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駭河治理
Ⅰ 徒駭河的徒駭河文化
有人說現濱州境內的徒駭河是4000多年前的禹疏之河,其實非然。成書於春秋時期(一說戰國)的《禹貢》記載說,禹「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於華陰,東至於砥柱,又東至於孟津。北過洚水,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也就是說:大禹自積石山導河,曲折到山西,陝西的龍門,南到華山的北面,再向東到了三門峽砥柱山、孟津及洛水入河處,然後經河南省浚縣東,東北匯合降水(今漳河),向北流入河北省的古大陸澤(今寧晉、大陸二泊),就此開始分為九河。
因河口段受到海潮頂托倒灌,使河海不分,共同歸入渤海。這就是史稱的「禹河故道《爾雅》記九河的名稱為徒駭、太史、馬頰、胡蘇、簡、鉤盤、鬲津等。徒駭之名的由來是,禹治此河,用工極眾,沿河工難,眾徒驚駭,故名徒駭。西漢人認為此前九河已湮,不可考。東漢河堤都尉許商認為徒駭、胡蘇、鬲津在成平、東光、鬲縣境內,即今德州、滄州之間的二百里內。可見,今濱州之徒駭位於禹疏九河之南,並非禹疏之河。
還有人認為是漯水演變而成,其實這是訛傳。據史書記載,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黃河第一次大徙,別禹時故道,經濮陽西、大名東、平原南、德州東,至滄州折轉向東,在黃驊西南入海。漢代中期,黃河的這條流路旁側,有兩大支流,一為濟水,一為漯水。
據《水經注》記載,濟水源出河南省濟源縣之黃河,東經定陶南、濟陽南,又東入海;漯水自南向北出黃河,經聊城西、禹城南、濟陽北、高青北、濱州南,到廣饒北入海。當時,濟水在南,黃河在北,漯水居中。
漯水作為黃河下游的一條支流,在黃河多次決口改道影響下逐步走向湮沒。漢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黃河決東郡(治所在河南濮陽),泛濫兗(今山東西南部、河南東部)、豫(今豫東、皖北),入平原(今德州東部、濱州西部)、千乘(今濱州南部)、濟南(今濟南到鄒平);漢鴻嘉四年(公元前17年),渤海(治所在今河北滄縣東南)、清河(治所在今清河東南)、信都(今河北省南部、德州北部)三郡河溢。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黃河又決魏郡(治所在今河北臨漳西南),「泛清河以東數郡」。
黃河這3次決口逐漸造成主流南移,侵佔了漯水流路,由平原、濟南、千乘,又東入海。此流路位於泰沂山北麓,地勢低窪,距海較近,泄水浚利,特別是經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王景治理後,黃河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時期,於是,漯水全線湮沒,不復存在。
Ⅱ 古代徒駭河有商船走過嗎
徒駭河古名漯(tà)川(亦名「漯水」、「漯河(tàhé)」),為禹疏九河之一,元代以後稱徒駭河。
徒駭河由來已久,歷經滄桑,是由古代相繼形成的商河、土河(徒河)等河流疏通合並而成。一說,當時因大禹治理此河時用工極多,又因當時兩岸森林密布,野豬出沒,時有民夫被傷,眾徒一駭重勞,又駭野豬,故名為徒駭。
數千年來,故河早湮,形跡難覓。如今的徒駭河並非禹疏之河,而是金元時期開挖並以「徒駭」而冠名的一條防洪排澇河道。
徒駭河源自濮陽的清豐縣瓦屋頭鎮,向東北流經山東的莘縣、陽谷、東昌府區、茌平、高唐、禹城、齊河、臨邑、濟陽、商河、惠民、濱城、沾化、無棣14個縣區,河道全長436.35公里,堤防全長747公里;流域總面積13902平方公里,其中山東省13296平方公里,河南省602平方公里,河北省4平方公里。
