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生態環境的治理
⑴ 圖中④地區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如何加強該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請你提出合適的建議
④黃土高原土質疏鬆,植被稀少,在夏季暴雨的沖刷下,水土流失嚴重.治理黃土高原最好的辦回法是植樹種草,答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這里不少地區是國內聞名的貧困地區.近幾十年來,通過對黃土高原進行大規模的整治,這里的生態環境逐漸發生了喜人的變化,不少地方已滿目青翠,林茂糧豐,擺脫了昔日的貧困局面.
故答案為:治理黃土高原最好的辦法是植樹種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通過對黃土高原進行大規模的整治,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
⑵ 地理生態環境問題有哪些,應怎樣治理
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有: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樣性減少 土壤鹽鹼化 植被專的破壞等等
措施有:植樹屬造林 建立生態防護林, 合理利用水資源、禁止亂墾亂伐,退耕還林還草,濫捕濫獵,保護生物多樣性等
⑶ 西北地區的生態問題及治理措施
1、甘肅祁連山自然保護區違法違規開發礦產資源、運行水電設施、偷排污染物,嚴重破壞了祁連山生態環境,加劇了水源地東西兩大河上游雪線上移、冰川退縮、草原退化、林木減少和徑流量銳減等問題,為各省區生態建設敲響了警鍾。
2、水資源不足、水土流失嚴重,草場退化沙化、水土環境污染、濕地生態功能退化、耕地質量下降、森林生態功能弱、地質災害頻發等生態問題依然存在。
措施:
1、強化三江源、祁連山、黃土高原、防沙帶等重點生態功能區及生態敏感脆弱區的保護和生態修復;推進伊犁河、額爾齊斯河、環青海湖、湟水河、黃河等重點流域綜合治理,加強水污染防治;倡導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等新模式的低碳生活。
2、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甘肅進一步規范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環境監管,對違規建設項目進行清理;青海是各大水系的源頭,要強化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等專項工程,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3、五省區應強化供給側改革和空間用途管制,加強多渠道協同控制,推進水質改善和水體環境保護工作;分級分類加強土壤環境保護,加快農村環境整治;提升環境監管能力,推進治理現代化。
(3)區域生態環境的治理擴展閱讀:
西北地區降水稀少、氣候乾旱是本區主要的氣候特徵。西北地區由於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除秦嶺以南地區外大部分地區降水稀少,全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在500毫米以下,屬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和高寒氣候,其中黃土高原年降水量在300~500毫米之間,柴達木盆地在200毫米以下。
河西走廊少於100毫米,敦煌只有29.5毫米,吐魯番不足20毫米,若羌10.9毫米,幾乎終年無雨。由於降水稀少、氣候乾旱、沙漠廣布等原因,西北地區的地表水量約為2200億立方米/年,僅佔全國總徑流量的8%左右。
乾旱缺水是困擾西北地區農業轉型發展和鄉村振興的主要障礙之一。作為我國第一個農業「高新區」,陝西楊凌被賦予了建設成為乾旱半乾旱地區農業科技創新推廣核心區的「國家使命」。2017年,楊凌的旱作農業技術在全國示範推廣面積達7186.98萬畝,示範推廣效益212.22億元。
⑷ 應該如何治理北京甚至整個華北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
河北省環京津區域環繞京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壩上地區、燕山、太行山是大北京地區水源的主要發源地,是京津及華北平原的主要生態屏障。但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大面積的林地、荒坡地、草地被開墾,出現了空氣可吸入顆粒物增加、北京城區連日霧霾、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地表水污染等生態問題。
隨著經濟發展,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又進一步加劇了生態環境惡化和上下游地區資源環境的矛盾,對下游地區人民生活和首都的安全構成威脅。這是京津生態環境的心腹之患,同時也嚴重製約著當地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進程。為從根本上改善京津兩市生態環境,強化冀北地區的生態屏障和水源保護功能,緩解北京的環境壓力,保護城市安全、維護首都形象,同時改善當地生產和生活條件,盡快實現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好這一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是當務之急。
