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區域地貌整治

區域地貌整治

發布時間: 2021-02-09 23:45:41

1. 讀圖,完成1~3題。 小題1:.該區域地貌特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風力侵蝕 B.風力沉積


小題1: C
小題2: A
小題3: D

2. 防治地貌過程引起環境退化及災害

如上所述,地貌及其過程對環境的形成演變有直接或間接關系。如在乾旱荒漠環境中,由於受地貌條件與區域水源總量的影響,綠洲形成發展在一定的地貌部位,據地貌過程變化規律,保護地貌環境,對綠洲進行建設與荒漠化防治是乾旱區人類生存發展的唯一途徑。針對區域地貌及其過程特點,宜採取如下措施。

一、加強山區植被保護與恢復,防治山洪泥石流災害

切實保護盆地周圍山地植被,防止草場過牧森林過伐;選擇適宜植物生長的地貌部位植樹種草,大力發展人工草場,實行草場輪牧制度,防止流水侵蝕過程加劇增加河流含沙量及山洪泥石流災害發生;開展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災害地貌危險度評價(徐剛,1995),工程建設盡可能避開地貌災害危險區;山區采礦築路注意邊坡穩定與鬆散物質保存及植被恢復,以免重力作用過程加劇和礦山泥石流災害發生,保障交通暢通與山麓地帶綠洲城鎮及工農業生產安全。

二、平原區適度墾荒,保障生態用水,防止風沙危害發生

山麓沖-洪積平原是人工地貌過程最活躍的地方,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墾荒規模逐年擴大,致使生態用水減少,環境嚴重退化。必須以水定地,做好水土平衡,科學開發整理土地(翟有龍,2004),切勿盲目開墾,以免耕地因缺水棄耕沙漠化,同時注意灌排配套,節約用水,防治土地鹽漬化發生荒漠化;耕地實行定額用水,灌排配套,或打井抽水,降低地下水位,防治次生沼澤化與鹽漬化危害,保護耕地,確保農業生產持續發展;調整農業結構,適當退耕還林還草,發展節水型農業,城鎮工礦也應節約用水,為河流下遊河段提供更多生態用水,恢復植物生長,以阻止風力過程加劇引起綠洲沙漠化和沙塵暴對綠洲的危害;加強綠洲的防風固沙林體系建設,以防治風沙吞食農田和危害居民點。風沙危害與自然因素有關,更受人為因素影響,應大力種草植樹,發展薪炭林,利用如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禁止亂樵固沙紅柳,保護固沙植物生長。同時對重點風沙危害地區,採取生物與工程防治措施,防治風沙危害,確保農、工、牧業和交通等方面的發展。

三、發展平原農區畜牧業,防治草場退化及土地沙化

在阿爾泰山和天山北坡的低山丘陵,天山南坡和昆侖山的中山、低山丘陵地區,由於氣候乾旱,以荒漠草場為主,草場載畜量明顯超載,草場過度放牧引起的土地沙化、石質化明顯,特別是如策勒縣的丘陵和山前平原區草場被大片沙丘覆蓋,草場沙漠化十分嚴重。宜大力發展農區畜牧業,適當減少棉花種植面積,增加一年內糧食與飼草兩季作物的種植面積,增加農區飼草產量,充分利用秸稈資源,以草定畜,發展人工草場,嚴格控制天然草場的載畜量,退牧還草,防治草場退化及土地沙漠化。

四、加強環境退化嚴重區的治理,減弱風沙地貌過程

塔里木盆地南緣莎車、葉城、皮山、和田、於田、民豐、且末與准噶爾盆地精河、吉木乃等縣市風沙災害嚴重,且嚴格控制耕地面積,注重生態建設,特別要加強防風固沙林體系建設,阻止風力過程加劇,才能確保綠洲安全。

塔里木河中游(哈達墩—卡拉)河流改道,流水與風沙作用過程時空變化大,宜開展河床泥沙沉積模擬實驗,摸清泥沙沉積規律,科學整治河道,穩定河床,建立飼草基地,提高植被覆蓋度,減弱風沙作用強度,阻止沙漠化面積擴大及生態惡化。

增加塔里木河、瑪納斯河下游水量,調整種植業結構,適當退耕還林還草,增加生態用水量,供給斷流河段水源,恢復綠色走廊植物生長,減弱風沙地貌過程。保障塔里木河下游綠色走廊的生態用水,維持胡楊等植物正常生長,對流沙已爬上218國道路段,在上風口地段採取如草方格、擋沙牆等工程和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以防治流沙阻礙公路交通暢通。

摸清塔里木盆地地下水資源分布與儲量,在地下水資源豐富地帶打井抽水,利用地下水庫水源加強人工綠洲建設,減弱風沙地貌過程,防治綠洲沙漠化。隨著區內土地開發與對地下水的大量開采及地下水位降低,致使如策勒沙漠邊緣的有些蘆葦等植物枯死。宜加強地下水位動態變化研究,確定維持沙漠邊緣蘆葦生長的合理地下水位,控制打井抽水發展農業的數量,防止地下水位降低引起沙漠邊緣地帶植物枯死,與風沙地貌過程加劇引起土地沙漠化。

五、劃分流域土地資源利用功能區,防治地貌過程加劇引起環境退化

新疆大多數河流的上游地區以冰蝕冰積、凍融、流水侵蝕及重力作用等為主,中游地區以乾燥作用及流水侵蝕為主,下游地區以流水堆積、風蝕風積和人工地貌過程為主。在土地利用類型上,上游山區大多分布有冰川積雪、高寒草原、森林或荒漠草原等;中游丘陵區可見荒漠草場及河谷綠洲等;下游沖-洪積平原及荒漠區,為農田、城鎮、戈壁、沙漠及鹽鹼地等。因此,根據流域地貌過程與土地資源利用特點進行土地合理利用功能分區,以防止土地利用不當引起環境退化。例如,對昆侖山策勒河流域的土地資源進行功能分區:①北部綠洲-沙漠過渡帶防風固沙區。該區為生態用地區,要改變砍伐胡楊紅柳為保護胡楊紅柳及草場資源,與綠洲上風口地帶改變開荒為發展防風固沙的人工林地的土地資源利用方式,在沙漠與人工綠洲之間形成一道灌草生態屏障和防風濾沙帶,使之成為綠洲農業安全生產的保障區。加強地下水位動態變化研究,確定維持沙漠邊緣蘆葦、駱駝刺等植物生長的合理地下水位,控制打井抽水發展農業的數量,防止地下水位降低引起沙漠邊緣地帶植物枯死與風沙地貌過程加劇及沙漠南移和風沙危害加重。②中部平原綠洲農業高效生產區。該區要改變耕作粗放為精耕細作、大水漫灌為節水灌溉、單一種植為多種經營、擴大農區畜牧業的土地資源利用方式,改變農業的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二元結構為糧、經、飼三元結構,高效充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增加苜蓿、玉米種植面積,充分利用秸稈資源,大力發展農區畜牧業,支援南部山區減少草場載畜量的壓力及防治草場退化;發展節水型農業,增加綠洲邊緣地帶和河流下游的生態用水量,防治植物枯死與風沙地貌過程加劇。③南部山區草原牧業適度發展區。該區草場過度放牧引起的土地沙化、石質化明顯,草場被大片沙丘覆蓋,草場沙化十分嚴重,要改變過度放牧為適度放牧的土地資源利用方式。必須以草定畜,適度發展畜牧業,減少駱駝、山羊等對草場土壤破壞嚴重的牲畜比重,嚴格控制草場的載畜量,防治草場退化與風沙地貌發育及水土流失加劇。