徒駭河濱州段由惠民縣鄭家村西南入境,南臨黃河,北依德惠新河,向東北流經惠民、濱城境域,又向北橫穿沾化境內,至無棣東風港北與秦口河匯流,經套爾河至暴風站入渤海。徒駭河濱州段長150.1公里,堤防長243.8公里,流域面積4677.6平方公里。
幹流自聊城地區莘縣文明寨起,流經聊城、德州、濱州3個地區13個縣(市),在濱州市沾化縣與秦口河匯流後,經東風港於暴風站入海。
聊城地區境內流域面積5189.1平方公里,幹流長度169.26公里。境內徒駭河支流有37條,其中新金線河、趙王河、小運河、西新河、四新河、七里河、管氏河、趙牛河等8條較大,流域面積都在300平方公里以上。
齊河縣境內,上游經禹城縣在大黃鄉二郎廟入境,於宣章屯鄉小張村東流入濟陽縣。境內左岸長6.5公里,右岸長16.5公里。有趙牛新河、老趙牛河、戚官屯干溝、六六河、齊濟河、大寺河等6條支流匯人,流域面積1512.55平方公里。
河道現狀:堤距210~260米,河槽上口寬129米,底寬99~144米,平均深7米,防洪水位20.16米,流量955立米/秒。除澇水位18.7米,流量625立米/秒。
Ⅲ 徒駭河的現代治理
由於徒駭河流經山東、河南、河北三省,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因沿岸地區人口不斷增長和工礦企業的快速發展,河流受污時常發生,受害最嚴重的是下游幾個縣區。僅2000年以來,徒駭河嚴重受污4次,濱州150公里的河段泛著大量白沫,氣味熏人,河中魚類全部死亡漂浮在河面,河水不能用於灌溉,沿岸地下水不能飲用,沿途群眾叫苦不迭。受害地區組成調查組,多次追查污染源,由於條塊分割及地方保護作怪,使河流受污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
隨著構建和諧社會步伐的加快和各級治理水污染力度的加大,沿途各地對置若罔聞、我行我素的排污企業或關停、或重罰,毫不手軟,逐步實現了污水達標排放,徒駭河水質日趨好轉,沿途生態環境逐漸得到改善。
1990年,濱州市遭受了歷史上罕見的暴雨洪水襲擊,暴雨過後,徒駭河洪水暴漲,濱城河段二十里堡閘最大洪峰流量達740立方米每秒,流域內村莊被淹,損失慘重。
1991年,沿岸各級政府對徒駭河進行了大規模的疏浚、裁彎和堤防加固治理,徒駭河濱州段治理河道47.16公里,加固堤防21.6公里。
1993年,山東省把徒駭河治理列為重點水利工程項目,治理了沾化縣壩上閘以下海口段31.3公里,解決了徒駭河對其支流排水頂托問題。
1997年春再次治理,疏浚下遊河道15.86公里,完成清淤土方380萬立方米、各類建築物68座。後又經多次清淤疏浚,徒駭河終於恢復了灌溉、排澇功能。
Ⅳ 莘縣描寫徒駭河花的作文
徒駭河古名漯(tà)川(亦名「漯水」、「漯河(tàhé)」),為禹疏九河之一,元代回以後稱徒駭河。答
徒駭河由來已久,歷經滄桑,是由古代相繼形成的商河、土河(徒河)等河流疏通合並而成。一說,當時因大禹治理此河時用工極多,又因當時兩岸森林密布,野豬出沒,時有民夫被傷,眾徒一駭重勞,又駭野豬,故名為徒駭。
數千年來,故河早湮,形跡難覓。如今的徒駭河並非禹疏之河,而是金元時期開挖並以「徒駭」而冠名的一條防洪排澇河道。
徒駭河源自濮陽的清豐縣瓦屋頭鎮,向東北流經山東的莘縣、陽谷、東昌府區、茌平、高唐、禹城、齊河、臨邑、濟陽、商河、惠民、濱城、沾化、無棣14個縣區,河道全長436.35公里,堤防全長747公里;流域總面積13902平方公里,其中山東省13296平方公里,河南省602平方公里,河北省4平方公里。
Ⅳ 徒駭河的考證
