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理城市內澇
A. 如何防治城市內澇
而許多城市制訂城市規劃時偏重對大江大河洪澇災害的預防,忽視了對強降雨引起城市內澇的預防,對防治城市內澇災害所訂的標准很低,不能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我國大部分城市都位於平原或盆地之中,雖然市區面積並不大,但周邊廣大面積的山區集雨都匯入城市排洪通道,若遇強降雨,由於市區排澇標准低,極易發生城市內澇。如一些城市在制訂排澇規劃中,排澇標准僅為"五年一遇內河不漫溢"。五年一遇設計暴雨參數為24小時暴雨量167mm,6小時暴雨量114mm,1小時暴雨量60.6mm。同時城市建設與舊城改造不能同步,城區地下管網及排水河系建設不配套,城區排灌、雨污不分,城市防洪排洪能力弱。此外,近年來許多城市未經水行政部門批准,擅自改道,縮窄,甚至填埋河道,造成"斷頭河"、"瓶頸河",違章建設,擠占河道,在河道上搭建修房,向河道內傾倒垃圾,河道淤塞嚴重,減少過水斷面的現象嚴重,原有的排洪河道被封堵、佔用,新的排水體系又不健全。由於城市市區各條內河的河底高程相差很大,一旦出現強降雨,雖然所有的排澇設備都打開運行,低窪地帶的洪水仍然無法快速排泄,導致大雨大澇、小雨小淹,帶來巨大損失。隨著全球氣候極端天氣頻發,有效應對強降雨等異常氣候對我國各地城鄉內澇所造成的嚴重危害刻不容緩。建議: 1、制訂國家級防強降雨引起的城市內澇應急標准預案。應科學制訂強降雨應急預案,把強降雨列為與強台風等一樣的自然災害來預防,在預案中對城市排澇系統綜合治理提出指導性意見。督促檢查各省市努力提高各城市排澇標准,應根據城市建設的發展速度調整排水規劃,多方位、多渠道、多系統綜合治理,進行有計劃的、全面的整治。建議由水利、水文、城建、交通、道路、勘測、園林、氣象等部門的專家組成聯合調研組,對各城市城區基本情況進行系統的整理統計,包括各條內河河底、道路、建築物底部等處的高程、歷次洪水淹沒高度,地下排水管網體系,不同等級的暴雨、洪水可能威脅到的單位和居民情況等,綜合形成永久性的基礎資料庫,並定期進行修正和補充,為排水規劃、防澇標准制定、綜合治理奠定基礎。 2、大力推廣雨水收集系統,化害為利。城市雨水收集系統一方面可大幅降低強降雨造成的危害,另一方面也可將寶貴的雨水資源收集起來,對缺水城市來說可以充分利用雨水,化害為寶。這方面日本東京的成功經驗借得我國借鑒。國內也有不少城市的雨污分流排水系統已改造完成,為雨水收集系統提供了設施保障,一些地方政府如太原、北京、南京、鄭州等城市已在推廣雨水收集系統。建議在借鑒其他國家治理城市內澇成功案例和總結我國部分城市推廣推廣雨水收集系統經驗基礎上,選擇一些較好的案例在全國推廣。 3、在城市規劃中運用法律手段,依法治理河道。應責成各級地方政府專門財政每年都有安排經費對城市內河進行河道整治。近年來,我國不少地方政府由於急功近利思想,忽視了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產生嚴重後果。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城市河道整治工作半途而廢。對此類未按計劃完成的清淤、擴寬工程,應強制依法執行以達到預期效果;同時要依法清障,恢復、加大河道行洪能力。早在1988年,國家就頒布了《河道管理條例》,國務院應責成各級政府職能部門依照有關法規並結合當地實際,制訂地方性河道管理實施條例,理順各城市內河管理的隸屬關系,避免政出多門、相互推諉的現象發生。 4、建立城市蓄洪區,實行老舊社區排水溝改造。在舊城改造和新建城區規劃建設時,必須充分考慮城區蓄洪區的規劃設計。在城區的老舊社區低窪地帶無排水溝處開挖排水溝,已有排水溝但太小或未與內河排水溝相連的應進行疏浚排水溝和適當擴大後並與內河管道相連,在常遭水淹的地方應備有抽水機抽水以防內澇。對城市現有僅存的湖泊、沼澤地、池塘及內河等一切能緩解城市內澇的地方進行嚴格的保護,嚴禁蠶食。在道路露天停車場等公共設施規劃設計時,優先考慮使用透水性好的材料。 5、提高各地市水庫的安全系數,挖掘水庫攔洪削峰潛力。對各地市的水庫進行全面的安全檢查,對屬於病險水庫的應立即督促地市做好防險加固工作;更新改造水庫閘門調控設備,縮短設備操作時間,提高水庫調度的科技含量。