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保庄圩整治

保庄圩整治

發布時間: 2021-02-09 00:04:17

㈠ (二)夾河綜合整治工程——生態濕地公園的建設

1.夾河濕地公園的平面布局

根據煙台市夾河開發建設規劃,結合煙台市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基於夾河濕地已有工作成果的深入研究與分析,初步選定夾河陌堂橡膠壩至入海口的河道、東珠岩村南側的沿河窪地、宮家島西側的綠島區及夾河河口為濕地工程建設區,進行濕地修復和水質凈化,構建以夾河為主幹,以夾河沿線的東珠岩濕地區、綠島濕地區和夾河河口濕地區為節點的「一廊、三區」河流濕地系統。工程建設總面積9799畝,其中,夾河河道走廊濕地系統長22.83km,佔地面積約6845畝、東珠岩濕地區佔地面積760畝、綠島濕地區佔地面積994畝、夾河河口濕地區1200畝。

濕地工程包括夾河河道走廊濕地區、東珠岩濕地區、綠島濕地區和夾河河口濕地區等四部分(圖9-4):

(1)夾河河道走廊濕地工程

採用堤岸生態修復+橡膠壩+生態滯留塘的工藝方案建設夾河河道走廊濕地。對陌堂橡膠壩(樁號22+830)至河口段的夾河河道進行改造,該段河道長22.83km,由於部分河段堤壩採用混凝土或漿砌石進行固化,阻斷河流與陸地生態系統的聯系,需要結合夾河防洪規劃和河道現狀進行生態護坡改造。利用已建的珠岩攔河閘(樁號20+580)、諸嘉橡膠壩(樁號16+800)、玉樹庄橡膠壩(樁號12+790)、大沙埠橡膠壩(樁號9+228)和宮家島橡膠壩(樁號4+070)形成多級河道滯留塘,結合護坡改造對岸邊淺水區進行土方調整和植物種植,對河槽與堤壩之間的灘地進行植物修復,進行水土保持,建設河道走廊濕地系統。本工程區佔地面積約6845畝。

(2)東珠岩濕地工程

對東珠岩村東側的夾河東岸灘地、荒地及部分農田實施退耕還濕工程。通過土方調整、局部疏浚淤積、修復濕地植被等措施,實現東珠岩濕地和夾河水系的貫通,擴大夾河濕地面積,提高夾河濕地系統的生態穩定性和河流的蓄洪補枯及涵養水源功能。該區佔地面積約760畝。

圖9-4 夾河流域生態濕地建設工程平面布置圖

(3)綠島濕地區

綠島濕地區位於夾河大橋上游,佔地面積為994畝。包括夾河西側的A區和東側的B區,A區佔地788畝,B區佔地206畝。對綠島A區局部進行水力疏浚,將零星分布的水塘打通,實現河道水系的貫通。根據水深和行洪要求配置水生植物,並對岸坡修復濕地植被,提高夾河濕地系統的生態穩定性。同時,在綠島B區與夾河之間的堤壩建設引水涵洞,實現B區與夾河幹流的貫通,對B區灘地進行植物修復和生態護坡建設。

(4)夾河河口濕地區

夾河河口濕地區位於夾河河口東側,佔地面積為1200畝。該區域主要為沼澤和濕窪地,葦草叢生,低潮時露出大片沼澤,沼澤與陸地交接地帶較寬,生長著各種鹽生與半鹽生植物,在沙壠與沙丘上尚可見不少沙生植物。對現存的濕地進行保護,並對濕地東側的煤灰場進行搬遷,進行濕地恢復。在保護好現有濕地資源的前提下,局部疏浚淤積濕地,修復濕地植被,加強保護設施建設,提高夾河河口濕地系統的生態穩定性。

2.東珠岩濕地公園生態修復措施

東珠岩濕地區位於煙台市夾河濱水開發區的上游,東南側緊鄰萊山機場,西南為東珠岩地段,工程區有兩條支流匯入夾河,分別為西側的勤河和南側的朱岩河。濕地工程規劃范圍具體如下:南側以夾河為界,東、北側均為新修的市政道路,西側與機場高速相交,規劃面積為760畝(不含夾河水面),呈三角形,東西最長為1260m,南北最寬為966m。工程區內地勢平坦,地面高程在11.2~14.90m范圍內,而珠岩攔河閘攔水水位為12.00m。

東珠岩濕地生態修復工程首先是對水域實施疏浚連通工程,將夾河水體引水濕地區,增加濕地水域面積和濕地蓄水量。其次,對水域土駁岸實施生態護坡和濕地植物栽種工程,主要為生態護坡、栽種濕地植物並兼顧景觀開發。夾河東珠岩濕地修復工程具體內容如下。

(1)水域疏浚

遵循現有夾河防洪規劃,在不擾動夾河防洪大堤的情況下,對工程區現有澇窪地、耕地進行開挖,在濕地區中心開挖滯洪庫塘,兼具滯洪、攔蓄和景觀綜合功能,滯洪庫塘佔地面積約190畝,設計底部高程為10.00m,水面高程為12.00m。在勤河和朱岩河河口處靠近濕地區一側分別建設引水涵洞,用於控制濕地區的引水和排水。設計建一貫通整片濕地外側的水道,水道寬度10.0m,水深2.0m,將引水閘門與滯洪庫塘連通,本項工程需貫通水道1500m。水系疏浚需開挖土方56.70萬m3。同時,需要對部分台田及荒地進行土方調整,以還原濕地本來面貌,在水道沿線開挖引水溝渠,水系涵蓋整個濕地區,設計塘、溪、池和濕地洲渚等景觀類型。本項工程需調整面積約220畝,開挖土石方約30.0萬m3,挖方可用於濕地圍堰、步行道和棲息島的建設。

新建涵洞垂直穿過現有堤壩,該閘單孔胸牆式涵洞,包括進口段、閘室段、洞身段和出口段等四部分。進口段順水流長度10.0m,採用八字翼牆與底板形成整體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閘室順水流向長度5.0m,閘門為潛孔式平板鋼閘門,孔口尺寸為2.0m×2.0m,閘底板頂高程10.50m;洞身段為鋼筋混凝土箱涵,橫斷面2.0m×2.0m,進口洞底高程10.50m,底坡i=0,洞身長14.0m;出口順水流長度5.0m,採用八字翼牆連接,鋼筋混凝土結構。出口消能採用漿砌石護底。

(2)植物修復工程

基於工程區內整治後的地形,根據不同水深栽植不同水生植物;同時對濕地外側的耕地實施退耕還濕工程,種植蘆竹、杞柳及耐濕林木;並對濕地區內的道路實施綠化工程,種植紫穗槐、白蠟、垂柳等植物,護坡栽植草坪,通過採取以上措施來保護東珠岩濕地區的生態環境。

1)挺水、浮葉植物。對工程區內的耕地實施退耕還濕工程,種植蘆竹、杞柳等經濟植物;在灘地及淺水處(0~1.2m),可選擇具較強凈化能力的植物:濕生植物(水蔥、水芹和千屈菜等)、挺水植物(香蒲、蘆葦、茭白);水深較深處(1.0~1.5m),選擇具有凈化能力和觀賞能力的浮葉植物(蓮、野菱、睡蓮和芡實)。通過構建、修復灘地植被,以提高濕地系統的水質凈化能力及生態穩定性。

種植面積:300畝。

2)沉水植物。在濕地系統內的深水區(滯洪庫塘內),選種常見的喜溫、且具較強凈化能力的金魚藻、苦草、黑藻、紅線草及喜涼的菹草,不同植物分片進行種植。

設計參數:覆蓋率50%。

種植面積:230畝。

3)澇窪林地改造。在東珠岩濕地區現存部分澇窪地,現被當地農民種植速生楊,經濟和景觀效益不大;且外圍農田面源污染容易進入濕地區,進而污染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的水質。基於以上現狀,在澇窪林地開展生態林業,林地樹種主要以濕生楊樹、柳樹、濕地松、池杉、水杉和落羽杉等,構建庫區灘地穩定生態系統,削減上游農田面源污染。在自然土坡種植草皮,草種選用當地常見草類。常見種類包括耐旱、耐濕灌木和草本:薔薇、結縷草麥冬、狗牙根、苜蓿等。該區域佔地面積230畝。

3.綠島濕地公園生態修復措施

綠島濕地區位於煙台市夾河濱水開發區的中下游,北側緊鄰同三高速路,西側為永福園路,東至宮家島村,南至紅旗西路、夾河自南向北穿過該濕地,其中綠島A區位於夾河西側,B區位於夾河東側。該區規劃面積為994畝(不含夾河水面),A區佔地788畝,B區佔地206畝。