那麼,究竟是何時何流演變成了徒駭河呢?據考證,是漢代開挖的商河和以後出現的土河演變成了今徒駭河。據史書記載,漢鴻嘉四年(公元前17年)黃河決口後,「灌縣邑二十一,敗官亭民舍四萬所」(《漢書·溝洫志》),為宣洩黃河洪水,河堤都尉許商於當年開挖了一條商河,自今高唐起,經禹城、臨邑、商河、惠民、濱城,至沾化分為二支入海。此後,在黃河與商河之間又出現了一條土河。由於商河和土河防洪排澇作用巨大,一直延續到明代。明代中葉,商河在惠民南與土河合流,從而形成了現代的徒駭河。徒駭河形成之初,名稱比較混亂,明嘉靖《武定州志》說:「州城南五十里,今稱土河,舊志遂謂即徒駭河故道」,「惠民溝南望徒駭河」。直到清代,有的地方誌仍稱徒駭河為「土傷(商)河」。
清代,徒駭河至沾化花家村向東折轉,經孔家、下河、老鴰嘴入海,該段又名洚河。當時,徒駭河上泄洪水,下受潮汐沖刷,暢通無阻,江南和東北及朝鮮的貨運船隻可一帆而達今三河湖,有的還沿土馬沙河直抵惠民。後經光緒年間和民國時期的黃河三次決口,將洚河淤為平地,逼迫徒駭河自沾化富國西向北入套兒河注海至今。據統計,徒駭河自形成至建國,曾決口漫溢21次,先後治理了23次。隨著水利改革的不斷深化,歷史賦予了徒駭河新的使命,一處集度假休閑、旅遊於一體的景區在徒駭河上初具規模,其因位於徒駭河、土馬沙河和付家河交匯處。遂命名為三河湖,該湖處河寬263米,景區(劉珍橋至石家村)內水域面積2500餘畝,您若到煙波浩渺的三河湖盪舟戲水,觀賞那巍峨的大閘和兩岸的綠樹長廊,說是人間,又似仙境,那幽深、恬靜之情,使人心曠神怡。
Ⅵ 徒駭河的發源地是哪裡
徒駭河發源於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瓦屋頭鎮,由西南向東北流經山東的莘縣、南內樂(河南省)、陽谷、聊城容、茌平、高唐、禹城、齊河、臨邑、濟陽、商河、惠民、濱縣和沾化等14個縣市,於沾化區套兒河口注入渤海。
(6)徒駭河治理擴展閱讀:
徒駭河是宋代漯川堙沒後逐漸演變而形成。隨著黃河的南徙,為適應地表徑流排泄的需要,在古漯川流域發育了一些新的河流,明代以前一般都稱土河,即為徒駭河的前身。
徒駭河由來已久,歷經滄桑,是由古代相繼形成的商河、土河(徒河)等河流疏通合並而成。一說,當時因大禹治理此河時用工極多,又因當時兩岸森林密布,野豬出沒,時有民夫被傷,眾徒一駭重勞,又駭野豬,故名為徒駭。
Ⅶ 歷史題之大禹治水——大禹採取了什麼方法治理水患治水的「水」是指哪條河談談大禹治水給你的啟示。
1)大禹採取了什麼方法治理水患?
大禹採取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版了
(2)大禹治水權的「水」是指哪條河?
黃河
(3)談談大禹治水給你的啟示。
①解決問題,處理矛盾要靈活地變換思維角度,不能抱著老一套的做法死死不變。②當今時代是一個創新的時代,這樣的時代時代呼喚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平時學習要注重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訓練。③做任何事都應有一種堅持不懈、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只要確定了目標,不管遇到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應一往無前。只有這樣才能取得事業的成功。④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不去保護,最終是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的。人類與環境應和諧地相處,做到可持續發展。那麼,作為每一位炎黃子孫,應樹立環保意識,盡自己的一份力,去保護大自然,讓大自然為人類造福。(答出一層意思即可)
望採納!歡迎追問!
