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營養化的治理
Ⅰ 有哪些措施可以減緩或防治水體富營養化
處理方法:
(1)控制外源性營養物質輸入
絕大多數水體富營養化主要是外界輸入的營養物質在水體中富集造成的。如果減少或者截斷外部輸入的營養物質,就使水體失去了營養物質富集的可能性。為此,首先應該著重減少或者截斷外部營養物質的輸入,控制外源性營養物質,應從控制人為污染源著手,應准確調查清楚排入水體營養物質的主要排放源,監測排入水體的廢水和污水中的氮、磷濃度,計算出年排放的氮、磷總量,為實施控制外源性營養物質的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
(2)減少內源性營養物質負荷
輸入到湖泊等水體的營養物質在時空分布上是非常復雜的。氮、磷元素在水體中可能被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或者以溶解性鹽類形式溶於水中,或者經過復雜的物理化學反應和生物作用而沉降,並在底泥中不斷積累,或者從底泥中釋放進入水中。減少內源性營養物負荷,有效地控制湖泊內部磷富集,應視不同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法。
6.主要的方法有
①工程性措施
包括挖掘底泥沉積物、進行水體深層曝氣、注水沖稀以及在底泥表面敷設塑料等。挖掘底泥,可減少以至消除潛在性內部污染源;深層曝氣,可定期或不定期採取人為湖底深層曝氣而補充氧,使水與底泥界面之間不出現厭氧層,經常保持有氧狀態,有利於抑制底泥磷釋放。此外,在有條件的地方,用含磷和氮濃度低的水注入湖泊,可起到稀釋營養物質濃度的作用。
②化學方法
這是一類包括凝聚沉降和用化學葯劑殺藻的方法,例如有許多種陽離子可以使磷有效地從水溶液中沉澱出來,其中最有價值的是價格比較便宜的鐵、鋁和鈣,它們都能與磷酸鹽生成不溶性沉澱物而沉降下來。例如美國華盛頓州西部的長湖是一個富營養水體,1980年10月用向湖中投加鋁鹽的辦法來沉澱湖中的磷酸鹽。在投加鋁鹽後的第四年夏天,湖水中的磷濃度則由原來的65μg/L降到30μg/L,湖泊水質有較明顯的改善。在化學法中,還有一種方法是用殺藻劑殺死藻類。這種方法適合於水華盈湖的水體。殺藻劑將藻殺死後,水藻腐爛分解仍舊會釋放出磷,因此,應該將被殺死的藻類及時撈出,或者再投加適當的化學葯品,將藻類腐爛分解釋放出的磷酸鹽沉降。
③生物性措施
利用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氮、磷元素進行代謝活動以去除水體中氮、磷營養物質的方法。目前,有些國家開始試驗用大型水生植物污水處理系統凈化富營養化的水體。大型水生植物包括鳳眼蓮、蘆葦、狹葉香蒲、加拿大海羅地、多穗尾藻、麗藻、破銅錢等許多種類,可根據不同的氣候條件和污染物的性質進行適宜的選栽。水生植物凈化水體的特點是以大型水生植物為主體,植物和根區微生物共生,產生協同效應,凈化污水。經過植物直接吸收、微生物轉化、物理吸附和沉降作用除去氮、磷和懸浮顆粒,同時對重金屬分子也有降解效果。水生植物一般生長快,收割後經處理可作為燃料、飼料,或經發酵產生沼氣。這是目前國內外治理湖泊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措施。 近年來,有些國家採用生物控制的措施控制水體富營養化,也收到了比較明顯的效果。例如德國近年來採用了生物控制,成功地改善了一個人工湖泊(平均水深7米)的水質。其辦法是在湖中每年投放食肉類魚種如狗魚、鱸魚去吞食吃浮游動物的小魚,幾年之後這種小魚顯著減少,而浮游動物(如水蚤類)增加了,從而使作為其食料的浮游植物量減少,整個水體的透明度隨之提高,細菌減少,氧氣平衡的水深分布狀況改善。但也發現,浮游植物種群有所改變,藍綠藻生長量比例增高,因為它們不能被浮游動物捕食,為此可以放鰱魚來控制這種藻類的生長。
Ⅱ 如何進行湖泊富營養化治理
最好是少排放含N、P的污水,如果堵不住源頭的話,可以通過栽種水生植物的方法來降低其中的N、P等物質。
Ⅲ 水體富營養化地防治措施
富營養化的防治對策