六、進行地貌環境動態變化監測

利用「3S」技術進行地貌環境的動態變化監測,主要掌握:①全球氣候變暖引起山區冰川面積縮小;②區域草場退化、土地和礦山開發、城鎮發展、生態建設的實際情況;③道路滑坡、崩塌及山洪泥石流和風沙危害分布;④河流改道,湖泊水庫變化;⑤沙漠面積擴大;⑥礦山開發,道路建設引起環境退化等。據監測資料,分析地貌環境時空變化趨勢,提出防治地貌過程加劇引起環境退化的措施。對於塔里木盆地南緣地區,特別要防止綠洲外圍生態屏障地帶耕地種植面積的過度增長與生態用水減少及胡楊林枯死,以避免風沙地貌過程加劇引起環境退化,減少風沙危害對綠洲造成的損失,保障區域可持續發展。

3. 區域地質條件及地貌

(1)地層:由老至新介紹各時代沉積岩的地區分布、產狀、岩性、結構等特徵,分析它們的變化規律,各層間的接觸關系和所含的化石。介紹各時期侵入及噴出岩體的分布、岩性、結構特徵及與圍岩間的關系,變質岩的分布、時代、岩性結構及變質程度等。

凡第四系發育區,應單列「第四紀地質」部分,著重介紹其成因類型、岩性結構、分布、厚度、時代及沉積特徵等內容。

闡述岩層時,要注意分析它們的原始空隙及成岩裂隙情況、膠結和風化程度,為確定含水層提供依據。應附典型剖面、柱狀圖、照片、素描等。

(2)構造:應分別介紹褶皺、斷裂、節理型裂隙等。

褶皺構造:是一個地區的主導構造,它既決定了含水層的空間狀態,還控制了地下水的形成、運移、富集和水質、水量的變化規律。應對褶皺的類型、形態、分布、組成地層、形成時間及其分級等進行介紹。還應探討不同構造體系褶皺帶的特點和它們的復合關系。

斷裂構造:是控制區內地下水的重要構造,對大型斷裂帶,應介紹其分布、產狀、兩盤地層、斷層類型、斷距、形成時代、活動次數和規模、斷層帶間充填膠結、破碎等情況。對中、小型斷裂帶,由於其在供水或疏干中有重要意義,故應做重點介紹,除介紹大型斷裂帶中所要求的項目外,要求對斷裂的力學性質、破碎岩石的結構、斷面上的現象等進行系統地討論。還要注意分析新、老斷裂彼此間的關系,斷裂與褶皺間的關系。

節理型裂隙:主要指各種構造節理,這對某些含水層(體)的形成有重要意義,要求闡明各種節理型裂隙的形成條件、形態特徵、發育程度、分布規律、充填膠結及後期破壞、力學性質及形成時代等問題,應分析各種構造體系的節理特點、彼此交接關系,尤其應注意對最新期未膠結節理的介紹。

如區內新構造運動強烈,則應單列「新構造運動」部分,予以詳細介紹。

(3)岩溶發育規律:在討論地質條件的基礎上,探討區內岩溶形成規律。如區內可溶岩分布廣泛,編寫勘探報告時,這部分亦可獨立編寫。要闡述區內可溶岩的層組、時代及其分布特徵,岩溶發育層位,岩溶形態及地貌特徵,岩溶發育因素和發育規律,發育階段和發育強度等問題。

(4)地貌:概述區內地貌的形態、成因、年代及其分區特徵。注意分析地貌與岩性、構造、新構造運動、氣候及地下水等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4. 區域地貌結構及其特徵

一、地質-地貌背景

中國大陸最顯著的地貌特徵莫過於從青藏高原向東地勢逐漸降低而顯示出的三大地貌階梯。其中,位於中部的北北東-北東向的太行山-雪峰山,構成了中國三大地貌階梯中第二與第三階梯間的東部邊界。該邊界東、西兩側平均地勢相差數百米乃至上千米,而正是這種巨大的地貌差異,造就了沿該邊界帶發育出多種獨特的地貌景觀。武陵源風景區即處於中國三大地貌階梯中第二與第三階梯間的過渡地帶,是呈北東走向的武陵山脈東北部分,可謂與西南部的雪峰山一脈相承,共同構成了兩大地貌階梯之間的地形邊界帶(圖4-1,圖4-2)。在流域上,該風景區位於洞庭湖支流澧水的一級支流———溇水河主要支流索溪峪流域的上游地區,其中的砂岩峰林景觀則多分布於索溪峪上游各支流的溯源侵蝕區域內。

區域上武陵源風景區處於揚子地台中江南台背斜與洞庭湖台向斜交界帶上的三官寺向斜中。該區內主要出露4~5套近水平的古生代沉積地層,從下到上分別為志留紀的中薄層粉砂岩夾泥岩地層(小溪峪組)、泥盆系的厚層石英砂岩夾薄層泥岩和泥質粉砂岩(雲台觀組,最厚達500 m左右)、頂部厚數十米的鐵質砂岩夾鐵礦層(黃家磴組)以及二疊系的中厚層灰岩(棲霞組和茅口組)地層。上述地層在景區構成了一個圓穹狀的寬緩向斜構造,其中,產狀平緩的中泥盆系厚500 m左右的雲台觀組厚層石英砂岩及其頂部的上泥盆統鐵質砂岩及含鐵石英砂岩構成了張家界砂岩峰林地貌之主體。下伏的志留系厚近千米的黃綠—暗綠色粉砂質頁岩夾泥岩構成了張家界地貌之基底,上覆的二疊系厚數百米的中厚層灰岩構成了張家界砂岩峰林地貌之頂蓋。雖然研究區所在的地貌部位及其岩性與構造背景為張家界砂岩峰林地貌的形成與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及條件,但實地調查結果表明,砂岩峰林地貌的形成與出現與該區新生代期間的地貌演化過程關系密不可分。

