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荒整治
1. 治理荒漠化的措施
「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先易後難、先急後緩,重點突破、注重實效」。
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兼顧的原則
整體布局、長遠規劃的原則。
防沙治沙要由局部試驗示範轉向整體控制, 制定整體方案,長期規劃。
分區治理、突出重點
重點抓好京津周邊地區、農牧交錯帶、草原帶、荒漠綠洲帶等四個區域。抓好3-5月起風沙的關鍵時期。
防治用結合,以防為主
改變「重治理、輕預防」的舊思路、舊方法,以防為主。
2. 環境整治有哪些項目,環境整治有哪些項目知識
1、整治違法用地
2、整治違法建築
3、城鄉環境綜合整治
4、城鎮內河(湖)水污染治理
5、大氣污染防治
6、土壤環境綜合治理
7、林區生態修復和濕地保護
8、荒漠化的防治
9、水土流失防治
10、資源跨區調配: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
11、西部大開發
搞好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已成為西部開發的根本任務。要採取「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綜合性措施。
各省區市在大氣、水、土壤三大領域紛紛出台了重磅措施,打響了環境污染防治的攻堅戰,未來「美麗中國」的實現應該不會太遠。
(2)丟荒整治擴展閱讀:
由於大氣污染物流動性強、成因復雜,因此大氣污染防治需要健全聯防聯控長效機制,深化部門聯合和區域聯動。
北京、河北、陝西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分別以「完善」、「深化」和「健全」等字眼提出要進行大氣污染聯防聯控,上海也提出要深化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
治理大氣污染需要各級地方政府、企業和廣大民眾的共同參與,讓現有法規、技術和措施得到真正落實,監督問責制度得到嚴格執行才是關鍵之舉。
我國水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水污染物的排放總量仍然巨大。據統計,我國每年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在2400萬噸左右,氨氮排放量在245萬噸左右,遠遠超過了目前的環境容量。
有專家測算,這些總量必須要削減30%~50%,我國的水環境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
各省區市將水污染治理作為2015年的工作重點之一,顯然水污染防治將在未來成為「新常態」。再加上即將頒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水十條」),未來江河、湖泊、地下水污染等有望得到較大改善。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一般以重金屬污染防治為重點。
福建省指出,啟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工程試點,集中整治重污染工礦企業和重點污染區域,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葯;
陝西省也提出實施土壤治理修復示範工程,積極防治重金屬、危險化學品和危險廢物污染。
荒漠化產生的原因:
1、自然因素。
西北地區的地表除山地丘陵外,平地覆蓋著深厚的疏鬆沙質沉積物,加上大風日數多而且集中,這為風沙活動提供了條件;我國西北地區常年降水量較少,乾旱持續時間較長,促進了沙漠化的發展。
2、人為因素。長期以西北某些地區片面強調「以糧為綱」,土地資源利用不合理;過度樵採、過度放牧,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用水不當;不合理耕作和粗放管理,以及其他人類活動。
荒漠化防治及其主要措施:
