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漠化治理
1. 高二地理:江南丘陵紅漠化的原因和治理
江南丘陵紅漠化的原因:氣候濕潤,降水多,降水強度大地表水侵蝕強度大;江南丘陵地形崎嶇,容易發生水土流失;土層很薄,一旦流失很難恢復;長期以來當地陡坡開荒,導致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劇,表層物質流失形成紅漠化;
治理:因地制宜發展大農業,退耕還林,禁止陡坡開荒;修梯田;封山育林、營造防護林、經濟林等;發展沼氣等設法解決當地群眾的生活能源問題。
2. 東南地區紅漠化的整治措施
(1)東南抄丘陵水土流失襲,流失的物質會覆蓋丘陵下的平原,導致平原地區土壤貧瘠; (2)東南丘陵地區人口比黃土高原地區稠密,水土流失帶來的經濟損失大; (3)東南丘陵土層薄,水土流失可以形成紅漠化,很難進行治理。
3. 什麼是紅漠化
是指再我國南方紅土地區的荒漠化
放眼望去一片紅
紅色的荒山禿嶺曾經山清水秀,而今地上河現象竟在這里出現。
聳立於福建、江西兩省交界處的武夷山綿延500多公里,其南段福建省一側的長汀縣,有韓江支流汀江流過縣城。離縣城22公里的河田鎮,曾經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這里原名柳村,據清道光、咸豐年間的縣志記載,當時境內森林茂密、柳竹成陰、河深水清、舟楫暢行。然而,現在的河田展現在眼前的卻是被切割得支離破碎的光山禿嶺,一片紅色荒漠景觀。河田的植被曾經兩次遭到毀滅性破壞:1912—1916年間,由於當時封建宗派的林權糾紛,發生兩次大規模的互相搶伐林木,使蒼翠山嶺不久就演變成灌草劣地;1934年紅軍北上,國民黨軍隊進駐河田,大量砍伐林木充做軍資,使植被遭到徹底破壞。經過這兩次大的浩劫,河田鎮原有的蒼翠山嶺盪然無存,留下的只是一片紅色荒漠。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初,當地環境雖然也在不斷治理,但也仍遭繼續破壞。幾經反復,水蝕荒漠化越發嚴重。80年代中期以來,雖治理力度加大,但有限的資金只能使治理局限在一些示範區,廣大地區的荒漠化仍很嚴重。登上高處放眼望去只見一片片的山丘,光禿禿的,少得可憐的幾棵稀稀拉拉的馬尾松似乎在向人們呼籲。這里的馬尾松普遍不高,有的樹才高20多厘米,樹齡竟有16年,當地人稱這種樹為小老頭樹。地表失去植被的荒丘一遇暴雨,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沖入河道、水庫,導致河床抬高、水庫淤積,有的地方甚至河比田高。如此的景象真讓我們不敢相信:在華北地區比較常見的地上河,居然在年降水量1700毫米的地區出現。
4. 紅漠化的成因及主要分布在哪
1、由於人來多地少,過度開自發,加上土壤本身的特性,紅壤區的土壤生產力低下,水土流失嚴重,並在不少地區嚴重退化,形成「紅色荒漠化」。
2、南方山區丘陵 水土流失嚴重,危害大於黃土高原。導致石質裸露,不能恢復,形成「紅色荒漠」。
3、陡坡開墾或過度墾殖,或者毀林開荒,砍林取薪破壞地表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土地退化。
主要發生在我國江南丘陵以紅色砂岩為主地區,地表紅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禿禿的紅色石山,土地貧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稱為紅漠化。它跟石漠化有相似之處。
(4)紅漠化治理擴展閱讀
紅壤是在高溫多雨條件下發育而成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少、酸性強、土質黏重,是我國南方低產土壤之一。在我國南方低山丘陵地區,由於雨水沖蝕作用,使裸露的紅壤丘陵地區的土壤成片、成塊地流失,導致地層變薄甚至缺失而不能生長植物,稱紅色荒漠。
治理方式:
一:退耕還林、封山育林;
二:解決居民能源需求問題——推廣生活用煤,推廣節能技術:節能灶;發展小水電發展沼氣,營造速生薪炭林。
三: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立體農業。
5. 東南丘陵紅漠化成因 危害及治理
主要發生在我國江南丘陵以紅色砂岩為主地區,地表紅壤因水土流版失,露出光禿禿的紅色石山,權土地貧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稱為紅漠化。它跟石漠化有相似之處。
紅色荒漠造成原因
1.由於人多地少,過度開發,加上土壤本身的特性,紅壤區的土壤生產力低下,水土流失嚴重,並在不少地區嚴重退化,形成「紅色荒漠化」。
2.南方山區丘陵 水土流失嚴重,危害大於黃土高原。導致石質裸露,不能恢復,形成「紅色荒漠」
3.陡坡開墾或過度墾殖,或者毀林開荒,砍林取薪破壞地表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土地退化。
6. 紅漠化形成的原因
