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區域治理
① 《區域治理》這個刊物是國家級的嗎
這本刊抄屬於省級刊物,如果想發表論文可以聯系論文一點通小編(度娘:論文一點通)
區域治理
Regional Governance
基本信息
主辦單位:山西社會科學報刊社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4595
CN:14-1394/D
出版地:山西省太原市
語種:中文
開本:16開
郵發代號:22-670
創刊時間:2017
出版信息
專輯名稱:經濟與管理科學
專題名稱:宏觀經濟管理與可持續發展
出版文獻量:2818 篇
總下載次數:85726 次
總被引次數:36 次
② 唐朝是如何對區域進行治理的
1、設安西都護府
安西都護府和安西大都護府乃是唐朝管理磧西的一個軍政機構的不同時期的名稱,其統轄安西四鎮,最大管轄范圍曾包括天山南北,並至蔥嶺以西至達波斯,在北庭都護府分立之後,安西都護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區。
2、合理安置西域原統治者
保留了西域各部及中亞諸國原來統治者的政治地位,任命原來的酉長或國王擔任都督、州剌史等實職,授與中郎將、大將軍、公、王等爵銜稱號。各部落及諸國須定期朝貢和遣子入侍,其國王、可汗、酋長嗣位或有更迭,須經唐政府冊封和承認,他們作為唐政府任命的官吏行使職權,其中有的部落首領,還由唐政府發給固定俸祿。
3、加強貨幣管控
在貨幣制度方面,西域各地遵唐錢法形制鑄錢流通,伊塞克湖北岸曾出土鑄有突厥文、漢文合璧的西突厥貨幣。
4、加強軍事配置
為鞏固和加強西域地區的統治,在軍事設施方面,也建立了一整套機構,在安西、北庭轄境內各重要地區和交通要道,設有軍、鎮、守捉、烽、戌等軍事單位,分布於天山南北各地,「大軍萬人,小軍千人、烽、戌邏卒,萬里相繼」 ,「邊烽互相望」,負責守衛邊疆及稽查行旅。各族人民往來交通,必須持有府、州所頒發的「過所」(即通行證)。
③ 治理區域性污染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問題 急啊(¬_¬)
1、最重要的一點,是區域污染排放量必須小於區域環境自凈能力;
2、污染治理應該循序漸進版,由易到難,具備技權術經濟可行性;
3、關注污染空間分布與環境容量空間分布的差異;
4、關注污染排放的時間分布與環境自凈作用時間分布的差異;
5、關注重要點位的環境需求(比如取水口、居民區等);
……
④ 土壤沙化的明確責任目標,分區治理突破
國務院《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要求,到2003年,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積9.6萬平方公里,到2010年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積22萬平方公里,從2011-2030年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積40萬平方公里。全國防沙治沙規劃送審稿提出,通過治理,近期目標,即到2010年,基本遏制沙化土地繼續擴展的趨勢。中長期目標,即到2030年,要在鞏固前期成果的基礎上,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改觀,形成初具規模的生態體系;到2050年,要在沙區建成比較完備的生態體系,科學合理利用沙區資源,使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要達到此目標,任務非常艱巨,要將任務細化分解落實到省、地、縣,建立目標責任制層層加以考核,同時,工作指導上要先易後難,抓不同的示範點,抓不同類型區的治理模式,建立領導任期目標責任制,分階段確定治理目標,抓階段性的成果,並進一步加強對沙化的監測與考核,給予地方政府領導權力、責任與壓力。
根據有關治沙專家對我國沙區劃分為五個類型區的實際,布局5個重點工程項目進行治理,形成全國防沙治沙格局。
--乾旱的沙漠邊緣及綠洲類型區。賀蘭山以西,祁連山和阿爾金山以北,分布著七大沙漠,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乾旱少雨,植被稀少,沙漠、戈壁、綠洲相間分布。
--半乾旱及半濕潤地類型區。賀蘭山以東、長城以北及東北西部,分布著四大沙地,年降雨量200-400毫米,乾旱多風,植被稀疏,水源較為豐富。
--高原高寒沙化土地類型區。青藏高原高寒地帶,海拔3000米以上,降水量100-300以上,植被稀疏,生態脆弱。
--黃淮海平原半濕潤、濕潤沙地類型區。黃河故道等沖積平原,水熱較好,年降雨量500-800毫米。
--南方濕潤沙地類型區。南方沿江、河、海零星分布沙地,年降雨量600-1200毫米以上,氣溫較高,沙地缺肥。
不同的類型區存在氣候、地理條件、水肥土地現狀及特點不同,主攻方向及治理對策不同,布局國家級或區域級重點工程分區治理,可取得明顯效果。
--環北京地區防沙治沙工程。以第二類型區的大部分作為治理重點,十年規劃治理面積45.8萬平方公里,工程范圍包括5省區市75個縣,總投資568億元。
--三北防護林四期工程。以第一、二、三類型區為治理重點,十年規劃治理面積400萬平方公里,工程范圍包括14省區市590縣,總投資354億元。