1、確立整治目標,貫徹國家環境和資源法現,求得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
2、針對不同的自然條件和各種外力作用的性則採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3、建立健全、完善的治理實施系統。
3. 治理的意思
治理的釋義
1.整治調理 2.整修;改造
[讀音]
zhì lǐ
[例句]
治理荒山,誰投資誰受益,這個政策合乎情理。
[近義]
處理 經管 統轄 統治 解決 整頓 料理
4. 荒山治理
東北適合油松林和針葉這些植物經濟類:是不僅能夠保護環境還能夠從中得到經濟收益的,比如說松樹,從中可以取松樹油生態類:純粹保護環境 比如針葉林,
5. 荒漠化問題產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和意義是什麼
荒漠化問題
我國典型的地區: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內蒙等地)
產生專的原因:(1)自屬然原因:全球變暖,蒸發旺盛;處於內陸地區,降水少;鼠害;蝗害。(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
治理措施: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採伐發菜等
治理意義: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利於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6. 治理沙荒地的措施有哪些
沙荒地包括沿海及河流兩岸的沙灘地和舊河道地區。這些地帶風蝕流沙嚴重,形成許多沙丘,地面高低不平,土壤有機質很少,保水保肥力很差,水土流失坡地重於平原。土溫隨季節、晝夜變化大,不利於果樹根系的生長和正常吸收活動。
我國華北平原、內蒙古大部分地區、西北黃土高原、東北松遼平原西部及沿海地區,治理沙荒地是果樹生產長期而繁重的任務。
1.搞好防護林帶,林草結合,防風固沙
風沙嚴重的地區,林草結合的防護林帶應盡量地寬一些,並嚴格管制,禁止放牧。有灌溉條件的果園,對防護林和草地同樣灌溉管理,促進林草的生長,充分發揮防護林保水固沙的作用。我國防護林樹種有紫穗槐、楊樹、榆樹、桐樹、荊條、酸棗、花椒等。適種防風固沙耐瘠薄的綠肥草種有沙打旺(又稱為麻豆秧、薄地犟)、小冠花、草木樨、田菁等,這些都是肥、飼兼用的綠肥品種,主栽於我國華北、西北、東北等地區。
2.深翻改良
有些沙荒地在沙層以下有黃土層或黏土層,稱為有底沙土。對這類沙荒地,可通過深翻改良土壤,把底部的黃土或黏土翻上來與表層沙土混合。深翻改良包括「大翻」和「小翻」兩個步驟。大翻在前,小翻在後,分2~3年完成。大翻就是把沙層以下的黃土或黏土通過挖溝,翻到土壤表層來;小翻就是待翻到土壤表層的黃土或黏土充分自然風化後,再將沙與土充分翻動混勻。深翻沙地,對改善土壤結構,促進果樹的生長有明顯作用。如在深翻改沙的同時,施入有機肥料將會取得更理想的改土效果。
3.壓土(培土)改良
在沙層下部無黃土層或黏土層的沙荒地,稱為無底沙土。這種沙荒地只有通過以土壓沙的方法進行改良。以土壓沙可以增厚土層,改善土壤結構,防止風蝕和流沙,提高保肥保水能力,培肥地力,同時還可防止土壤返鹼。壓土相當於施肥,這種以土代肥的效果,一般可維持2~3年。
壓土一般在冬春季進行,壓土厚度為5~10厘米,即將黃土或黏土鋪在沙地表面。壓土時必須鋪撒均勻,使地面大體平整,將來使整個果園的土壤狀況才能均勻一致。一般在壓土的當年不刨地,以利於黃土或黏土的風化,並防止風蝕流沙。經過一年後,待翌年土壤解凍後再行翻耕,把土沙充分混勻。
4.增施有機肥或秸稈覆蓋,改土和培肥地力
沙荒地經過深翻和壓土改良後,土壤理化性狀得到一定改善。但土壤有機質仍較貧乏。建園前或幼樹果園,種植綠肥或實施生草制或作物秸稈、雜草覆蓋,對固沙及提高土壤肥力,促進幼樹生長具有良好作用。
7. 整治是什麼意思啊
①整頓;治理②管束、懲罰、打擊,使吃苦頭③進行某項工作;搞;做
8. 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和經驗
全國防沙治沙大會在北京召開。這是沙區廣大幹部群眾熱切期盼的一件大事是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重要會議,對於進一步推進我國防沙治沙事業具有重大意義。