目前,擬建綠島濕地區主要由台田、蘆葦地、水系和林地組成。綠島工程區土地布局如圖9-4所示。其中A區(夾河西岸)中的水面與夾河幹流只有一端相連,中間由半島狀堤壩隔開,水系流通不暢;B區(夾河東岸)主要由魚塘、水塘、灘地構成,夾河東堤將之與夾河隔開,水體得不到交換,且沿河傾倒垃圾現象屢禁不止,嚴重破壞了夾河濕地資源,惡化了夾河濕地的水情,直接減少了對洪水的調蓄的容積。原有的排澇渠、河淤積較為嚴重,形成小區域死水,不利於濕地系統的穩定性,需對其進行整治。綠島A區內水塘底部高程在0~1.5m范圍內,高地的高程在1.5~4.50m范圍內,原夾河大堤堤頂高程為8.0~8.5m;綠島B的水塘底部高程再0~1.5m范圍內。宮家島橡膠壩的攔水水位為2.50m。

綠島濕地生態修復工程首先是對水域實施疏浚連通工程,增加濕地水域面積,增加濕地蓄水量。其次,對水域土駁岸實施生態護坡和濕地植物栽種工程,主要為生態護坡、栽種濕地植物並兼顧景觀開發。綠島濕地修復工程具體內容如下:

(1)水域疏浚

1)綠島A區。遵循現有夾河防洪規劃,在不擾動夾河防洪大堤的情況下,對夾河西側的綠島A區內靠近同三高速路南側的現有澇窪地、土埂進行開挖,疏通水道,將濕地A區水塘和夾河的水系連通,設計建設一貫通整片濕地外側的水道,水道寬度12.0m,底高程0.50m,水深2.0m。本項工程需貫通水道950m,開挖土石方23000m3,挖方可用於生物島及步行道的建設。

由於圍墾圈圩等無序人類活動的干擾,部分自然濕地已被開發為台田和魚塘,現存的濕地生態系統中的水生植物也發生了嚴重退化現象。需要對部分台田及荒地進行土方調整,以還原濕地本來面貌。在水道沿線開挖引水溝渠,水系涵蓋整個濕地區,設計塘、溪、池和濕地洲渚等景觀類型。本項工程需調整面積約500畝,開挖土石方約50.0萬m3,挖方可用於濕地新建防洪大堤、步行道和棲息島的建設。

在綠島A區南側和西側新建防洪大堤,與現有夾河大堤連接。新建大堤長1338m,設計壩頂高程7.70m,寬6.0m,邊坡系數1:3。靠近濕地一側的迎水坡構建寬體斜坡護岸,堤岸坡角處採用了木樁+植物營養體束的護岸技術。

2)綠島B區。遵循現有夾河防洪規劃,在不擾動夾河防洪大堤的情況下,在夾河東堤靠近濕地B區南、北兩端分別建設引水涵洞,將綠島B區與夾河幹流貫通,實現水體交換。綠島濕地B區庫塘兼具滯洪、攔蓄和景觀綜合功能。綠島B區佔地206畝,庫塘水面佔地面積約165畝,設計底部高程為0.00m,水面高程為2.50m,攔蓄水量為27.5萬m3

在B區庫塘沿線開挖引水溝渠,水系涵蓋整個濕地區,設計塘、溪、池和濕地洲渚等景觀類型。本項工程需調整面積約41畝,開挖土石方約5.5萬m3,挖方可用於濕地圍堰、步行道和棲息島的建設。

(2)植物修復工程

基於工程區內整治後的地形,根據不同水深栽植不同水生植物;同時對濕地區內的道路及岸坡實施綠化工程,種植紫穗槐、白蠟、垂柳等植物,護坡栽植草坪。通過採取以上措施來保護夾河濕地的生態環境。

1)挺水、浮葉植物。在灘地及淺水處(0~1.2m),可選擇具較強凈化能力的植物:濕生植物(菖蒲、黃花鳶尾、水芹和千屈菜)、挺水植物(水蔥、香蒲、蘆葦、茭白);水深較深處(1.0~2.0m),選擇具有凈化能力和觀賞能力的浮葉植物(蓮、野菱、睡蓮和芡實)。通過構建、修復水生植被,以提高濕地系統的水質凈化能力及生態穩定性。

種植面積:300畝。

2)沉水植物。在濕地系統內的深水區,選種常見的喜溫、且具較強凈化能力的金魚藻、苦草、黑藻、紅線草及喜涼的菹草,不同植物分片進行種植。

設計參數:覆蓋率50%。

種植面積:300畝。

3)綠化植物。在自然土坡種植草皮,草種選用當地常見草類。常見種類包括耐旱、耐濕灌木和草本:薔薇、結縷草麥冬、狗牙根、苜蓿等。在生產路兩側栽植垂柳、紫穗槐、白蠟、水杉和池杉等植物。

種植面積:394畝。

4.夾河河口濕地公園生態修復措施

夾河河口濕地區位於夾河河口東側、幸福南路以北,佔地面積為1200畝,呈三角形,東西平均寬為520m,南北長為1540m。工程區內地勢平坦,地面高程在0~2.0m范圍內,夾河東堤自南向北貫穿該濕地區。

夾河河口濕地工程區土地布局如圖9-4所示。該區域主要為沼澤和濕窪地,葦草叢生,低潮時露出大片沼澤,沼澤與陸地交接地帶較寬,生長著各種鹽生與半鹽生植物,在沙壠與沙丘上尚可見不少沙生植物。

規劃夾河濕地工程區內,在夾河東堤東側、幸福南路以北590m處現有1處煤灰沉澱池,佔地面積約205畝。長時間的煤灰堆放將區域內機周圍的植被覆蓋,對夾河河口濕地造成嚴重的破壞。

夾河河口濕地以生態保護為主,工程修復措施為:首先全面調查工程區內的濕地資源本底和環境狀況,重點保護好現有濕地資源和濕地環境,局部疏浚淤積濕地,修復濕地植被,並對煤灰沉澱池進行搬遷,進行濕地恢復。加強保護設施建設,提高夾河河口濕地系統的生態穩定性。

(1)濕地植被調查結果

該濕地區屬於潮間帶濕地類型,受河水和潮汐影響,夾河口濕地區內的植被分布的植被種類組成多是溫帶濱海區鹽生、沙生代表植物,很多是鹽生指示植物和固沙良好的植被。今將夾河河口可見鹽生植物和砂生植物列於下:

藍雪科(白花丹)。二色補血草(Limonoum bicolor),多年生草本,葉基生,倒披針形,莖直立、有棱,聚傘花序排列成圓錐頂生,為鹼土指示植物,適應土壤pH值8.0~9.5,廣泛生長於河灘濕地。

檉柳科。檉柳(Tamarix chinensis),落葉小喬木或灌木,枝條密生而下垂,葉片互生,廣布於沿海各地,生於鹽鹼土的草灘海濱沙地、路邊等。

傘形科。珊瑚菜(Glehnil littoralis),又名北沙參。當年生草本,主要根細長,圓柱形,長達70cm,葉上生有長柄、莖部鞘狀帶有紫紅色,葉為2~3回羽狀深裂,復傘形花序頂立,花莖、花梗、花幅均被白色或灰褐色絨毛,野生的主要分布於沿海地區沙灘上。

旋花科。腎葉打碗花(Calystegia soldanalla),又名挾子苗、海地瓜,多年生匍匐草本,地下莖較粗長,地上莖匍匐。單葉腎狀圓形、質厚,基部心形,有長柄,花單生於葉腋,花冠漏斗狀。分布於沿海各地,沿海沙地上多見。

馬鞭草科。單葉蔓荊(Xitex trifoaia var.simplicifolia),又名沙荊。落葉灌木,全株被灰白色微柔毛,主莖伏卧面,不定根,單葉對生,葉片倒卵形至橢圓形,全緣,圓錐花序頂生。喜生於濱海灘地及海水經常沖擊的地方。

紫草科。砂引草(Messerschmidia sibirica),多年生草本,有細長的根狀莖,莖高10~20cm,有白色長柔毛,葉無柄或近無柄,狹矩圓形至條形,兩面密生白色緊貼的長柔毛,聚傘花序傘房裝。分布於平原或丘陵鹼性土壤的草地上。

