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對黃土高原的治理

對黃土高原的治理

發布時間: 2021-02-10 01:47:08

A. 治理黃土高原

對於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問題應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
重點是要保持水土回
分為三部分:保答塬,護坡,固溝。
保塬:平整土地,營造田林網,盡量採用推廣噴灌、滴灌技術。
護坡:修梯田,封坡,育林育草。
固溝:在主要的溝道打壩建庫,攔泥蓄水,營造防護林。
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不能只靠植樹造林來解決。要從多方面進行控制和解決。
以上為原創,希望採納

B. 對於黃土高原,與環境即將變惡劣,國家採取了什麼措施

黃土高原乾旱、半乾旱的農牧交錯帶和牧區是我國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地區。由於長期對土地掠奪性開發,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沙化和整個生態環境的惡化。半個多世紀以來,國家採取各種措施治理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但在不少地區其效果卻是事倍功半。世紀之交,為了加速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國家採取了退耕還林還草重大舉措收到良好效果,凡認真實行退耕還林還草的地區,群眾思想觀念,農、牧業生產方式開始改變,生態、經濟開始步入了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如陝西省的吳起縣,通過全面退耕還林還草,大力種植沙棘和苜蓿等,不僅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和生態環境,而且促進了草業、牧業、農業和沙棘等產業化發展。但是從總體上看,黃土高原乾旱、半乾旱地區以草為主的草地畜牧業還未走出幾十年來陷入的困境。即使在退耕還林還草過程中,國家的補償政策仍重林輕草,還草和發展草業比退耕還林存在著更多的問題,影響著草地保護和建設。 在黃土高原乾旱、半乾旱地區,草地是林地不可替代的主要植被類型,它既是保護土地免受侵蝕而退化的綠色屏障,又是該地區草地畜牧業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在這些地區,草地一旦被開墾,不但農地生產力不穩,而且易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成為沙塵暴之源。實踐證明,在這類地區大面積發展喬木林是難以成功的,往往成為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都很低的小老樹林;而恢復適於放牧的草灌植被則比較穩定,且有利於草地畜牧業的發展。早在1935年,美國土壤學家梭頗在「中國北部和西北部之土壤」中就指出:「吾人分析以往黃土區農業失敗之原因,知黃土高原大部實皆不應耕鋤,而宜專種牧草,藉以避免侵蝕之發生。」2000年,中國工程院任繼周、山侖院士也先後提出:「草業、畜牧業應是整個西部地區的支柱產業」,「西部發展,草為先」的著名論斷。但實際情況是,幾十年間專家的呼籲和政府的號召並未產生相應的成效,草地的保護和建設至今仍是黃土高原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和經濟發展的最薄弱環節。 黃土高原乾旱、半乾旱區草地畜牧業如何才能走出困境,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是值得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為此,本刊記者專訪了最近進行了有關調研的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土保持研究著名專家楊文治和梁一民研究員。 