自上次全國治沙工作會議召開十多年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全面推進我國防沙治沙事業。我們實現了全國沙化土地面積凈減少,有效改善了生態狀況和農牧業生產條件,促進了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生產方式轉變,維護了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為全國生態改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沙化問題的道路。這是沙區人民和廣大治沙工作者艱苦奮斗的結果,是黨和國家生態建設各項方針政策的巨大成功。
我國是世界上土地沙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有沙化土地173.9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近1/5,西部和少數民族地區及邊疆地區是沙化土地的主要分布區,土地沙化影響著全國近4億人口的生產和生活,部分地區沙化仍在擴展。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沙化問題始終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必須處理好的一個重大問題,也決定了防沙治沙工作始終是關系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全局的一項重要工作。
和諧大業,生態為本。全面推進防沙治沙事業,不僅是提高沙區人民生活質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也是增進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不僅是維護和拓展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空間、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切實履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的迫切需要。我們必須從保護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從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極端重要性,以對國家、對民族、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把防沙治沙真正擺上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位置,真正擺上沙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位置,切實肩負起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堅持不懈地將防沙治沙事業向前推進。
新時期的防沙治沙工作,必須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預防為主、科學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針,遵循自然、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實行綜合防治、科學防治和依法防治。要牢固樹立長期奮斗的思想,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建立和鞏固以林草植被為主體的沙區生態安全體系,盡快使已治理地區的建設成果得到鞏固,盡快使仍在擴展地區的土地沙化趨勢得到遏制,盡快使廣大沙區的生態狀況明顯改善,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在我國防沙治沙的歷史進程中,涌現出一大批防沙治沙先進集體和英模人物。他們是保護環境的忠誠衛士,也是我國生態建設的有功之臣。他們頑強拼搏、甘於奉獻的精神,將激勵更多的人投身治沙事業。讓我們用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奮斗,共同創造更加和諧美好的生活,共同譜寫防沙治沙更加壯麗的篇章。