圖4-1研究區位置及其遙感影像特徵影像引自google-earth

圖4-2湘西北地區橫跨第二和第三地貌階梯的地形剖面圖

二、地貌結構與特徵

通過對武陵源及其周緣相關水系———澧水及其支流溇水和索溪峪等進行全面的實地調查後可以發現,武陵源景區的地貌具有明顯的垂向分層和縱向分段性特徵(圖4-3~圖4-7,圖4-8~圖4-17)。在垂向上,地貌的分層結構表現為層狀地貌面和谷中谷,由上向下分別由夷平面、剝蝕山脊面(剝夷面)、寬谷面、峽谷以及嵌入其中的多級階地面等構成(圖4-3~圖4-8)。其中,沿張家界的主要幹流———澧水的中游地段,可以清楚地觀察到高、低兩個顯著的層狀地貌面:最高的地貌面為頂部大致齊平的山頂面或構成的海拔在1000 m以上的夷平面,即前人所謂的湘西期夷平面。該夷平面在張家界天台山附近比較顯著,表現為海拔1200~1400 m左右、低緩起伏的山頂面,其上可見灰岩溶蝕面和溶蝕作用所形成的溶溝、溶槽和石芽等現象(圖4-9~圖4-10)。低一級的地貌面為切入夷平面、海拔僅300 m左右、高出河床150~200 m左右的寬谷面。由於該寬谷面在張家界地區的大部分流域內都廣泛存在,且地貌形態典型,這里稱其為張家界期寬谷面。嵌入張家界期寬谷面之下的是多級河流階地,在澧水河谷中至少可以識別出6級河流階地。其中T1和T2大都是由灰白色、灰黃色礫石層構成的堆積階地,T3為灰黃色—棕黃色礫石層構成的堆積或基座階地,T4以上主要是以各種基岩為基座的基座階地或侵蝕階地。

圖4-3澧水河谷橫剖面(顯示拔河上千米的湘西期夷平面和高120~150 m的張家界期寬谷面)

沿澧水的一級支流———溇水河谷,可以觀察到與澧水河谷類似的地貌結構(圖4-4)。其中湘西期夷平面分布在海拔1000 m左右的山頂附近,夷平面之下是海拔向河谷方向逐漸降低的剝蝕山脊面和深切幅度達700~800 m左右的谷地,該谷地在武陵源景區的索溪峪河谷中最為顯著,呈現為深600~800 m不等的嶂谷或峽谷地貌(圖4-8)。因此,將這里稱為索溪峪期深切谷地,所對應的地貌切割期命名為索溪峪期切割。在索溪峪期切割谷地的下部是個拔河約150~180 m低緩起伏的開闊寬谷面,即張家界期寬谷面。在切割寬谷面的河谷中可以發現7~8級河流階地,其中T1,T2多為平坦開闊的堆積階地,T3,T4常為基座階地,而T4以上多為侵蝕階地,局部為基座階地,在階地面上常見灰岩岩溶現象。

圖4-4 溇水河谷橫剖面

圖4-5索溪峪中遊河谷橫剖面

沿索溪峪河谷所觀察到的地貌結構與澧水、溇水河谷類似,充分表明它們具有相似的地貌發育過程。其中,在索溪峪中游地段(圖4-5),湘西期夷平面處於河谷兩側高近千米的山頂面附近,之下的索溪峪期深切谷地深達600 m左右,下部是低緩起伏、拔河約120~180 m的張家界期寬谷面(圖4-11)。在該寬谷面上可以觀察到古河道及相關礫石層和古岩溶作用所形成的落水洞、石芽和溶蝕溝等形象(圖4-12~圖4-13),指示早期河流經歷過較長時期的側蝕夷平過程中。在切割寬谷面的河谷中可觀察到較為寬闊的U形峽谷和多級河流階地(圖4-13~圖4-14)。其中至少可鑒別出5級階地,T1與T2一般為由灰白色礫石層構成的堆積階地,局部為基座階地;而T3~T5多為基座階地,局部為侵蝕階地,階地上常見典型的沖積相紅土礫石層(圖4-15)。

圖4-6武陵源景區的索溪峪河谷上游橫剖面

圖4-7索溪峪中遊河谷橫剖面揭示的張家界期寬谷面和澧水期深切U形峽谷

索溪峪上游橫穿了武陵源景區所在的穹狀平緩向斜,獨特的岩層構造背景使得該區的地貌結構與其他河谷地段既有共同之處,同時也存在其特殊之處(圖4-6)。在該向斜核部的二疊系灰岩頂部是海拔1200 m左右、起伏平緩的湘西期夷平面(圖4-6,圖4-8)。但在切割了夷平面的索溪峪期深切溝谷中部,發育了一個開闊平坦地貌面。該地貌面頂部平坦,並在區域上恰好與所謂的泥盆紀頂部產狀平緩的、厚數十米的鐵帽層相對應。這顯然是河流在其下切過程中受到強硬的鐵帽層的阻擋,而不得不在其頂部長期側蝕擺動所至。由於此地貌面發育在特殊的地質條件下,缺少區域對比性,因此,這里稱其為武陵源土礫石層。

圖4-8武陵源景區內和緩起伏的湘西夷平面(頂部)、平坦的武陵源期剝夷面(中上部)和深切的索溪峪期嶂谷(中下部)期剝夷面。在此剝夷面之下是深切幅度在250~300 m左右的索溪峪期峽谷或嶂谷(圖4-8)。在索溪峪期深谷的中下部,見一期拔河120~200 m左右的寬谷肩,可對應於張家界期寬谷面。在該寬谷面之下,局部保留有較窄的侵蝕階地或基座階地面,其上有時可見紅