Ⅷ 黃河,黃河綜合治理出謀劃策!
黃河多綜合治理也是對渤海的深度保護,看下面分析:
一、黃河嚴重威脅著渤海的壽命,渤海將在未來200年後消失
渤海的平均深度在20世紀70年代為20米,但到了90年代已變為18米(據大港油田),最深處也不過70米。渤海變淺當然是由於從北、西、南三面注入渤海的十幾條大小河流所攜帶的泥沙淤積所致,其中最主要的是從西南方向注入渤海的黃河。這從渤海海底地勢總體上西南部淺、東北部深(註:最深處在旅順老鐵山以西的海域)即可看出。
有資料顯示,在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現象的20世紀90年代以前,黃河口每年都向渤海內部推進。從1975年5月21日的衛星圖像所顯示的黃河口位置與1958年出版的相同比例尺地形圖(注釋:所表現的實際地形按前推一年,即1957年計)相比較,18年間前進了26公里(據李建華等,1989),平均每年向渤海推進14公里。最令人驚訝的是,用1976年8月31日的衛星圖像再與上述1975年的圖像相比較,在15個月的時間里黃河口竟向渤海內推進了9公里(所據文獻資料同上),推進速度一年為7.2公里!因此,將黃河口向渤海內的挺進速度按每年1公里去估計決不過分。從現在的黃河口到旅順老鐵山直線距離僅為200公里,作者(1998,2000)曾由此推斷:如果不改變黃河注入渤海的現狀,渤海將會在200年後消失。
這種判斷決不是聳人聽聞,因為從渤海變淺的速度也可以做出同樣的結論:渤海平均水深在20世紀70年代的20年間,從20米變成了18米,即變淺了2米,平均每10年變淺1米。按照這樣的變淺速度,對於水深不到20米的這個超淺海而言,200年後當然也就非消失不可了。這些計算方法還都屬於「單利演算法」,即不考慮前一年黃河泥沙對渤海的累計貢獻。如果按「復利演算法」,肯定要小於200年,因為隨著渤海的日益變小,黃河口向渤海推進的速度必然越來越快;隨著渤海面積的日益縮小,渤海變淺的速度也必然越來越快。所以,對渤海會消失的憂患意識絕非杞人憂天,而是確確實實從現在起就需要將「保衛渤海、防止渤海消亡」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來考慮。
二、拯救渤海應為治黃方略之首
為什麼要拯救渤海?渤海的存在對我們有什麼好處?作者在《陸內水體淺識》(1998)中曾對陸內水體(現今環境學界稱為「陸上濕地」),在生態環境方面的貢獻以及對中國的重要意義有過一些論述,現單就渤海問題再做如下扼要論述:
(1)渤海是深入到我國大陸內部的一個大海灣,是寶貴的陸內水體(也可以認為是我國最大的陸上濕地)。它對調節華北氣候、改善生態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今生態學界把陸上濕地叫做「地球的肺」,那麼,渤海灣就是華北的肺,尤其是京、津、唐的肺。
(2)渤海有著豐富的海生動、植物資源,且因其風浪小、近海底淺而平坦,對沿渤海的近岸養殖業非常有利。環渤海的養殖業是當地人民賴以發家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產業。
(3)渤海將我國六大區的東北、華北、華東三者連接起來,海上交通便宜而便捷。甚至連地處華南的兩廣、地處華中的兩湖、地處西南的四川也都可以通過水運同華北溝通。
(4)環渤海至少有4~5個大中型海港,新近國家又投巨資興建了黃驊港。它們在國防、外貿、內貿、交通以及環渤海經濟帶的發展等方面的意義已是眾所周知,僅其所帶來的高額利潤就以小時乃至分秒計。無需等到渤海消失,只要其水深變淺一倍,即小於10米時,這些港口大多數就將關閉。
(5)環渤海眾多的風景名勝已成為旅遊熱點,不少地方因其宜人的氣候和碧波白沙而建設為避暑勝地和度假休閑之處所,還有一些別具特色的沿岸正在開發中。它們都同渤海的存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是榮辱與共的關系。
(6)渤海是一個半封閉型海灣,在其東部不大的出口(渤海海峽)處,又幾乎被長島列島所封殺,因而風浪較小,風暴潮災害也較少。因此。渤海本身就是一個絕佳的避風港灣。
(7)黃海、東海、南海均出現過領海爭議(只是由於我國睦鄰友好外交政策而暫時擱置爭議),與其相反,我國對渤海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渤海是我國神聖的藍色國土,一直為世界各國所公認。
既然渤海對中國如此重要,難道我們還能見死不救,靜觀它的日益萎縮、漸趨消亡嗎?