豆科。海邊香豌豆(Lathyrus maritimus),多年生草本,羽狀復生葉互生,頂端具卷須,托葉大,葉狀,基部心狀,總狀花序腋生。沿海鹽性砂土的指示植物。刺果甘草(Glycyrrhiza pallidiflora),多年生草本,基部木質,全體被片狀黃色腺體,奇數羽狀復生互生,小葉5~13個,托葉披針形,有柔毛,總狀花序腋生。廣布於山東省沿海各地,為鹽鹼土指示植物。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落葉喬木,樹皮褐色,小枝灰褐色,平滑無毛,單數羽狀復葉互生,托葉成刺,總狀花序腋生,根系發達,耐瘠薄,為固沙植物。紫穗槐(Amoroha fruticosa),又名綿槐,叢生灌木,高1.5~4m,奇數羽狀復葉互生,小葉11~25片,因耐寒耐鹼,耐乾旱瘠薄。多生河岸海灘及砂質的陽坡上。

蓼科。扁蓄(Polygoaumauicul),又名扁珠菜,一年生草本,高10~40cm,根紅褐色,側根發達,莖自基分枝匍匐或直立,綠色有溝,節明顯,單葉互生,長橢圓形或披針形,灰綠色平滑無毛,花1~5多簇生葉腋。生於路旁、水邊、沙灘及鹽鹼地上。

藜科。西伯利亞濱藜(Atriplex sibirica),一年生草本,高20~50cm,莖直立,枝條上具銀灰色粉粒。葉互生,葉片延菱狀卵生,邊緣通常由波狀鈍鋸齒,中部以上具有兩個鈍銳的裂片,基部楔形,表面綠色,背面銀灰色,密被粉狀物。花單性,黃綠色雌雄同株,簇生於葉腋。主要分布於鹽鹼地,田邊、路旁亦有生長。地膚(Kochia scoparia),亦成掃帚草,一年生草本,高達1m以上,莖直立,葉稠密互生,葉片線形或披針形,通常具三條縱脈。花兩性或雌性,單生或兩朵生於葉脈,多分布於宅旁、田邊及海濱荒地。鹽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又稱海篷子,一年生草本,莖直立,多分枝,枝對生,肉質有節。葉延化為片狀對生。花序穗狀,頂生,有短柄,花小,兩性,每三朵一簇陷入肉質的花序軸內。分布於沿海地區海濱潮濕地帶。豬毛菜(Salsola glauca),又稱蓬子菜,一年生草本,高可達1m,莖由基部分枝,小枝堅硬,綠色,有條紋。葉線形內質,基部擴張,下延至莖,先端有小硬刺。花兩性,通常於枝端排列成細長穗狀花序。分布普遍,耐鹽鹼。灰綠色鹼蓬(Suaeda glauca),又稱鹼蓬,一年生草本,高30~150cm,莖直立,淺綠色,有條紋,上部多分枝,單葉互生,排列稠密,線形或半圓柱形,肉質,花單性,1至數朵生於短梗上。分布廣泛,是鹽鹼土指示植物,常與翅鹼蓬、檉柳混生。赤鹼蓬(黃須菜)(Suaed heteroptera),一年生草本,高20~80cm,綠色,晚秋變紅紫色。莖直立,有紅紫色紋,單葉互生,線形、半圓柱形、肉質、綠色。花簇生,無梗,3~5朵生於枝上部葉腋,花單性。廣布於山東省沿海地區,是鹽鹼土指示植物,常與檉柳、灰綠鹼蓬、蘆葦等混生於海濱潮濕地。

菊科。匍匐苦蕒菜(Lxeris repens),又稱窩食,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及莖匍匐,苦菜蕒為我國溫和氣候區沿海沙灘性砂土的指示植物,為好鹽性的沙生植物,常與腎葉打碗花伴生。羊角菜(Seoezonera mongolica var.putjatae),為蒙古鴉蔥變種,多年生草本,灰褐色,無毛,根垂直,圓柱狀,根衣狀,褐色或乳黃色,內面有厚或薄的綿毛。莖多數直立或自基部鋪散,葉肉質,灰褐色,粗澀,具有不明顯的3~5脈;基生葉披針形,柄生葉無柄,條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單生莖端或分枝頂端。羊角菜為我國溫和氣候區鹽土的指示植物,鹼土上不生長,山東省分布在含鹽量較高的鹽土上。

百合科。天門冬屬(Aspsnagus sp.),直立或攀緣草本,高20~70cm,根梢肉質,葉狀枝每1~6枝成簇,與分枝交成銳角,常常雌雄異株。多分布在沙丘、多沙山坡或乾燥土丘上。

禾本科。獐毛(Aeluropus littoralis var.sinensi),又稱馬牙頭、馬絆草、小葉蘆。多年生草本,稈直立或斜升,高15~25cm,有時匍匐地面長達80cm,基部為鱗片狀葉鞘所包,節處密生柔毛,葉片硬,披針形,常常折成針狀。圓錐花序常成穗狀,分布於山東省沿海各地,生於鹽灘,為優良的固沙植物。白茅(Imperate cylindrical var.major),亦稱茅草,甜根。草本,地下具匍匐伸長根莖,其上生有須根及鱗片,稈直無毛,高50~80cm,也有高達1m的。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邊緣粗糙,主脈於背面明顯突出。圓錐花序狹長圓柱形。白茅為常見雜草,能耐輕鹼性土壤,在含鹽較輕的鹽荒地上生長。蘆葦(Phragmites communia),多年生高大草本,高大3m,地下莖具有粗壯匍匐根莖,稈粗硬挺直,帶上常有白粉,葉片線形,頂上大型圓錐花序。輕度鹽鹼的土壤上常有分布。

莎草科。砂鑽苔草(Carex kobonugi),多年生草本,具長而橫生的匍匐莖,全年粗壯,稈直立,三角形,具紫黑色的節,葉廣線形,質強,表面具光澤,邊緣有銳齒,花穗大而頂生。廣布於山東省沿海灘上。

木賊科。節節帶(Equisetum ramos issimum),多年生草本,高18~100cm,莖中空,分枝多,有縱脊,表面粗糙,溝中氣孔成單行,鞘筒疏鬆,鞘齒短三角形,先端漸尖,褐色,易脫落。

以上鹽生植物與沙生植物組成不同群落,分布在夾河口含鹽量不同的土壤。土壤含鹽量由少到多逐漸遞增依次可見的植物群落如下:

1)蘆葦-白茅群落,分布在含鹽量較輕(0.3%以下)的土壤上,蘆葦生長背景下,白茅生長也多,此外還有腎葉打碗花相伴生。

2)腎葉打碗花-砂鑽苔草群落,分布在土壤含鹽量0.3%左右的輕鹽土上,除腎葉打碗花與砂鑽苔草分布較多外,還可見翅鹼蓬(黃須菜)少量分布。

3)二色補血草-馬絆草群落,分布在土壤含鹽量1.1%以上的鹽土上,二色補血草與馬絆草的耐鹽性高於上一群落。

4)翅鹼蓬(黃須菜)群落,是最耐鹽鹼的群落,土壤含鹽量在1.5%以上,群落中除黃須菜成純叢外,有時亦可見到馬絆草。

(2)水域疏浚

首先,對濕地工程區內的粉煤灰沉澱池實施搬遷、拆除,並將粉煤灰全部外運,工程量約68.3萬m3。對工程區現有水塘、澇窪地進行地形調整,在濕地區原煤灰沉澱池處開挖景觀湖,兼具滯洪、攔蓄和景觀綜合功能,景觀湖佔地面積約205畝,設計底部高程為-0.50~-1.00m,水面高程為0.00m,開挖土方約10.9萬m3。同時,在景觀湖沿線開挖引水溝渠,將工程區內的各個水塘串通,水系涵蓋整個濕地區,設計塘、溪、池和濕地洲渚等景觀類型。本項工程需調整面積約480畝,開挖土石方約32.0萬m3,挖方可用於濕地圍堰、步行道和棲息島的建設。

遵循現有夾河防洪規劃,在不擾動夾河防潮大堤的情況下,設計在幸福南路北側、夾河防潮大堤處建設引水口門,開挖一條貫通整片濕地外側的水道。水道寬度25.0m,水深1.5m,將引水口門與景觀湖、海濱連通。本項工程需貫通水道2000m,水系疏浚需開挖土方10.0萬m3

同時,對現有夾河東岸的防潮大堤進行生態護坡改造,採用地理板框介質篩護坡技術堤岸坡角處採用了木樁+拋石的護岸技術,改造護坡段長1285m。

(3)植物修復工程

在保護現有植被資源的前提下,基於工程區內整治後的地形,根據不同水深栽植不同水生植物;同時對夾河防潮堤外側的灘地和濕地區內的道路實施防護林工程,種植紫穗槐、白蠟、刺槐、檉柳等耐濕、耐鹽林木;護坡栽植鹼蓬、蘆葦、白茅等耐鹽生物種。通過採取以上措施來保護夾河河口濕地的生態環境。