黃土高原乾旱、半乾旱區草地畜牧業長期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黃土高原從東南到西北因水熱條件的地帶性差異,天然植被亦呈地帶性分布,依次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年降水量550毫米以上)、森林草原帶(年降水量450~550毫米)、乾草原帶(年降水量250~450毫米)和荒漠草原帶(年降水量250毫米以下)。人們常說的乾旱、半乾旱地區,其大部分處於乾草原帶和荒漠草原帶。在這兩個地帶土壤水分生態條件恰處於水分補償失調和土壤強烈乾旱區,因此其天然植被只能是以旱生的草本、半灌木和灌木植物組成的荒漠草原和草原植被類型,植被蓋度一般為0.3~0.5。盡管在水分條件較好的一些小生境也能生長稀疏的喬木樹種,主要是適宜散生的樹種,但就大面積而言,已沒有林地生長的水分條件,也沒有適宜的成林樹種,這是由土壤水分生態環境決定的。人們曾根據一些散生樹種生長良好,就誤認為適地適樹,用於造林,結果並不如願。相反,這些地區種植草和灌木,其穩定性和生態經濟效益都更好。此外,多年來的研究表明,容易起沙的沙地,如有蓋度0.3~0.4的草被覆蓋地表,防治風蝕的效果比空間郁閉度0.3~0.4、而地表裸露的喬木林效果要好。但長期以來,在造林種草中,多存在重林輕草、重喬輕灌傾向。實際上,在這些地區無論是生態環境建設,還是發展以草地畜牧業為主的農村經濟,草(灌)地都是不可替代的物質基礎,必須加強保護與合理利用。對草(灌)地只索取、不投入,只利用、不保護、不建設,甚至為了眼前微小的經濟利益開荒種地、超載濫牧、亂挖葯材等行為,導致草原退化、沙化等加劇,破壞了農牧業生產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這些地區生態環境惡劣、生態系統脆弱,一旦遭到破壞,要恢復、重建是十分困難的。草地保護和建設不受重視,這是該地區草地畜牧業長期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國家對退耕還草、退牧還草應有合理補償 在適宜造林地區,國家對退耕還林採取了補償措施,但退耕還草,特別是退牧還草得不到應有補償。在草原、荒漠草原地區,以放牧為主的草地畜牧業是該地區群眾生存的經濟來源。為了改善生態環境,退耕還草、退牧還草以促進植被恢復是十分必要的。但退耕還草和禁牧後,為維持群眾生計,政府有必要給予合理補償。按目前規定,退耕還林屬生態林的,國家補償8年,還經濟林補償5年,退耕還草卻只補助2年。這樣,在本來適宜退耕還草的地區也大面積造林,其結果是不難想像的。因此,在不宜還林的乾旱、半乾旱地區,還草,特別是以生態效益為主,恢復自然草被的退耕地或退牧草地,國家亦應給予合理補償,或補償年限應適當延長,每畝補助糧食可按該地區人均土地面積和平均土地生產力確定(如人均土地面積大,單位面積補助少)。黃土高原不同植被地帶生態建設要解決的重點問題不同,各級政府部門在制定退耕還林還草規劃和政策時,須區別對待,尤其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其自然條件更加嚴酷,群眾生活和生產條件更加困難,所以在補償政策上應適當傾斜。 解決草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錢學森院士倡導立草為業;不少學者也提出,西部開發草為先。但退耕還草、發展草業還僅限於倡導、號召,實際生產中還存在很多問題,群眾無法大力實施。例如,陝北吳起縣廟溝鄉,一戶在退耕坡地種了90多畝苜蓿,縣里草業公司收購苜蓿乾草時,這一農戶在割草季節僅有50歲左右的老兩口在收割,連續40多天只割完40多畝。因當地勞力少,雇勞力的成本較高,於是另外的40多畝就留在了地里,沒有任何經濟效益。碰上連陰雨天,割過的草一旦發霉,又賣不出去,造成經濟損失。2005年該戶賣草7000多元(苜蓿第3年產量最高),為此縣上獎勵手扶拖拉機一輛。農戶說如果有割草機,90多畝草就可全部按時收割,會有更大的經濟效益。要真正立草為業,實現產業化,必須有相關部門實實在在解決各方面問題。 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山坡旱地是否適宜大面積種植苜蓿等高產優質牧草,也是需要探索的科學問題。據研究,在水分充足條件下,每畝年產鮮草量可達5000公斤左右。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繼周指出,「美國西部,1方水投在草上的收益至少比投在小麥上要高3倍,所以灌溉地用來種飼料玉米和苜蓿,而不去澆水種小麥。