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沙漠的名人
A. 在治理沙漠上,中國人有什麼了不起的進展
B. 治理沙漠
防治土地沙漠化關鍵在於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
水是西北地區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基本條件,水資源對經濟結構與生產力布局和發展規模起著決定性作用,只有首先解決水的問題,才能實現廣大群眾脫貧致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改善。多年來我國防治土地沙漠化工作以水土資源為前提,優化水資源配置,採取綜合措施,科學防治,走出了路子,積累了經驗,取得了成效。
1.西北地區水資源狀況
西北地區是我國土地沙漠化集中分布的地區,也是我國水資源最為緊缺的地區,缺水是其主要特徵。西北大部分地區年降雨量在250mm以下,年蒸發量在1000~2800mm之間。根據《西北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成果,西北地區水資源總量1563億m3,可供維持人類生存利用的水資源量1071億m3,其中地下水可利用量為134億m3。維持天然生態系統需水量為271億m3,可供生活和生產發展利用的水資源量為800億m3。現狀生態用水短缺21.6億m3,生活和生產缺水量47億m3。到2010年,在大力節水的前提下生活和生產發展需水量將達到853億m3,缺水矛盾十分突出。
2.水利防治土地沙漠化的成功實踐
一是優化水資源配置,合理安排生態用水。黃河、黑河、塔里木河調水成功,譜寫了綠色頌歌,充分體現了水是生態的命脈和生態建設的根本;說明恢復生態、建設生態首先要解決水的問題,而不是其他。 二是以水為龍頭,採取綜合措施防治土地沙漠化。我國北方地區的水庫、灌區、機井等各類大中小水利工程,如顆顆明珠,鑲嵌在祖國的大地上,滋潤著林草植被,灌溉著沃野良田,改造著沙化土地,生機盎然的綠洲挺立在沙漠戈壁之中,遏制著土地沙漠化擴展,改善了環境,幫助群眾脫貧致富,發展了地方經濟。 20世紀80年代初期,水利部將長城沿線的水蝕、風蝕交錯區(即農牧交錯區)部分地區的40多個縣列為水土流失的重點防治范圍,包括毛烏素沙漠南緣和渾善達克沙地邊緣的地區,范圍達20萬hm2,開展了連續、集中、大規模的綜合治理。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黃土高原地區、海河流域上游、遼河流域中上游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部署了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工程,涉及310個縣,改善了這些地區的生態環境,有效地遏制了沙化擴展。在防治土地沙漠化工作中,我們堅持因地制宜,發揮以水治沙的優勢,綜合治理。
——在水蝕、風蝕交錯區和綠洲邊緣地區,採取打井、渠系配套,建設小型水利工程?發展灌溉,把大面積沙荒地改造為良田,同時,圍繞井、渠、田、路建設農田防護林網。
——在沙漠邊緣的沙丘起伏區,採取引水拉沙、治沙造田等措施改良沙丘,改造沙灘地,適度建設基本農田。特別是在乾旱缺水地區,大力推廣草木犀、紫花苜蓿、沙棘、檸條、沙柳、沙打旺、油松、刺槐等。
——在黃土高原、海河流域上游、遼河流域中上游等地區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退耕還林還草,封山禁牧,發展高效農牧業。
——在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中,突出抓生態水源及節水配套工程建設,抓小流域治理、灌溉草庫倫建設和生態移民工程。
三是加強預防保護,遏制沙漠化擴展。
根據《水土保持法》的規定,實行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方針,在風力侵蝕地區加強預防監督和植被恢復保護工作。首先是建立健全法規體系,依法對風沙區開發建設活動進行監督管理。其次是認真落實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報告制度和「三同時」制度。西部大開發重大工程如西氣東輸、青藏鐵路以及石油、煤炭的開發,都執行了水土保持方案報告制度,落實防治措施。
實施分區防治戰略 針對風蝕地區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及風沙成因,將其劃分為不宜治理區和宜治理區,突出重點,區別對待。
一是對於沙漠、戈壁和極度乾旱區,目前是不宜治理的,重點是預防保護為主,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破壞。
二是對於沙區、沙漠綠洲等,以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為前提,因地制宜地以草先行,草灌為主,草灌喬混交開展生態修復工程,並輔以農牧業建設。
三是對於沙化、退化草原地區,重點是實施以水定草、草畜平衡、圍欄封育、劃區輪牧、舍飼和半舍飼,同時發展草庫倫,建設高產優質的灌溉飼草料地,以1∶20~1∶40的比例恢復、保護和改善草原植被,「建設一小塊、保護一大片」,給草原以休養生息機會,達到自然修復的目的。
四是對於農牧交錯區,因地制宜地開展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工程。
C. 防治荒漠化英雄是誰
近日,【防治荒漠化·庫布其在行動】治沙英雄張喜旺的堅守
45歲的張喜旺身著深綠色的長袖襯衣手指一片林地說,「這里也是我種的」。他有著治沙人典型的黝黑膚色,身材壯碩,每每說話都給人重劍無鋒大巧不工之感:「有多大能力吃多大饃」、「干什麼事情不踏實不行!」
張喜旺初中畢業後務農在家,2003年開始在庫布其沙漠種樹。2010年前後,張喜旺用自己的積蓄承包了1600畝沙漠綠化工程,僱用30多個工人,有了自己的民工聯隊。十多年來,經過張喜旺和民工聯隊的手,從人拉肩扛到有路有車,在庫布其沙漠種樹綠化達2.5萬畝。無論是種樹經驗還是管理經驗,張喜旺都成了沙漠種樹難得的「專家級」人物。
2014年6月10日,中央電視台播出了首支綠色中國夢的公益廣告——沙漠綠洲中國夢。毫無意外,作為這部廣告的主人公,張喜旺成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治沙英雄」!