主要發生在我國江南丘陵以紅色砂岩為主地區,地表紅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回禿禿的紅色石山,土地貧答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稱為紅漠化。它跟石漠化有相似之處。 紅色荒漠造成原因 1.由於人多地少,過度開發,加上土壤本身的特性,紅壤區的土壤生產力低下,水土流失嚴重,並在不少地區嚴重退化,形成「紅色荒漠化」。 2.南方山區丘陵 水土流失嚴重,危害大於黃土高原。導致石質裸露,不能恢復,形成「紅色荒漠」 3.陡坡開墾或過度墾殖,或者毀林開荒,砍林取薪破壞地表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土地退化。
7. 治理紅漠化的措施
栽植耐寒耐酸植物。請具體咨詢山西農業大學林學院專家
8. 紅漠化是什麼(地理)
是指再我國南方紅土地區的荒漠化
放眼望去一片紅
紅色的荒山禿嶺曾經山清水秀,而今地上河現象竟在這里出現。
聳立於福建、江西兩省交界處的武夷山綿延500多公里,其南段福建省一側的長汀縣,有韓江支流汀江流過縣城。離縣城22公里的河田鎮,曾經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這里原名柳村,據清道光、咸豐年間的縣志記載,當時境內森林茂密、柳竹成陰、河深水清、舟楫暢行。然而,現在的河田展現在眼前的卻是被切割得支離破碎的光山禿嶺,一片紅色荒漠景觀。河田的植被曾經兩次遭到毀滅性破壞:1912—1916年間,由於當時封建宗派的林權糾紛,發生兩次大規模的互相搶伐林木,使蒼翠山嶺不久就演變成灌草劣地;1934年紅軍北上,國民黨軍隊進駐河田,大量砍伐林木充做軍資,使植被遭到徹底破壞。經過這兩次大的浩劫,河田鎮原有的蒼翠山嶺盪然無存,留下的只是一片紅色荒漠。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初,當地環境雖然也在不斷治理,但也仍遭繼續破壞。幾經反復,水蝕荒漠化越發嚴重。80年代中期以來,雖治理力度加大,但有限的資金只能使治理局限在一些示範區,廣大地區的荒漠化仍很嚴重。登上高處放眼望去只見一片片的山丘,光禿禿的,少得可憐的幾棵稀稀拉拉的馬尾松似乎在向人們呼籲。這里的馬尾松普遍不高,有的樹才高20多厘米,樹齡竟有16年,當地人稱這種樹為小老頭樹。地表失去植被的荒丘一遇暴雨,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沖入河道、水庫,導致河床抬高、水庫淤積,有的地方甚至河比田高。如此的景象真讓我們不敢相信:在華北地區比較常見的地上河,居然在年降水量1700毫米的地區出現。
江西瑞金葉坪:紅色荒漠逼近村莊
江西瑞金市的葉坪鄉曾經是中央蘇維埃政府所在地,有「紅都」之稱。葉坪是一個四面環山的小盆地,當年這里是四周山林覆蓋,便於隱避的好地方。然而,現在離它不遠的王屋塘、橫嶺一帶,呈現的卻是一片紫紅色頁岩組成的強烈水土流失區。根據當地人的描述,20世紀30年代,紅軍長征北上後,國民黨軍隊在這里大面積的燒山。20世紀50年代後期至80年代初的亂砍濫伐又使荒山面積不斷擴大,特別是瑞金缺煤少電,生活能源以砍山地薪柴為主,使山上的柴草越砍越少,而暴露在外的紫色頁岩岩性軟弱,極易風化。只要一遇暴雨,必然會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更為嚴重的是,瑞金縣不少鄉都分布有這種紫色頁岩,全縣1/4以上的土地有程度不等的水土流失,其中由於流水侵蝕造成的荒漠化的土地面積占水土流失面積的44.0%,全縣平均每年流失表土342萬噸。一位水土保持站的人員痛心地告訴我們,隨著大量表土流失,全縣每年喪失全氮3220噸,全磷2174噸,全鉀21萬噸,有機質71680噸,從而使農田土層瘠薄,難以持續利用。強烈的水蝕荒漠化使生態失去平衡,洪澇災害三年兩發,旱災幾乎連年不斷。流失的大量表土,又使河道、水庫淤積,從而加劇了水旱災害的發生。瑞金位於長江的二級支流貢水流域,由此我們不禁想到,正是長江的這些眾多支流由於強烈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抬高,水庫、湖、塘失去調蓄能力,從而也讓1998年夏季長江幹流的特大洪水雪上加霜。近年來,瑞金的水蝕荒漠化仍有蔓延、擴展之勢。站在葉坪村外的高崗上向遠處望去,紫紅色的禿嶺由遠而近,有些地方紅色荒漠已逼近村莊,實在叫人心急如焚。
廣東南雄大塘鎮的花樹下:又一片寸草不生的紅色荒漠
位於嶺南的廣東省南雄縣大塘鎮有一個地方叫花樹下,也許這里曾經有過繁花似錦的輝煌,才留下這么一個美麗的地名。然而,這里卻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紅色荒漠。地處珠江流域北江支流湞水上游的南雄縣,屬山地、丘陵地帶,岩性、構造復雜,水土流失嚴重。除了腳下這片紫色頁岩分布的強烈水土流失區外,一些花崗岩紅壤地區的水蝕荒漠化也很嚴重。全縣水土流失面積751.26平方公里,佔全縣土地面積的31.4%;其中中度以上的荒漠化面積有383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積的一半以上。嚴重的水土流失使流失區平均每年剝蝕土層3.61毫米。水蝕荒漠化的強烈發展使這些地區殘存的表土早就被暴雨沖刷殆盡,地面母岩裸露,寸草不生,成為名符其實的一片紅色丘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