一、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河北省環京津地區積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認真貫徹落實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並重的方針,採取一系列政策和工程措施,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主,重點開展了壩上生態農業、首都周圍綠化和太行山綠化、退耕還林等工程,加大了工業污染防治力度,取締、關停了多家污染嚴重而又沒有治理前景的「15小」企業;加大了流域水污染治理保護,地區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了一定進展,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的趨勢有所減緩。
但由於歷史原因和產業結構不合理,該地區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方面還存在嚴重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水土流失與河流淤積嚴重
該區域水土流失主要發生在西部和北部的太行山東坡、燕山山地。不僅吞食農田、降低肥力、淤積塘壩、引發洪澇和泥石流,而且造成水庫淤積難以控制,水庫調節能力下降,對官廳和密雲兩大水庫的行洪和供水造成巨大壓力。未來30年如果不從根本上實現對全部水土流失區的高標准治理,必將進一步降低官廳和密雲水庫的調節能力,增大供水難度和洪澇災害隱患。
(二)土地沙化與沙塵暴問題突出
河北省環京津區域的冀北地區,既是首都的主要河源地,又是首都的主要河流地和風道。冀北地區對京津風沙天氣影響比較大,最為直接的是三大沙區、六大風口、五大沙灘和九條風沙通道。三大沙區是指壩上沙區、壩下沙區和平原沙區,是京津揚沙天氣的重要沙源之一。六大風口是指壩上沿線的懷安馬市口、萬全新河口、張北黑風口、崇禮三龍口、赤誠獨石口和豐寧小壩子六大隘口,這是北部風沙入侵京津的必經之路。五大沙灘是指沿洋河、桑乾河河川地兩側分布的宣化黃羊灘、懷安金沙灘、陽原開陽灘、懷來甘家灘和南馬場等五處成片沙灘。九條風沙通道是指以洋河、桑乾河、壺流河、清水河谷地形成的四條風沙通道和潮河、白河、黑河、天河和湯河谷地形成的五條風沙通道。其中懷來境內的1.3萬公頃沙丘對北京的影響最為直接,加劇了對北京的風「沙威脅。沙塵暴所產生的惡劣能見度對機場、高速公路造成很大影響並容易引發各種交通事故,沙塵對環境的污染不僅會傷害人們的眼睛和呼吸系統,損害人體健康,而且對精密機械、精密化工等行業有嚴重的破壞性影響。
(三)水資源短缺和地表水污染
由於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量急速增加,造成了水資源的日趨緊張。水的供求矛盾加劇,水資源短缺已成為本地區發展全局性制約因素。
這一地區水資源難以平衡的因素有四:一是上游地區用水量繼續增加,可供水量持續減少。隨著上游地區人口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鄉用水標准提高,將導致上游地區用水持續增加。二是首都地區的用水量仍將進一步增大,水庫依然是北京的基本水源地,即使2010年後實現南水北調,由於各種原因,對水庫供水的依賴程度仍不會有很大降低。三是目前首都地區已出現地下水位漏斗,通過繼續擴大深層地下水的開采方式求得水的供需平衡,難以為繼。四是上游的貧困地區,要實現脫貧,走向富裕,必然增加對水資源的需求,通過區域內部水資源分配以滿足首都水資源需求的潛力有限。
另一方面供水水質惡化,降低了飲用水安全保證程度。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水庫出現富營養化現象,並呈加劇趨勢。
(四)濕地減少、植被退化、動物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減少
(五)貧困與生態環境問題交織,張承地區處於生態經濟惡性循環之中
冀北地區,大多數縣區不僅生態環境惡劣,而且是貧困人口集中的地區,多數屬於國家級貧困縣,河北省大部分貧困縣在該地區,僅西北地區就有貧困人口150萬人左右,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僅在1500元左右。長期以來,由於當地農民缺乏資金、技術,勞動力是主要的生產因素,低廉的勞動力撫養成本,導致人口膨脹,而越來越多的人口為了獲得必需的生活資料,不得不採取廣種薄收、草原過度放牧等資源耗竭型的不可持續發展的生存戰略,過墾過牧,造成草場及植被嚴重損壞,水土流失及荒漠化日益加劇;土地生產力的繼續下降,又加大土地開發力度,使上游地區處於生態經濟惡性循環之中。
(六)流域管理和區域合作機制薄弱
河北省環京津區域尤其是張承地區的貧困、資源生態問題與京津經濟發展中面臨的水資源短缺及污染密切相關,但由於長期觀念的影響及缺乏生態補償機制等種種原因,造成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沖突,造成全流域系統的綜合管理難以實現。
二、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的思路及建設目標
(一)總體指導思想和發展思路