2、沙漠治理新思路
我國有70多萬平方公里沙漠,57萬平方公里戈壁荒漠,還有高原荒漠15萬平方公里,基本都在西部地區。而且沙漠每年還在以34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不斷擴大,成為我國的心腹之患和災害的根源。改造這些沙漠始終是人類世世代代的夢想。但由於財政投入不足,水資源限制等因素,綠化治沙進展不大:局部好轉,全局惡化,沙塵暴還是屢屢襲來。
最近在強國論壇看了「小小公民」的《治沙良策--把沙漠覆蓋起來》後,覺得「把沙漠覆蓋起來」確是治沙的一條新思路。但若按其文章說的「用太陽能電池板逐步將沙漠覆蓋起來」,雖然有文章中說的那些好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成本過高,同時所發電力也缺乏市場---一方面現在的太陽能電力成本與火電,水電相比仍過高,另外這些沙漠地處西部,電力需求大戶東南沿海城市相隔太遠,輸電成本過高,而北部又有火電優勢。
對此筆者覺得或許可用廉價的塑料編織布,塑料薄膜來覆蓋治沙---即將其鋪蓋在沙地上並用沙袋壓住,使沙塵無法被風吹走。因為一方面與「用太陽能電池板逐步將沙漠覆蓋起來」可大大降低成本,提高經濟可行性。而另一方面與植樹種草等綠化治沙方法比起來,覆蓋治沙的好處是,不受水資源的限制,同時不受種苗,種植時間等等限制,可以日夜,四季不斷地大規模的施工(因為塑料編織布,塑料薄膜等比起種苗來更能工業化地大量生產以滿足大規模的施工的需求)。同時見效更快,因為植樹種草是需要生長時間的,況且又難以保證都能成活。實際上我國以前建設的三北防護林,也已因缺水而面臨毀滅的危險了。
雖然覆蓋治沙不能產出給這項工程以直接回報,但考慮此項工程更能夠促進就業(因其是勞動密集型工程),拉動經濟增長;同時減少風沙侵襲,沙漠擴大等造成的損害及能間接增加產出;另外也為逐步綠化,開發西部創造了有利條件等等---即有水或需要時可揭開覆蓋重新綠化,或供工農業開發用地之用。應是屬於社會效益好的公共工程,值得政府考慮的。
當然用廉價的塑料編織布,塑料薄膜來覆蓋治沙的可行性程度也是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比如廉價的塑料編織布,塑料薄膜能抗「風吹日曬」多久,也即維護成本多高,與用價高的抗「風吹日曬」能力好的覆蓋物相比兩者那個方案更好。以及能不能找到既廉價又抗「風吹日曬」的覆蓋物?!同時也需詳細比較覆蓋治沙與植樹種草等綠化治沙方法在短,長期成本和短,長期及直接,間接效益上究竟何者更佳:如果覆蓋治沙的綜合成本太高,則也就可能難以執行了,或者只能重點用於確實難以綠化治沙的地方:即缺水的流動沙丘,容易誘發沙塵暴的古湖泊,鹽咸地等等。若只略高出綠化治沙,則考慮到上述好處,就可以實行覆蓋治沙工程了。假如覆蓋治沙綜合成本少於綠化治沙,那就自然更具可行性了。
但是實際上,考慮到由於受水資源的限制,根本難以在沙漠通過大規模的綠化來永久性地治理好沙漠。因此即使覆蓋治沙成本較高,也可能將成為未來根治沙漠危害唯一可行的方案而不得不實行的。
第二部分:典型觀點和事例
1.「土地沙化」與「土地沙漠化」含義不同。「土地沙化」是自然的和人為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過程以耕地風蝕作用和草場風積作用為主。後者以地表覆蓋沙層厚度在 10 厘米 以上為標准。堆積的風沙物質多來源於本地區地表的物質,即屬於「就地起沙」。土地沙化是環境退化的標志,是環境不穩定的正反饋過程。如不採取根本措施,土地風蝕沙化過程不僅不會自動停止,反而會加劇發展。「土地沙漠化」是指在乾旱多風的沙質地表環境中,由於過度地人為活動破壞了脆弱的生態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區出現了以風沙活動為主要特徵的類似沙漠景觀,造成了土地生產力下降的環境退化過程。沙漠化是當前世界上一個重要的生態環境問題,也是一個突出的地質問題。嚴重的問題是「全球沙漠化仍在曼延」。 我國也存在著土地沙漠化問題。在我國的沙漠化土地中,其中已經沙漠化了的土地為 17.6 萬平方公里,潛在沙漠化危險的土地有 15.8 萬平方公里,在濕潤地帶的風沙化土地有 1.9 萬平方公里。受沙漠化影響的人口達 5000 余萬人,有近 400 萬公頃的旱農田和 500 萬公頃的草場受其影響。近幾年來,我國沙漠化土地面積從原來的 13.7 平方公里增加到 17.6 萬平方公里。因此,我國面臨的土地資源被侵蝕的形勢也是嚴峻的。