在中國種苜蓿產值至少比種小麥高3倍,而且草在世界上是賣方市場,這種趨勢若干年後也不會改變。」在黃土高原乾旱、半乾旱區旱地種植苜蓿,因水分不足,不僅生產潛力難以充分發揮,一般每畝年產鮮草1000~2000公斤,而且4~5年後,5~6米土層儲水被消耗殆盡,形成難以恢復的利用型土壤干層,使草產量進一步下降,其後茬也無法繼續種植深根性作物和牧草。目前,黃土高原退耕還草都是以苜蓿為主,吳起縣目前大約有10萬畝退耕後的3~4年生苜蓿草地,大部分為山坡旱地,5~6年草地衰敗後,將會出現新的問題。據此認為,在半乾旱地區旱地(包括梯田)不宜作為永久草地種植高產牧草,應把種草納入農田的草糧輪作系統;部分草地可用作牧草種子生產。實施草糧(包括飼料作物)輪作既可收草養畜,又可以草養地。這種草地農業系統,從種植區劃上以解決黃土高原半乾旱地區農業、草畜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黃土高原乾旱、半乾旱地區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途徑 在乾旱、半乾旱的黃土高原及整個大西北,草地畜牧業是區域性支柱產業;在農牧交錯區,草地畜牧業也是大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擯棄將種草養畜視為副業的觀點,使該地區草地畜牧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楊文治和梁一民研究員強調還應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1.狠抓草地的保護與建設。草地是草地畜牧業發展的基礎,為改變過去以戶為主,掠奪性濫牧、過牧生產方式,一切草場(地)資源實行有價使用。這是改變濫牧、過牧,掠奪性利用草場資源的重要措施。首先通過禁牧恢復草場植被生產力,然後各地可根據草場數量、質量確定其價格,制訂維持草場生產力及收費等使用辦法,承包給個人或集體使用。有條件的地方,還可組織實施草地改良措施,如補播優良灌、草種,實行水肥管理……以提高草場質量和生產力。在吳起縣的研究表明,如果草地科學管理、合理使用,草地產量比濫牧情況下可提高3~5倍。 2.以草定畜,夏秋輪封輪牧,冬春舍飼催肥,提高出欄率和商品率。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及地廣人稀的荒漠草原區,天然草地是可永續利用的綠色資源。合理的放牧有利於草地更新和牧草生長;相反,只封不用不僅是資源浪費,而且也會造成草地退化。目前,為了恢復林草植被,採取禁牧是非常必要的。但從長遠看,大面積天然草地仍應以放牧利用為主,放牧飼養是一種比較經濟的飼養方式;適度放牧也是維持天然草地正常生長發育和保持較高生產力的需要。實行「以草定畜,劃區輪牧,舍飼育肥」的生產模式,是充分、合理利用天然草地資源,發展草地畜牧業的科學途徑。以草定畜,以草地牧草平均產量的一半作為可利用部分,計算允許的最大載畜量。輪封輪牧,以草定畜後還必須實行輪封輪牧,使牧草得以正常生長發育,特別是在牧草返青的春季,應禁牧;春末至冬季均可依據牧草生長情況進行輪牧。舍飼催肥,在放牧基礎上,於冬、春應以人工草地生產的優質乾草為主,輔以作物秸稈、精飼料實施捨飼催肥,以提高出欄率和商品率。為提高草地畜牧業產量、產值,各地應該根據環境、資源條件,選用優良品種,優化畜群結構,提高商品轉化率。連同草地生產力的提高,草地畜牧業生產則有較大的提高潛力。 3.實現草地畜牧業產業化。無論是草業、牧業,從草地的科學管理、牧業生產的組織到商品的轉化流通,必須建立完整產業鏈。有關部門須在條件、技術、政策、組織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協調。現代農、牧業生產的發展趨勢是區域化、專業化、產業化。黃土高原的草地畜牧業必須轉變過去以戶為主、自給自足,分散濫牧,只掠奪利用、不保護不建設草地等落後生產方式。大力探索「公司+協會+農戶」及專業戶聯合等各種經營模式,使草地畜牧業真正作為區域支柱產業經營,提高其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C. 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整治措施