1)挺水、浮葉植物。在灘地及淺水處(0~1.2m),可選擇具較強凈化能力的植物:濕生植物(菖蒲、黃花鳶尾、水芹和千屈菜)、挺水植物(水蔥、香蒲、蘆葦、茭白);水深較深處(1.0~2.0m),選擇具有凈化能力和觀賞能力的浮葉植物(蓮、野菱、睡蓮和芡實)。通過構建、修復水生植被,以提高濕地系統的水質凈化能力及生態穩定性。

種植面積:400畝。

2)沉水植物。在濕地系統內的深水區,選種常見的喜溫、且具較強凈化能力的金魚藻、苦草、黑藻、紅線草及喜涼的菹草,不同植物分片進行種植。

設計參數:覆蓋率50%。

種植面積:150畝。

3)濕生、耐鹽植物。在自然土坡種植草皮,草種選用當地常見草類。常見種類包括耐旱、耐濕灌木和草本:薔薇、結縷草麥冬、狗牙根、苜蓿等,及鹼蓬、蘆葦、白茅等耐鹽生物種。在生產路兩側栽植垂柳、紫穗槐、白蠟和池杉等植物。

種植面積:404畝。

4)防護林改造。對夾河河口濕地區的防護林地開展生態林業,林地樹種主要以耐鹽、耐濕苗木如赤松、刺槐、紫穗槐、檉柳、濕地松、池杉、水杉和落羽杉等,構建河口灘地生態林。

種植面積:246畝。

夾河生態園規劃區位於煙台市中部,芝罘區西南側,南側緊鄰萊山機場,西側與福山區及開發區隔河相望。范圍包括外夾河、大沽夾河及其東岸地區,具體為:南起東珠岩夾河,北至入海口,東起鐵路線、青年南路及芝罘區東界,西至夾河,佔地約35.89km2。夾河下游生態濕地公園,是以夾河為主幹,以夾河沿線的東珠岩濕地區、綠島濕地區和夾河河口濕地區為節點,構建「一廊、三區」的夾河河道走廊濕地系統。建設規模11438畝。主要任務是通過建設和恢復夾河沿線濕地系統,恢復和保護夾河自然濕地,逐步恢復夾河濕地的生態功能,確保河流生態系統的生態完整性和生態安全性,最大限度地發揮濕地的景觀與生態服務效益,實現飲用水水源地的生態修復和水質保障,達到增加生物多樣性、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氣候和涵養水源的目的。

㈡ 句容市赤山湖管理委員會的赤山湖的整治

自古以來,赤山湖對鎮江市句容縣南部20萬畝農田的防洪灌溉關系很大。整治赤山湖,是句容南鄉人民的長期願望。新中國成立後,從50年代開始,貫徹「以蓄為主,以小型為主,以群眾自辦為主」的方針,結合該地區易旱、易澇的特點,採取灌溉與排澇相結合,防洪與水土保持相結合,有計劃地在上游興建蓄水工程,逐步發展機電排灌事業。
50年代初,主要是加固堤防,整修涵閘,消除險工隱患,1956年大水,圩區淹沒,1957年1月由縣調集三岔、二聖、葛村、郭庄、城東、石獅、後白、春城8個鄉民工6404人,投入赤山湖切灘培堤工程,1957年12月使堤頂高程由11米增至13米,頂寬3米,完成土方48.16萬立米。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在湖河上游興建中、小水庫43座,控制上游來水面積336.87平方公里,對防洪和灌溉都發揮了顯著效益。1969年、1972年、1974年三次大水、山洪暴發,河湖水位猛漲,1974年最高湖水位12.48米,部分地段僅低於湖堤頂0.5米,沿湖圩區仍遭受嚴重洪澇威脅。
為進一步整治赤山湖,1974年秋,經省、地、縣三級領導和技術人員沿湖實地查勘,提出浚河建閘分洪,將湖堤及南、中、北河進行改線,裁彎取直,加高培厚;將赤山滾水壩及花蘭墩節制閘作廢,在陳家邊翻水站西側,興建赤山閘一座;將原南、北二源,九河進水,改為南源由南、北、中三河進水,原從允盛橋入湖的北源來水直入秦淮河。是年冬,發動18個公社5.6萬民力投入施工,新湖堤全周長為16.15公里,堤頂標高15米,頂寬6米,坡比一比三,並在沿湖堤內開挖新河,底寬15米,其中西北出口段為50米,共完成土方336.59萬立米。
為了充分利用水面發展漁業生產,縣水利漁業部門進行勘察、規劃,在湖內沿河加築內堤建魚池,並建排、引涵洞一座、攔魚柵一道,長180米,頂高14.5米,共計完成土方340萬立米,支用經費370萬元(其中國家補助60萬元,貸款260萬元,自籌50萬元)。平時河內蓄水,池內養魚,一般情況下洪水由河道排入句容河,魚池不滯洪。閘下河水位達到12.5米時,即開閘引洪入池,由於新赤山閘的控制,湖內最高洪水位可達13.5米,滯洪量又可增加1000萬立米。
經過整治,赤山湖水面由原來14,3平方公里縮小到7.8平方公里,整個水利樞紐配套設施已基本形成,初步達到「引得進、排得出、蓄得住、灌得上」,抗災能力明顯提高,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有一定保障,赤山湖資源亦得到進一步開發利用。

㈢ 關於農田整治造成萬畝良田荒蕪,農民生計無著落等情況聯名緊急報告。

建議在天涯論壇發貼,並付上你村的萬畝良田荒蕪的照片。

㈣ 農村信用社案件專項治理自查報告

修改了一下...