2.盡管年年喊生態治理,國家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中國西部沙區的生態環境仍在加速惡化。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災難,我們該從撿「芝麻」丟「西瓜」的治沙思路中警醒了。
沙塵源出現生態「難民」。在西北強沙塵暴源頭的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和甘肅省民勤縣境內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當地一批農牧民失去生產生活條件後被迫搬遷,成為生態「難民」。
在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蘇木(鄉),40歲的孟根其其格無可奈何地說,20多年前,她家在塔木蘇鎮放牧駱駝為生,後因草場退化、沙化更加嚴重,她家的羊迅速減少了10多隻,全家4口人無法靠放牧維持生計,便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搬遷到曼德拉蘇木開始了農耕生活,現在種著30畝土地。據了解,這些年曼德拉蘇木先後從阿拉善右旗生態脆弱區接納了像孟根其其格家這樣的生態「難民」140多戶。
阿拉善盟分布著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國土總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其中荒漠化土地達80%以上。在強北風的作用下,近年來巴丹吉林沙漠的流動沙丘以年均20米的速度向南侵進,局部地方流沙帶已經與騰格里沙漠的西南緣「握手」相連。據國家林業部門通過衛星監測結合地面調查發現,這兩大沙漠間出現了三條新的流沙帶。而隨著當地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和大風乾旱災害加劇,阿拉善盟的沙漠化土地正以每年1000平方公里的面積擴展。
而在西北地區另一強沙塵暴主要發源地甘肅省民勤縣,因石羊河上游來水量逐年減少,加上地下水過量開采導致地表林草枯亡,土地沙化,大批農民被迫流落他鄉。北部青土湖區成了沙漠大舉南侵綠洲的通道,流沙年均推進8--10米,近10年外流人口達3.2萬人,有的村社只剩下零星幾戶人家,44萬畝農田一半以上因缺水和沙害棄耕。
3. 在新疆南部,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態災難仍在繼續,塔克拉瑪干沙漠與庫木塔格沙漠已多處「握手」相連。當地幹部群眾擔心,如果兩大沙漠最終交會合攏,導致塔里木河下游的綠色長廊消失,將會造成大片綠洲被風沙湮沒、內外交通阻斷等更加嚴重的生態災難及社會問題。
更令人擔憂的是,如果兩大沙漠會合,塔里木河下游一條由天然荒漠胡楊林和灌木林組成的300多公里長的綠色長廊消失,不但連接新疆與內地的第二通道218國道將徹底被阻斷,連巴州首府、南疆重鎮庫爾勒也會受到沙漠的包圍,進而會使塔里木盆地和阿爾金山豐富的礦產資源失去開發的支撐。
塔里木河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河,幹流全長1321公里,它既是南疆幾百萬各族人民的母親河,也是阻擋沙漠侵進綠洲的生態河。由於長期開發利用不合理,加之氣候變化,從1972年開始,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水庫以下363公里長的河道長期斷流,尾閭台特瑪湖乾涸,沿岸林木大面積枯萎乾死,塔克拉瑪干沙漠與庫木塔格沙漠東西夾擊,土地荒漠化加劇。
巴州林業局提供的資料顯示,在過去的數十年間,因塔里木河生態調節功能明顯減弱,下游60%天然荒湖胡楊林和40%的灌木林因缺水枯萎衰敗,400多萬畝草場退化。218國道有幾十處時常被流沙掩坦,局部地區部分群眾失去了家園。