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關於黃土的來源,長期以來,中外學者有過不同的爭論。其中,以「風成說」比較令人信服。認為黃土來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肅、寧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亞等廣大乾旱沙漠區。這些地區的岩石,白天受熱膨脹,夜晚冷卻收縮,逐漸被風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塊、沙子和粘土。同時這些地區,每逢西北風盛行的冬春季節,狂風驟起、飛沙走石,塵土蔽日。粗大的石塊殘留在原地成為「戈壁」,較細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區,聚成片片沙漠,細小的粉沙和粘土,紛紛向東南飛揚,當風力減弱或迂秦嶺山地的阻攔便停積下來,經過幾十萬年的堆積就形成了浩瀚的黃土高原。根據黃土堆積環境的不同,可將我國黃士發育分為三個時期:早更新世,相當於第一次冰期,氣候比新第三紀干寒,發生午城黃土堆積;中更新世,發生第二次冰期,氣候進一步變干,堆積了離石黃土,范圍廣、土層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氣候更加干寒,堆積了馬蘭黃土,厚度雖小,但分布范圍更廣,南方稱下蜀黃土。進入全新世,氣候轉為暖濕,疏鬆的黃土層,經流水侵蝕,形成了溝壑縱橫、梁、峁廣布的破碎地表。
科學在不斷發展,近年來科學家發現許多現象是黃土風成學說無法解釋的。譬如,黃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東南遞減,黏土的含量卻從西北向東南遞增,這種自西北向東南的有規律的排列呈疊瓦階梯狀的分布過渡,而不是平面模糊過渡。這種疊瓦階梯狀的分布過渡更像是洪水的傑作等等。
為了解黃土高原的「變臉」過程,專家們特意到黃土高原西部甘肅靜寧縣、秦安縣、定西縣等地採集黃土高原6個典型地質剖面的黃土標本,從中獲得了700餘塊孢粉樣本和209塊表土孢粉樣本,這近千份孢粉樣本大約記錄了公元前4.6萬年至今黃土高原植被變遷過程。通過對碳14的測量,在6個典型剖面中共測得年代34個。經過分析,專家們發現,從黃土高原採集的20克樣品中最多分離出孢粉顆粒達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則不足50粒,顯示著4萬多年來,環境和植被出現了巨大的變化過程。
李春海說,從孢粉的分析來看,發現了松、雲杉、冷杉、鐵杉、櫟、菊科等數十種植物孢粉的記錄,專家們認為黃土高原在最初的時候並不姓「黃」,在4.6萬年的歷史中,有一多半的時間,黃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相互消長,在這段時間里,黃土高原經歷過多次快速的「變臉」———歷經過草原、森林草原、針葉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轉換。
黃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蝕和風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圍的低窪地區堆積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細的顆粒。每當大風驟起,在西部地區便形成飛沙走石、塵土彌漫的景象。被捲起的沙和塵土依次沉降,顆粒細小的粉塵最後降落到黃土高原區域,形成了一條荒涼地帶。
印度板塊向北移動與亞歐板塊碰撞之後,印度大陸的地殼插入亞洲大陸的地殼之下,並把後者頂托起來。從而喜馬拉雅地區的淺海消失了,喜馬拉雅山開始形成並漸升漸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塊的擠壓作用隆升起來。
然而東西走向的喜馬拉雅山擋住了印度洋暖濕氣團的向北移動,久而久之,中國的西北部地區越來越乾旱,漸漸形成了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這里就是堆積起了黃土高原的那些沙塵的發源地。體積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聳立在北半球的西風帶中,240萬年以來,它的高度不斷增長著。青藏高原的寬度約佔西風帶的三分之一,把西風帶的近地面層分為南北兩支。南支沿喜馬拉雅山南側向東流動,北支從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開始向東流動,這支高空氣流常年存在於3500—7000米的高空,成為搬運沙塵的主要動力。與此同時,由於青藏高原隆起,東亞季風也被加強了,從西北吹向東南的冬季風與西風急流一起,在中國北方製造了一個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和對策

