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治理與大學管理
❶ 什麼是大學區 管理 制度
所謂大學區管理制度,是要求各縣市區在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結合區域回教育發展水平和實答際情況,確定優質學校資格。以區域內的優質學校為學區長學校,由所在區域的1-2個學校組建大學區管理共同體,也可由縣市區根據學校區域分布情況,在區域內確定幾個大學區。
這樣可以通過區域內學校聯合捆綁發展,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建立大學區科教研協作體,提升專業型校長和骨幹教師群體的研究水平,提升學校辦學理念,實現共贏發展。
❷ 結合本次課的學習內容,你認為在大學課堂和寢室管理中,應該如何加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建設
結合本次學習內容,我覺得大學課堂和宿舍管理中,應該把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放首要,把實踐排在第一位,真的是這樣,沒有人可以選擇,但是要學著成長,治理最重要的就是又一個很好的計劃,又一個果斷的決策者。
❸ 大學治理體系是什麼
從起源來看,我國大學治理體系初步形成於建國後的高校院系調整時期,並在此後的計劃經濟時期得以鞏固和發展。結合當時的歷史境遇來看,我國大學治理治理體系從本質上具有計劃經濟時代的諸多特點,比如計劃管理,行政權力主導,管理過程缺乏靈活性和參與性等特徵。大學治理體系決定著大學治理的制度與結構,大學治理能力則反映著大學治理體系所具有的功能。
❹ 怎樣理解大學治理體系
從起源來看,我抄國大學治理體系初步形成於建國後的高校院系調整時期,並在此後的計劃經濟時期得以鞏固和發展。結合當時的歷史境遇來看,我國大學治理治理體系從本質上具有計劃經濟時代的諸多特點,比如計劃管理,行政權力主導,管理過程缺乏靈活性和參與性等特徵。大學治理體系決定著大學治理的制度與結構,大學治理能力則反映著大學治理體系所具有的功能。
❺ 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看中國大學治理結構的路徑依賴與創新選擇
如何構建現代大學創新文化
自1912年經濟學家熊比特提出了現代意義上的「創新」概念以來,這一概念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重視。2004年美國國家競爭力委員會提出,創新是把感悟和技術轉化為能夠創造新的市值、驅動經濟增長和提高生活標準的新的產品、新的過程與方法和新的服務。創新文化泛指一切創新活動及其活動方式和活動氛圍的綜合,是一種激發創新意識、崇尚創新精神、鼓勵創新活動、促進創新發展的文化生態。創新文化是主體的文化素質與客體環境的綜合。創新主體文化素質指創新的理念、動力、價值取向、思維習慣、心理特徵與行為方式等;客體環境主要指適於創新的制度和物質環境。
校園環境從文化層面的角度看,其建設不在於甚至不能一味地「破舊立新」。陝西師大的圖書館樓建於五十年前,本身就是學校發展的歷史見證。輔以花木、假山等景觀,誰能說這不是一種校園文化的風格呢?高海濤攝
創新文化是大學文化的精髓
大學是實施高等教育的社會組織,她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體現著組織文化的各個緯度。組織文化是指一個組織在長期的生存與發展中形成的某種有特色的文化積淀,包括該組織的獨特的價值理念、傳統習慣、群體意識和行為規范等。大學文化的組成和組織文化一樣包含精神層次(內隱層),這是指組織所奉行的生存哲學、目標追求、價值觀念、基本信念和處事原則等。制度層次(中間層),這是組織的規章制度,是組織成員所遵循的行為規范,它約束著組織成員的行為,維持著組織的正常運轉,調節著組織內外的人際關系。物質層次(外顯層),這一層次反映了與組織相關的物質基礎。大學文化的精神層次決定著大學文化制度和物質層次。大學的規章制度是大學文化的載體。大學文化的物質層面是大學文化的內涵與特色的外在表達。
從高等教育的歷史看,大學一旦產生,就與當時及後來社會的發展相互聯系。大學的變革、創新與社會的變革創新緊密互動。一方面,創新是高等教育的一個本質特點,另一方面,大學對學術自治的追求也決定了在大學的組織多樣性和學術自主權受到管制的條件下,研究人員、教師和學者將無法根據自己的專業興趣從事相應的科學探索活動,對工作產生抵觸情緒,最終失去創新的興趣和動力。因此,現代大學要持久、有效地進行創新活動必須依靠大學文化。創新文化作為大學文化的精髓,賦予了大學持久的生命力和創新的原動力。大學的創新文化應該具有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學術自治的管理制度和以及強有力的物質支持。
構建大學創新文化的制約因素何在
中國的傳統文化並不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但是中國的現代大學在構建創新文化的進程中卻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制約因素。
首先,就精神層面來說,中國的大學應加強大學精神的建設,突破各個大學的辦學理念、辦學目標大同小異的局面。美國的著名大學在辦學上各有千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校訓強調,毫無特性的學習將一事無成。哈佛大學堅持「讓真理與你為友」,斯坦福大學提出「願學術之風勁吹」,普林斯頓大學崇尚「為國家服務,為世界服務」。
這些世界知名大學秉承獨一無二的大學精神,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特色鮮明的創新人才,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各個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反觀國內的各大高校,千校一面的辦學理念帶來了文化趨同和學科設置的模式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學人的創新能力。