遵循區域生態系統自然演替規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強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保證城鄉發展的水源、綠色食品供應,協調流域上下游、開發與整治、人口與資源、發展與環境之間的利益關系。以區域內生態環境整治為先導,搞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兩大系統工程,加速建設科學合理的城鄉布局和生產力布局模式,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近期要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戰略意識,堅持環境保護基本國策,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為根本出發點,以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為目標,處理好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以科技為先導,以機制創新為動力,緊緊圍繞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加快重點地區的生態建設,大力改善生態環境;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和防治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加大重點城市、重點行業、重點流域的環境治理力度。
(二)總體建設目標
2005年力爭使環境污染的狀況有所減輕,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緩解,重點城市和地區的環境質量有明顯改善;2010年,通過社會經濟合理布局、產業結構調整,在基本消除貧困的同時,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2020—2040年,重大生態環境問題得到基本解決,區域生態安全和生態健康得以保證,經濟和環境實現協調發展,步人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三、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任務
(一)構築京張承生態三角,建設京津冀北地區的生態屏障
為了保護城鄉發展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屏障特別重要。特別是河北省的張承地區,是首都北京生態環境保護的天然屏障,在控制西北地區風沙危害,防治水土流失和調節北京的小氣候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20世紀80年代至今開展的「三北」防護林、首都周圍綠化和壩上生態工程等一系列生態工程建設,有效地緩解了本地區經濟發展與京津生態環境改善的矛盾。但是,由於冀北地區土地荒漠化問題十分嚴重,森林草場退化十分突出,恢復建設生態屏障的任務十分艱巨。在未來幾十年內,應該積極推廣生態工程技術,以生態環境保護為主,生態建設為輔,科學規劃,確保質量,完善生態屏障,減少京津地區的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
(二)保護地表水源
冀北地區地處首都北京的密雲和官廳兩大水庫及天津的於橋水庫和潘家口水庫等的上游,是京津地區城市發展的重要水源地。但是,由於經濟支持力度和生態環境脆弱兩方面的制約,地表水源仍然受到水量減少、水質污染和水庫河道淤積三個方面的巨大威脅,直接影響京津地區的供水數量和質量。今後應加大治理和保護力度,保證京津地區供水安全和水量供應。
(三)建設大北京地區綠色食品基地,提高首都食物安全保證程度
河北省環京津地區是京津傳統的干鮮果品、羊牛肉食品、錯季蔬菜和天然土特食品的生產供應基地,在京津食物安全保證中佔有重要地位。未來幾十年,必須結合一系列生態工程建設,與京津共同開發建設有一定規模的綠色食品和天然食品生產供應基地,滿足京津市民對食品質量不斷提高的要求,使河北省環京津地區在京津食物安全保證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四)建立京津冀北生態協調發展機制,促進經濟一體化進程
歷史上,河北省環京津地區客觀上就是以北京、天津為中心的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共享大區域內的自然資源,形成了一體化的供電體系、供水體系、交通體系、流通體系、旅遊體系、副食品生產供應體系和原材料生產供應體系。未來幾十年,必須全面加強區域和行業間的聯合與協作,把河北省環京津地區的生態環境治理作為北京綠色奧運的系列工程之一,通過這種生態環境整治規劃的實施,盡快消除貧困,進一步縮小區域內落後地區與京津的發展差距,建立一體化的經濟體系,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的不同步問題。
(五)建設河北省環京津地區城鄉協調發展的生態格局
河北省環京津地區城鄉空間發展模式,應該與大北京核心地區融為一體,全面考慮太行山——燕山、京津冀北平原和渤海,在京津冀北大區域內,根據生態環境容量,合理布局城鄉居民點和工業、農業生產。
在城市、城鎮、村莊、庫區等重點區域周圍,加快森林生態圈建設,提高綠化、美化標准;在主要交通干線、河道、乾渠兩側,沿壩、沿邊、沿海地帶建設高標准綠化帶,形成生態防護林體系的骨幹框架;在燕山、太行山區大面積採取飛、封、造相結合的形式營造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提高蓄水保土能力;在壩上高原地區營造喬、灌、草相結合的防護網,提高林網化標准,增強對農區、牧區的保護能力,加大首都周圍綠化、太行山綠化、沿海防護林、平原綠化、主要城市周圍綠化等大型造林工程建設,構築城鄉協調發展的生態格局。
四、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工程、重點整治地區
(一)防沙治沙工程