案件專項治理崗位自查報告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銀監會、省銀監局、市銀監分局關於加強防範操作風險,落實案件專項治理的有關文件精神,根據東信聯發[2005]192號文件的要求,結合我社的實際情況,我社制定了具體案件專項治理工作自查方案,並組織全體職工對此項工作進行了全面的學習。通過學習,全社上下對這項工作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這次工作旨在以案件專項治理工作為契機,加強制度建設,強化監督檢查,增強法紀觀念和遵守規章制度的自覺性,有效遏制案件高發的勢頭,確保我縣農村信用社安全、合規、穩健經營。同時使廣大員工明確執行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的重要性、必要性,進一步認識到違反規章制度操作規程的危害性。
根據實施的方案,在社領導的組織下,全社上下利用工余時間,再次認真地學習了我社制定的《**市**農村信用社會計、出納員與復核員崗位職責暫行辦法》、《**市**信用社會計出納人員違規處罰實施細則》、《**市**農村信用合作社安全保衛工作管理實施細則》、《**市**農村信用社經營管理指標百分制考核辦法》、《**市**農村信用社會計出納人員操作規程》、《**市**農村信用社2005年度財務費用管理實施辦法》、《**市**農村信用社幹部職工勞動管理與違規處罰實施細則》等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通過學習,加深了對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的印象,全社上下對照相關的條例,對一年以來的工作一一進行了回顧,目的在於查找操作中的漏洞和薄弱環節,以便於及時補缺補漏,及時整改,逐步完善。下面,我社對自己的工作進行一次全方位的自查。
一、業務方面
1、一年多來,在應經常向主任匯報會計、出納工作情況及內勤人員的思想、行為情況方面做得不夠好,不夠主動及時向主任提供這方面的信息。為使轄內的會計、出納工作日趨規范,能夠隨著業務的發展,按照新的業務操作流程和規范,結合本社的實際情況,及時制定適宜的、統一的操作規范,以加強內部管理。但是由於我社人員配置較緊,無法經常組織會計、出納人員集中對業務進行培訓。有些規定只能以書面的形式下發到各個網點,交由各人各自學習,這就容易造成內勤人員關於業務操作方面理解不一致,會出現個別崗位能力較為薄弱的現象。
2、信用社的主辦會計,既是會計輔導員,又是二級稽查員,在抓好各項內控制度的落實的同時,能及時發現、解答和解決業務中碰到的疑難問題,做好事前輔導。能堅持每月不少於一次的會計輔導與檢查,及時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薄弱環節,及時提出整改意見,督促當事人積極採取措施加以防範與整改,並及時向主任匯報發現的問題,取得領導的支持,以使各項制度的執行更加到位。但是有時因為事務繁忙,時間安排不夠合理,由於時間有限,對網點的會計輔導與檢查的力度與深度不夠。根據聯社的相關制度,結合我社的實際情況,編制檢查評分表,明確獎罰,年終依據評分情況進行獎優罰劣,以此激勵會計出納做好本職工作。
3、認真核算各項財務收入,嚴格成本管理,認真組織會計核算,正確反映和評價經營成果,為主任的經營決策提供數據。
4、認真做好全轄重要空白憑證的管理。能嚴格按照重要空白憑證的領用手續,做好網點重要空白憑證的領用登記、出庫。合理安排各網點和存量。每月堅持不少於一次的帳實檢查,確保憑證的使用、銷號有序、正規,避免出現遺失。
5、能按照制度規定做好以下日常工作:一是正確提取各項費用;二是做好各網點的傳票、會計檔案的收集、登記、保管工作;三是結息日做好各網點結息的輔導和事後監督工作;四是及時核對內部帳,督促會計做好內外帳戶、總分帳、往來帳、帳戶余額的核對工作;五是能及時、准確地完成各種會計報表的編制。六是每季度對財務收支情況進行詳細的分析,便於主任的經營決策。
6、嚴格執行會計、出納、結算、財務制度和會計、出納操作規程,堅持會計工作的「十六項基本規定」,保證會計核算達到「五無」、「六相符」。
7、加強內部資金和固定資產、零星小額資產的管理。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制定各網點的庫存限額,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壓縮現金資產的佔用。按照有關規定,能加強固定資產購建項目的管理,做到有計劃、有審議、有報批。定期對固定資產盤查,嚴格控制固定資產的規模。但是對閑置的固定資產不能及時做到盤活或處理,比如位於**新圩的商住土地,已閑置多年未加以妥善的處理。對於微機、終端設備、各類機具以及其他零星的低值易耗品,能夠參照固定資產的管理,建立帳、簿、卡,但是這些物品因實際需要在網點之間或領用人之間進行調劑後,不能做到及時登記,有些物品損壞後,也未能及時進行處理。
8、嚴格遵守財經紀律及財務制度,一切開支按照標准實行,需要上報審批的財務費用均待聯社批復後才出帳列支;報銷費用嚴格執行經辦、證明、主任「雙簽」制度,確保每一筆開支真實、合規。帳務處理嚴格按會計制度進行,保證會計處理正確、清楚,對違反財務制度的人和事,能堅持原則,敢於抵制,並及時反映和匯報,自覺維護財經紀律。
9、隨著信用社業務不斷的發展,各種業務水平不斷提高。全社上下在熟練基本功的同時,注重對新業務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熟悉各項會計、出納等制度;適時學習相關的電腦知識,掌握電腦操作、運用和管理的技能。
10、對於信用社的文件收發登記能夠認真負責,及時登記並草擬執行意見,按時按量按領導的批示進行相關的處理。定期做好裝訂、入檔,便於日後的查閱。
二、「三防一保」方面
做為金融工作者,深知安全保衛工作的重要性。除了能經常閱讀有關「三防一保」的文件外,還時常關注社會上的一些金融案件,吸取經驗教訓,安全防範意識也逐年增強。不論是營業時間還是非營業時間都能提高警惕。日益嚴峻的治安形勢,使我更加自覺地將安全工作落實到每一個細節,消除殘留的麻痹思想。
營業前,能協助臨櫃上班人員做好營業前的各項准備工作,例如安全器械的到位情況、櫃台內外的整潔與否、監控系統的運行情況等。營業期間,能用心留意櫃台外的一切可疑人員,協助一線人員做好櫃台服務。營業終了,通常能在看到網點的庫款安全入箱上介後,鎖定門窗,並且確認無異常情況後方才離開。
在人員安排出現空缺的情況下,我能積極地參與頭寸的調撥與庫款箱的押運工作。並能按照要求做好記錄,手持安全防衛器械,全程提高警惕,停車時留意觀察外面的情況,確認安全後方才開門下車,杜絕存在麻痹大意的思想。
通過認真回顧與總結,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反省,自我檢查,才發現全社上下還存在著許多的不足之處,許多地方還存在有潛在的安全隱患。全社上下將會在最短的時間內,針對自查中發現的問題一一對照相關的制度和操作規范,一一進行整改,確保將每一條款,每一細則,真真正正地落在實處。同時請上級領導幫助我們找出未在自查中發現的問題,提出寶貴的意見,全社上下將會虛心接受,及時改正。希望領導們能夠加強對我社的監督,幫助我社進步,使我社在工作中不斷提高各方面的素質;不斷增強抵禦各種腐敗思想的能力,不斷完善自我。為此,我社鄭重承諾,將嚴格遵守單位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嚴守崗位,盡職盡責 ,不幹不參與任何違法犯罪行為,否則,甘受組織按章處罰。

㈤ 庄圩鄉的未來展望

庄圩鄉,泗陽縣東北門戶,新長鐵路在這里畫了一個美麗的圓弧,泗陽庄圩火車站就坐落在這里。該鄉街道更潔凈了、樓房更多了、路燈更新穎了。蘇果、老實人、家樂福三家大型超市門前,自行車、摩托車、助力車停放齊整,超市內前來購物的人流不斷涌動……在堅持科學發展觀以及構築和諧社會的重要思想指導下,庄圩正步入發展的新階段。 庄圩地處兩市三縣交界,雖佔有地域、區位優勢,但長期以來,境內僅有一條砂石結構的庄西路。如何藉助上級給予的幫扶政策,加快鄉村公路建設?庄圩鄉黨員幹部用行動作出了響亮的回答。上級撥款有限,他們就採取捐、墊、借等多種方式,籌資200多萬元,並讓淮河路、楊劉路、農科路、王盪路、水庄路5條路一齊開工。為了保證工程質量,10名鄉幹部每兩人一組看在施工現場,每一環節都
按要求推進。至9月底,2公里淮河路、2.5公里楊劉路、2.4公里農科路、2公里王盪路、1.5公里水庄路全面竣工,其中淮河路經縣有關部門檢測,被確定為全縣樣板路。庄圩鄉已鋪設鄉村公路7條,鋪設里程突破30公里,形成縱橫連接的棋盤式鄉村公路網路。庄圩鄉摩托車、電動助力車、貨運車輛明顯增加,群眾騎車行駛在寬闊平坦的水泥路上,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一)在城鎮開發上實現新的突破
牢固樹立「鎮當城建」理念,不斷推進鎮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完善設施功能,擴大鎮區規模,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速度推進,努力把2.6平方公里的庄圩鎮區打造成泗陽東北一流精緻小城鎮。一是加大專業市場和居民小區開發力度。濱淮小商品市場確保年底前建設完工。府前名邸居民小區年底前建成6幢18000平方米,2013年建成11幢33000平方米,2014年下半年建成6幢18000平方米,基礎設施全部配套到位,小區全面交付使用。全鄉在2014年底前,確保完成10萬平方米商品房開發建設任務。二是加大危舊片區改造力度。加快對庄圩村王西組、魏庄組、矮庄組以及水庄村周庄組等危舊片區改造,在做好居民房屋搬遷工作的同時,加快位於庄圩西出入口北側的錦綉佳苑安置小區規劃建設步伐,10月底完成一期50畝居民搬遷、土地徵用工作,11月底前完成小區總體規劃、圖紙設計等工作,12月初開工建設,2014年上半年完成48000平方米安置房建設任務。三是加大出入口改造力度。庄圩西出入口是我鄉對外形象的重要窗口,是鎮區建設品位高低的重要縮影。在前期投資120萬元建成的錦綉園的基礎上,下一階段,我們將對路南側的老舊房屋重新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確保在年底前打造一個整潔、靚麗的庄圩西大門。四是加大街道路網改造力度。根據縣「九個一」建設要求,全面啟動街道路網建設工程,對花廳路、小康路、振興路和勁牛路、惠民路、富民路的路燈、綠化帶、下水道等配套設施改造提升,形成三橫三縱的道路格局,2014年底前將完成四橫六縱的道路格局。
(二)在美好鄉村上實現新的突破
一是做好規劃布點村莊建設工作。根據市縣的統一要求,高起點、高標准對全鄉13個保留村莊進行規劃設計,逐步完善庄內道路、水網、電網、路燈、綠化、垃圾轉運體系等基礎設施。二是做好村莊環境整治工作。繼續按縣委、縣政府「平原林海·美好鄉村」建設的統一要求,穩步做好村莊環境整治工作。今年以來,我們重點對水庄村、紅旗村、庄圩村村莊環境進行了綜合整治,粉刷牆體8萬多平方米,改廁1127戶,清理廢棄豬圈320個,拆除亂搭亂建82處,清理草堆1080個,凈化水塘8處約30畝水面,投放370個垃圾桶,建設了1個污水處理廠,種植了50餘萬元的果樹苗木。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大對溝渠河塘、室外廁所、廢棄豬圈、亂堆亂放等臟亂差現象的清理、清除工作。做好康居示範村的創建工作,加快污水處理以及「村保潔、鄉收集、縣處理」的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建設完善工作。計劃在2014年底前完成全鄉9個行政村的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確保達到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凈化、綠化、亮化、美化,居民居住條件可以得到很大改善」的目標。