圖4-9張家界天台山頂部的湘西期夷平面

圖4-10湘西期夷平面上的灰岩溶蝕現象

圖4-11索溪峪河谷兩側拔河120~160 m左右、低緩起伏的張家界期寬谷面和切入其中的澧水期U形峽谷

圖4-12張家界期寬谷面上的古河道地貌

圖4-13張家界期寬谷面上的古岩溶石芽

圖4-14索溪峪河谷中的多級河流階地

圖4-15索溪峪高河流階地上的紅土礫石層

綜合分析各流域的河谷地貌結構後不難發現,張家界地區的河谷地貌結構具有明顯的規律性。從山頂面向現今河床方向,依次為大致對應於區域上最高峰頂面的湘西期夷平面,其現今海拔在1000 m以上,拔河800~1000 m左右。它一般在河間分水嶺地段的山頂附近保存較好,而其他大部分地區多是經歷了後期侵蝕切割或剝蝕破壞後的殘余峰頂面。根據張家界天台山頂部保存較好的夷平面,可以想像當時的準平原狀高原景觀無疑屬於典型的老年期地貌形態。切割了湘西期夷平面的索溪峪期谷地的下切幅度達600~800 m左右,是區域上最為顯著的地貌景觀。在武陵源景區,眾多高聳、險峻的砂岩峰林大多分布於該期溝谷之中。其後在河谷中形成了張家界期寬谷面,它在武陵源—喻家嘴一帶的索溪峪河谷段最為顯著(圖4-7,圖4-11),一般拔河150 m左右,最高可達約200 m,最低處可能只有100~120 m。該寬谷面的海拔從河流下游向上遊方向是逐漸升高的,到索溪峪上游海拔在600 m左右,一般表現為較寬的谷肩形態。但在索溪峪中游,它呈現為寬闊的、低緩起伏的盤狀寬谷面或山原面(圖4-7)。這期地貌面屬於所謂的壯年期地貌形態。在張家界期寬谷面之下為一期切割幅度100~200 m不等的峽谷或寬谷地貌,其中峽谷地貌沿索溪峪河谷最為常見,它代表了澧水流域最近一期顯著的河流下切階段,並在區域上具有普遍性。因此,這里將該期河谷稱之為澧水期峽谷,對應的河流切割階段命名為澧水期切割。該期峽谷地貌是最新地形切割的產物,屬於青幼年期地貌形態。發育在澧水期河谷中的5~8級河流階地代表了澧水期切割過程中的多次停頓。由於研究程度有限,加之對於探討武陵源地區砂岩峰林地貌演化過程並無大礙,這里對澧水切割過程中的多次侵蝕堆積過程不再細分。

圖4-16索溪峪中游的寬U形谷

圖4-17索溪峪上游的V形峽谷

在河流縱向上,區域地貌常顯示出寬U形谷與V形峽谷或嶂谷地形相間出現的特徵。這沿索溪峪河谷表現最為突出(圖4-16~圖4-17)。在索溪峪上游的武陵源景區內,河流穿切厚層的堅硬石英砂岩層,形成了狹窄的V形峽谷和嶂谷地貌(圖4-17)。當河流在中游地段流入三官寺向斜核部的緩傾斜灰岩地層中後,形成了寬闊的U形河谷地貌(圖4-16)。沿河谷進行追索可以發現,河谷中的寬谷與峽谷地貌交替出現主要受所處部位岩性構造的控制。每當河流流經平緩的厚層石英砂岩地層或陡傾斜的灰岩、砂岩層中時,便多形成狹窄的峽谷地貌景觀,呈現出典型的幼年期地貌特點,典型的如武陵源西南的百丈峽。而當河流穿過緩傾斜的灰岩地層區或較軟弱的砂泥岩層分布區時,便常形成寬的U形谷地景觀,表現出壯年或青壯期地貌形態特點,典型的如武陵源-喻家嘴段索溪峪河谷段(圖4-11,圖4-16)。因此,在地貌演化中,除了通常根據地貌面的發育時間長短而劃分出的老年、壯年和青壯年期地貌形態外,受岩石地層和構造的影響,即使是發育時間相同,沿河流縱向上也會呈現出青壯年期與幼年期地貌形態交替出現的現象。

