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災治理用火
⑴ 古人們治理蝗災時,都有過哪些令人稱贊的辦法呢
我國古代對於蝗蟲的防治經歷了多個朝代的發展,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
最古老的方法就是人工防治法,利用蝗蟲的趨光性,用火將蝗蟲殺死。其次還有用器具捕殺的方法。到了後期開始在農業上進行發展,培育特殊的種子來避免蝗蟲災害的發生。還有一些地區採用生物防治法,利用其他生物來減少蝗蟲災害等。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政府的主要賦稅來源也來自農業,人民的生產生活也依靠農業。因此水災、旱災和蝗蟲並稱為我國歷史上三大自然災害。隨著華夏五千年的發展,蝗蟲曾多次威脅過華夏大地。為了戰勝這一災害,古人主要採取了
政策+技術兩種措施來處理蝗災。
在我國古代,治理蝗蟲的方式有很多,這些都是古代人民勤勞創造的結果,蝗蟲災害也給了我們深深的啟示,我們不能夠過度開發破壞大自然,應該與自然和諧共處。
⑵ 古人都有什麼辦法,能解決三大自然災害之一的蝗災
自2019年12月以來,東非經歷了數十年來最嚴重的沙漠蝗蟲災害,現在蝗災已經蔓延至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場大規模蝗災的爆發,已經嚴重威脅相關國家和地區的作物生產和糧食安全,成為了2020年世界上重大的自然災害之一。多個國家因為蝗蟲的入侵而宣布進入緊急狀態。蝗災不但是現如今令人頭疼的問題,在我國古代,蝗災就位列農業社會三大災害之一(水災、旱災、蝗災)。
③:利用蝗蟲天敵進行滅蝗
宋朝時期頒布過許多“禁捕蛙令”這樣的禁令,目的就是為了要保護蝗蟲在自然界里的剋星,防止蝗災的發生。
公元1016年,北宋大中祥符9年,發生了一場蝗災,大臣李士衡在上朝時上奏說:“河北螟蟲多不入田畝,村野間有蟻食之。又蝗飛空中,有身首斷而殞者,有自潰其腹,有小蟲食之者。”——《續資治通鑒長編》
蝗蟲主要天敵非常的多,例如:鳥類、鴝鵒、蛙類、蟋蟀、蟻、蛾、雞、鴨等都能成為“食蝗”大軍中的一員。這些蝗蟲天敵雖然不可能讓蝗蟲絕跡,但卻可以讓蝗蟲繁殖速度減慢,達到預防蝗災發生的效果。
④:種植預防蝗蟲的植物
蝗蟲除了害怕天敵之外,還不喜歡接近麻類以及各種豆類植物。賈思魏的《齊民要術》中記載了86個粟的品種中有14個是“免蟲”品種。董渭的《救荒活民書》中提到蝗蟲不食豆苗的特性,讓民眾廣范種植豌豆,以避蝗害。
公元1016年蝗災爆發後,宋真宗與宰相王旦討論蝗災的情況。當時他對王旦說:“諸路使臣言,飛蝗多不食豆苗。”王旦回答:“前月蝗飛度河北,鄉民方備焚撲,連夕西北勁風,由是不及遠自澶以北少害稼者。今麻、豆堅實,不復為慮矣。”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就有意識地多種這類作物以對付蝗蟲。
⑶ 治理蝗災的措施
,第一種是利用生物滅蝗法,即驅使雞、鴨等家禽,並招引粉紅椋鳥,到蝗
災區域吞食蝗蟲。二是使用人工背負式噴霧器,對小面積的蝗災密集區域噴灑葯物
⑷ 歷史上中國人是如何治理蝗災的
辦法1:人工撲打法
這是中國古代歷史最為悠的滅蝗方法。以《捕蝗要法》的記載,這種方法,主要是由鄉民們用竹竿撐起八尺長的白布,以順風的方向三面圍追,把蝗蟲驅趕到一處後,再集中力量撲打。屬於自春秋戰國年間起,農民們迎戰蝗災的「白刃戰」。
這種方法雖說耗費體力,卻工具簡單方法簡便,且適合大批鄉民集體作戰。因此兩千年來,在中國農村十分普及。
辦法2:壕塹掩埋法
人工撲打法雖說簡單,但畢竟人力體力消耗太大。於是到了漢朝年間,累壞了的國人們,也腦筋靈光一現:何必要和蝗蟲打白刃戰?給蝗蟲挖坑不就行了?於是「壕塹掩埋法」應運而生。
以東漢《論衡》等典籍介紹,這種方法,要先在蝗蟲要經過的地區,挖出大量深寬二尺的大坑,然後在蝗蟲到來後,以撲打等方法把蝗蟲引入坑裡,再集中力量進行填埋。這種辦法的「殲敵」效果極好,通常一埋一大片。操作難度卻也高:一旦土埋的太淺,蝗蟲也能鑽出來。
《晉書》里記載,河東地區當時發生蝗災,人們採用「壕塹掩埋法」埋殺蝗蟲,熟料埋進土裡的蝗蟲,轉眼就飛出來,反而把莊稼啃了個光。
於是,一種更狠的辦法,唐朝時就普及了:篝火誘殺法。
辦法3:篝火誘殺法
其實,火燒蝗蟲的願望,在春秋戰國年間,就是十分強烈。《詩經》里就有「秉被蟊賊,以付炎火」的吶喊。到了唐朝時,這種「火燒蝗蟲」的操作,也終於成熟起來。
以《捕蝗圖冊》和《治蝗全法》里記載,要想「火燒蝗蟲」,就要在天黑時點燃篝火,而且篝火之外,還要在蝗蟲密集的地區分路設燈,用密切配合的燈光,把大批蝗蟲吸引而來。然後被火燒到的蝗蟲,就會失去飛行能力。大批百姓趁機捕殺。還可以以將被殺的蝗蟲,在壕塹處集中掩埋。
唐朝開元年間,面對席捲中原的大蝗災,唐朝宰相姚崇果斷啟用「篝火滅殺法」,短時間里成功將大災撲滅!