其二,我國的大學在制度層面,要適當減輕行政色彩。中國近現代大學的建立一開始就是由政府推動的,學校處在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大學校長缺乏獨立治學的空間。在一些環節,大學仍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主權。在人事管理方面,激勵制度不健全,人員流動性差,很難推動有創新精神的先鋒型人才就位科研和教學的重要崗位。西方學者對組織創新的研究表明,組織越形式化出現創新的可能性就越低。
其三,我國大學與國外高水平大學相比,培養創新人才的力度不足。我國大學在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方面與國外知名大學存在較大的差距。我國高校普遍存在著重分數、輕素質,重知識灌輸、輕能力培養,守成有餘、創新不足的傾向。
單一的教學模式和評價體制使得學生創新潛能培育不足,未能形成促進個性發展的環境。我國大學培養出的拔尖創新人才數量嚴重不足。
從三個層面推進大學創新文化建設
針對我國大學的現狀對大學創新文化發展所構成的制約,我們主要從大學文化的三個層面提出構建創新文化的具體措施。
一是精神層面。大學是特別需要精神支撐的組織,創新精神即是現代大學之精神核心。我國的現代大學需要建設精神文化,要體現共性與個性、繼承與創新、形式與內容、理論與實踐、理想與現實的統一。
革新辦學理念,形成辦學特色。世界一流大學都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鮮明的辦學特色和明確的辦學理念。我國的大學要在充分發掘自身文化傳統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注重辦學理念創新,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治校理念和辦學風格。社會對大學的需求是多樣的,大學的建設也應該是多元化的。每所大學都應該根據自己的學科特色、資源優勢、地域文化背景,明確辦學目標,形成獨特的辦學理念,努力營造有個性的學術氛圍,孕育創新文化。
培養文化自覺,構建創新文化價值體系。文化自覺,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及其發展趨向。現代大學培養對文化的自覺是為了加強發展的自主能力,取得適應新環境、選擇新文化的能力。我國的大學亟需在清醒認識全球文化和自身文化的基礎上,既繼承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又充分吸收國外先進文化的有益成果。中華文化中蘊含著許多鼓勵創新的因素,如強調推陳出新、革故鼎新、自強不息等,但是也存在相對僵化保守的觀念。大學應該把西方文化的創造力吸收進來,樹立起創新為榮的價值觀,以人為本的科技觀,開放協作的競爭觀。
還有,大學的包容力決定其學術創新的天地。現代大學要正確對待科研風險,提倡理性的懷疑和批判精神,逐步形成有自主學術特色的大學創新文化價值體系。
發揚大學引領文化的功能,推動先進文化發展。大學自其誕生以來就聚集了大量科技、文化精英,大學通過知識傳播、知識創造,以及與社會的互動而對社會文化產生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大學引領創新文化發展的社會功能幾乎是與生俱來和不容推辭的。現代大學要培養自由包容的學術環境,推陳出新的學術氛圍,努力匯聚各學科領域有獨立見解的專家學者進行科學研究,孕育形成新文化的各種元素。同時大學還應該加強與國際先進文化和先進學術思想的交流,在社會創新文化的建設中起到納新、育新、推新的文化中心作用。
二是制度層面。大學創新文化的構建,不僅需要教育觀念的創新,更需要有相應的制度對其進行保障,需要落實到體制、機制和具體程序上來。
增強自主辦學意識,建立學術型管理制度。現代大學應在新形勢下樹立獨立自主辦學意識,在育人、辦學的一些關鍵環節建立更加完善的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自我約束機制。學術自由是大學追求真理的價值觀體現,有利於學術創新和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人才。我國的現代大學應該明確高校的性質、任務、地位、作用、權利、義務以及國家相應的政策、制度,依法落實高等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建立現代大學制度,使我國現代大學具有靈活應對新情況、迎接新挑戰的核心競爭力。
改革課程設置,優化教學環節。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程,中國現代大學應實行廣博教育,充分重視基礎學科、人文學科和藝術學科,培養具有廣博知識,具有融會貫通思考能力,能夠適應現代社會飛速發展步伐的新青年。同時,現代大學也要培養出一批具有深厚人文關懷、創新意識和理性精神的青年學者,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另一方面,實踐是知識創新的基礎,學生從實踐教育中獲得的不僅是知識,更有探究的方法和能力,創造的樂趣和成就感。現代大學對學生加強實踐教育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注重教師隊伍建設,實施有力的科研獎勵機制。大學依靠教師隊伍完成培育人才、創造知識、服務社會、促進社會進步的偉大使命。大學的教師隊伍賦予了大學文化真正的內涵,他們不僅受傳統大學文化的滋潤,還發展並創新了大學文化。當前,大學創新文化的構建迫切需要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學校要改革科研獎勵機制,改變目前片面追求論文數量的評價體系,以嚴謹的學術標准衡量論文質量,鼓勵知識產權的開發利用。大學要加大對團隊合作攻關的技術創新的支持,還應深入改革人事制度和管理模式,努力營造一個公平、競爭、合作的高校學術創新環境。