河北省環北京地區防風治沙工程的范圍是指包括張家口、承德全部和保定的淶水等28個縣區。土地總面積達7.843萬平方公里,占河北省總土地面積的41.9%。到1998年底,全區貧困人口272.58萬人,人均年國民生產總值3400元,農民人均收入1600元,有16個貧困縣。
該區域是京津及華北地區重要水源地和生態屏障。目前該區的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治理的速度趕不上沙化速度,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趨勢仍在加劇。
今後防沙治沙的主要任務是全面實施《河北省防沙治沙總體規劃》,啟動首都周邊地區防沙治沙工程,以張家口、承德兩地沙源、風口和風道地區防沙治沙為重點,實施「三帶三片」防風、固沙、阻沙工程。「三帶」即在壩上冀蒙邊界沿線建設第一道喬灌草結合的橫向防風固沙林帶,阻擋來自北部內蒙古風沙的侵襲;在壩緣沿線建設第二道防風固沙林帶,阻擋壩上風沙南下;在壩下九條風沙通道兩側建設以經濟型防護林為主的縱向防風固沙林帶,阻擋風口地區風沙。「三片」即在壩上兩條防風林帶之間地域,以草場建設為主,同時建設草場林網和片狀林區,覆蓋住壩上沙源;在壩下大片山區和西部黃土區搞好小流域綜合治理,因地制宜,植樹種草,覆蓋住裸露山坡地表;在永定河下游沙化區及廣大平原沙化區,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建設田間林網、片狀速生豐產林和高產牧草,覆蓋住沙塵源。在永定河兩岸建設防護林帶,嚴防河道沙灘擴散。在「三帶」和「三片」區內配套建設小型水利設施,實施人工降雨、旱區集雨灌溉和節水灌溉技術。同時配套建設種苗和草籽兩大基地。通過迅速增加植被面積,提高植被覆蓋率,遏制土地沙化擴展,改善京津周圍生態環境。
到2010年,將使該區土地沙化趨勢全面得到控制,荒山得到全部綠化,沙化土地得到全面治理,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基本實現「治沙止漠、再造秀美山川」的生態環境建設目標。
(二)退耕還林(草)工程
河北省環京津區域退耕還林還草工程范圍包括壩上高原區、燕山地區,太行山區,共涉及張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島和保定5市的44個縣區。工程安排的次序按照首先壩上、其次壩下、再次燕山和太行山的思路推進。
堅持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與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善生產條件和農民脫貧致富相結合的原則,保持農用土地的供求平衡,在不降低糧食及其他主要農產品總量供給能力的前提下,有計劃地對亂開濫墾形成的退化耕地實行退耕還林(草)。
壩上風沙危害區選擇以建設農田牧場防護林為骨幹,發展灌木為補充的生態建設模式,對退耕地,按照3:7的林草比例安排。
冀北山地丘陵水土流失區生態治理模式以林為主,其中張承地區以生態林為主,燕山東部地區可適當增加經濟林的種植比例。植被恢復退耕地以人工造林種草為主。.
冀西太行山水土流失區主要包括保定的8個山區縣。生態建設以林為主,適當增加經濟林的比例,生態林與經濟林和喬灌比例均按7:3安排。
(三)「三北」防護林四期工程
河北省「三北」防護林四期工程包括秦皇島市、唐山市、廊坊市和保定市四市的部分縣。工程建設是以護衛京津為目標,以防沙治沙為建設重點,以保護現有林業資源、恢復和增加森林植被為核心,以科技為先導,提高工程建設質量,加快工程建設進程,促進防護林體系建設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盡快改善「三北地區」及京津周圍生態環境。
(四)壩上風沙整治地區
壩上地區的生態破壞是京津地區沙塵暴危害的主要沙源之一,其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對京津地區的城鄉發展有重要意義。今後整治重點是:1、減少草地載畜量,積極發展圍欄圈養,推廣退耕還林還草。2、對沙源地和風道進行綜合治理,建設防風固沙林帶和林網,提高林草覆蓋率,增強防風固沙能力,控制風沙和沙塵暴危害。3、城鎮的發展規模應該給予嚴格限制,逐步降低人口增長率,減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4、建設綠色食品生產供應基地和旅遊基地,從根本上轉變以種植業為主的破壞型產業結構模式;但是旅遊業的發展不能超過環境容量,不能以生態旅遊的名義破壞生態環境。
(五)官廳、密雲水庫等水源地
根據京津地區發展需要,加強上游污染源治理,盡快恢復官廳水庫的水質,重點對永定河水系河北段、潮白河水系河北段進行整治,確保京津供水水源的安全,這是京津冀北地區城鄉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
(六)白洋淀
白洋淀是華北地區少有的湖泊濕地,對地方政府的經濟發展、調節區域氣候和減少華北地區的洪水危害,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長期以來,圍湖造田使白洋淀的面積已經大大減少,並且部分水質正在惡化。因此,應該加強白洋淀周圍的生活污水治理,嚴禁污染工業用水。在發展旅遊時,對機動船應該嚴格管理,防止油污泄漏污染水面。在白洋淀一期治理的基礎上,繼續後期治理。
⑸ 內蒙古自治區生態治理的五大區域
三、「十二五」期間內蒙古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布局
(一)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布局思路
按照我區生態建設指導思想,在「十一五」生態保護和建設成效的基礎上,按照國家、自治區主體功能區劃的要求和地形地貌劃分,構建以「兩線七區」為主體的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布局。