而發展到農業科技更發達的宋代,大規模的滅蝗燒荒也被採用:將蝗蟲的滋生地一把火燒光,不但斷絕災難隱患,更可在燒荒處開荒種地,可謂一舉多得。
辦法4:據蟲除卵法
也同樣是在農業科技井噴的宋代,防災意識也深入人心:與其在大災時累死累活滅蝗,不如提前斬草除根。趁著冬天的機會,把蝗蟲的蟲卵滋生地端掉。因此,就有了「據蟲除卵法」。
以《宋史》的記載,宋代的農民們,就常在冬天尋找蝗蟲滋生地。《治蝗全法》也總結了宋代以來「據蟲除卵」的經驗:凡是蝗蟲蟲卵滋生的地方,地上都常有無數像蜂巢一樣的小孔,必須果斷挖土鏟除。明清年間,人們更開發出了原始「農葯」,比如「百步草濃汁」和「陳醋混合液」,專用滅殺蟲卵。
但這種找蟲卵的辦法,以北宋沈括等名臣的叫苦說,簡直就是累斷腿。有時累死累活刨蟲卵,第二年蝗災還是洶涌而來。到了明朝年間,人們更明白一個事實:種地其實比找蟲卵更能杜絕隱患——墾荒除蝗法。
嚴格說來,墾荒除蝗法其實起於元代,以《農書》記載,元朝的農民們,就常墾荒種植芋桑等作物,用以抵抗蝗災。發展到明朝時,更有了系統的操作:滋生蝗蟲的地方,都是「涸澤」地區,必須要將其改造成為農田,在墾殖的過程里,通過各種方式殺滅掉蟲卵,同時種植綠豆豌豆等蝗蟲不吃的植物,用於蝗災時的備荒口糧。
在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里,這種「墾荒除蝗法」不但有了完整記錄,更隨著《農政全書》的享譽世界,流傳於歐美各國。對西方近代的病蟲害防治研究,也提供了重要影響。
但話說回來,上面這幾個辦法,雖說各個靠譜,可在古代的科技條件下,這些辦法也只能做到緩解災情,把糧食損失降到最低點。一直到現代社會,世界各國運用各種現代科技手段,才能夠勉強控制蝗災。叫這個可怕災害,看似離現代生活比較遠。某些「吃貨拯救蝗災」的調侃,更可以說是對病蟲害災難的嚴重無知。
可是,就是在科技條件有限的古代,堅強的中國人,依然世代更新著治蝗滅蝗的經驗,勇敢面對著每一次災難。這樣的智慧與勇敢,恰是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⑸ 蝗災出現後,如何治理包括自然治理和葯物治理誰詳細說說
防治蝗蟲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農業防治(生態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和物理防治等,這些防治要達到的目標都是消滅蝗蟲,避免蝗蟲對莊稼的為害。
在防治蝗蟲時我們強調要預防為主,因地因時制宜,採取簡便、經濟有效的方法。所謂的預防為主,就是要盡量在蝗蟲大發生之前,或在蝗蟲發生程度較低,蝗蟲還沒有給莊稼造成損失時,及時採取行動,將蝗蟲殺死。否則,在蝗蟲發生程度嚴重時採取行動,不但要使用更多的人力和金錢,而且也會給莊稼造成嚴重的損失。
治理蝗災方法 :
第一: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主要方法可以歸結為三種:
1、減少蝗蟲的食物源。很多種蝗蟲都吃玉米、小麥、高粱、水稻、穀子等,而不吃大豆、苜蓿、果樹等。因此在蝗蟲發生地盡量多種植大豆、苜蓿、果樹和其它林木,則可以防治蝗蟲;
2、減少蝗蟲的生存地。有些蝗蟲發生地地勢較低,我們可以把這樣的地塊改造成池塘,養魚、養蝦,這樣可以使蝗蟲的生存地大大減少,也會較好地防治蝗蟲;
3、減少蝗蟲的產卵地。有些種類的蝗蟲,如東亞飛蝗,它喜歡在乾燥裸露的地塊產卵,我們要加大植樹造林的力度,增加植物的數量,使植物覆蓋度達到70%以上,這樣的地塊就不適於蝗蟲產卵了,也就可以減輕蝗蟲的危害。
第二: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方法目前採用的主要有三種:(1)保護和利用當地蝗蟲的天敵控制蝗蟲;(2)採用生物農葯防治蝗蟲;(3)牧雞和牧鴨防治蝗蟲。