5. 試述中國主要地貌特徵及主要區域地貌類型

1.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逐級下降,形成一個層層降低的階梯狀斜面,成為我國地貌總輪廓的顯著特徵。 青藏高原雄踞我國西部,海拔平均達4000—5000米,是我國最高的一級地形階梯。高原周圍聳立著一系列高大的山脈,南側是世界最高的喜馬拉雅山,海拔平均在6000米以上,超過8000米的高峰有7座,以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瑪峰著稱。北側有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分布,東邊有岷山和橫斷山等排列,地勢以巨大落差降低與第二級地形階梯相接。 高原內部分布著一系列近東西走向或北西-南東走向的山脈,海拔均在5000—6000米以上,主要有可可西里山、巴顏喀拉山、唐古拉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在這些山脈之間,分布著地表起伏平緩、面積廣闊的高原和盆地,並有星羅棋布的湖泊,高原邊緣地帶為長江、黃河等亞洲著名的大河發源地。山巔白雪皚皚,高原上牧草如茵,湖光山色,交相輝映。 青藏高原外緣以北、以東,地勢顯著降低,東以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為界,構成我國第二級地形階梯,主要由廣闊的高原和盆地組成,其間也分布著一系列高大山地。與青藏高原西北部毗鄰的是我國最大的塔里木盆地,海拔1000米左右;再往北是准噶爾盆地;海拔多在500米左右;兩大盆地之間聳立著東西走向的天山山地,海拔4000—5000米,部分山峰高逾6000米,山地內部還分布許多斷陷盆地。高原東北側與祁連山北麓相接的是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這些盆地和高原由於深居內陸,乾燥少雨,盆地中戈壁、沙漠廣布;河渠沿線,綠洲農業,斷續分布,高山之顛,冰雪晶瑩。青藏高原東緣以東的第二級地形階梯上,自北而南分布著內蒙古高原、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海拔1000—2000米不等,由於地表組成物質和內、外營力的不同,使地表形態差別極為顯著,有的地勢起伏和緩,牧草叢生,有的荒漠廣布,沙丘累累;有的溝壑縱橫,梁、峁遍布;有的壩子眾多,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高原上的山地很多,如陰山、六盤山、呂梁山、秦嶺、大巴山、大婁山、武陵山、苗嶺等,海拔大多在1500-2500米之間,少數高峰達3000米以上。四川盆地海拔較低,大部分在500米以下。 在第二級地形階梯邊緣的大興安嶺至雪峰山一線以東,是第三級地形階梯,主要以平原、丘陵和低山地貌為主。自北而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這里地勢低平,沃野千里,是我國最重要的農業基地和人口、城鎮、村落密集,工業基礎雄厚,交通方便的經濟區。長江以南為低山丘陵,廣大地區海拔不超過500米,地面起伏不平,平坦的河谷平原、盆地與低緩的丘陵、低矮斷續相連的低山交錯分布。在這些平原、低山丘陵以東,還有一列北北東走向的山脈——長白山、千山、魯中山地,以及浙閩沿海的仙霞嶺、武夷山、戴雲山等分布,海拔多在500—1500米之間,雖然絕對高度不大,但從低海拔的平原和谷地仰望山巒,也頗為巍峨。在海岸線以東,為寬闊的大陸架淺海,是大陸向海洋平緩延伸的部分,水深在100—200米。寬400—600千米,為重要漁場,並蘊藏豐富的石油資源。在大陸架上,島嶼星羅棋布,以台灣島和海南島最有名。 西高東低,呈階梯狀下降的地勢,是我國地貌總輪廓最為突出的特點,對河流的影響最顯著。我國著名的江河,大都發源於第一、二級地形階梯上,自西向東流注,溝通了東西之間的交通,加強了沿海與內陸的聯系。在地勢呈階梯狀急劇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大流急,峽谷櫛比,水力資源豐富,適於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的梯級開發。 2.山脈眾多,起伏顯著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佔全國總面積的1/3。從最西的帕米爾高原到東部的沿海地帶,從最北的黑龍江畔到南海之濱,大大小小的山脈,縱橫交錯,構成了我國地貌的骨架,控制著地貌形態類型空間分布的格局。如果把分割的高原、盆地中崎嶇不平的山地性高原、丘陵性高原、方山丘陵性盆地包括在內,連同起伏和緩的丘陵合計來算,廣義的山地約佔全國陸地總面積的65%。 我國山脈雖然縱橫交錯,分布范圍廣泛,但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不僅是構成宏觀地貌分布格局的骨架,而且也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根據走向,我國山脈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①南北走向的山脈位於我國的中部地區,自北而南主要有賀蘭山、六盤山以及著名的橫斷山脈等。川西、滇北的橫斷山脈由一系列平行的嶺谷相間的高山和深谷所組成,主要有邛崍山、大雪山、沙魯里山、寧靜山、怒山、高黎貢山等,海拔大多在4000米以上。山脈之間夾峙著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的大河,河谷深切,形成高差顯著的平行嶺谷地貌。這一南北縱列的山脈,把全國分成東、西兩大部分。西部多為海拔超過3500米的高山和高逾5000米的極高山,如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昆侖山、祁連山、天山等,山脈主要為北西、北西西走向;東部多為海拔低於3500米以下的中山和低山,以北北東走向為主,如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長白山、武夷山等,僅台灣玉山主峰和秦嶺太白山海拔超過3500米。 ②東西走向的山脈 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和陰山,大致展布於北緯40°-43°之間。天山橫亘於新疆中部,長1500千米,南北寬約250—300千米。中間的一列大致位於北緯33°-35°之間,西部為昆侖山,中部為秦嶺,東延到淮陽山。最南的一列是南嶺,大致位於北緯25°-26°之間。 這三列東西走向的山脈,距離大致相等,相距各約8個緯度,具有明顯的等距性。西部的昆侖山、天山,海拔高度多在4000—5000米以上,成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之間的天然分界。東部的陰山、秦嶺海拔1000-2000米左右,南嶺僅1000米上下,也反映了西高東低的總趨勢。由於我國東部總的地勢較低,這些山脈仍顯得高峻挺拔,都是我國地理上的重要界線。如陰山構成了內蒙古高原的邊緣,秦嶺是黃河與長江、淮河之間的分水嶺,更是區分我國南方與北方的重要自然地理界線。南嶺雖然山體比較破碎零亂,海拔高度也不大,但它不僅是長江與珠江的分水嶺,而且也是華中與華南區的分界,同樣具有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義。 ③北西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半壁,主要有阿爾泰山、祁連山、喀喇昆侖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青藏高原南側的喜馬拉雅山,在西段也為北西走向,向東逐漸轉為東西向,表現為向南突出的弧形山脈。這些山脈大都山勢高峻,氣候嚴寒,普遍有現代冰川發育。 ④北東走向的山脈 主要分布在東部,自西向東分為西列、東列與外列。西列包括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東列北起長白山,經千山、魯中低山丘陵到武夷山,外列分布在大陸外側的台灣島上,山地佔全島面積的2/3,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2座,主峰玉山海拔3997米,不僅是台灣第一高峰,而且也是我國東部最高的山峰。 上述眾多的山脈,縱橫交織,把中國大地分隔成許多網格,鑲嵌於這些網格中的分別是高原、盆地、平原和海盆,從而構成我國地貌網格狀分布的格局。 地勢起伏顯著,地區間海拔高程差別大也是我國地貌的特色。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但其東側的四川盆地海拔為500米左右;昆侖山南面為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但北面的塔里木盆地海拔在1000米上下,一山之隔出現這樣大范圍的巨大高度差別,實屬罕見。就全國而言,珠穆朗瑪峰海拔達8848米,而新疆吐魯番盆地內的艾丁湖卻低於海平面以下155米,高差9903米,為世界所僅有。局部地區的巨大高差更為壯觀:喜馬拉雅山東端的南迦巴瓦峰,海拔高達7756米,但雅魯藏布江谷地內的墨脫一帶海拔只有700米,兩地間水平距離約40千米,相對高程竟相差7000多米;川西貢嘎山高達7556米,但鄰近的大渡河谷地海拔1600米,二者高差5997米;即使在我國東部的台灣,也可見到海拔3997米的玉山和附近海拔低於100米的台南平原之間巨大的高度差別。起伏顯著的地表,在各地形成不同類型的山地垂直景觀,使我國的自然地理環境更加復雜。 3.地貌類型復雜多樣 我國地域遼闊,地質構造、地表組成物質及氣候水文條件都很復雜,按地貌形態區分可分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五大基本類型。以山地和高原的面積最廣,分別佔全國面積的33% 和26%;其次是盆地,佔19%;丘陵和平原占的比例都較少,分別為10%和12%。 在縱橫交錯形成我國網格狀格局骨架的山地中,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鑲嵌於這些網格之中。 