富營養化的防治是水污染處理中最為復雜和困難的問題。這是因為:①污染源的復雜性,導致水質富營養化的氮、磷營養物質,既有天然源,又有人為源;既有外源性,又有內源性。這就給控制污染源帶來了困難;②營養物質去除的高難度,至今還沒有任何單一的生物學、化學和物理措施能夠徹底去除廢水的氮、磷營養物質。通常的二級生化處理方法只能去除30-50%的氮、磷。
(1)控制外源性營養物質輸入
絕大多數水體富營養化主要是外界輸入的營養物質在水體中富集造成的。如果減少或者截斷外部輸入的營養物質,就使水體失去了營養物質富集的可能性。為此,首先應該著重減少或者截斷外部營養物質的輸入,控制外源性營養物質,應從控制人為污染源著手,應准確調查清楚排入水體營養物質的主要排放源,監測排入水體的廢水和污水中的氮、磷濃度,計算出年排放的氮、磷總量,為實施控制外源性營養物質的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
(2)減少內源性營養物質負荷
輸入到湖泊等水體的營養物質在時空分布上是非常復雜的。氮、磷元素在水體中可能被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或者以溶解性鹽類形式溶於水中,或者經過復雜的物理化學反應和生物作用而沉降,並在底泥中不斷積累,或者從底泥中釋放進入水中。減少內源性營養物負荷,有效地控制湖泊內部磷富集,應視不同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法。
6.主要的方法有
①工程性措施
包括挖掘底泥沉積物、進行水體深層曝氣、注水沖稀以及在底泥表面敷設塑料等。挖掘底泥,可減少以至消除潛在性內部污染源;深層曝氣,可定期或不定期採取人為湖底深層曝氣而補充氧,使水與底泥界面之間不出現厭氧層,經常保持有氧狀態,有利於抑制底泥磷釋放。此外,在有條件的地方,用含磷和氮濃度低的水注入湖泊,可起到稀釋營養物質濃度的作用。
②化學方法
這是一類包括凝聚沉降和用化學葯劑殺藻的方法,例如有許多種陽離子可以使磷有效地從水溶液中沉澱出來,其中最有價值的是價格比較便宜的鐵、鋁和鈣,它們都能與磷酸鹽生成不溶性沉澱物而沉降下來。例如美國華盛頓州西部的長湖是一個富營養水體,1980年10月用向湖中投加鋁鹽的辦法來沉澱湖中的磷酸鹽。在投加鋁鹽後的第四年夏天,湖水中的磷濃度則由原來的65μg/L降到30μg/L,湖泊水質有較明顯的改善。在化學法中,還有一種方法是用殺藻劑殺死藻類。這種方法適合於水華盈湖的水體。殺藻劑將藻殺死後,水藻腐爛分解仍舊會釋放出磷,因此,應該將被殺死的藻類及時撈出,或者再投加適當的化學葯品,將藻類腐爛分解釋放出的磷酸鹽沉降。
③生物性措施
利用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氮、磷元素進行代謝活動以去除水體中氮、磷營養物質的方法。目前,有些國家開始試驗用大型水生植物污水處理系統凈化富營養化的水體。大型水生植物包括鳳眼蓮、蘆葦、狹葉香蒲、加拿大海羅地、多穗尾藻、麗藻、破銅錢等許多種類,可根據不同的氣候條件和污染物的性質進行適宜的選栽。水生植物凈化水體的特點是以大型水生植物為主體,植物和根區微生物共生,產生協同效應,凈化污水。經過植物直接吸收、微生物轉化、物理吸附和沉降作用除去氮、磷和懸浮顆粒,同時對重金屬分子也有降解效果。水生植物一般生長快,收割後經處理可作為燃料、飼料,或經發酵產生沼氣。這是目前國內外治理湖泊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措施。 近年來,有些國家採用生物控制的措施控制水體富營養化,也收到了比較明顯的效果。例如德國近年來採用了生物控制,成功地改善了一個人工湖泊(平均水深7米)的水質。其辦法是在湖中每年投放食肉類魚種如狗魚、鱸魚去吞食吃浮游動物的小魚,幾年之後這種小魚顯著減少,而浮游動物(如水蚤類)增加了,從而使作為其食料的浮游植物量減少,整個水體的透明度隨之提高,細菌減少,氧氣平衡的水深分布狀況改善。但也發現,浮游植物種群有所改變,藍綠藻生長量比例增高,因為它們不能被浮游動物捕食,為此可以放鰱魚來控制這種藻類的生長。
Ⅳ 怎樣防治水體富營養化