做好庫區極其上游流域內水情、雨情監測和預報,為水庫科學調度提供詳細的預報信息,為在最佳時段騰出庫容贏得時間;與內河水位高峰期錯開,根據內澇情況適時開關閘,挖掘出水庫的攔洪削峰潛力,盡量避免雪上加霜。同時,要加大各城市內河與各大江大河水系連接處排澇站的防洪力度,增加排澇站的設備設入以加快強降雨時的排水速度,降低內河水位,以有效阻止內河河水倒灌。 6、高層建築地下層應設置防禦澇水倒灌裝置。由於目前各城市高層、多層建築不斷增加,地下建築也同時增加,而地下建築在設計時往往忽視了設置防禦澇水倒灌裝置,造成重大損失,各地已出現慘痛教訓。因此,在地下層設計時應設置防禦澇水倒灌裝置。
B. 如何應對城市內澇
1、如果暴雨開始時,不在家中或工作單位,即使隨身攜帶的雨具也不要冒險,最好先找好一個安全的地方,直至暴雨結束。戶外作業人員應立即停止作業並撤離工作場所。暴雨中的安全地方是指牢固的建築物,地勢較高的建築物。
2、如果雨勢減弱,但路面已經大量積水並出現湍急的徑流,趕路的行人請不要貿然涉水穿越馬路,也不要沿著馬路在便道下行走,因為部分井蓋有可能被回灌上冒的雨水掀起,對生命構成威脅。駕駛人員不要抱著僥幸心理穿越低窪積水路段,防止意外發生。
3、如果出現城市內澇時,已經被危險環境包圍,可以盡快向高處並有牢固把手的地方轉移,盡可能聯絡家人並等待救援。駕駛員應棄車逃離,因為湍急水流產生的壓力會牢牢封死車門,製造更大的危險。另外,有雷電時不要打電話。
(2)如何治理城市內澇擴展閱讀
家用要常備的內澇防範用品:
1、收音機可以幫助接收天氣、洪澇預警信息。收音機也許不常用,但是收音機大都使用電池,不需要接通家裡的交流電源,在抵禦洪澇災害時很有用。
2、哨子是求救的工具,所以一定要准備。
3、手電筒可以幫助晚上的時候安全撤離,也是重要的求救信號。
4、救生衣和救生圈是防止溺水的保護工具。
C. 城市內澇如何解決
俺畢業論文就是搞城市內澇的,解決辦法
工程措施
1.整治河道:採取挖、擴、分等綜合措施整治河道;
2.改造地下管網:如適當擴大管徑,解決雨、污分流問題;
3.增加排澇設施:如建排澇擋潮閘、排澇泵站;
4.增加調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調蓄湖等;
5.增加滲透能力:如鋪設透水路面,下凹式綠地等;
非工程措施
1.城市暴雨內澇風險評估:如利用RS和GIS和土地利用、DEM等來建立模型來評估風險;
2.適當增大設計參數:應增大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的取值;
3.城市防洪減災政策與法規建設:約束和制裁不利於防洪減災的經濟社會活動,以實現防洪減災的目標;
4.建立城市排澇工程管理機制:合理調整城市水利基金支出和使用結構,建立渠道暢通、管理嚴格的資金投入機制;
5.借鑒國外防治內澇經驗:如日本,德國都是治理內澇和雨水利用技術十分先進的國家,可以借鑒他們的經驗及技術。
D. 城市」到底是怎樣治理城市內澇的
這個問題說起來就多了。首先你要知道,規劃一個城市大致可以分為三步,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治理城市內澇可以說在這三種規劃中都有體現。總體規劃為宏觀大格局,大軸線,發展片區以及發展的大體方向。控制性詳細規劃控制地塊中各個指標,以及確定用地性質。修建性詳細規劃具體規劃某一個地塊,比如一個居住區,一個商場等。治理城市內澇,從總體規劃上,可以在宏觀大格局上規劃生態廊道,大型濕地公園,景觀道等。從控制性詳細規劃,可以控制地塊綠地率強制要求綠化面積(綠化多了自然可以減少地表徑流,從而變相治理城市內澇)不僅如此,還可以劃定公園綠地,即G類用地性質。從修建性詳細規劃角度,那就多了去了,主要看一個規劃師是否有著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在其中,可以說在修建性層面上,處處可以體現。
如果你有興趣,可以了解下海綿城市相關知識,從蓄滯滲凈用排多角度處理。海綿城市的代表國家是德國,參考柏林的海綿城市,建設的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