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治理
借鑒西方資本主義治理固體廢棄物污染
垃圾主要分為工業垃圾和生活垃圾兩回大類。其中生活垃圾的不答同城市根據各自的情況,採用不同的分類方法,分別是: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和五分法。
二分法就是把生活垃圾分為可燃和不可燃兩類;
三分法把生活垃圾分為可燃、不可燃和可回收三類;
四分法把垃圾分為可燃、不可燃、可回收和大件垃圾四類;
五分法把垃圾分成可燃、不可燃、可回收、大件垃圾和有害垃圾五類。
目前,已沒有實行二分法的城市,實行五分法的城市已超過 56 % ,並不斷增加。
Ⅱ 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缺陷
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缺陷
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對他們所生活的自由競爭時代的資本主義的深刻揭露和批判,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根本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在生產資料所有制上,實行生產資料的資本家私有制。沒有生產資料的勞動者只能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商品,與資本家的生產資料相結合進行物質生產活動。這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地位是極其不平等的。資本家憑借資本所有權可以奴役僱傭勞動,而雇傭工人則僅僅是作為其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來發揮作用,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這些剩餘價值又成為不斷擴大對雇傭工人剝削,從而獲得更多剩餘價值的手段,使勞動臣服和隸屬於資本。雇傭工人與資本家在生產領域是尖銳對立的。
第二,在分配上,資本家憑借資本所有權,通過絕對剩餘價值生產與相對剩餘價值生產,佔有越來越多的剩餘價值。而僱傭勞動者一方面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份額相對下降,即相對貧困化;另一方面,隨著資本積累與資本主義經濟的周期性的波動,面臨著失業及生活水平下降,即絕對貧困化的威協。資本積累與無產階級貧困的積累相伴而生。無產階級的貧困加深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
第三,資本主義私有制與社會化大生產的矛盾使得資本主義經濟的運行不可避免地要在經常發作的經濟危機中循環。從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到現代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經歷了「市場自發調節論」和「國家干預論」交互替換的過程,但由於資本主義私有制這一本質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經濟運行已經被證明不可能超越其基本矛盾。私有制受市場調節的盲目性與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的經濟運行的比例性、協調性的矛盾始終沒有找到解決的最佳方式。
這些制度及體制性的缺陷表明,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新的、反映生產力與社會化大生產客觀要求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與發展僅僅是時間的問題了。
Ⅲ 資本主義國家治理非常完善是否正確
冷戰結束後,特別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資本主義世界陷入國家治理危機,主要表現為經濟發展總體乏力,民主政治體制失范和社會矛盾日趨激化.這些危機的產生和持續。所以,當今資本主義國家治理不夠完善。
Ⅳ 資本主義用來治理中國怎麼樣你們對印度的印象怎麼樣歐洲、歐盟呢
資本主義就是抄社會財富主要按襲照資本佔有量分配。目前中國你覺得是幹活多的人收入多,還是有錢人收入多呢?我覺得是後者,所以現在就已經是資本主義了啊。只不過中國是國企為主,民企為輔,不是那種純民企的資本主義。所以國家權力很大。國家權力和國企是二位一體的。
印度是一半資本主義一半封建主義。如果當年國民黨贏了,今天的中國跟印度一樣一樣的。
西歐、北歐都是很發達的,基本上是目前資本主義發展的頂峰了,社會發展水平超過美國日本。
Ⅳ 資本主義發展經過治理霧霾的階段,社會主義也要有這個階段嗎什麼時間治好呢
不論什麼國家性質,霧霾都必須治理,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肯定會有很多負面效應,治理霧霾不分階段,時刻治理。提高企業成本,就能治理霧霾。