防治水體富營養化主要是要解決水體的氮、磷污染,可以採取以下措施:(1)控制外源性營養物輸入。控制人為污染源,減少或截斷外部輸入的營養物質。(2)減少內源性營養物質負荷。主要的方法有工程性措施、化學方法、生物性措施等。工程性措施包括挖掘底泥沉積物、進行水體深層曝氣、注水沖稀以及在底泥表面鋪設塑料等。挖掘底泥可減少以至消除潛在性內部污染源;定期或不定期採取人為湖底深層曝氣以補充氧,使水與底泥界面之間不出現厭氧層,經常保持有氧狀態,有利於抑制底泥磷釋放。化學方法包括凝聚沉降和化學葯劑殺藻等。生物性措施是利用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氮、磷元素進行代謝活動,來去除水體中的氮、磷營養物質。
Ⅳ 富營養化水體該怎麼治理啊
物理方法 (1)污水分流。湖泊富營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外源污染。工、農業生產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湖泊是造成湖泊水體營養鹽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通過對排放管道的改造,將污水的排放引至別處,是防治湖泊富營養化重要的、有效的措施。 (2)換水/稀釋。湖泊內營養鹽含量過多,通過換水/稀釋可以直接將湖泊水體內的營養鹽濃度降低,同時可以排除掉大量的營養鹽。 (3)深層排水。湖泊底層營養物含量高,一般而言,底層水的營養鹽濃度高於表層水,當水流轉時,底層湖水進入上層,引起表層湖水營養物含量的增加。 (4)曝氣/混合。採用機械攪拌、壓縮空氣、水泵、噴射泵等方法進行曝氣和促進水的流動,可以防止底泥釋放磷,改善氧氣狀況,加強礦化作用,降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等效果。 (5)挖泥。富營養化湖泊中的底部沉積物常是一個營養庫,在一定條件下可不斷釋放磷,這稱為內部負荷。當外部負荷減少後,內部負荷可補償,使富營養化現象繼續存在。挖泥可以直接去除底泥中的營養鹽含量,減輕內部負荷對湖泊的影響。 (6)機械收草藻。利用機械收割裝置直接收獲水草和藻戔可以直接改善湖泊的表層生態環境,同時,水草和藻類本身就會吸收大量的營養鹽,通過對它們的收獲也可以從湖泊中去除營養鹽。
2.化學方法 (1)深水曝氣技術。營養鹽類的大量注入,致使藻類及浮游生物異常繁殖,水體溶解氧急速下降,在水與底泥的交界面甚至出現厭氧現象。在深水進行人工曝氣,可以在不改變水體分層的狀態下提高溶解氧濃度;其次還可以降低氨氮、鐵、錳等離子性物質的濃度,可有效改善厭氧狀況。 (2)營養物鈍化。利用鋁鹽與無機和顆粒磷產生沉澱,可以減少水體中磷的含量,鐵鹽(氯鹽或鋁鹽)、硫酸鋁鐵、泥土顆粒和石灰泥都有類似的功能,鈣鹽也是相當有效的營養物鈍化劑。 3.生物方法 (1)水生植物修復技術。利用適合相應湖體環境的水生植物及其共生的微環境,來去除水體中的污染物質。水生植物在其生長期間可有效吸收與富集水中和底質中的營養鹽,起著「營養泵」和「營養庫」的作用。合理構建並維持水生植物的生物量,可轉移出氮、磷等營養鹽,各類漂浮植物、浮葉植物、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等水生植被的恢復和重建可有效分配水體營養鹽,避免單一優勢種的過度滋生,保持水體凈化能力。 (2)水生動物修復技術在湖泊水庫生態系統中,水體中的藻類除受營養物質的控制外,作為食物鏈中的一環,也受到浮游動物和魚類的控制。因此,可以通過調控食物鏈的環節來達到改善湖泊水庫水質的目的。 (3)生物膜技術。利用比表面積較大的天然材料或人工介質為載體,利用其表面形成的粘液狀生物膜,對污染水體進行凈化。載體上富集的大量微生物能有效攔截、吸附、降解污染物質。
Ⅵ 如何應用生物學來治理水體富營養化
富營養化的防治是水污染處理中最為復雜和困難的問題,其原因如下:①污染物質來源多樣,排放量大。導致水質富營養化的氮、磷營養物質,既有天然源,又有人為源;既有外源性,又有內源性。含氮、磷元素的水量以當前的發展情勢分析,仍呈增長態勢。②受污水體中營養元素的去除難度大,目前還沒有一種有效的治理手段可以實現對氮、磷元素的有效去除。當前,防治水體富營養化措施可以從以下幾點加以考慮:
(1)控制外源性氮、磷輸入