近年來,中央接連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山川秀美工程和西部大開發的宏偉藍圖。其中的江河源生態治理規劃、黃土高原生態恢復計劃都為治理黃河提供了最基本的背景條件。在黃土高原的斜坡地上退耕還林還草,無疑是減少黃河泥沙最切實有效的辦法。然而,即便到了山川秀美工程勝利完成之日、退耕還林還草任務全面完成之時,黃河泥沙也只能相對減少、黃河水相對變清,而黃河攜帶入海的泥沙量仍將穩居百川之首。黃河泥沙含量之大,一向聞名於世,曾有人作過統計,黃河攜帶入海的泥沙量在正常年份佔全國注入四大海域的全部河流的泥沙總量的近2/3(據鹿守本,1999)。因此,我們對於黃河泥沙量的減少不能有過高的奢望。泥沙量的減少只能延長渤海的壽命,而不能永保無虞。最根本、最徹底的辦法只能是將黃河引到黃海去。
因此,不考慮渤海的壽命而治黃,只能是一種短視行為,拯救渤海應放在治黃工作的首位,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考慮。
三、黃河自古就有兩處歸宿
水流千年歸大海,黃河自古就有兩處歸宿:一為在下游取北東流向入渤海;另一為南東流向入黃海。黃海之所以叫黃海,蓋因黃河攜帶大量泥沙入其中從而使黃海濱海帶之海面泛黃色而得名。據史料記載,黃河泛濫曾北至永定河流域,亦曾南至長江口。由此可見,中國最大的平原——黃淮海平原便是由黃河泥沙淤積而成的泛濫平原。
三、四千年來,黃河的大改道就有5~6次,小的改道與決口不計其數(有資料反映達1500餘次)。而黃河下游無論取道北東方向入渤海、還是取道南東方向入黃海,都是順應了構造地貌特徵。地質構造學的研究表明,中國地殼處於一個由一系列北東和北西方向的構造交織而成的斜方構造網中。在整個黃淮海大平原上,這類北東向和北西向的構造痕跡比比皆是。
現在的黃河下游呈北東流向的河段是在清嘉慶年間以後才基本固定下來的。但每當泛濫,則多從鄭州以下決口,且往往向南東方向流入黃海。這樣就遺留下來許多黃河故道的痕跡,其中以清朝和民國時期的黃河故道保留較為清晰,近百年來,出版的各種中國地圖對晚近時期的黃河故道(或稱「廢黃河」)都有標注。黃河故道現今一般表現為連續的或斷續的低窪地帶、沙荒地、鹽鹼地、池塘、蘆葦和沼澤地。這些地方大多給人民帶來貧窮,而且還會給人一種不祥的徵兆:看到它們、甚至一想到它們,馬上就會聯想到黃河決口、黃水肆虐和背井離鄉、家破人亡的苦難景象。正因為如此,百多年來在黃河故道附近很少有新興城市,甚至連比較顯赫的集市也不很多(注釋:徐州城則因其丘陵地勢及位居四省通衢而成為例外);也可能由於同一原因,有關領導和治黃專家絕少想「把黃河往故道上引」的問題。以下筆者再就「引黃(河)入黃(海)」的優越性與可行性加以論述。
四、「引黃(河)入黃(海)」好處多
綜觀一百年來的各種治黃方略,幾乎全是在加高河堤、加固堤防、大水沖沙和「平行改道」等方面下工夫。這些都很正確,但只屬於治黃當中的戰術問題。殊不知,如不解決好治黃的戰略問題(將這條巨龍從渤海引走),上述做法只能使本來已經淺得可憐的渤海加速消亡。作者提出的「引黃(河)入黃(海)」治黃方略,就是治黃的戰略問題。「引黃(河)入黃(海)」的最大優點,在於可遏止渤海的快速萎縮,保渤海千年無虞。保住了渤海,上述關於渤海存在的重要意義都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這是最大的好處,也是「引黃入黃」的主旨,毋庸贅述。下面分析一下實施這一戰略所帶來的其他好處,以及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如何趨利弊害的問題。
