素直接影響河道治理的成敗。河道設計水位要依據城市防洪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來確定,同時,要使雨水入河口內頂高於設計水位。城市河流流速是河道設計的一個重要參數,一般城市河流流速不宜太快或太慢。河道水位與流速可以通過沿途閘壩進行調度控制。
2、城市河道斷面的選擇
不同河段的河道功能不同,可選擇的河道斷面有很多,如矩形斷面、梯形斷面、復式斷面等。由於城市用地緊張,因此河道的空間布局受到多重限制。採用矩形、梯形斷面設計可提高濱水地帶的土地利用率,但豐水期與枯水期水位波動大,且硬性護砌切斷了河流水體與河岸間的物質能量交流,景觀和生態效果上表現不佳。城市河道整治過程中的斷面選擇是區域景觀結構選擇的過程,構成景觀的要素數目、類型、大小、形狀和外貌特徵對生態客體的運動特徵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進而影響系統的整體功能。
河道斷面設計重點考察標准洪水的影響范圍,根據土地條件盡可能預留較寬的河道寬度,再根據河道基本的水量水位關系設計河道河槽和灘地分布比例,這樣不僅可滿足城市河道景觀設計的空間需求,而且可在極端天氣條件下起到緩沖作用,提高城市河道行洪能力。
3、城市河道景觀設計
城市河流是一個線性系統,要根據線性工程的特性和經濟可行原則,選擇適宜的設計尺度,其景觀設計的核心是基於生態原理引導城市河道與周邊生態系統良性運行,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力促進系統有機更新能力的再生、.設計策略上面,需要盡可能滿足多尺度多目標的景觀需求,了解區域居住者、辦公者、旅行者不同時期(如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間點等)的需求差異。同時,設計者要用發展的角度思考自然系統自身的變化和發展過程,運用適宜的人工干預引導自然系統向著有利的方向發展。例如,河道在自然狀態下產生的水生生物群落和水陸兩棲生物群落,會逐漸演化成一個復雜的「水生一水陸兩棲一陸生」生態系統,考慮到系統發展帶來的景觀變化,應在設計階段做出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
對河道濱水空問的規劃設計是當前城市景觀規劃的一個重要內容,同單一的水域治理不同,濱水空間規劃以生態理論為指導思想,將影響河道與濱河生態的所有問題(如防洪、堤岸、灘地、植被、水生生物等)加以考慮,制定綜合規劃,從而達到恢復水域生態穩定性的目的。
4、城市河道生態環境與景觀效益
河道生態恢復意味著河道及濱水地帶生態功能的恢復,能夠支撐河道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和衍生。一般來講,河流廊道的生態功能主要有棲息地功能、通道作用、過濾和屏障作用、源匯作用等、.在河道治理過程中,硬質襯砌形成的堤岸可認為是人工廊道,根據人工廊道的距離一效益分析,隨著距離的延長,其經濟效益逐漸降低,而自然廊道的環境效益會隨著距離的延長而逐漸提高。其中,存在一個平衡點,在這個長度條件下,人工廊道的經濟效益和自然廊道的環境效益大致相當。這反映了城市河道通過適度的人工干預,可以揚長避短,也可以解釋為適度的局部襯砌可以提高防洪效益,對區域公共與財產安全起到積極作用。
城市河道生態恢復設計時,在河道的重要部位需要通過人工措施進行加固,對保障經濟效益並發揮環境綜合效益是有積極作用的。景觀生態設計需要了解景觀元素之間的連通性,避免降低景觀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考慮在影響生物群落的重點地段保留生境和廊道。在生態系統設計時,盡可能以本地植物為主,以降低外來物種入侵對生態系統的破壞作用。河床坡降設計應避免大跌水方案,充分考慮魚類洄遊和上下游雙向的物質、能量聯系。

㈨ 美國田納西河的綜合治理.最值得我國借鑒的經驗有哪些

一、成立 河流 管理局
二、綜合開發利用資源
三、建立多元化融資體系
四、重視人力資源開發
五、資助自然資源利用的研發工作
六、注重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

㈩ 田納西河流域治理的核心是

田納西河的治理從防洪入手,綜合開發利用水資源,以幹流為重點,實行梯級開發,通過修建眾多大壩控制了洪水災害,同時疏浚河道,兼顧了航空,使流域能夠全年通航,並與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相連。 田納西河流域內地形起伏大水能資源豐富;水量豐富但季節變化大;利用水能發電需要建壩修庫,且能調節水量減緩落差利於航運,又能解決夏秋季因降水少而導致的農業灌溉用水問題,還可發展養殖.所以是流域開發的核心,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望採納!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