「兩線」:大興安嶺生態防線。加強天然林保護,禁止非保護性採伐,植樹造林,涵養水源,保護野生動物,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積極發展林草產業。陰山北麓生態防線積極退耕退牧還草,治理土地沙化鹽鹼化。
「七區」:呼倫貝爾草原沙地防治區、烏珠穆沁典型草原保護區以退牧還草、退耕還草、劃區輪牧,禁止開墾、樵採和超載放牧等為重點,防治草場退化沙化。科爾沁沙地防治區、渾善達克沙地防治區以恢復沙地草場生態環境為重點,嚴格實施以草定畜,增強防風固沙功能。毛烏素-庫布齊沙漠化防治區、阿拉善沙漠化防治區,加強綜合治理,保護和恢復天然植被,防止沙丘活化和沙漠化面積擴大。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流失防治區重點加強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鹽鹼化治理。
(二)區域劃分及綜合治理建設內容
1.草原、沙地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區
該區域包括大興安嶺以西陰山以北的草原牧區、西鄂爾多斯草原牧區和四大沙地及四大沙漠邊緣地區;以呼倫貝爾草原沙地防治區、烏珠穆沁典型草原保護區、科爾沁沙地防治區、渾善達克沙地防治區、毛烏素-庫布齊沙漠化防治區、阿拉善沙漠化防治區為綜合治理重點建設區。
草原牧區以保護和改善天然草原生態為核心,堅持保護和建設相結合,因地制宜,適地適樹、適地適草,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進一步提升草原生態功能,實現草原退化沙化趨勢有效緩解並向良性循環發展。堅持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採取退牧還草、長期禁牧、階段禁牧休牧、劃區輪牧、建立草原保護區、建設農區半農半牧區人工草地、轉移超過環境承載力的人口等措施,加大草原保護力度。大力發展草產業,擴大人工草地和飼料地面積。加強草原監理、監測及科技支撐和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草原監理隊伍建設,健全草原監督管理體系。
沙地及沙漠邊緣地區以防沙治沙為重點,採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科學管理等手段。按照突出重點、集中連片、綜合治理的方針,實施退耕還林、飛播造林、封山(沙)育林、人工造林、圍欄封育、舍飼休牧、劃區輪牧等生態建設項目。加大生態移民力度,積極發展沙產業和林草產業,實現綠富同興。在渾善達克沙地建設沙地榆基地,在呼倫貝爾沙地、科爾沁沙地建設樟子松基地,在毛烏素沙地建設樟子松基地。在騰格里、巴丹吉林、烏蘭布和、巴音溫都爾、庫布齊沙漠邊緣條件適宜的地區採取圍欄封育、飛播造林、人工造林、封沙育林等措施,其它地區主要通過封沙育林(草),復壯更新嚴重退化的天然林草植被,提高防風固沙功能,遏制沙漠化土地進一步擴展,降低沙塵暴發生頻率。
2.林灌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區
該區域包括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北麓等主要山地;以大興安嶺生態防線、陰山山脈、賀蘭山北麓等為綜合治理重點建設區。
依託國家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實施以生態建設、產業建設及生態文明建設為主的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進一步強化森林資源的保護、培育和合理利用。加強對現有森林的經營管理,充分發揮森林的綜合效益。繼續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公益林補償等生態建設工程。加大林區生態移民、林場撤並、「以煤代木」、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項目建設力度。進一步增加國有林場資源,實現效益增加和職工緻富雙贏。結合天保工程和自然保護區建設,以林產品精深加工為重點,加快發展特色種養業、林下採集業和林產品加工業。在城鎮周邊、主要鐵路和公路兩側以及機場周邊,大力營造防護林、護路林。
3.低山丘陵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區
該區域包括大興安嶺東南麓、鄂爾多斯高原東北部、陰山南麓、西遼河上游等水土流失較重的地區;以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流失防治區、西遼河上游等為綜合治理重點建設區。
加大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力度。加強對生態環境良好區域和生態修復區的保護,努力控制人為水土流失。以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為重點,加強對開發建設項目的監管。落實水土流失防治責任,加強和規范水土流失防治費的徵收與管理。加強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能力建設,進一步提高水土保持隊伍依法行政能力和監督執法水平。
加快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繼續抓好重點小流域治理、淤地壩修建、禁墾、退耕還林還草、封育保護、禁牧輪牧、水土保持林栽植為主的生態修復工作,促進生態系統自我修復。大力推動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水源地水土流失防治工作。黃土高原地區著力抓好淤地壩系建設管理和安全度汛工作,切實減少入黃泥沙。東北黑土區主要採取梯田、水土保持林、經濟林、溝道治理、生態修復、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治理措施。