--西藏「一江兩河」地區沙化土地綜合治理項目和新疆和田地區治沙生態建設項目。屬於第三、一類型區,沙化嚴重,不加大治理,難以從根本上改善。西藏治沙項目規劃,工程范圍包括28縣,總投資13.18億元。新疆和田生態建設項目治理規劃面積2.5萬平方公里,工程范圍包括11縣(團、場),總投資19.1億元。
--黃河故道沙化土地綜合治理項目。項目規劃治理面積7.65萬平方公里,建設范圍包括3省85縣,總投資16億元。
--南方濕潤沙化治理示範項目。試點示範建設范圍14省232縣。
⑤ 內蒙古自治區生態治理的五大區域
三、「十二五」期間內蒙古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布局
(一)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布局思路
按照我區生態建設指導思想,在「十一五」生態保護和建設成效的基礎上,按照國家、自治區主體功能區劃的要求和地形地貌劃分,構建以「兩線七區」為主體的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布局。
「兩線」:大興安嶺生態防線。加強天然林保護,禁止非保護性採伐,植樹造林,涵養水源,保護野生動物,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積極發展林草產業。陰山北麓生態防線積極退耕退牧還草,治理土地沙化鹽鹼化。
「七區」:呼倫貝爾草原沙地防治區、烏珠穆沁典型草原保護區以退牧還草、退耕還草、劃區輪牧,禁止開墾、樵採和超載放牧等為重點,防治草場退化沙化。科爾沁沙地防治區、渾善達克沙地防治區以恢復沙地草場生態環境為重點,嚴格實施以草定畜,增強防風固沙功能。毛烏素-庫布齊沙漠化防治區、阿拉善沙漠化防治區,加強綜合治理,保護和恢復天然植被,防止沙丘活化和沙漠化面積擴大。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流失防治區重點加強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鹽鹼化治理。
(二)區域劃分及綜合治理建設內容
1.草原、沙地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區
該區域包括大興安嶺以西陰山以北的草原牧區、西鄂爾多斯草原牧區和四大沙地及四大沙漠邊緣地區;以呼倫貝爾草原沙地防治區、烏珠穆沁典型草原保護區、科爾沁沙地防治區、渾善達克沙地防治區、毛烏素-庫布齊沙漠化防治區、阿拉善沙漠化防治區為綜合治理重點建設區。
草原牧區以保護和改善天然草原生態為核心,堅持保護和建設相結合,因地制宜,適地適樹、適地適草,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進一步提升草原生態功能,實現草原退化沙化趨勢有效緩解並向良性循環發展。堅持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採取退牧還草、長期禁牧、階段禁牧休牧、劃區輪牧、建立草原保護區、建設農區半農半牧區人工草地、轉移超過環境承載力的人口等措施,加大草原保護力度。大力發展草產業,擴大人工草地和飼料地面積。加強草原監理、監測及科技支撐和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草原監理隊伍建設,健全草原監督管理體系。
沙地及沙漠邊緣地區以防沙治沙為重點,採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科學管理等手段。按照突出重點、集中連片、綜合治理的方針,實施退耕還林、飛播造林、封山(沙)育林、人工造林、圍欄封育、舍飼休牧、劃區輪牧等生態建設項目。加大生態移民力度,積極發展沙產業和林草產業,實現綠富同興。在渾善達克沙地建設沙地榆基地,在呼倫貝爾沙地、科爾沁沙地建設樟子松基地,在毛烏素沙地建設樟子松基地。在騰格里、巴丹吉林、烏蘭布和、巴音溫都爾、庫布齊沙漠邊緣條件適宜的地區採取圍欄封育、飛播造林、人工造林、封沙育林等措施,其它地區主要通過封沙育林(草),復壯更新嚴重退化的天然林草植被,提高防風固沙功能,遏制沙漠化土地進一步擴展,降低沙塵暴發生頻率。
2.林灌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區
該區域包括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北麓等主要山地;以大興安嶺生態防線、陰山山脈、賀蘭山北麓等為綜合治理重點建設區。
依託國家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實施以生態建設、產業建設及生態文明建設為主的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進一步強化森林資源的保護、培育和合理利用。加強對現有森林的經營管理,充分發揮森林的綜合效益。繼續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公益林補償等生態建設工程。加大林區生態移民、林場撤並、「以煤代木」、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項目建設力度。進一步增加國有林場資源,實現效益增加和職工緻富雙贏。結合天保工程和自然保護區建設,以林產品精深加工為重點,加快發展特色種養業、林下採集業和林產品加工業。在城鎮周邊、主要鐵路和公路兩側以及機場周邊,大力營造防護林、護路林。