㈥ 老圩埂加高違法嗎

答:老圩埂加高事實違法的,水產局有權管理的,水利局應該立刻嚴格地處理發生的事情。

㈦ 高分求建國後治理淮河的故事資料

摘要:淮河流域是南北氣候、高低緯度和海陸相三種過渡帶的重疊地區,是典型的孕災環境地帶;人口密集、物產豐富、交通發達,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比重;歷史上洪澇與乾旱交替,具有多災性。建國以來,雖經多年整治,已取得一定成果,但隨著社會經濟與人口的發展,自然條件也在演進變化。現狀中行蓄(滯)洪與人民生產、生活交織在一起,災與利皆源於水。面對這些變化,21世紀治淮規劃應在歷年治理原則基礎上加以新的調整。

關鍵詞:21世紀 淮河流域 治理規劃 對策思路

淮河是新中國成立後進行全面治理的第一條大河。建國之初,毛澤東主席發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1950年10月14日中央政務院又作出了《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提出了「蓄泄兼籌」的治淮方針。1991年淮河發生洪水後國務院作出了《關於進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決定》,提出「蓄泄兼籌,近期以泄為主」的治水方略。經過50年的治理,淮河流域初步形成了山丘區水土保持、水庫、堤防、河道、控制樞紐、行蓄(滯)洪區、調蓄湖泊、水文水情預測報、洪水調度、防汛通信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組成的綜合防洪體系,改變了歷史上長期遺留下來的「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悲慘狀況。初步分析,累計減免洪澇造成的災害面積2×107ha以上,經濟效益達2000餘億元,為總投入的6倍多。治淮成績雖然巨大,但目前淮河流域防洪標准仍然不高,難以防禦建國以來的最大洪水;淮河幹流在防禦10~20年一遇的常遇洪水時也要以犧牲行蓄洪區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甚至生命為代價。乾旱較為頻繁,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趨勢更加明顯。因此,淮河的治理任務是艱巨的、長期的和復雜的。
1 基本情況
淮河水系原本完善,獨流入海,水流暢通。12世紀以後,由於黃河南泛奪淮近700年之久,使穎河以東的幹流淤塞破壞,排水能力顯著下降,洪澇旱災十分頻繁,且長期得不到系統治理。
1.1 自然特徵
淮河流域位於長江與黃河之間,東臨黃海。現狀以廢黃洪為界,分為淮河與沂沐泗兩大水系,總面積27萬km2,其中淮河水系19萬km2。淮河幹流發源於河南桐柏山,流經河南、安徽至江蘇揚州的三江營入長江,全長1000km,總落差196m,平均比降為萬分之二,淮源至豫皖兩省交界的洪河口為上游,面積3萬km2,長360km,比降萬分之五。從洪河口至洪澤湖出口的三河閘為中游,面積約16萬km2,長490km,比降為百分之零點三,洪澤湖以下為下游,長150km,比降為萬分之零點四。
沂沭泗水系是沂河、沭河和泗河水系的總稱,均發源於山東沂蒙山區,流域面積8萬km2。
淮河流域是我國南北氣候、高低緯度和海陸相三種過渡帶的重疊地區和典型的孕災環境地帶。流域跨豫、鄂、皖、蘇、魯5省39市(地區)176個縣(市),現有人口1.6億人(1997年統計數),平均密度600人/km2,(平原達700人/km2以上),是我國平均人口密度的5倍。耕地1.22×107ha,約為全國的八分之一,耕地率為鞘44.6%,是全國的4.5倍,居各流域之首。1997年糧食產量850億kg,佔全國產量的六分之一;煤炭探明儲量700億t,佔全國的八分之一;現有火電裝機2000萬kw,京滬、京廣、京九、隴海等7條鐵路通過流域腹部。淮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油、棉生產基地。
淮河流域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侯區,多年平均降雨880mm,時空分布極不均勻,6~9月份降雨佔全年降雨量的60%~80%。豐水年的雨量為枯水年的5倍之多。
1.2 洪水和災害
據史志記載,建國前400年間曾發生過特大洪水9次;10年左右就發生一次中等洪水。建國後淮河水系最大洪水年是1954年,沂沭泗水系為1957年和1974年,1968、1975年為淮河幹流上游和洪汝河、沙穎河特大洪水。1991年屬淮河流域的較大洪水。
淮河洪水造成的災情都很慘重。1593年7月下旬的特大暴雨,雨若傾盆,致使魚游城關,舟行樹梢,「方數千里,滔天大水,廬舍禾稼,盪然無遺,浮屍遍野」。1931年運河堤潰決,從淮陰至揚州,縱橫三四百里,一片汪洋。洪水所及,盪然無存。受災5.13×106ha,災民近2000萬人,死亡10.9萬人。1954年洪水,受災面積4.31×106ha,死亡2000多人。1957年沂沭泗洪水成災面積達2.00×106ha,倒房300萬間,1200多人死亡。1975年洪汝河、沙潁河洪水為歷史罕見,造成我國第一次2座大型水庫垮壩,生命財產損失慘重。1991年淮河洪水,受災耕地5.52×106ha,倒房196萬間,受災人口540多萬,損失糧食66億kg,直接經濟損失達340億元。公路被淹、工廠停產、鐵路幾度中斷。
淮河流域乾旱成災與洪澇災害相近。據統計80年間,全流域旱災的面積在1.33×105ha以上的大旱年有20多年。1989年流域四省旱災成災面積近4.53×106ha。南四湖、洪澤湖的水位處於死水位以下的年份越來越多,時間也有延長的趨勢。
1.3 主要特點
流域地處過渡地帶,天氣系統復雜多變。地形大體由西北向東傾斜,西部、南部及東北部山丘區環繞廣闊平原,中下游地勢平緩,極易形成洪澇災害。受黃河奪淮影響大,人工河道多。人口眾多,人與水爭地越來越激烈。無論是洪災還是旱災,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next]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治理任務艱巨,防洪形勢嚴峻
20世紀90年代,淮河治理是在歷次規劃及實施工程的基礎上,根據1991年洪水暴露出的問題及國務院治淮治太決定,修訂了《淮河流域綜合規劃綱要》,論證和落實了工程措施。主要骨幹工程有19項:淮幹上中遊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行蓄洪區安全建設;懷洪新河續建;入江水道鞏固;分淮入沂續建;洪澤湖大堤加固;復建板橋、石漫灘等防洪水庫;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大型水庫除險加固;開辟淮河入海水道;建設淮河中游臨淮崗洪水控制;汾泉河、包澮河初步治理;渦河、奎濉河、洪汝河、沙穎河近期治理;湖窪及支流治理;其他工程。這些工程原定2000年基本完成,目前僅完成4項,12項在建,任務完成不足一半。必須加大投入,加快治理速度,使淮河能防禦1954年(50年一遇)以上量級洪水,沂沭泗河能防禦1957年(大於50年一遇)洪水,這是淮河流域21世紀首要的治理任務。
2.2 行蓄洪區啟用與生產發展矛盾突出
20世紀50~60年代,利用沿淮沿湖低窪地修建了28處行蓄(滯)洪區,總面積3944km2,耕地2.41×105ha,人口195萬人。這些行蓄(滯)洪區,歷史上是洪水滯蓄和迴旋的自然場所,目前是淮河流域防洪體系的特殊組成部分。一定標准洪水時開啟使用,成為河道的一部分參與行洪、蓄洪,削減洪峰。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這種安排是有道理的,也是有效果的,但不能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問題。每遇行蓄洪,先保後棄,被迫扒口、炸堤,延誤了時機,行蓄洪效果差,結果是既保不了行蓄洪區又逼高了沿程河道水位,造成全線防汛緊張局面,對社會影響極大,對政府的壓力更大。雖經近10年治理,防洪標准仍然僅有2~15年一遇。從淮河的洪水特性、地形條件,和其本身的各方面條件來分析,今後防洪標准不可能有較大的提高。
一個時期以來,為解決行蓄洪區的問題,修建了庄台近500萬㎡,避洪樓3.3萬㎡,撤退道路700多km,此外還修築了保庄圩和匹配防汛通信設備。治理是以逃生保命,不死人為目標,加上區內人口的過度增長和不合理的開發利用,人與水爭地的矛盾有增無減,遠不能適應當前防洪抗災和區內群眾生產發展和生活質量提高的要求。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經常性地犧牲上百萬人的利益來維持淮河一定的防洪標准,會越來越困難。21世紀的淮河治理,行蓄洪區的問題是不可迴避的。
2.3 淮干中游排水嚴重不暢
洪河口至洪澤湖出口為中游,長490km,河槽寬自上而下分別為200m、300m、500m、平槽泄量王家壩至正陽關為1000m3/s,正陽關至渦河2500m3/s,渦河口以下3000m3/s。過窄的河槽使洪水極易上灘,水位壓速上漲,且居高不下。中游窯河口至洪澤湖(長223km)的河底低於洪澤湖湖底10.0m高程,洪水壅積難下,形成「關門淹」,又頂托支流洪水下泄。以往的工程措施主要是退堤、切灘、加固堤防。排水問題雖稍有改善,但未能從根本上解決中游的問題,尤其是「關門淹」的問題。