保護和利用當地蝗蟲的天敵。 蝗蟲的天敵很多,包括青蛙、蜥蜴、鳥、真菌、病毒、線蟲、捕食性的甲蟲、寄生性的蜂類、寄生蠅類等。很多種青蛙或蛤蟆都可以吃蝗蟲,如澤蛙、金線蛙、林蛙、黑斑蛙還有黑眶蛤蟆、中華大蛤蟆等;黑斑蛙每天可以捕食蝗蝻135隻以上。澤蛙每天可以捕食122多頭蝗蝻。蛤蟆每天可以捕食167頭蝗蝻。在自然界鳥吃蟲是普遍的常識。中國古代很早就有鳥吃蝗蟲記載,如在唐代就記載有數千萬白鳥取食蝗蟲,一晚上就將蝗蟲吃盡,莊稼免於受害。我國記載吃蝗蟲的鳥有18種,包括海鷗、伯勞、灰喜鵲、喜鵲、草鷺、椋鳥等。我曾經在天津大港水庫東亞飛蝗發生基地,觀察到有大批海鷗飛到發生程度高的地塊捕食蝗蟲的情形。螞蟻、步甲、芫青、雛蜂虻、食蟲虻等都是蝗蟲的重要捕食性天敵昆蟲,在蝗蟲的發生地可以常見到它們捕食蝗蟲的情況。而蝗蟲的寄生蜂等又是蝗蟲的寄生性天敵昆蟲。
在自然界中他們可以消滅很大一部分蝗蟲,一般可以有效的控制蝗災的爆發,除非由於某些原因,蝗蟲的天敵沒有能力控制下蝗蟲則大爆發。因此保護和利用好當地的蝗蟲天敵,對於控制蝗蟲有重要作用。
種植可以招引天敵的植物,如中華雛蜂虻和芫青的幼蟲捕食蝗蟲的卵,成蟲取食花蜜或花,因此可以在蝗蟲發生地種植開花植物,為天敵成蟲提供補充食物,提高天敵的數量,控制蝗蟲;
第三:農葯防治:
目前用於防治蝗蟲的生物農葯有蝗蟲微孢子蟲、綠僵菌和印楝素。
蝗蟲微孢子蟲是蝗蟲專性的、只有單個細胞的原生動物。蝗蟲取食了有微孢子蟲的食物後,就可以引起蝗蟲得微孢子蟲病。經過一段時間後,蝗蟲因得病而行動遲緩、不能飛行,產卵量下降,直至死亡。蝗蟲一旦得了微孢子蟲病,它就成為了傳染源,到處傳播微孢子蟲,而且得了病的蝗蟲它產下的卵也帶有微孢子蟲。這種病可以通過食物污染、蝗蟲相互咬食,在蝗蟲群中傳播,形成長期的流行病,就像是流感一樣。因此一次防治後,該病可以在蝗群中流行多年。
⑹ 可以用火焰噴射器治蝗災嗎
火焰噴射器治蝗災的話,效果不是很大,而且浪費太多的資源,成本很高
⑺ 古人是用什麼方法處理蝗災的
中國,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在五千年燦爛歷史的背後,離不開每一代人的努力和貢獻,而在有史可查的近四千年內,也可謂是災害頻繁,其中最為頻繁的莫過於是水災、旱災和蝗災了。由於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其留存下來的記載最為准確也數量最多,因此我們今日便以清代看蝗災。
據《清史稿》、《清實錄》記載,僅清朝一朝268年的歷史,便記錄了各類蟲災200餘次,可以說近乎是一年一次蟲災,而清朝的蝗災不僅頻次高,而且范圍大,危害強,常常一場災害覆蓋數個省區,呈現出極強的跨區域性,其中尤以乾隆年間最為嚴重,而這或許也是得益於乾隆朝對蝗災的重視以及相對積極迅速的抗災態度,所以對蝗災的記錄也尤為詳細。
撲殺蝗蟲,減少有生力量
01.器具捕殺
在農耕文明,雖然直接人力捕殺效率並不高,但是勝在比較直接方便。在清代《捕蝗要訣》一書中便介紹了幾種捕殺蝗蟲的方式:布圍式、魚箔式、合網式和抄袋式。
布圍式:用一塊長條型的粗布,兩頭各套一根木桿,遇蝗蟲來路,迎面插入土中,將其碰落予以捕殺。
抄袋式:用類似今天捕蟲網的小魚斗或菱角小口袋捕捉蝗蟲。
02.以火誘殺
古人在長時間的農耕生活中發現蝗蟲遇明火時容易撲火自焚,而這便是我們今日所說的飛蛾、蝗蟲等蟲內的趨光性。清代的人們為了以火滅蟲,通常會將器具捕殺、挖溝陷殺等方式與火相結合。即通過在地面挖溝,晚上之時燃火,蝗蟲見火自然便會撲入溝中,隨後再加草助旺火勢,最後用土掩埋,以此達到撲殺蝗蟲的效果。
⑻ 蝗災用火攻行不行
當然可以,蝗蟲怕火!