3.低山丘陵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區
該區域包括大興安嶺東南麓、鄂爾多斯高原東北部、陰山南麓、西遼河上游等水土流失較重的地區;以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流失防治區、西遼河上游等為綜合治理重點建設區。
加大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力度。加強對生態環境良好區域和生態修復區的保護,努力控制人為水土流失。以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為重點,加強對開發建設項目的監管。落實水土流失防治責任,加強和規范水土流失防治費的徵收與管理。加強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能力建設,進一步提高水土保持隊伍依法行政能力和監督執法水平。
加快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繼續抓好重點小流域治理、淤地壩修建、禁墾、退耕還林還草、封育保護、禁牧輪牧、水土保持林栽植為主的生態修復工作,促進生態系統自我修復。大力推動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水源地水土流失防治工作。黃土高原地區著力抓好淤地壩系建設管理和安全度汛工作,切實減少入黃泥沙。東北黑土區主要採取梯田、水土保持林、經濟林、溝道治理、生態修復、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治理措施。
加強水土保持監測網路和信息系統建設,努力提升水土保持科技支撐能力和現代化水平。推動水土保持體制機制創新,努力實現水保生態補償機制實現新突破。
4.農業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區
該區域包括松遼平原、大興安嶺中段、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等。
以平原綠化和農田防護林建設、更新改造為重點,提高生態工程綜合效益,切實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整合中低產田改造、土地整理、農業開發、水利工程、林業建設等工程項目,加快中低產田改造農田林網配套建設。在農田主幹道、機耕路上營造寬林帶、大網格的高標准防護林,利用毛渠以育代造和發展渠道堰道果樹,逐步提高農田林網化和平原綠化建設水平。對陡坡耕地和嚴重風蝕沙化耕地繼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加快發展速生豐產林、防護用材兼用林和經濟林等。積極引進優良速生品種,通過科學造林、集約經營,建設不同類型的速生豐產用材示範基地,引導全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建設的健康發展。加快改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的生態農業和農牧業。
5.濕地及自然保護區生態綜合治理區
該區域包括以額爾古納河流域、嫩江流域、西遼河流域以河流、湖泊和沼澤為主的東北濕地區,以及黃河上中遊河流及沿岸濕地和西部鹽沼濕地。
加強濕地保護。建立不同級別、不同規模的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自然保護小區,加強已建各類保護區的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分級管理,整體推進,形成較為完善的濕地自然保護區網路。加大濕地恢復力度。實施濕地生態補水工程,引用河流汛期槽蓄洪水、凌汛期凌汛水及農業灌溉間隙水等濕地,恢復和擴大濕地水域面積,增加濕地調蓄水資源和抗旱能力。實施濕地污染治理工程,按照濁清分治原則,將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經過處理後,就近排放到濕地區,利用濕地生態系統凈化水體,為工農業提供可利用再生水。實施退耕還灘、退耕還湖、退耕還林和退耕還草工程,增加植被蓋度,恢復濕地水域面積,改善濕地生態環境,維持濕地生物多樣性。
各類自然保護區依法實施強制性保護,嚴格限制各類開發活動,保持區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障禁止開發區域的生態服務功能。加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保護。開展全區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本底調查,建立動態資料庫,構建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與持續利用信息共享平台。保護生物物種及遺傳資源,對特別受威脅的生物物種實施重點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