D. 治理沙漠 感人事跡
1.一種治理沙漠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以下步驟: (1)地理勘查 (2)地質勘查 (3)平整土地 (4)設計治理方法 (5)建築堤牆 (6)鋪設泥土 (7)埋設水管 (8)在水管上鋪設泥土 (9)種植植物 (10)建造房屋及地下室
1.地理勘查;2.地質勘查;3.平整土地;4.設計治理方法;5.建築堤牆;6.鋪設泥土;7.埋設水管;8.在水管上鋪設泥土;9.種植植物;10.建造房屋及地下室。本發明同現有技術比較,由於採用了泥土和水管材料,在泥土上建造了房屋,並用人工水增加了沙漠的濕度,促進植物的生長,從根本上改變了沙漠的地質環境,最終達到治沙的目的。同時本發明的原材料易得,成本較低,適合大規模應用。
1.投入資金修建了各種水利設施(帶來的附加利益很可觀),使得過去從這里遷走的農民如今又搬了回來。
2.個人和企業投資參與開發治理。全區上百家企業投資開荒,面積達10餘萬畝。銀川一公司投資1900萬元在賀蘭山腳下開荒植樹,目前苗木種類已達75種600萬株。今年僅苗木收入就達30萬元。
3.發荒地植樹種草的企業和個人免徵開發稅和部分所得稅等,調動了各方投資的積極性。
4.落實誰綠化誰所有,誰投資誰受益,誰經營誰得利的優惠政策,加快了沙漠化治理步伐。
5.還可以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生態旅遊產業。
6.地區不同,政策也會不同,但都是鼓勵和優惠政策。具體的當地政策內容應參考當地法律和當地政府出台的措施。
E. 有關沙漠治理的紀錄片都有哪些
現在很多紀錄片都在記錄沙漠治理,比如說大漠長河。
F. 治理沙漠 先進事例
1、沙漠定義沙漠(亦作砂漠)是指沙質荒漠,地球陸地的三分之一是沙漠。因為水很少,一般以為沙漠荒涼無生命,有「荒沙」之稱。和別的區域相比,沙漠中生命並不多,但是仔細看看,就會發現沙漠中藏著很多動植物,尤其是晚上才出來的動物。
沙漠地域大多是沙灘或沙丘,沙下岩石也經常出現。泥土很稀薄,植物也很少。有些沙漠是鹽灘,完全沒有草木。沙漠一般是風成地貌。
沙漠里有時會有可貴的礦床,近代也發現了很多石油儲藏。沙漠少有居民,資源開發也比較容易。沙漠氣候乾燥,它也是考古學家的樂居,可以找到很多人類的文物和更早的化石。
全球的沙漠占陸地的百分比:全世界陸地面積為1.49億平方千米,佔地球總面積的29%,其中約1/3(4800萬平方千米)是乾旱、半乾旱荒漠地,而且每年以6萬平方千米的速度擴大著。而沙漠面積已佔陸地總面積的10%,還有43%的土地正面臨沙漠化的威脅。
G. 中國治理很成功的一座沙漠,如今要消失了,你怎麼看
在中國陝西省榆林市長城一線以北,有一片被稱為「壞水」的沙漠,它是中國第四大沙漠,面積達到4.22萬平方公里,同時也是近幾十年來中國治理得最成功的沙漠。
如今,在人們持續的治理下,「壞水」沙漠的面積每年都在減小,已經開始面臨著消失的風險。人們在沙漠邊建起了不少紀念公園,紀念「壞水」的逝去,同時也贊揚那些在治沙工作中奉獻出力量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