三是物質層面。大學創新文化的構建必須基於一個有利於創新的物質環境中進行。這個物質環境既包括推動創新的具體活動,與大學創新文化建設相適應的校園環境,也包含體現創新文化的物質基礎,比如大學可以通過邀請學術大師定期舉辦專題講座和開展學術沙龍相結合。大學應該鼓勵學生成立創業團隊或發起學術論壇等。再比如教育不僅發生在課堂,校園規劃體現了一所大學的個性和辦學理念。大學要把校園環境看成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表現,以長遠規劃的眼光來實施新的建設工程,逐步形成具有鮮明主題、獨具特色的校園環境。還比如校訓、校歌、校旗、校園雕塑等等都是體現大學文化的符號,是大學文化形式和內容的統一。在構建大學創新文化的過程中要重視對這些文化符號的建設,根據時代的發展,賦予校訓新的內涵。
❻ 在大學課堂和寢室管理中,應該如何加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建設
很簡單,把日本的學生宿舍管理體制全部搬到中國來,不是我媚日,中國在這方面確實差了人家28條街~~~
❼ 大學的管理理念和政府的治理理念是一種什麼關系
都是屬於管理學的范疇,兩者有一定的相通之處,但差別非常大,政府的治理囊括的東西要遠遠多於大學的管理理念。
❽ 如何增進教師參與大學治理 基於
一、考慮學生的感受和發展1、立足課堂,讓每一個學生都充分參與到學習中去目前,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仍是課堂.為了在課堂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充分參與到教學中來,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和創設真實數學的情境,並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和必要的幫助.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進行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聯想思維,使學生能利用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學習新知識.同時,對學生進行數學史方面的教學,「學史可以明智」.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他們今天探討的課題就是當年困擾千萬人的問題,這樣可以增進學生的求知慾,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的興趣.當同學們還完成了大數學家完成的工作,這就給他們帶來心理上的成功與成就感,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不怕困難,永攀高峰的信心.2、創新評價激勵學生全面發展二、注重教師的轉變,促進教師成長1、改進數學課堂教學,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加強聽課和評課活動,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做出定量分析,在評課時有的放矢,對症下葯,提出合理化建議,有利於促進教師教學水平、教學能力的迅速提高.教師經常性地開展業務學習、教學研究和交流活動,有計劃得組織課題研究和專題研討.教師的觀念得到更新後,才會在數學課程的實施中有積極、自覺的行動,只有教師對數學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期望在教學中有創新的設計並獲得較大的成功,學生的學習方式也不斷的變化,不斷得到完善.2、加強教學研究,促進教師間的交流互動、共同發展每位數學教師都是課堂教學的實踐者,為保證新課標的落實,課堂教學可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在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使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作為教師教學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把數學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而在實踐教學中的分合協作的教學模式,既能照顧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又有利於教師之間的優勢互補,可整體提高教學水平,也可使教師的群體智慧得到充分發揮.另外,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與參與者,使學生的智慧、能力、情感和信念相互交融,心理得到滿足,靈魂受到震撼.學生成了學習主人,學習成了需求,在合作交流和操作實踐中,使學生獲得多元的學習機會和體驗.
❾ 大學治理結構
從字面意思講,治理比管理更具體,含有統治,具體實施的意思,並且說的治理結構主要是各層次的權力、利益、執行機構必須建立健全並且各施其責。管理比較寬泛。
❿ 大學的管理理念與政府的治理理念是一種什麼關系
大學的管理理念應該順應和符合政府的治理理念,最大限度發揮大學的職能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