1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從目前國內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項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們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們是一個統一體,在實施過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4.1.1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壩淤地,引洪灌地。根據黃土高原現狀,在一些坡度較小的緩坡上建設水平梯田,能平整土地,減少水土流失,有利於保水、保土、保肥,利於耕種;打壩淤地可使大量的肥土淤泥,在壩內變成溝底平地,既攔水淤泥又形成平坦肥沃的可耕地,一舉兩得;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產生的洪水漫灌川地、台地、壩地等,可有效的控制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問題。

4.1.2 林草措施

根據對1987~1992年七年的人工草地的水土保持作用的分析,當覆蓋率在20%~40%時,具有明顯減少侵蝕作用;當覆蓋率達到60%~70%時,可減少土壤侵蝕量90%以上。由此可見,植樹種草可以有效的減輕水土流失。由於黃土高原氣候乾旱,應以鄉土林種為主體,合理利用外來樹種。在林種布局完整的基礎上,要慎重選擇經濟林樹種。在降雨量400mm以下的地區,以營造灌木林為主,使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保護和利用並舉,大力營造農田防護林、水源涵養林、分水嶺防護林,可有效促進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4.1.3 耕作措施

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人為因素來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根據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適合於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即大於30。坡地實行草灌間作,25。~30。坡地實行了草糧兩輪間作,小於25。坡地水坡地水平溝種植,在緩坡地丘陵地盡量增加人工草場,發展畜牧業,在川地、壩地、發展耕作業,這樣有利於保持水土、發展水土、發展生產。實踐證明,黃土高原必須遵循客觀規程,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2 ,防治水土流失的對策

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和西北部地區旱澇災害嚴重的具體情況,要遏制生態環境惡化,防止水土流失以及人為因素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為此特採取以下對策。

4.2.1 加強領導,健全體系,合理規劃

各級黨政領導要組織各方力量,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規劃是組織實施中的依據,各地應在國務院水土保持建設總規劃的指導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的規劃,認真執行。 4.2.2 加強生態建設的科技支撐作用

利用科技加強黃土高原的生態建設主要包括:⑴提高適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速度,解決生態環境建設質量低下的問題。⑵加快推廣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整套技術。⑶完善科技服務和推廣網路,提高科技的轉化利用率。

4.2.3 多方籌集資金,統一管理使用

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籌集資金,由水保主管部門統一管理,專款專用,投資項目要擇優扶持,要扶持重點工程以及對脫貧致富能起較大作用的關鍵措施項目。

4.2.4 搞好隊伍建設,提高人員素質

為了使水土保持規劃順利實施,必須加強水保隊伍的建設,首先要選擇具有較高學歷的專業人才,其次要對工作人員進行輪訓,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

4.2.5 穩定落實退田還林(草)的補貼政策

黃土高原部分地區十分貧窮落後,要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問題,必須首先考慮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應積極執行中央提出的「以糧代賑」政策,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

4.2.6 嚴格控制人口數量,減緩人口增長速度

黃土高原地區經濟落後,農業人口數量多,而且早婚、早育、多育現象十分嚴重,人口數量快速的增加,從而看你加劇對黃土高原的土地破壞。

4.2.7 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相結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治理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要總結前人的經驗,貫徹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原則,兼顧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4.2.8 加強宣傳教育,強化全民水保意識和法制觀念

廣泛深入地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森林法》以及有關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提高公民的法制觀念,使其自覺履行防治水土流失的義務和責任。

D. 請寫出黃土高原的治理措施

黃土高原土質疏鬆,植被稀少,在夏季暴雨的沖刷下,水土流失嚴重.可採取專的措施有:a.植樹種草等生物措屬施和建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陡坡種草、緩坡建梯田)b.除保留少量口糧田外,大量的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牲畜數量.(改天然放牧為圈養)近幾十年來,通過對黃土高原進行大規模的整治,這里的生態環境逐漸發生了喜人的變化,不少地方已滿目青翠,林茂糧豐,擺脫了昔日的貧困局面.
故答案為:a.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和建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陡坡種草、緩坡建梯田)b.除保留少量口糧田外,大量的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牲畜數量.