Ⅵ 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有哪些
一、實物經濟和符號經濟嚴重脫節
為了緩解生產不斷擴大與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戰後西方發達國家普遍採取金融自由化政策,大大刺激了金融投機活動。
大量資本從實物生產和貿易領域轉向金融和房地產投機場所,導致有價證券、存款貸款、外匯等無實物載體的虛擬資本劇增。
1980—1997年底,世界股票市場上的資本額增加了1388%,而同期西方發達國家國民生產總值僅增加了60%。
90年代中期美國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平均指數年均增長超過20%,而其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只有3%左右。
國際資本市場每天的外匯交易額高達2萬億美元,但其中用於生產的僅有10%。金融資本高度虛擬化,日益演化為一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符號經濟系統。
二、導致了金融加速擴張
這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
應當說,金融自由化的苦心沒有白費,金融擴張以及經濟泡沫化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和掩蓋了生產過剩的矛盾,但是又在更大的時空范圍製造了新的矛盾。
表面的繁榮與過度消費是建立在西方所謂「信用」以及第三世界大量的廉價商品向西方發達國家的集中與轉移基礎上的。
金融擴張使西方經濟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透支經濟」,沒有實物經濟支撐的「透支經濟」遲早會發生信用危機,威脅到整個經濟的發展。
三、加劇了階級矛盾
資本主義無論怎樣變化,資本家階級的本性都不會改變。
他們擁有巨額資本,無償佔有和共同瓜分勞動者的剩餘勞動,仍然是名符其實的剝削者。
與過去相比,家庭式資本和個人資本家控制企業的方式有所變化,其中有些不再直接管理企業,而是採取控制股權和僱人管理企業的方法,由直接控制改為間接控制。
經理資本家的人數和作用增大,但是家庭資本和個人資本家的作用並未消失。他們憑借巨額資本和廣泛的社會聯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繼續起著「大吸血鬼」的作用。
不參加實際生產過程的資本家,則利用手中的巨額資本,從事證券投機活動,成為純粹的食利者和「真正的社會寄生蟲」。
四、貧富差距加大
人們看到,隨著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隨著資本主義的新發展,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
在美國,1980年時,大公司經理資本家的收入相當於普通員工的40倍,而今已上升到400多倍。1973—1993年,全國工人的實際工資以年均0.7%的速度下降。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億萬富翁的數目卻一路上升。據《福布斯》雜志預測,在下一個美國富豪的排行榜上,400個中將有250個是億萬富豪。
面對這樣的現實,即使是美國的《1999年總統報告》,也不得不承認:「競爭性的市場力量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造成的工資分配日益不平等,致使某些人發現,即使努力工作,仍然難以養家糊口」。
目前,沒有財產的家庭佔40%以上,許多家庭的負債超過微薄的資產,約有20%的人生活在全國貧困線以下,2000多萬人缺乏足夠的食物,200多萬人露宿街頭。500個城市中,每6個人中就有1個貧困者。
(6)資本主義治理擴展閱讀:
一、資本主義系統性危機的醞釀和爆發
歷史上,資本主義經歷過多次經濟危機,並在上個世紀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二戰之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恢復性的快速發展,同時其內在矛盾和問題也在加速積累。
20世紀末日本經濟泡沫破滅,至今未見起色。
二、資本主義系統性危機的特點
波及的范圍廣。次貸危機爆發後,美國為了自己先「上岸」,長期採取「量化寬松」政策等各種轉嫁危機的做法。這不僅不能消除危機,反而讓危機進一步擴散開來,威脅到世界各個經濟體。
三、資本主義系統性危機爆發的根源
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密切相關。壟斷資本的逐利本性一旦得不到遏制,必然導致經濟生活出現嚴重的供需失衡,進而導致經濟鏈條斷裂。
美國華爾街的金融大亨為了維持自己的高收益,不僅任由經濟泡沫泛起,更將劣質資產包裝成新的金融產品再賺一把,導致泡沫越吹越大、危機越來越深。實際上,危機的根源不是生產力過剩,而是供需結構不匹配。
參考資料:人民網-人民觀察:資本主義制度劣質化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