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是我國的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位於南側的喜馬拉雅山與北面的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之間以及岷山-邛崍山-錦屏山以西的大網格之中,是全國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均分布在第二級階梯地形面上,受陰山、秦嶺、大婁山及桂西北山地分隔,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由於地面組成物質和外營力因素的不同,高原地貌差別顯著,形態各異。內蒙古高原,偏處北部內陸,氣候乾燥少雨,流水作用弱,地表坦盪開闊,地形起伏和緩,是我國高原形態表現明顯、高原面保存比較完整的高原。內蒙古高原向南與秦嶺山脈之間為黃土高原。在第四紀冰期干寒氣候條件下,黃土沉積旺盛,形成舉世聞名的黃土高原,隨著間冰期氣候轉向溫濕,質地疏鬆的黃土經流水強烈侵蝕,使高原大部地區溝壑縱橫、梁峁遍布。雲貴高原,石灰岩分布范圍廣,氣候暖濕,除滇中、滇東和黔西北尚保存著起伏較為和緩的高原面以外,大部地區為長江、珠江及元江等支流分割成崎嶇不平的地表。石灰岩分布地區,喀斯特地貌齊全,發育完好。 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是我國的四大盆地,均屬於構造斷陷區域。柴達木盆地海拔最高,為2600—3000米,盆地四周為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所環抱,構造上屬東昆侖褶皺系中的柴達木拗陷,面積20多萬平方千米,為全國第三大盆地。盆地氣候乾燥,分布著許多鹽湖和鹽沼,鹽礦資源品種繁多,儲量豐富;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稀有金屬資源和石油資源等也都非常豐富。盆地日照長,光能資源豐足,農業單產高;河流沿岸,牧草肥美,畜牧業也占重要地位,故有「聚寶盆」之稱。 塔里木盆地面積53萬平方千米,是我國最大的盆地。由於深處內陸腹地,又加高山環抱,地形封閉,氣候極端乾旱。植被稀疏,乾燥剝蝕和風蝕、風積作用顯著,分布著全國面積最大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從盆地邊緣到盆地內部,地表組成物質和地貌形態呈環帶狀排列。環盆地邊緣,受兩側高山冰雪融水滋潤,分布著農業發達、人口集中的沃野綠洲,自古以來就是聯系「絲綢之路」的重要通衢。 准噶爾盆地位於天山與阿爾泰山之間,面積38萬平方千米,是我國第二大盆地,盆地中分布著我國第二大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因盆地西部山地不高,又有很多缺口,屬半封閉型盆地,降水稍多,植被較密,主要為固定、半固定沙丘。草場廣闊,畜牧業發達。盆地南緣受天山冰雪融水澆灌,綠洲農業發達,城鎮集中。 四川盆地位於青藏高原以東、巫山以西,南北介於大婁山與大巴山之間,四周山地環抱,盆地形態完整。因中生界紫紅色砂、頁岩分布廣泛,又稱「紅色盆地」或「紫色盆地」。盆地面積約16.5萬平方千米,雖然是四大盆地中面積最小的一個,但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水系稠密,人口眾多,土壤肥沃,物產豐富,經濟發達,是我國富有的地區之一,向有「天府之國」的美譽。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國的三大平原,集中分布於東部第三級地形階梯上的東西向與北東向山脈之間的網格中,面積遼闊,地勢低平,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為全國主要農耕基地。東北平原位於燕山以北,大、小興安嶺與長白山之間,南北長約1000千米,東西寬約400千米,面積35萬平方千米,是我國最大的平原,以黑土面積大、沼澤分布廣為特色。華北平原南北分別是大別山與燕山,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東抵山東丘陵與黃、渤海,面積31萬平方千米,為我國第二大平原。因主要由黃河、淮河、海河沖積形成,所以也稱黃淮海平原。地勢低平,地面坡降很小。不少地段河床高於兩岸平原之上,地上河與河間窪地相間分布,構成華北平原獨特的特色。長江中下游平原位於巫山以東的長江中下游沿岸,主要包括兩湖平原、鄱陽湖平原、蘇皖沿江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呈串珠狀東西向分布,面積約20萬平方千米,是我國第三大平原。以地勢低平、湖泊密布、河渠稠密、水田連片為特色,為全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我國的丘陵也主要分布在東部,即第三級階梯地形面上,以雪峰山以東、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最集中,統稱「東南丘陵」。其中,位於長江以南、南嶺以北的稱江南丘陵;南嶺以南,兩廣境內的稱兩廣丘陵;武夷山以東、浙閩兩省境內的稱浙閩丘陵。長江以北丘陵分布范圍小,主要有山東丘陵和遼東丘陵。 東南丘陵主要分布在一系列北東走向的中、低山的兩側,其間錯落排列著大大小小的紅岩盆地,地表形態主要表現為絕對高度低、相對起伏小的丘陵。由於各地岩性不同,在江南丘陵分布著厚層紅色砂岩和礫岩;浙閩丘陵花崗岩、流紋岩分布范圍大;兩廣丘陵西部,石灰岩分布面積廣,喀斯特地貌發育。山東丘陵和遼東丘陵座落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上,由變質岩和花岡岩組成,地面切割比較破碎,海岸曲折,多港灣和島嶼,為著名的暖溫帶水果產區。 除以上五種基本地貌類型外,由於地勢垂直起伏大,海陸位置差異明顯引起的外營力的地區差別及地表組成物質不同等,還形成冰川、冰緣、風沙、黃土,喀斯特、火山、海岸等多種特殊地貌。 我國西部地勢高聳,並有多條高逾雪線以上的極高山,現代冰川在北起阿爾泰山,南至喜馬拉雅山和滇北的玉龍山,東自川西松潘的雪寶頂,西到帕米爾之間的山巔廣為分布,總面積達58523平方千米,使我國成為全球中低緯度現代冰川最發達的國家。現代冰川分懸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平頂冰川等基本類型,以山谷冰川最常見,規模也最大。按物理性質大致以念青唐古拉山為界又可分為海洋性冰川和大陸性冰川。冰川上常出現冰面湖、冰穴、冰洞、冰塔、冰牆等千姿百態的冰晶景觀。冰川的消長進退還形成冰斗、角峰、刃脊、懸谷、U形谷、終磧、側磧、底磧、冰磧階地等冰蝕、冰磧地貌。地高天寒引起的寒凍風化、融雪流水和重力作用形成的石河、石海、岩屑流、岩屑堆、泥流舌等冰緣地貌分布也很普遍。 我國是世界上沙漠戈壁面積比較廣闊的國家之一。我國的沙漠戈壁主要分布在北部,包括西北和內蒙古的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總面積達128萬平方千米,約佔全國面積的13%。賀蘭山烏鞘嶺以西,沙漠面積最大,也最集中,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是我國四大沙漠,都分布在這一地區。在大沙漠的邊緣和外圍,有帶狀或環狀的戈壁分布。 在沙漠的南緣,大致西起昆侖山,東到長白山,北起長城,南到秦嶺、淮陽山地,呈東西向帶狀分布著大片黃土和黃土狀沉積物,總面積約6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甘肅中部和東部,陝西北部及山西最為集中,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面積約39萬平方千米。荒漠中的風化物是黃土物質的直接來源,在黃土集中分布的地區,黃土覆蓋厚度約100—200米,形成獨特的黃土源、梁、峁地貌。由於黃土質地疏鬆,抗蝕能力差,水土流失嚴重,地面常被溝壑分割顯得特別破碎,河流的含沙量極大。 我國碳酸鹽類岩石分布很廣,面積約130萬平方千米,大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7,尤以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地區分布最廣,岩層發育完整,碳酸鹽岩石的分布面積占這些地區總面積的50%以上。由於層厚質純的石灰岩分布廣泛,經構造運動抬升到較高的位置,並發生許多斷層、裂隙和節理,在低緯濕熱氣候條件下,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沿著灰岩裂隙不斷地進行溶蝕,形成山奇水秀的喀斯特地貌。秀麗如畫的峰林,深邃曲折的溶洞,時隱時現的暗河和天生橋隨處可見。喀斯特地貌分布之廣,類型之多,為世界其他國家所不及,堪稱喀斯特地貌完美典型的自然博物館,也為山水甲天下的著名旅遊勝地。 江南一帶,自白堊紀以來,氣候暖熱,在地勢低窪的盆地中堆積了一套陸相為主的紅色岩系。堅硬的厚層礫岩和砂礫岩,經流水沿斷裂和節理侵蝕,形成許多峭壁懸崖、山峰林立的丹霞地形;岩性比較松軟的砂頁岩,則形成地勢比較低緩的丘陵,從而構成江南地區獨具特色的紅層地貌。 我國有600多座火山,火山錐一般都不大,而且多成群分布。各火山錐附近常有熔岩流形成的熔岩台地分布,形成火山地貌。我國的火山群除昆侖山西段和中段4處在西部外,其它主要分布在東部北東向與東西向構造帶交匯地區。 陰山山脈東段南北兩側有火山丘270多座,展布於玄武岩熔岩台地之上,相對高度數十米以至100米以上,是我國最大的火山群。長白山火山群有火山丘100多座,廣布於1400平方千米的長白山玄武岩熔岩台地上,為我國第二大火山群。東北區第一高峰白雲峰是一座活火山,曾於1597年、1668年和1702年三度噴發,山頂的天池即昔日的火山口。此外在台灣、海南島北部及雷州半島、長江下游南京附近的長江南北兩岸與雲南西部橫斷山脈南段西緣的騰沖附近均有火山丘或玄武岩熔岩台地等火山地貌分布。 我國東南部濱臨海洋,島嶼眾多,星羅棋布,大陸岸線長達18000千米,島嶼岸線長約14000千米,海岸線分別屬於平原海岸(沙岸)、山地海岸(岩岸)和生物海岸三大類,島嶼也有基岩島、沖積島和珊瑚島之別,使海岸地貌和島嶼復雜多樣。