E. 黃土高原怎麼治理

對於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問題應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
重點是要保持水土
分為三部分:保塬,護坡,固溝。
保塬:平整土地,營造田林網,盡量採用推廣噴灌、滴灌技術。
護坡:修梯田,封坡,育林育草。
固溝:在主要的溝道打壩建庫,攔泥蓄水,營造防護林。
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不能只靠植樹造林來解決。要從多方面進行控制和解決。
以上為原創,希望採納

F.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可以採取哪些措施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植樹種草,增加植被覆蓋率;打壩淤地,修建梯田;保塬、護坡、固溝;平整土地,修建水庫;小流域綜合治理等。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

它們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們是一個統一體,在實施過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於自然或人為因素的影響、雨水不能就地消納、順勢下流、沖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時流失的現象。主要原因是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當、地面植被遭破壞、耕作技術不合理、土質鬆散、濫伐森林、過度放牧等。

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土壤耕作層被侵蝕、破壞,使土地肥力日趨衰竭;淤塞河流、渠道、水庫,降低水利工程效益,甚至導致水旱災害發生,嚴重影響工農業生產;水土流失對山區農業生產及下遊河道帶來嚴重威脅。


(6)對黃土高原的治理擴展閱讀:

我國的黃土高原現在是水土流失的重災區,高原上植被稀少,溝壑縱橫,流失的土壤進入黃河,使之泥沙劇增。但歷史上的黃河流域並非今天的模樣,幾千年前,那裡森林密布,氣候濕潤,最初的華夏文明就誕生在這一地區。

此後,一方面因為自然氣候的變化,降水逐漸減少,另一方面,也因為過度的開發,森林等地表植被迅速消失,水土流失現象日益嚴重。因為過度的土地開發,導致了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反過來,日益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又導致耕地或牧場的減少。

過度開發不僅不能給人類帶來更多的收益,反而會造成更大的生態環境危機。目前,我國北方和西北內陸等生態脆弱地區普遍存在的過度開荒和過度放牧現象是造成這些地區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G. 黃土高原的環境治理

新中國成立後,對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採取了一系列綜合治理措施。 1、植被分布的非地帶性
黃土高原植被分布的地帶性規律是毋庸置疑的,自南向北,自然植被呈森林向草原過渡的總體趨勢。不同土質、地形部位和坡向的地塊,土壤水分狀況存在一定差異,適合不同植被群落的生長。但黃土高原的植被分布也存在以下非地帶性特徵,其植被分布的總體特徵應為植被的地帶性分布與非地帶性分布兩者的自然組合。
2、土質非地帶性
在《黃土高原森林分布與黃土厚度的關系》一文中對此已進行了較詳細的論述。現將主要觀點簡述如下:1)黃土顆粒組成細,孔隙度高,孔隙以細孔隙為主。在降水不豐沛的半濕潤、半乾旱區,降水入滲淺,地面蒸發耗水多。厚層黃土坡地土壤水分條件相對乾旱,自然植被為草原。2)裂隙發育的岩層,孔隙度低,孔隙以大孔隙為主,降水入滲深,地面蒸發耗水少。在降水不豐沛的半乾旱、半濕潤區,裂隙發育的岩質坡地,土壤水分條件較濕潤,自然植被為森林。3)薄層黃土坡地,由於下伏不透水岩層埋藏淺,地下水位較高,樹木往往可以通過發達的根系吸取地下水,自然植被也為森林。
3、微地貌非地帶性
黃土高原溝壑密集,地形切割深。由於地表徑流和土壤重力自由水向下運移,塬面、墚、峁等正地形部位,土壤含水量較低,地下水埋藏深;溝谷及溝坡中下部等負地形部位,土壤含水量較高,地下水埋藏淺。在半乾旱、半濕潤的氣候條件下,溝谷及溝坡中下部的土壤水分條件往往適合樹木的生長,自然植被為森林,墚峁、塬面及溝坡中上部的土壤水分條件往往適合草灌的生長,自然植被為草原。溝坡森林植被的分布高度,自南向北呈降低的趨勢。
4、坡向非地帶性
陽坡坡地的地面蒸發耗水大於陰坡,同一區域陽坡的土壤水分條件往往較陰坡乾旱。因此,陽坡的植被群落往往較陰坡更耐乾旱。溝坡的森林分布上限,陰坡高於陽坡。
5、黃土高原土壤水分的可持續利用
黃土高原50年來的人工林草建設,沒有遵循土壤水分地可持續利用原則,片面追求人工林草的高生長量、高經濟效益,結果多以失敗告終。如20世紀50-70年代的「山頂戴帽子」,在墚峁頂上造林,樹木初期生長尚好,但5至10年後多為小老頭樹或者死亡。20世紀80年代初期,飛播沙打旺,人工種植紅豆草,沙打旺、紅豆草3年內長勢喜人,5年後逐漸衰亡。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等單位對人工林草地的土壤水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人工林草地出現了明顯的土壤干層,土壤干化現象嚴重。洛川塬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大面積發展的蘋果園,也已普遍出現土壤干層。
自然修復恢復的植被,最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形成的群落最為穩定。吳旗縣的封禁實踐和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定位觀測表明,完全可以依靠自然修復恢復黃土高原的植被,時間也無須很長,3至5年就可以形成較好的植被覆蓋。 處黃土高原的吳起縣,是1935年中央紅軍經二萬五千里長征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的地方。記者初次來到這里采訪時,只在個別流域看到少許綠色,多數山山峁峁因開墾種糧而滿眼土黃。