遏制塔里木河下游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的關鍵是確保生態用水。2000年以來,國家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緊急啟動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方案,並6次從博斯騰湖向塔里木河下游輸水,對塔里木河下游生態環境的改善,植被的恢復和綠色走廊的保護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由於生態災難積重難返,塔里木河下游並沒有出現預期「碧波盪漾,枯木逢春」的景象。
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據調查,雖然國家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植樹造林,局部地區生態好轉,但由於大面積的天然荒漠林被毀,使西北地區脆弱的生態雪上加霜。當地幹部群眾形象地說,重造林輕封育,撿了「芝麻」丟「西瓜」。
——天然荒漠林遭嚴重破壞。
20世紀80年代以來,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東南緣的新疆且末縣,共造林18萬畝,為全縣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的生態保障。然而,受自然與傳統習慣的雙重影響,當地農牧民仍然維持著砍柴樵薪的原始生活方式,使天然荒漠林遭到嚴重破壞。而天然荒漠林生態系統屬於世界上最脆弱的森林生態系統,它的自我演替、形成需要上千年的時間,人為破壞只需要幾年時間。
面對風沙危害日益嚴重的情況,目前策勒縣已圍欄封育天然荒漠林48萬畝。記者在現場看到,天然紅柳、野蘆葦已長到1米多高。擔護林員每月150元工資卻沒有解決的來源。
——人工造林投入高,封沙育林效益好。
調查中,記者發現在西北風沙區人工造林成本高得驚人。然而,人工造林有國家資金支持,而天然荒漠林封育下達任務小,資金還往往難以到位。
墨玉縣的波斯坦庫勒生態治理區在茫茫戈壁灘上,當地群眾在國家資金扶持下造林1.2萬畝。縣林業局局長張震年算賬說,這里一畝地僅樹苗費就高達200多元,加上整地、挖坑、打井和水利渠系配套,一畝地的造林要花600~800元。張震年坦言:「戈壁灘上的林子難養活」。
在南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策勒、且末、若羌等縣了解到,在當地自然環境惡劣,以及生態用水與農業生產生活用水矛盾突出的情況下,建設人工防護林不得不採取滴灌技術,而滴灌造林不但投入成本高,後期管護更需要長期投入,有的地方雖然造成了林子卻無力管護,進而背上巨額「包袱」。
4.遏制土地沙化,要以防為主,防治兼顧,做到防中有治,治中有防,防治結合。
5月20日,在全國這些組織的「水與沙漠化」研討會上,國家林業局防沙治沙辦公室一位負責人就土地沙化的現狀及對策作了發言。他說,當前,除自然因素外,造成我國土地沙化的主要人為因素是「五濫」,即濫墾、濫伐、濫牧、濫采和濫用水資源。要遏制土地沙化繼續擴展的勢頭,必須做好預防工作,「防」首先體現在加強對「五濫」的管理,杜絕人為破壞因素。
第一,應防止盲目開墾。濫墾是我國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自50年代以來,我國出現了4次大開荒,僅草原開荒就達2.08億畝,其中1億畝已撂荒成為沙地。1994年至1999年,全國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開墾的耕地達1.7萬平方公里,其中變成流動和半固定沙地的面積約佔50%。
第二,應以草定畜。目前,我國大部分草場放牧大大超過其承載能力。全國草場理論載畜量為4.5億羊單位,截至1997年底,全國存欄大牲畜已達1.4億頭,羊2.6億只,摺合8.6億羊單位,超載近一倍。
第三,應控制樵採。濫砍濫伐和過度樵採一直是沙區植被的大敵,它不僅直接減少林草覆蓋面積,更重要的是破壞了和諧的森林、草原環境。從1994年到1999年,青海省共和縣沙珠玉鄉因樵採破壞沙生植被達600公頃,新疆和田地區近5年因樵採共破壞以胡楊林、灰楊為主的天然荒漠林3800公頃。