加強水土保持監測網路和信息系統建設,努力提升水土保持科技支撐能力和現代化水平。推動水土保持體制機制創新,努力實現水保生態補償機制實現新突破。
4.農業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區
該區域包括松遼平原、大興安嶺中段、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等。
以平原綠化和農田防護林建設、更新改造為重點,提高生態工程綜合效益,切實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整合中低產田改造、土地整理、農業開發、水利工程、林業建設等工程項目,加快中低產田改造農田林網配套建設。在農田主幹道、機耕路上營造寬林帶、大網格的高標准防護林,利用毛渠以育代造和發展渠道堰道果樹,逐步提高農田林網化和平原綠化建設水平。對陡坡耕地和嚴重風蝕沙化耕地繼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加快發展速生豐產林、防護用材兼用林和經濟林等。積極引進優良速生品種,通過科學造林、集約經營,建設不同類型的速生豐產用材示範基地,引導全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建設的健康發展。加快改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的生態農業和農牧業。
5.濕地及自然保護區生態綜合治理區
該區域包括以額爾古納河流域、嫩江流域、西遼河流域以河流、湖泊和沼澤為主的東北濕地區,以及黃河上中遊河流及沿岸濕地和西部鹽沼濕地。
加強濕地保護。建立不同級別、不同規模的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自然保護小區,加強已建各類保護區的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分級管理,整體推進,形成較為完善的濕地自然保護區網路。加大濕地恢復力度。實施濕地生態補水工程,引用河流汛期槽蓄洪水、凌汛期凌汛水及農業灌溉間隙水等濕地,恢復和擴大濕地水域面積,增加濕地調蓄水資源和抗旱能力。實施濕地污染治理工程,按照濁清分治原則,將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經過處理後,就近排放到濕地區,利用濕地生態系統凈化水體,為工農業提供可利用再生水。實施退耕還灘、退耕還湖、退耕還林和退耕還草工程,增加植被蓋度,恢復濕地水域面積,改善濕地生態環境,維持濕地生物多樣性。
各類自然保護區依法實施強制性保護,嚴格限制各類開發活動,保持區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障禁止開發區域的生態服務功能。加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保護。開展全區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本底調查,建立動態資料庫,構建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與持續利用信息共享平台。保護生物物種及遺傳資源,對特別受威脅的生物物種實施重點保護。
⑹ 我國各地區生態環境問題及解決的措施
1.水土流失面積有增無減
水土流失是我國生態環境最突出的問題之一。目前總的情況是:小片治理,大片加重;上游流失,下游淤積;災害加重,惡性循環;水土流失面積有增無減。由於我國是一個多山國家,山地面積大,平均海拔高,一方面由於重力梯度和水力梯度的作用,極易形成水土流失;另一方面,高差懸殊的台階地勢對我國水土流失的地域分布具有重大影響。我國水土流失的重點地區集中在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一線以西,青藏高原及蒙新乾旱區以東的地區。這一地區處於我國地勢總階梯中的第二級台階上,大致成北東向的寬600—800公里,長達3000餘公里的條帶,也是我國生態環境脆弱帶(氣候干濕交替型)所在區域。從全國范圍看,水土流失特別嚴重的地區從北到南主要有:西遼河上游、黃土高原地區、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橫斷山脈地區以及南方部分山地丘陵區。我國水土流失強度以西北省份最為嚴重,前八名為:陝西、甘肅、山西、內蒙古、青海、寧夏、遼寧、北京,除水力侵蝕為主的區域外,在西北、華北、東北部分地區以及青藏高原地區還分布有風力和凍融侵蝕的區域。
水土流失所引起的危害影響深遠,其最直接的後果是破壞土地資源,使耕地表土流失,帶走大量營養物質,降低土壤肥力,並最終導致土地生產力的下降;其次是造成下遊河道與水庫的淤積,既危及行洪安全,又降低水庫庫容,縮短水庫壽命。水土流失是「自然侵蝕」與人類活動造成的「加速侵蝕」相互迭加的結果,又由於後者的強度增加而不斷發展。今後,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人地關系日趨緊張,對土地的開發強度會越來越大,如無根本性治理措施,水土流失將進一步加劇。
2.森林資源危機深重
中國歷史上曾是森林資源豐富的國家,但經歷代的砍伐破壞,中國已成為一個典型的少林國,森林覆蓋率和人均佔有量居世界後列。據第三次全國森林清查(1984—1988年),我國森林面積為12465萬公傾,覆蓋率12.98%,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987年為31.1%);人均林地面積不足0.114公頃,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2%;人均佔有森林蓄積量8.3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7%。