在退耕還林過程中,吳起縣特別注重把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改善生態環境與發展地方經濟緊密結合起來,大力推動舍飼養羊和林果業、草畜業、棚栽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勞務輸出等農村後續產業的發展,使農民收入穩步提高。2008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658元,較1997年的887元凈增2771元。
1999年來,國家退耕還林政策扶持下,吳起縣計完成造林種草面積240多萬畝,林草覆蓋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62.9%,成為全國退耕還林啟動最早、面積最大、成效最好、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縣。在最新的EOS衛星遙感圖片上,一片濃綠的顏色清晰地勾勒出了吳起的地貌輪廓。 經過30多年的建設,位於黃土高原的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水保試驗站。
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位於陝西省延安市的安塞縣,始建於1973年,是科技部國家重點野外台站、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研究網點重點站。
這個試驗站已建成山地、川地試驗場,其中包括農田水分平衡試驗場、養分循環試驗場、土壤侵蝕試驗場等160個小區以及先進的山地自動氣象站和農林旱地微氣候觀測站,佔地75萬平方米,成為世界上面積和規模最大的水土保持試驗站。
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重點研究領域是水土流失規律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黃土丘陵區生態環境特徵及演變規律、水土保持型生態農業系統結構功能及調控原理、流域健康診斷與管理理論及方法等多個方面。同時它還肩負研究合理開發和利用農業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恢復和重建退化生態系統、為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和途徑等任務。
這個試驗站利用身處黃土高原的特有條件,30多年來先後承擔了國家和陝西省關於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農業發展的科技攻關課題和中國科學院重大研究項目31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以及中國科學院和陝西省的各類獎項18項。這里還吸引了來自俄羅斯、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的同行開展合作研究。 小流域綜合治理(以上措施之綜合,外加農業技術和生物技術。農業技術:節水技術和提高單產量的技術。重點在保持水土)。黃土高原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加大「三北」防護林的建設,加大植被的覆蓋面積和覆蓋率,改善天然草場的植被,壓縮農業用地。尤其對於這個土質比較疏鬆的黃土高原來說,森林覆蓋率一定要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22%,只有這樣才能比較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有11萬平方公里特嚴重面積。大部分地區的侵蝕模數在4000噸/平方公里,最嚴重的地區達3.57萬噸/平方公里。從地球上來看,黃土主要分布於中亞到我國的西北、華北和東北一帶,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就是位於黃河上中游地區的黃土高原。它的范圍大致是北起陰山,南至秦嶺,西抵日月山,東到太行山,橫跨青海、寧夏、甘肅、陝西、山西、河南6省,面積64萬平方公里。黃土覆蓋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下,而以隴東、陝北、晉西黃土層最厚,六盤山以東到呂梁山西側,黃土厚度在100米~200米之間,最厚在蘭州,達300米以上。黃土分布的面積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