第四,應嚴禁亂采濫挖。自1994年至1999年,內蒙古全區因摟發菜破壞草原面積達1.95億畝,其中6000多萬畝已經沙化。陝西省榆林地區僅煤田開發一項,就使26萬畝植被被毀,30萬畝土地沙化。近兩年,國家頒布法律和規章,通過執法,摟發菜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但濫挖中草葯和無序采礦破壞植被的現象依然十分突出。
第五,應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由於不合理利用水資源造成土地沙化的現象十分普遍。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由於50年代以來上游不斷超量用水,造成下游270公里河道斷流,530萬畝胡楊林枯死,100萬畝草場退化,25萬畝農田被迫棄耕。
這位負責人同時強調,造成土地沙化、生態惡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沙化土地的治理上,突出綜合治理。要按照植物演替自然規律辦事,以恢復沙區林草植被為核心,要多管齊下,林業措施、農牧業措施和水利措施綜合運用,要因地制宜實施造林種草、退耕還林、退牧還林還草;耕地要大力推行保護性耕作方法,推廣免耕法和作物留茬。對於水資源,要合理開發利用,做到開源與節流相結合,除保證必要的工業用水、人民生活用水外,還應重點保證生態用水。覆蓋我國90%以上沙化土地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四期工程都綜合考慮了因害設防、因區施策,進展順利,效果明顯。
鑒於目前的現實問題,這位負責人建議國家應盡快推行四項政策:一是草原應盡快全部承包到戶,堅決改變牲畜吃大鍋草的局面;二是國有荒山、荒沙應無償提供給造林種草者使用。落實誰造誰種誰有的政策,並允許繼承、轉讓與拍賣;三是在荒山、荒沙、荒地造林,免交任何稅費;四是對林產品、畜產品加工業減免徵收營業稅。
9. 如何治理棄土場污染
棄土場位置選擇和設計原則;棄土棄渣產生的原因:1、經調配平衡後產生的棄方;3、部分路段路基挖方受地理位置,運距較遠和運費較;(2)不佔或少佔耕地,選擇在荒山或荒地;(3)選;棄土場位置選擇和設計是土方工程的一項重要內容,棄;因此,應慎重選擇棄土場位置,並應進行詳細的棄土、;棄土場應盡量選擇在窪地或谷地的底部,以達到自身穩;(1)溝頭棄土場;一般位於主溝的最上
棄土場位置選擇和設計原則
棄土棄渣產生的原因:1、經調配平衡後產生的棄方。2、不能作為填方材料利用的挖方。
3、部分路段路基挖方受地理位置,運距較遠和運費較高等因素的限制,就近處理的土方。 棄土棄渣場地的選擇應考慮以下要求:(1)避免選擇在雨水匯流量大,沖刷嚴重的地方;
(2)不佔或少佔耕地,選擇在荒山或荒地;(3)選擇在肚大口小,有利於布設攔渣工程的地型位置。除以上3點外,還應考慮景觀路,生態路建設要求,棄土棄渣場地應盡量布置在高速公路視野范圍之外。
棄土場位置選擇和設計是土方工程的一項重要內容,棄土場如選擇在陡坡上,甚至在滑坡體上,極易產生工程滑坡,或者誘使古滑坡復活。而由於施工不慎造成的整治工程將得不到業主的認可,費用也將得不到業主的支付,另外,廢方隨意堆放於挖方坡頂,會給邊坡施加不小的超載,並可能造成坡頂積水,在荷載作用和雨水下滲的影響下,很容易造成邊坡滑塌失穩。
因此,應慎重選擇棄土場位置,並應進行詳細的棄土、防護、排水設計。
棄土場應盡量選擇在窪地或谷地的底部,以達到自身穩定的狀態,避免出現單坡場地。特殊情況下棄土場可以與高速堤或陡坡路堤結合設置,可達到路堤穩定和棄土場穩定的雙重效果。棄土場設計投地形一般可分為溝頭棄土、溝岔棄土、順溝棄土、填溝棄土、和棄土填坑5種設計類型。
(1) 溝頭棄土場
一般位於主溝的最上游,但臨空面坡腳位置較高,遠在主溝道水位以上。由於此處是洪水形成區,故支檔防護工程和引排水工程規模較小。
(2) 溝岔棄土場
具有上游匯水面積不大,坡面來水量較小的特點。
(3) 順溝棄土場
順溝棄土一般都不同程度地縮窄溝道行洪斷面,影響溝道安全泄洪,在採取防護措施時必須同時考慮防洪與水土流失防治的要求。
(4) 填溝棄土場。
棄土填溝是利用棄土充填溝道,抬高溝底。
(5) 棄土填溝
棄土填溝,填河灘窪地及自然凹坑。
2.3棄土場設置要求
