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全球發展治理
㈠ 什麼是全球治理,中國參與全球治
全球治理理論是順應世界多極化趨勢而提出的旨在對全球政治事務進行共同管理的理論。該理論最初由社會黨國際前主席、國際發展委員會主席勃蘭特於1990年在德國提出。
全球治理的核心要素包括五個方面:
一是全球治理的價值。即在全球范圍內所要達到的理想目標,應當是超越國家、種族、宗教、意識形態、經濟發展水平之上的全人類的普世價值。
二是全球治理的規制。即維護國際社會正常秩序,實現人類普世價值的規則體系,包括用以調節國際關系和規范國際秩序的所有跨國性的原則、規范、標准、政策、協議、程序等。
三是全球治理的主體。即制定和實施全球規制的組織機構,主要有三類:(1)各國政府、政府部門及亞國家的政府當局;(2)正式的國際組織,如聯合國、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3)非正式的全球公民社會組織。
四是全球治理的客體。指已經影響或者將要影響全人類的、很難依靠單個國家得以解決的跨國性問題,主要包括全球安全、生態環境、國際經濟、跨國犯罪、基本人權等。
五是全球治理的效果。涉及到對全球治理績效的評估,集中體現為國際規制的有效性,具體包括國際規制的透明度、完善性、適應性、政府能力、權力分配、相互依存和知識基礎等。有學者把上述五個核心要素轉化成五個問題:即為什麼治理、如何治理、誰治理、治理什麼、治理得怎樣。
㈡ 中國全球治理的戰略地位包括哪些
近年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廣度和深度都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在全球經濟治理領域,中國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的重要成員。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後,作為二十國集團的重要一員,中國竭力推動國際金融治理機制改革與創新,提出要加大金融體制的監管力度。在全球環境治理領域,尤其是氣候治理方面,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雖然暫不承擔有約束力的溫室氣體減排義務,但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中國自覺、主動承擔了量化減排目標,多次宣布自主減排承諾。中國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在全球安全治理領域,中國是聯合國維和行動中派出官兵最多的國家之一,同時積極參與亞丁灣護航等國際安全行動。在反對恐怖主義、打擊跨國犯罪、抗震救災、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維護海上通道安全等全球治理和地區治理領域,中國是積極建設性的重要參與者,並努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以更大的力度為全球和地區提供更多經濟和安全公共產品。
除了態度更加積極外,當前中國對全球治理進程的參與還呈現出明顯的主動作為的傾向,包括提出理念和設想、提供議題和方案、構建制度和規則等。甚至在某些全球治理領域,中國開始發揮了某種程度的引領作用。中國提出促進相關國家經濟合作的「一帶一路」構想和倡議,並為此協調設立絲路基金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中國與金磚國家加強戰略合作,設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應急儲備安排,維護全球治理進程中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中國積極參與蘇丹達爾富爾危機、伊朗核談判等國際熱點問題的解決,並最終取得良好效果,等等。以上種種都可以體現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主動性和引領性。中國正在努力嘗試為全球性問題的解決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隨著國際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和國際格局的調整,全球治理也開始步入轉型期。在此背景下,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所面臨的兩難困境日益凸顯。一方面,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國際社會要求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的呼聲日漲。倘若中國對全球性問題的解決參與不力,往往會被一些國家指責為沒有承擔起一個大國應有的責任。另一方面,當中國嘗試利用自身增強的實力為全球性問題的解決貢獻一份力、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時,有些國家又開始表示擔憂,甚至批評中國在試圖挑戰現有國際秩序。例如,中國倡導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便被有些國家解讀為對現有國際金融機制的一種挑戰。客觀上講,中國對全球治理進程的參與並沒有脫離現有的國際機制,即便與其他國家合作新設立的一些國際制度也是對傳統國際機制的一種補充而非替代和顛覆。
未來中國在全球治理領域所發揮的建設性作用和引領性作用將會進一步凸顯。然而,在全球治理轉型期,很多傳統的國際制度面臨改革問題(如聯合國安理會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革等),很多全球性問題需要依靠新的國際規則和標准加以解決。這些問題大大增加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難度。中國能否有效化解參與全球治理的「兩難困境」,很大程度上有賴於中國能否真正實現由地區性大國向世界性強國的轉變。
㈢ 中國在全球治理中貢獻了哪些中國方案
近年來,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國際局勢動盪不安。針對國際社會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的嚴峻挑戰,中國以推動人類共同發展為己任,提出了一系列解決全球問題的中國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不移推進經濟全球化,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提出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為全球經濟化解矛盾、走出困境指明了方向。
在瑞士達沃斯論壇、亞太經合組織利馬會議、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等國際場合,習近平總書記直面「逆全球化」、保護主義、區域合作碎片化等重大問題,倡導平等、開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經濟治理觀,開出標本兼治、綜合施策的葯方,為推動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提出的全球治理方案力圖打破國際社會發展桎梏,開辟出一條解決國際問題的新路徑。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深化互利共贏格局,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它不是一事一議的區域內雙邊短期方案,而是面向未來的中長期發展方案;它不是單方面提供援助,而是促進共同發展。中國對G20平台和金磚國家機制的倡議,也同樣不是囿於集團或區域性的考量,而是力求更高程度、更大范圍的跨區域、全球共同發展的主張。
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包括公平正義的和平方案、互利共贏的合作方案、創新共享的發展方案等,其目的在於推動世界經濟發展,建立更加合理的國際秩序,阻止地區沖突,推動國際生態與環境的改善,促進國際體系的完善。
(3)中國在全球發展治理擴展閱讀:
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外交實踐和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它回答了在充滿差異的社會中,在文明多元化的現實里,在國家間不同利益的訴求下,如何解決國家間矛盾和分歧、實現共同發展的問題。
正確義利觀、新發展觀、新安全觀、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等,既體現中國特色,又實現了外交理論的創新發展。
中國方案堅持互利共贏,強調權利與責任的互動、對等和一致,強調共存共處、共同發展,強調求同存異、包容互鑒。中國方案植根中國土壤,是在中國實踐的成功基礎之上提出的,可以為其他國家提供借鑒參考。
中國方案蘊含中華傳統文化精髓,深受中華文化整體觀、辯證觀、義利觀的啟發,其所倡導的循序漸進、顧全大局、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等理念都被實踐證明是有效管控危機、解決問題的方法。
㈣ 中國在全球治理哪些方面發揮作用
擁有摩洛哥、美國雙重國籍的阿巴迪已在聯合國工作50年,曾任安理會政治事務處處長、顧問,現為聯合國問題專家。他說,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最大發展中國家,中國在聯合國和國際事務中作用關鍵、貢獻突出。中國嚴格遵守聯合國憲章,把自己的行動控制在聯合國憲章框架內、控制在對話和政治協商基礎上,為各國作出表率。希望我的答案可以幫助到你
㈤ 中國為全球治理做出了哪些貢獻
近日有媒體稱,中國外交戰略在過去五年出現重大變化,從韜光養晦到有所作為,再到積極進取,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全球治理做出了實在的貢獻。
近兩年來,中國成立基金協助聯合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成為貢獻最多維和部隊人員的國家,人民幣也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納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在國際影響力增長的同時,中國一再強調不會破壞現有的國際秩序,而是要讓國際秩序更全面、均衡地反映各國的利益。
希望中國在國際的影響力可以日益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