2.4 洪澤湖及其周邊圩區防洪矛盾突出
洪澤湖具有防洪、灌溉、供水、航運、水產養殖等綜合效益。設計水位16.0m時,庫容134億m3,面積3700km2;校核水位17.0m時,庫容169億m3,面積約4300km2(含洪澤湖周邊圩區面積)。周邊圩區總數380個,總面積2064km2,有人口110多萬人,耕地14.47×104ha,當洪澤湖蔣壩水位14.5m時破圩滯洪。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防洪水位偏高,涉及幾個縣城被淹;圩區人口多,安全設施少,撤退困難,加上圩區堤防無計劃地加高,破圩滯洪的措施難以落實。如圩區不啟用,防洪庫容將減少40~50億m3,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湖底高程高於部分淮河幹流河底,中遊河道渲泄不暢。
2.5 各類工程的聯合優化調度研究不夠,難以適應當前防洪抗旱形勢的要求
淮河中游已經興建了茨淮新河、懷洪新河等大型人工河道,即將建設中游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蚌埠閘樞紐已於1962年建成。目前,這些工程的調度主要是以洪水調度為主,較少考慮水量分配、生態環境用水等的客觀要求。
此外,淮河的特大洪水防禦方案是國務院於1985年批準的,在歷次防洪調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1991年展開的治淮建設,工程、社會經濟和其他條件已發生了較大變化,如仍按此調度,難免有不切合實際的地方,但至今一直未能開展修訂工作。一旦出現特大洪水,很難保證不出現重大險情。
2.6 旱災呈增長趨勢,水資源嚴重短缺
20世紀80年代以來,淮河中游部分河段及洪澤湖、南四湖等河湖多次出現斷流或乾枯,且有增加趨勢,水資源優化配置是淮河21世紀面臨的重點問題。[next] 3 重點研究的問題及對策
淮河流域水系復雜,各類矛盾多,治理難度大,進展比較緩慢。需要針對目前流域治理中的難點和重點問題,根據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要求、98長江大水對准河治理的啟示、國家治水的大政方針以及客觀條件的變化,運用新的治理思路,研究對策,對洪澇災害、乾旱缺水、水環境惡化等問題實行統籌規劃,綜合治理。
3.1 各級政府要繼續加大對水利的投入,縮短審批周期,加快治理速度
初步匡算完成19項治淮骨幹工程的建設任務還需投入250~300億元,花費10年時間的艱苦努力。因此,必須繼續加大對治淮的投入。此外,還應盡可能地縮短審查審批周期。建議制定分級審查審批辦法,以利於加快決策過程。投入的問題不徹底解決,治淮的任務就難以如期完成,更談不上為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服務。水利的性質屬社會公益性,在一定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是涉及國家安全問題。因此,必須以政府作為投入主體,也可以制定政策社會統籌解決,或採取綜合措施加以解決。
3.2 加強基礎性工作的研究
淮河的問題比較復雜,極需加強各方面的基礎性工作。淮河河道演變和整治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多年來雖做了些工作,但投入少,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夠,難以指導規劃和治理。淮河上、中、下遊河道特性差別很大,河湖關系十分復雜,雖然泥沙來量較少,含沙量較小,但人類活動的影響很大,值得花大氣力對河道進行系統的觀測和研究。
淮河治理規劃是否要考慮黃河再次侵淮的問題也是值得深思的。黃河和淮河之間是一個北高南低的傾斜平原,一旦黃河南堤決口,黃河奪淮的歷史就會重演。黃河南堤能否確保萬無一失?恐怕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但萬一出現這種情況,淮河應有措施應付方是上策。建議作為准河的重大問題重點加以研究。
3.3 加強重點堤防的建設
淮河流域的Ⅰ級堤防約1725km,Ⅱ級堤防近3000km。目前的質量參差不齊,極易出現險情。一旦出險,後果十分嚴重,以淮北大堤為例,其長654km,保護人口887萬人,耕地0.92×106ha,區內有眾多鐵路、國道、煤礦及電廠等,必須確保。而淮北大堤目前存在眾多隱患;砂基堤段多,滲漏嚴重;從明清以來逐漸修築的堤身質量差,難以確保長時間高水位浸泡後不出現重大險情。就淮河而言,只要Ⅰ級堤防不出現重大險情,近7000萬人,約6.67×106ha耕地就有了安全保障。因此,近期規劃的重點轉移到重點堤防工程上,從戰略角度看是十分必要的。
3.4 抓好水資源的優化配置
淮河流域防洪形勢嚴峻,旱災也不可掉以輕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水資源供需在時空上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淮河流域數年連旱,地表水補給不足和長年「超支」開采,防大旱防長旱的思想准備不足,抗旱設施投入也少。20世紀80年代以來,淮河幹流出現過多次斷流,斷流時間、長度呈現出增長的趨勢。洪澤湖、南四湖等湖泊的水位經常位於死水位以下,水環境、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如何根據水資源供給能力,合理確定工業、農業、城市、環境用水及地區間水量分配更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建議首先著手制定淮河流域水量分配辦法,初步協調好各地區、各行業的水資源供需矛盾;在提高中期預報精度的基礎上,研究科學地利用洪水資源的方法和措施,尤其是洪澤湖、南四湖等大型調蓄湖泊更應重點研究。淮河中游也應結合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的建設,與茨淮新河、懷洪新河等分洪河道及蚌埠閘樞紐開展水資源配置的聯合調度優化研究工作。
3.5 行蓄(滯)洪區必須調整治理思路
當前,行蓄(滯)洪區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行蓄(滯)洪不及時,不通暢;二是行蓄洪機遇頻繁,群眾生活困難,生產難以發展;三是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安全設施越來越不足,人與水爭地的矛盾十分突出。移民建鎮雖是好辦法,但以當前的國力,要全面啟動,恐有較大困難。因此,必須對行蓄(滯)洪區進行調整。按照有退有保、有平有留的原則,分類進行治理。
1)對人口較少,面積小,標准低,行洪作用不明顯的行洪區,如上、下六坊堤,石姚段、洛河窪等行洪區予以廢棄。
2)對人口多,面積大,但防洪標准較低,進洪機遇頻繁的姜家湖、唐垛湖等行洪區改建為蓄洪區;大部分人口在區內建高標準保庄圩予以解決,少部分遷移至崗邊安置。建進、退水閘,實行計劃蓄洪,確保居民及財產安全。
3)在行洪區內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將人口自然增長率限制在平均水平以下,鼓勵外遷,限制遷人。改變耕作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地方政府應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扶持、補償與救助的管理辦法,依法管理行蓄洪區。
4)具備條件的行蓄洪區應盡量多建保庄圩,少建庄台和避洪樓。庄台既投入大又難以發展。實際情況是建設時夠標准,過幾年人口增加了又向窪地發展住房,難以徹底解決問題。避洪樓多建於低窪處,行洪時四面環水,仍需救助,且造價高。保庄圩既具完全性又節省投資,即使損失點庫容也應大力推廣。
5)瓦埠湖蓄洪區本身內水較大(4200km2來水面積),自建成以來末能發揮蓄洪削峰作用,應予取消,以利區內生產發展。
3.6 疏浚河道和興建泵站,解決中游排水不暢和「關門淹」
淮河中游由於特殊的地形條件,洪水比降過緩,致使排水不暢。由於中遊河床較穩定,含沙量小且有逐年下降趨勢。因此,在正陽關以下河段應盡快實施「百船工程」計劃,疏浚以擴大河槽斷面,增加平槽泄量。
在中游建設大型泵站,重點解決「關門淹」,確保汛後耕地及時。
將洪澤湖設計水位由16.0m降至15.2m,校核水位從17.0m降低為16.5m,加大中游的洪水比降。同時開挖馮鐵營引河,縮短洪水入洪澤湖的路程,開展淮河和洪澤湖的「河湖分離」方案研究,將小於或等於12000m3/s的洪水流量直接由入江水道下泄,既縮短洪水路徑又增加洪水比降,減輕中游防洪壓力。此外,也可考慮修建三河越閘,其功能主要是加大洪澤湖12.5~15.0m水位時的泄量,延緩洪水上漲速度,也利於洪澤湖正常蓄水位的進一步抬高。
對洪澤湖周邊圩區進行風險分析,制定分級滯洪計劃,確保及時滯洪並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根據工程建設、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等,重新修訂淮河防禦特大洪水方案。