目前,各標段土方工程施工已陸續開展,如果對取,棄土場位置的選擇及取、棄土方式不夠重視,隨意取土和棄土,將可能導致自然邊坡滑塌失穩,不僅會對當地社會、自然環境造成不良影響,也會給工程治理帶來困難,甚至導致工程造價的額外增加。
為避免由於取土亂掘亂挖、棄土亂堆亂放以及取、棄土場邊坡過高、過陡等引發新的地質危害(滑坡、泥石流),消除邊坡穩定性及工程隱患,規范施工,對取、棄土場位置的選擇、取(棄)土方式以及坡面防護、排水等作如下要求。(1)取、棄土場位置的選擇,應由施工單位、設計單位及當地有關政府部門共同配合,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選定,由設計單位就每處取、棄土場進行取、棄土臨時設計和提出相關要求。(2)取、棄土場位置應遠離路基范圍以外,不致影響路基穩定,不能只片面考慮取、棄土方便,運距短。(3)棄土場應盡量選擇在地址條件相對較好的低窪路段,無水流或水流較小的支溝、山間溝谷。避免在水源地、水庫上游設置棄土場,當必須設置時,應徵得當地環保部門的同意,切實做好棄土場防護、排水設施,以免造成對水體的污染。(4)取、棄土前應清除表層腐質土、種植土,並堆放在旁邊以備坡面綠化和復墾時用。(5)當棄土場自然地面橫坡大於15%時,應在原地面開挖寬為
2~3m、內傾坡度為3%~4%的台階。(6)當自然地面橫坡較陡,棄土難以堆放時,應設置必要的支擋防護工程。棄土堆放時應自下而上分層填築,並攤平碾壓,最大層厚不超過1m,橫坡至少為6%,並按照GTR所規定的條件進行中等強度壓實處理,但頂面層可不進行壓實。
(7)當棄土高度大於8m時,應在8m處設邊坡平台,平台寬度4m,上級邊坡坡率採用1:1.5,下級邊坡坡率採用1:2.0,頂面層設置不小於6%的排水坡。(8)取、棄土場周圍應設置完善的截、排水設施,將地表水引排至取、棄土場外。(9)取、棄土完成後,應對場地進行綠化或復墾,並對場地形狀進行修整,盡量與周邊環境相協調。(10)土方的堆放應按照《專用技術條款》(CCTB)B2.11條之規定執行。
2.4棄土場的綜合防治工程和施工方案設計
(1)支擋防護工程
支擋防護工程是為了攔擋棄土棄渣,在棄土場臨空面的底部修築攔擋工程。支擋工程多採用漿砌石擋土牆,擋土牆體採用重力式結構。
(2)排水工程
排水工程是為了保證棄土棄渣安全穩定,興建的排除棄土場周邊坡面及區域內洪水危害的工程措施。排水工程一般修建在棄土場邊緣四周,其基礎應盡量修築在自然山坡上,以避免棄土的不均勻沉降帶來的不利影響,排水工程設計應根據集水面積、產滲流系數以及降雨強度等確定其結構形式、布置方式和過水能力。設計洪水標准一般按10a一遇24h最大降雨強度,採用有關文獻介紹的方法進行計算。排水工程主要由擋水埂、排水溝、急流槽、牆前邊溝和沉砂池等組成。
(3)植被恢復工程
植被恢復工程是指在棄土棄渣堆墊檯面上,通過人為措施恢復原來的植物群落,或重建新的植物群落,以防止水土流失的水土保持工程。由於棄土棄渣是經過人為擾動的不成熟土壤,有機質和養分缺乏,持水性能差和物理性質不良,所以施工初期應預留臨時場地堆放路基清表土和棄土場原場地的耕植土,用於後期場地覆土,同時優先選用天然生長的鄉土植物。設計時應在以人為本的理念前提下發揮棄土場經濟、生態和文化價值,盡可能考慮還地設計,避免簡單綠化造成的空洞和浪費。
棄土場的施工方案設計包括表土保護、土方調運、臨時排水、防護工程、場地壓實、後期場地平整等內容。設計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對施工注意事項如表土保護等內容具體說明,提供表土保護的臨時用地設計圖表;土方調運的具體方案應作個別說明,並在土石方總體調用的設計表格中詳細體現,臨時排水和防護工程應進行總體方案設計,部分困難位置進行細部設計;場地壓實、平整等問題應作詳細說明,明確目標要求。
城市有毒顆粒物來源:首先是汽車尾氣 美國進口 醫用口罩普衛服務器欣,過濾性好,不僅防顆粒物也防飛沫。對小至0.1微米的顆粒物過濾效率達99.8%, 對小至0.3微米的細菌或病毒載體(常見於飛沫)過濾效率達99.9%。採用SecureFit專利技術,通過調節來適應不同臉型,達到很高的貼合性為了你和家人的健康,出門戴上口罩,在J不俗的風格東,祝你幸福,望採納
10. 在村裡的丟荒地里搭柵養殖屬於違法嗎
現在國家正在整治這些
沒有證件。而建造的建
築物。這些都是違法的。實際上這些政策也是為了以後少賠償才弄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