森林是維持陸地自然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吸收排入大氣的二氧化碳,改變和調節局部地區小氣候,防風固沙,改良土壤等多項功能。森林資源的日益喪失,將使森林的生態功能進一步減弱,導致生態環境的不斷退化。
3.草原退化日趨嚴重
長期以來,對草原掠奪性的粗放經營,破壞了草地生態平衡,使草地生態系統嚴重惡化。目前,草地退化面積已達13億畝,並且仍以每年2000萬畝的速度發展。
4.沙漠化土地迅速蔓延
據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研究表明,我國北方地區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面積達149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5.5%。1987年我國已沙漠化的土地達20.12萬平方公里,潛在沙漠化土地面積13.28萬平方公里。其中沙漠化土地比1975年增中了2.52萬平方公里,主要由潛在沙漠化土地發展而來,年均增2100平方公里,快於從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的發展速度(1560平方公里/年)。沙漠化對農牧業發展影響最大的區域為東起松嫩沙地,西至寧夏鹽池的半乾旱農牧交錯地區,約佔全國沙漠化土地的69%。我國目前約有5900萬畝農田、7400萬畝草場和2000多公里的鐵路受到沙漠化的威脅。
對我國沙漠化成因分析表明,沙漠化土地的迅速蔓延主要是由於人類不合理的活動造成的,包括過度農墾、過度放牧、過度采樵和水資源利用不當等。如果繼續保持目前的資源利用方式和強度,土地沙漠化將會繼續發展下去。
5.野生及珍稀物種的生存面臨威脅
我國的生物資源相當豐富,野生及人工培植的動植物種類很多。擁有高等植物近3萬種,陸棲脊椎動物超過2300種,由於森林砍伐、草原退化、環境污染、自然災害、過度捕獵等,使大量野生動植物的生境受到極大破壞,很多物種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屬於我國特有的物種和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達312種和種類,列為國家瀕危植物名錄的第一批植物即達354種。
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重要標志。生物多樣性因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越來越為人們重視。在我國,由於經費、管理、發展水平等原因,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並沒有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6.水環境污染不斷加重
目前,我國廢水排放量緩慢增長,1990年,全國廢水排放量(不包括鄉鎮工業)為354億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為249億噸。從構成看,工業廢水得到一定控制,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斷提高,但工業廢水中的污染物並沒有顯著減少,有些還在增加。由於我國廢水處理率低,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或間接排入水體,水體污染十分突出。我國長江、黃河、珠江幹流水質尚好,准河、松花江、遼河等水系污染物不斷加重。河流的城市段污染明顯,小河重於大河,北方重於南方,1990年,在評價的94個河流城市段中,65個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佔69.1%,主要以氨氮、揮發酚和耗氧有機物為主。監測表明,城市地表水中污染物不斷增加,多數城市地下水局部水質有所惡化。據調查,全國約有1.7億人飲用受有機物污染的水,約7億人飲用大腸桿菌超標水。我國湖泊水體的富營養化也日趨嚴重,城市飲用水源污染導致的污染事故不斷上升。1990年夏天,在我國各省污涇比排列首位的江蘇省的太湖梅梁灣湖區,發生了大規模藻類激增,造成無錫市生活用水困難,工廠停產,對人民生活和生產影響很大。我國沿岸海域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是石油類、營養鹽、有機物和重金屬,近海海域富營養化突出,赤潮發生頻繁,面積有所擴大,1990年共發生34起。2000年,我國廢水排放量預計將達到417.5億噸(與GDP的增長彈性0.26),人均32噸,在廢水處理率不會有顯著提高的情況下,水環境污染將進一步加重。
我國北方部分地區和一些沿海城市,由於缺水、過量開采地下水,出現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等環境問題,而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又加劇了供水緊張。
7.大氣污染趨勢難以改變