(1)蘇北大部分地區地勢低窪,自連雲港市的雲台山之間一直到長江口皆為沙岸。自從黃河改道北行,蘇北海岸泥沙供應量大為減少,在海浪的侵蝕作用下,海岸不斷後退,陸地面積有日漸減少之勢,一遇風暴潮侵襲更是釀成災害。將黃河改道至蘇北入海,即可從根本上改變以上不利之狀況。
(2)黃河所攜帶的泥沙在扭轉了海岸後退之後,更可逐步將海岸線向黃海內部推進,擴大我國的陸地面積。在這里,陸地領土的擴大並不會導致領海面積的縮小,因為按照國際慣例、國際法以及近20~30年來世界各國關於海洋管理許可權的有關協議,沿海國傢具有12海里的領海權(即距海岸線12海里以內的海域為該國的領海,領海又稱藍色國土)和200海里的管轄權。
(3)隨著我國陸地面積向黃海內部的擴展和領海邊界向公海的逐步推移,原本處於公海的海底礦產資源也就陸續變為我國的資源了。
(4)黃河泥沙在下遊河床的沉澱,可以逐步改變豫東、皖北和蘇北的低窪地勢,提高這些地方抵禦災害的能力。
(說明:我國的水利專家們,在多年來的治黃方案大討論中,早就有一種傾向性意見,這種意見不失為好的治黃戰術,即每過60多年,抑或100年左右,即一旦下游黃河河床成為地上懸河,便對黃河進行平行改道。平行改道的一般辦法是,將黃河北堤作為南堤,在其北挖掘一條新河道,用挖掘新河道的泥土在其北另築一道新堤作為新河道的北堤;於是新黃河就成了低於岸外平原的正常河流了。「引黃入黃」工程完成若干年後,一旦下游出現地上懸河。便可採取專家們原來設想的上述平行改道方案。經幾個輪回之後,蘇皖北部便可一改現今低窪平坦的單一地貌形態,而成為高低起伏、由多種地貌形態構成的、具有相當抵禦旱澇災害能力的地區。此外,在黃土高原「山川秀美工程」完成之後,黃河泥沙會得到較有效的控制,黃河下游平行改道的周期也將會隨之延長到200~300年。)
(5)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黃河上游的頻繁斷流,渤海西南岸已出現海侵現象,「引黃入黃」之後,這種現象還會有所發展,就像現在蘇北沿海發生的情況那樣。在蘇北是壞事,但到了冀魯交界未必還是壞事,因為我們用了一些濱海鹽鹼地和爛泥塘換來了等量的藍色國土,增加了華北的肺活量。
(6)「引黃入黃」之後,現今黃河下游地帶之用水問題,可以通過黃河水的「清濁分流」來解決,何謂「清濁分流」?就是從小浪底將河水一分為二:清水入山東,渾水入江蘇。其具體做法是:將封閉的引水管道鋪設在現今的黃河下遊河床上,從小浪底引清水入管道,按適當距離設置支管道,可以解決兩側城市和農村的部分用水問題。在乾涸了的「地上懸河」的河床上鋪設引水管道有如下好處:①防止了水分的蒸發;②防止了水分的下滲和側滲;③防止「懸河」兩側土地的鹽鹼化;④由於「懸河」底高於兩側地面,用水可以自流,節約了能源;⑤可以基本做到定量供水,只讓極少量的清水注入渤海(甚至無剩餘);⑥管道所佔的寬度不到原河寬的1/20,所余大量的土地仍可統一規劃使用。渾水入江蘇的好處如前述,不多贅述。
總之,只要按照科學的方法去實施「引黃入黃」的治黃方略,便可實現「熊掌與魚可以兼得」。