外源性污染物的進入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因素。如果減少或者截斷外部輸入的營養物質,將會使水體富營養化發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為此,首先應該著重減少或者截斷外部營養物質的輸入,控制外源性營養物質,應從控制人為污染源著手,准確調查清楚排入水體營養物質的主要排放源,監測排入水體的廢水和污水中的氮、磷濃度,計算出年排放的氮、磷總量,為實施控制外源性營養物質的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
(2)減少內源性氮、磷富集
在控制外源性氮、磷輸入的同時,也需要加強對內源性氮、磷的及時清除。輸入到湖泊等水體的營養物質在時空分布上是非常復雜的。氮、磷元素在水體中可能被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或者以溶解性鹽類形式溶於水中,或者經過復雜的物理化學反應和生物作用而沉降,並在底泥中不斷積累,或者從底泥中釋放進入水中。減少內源性營養物負荷,有效地控制湖泊內部磷富集,應視不同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法。
具體可以採取的措施有如下幾條:
(1)工程措施
包括挖掘底泥、深層曝氣、注水沖稀以及在底泥表面敷設塑料等手段。挖掘底泥可以顯著降低底泥中營養元素向水體釋放;深層曝氣,保證對水體厭氧區的控制,抑制厭氧過程的發生以及底泥中營養元素的釋放。此外,也可以採用氮、磷濃度低的清潔水注入湖泊的方法,對富營養狀態的水體進行稀釋。
(2)化學方法
包括凝聚沉降和用化學葯劑殺藻的方法,例如有許多種陽離子可以使磷有效地從水溶液中沉澱出來,較為常用的、經濟的主要有鐵、鋁鹽等。通過與磷酸鹽生成不溶性沉澱物而沉降下來,但是沉澱物會富集在底泥中,存在再次向水體中的可能性。在化學法中,還有一種方法是用殺藻劑殺死藻類。殺藻劑將藻殺死後,需要及時將藻類撈起以避免藻類腐敗後所含有的營養元素再次向水體中釋放;或者再投加適當的化學葯品,將藻類腐爛分解釋放出的磷酸鹽沉降。
(3)生物措施
利用水生生物吸收氮、磷元素進行代謝活動以去除水體中氮、磷營養物質的方法。大型水生植物包括鳳眼蓮、蘆葦、狹葉香蒲、加拿大海羅地、多穗尾藻、麗藻、破銅錢等許多種類,可根據不同的氣候條件和污染物的性質進行適宜的選栽。水生植物凈化水體的特點是以大型水生植物為主體,植物和根區微生物共生,產生協同效應,凈化污水。經過植物直接吸收、微生物轉化、物理吸附和沉降作用除去氮、磷和懸浮顆粒,同時對重金屬分子也有去除效果。水生植物一般生長快,收割後經處理可作為燃料、飼料,或經發酵產生沼氣。這是目前國內外治理湖泊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措施。
近年來,有些國家採用生物控制的措施控制水體富營養化,也收到了比較明顯的效果。例如,德國近年來採用了生物控制,成功地改善了一個人工湖泊(平均水深7米)的水質。其辦法是每年在湖中投放食肉類魚種如狗魚、鱸魚去吞食吃浮游動物的小魚,幾年之後這種小魚顯著減少,而浮游動物(如水蚤類)增加了,從而使作為其食料的浮游植物量減少,整個水體的透明度隨之提高,細菌減少、氧氣平衡的水深分布狀況改善。但也發現,浮游植物種群有所改變,藍綠藻生長量比例卻增高,因為它們不能被浮游動物捕食,為此可以放養鰱魚來控制這種藻類的生長。
Ⅶ 富營養化的成因和治理對策
一、富營養化的成因
富營養化就是指水體中氮、磷逐漸富集,致使浮游藻類異常增殖,水生生物多樣性和穩定性降低,透明度下降,水質惡化這樣一個總的概念。根據富營養化的直接後果來看,富營養化過程是自養型生物(浮游藻類)在水體中建立優勢的過程。它包含著一系列生物、化學和物理變化的復雜過程,而與水質化學和物理性狀、浮游植物種群和產量、湖泊形態和底質等許多因子和參數相關。
雲台山園區形成富營養化有內因和外因兩方面作用,內因是園區內部水體較淺,低泥中沉積大量的氮、磷、有機物等成分,造成藻類大量繁殖。主要是藍藻、綠藻、硅藻,這些藻類死後腐爛後會在水中產生一些氣體,也就是我們在園區中看到的一些氣泡水的來源;外因主要是來自於山西上游農業化肥農葯、生活用水排放、遊客丟棄的垃圾等。