⑼ 如何治理蝗災
1、環境保護
蝗災的發生,自然因素是主要的,但不可否認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為因素。蝗蟲必須在植被覆蓋率低於50%的土地上產卵,如果一個地方山清水秀,沒有裸露的土地,蝗蟲就無法繁衍。
現在有些地方的生態意識不強,有的單純認為治理污染才是保護環境,而對於改善蝗蟲適生區的植被、土壤和小氣候等工作,由於短期內看不到效益,並不重視。
2、葯劑防治
建議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對口農葯,如5%銳勁特懸浮劑,每畝用20—30毫升兌水50—60公斤噴施。
也可以在蝗蝻(蝗蟲若蟲)出土10日內,用敵百蟲粉撒於小竹、雜草上,或用敵敵畏煙劑熏殺。施葯後還要加強監測,在一周內迅速檢查防治效果,對漏治和防效差的地段及時補施葯一次。
還可使用誘殺法:將稻草切成四五寸長,放入用人尿50公斤,加入50%可濕性敵百蟲0.05-0.l公斤配製的葯液中,浸沒8小時,於晴天早晨分散堆放於蝗蟲多處。
目前,最有效的滅殺蝗蟲辦法是用飛機噴灑農葯,該法殺蟲率高、滅殺范圍廣,但成本高,而且以化學防治為主的防治方式只能應一時之需,不能保證長治久安。
3、天敵防治
從長遠看,要有效防治蝗災,必須著眼於生態建設,要實行植物保護、生物保護、資源保護和環境保護四結合。特別是要確保生物的多樣性,保護好蝗蟲的天敵。據統計,我國目前有68種蝗蟲的天敵,包括鳥類、兩棲類、爬行類等,它們對控制蝗蟲的數量具有重要作用。
(9)蝗災治理用火擴展閱讀:
災害物種:
蝗災的致災物種主要為蝗蟲。蝗蟲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蝗科,身體一般綠色或黃褐色,咀嚼式口器,後足大,適於跳躍,不完全變態。
其幼蟲稱為「蝻」,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為食,種類很多,世界上共約有1萬余種,在我國就有300餘種,如飛蝗、稻蝗、竹蝗、義大利蝗、蔗蝗、棉蝗等是農林業的主要害蟲。
蝗蟲在後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觸碰時,蝗蟲就會改變原來獨來獨往的習慣,變得喜歡群居。蝗蟲通常膽小、喜歡獨居,危害有限。但它們有時候會改變習性,喜歡群聚生活,最終大量聚集、集體遷飛,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災,對農業造成極大損害。
⑽ 中國古代多次發生蝗災,古人都有哪些治理蝗災的辦法呢
我國古代對於蝗蟲的防治經歷了多個朝代的發展,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
最古老的方法就是人工防治法,利用蝗蟲的趨光性,用火將蝗蟲殺死。
其次還有用器具捕殺的方法。到了後期開始在農業上進行發展,培育特殊的種子來避免蝗蟲災害的發生。
還有一些地區採用生物防治法,利用其他生物來減少蝗蟲災害等。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政府的主要賦稅來源也來自農業,人民的生產生活也依靠農業。因此水災、旱災和蝗蟲並稱為我國歷史上三大自然災害。隨著華夏五千年的發展,蝗蟲曾多次威脅過華夏大地。為了戰勝這一災害,古人主要採取了政策+技術兩種措施來處理蝗災。
總結:
在我國古代,治理蝗蟲的方式有很多,這些都是古代人民勤勞創造的結果,蝗蟲災害也給了我們深深的啟示,我們不能夠過度開發破壞大自然,應該與自然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