6. 地貌對地理環境有什麼重要作用

自然地理學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空間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

自然地理學簡史

人類的地理知識起源於遠古時代。但自然地理這一術語始用於17世紀,至18世紀後半期已廣為流行。自然地理學作為地理學中的一門學科,出現在近代地理學形成時期。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大致可分為知識積累時期、近代時期、現代時期三個階段。

19世紀中期以前,地理學以地理知識的描述性記載為主,自然地理知識作為地理學的一個重要方面,主要是了解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記錄山川形勢、游歷探索四方奇勝,進行探險、發現活動等。

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古埃及人就開始觀測尼羅河水位的變化。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希羅多德在《歷史》(又稱《希臘波斯戰爭史》)一書中敘述了尼羅河夏季洪水的動態規律,並且指出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流帶來的泥沙堆積而成。

以後,亞里士多德把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現象作為土、水、火和氣四種基本原質的統一體。埃拉托色尼計算了地球的周長,用數學方法研究、確立地球表面經緯度和事物位置的方法,奠定了數理地理的基礎,並且將地球劃分出五個氣候帶。在歐洲,整個中世紀是封建閉塞和宗教觀念統治時期,地理學幾乎沒有取得什麼進步。

15~17世紀是地理大發現時期,人類的地理視野大大地擴展,不但最終證實了大地球形說的正確性和地球存在著一個統一的世界大洋,還發現了洋流,確定了南北半球的信風帶和對季風形成作出科學解釋。這一時期收集的大量地表自然現象資料,為17世紀下半葉探討海陸起源、植物和動物的分類等理論問題,以及綜合地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建立了基礎。

德國瓦倫紐斯總結了地理大發現時期的大量資料,發表了敘述和解釋地球表面自然現象一般規律的著作《普通地理學》。18世紀法國布豐研究了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認為人在改造自然界中有著巨大的力量,整個地球表面都有人類作用的烙印。這些都為自然地理學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准備。

在中國,公元前13世紀殷代甲骨文中已有關於天氣情況的記載。公元前11~前6世紀作於周代的的《詩經》記述了數十種地貌形態。戰國時期成書的《尚書·禹貢》依據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將當時的疆域分為九州,並就山川、湖澤、土壤、植被等對各州進行區域對比。《管子·地員》篇是首創土地分類的著作,綜合當時關於地貌、土壤和植被的知識,較為系統和詳細地把土地分為5大類20多個小類,並記述了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以前成書的《山經》對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自然條件以山為綱作了綜合性記述。公元六世紀初,酈道元完成《水經注》,對中國1252條河流水道的源流、脈絡和流經地區的地理情況作了詳細的注釋。11世紀時,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敘述了海陸變遷的事實,從河流沉積作用解釋華北平原的成因,從流水侵蝕作用論述了雁盪諸峰的形成,還詳細記載了物候現象。

17世紀上半葉,徐霞客對喀斯特地貌、火山地貌、河谷縱橫剖面發育、植物與環境的關系等作了詳盡的記載和科學的分析,特別是對中國西南地區喀斯特地貌的描述非常詳細,其中關於溶蝕窪地分類、鍾乳石和溶洞形成,以及峰林的類型、分布與地質構造之間關系等的論述是當時的最高研究水平。

19世紀初期德國洪堡德和李特爾創建近代地理學。自然地理學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從這時起,自然地理學由單一的、表象的、靜態的自然地理成分和現象的研究走向把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綜合的、內在的和動態的研究。隨著自然地理學研究的深入,許多分支學科,如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等迅速發展起來。

洪堡德把自然地理環境看成一個整體,應用經驗的和歸納的比較法,對不同區域、不同地理環境進行比較研究,認為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現象之間存在著因果上和區域上的相互聯系。他根據大量實地考察資料,論證了植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與氣候的關系,創立植物地理學;還首創世界等溫線圖,研究了氣候的形成和分布,成為近代氣候學研究的開端。洪堡德的貢獻為自然地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奠定了基礎。

19世紀60年代開始,德國佩舍爾提倡用發生學觀點來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特徵,為自然地理學確立了地理學中分支學科的地位。李希霍芬創立了關於自然現象世界分布的一般概念,把自然地理學的研究論題引向地誌學,即闡明特定地區內務種事物相互因果關系。地誌學的概念受到赫特納支持並加以詳細論述,他的思想對德國自然地理學進展有深遠影響,其重要結果是將注意力轉向研究人類及其周圍自然界與生物環境之間的關系。