㈧ 人往哪裡去 地往哪裡流 利益如何分配———蘇南: 土地整治破「三難」

這里涉及兩個問題,一是居住到哪裡,二是搬遷農戶的從業問題。

自發放「致萬頃良田建設工程拆遷戶公開信」半個多月後,指前鎮東浦村湯家棚、戴家棚、楊家棚、戴家村、袁家村、烘頭村6個居住點所有搬遷戶,就全部帶著對故土的依戀和新家的憧憬,舉家遷徙,或租房,或借住作為過渡,沒有一人一戶上訪。

都說拆遷是個大難題,但在指前鎮專門成立的綜治工作中心等多個部門的共同努力下,「萬頃良田建設工程」一期拆遷難題迎刃而解,村民變「要我拆遷」為「我要拆遷」———這讓國土資源部和省國土資源廳領導也連說「不簡單」。

「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為省重點工程,金壇市確定搬遷補償標准參照《關於省交通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征地補償安置的實施意見》,並結合關於揚溧、常寧高速公路(金壇段)征地拆遷補償指導意見,堅持「就高」和「面上平衡」的原則做好安置費測算。同時,明確鎮政府為拆遷主體,組織實施村莊搬遷工作。

金壇市國土資源局局長管衛忠介紹,為充分體現搬遷安置工作的公正、公平,該局先後組織人員赴大豐、無錫、江陰等地學習交流,再經前期認真調研,擬定出貨幣安置、集中安置和養老安置3種方式,由搬遷戶自主選擇補償安置方式。初步調查,1153戶中選擇貨幣安置的有204戶,需要進行集中安置的有815戶,進養老院的有134戶。金壇市編制的「萬頃良田建設工程」規劃方案,對這3種安置方式享受的政策均有明確標准。

為切實保障搬遷農戶的合法權益,金壇市國土資源局3月28日在指前鎮召開「萬頃良田建設工程」方案聽證會,對搬遷安置補償等重點內容進行聽證,充分聽取群眾意願與想法。聽證會後,國土資源部門經多次與鎮政府、建設局、規劃局商討,對搬遷安置補償進行合理化修改,明確在參照搬遷補償標準的同時,由房地產估價中介機構對搬遷房屋進行公開估價,對安置房建設戶型下發調查表徵求農戶實際需求。在項目區公示安置房規劃效果圖與戶型,對搬遷農戶發放搬遷公開信,明確搬遷標准、要求、時間、獎勵政策等,做到搬遷安置補償公開透明。為鼓勵農戶到集鎮小區集中安置,建議市政府集鎮安置價格為每平方米500元,此項惠民政策得到搬遷戶的歡迎,紛紛要求到指前集鎮小區安置。

昨天,記者在位於指前鎮派出所西側的東浦片農民公寓安置小區建設現場看到,金壇建安公司的建築工人正冒高溫加緊施工,68.2平方米到124.6平方米7種戶型的107套住宅,12月底將從「效果圖」變為「現實版」,交付一期搬遷戶。

原先住在楊家棚的殷洪方家中兩間平房70多平方米,這次選擇集中安置,認准了119.8平方米的戶型,他興奮地說:「住比原先寬敞,孩子上學也方便多了。」

村幹部陳洪金介紹,這次安置有個原則,原先人均不足40平方米的農戶,按人均40平方米標准享受安置政策,「村上有好幾戶沾了政策的光呢,並且綠化、水井、水泥地坪、搬家過渡、電話移機等,都有不同標准補償。」

安居才能樂業。根據搬遷人口年齡統計,金壇市對不同年齡搬遷人群搬遷出來以後的基本生活保障,作了統一考慮:放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可納入基本養老保險體系;反之,則享受土地流轉後的部分收益。同時,市鎮兩級加大勞動力培訓力度,促使已轉移的勞動力或返聘到流轉土地承包方務農,或進入市鎮企業務工,或自主創業經商等。

實際上,指前鎮是金壇市的建築強鎮和紡織大鎮,很多男勞力常年隨建築公司在國內大中城市施工,女勞力則分別進入毛紡廠、針織廠等企業上班。

「就是脫離了土地,人反正也不會閑著。」陳洪金笑著這么說。

地向哪裡轉?

總面積15584.15畝,估算總投資16646.98萬元,分三期實施,3年後項目竣工將建成「田成方、渠相連、溝配套、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集中連片高標准農田8255.4畝,新增耕地2133.7畝。

這是一幅即將展現在金壇人民面前的「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動人藍圖。

千方百計籌措建設資金,千方百計做好村民搬遷工作,還有關鍵的一步,那就是在千頭萬緒中明晰工程出路:未來的土地怎麼流轉?

「在前期調研基礎上,我局會同市委農工辦和指前鎮政府制訂了土地經營承包權流轉方案,幾經上下,反復論證,徵求意見,確保方案科學可行。為此,我們共同確定了三條基本原則: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規范有序、集中連片的原則;以人為本、維護農民利益的原則。」金壇市國土資源局局長管衛忠這樣介紹說。

在具體操作時,金壇市擬定了「讓渡」和「轉包」兩種土地流轉方式。讓渡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約有近200戶,他們將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換社保;更多的農戶則選擇轉包,將土地經營權全權委託給村委會進行集中流轉,鎮成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村成立土地流轉服務站,積極引導農業品牌企業實現規模化經營。

指前鎮綜治辦主任鍾羅根介紹,5月該鎮成立的拆遷安置和土地流轉指導工作小組同時開展工作,後者由農經、土地、農林、財政、司法等部門工作人員全程參與,負責對土地流轉工作的政策、法規進行宣傳,讓農民吃透精神,了解政策,提高對土地流轉目的、意義的認識,並開展全面普查,建立土地檔案,對普查結果予以公示。目前,一期工程涉及的東浦村8、10兩個村小組土地流轉工作正有序進行。

「土地委託流轉是農戶將土地經營權全權委託給村委會進行集中流轉,形成成片規模,首先由農戶向村委會申請委託流轉,村委會承諾兌現農戶最低流轉利益,雙方簽訂委託流轉協議,其次由村委會對外發布土地承包信息,與有意向的承包方洽談,雙方簽訂流轉合同,土地流轉收益金再由村委會全額轉分到委託農戶,村委會提供無償服務,不收取任何服務費用。這有利於村組集中對土地規模經營的引導和管理,減少土地流轉中間環節,縮短工作時間,加快結構調整步伐,促進高效農業發展。」東浦村土地合作社副社長陳洪金介紹說,「現在村上已流轉土地1020畝,除一名王姓安徽種糧大戶種植247畝外,本村村民呂田祥、呂福福、虞德成、虞小平4人最多承包102畝,最少24畝,共計202畝。蘆庄圩的丁吉林開口想要100畝,看情況最多隻能給他一半了。」

地處長盪湖畔的指前本是種糧的好地方,早在1914年,指前標米就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獲得金獎;1952年,鄰近東浦村的庄陽農業生產合作社曾因水稻增產六成而受到毛澤東主席親筆復信嘉獎。「建設萬頃良田工程,打造中國標米基地」,金壇市借實施這一「有效集聚潛在資源,有序統籌城鄉發展」工程良機,因地制宜打出響亮的口號,讓國土資源部和江蘇省國土資源廳領導大為贊許。而正是沖著這鼓舞人心的口號,金壇市江南春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單愛娟對正在整治的集中連片土地也表示出濃厚的興趣。

作為金壇市農業龍頭企業,江南春米業有限公司帶動農戶800多戶,近幾年加工生產的「蘇」牌大米在滬寧線聲名鵲起,在上海名優農產品展銷會上成為搶手貨而獲產品暢銷獎,並被指定為釣魚台國賓館宴會特供大米,去年底獲「江蘇省名牌產品」稱號。公司無公害大米和有機米種植基地,正是建在指前鎮的庄陽村。隨著生產能力和規模的擴大,江南春米業公司急需更大的優質大米種植基地加以支撐和發展。

聽說東浦村即將啟動「萬頃良田建設工程」,敏感的單愛娟早在3月底就先後到農林局、國土資源局了解情況,並初步拿出擴大優質糯米(標米)種植方案,得到市領導的認可。

「我看中的就是整治出的連片集中土地,可以實現規模效應,發揮我們種子公司人才資源優勢,由育秧公司繁種育秧2萬畝以上,帶動更多農戶種植優質大米,做大『指前標米』這篇文章!」單愛娟就土地流轉細節正與鎮村進一步協商,她對此很有信心。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