二、富營養化的治理對策
1.控制上游來水中的氮、磷量
由於景區本身對水體的保護很重視,並沒有農業耕作生產、生活用水排放,所以上游來水中氮、磷是景區水體的主要污染來源。由於缺少上游水源地的水質檢測數據,只能推測其主要源自山西省的一些農業化肥、工業污染源及生活用水的面源污染,還需進一步做工作調查具體每種污染源占的比重,然後協調省市間聯系,制定水源保護條例,削減上游相應的污染源。
2.全面清淤轉移營養底泥
景區水來源,主要靠上游大氣降水及地表逸流補給。長期上游受污染的污水流入,使進入水體營養物質大量增加.在某些水流較緩的區域水體中底泥積累的氮、磷數量與濃度背景值過高,水體富營養化現象日漸加劇。為防止景區水質進一步惡化,可以開展局部清淤,使水體內營養物質的含量有所下降。這一方法固然是較徹底解決水質富營養化的優化途徑,但受經濟、運載條件的限制,要考慮到財政上的承受能力。
3.底泥情化
相對於清淤,轉移底泥惰化底泥是花費小、減輕富營養化、控制效果明顯的適宜對策。據我們參閱國外的一些科研文獻報道,認為採用惰化、壓蓋手段封閉底泥較適合我國國情。即採用鈣質膨潤土、沸石、浮石、火山渣等物質可分期鈍化、封閉底泥含磷量的釋出。尤其沸石、膨潤土更具顯效,且物料易得,費用不高,更較可取。
鈣質膨潤土的組分:含Si O2佔72%,Al2O3佔13%,氧化鐵佔0.14%,氧化鈣佔2.35%,氧化鎂佔1.94%,及蒙脫石等。膨潤土有強吸水性能,吸水後可膨脹7~16倍,它可阻塞分子孔隙,使水分子難於滲透;並具有較強的離子交換能力,4小時內可吸附、去除6%的總磷。如將鈣質膨潤土投至湖底,可較快形成一緻密的隔離層,既增強吸附底泥中磷的能力,又可阻止底泥中氮、磷元素的溶出,並對湖水水質及生物均無不利影響。
天然沸石是一種多孔的骨架狀的硅酸鹽礦物,在水體中具有較強的離子交換能力。由於其多孔隙,內表面積大及滲透性能好,具有強吸附性,可高效去除湖水及底泥中的N、TOC等。故在湖區一定范圍內投放,可收到較佳的凈水、封泥功效;且沸石類礦物價廉、易得,它可使磷、鋁結合成絡合物,增強底泥對磷的吸收能力,從而降低水中的磷含量。但具體的用量及如何融合到雲台山的T作中去,需要今後進一步在景區開展底泥惰化的實驗,以取得更准確的效果。
Ⅷ 富營養化的治理方法
對於河湖水體富營養化治理,各個國家和地區採用不同的物理、化學、生物方法對其進行預防、控制和修復,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在主要的物理處理方法有底泥疏浚、引水沖洗、機械曝氣等,一方面工程量巨大、運行成本高,另一方面對污染嚴重的河湖進行底泥疏浚,易導致底層的沉積物發生懸浮和擴散,促進了沉積物中的氮、磷營養鹽及其所吸附的金屬離子的釋放,從而使水體環境面臨受沉積物中釋放的重金屬離子及氮、磷營養鹽二次污染的風險;化學方法有投加混凝劑和除藻劑等,雖然能在短期內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存在著治理不徹底、成本高的問題,特別是會產生二次污染,引發新的生態問題;現流行的生物和生態修復,通過微生物降解和水生植物的吸收、轉移或生態浮床、濾床的過濾、吸附等措施來消減水體中的氨氮。此類方法雖避免了二次污染問題,但受自然環境影響大,要求條件苛刻,同時相對於其它處理技術而言,更有周期長、見效慢的缺點。
氨氮的富集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採用合適的工藝方法快速消減水體中的氨氮,將這些污染物質帶離河湖系統,徹底消除產生河湖富營養化問題的根源,使河湖從整體上得到快速凈化,是今後治理河湖富營養化問題的重要方向,目前在日本等少數發達國家已經開始這方面的應用研究。
Ⅸ 水體富營養化的治理意義
其主要意義復有:
(1)對富營養制化河湖水體進行治理修復,是社會經濟發展、城市景觀、生態環境建設的迫切需要,具有經濟和環境雙重效益。
(2)明顯提高富營養化河湖水體的處理效果、大大縮短治理周期、有效降低處理成本。
(3)恢復水體使用功能,有效緩解我國水資源嚴重匱乏的問題。
(4)改善居民居住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