必須提起注意的是,在引走了黃河之後,環渤海仍有遼河、灤河、大凌河、馬頰河、徒駭河、小清河、彌河、濰河、膠萊河等主要河流注入渤海。其中以海河、遼河、灤河較大,它們攜帶的泥沙仍會對渤海有一定的影響。海河是河北平原上眾多河流的匯聚,泥多而沙少,泥質因其顆粒細小而易於擴散,對渤海逐漸變淺有一定的威脅;灤河從燕山東段花崗岩地流出,河水較清澈、沙多而泥少,且多為粗到中沙,如不加緊治理,渤海北部海灣仍將緩慢向南淤積而萎縮。因此,對於它們的治理應對症下葯。
Ⅸ 徒駭河的幹流概況
徒駭河發源於莘縣古雲鄉文明寨村東,由西南向東北流經莘縣、南樂(河南省)、陽谷、聊城、茌平、高唐、禹城、齊河、臨邑、濟陽、商河、惠民、濱縣和沾化等14個縣市,於沾化縣套兒河口注入渤海。河長436公里,流域面積13902平方公里,其中河南省流域面積602平方公里,河北省4平方公里,山東省1329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為0.11/1000。由於流域內地勢向東北傾斜,支流多由右岸注入。
徒駭河是宋代漯川堙沒後逐漸演變而形成。隨著黃河的南徙,為適應地表徑流排泄的需要,在古漯川流域發育了一些新的河流,明代以前一般都稱土河,即為徒駭河的前身。這些河流逐漸貫通演變,明代便更名為徒駭河。1591年(明萬曆十九年)所修的《臨邑縣志》載,「徒駭河由齊河縣經下口至城東南二十五里,俗名土河」。這是把當時土河冠以《禹貢》「九河」之一的徒駭河的最早記載。「九河」之一的徒駭河,據《漢書》記載,流經西漢成平(今河北省泊頭境內)縣境,與現代徒駭河了不相涉。
徒駭河在明、清兩代為運河所橫斷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出版的《山東水利專刊》載,運河以西徒駭河稱金線河,運河以東仍稱徒駭河。清末運河漕運停止後,運河河道逐年淤高,運河以西坡水排泄受阻,內澇頻繁。民國期間,組織民眾治理疏浚,把徒駭河大規模治理成為現在的徒駭河。
徒駭河在聊城四河頭以上為上游段,河長90.5公里,河流由源地東北流,在左岸相繼納入來自河南省境的8條排水溝,這些溝是鹼場溝、山柳溝、劉海溝、安堂溝、土塔河、董固溝、理直溝和永順溝。又東北流,在陽谷縣李秉東村西北,新金線河由右岸注入。新金線河發源於莘縣櫻桃園,河長55.4公里,流域面積518平方公里。至聊城四河頭,趙王河南來注入。趙王河源於陽谷縣趙升白村,河長51.0公里,流域面積693平方公里。該河段河槽較深,河道較窄,莘縣楊寨以下兩岸始有堤防,直至入海口。聊城四河頭至沾化壩上村為中游段,河長307公里。東北流至禹城縣南營村南,新趙牛河南來由右岸注入。新趙牛河源於東阿縣黃河崖村西窪,東北流經茌平、齊河,於禹城縣南營閘上入徒駭河。河長84.4公里,流域面積1203平方公里。到濱縣二十里堡南,沙河西來由左岸注入。沙河源於商河縣商東河,經惠民、濱縣,河長65.5公里,流域面積837平方公里。該河段經歷代多次疏浚治理,河道較為順直。壩上村以下為下游段或尾閭段,河長38.5公里,河槽寬淺。1904年前,徒駭河尾閭段由壩上村東行入洚河,再折向東北經老鴰嘴入海。1904年農歷六月,黃河在利津北岸薄庄決口改道,穿徒駭河由老鴰嘴入海,洚河逐漸堙沒,徒駭河轉經壩上村北行,又西北經套兒河入海。徒駭河徑流主要來自降水補給,1970年後引黃河水復灌以來,有部分引黃尾水補給。