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期,彭克探討了地形的成因和形成過程,創用「地表形態學」 一詞。他還將阿爾卑斯山的第四紀冰期劃分為3個間冰期和4個冰期,對冰川學和第四紀地質學作出重要貢獻。20世紀初,施呂特爾提出景觀研究是地理學的中心目的,用歷史地理學方法探索文化景觀從原始(或自然)景觀演化的現象和過程。他把自然地理學研究的注意力引向研究人類活動所創造的人類居住地。20世紀30年代末期,特羅爾創建景觀生態學,對德國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同樣有著深刻影響。

19世紀後半期,美國正處在西部大勘測時代,戴維斯在進化論思想影響下提出了侵蝕輪回學說,並提倡用「地形的解釋性描述」來闡述地貌發育過程,對地貌學的建立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以後,德國彭克又提出地貌演化學說。

19世紀後期,在德國地理學思想影響下,俄國沃耶伊科夫從事地球熱量與水分子衡研究,主張重視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俄國自然地理學創始人道庫恰耶夫在論述土壤形成時提出自然綜合體概念,並建立了自然地帶學說。以後,他還提出地理景觀概念,認識到人是地球表面的一個主要變動力量。

20世紀前半期。貝爾格、格里戈里耶夫等發展了自然地帶學說和景觀學說,為發展自然地理學基本理論作出重要貢獻。與歐美不同,蘇聯地理學家非常重視自然地理學研究,通常把研究注意力放在自然環境各個要素方面,自然地理學內部分化明顯,在自然區劃、景觀制圖、地球化學景觀、生物地理群落和古地理學等方面研究取得顯著進展。

中國近代地理學是在引進歐美近代地理學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1908年,張相文編著了中國最早的自然地理學教科書《地文學》,開創了中國近代地理教育。從20年代起,竺可楨對氣候學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中國地理學者對中國的地貌、氣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進行廣泛的考察研究,從50年代起對青藏高原、黃土高原、新疆、黃淮海平原和海岸帶,以及冰川、凍土、沙漠等進行了系統考察,自然區域研究迅速發展。

從60年代開始,地理學出現了重大變革,建立了地理系統學說,從學科分化走向新的綜合。在綜合研究的基礎上,又發展了新的分支學科。在研究方法上,引進了電子計算機和遙感技術,加強了定量分析研究。

這時期的自然地理學注重定量分析,並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緊密結合。主要是通過建立綜合性實驗站和使用遙感技術,觀測自然地理系統內的能量和物質的轉換形式、動態過程,獲取范圍廣和連續的各種自然地理信息,應用數學方法和電子計算機處理和分析各種信息,通過模擬實驗建立系統結構模式和動態變化的數學模式等,深入研究自然地理系統的結構特徵,預測變化趨向。

注意運用生態學的觀點對自然地理系統進行研究,注重人類對環境作用的後果,並由此而發展了生態地理學、景觀生態學等。

加強了應用研究。運用自然地理學的研究成果,參與解決農業生產、工程建設、資源開發利用、地理環境污染和治理等問題,由此而發展了應用氣候學、應用地貌學、資源地理學、環境地理學、醫學地理學等應用性分支學科。

自然地理學的內容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只受到人類間接或輕微影響,而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天然環境,和長期受到人類直接影響而使原有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人為環境。

自然地理環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層,即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區間內的一個特殊圈層。它是在太陽輻射能、地球內能和生物能作用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層的特徵要復雜得多。在這里各種固體、液體、氣體狀態的物質同時穩定地存在並且相互滲透。只有在地球的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產生和繁衍的條件,並成為生物圈進一步發展的強大因素。人類出現後,又成為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環境。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內容隨著學科的發展越來越廣泛,但主要還是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特徵、結構、成因、動態和發展規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彼此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與轉化的動態過程;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研究各個區域的部門自然地理和綜合自然地理特徵,並進行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評價,為區域開發提供科學依據;研究受人類干擾、控制的人為環境的變化特點、發展趨勢、存在的問題,尋求合理利用的途徑和整治措施。

隨著自然地理學的發展以及與許多自然科學發生聯系,形成了眾多的分支學科。按研究的特點,自然地理學可分為綜合性的和部門性的兩組分支學科。

綜合性的分支學科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和歷史自然地理學等。

綜合自然地理學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整體的綜合特徵的學科。

區域自然地理學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區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和自然地理環境的特徵、結構、發展變化的學科,也是區域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古地理學是研究和重建地質時期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現象的學科。

歷史自然地理學是研究近一萬年來人類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及其規律的學科,也是歷史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另外,有普通自然地理學,它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物質組成、結構特徵形成和變化規律的學科,也有人認為它是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部門性的分支學科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化學地理學和醫學地理學等。

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是在研究自然地理環境整體的基礎上以自然地理環境的某一成分為研究對象,研究其組成、結構、動態及分布等特徵和規律。它們的形成與某些自然科學有關,是自然地理學與相鄰的其他科學的邊緣學科。

地貌學又稱地形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態特徵、成因、分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地質學的邊緣學科。

氣候學是研究氣候特徵、形成、分布和演變規律,以及氣候與其他自然因子和人類活動的關系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大氣科學的邊緣學科。

水文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各類水體的性質、形態特徵變化與時程分配,以及分布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水文學的邊緣學科。

土壤地理學是研究土壤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土壤學的邊緣學科。

植物地理學是研究植被空間分布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植物學的邊緣學科。

動物地理學是研究動物在地璋表面的分布及其生態地理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動物學的邊緣學科。

以獨特的自然綜合體或自然地理環境的某一方面為研究對象的分支學科有:

冰川學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種自然冰體的形成、特徵、發育及其分布規律的學科。

凍土學是研究凍土的形成、特徵、發育及其分布規律的學科。

化學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的化學組成和化學元素的分布、遷移轉化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化學的邊緣學科。

醫學地理學是研究人群疾病和健康狀況的地理分布、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以及醫療保健機構和設施地域合理配置的學科。它既是地理學與醫學的邊緣學科,也是應用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此外,還有環境地理學、海洋地理學、荒漠學、河流學、沼澤學等分支學科。

現代自然地理學不斷加強定量分析、生態化和應用研究的同時,還注意吸收其他學科的新成就和研究方法,開始進行地理預測研究,並將更加重視全球環境問題。同時,自然地理學研究與人文地理學研究將越來越緊密的聯系在一起。

7. 地貌對於地理環境有什麼影響

作為活躍的地理環境組成要素之一,地貌對其他要素與地理環境整體特徵有著廣回泛而答深刻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導致地表熱量的重新分配和溫度分布狀況復雜化;
(2)改變降水量分布格局,比如我國的地貌組合對降水量布局的影響;
(3)地貌對生物界的影響;
(4)地貌對自然界地貌地域分異的影響;
(5)地貌對土地類型分化的影響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