我國城市大氣污染嚴重,北方重於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勢頭甚於大城市;產煤區重於非產煤區,冬季重於夏季,且差距正在縮小。我國1990年廢氣排放量(不包括鄉鎮工業)為8.5萬億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495萬噸,居世界前列。對城市大氣污染物監測,降塵和總懸浮顆粒物普遍超標,多數城市二氧化硫濃度均在二級標准附近波動,氮氧化物濃度呈上升趨勢。總懸浮顆粒物污染嚴重的城市為石家莊、南充、吉林、烏魯木齊、洛陽、唐山,城市二氧化硫污染嚴重的城市為重慶、貴陽、宜賓、南充、石家莊、青島和烏魯木齊。我國酸雨以西南和華南地區較為嚴重,盡管僅限於局部,但有向東部地區擴展的趨勢。
燃煤是形成我國大氣污染的根本原因。1990年,我國一次能源總產量10.4億噸標准煤;消耗量為9.8億噸,其中原煤分別佔74.2%和75.6%。由於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很難改變,作為人均能耗很低的大國,能源特別是煤炭的消耗仍將大幅度提高,由此帶來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排放將進一步增加。預測表明,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每增加1%,廢氣排放量增長0.55%,2000年我國廢氣排放量將達到11.5萬億標立方米,屆時,煤煙型大氣污染的將難以緩解。
8.固體廢棄物不斷上升,城市雜訊污染嚴重
我國工業固體廢棄物和城市垃圾日益增加,綜合利用率低下。1990年,全國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不包括鄉鎮工業)為5.8億噸,比1981年增長了54%,綜合利用率僅為29%左右,歷年積存量為64.8億噸,人均5.7噸,佔地約5.8萬公頃。不斷增長的有毒有害廢棄物,將成為潛在的危險。據統計,全國城市生活垃圾每年為6000萬噸,但垃圾無害化處理平均不到5%,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渣和城市垃圾堆存於城郊等地,成為嚴重的二次污染源。2000年,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將增長到6.7億噸,比1985年增長近50%。
我國城市的環境噪音多數處於高聲級,其中交通噪音佔32.7%,生活噪音佔40.6%,工業及其它方面的噪音佔26.7%。城市各功能區環境噪音普遍超標,並呈上升趨勢。
9.農村環境問題不斷激化
鄉鎮企業的發展使農村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也帶來眾多環境問題。由於鄉鎮工業也農業環境連接緊密,因此其排放的污染物直接威脅農田和作物。目前遭受工業「三廢」及城市垃圾危害的農田已達1億畝。據估算,2000年鄉鎮工業三廢排放量將成倍增加。除環境污染外,鄉鎮企業對資源的破壞和浪費也十分驚人,如不加以控制和引導,後果更為嚴重。
10.自然災害與環境事故頻繁
我國大部分地區受季風影響,災害頻繁,損失巨大。自公元前206—1949年的2155年內,我國發生過較大旱災1056次,較大洪澇災害1092次。幾乎每兩年就發生旱、澇災害各一次。1949年以後,災害發生次數增多,頻率加快,危害加重。全國年均農作物受災面積,60年代高於50年代,70年代又高於60年代,而80年代又高於70年代,全國年均成災面積80年代是50年代的2.2倍,是70年代的1.8倍。研究表明,地球上每年的旱澇災害,對生態環境構成了巨大威脅,其經濟損失占各類自然災害總損失的55%以上。而旱澇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在我國自然災害中也居首位。以糧食減產為例,由於成災面積的增長和單產提高,因災害造成糧食減產數呈上升趨勢。此外,每年因災害還造成人員財產等重大損失。
惡性的突發環境事故也造成嚴重危害,近年來發生的污染事故每年均在3000次以上,1990年為3462次。1987年上海地區因污染而爆發的甲型肝炎流行使31萬人感染,學校停課,工人停工,經濟損失嚴重,影響惡劣,值得提出的是,這類事件常常具有突發性而難於防範,在我國環境污染趨勢未能緩解的情況下,類似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突發環境事件仍有隨時爆發的可能。
人類活動造成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已引起巨額外部經濟損失,直接影響到經濟指標和經濟趨勢。據中國環境科學院的研究,目前我國環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為358.5億元,其中大氣、水、廢渣和農葯污染分別佔28.15%,43.69%,1.6%和26.56%;生態破壞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為499億元,其中農業資源、草場退化、森林資源和水資源分別為72.8%,0.50%,23%和3.7%。兩項合計為857.6億元。約佔1985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0%。
⑺ 區域生態地質環境治理建議圖
以全國區域生態地質環境分區圖為基礎,根據生態地質環境區的類型與性質,同時考慮與我國經濟區發展、生態地質環境演化程度及土地資源保護等相關關系,分別選擇典型生態地質環境脆弱區,按照沙質荒漠化源區治理區、土地資源保護區、草地資源保護區、濕地資源保護區等類型,提出我國陸域生態地質環境治理建議。
⑻ 可從哪些方面分析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成因
1. 了解中國生來態環境現源狀、成因和防治措施。
2. 運用中國的生態環境脆弱區圖,分析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為原因。
3. 理解中國生態環境治理緊迫性,逐步樹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