據1956~1979年同步系列統計,山東境內徒駭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605.9毫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為62.3毫米,摺合年徑流量為8.28億立方米。徑流的年際變化甚大,根據濱縣堡集閘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10250平方公里)實測資料,最大年徑流量出現在1961年,為25.5億立方米,最小在1958年,為0.339億立方米,最大和最小的比值達75.2。徑流的年內分配集中在夏季, 徒駭河。發源於山東莘縣西南隅同智營,幹流經南樂的閻村、大清、畢屯以下入山東境。濮陽市境幹流長約15公里,流域面積為707平方公里,有17條支溝匯入此河。1969年按1964年雨型標准治理,排澇流量為138立方米/秒,按1961年雨型標准,防洪流量為238立方米/秒。
Ⅹ 徒駭河的源頭
徒駭河的源頭是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瓦屋頭鎮同智營。瓦屋頭鎮位於清豐縣東南部,處於河南省東北部兩省三縣(河南省清豐縣、濮陽縣,山東莘縣)交界處。
徒駭河屬於海河流域,位於黃河下游北岸,流經河南、河北、山東三省從西南向北呈窄長帶狀。幹流自聊城地區莘縣文明寨起,流經聊城、德州、濱州3個地區13個縣(市),在濱州市沾化縣與秦口河匯流後,竟東風港於暴風站入海。
(10)徒駭河治理擴展閱讀:
徒駭河幹流情況
徒駭河,發源於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瓦屋頭鎮同智營,幹流經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的閻村、大清以下入山東境。河南省濮陽市境幹流長約15公里,流域面積為707平方公里,有17條支溝匯入此河。1969年按1964年雨型標准治理,排澇流量為138立方米/秒,按1961年雨型標准,防洪流量為238立方米/秒。
河道特徵
徒駭河由西南向東北流入山東省境,經山東的莘縣、南樂(河南省)、陽谷、聊城、茌平、高唐、禹城、齊河、臨邑、濟陽、商河、惠民、濱縣和沾化等14個縣市,於沾化區套兒河口注入渤海。河長436公里,流域面積13902平方公里,其中河南省流域面積602平方公里,河北省4平方公里,山東省1329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為0.11/1000。由於流域內地勢向東北傾斜,支流多由右岸注入。
徒駭河在聊城四河頭以上為上游段,河長90.5公里,河流由源地東北流,在左岸相繼納入來自河南省境的8條排水溝,這些溝是鹼場溝、山柳溝、安堂溝、土塔河、董固溝、理直溝和永順溝。又東北流,在陽谷縣李秉東村西北,新金線河由右岸注入。
聊城四河頭至沾化壩上村為中游段,河長307公里。東北流至禹城縣南營村南,新趙牛河南來由右岸注入。該河段經歷代多次疏浚治理,河道較為順直。
壩上村以下為下游段或尾閭段,河長38.5公里,河槽寬淺。1904年前,徒駭河尾閭段由壩上村東行入洚河,再折向東北經老鴰嘴入海。1904年農歷六月,黃河在利津北岸薄庄決口改道,穿徒駭河由老鴰嘴入海,洚河逐漸堙沒,徒駭河轉經壩上村北行,又西北經套兒河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