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治理國家要以德來治理

治理國家要以德來治理

發布時間: 2021-02-08 14:03:23

A. 「治理國家要以德來感化人民。」「學習要反復溫習,要有恆心,要堅持不懈。」,這兩句話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B.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不欲」是指什麼出自哪裡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既然有自己喜歡的,那肯定就有自己不喜歡的,所以很多人就把自己不喜歡的強加給別人,而這也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現象,而且在古時候,有著你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那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不欲”是指什麼?出自哪裡?而這個“不欲”是指自己不想要不喜歡的事物,主要出自於《論語》。

而且我們知道,即使在今天,中國講究以法治國,不再是以前的仁政,但是中國在對孔子的思想的傳承當中,依舊保持著以德服人,而且在以法治國當中也包含著情,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依舊講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這里的“不欲”,指的就是自己不想要的食物的事物,而且也出自於《論語》。

C. 問題:指出孔子的主要觀點

以德治國
處世之道:己所不欲 勿施與人

D. 關於治政方面有哪些經典的中華句典

【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出自《尚書·洪範》。羞:進獻,貢獻。而,同「爾」,你。意思是:對於那些有才能、有作為的人,要讓他們貢獻自己的力量,使你的國家昌盛。

【幾時拓土成王道,自古窮兵是禍胎】出自唐代李商隱詩《漢南書事》。王道:古代帝王以仁義治理天下的政策。窮兵:竭力發動戰爭。意思是:什麼時候開拓疆土能成就帝王的仁義政治?窮兵黷武自古就是災禍的根源。

【小不忍,則亂大謀】出自《論語·衛靈公》。意思是:小事上不能忍耐,就往往會破壞了大計劃。

【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出自《論語·季氏》。庶人:百姓。意思是:國家的政治清明,那麼,百姓就不會有非議了。

【無政事,則財用不足】出自《孟子·盡心下》。政事:施政。意思是:沒有好的政治,國家的財政就會不足。說明政治對國家的財力有著直接的影響。

【無偏無黨,王道盪盪】出自《尚書·洪範》。盪盪:寬闊、廣大。意思是:不結黨營私,治國之道就會寬廣開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出自《韓非子·五蠹》。修:遵循。法:效法。意思是:不期望完全遵循過去,也不效法那些陳規,要研究現在的事情,從而做出相應的准備。說明政策應該因時而定。

【公道達而私門塞,公義明而私事息】出自《荀子·君道》。達:暢通。義:原則。意思是:公正的道路暢通了,徇私舞弊的門就被堵塞了;為公的原則明確了,私人的貪圖就停止了。用來告誡執政者應提倡為公以抵制私情的泛濫。

【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意思是:依靠自己的德行讓人信服的,人們才會喜歡,才能心悅誠服。

【民慮之於心而宣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出自《國語·周語上》。壅:堵塞。與:跟從。意思是:百姓心裡的想法是經過成熟的考慮後說出來的,這是行成之後的自然流露,怎麼可以堵塞其口呢?如果真要堵塞言路,還會有誰擁護你呢?說明為政者應廣開言路。

【弗慮胡獲,弗為胡成】出自《尚書·太甲下》。弗:不。胡:怎麼。意思是:不經過思考,怎麼會有所收獲呢?不去實行,怎麼會有所成就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老:第一個「老」為動詞,尊敬、敬養。幼:第一個「幼」為動詞,愛護。意思是:尊敬自己的長輩,並將這種尊敬也推廣到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孩子,並將這種愛護推廣到別人的孩子。

【有德則樂,樂則能久】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意思是:君主有了德行,就能叫人民快樂;人民快樂了,國家就能長治久安。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出自《左傳·僖公三十年》。因:依靠。敝:損害,敗壞。與:同盟。知:明智。意思是:藉助了別人的力量,又反過來損害別人,這是不仁義的;失掉了自己的同盟,是不明智的。

【安危在是非,不在強弱;存亡在虛實,不在多寡】出自《韓非子·虛實》。國家安全與否在於君王是否是非分明,而不在於力量的強弱;國家的存亡在於君王是否掌握了實權,而不在於手下有多少人。

【約結已定,雖睹利敗,不欺其與】出自《荀子·王霸》。與:同盟的國家。意思是:既然兩國已經締結了盟約,就算看到了成敗,也不能欺騙結盟的國家。

【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出自《商君書·更法》。意思是:沒有百倍的利益,不要輕易變法;沒有十倍的功效,不要輕易改變器具。

【但得官清吏不橫,便是村中歌舞時】出自宋代陸游詩《春日雜興》。但:只。意思是:只要官吏都清正廉明,不橫行霸道,就是老百姓歡天喜地的時候了。

【賢不肖不雜則英傑至,是非不亂則國家治】出自《荀子·王制》。雜:混雜意思是:賢人與不賢的人不相互混雜在一起,有才能的英傑就會到來;是與非不顛倒混雜,國家就會安定。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出自《商君書·更法》。道:方法。便:便利。意思是:治理國家不一定只用一種方法,只要對國家有利,就不必效法過去。

【治世者若登丘矣,必先躡其卑者,然後乃得履其高】出自漢代王符《潛夫論·衰制》。躡:登上。意思是:治理國家就好比登山,一定要先從最底層開始,慢慢登到高處。用來比喻治理國家要從最基本的方面下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道:仁政。意思是:能夠施行仁政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多;而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現多用來形容正義的事業就能得到支持,不合乎正義的倒行逆施則會遭到人們的反對。

【善為國者,倉廩雖滿,不偷於農】出自《商君書·農戰》。偷:疏忽。意思是:善於治理國家的人,即便糧倉總是滿滿的,也不會放鬆農業生產。

【德惟治,否德亂】出自《尚書·太甲下》。意思是:以德來治理國家,就會天下太平;反之,就會天下大亂。

【一人飛升,仙及雞犬】出自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意思是:一個人得道上了天,連他的雞犬也都跟著成了仙。用來諷刺舊時一人發跡,附從者也跟著得勢的黑暗政治現象。現常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出自明代顧大典《青衫記》。意思是:一旦掌握了權力,就發號施令。深刻揭露了官場上小人得志的猖狂表現。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出自清代吳敬梓《儒林外史》。雪花銀:白銀。意思是:擔任三年「清廉」的知府,就可以撈到十萬兩的白銀。表現了當時貪官污吏成風的黑暗現實。

【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出自《宋史·岳飛傳》。意思是:文官不貪圖錢財,武官不貪生怕死,國家就會太平興旺。

【堯舜之人,非生而治也;桀紂之人,非生而亂也,故治亂在上也】出自《管子·霸言》。堯舜:指唐堯和虞舜,相傳都是古代的聖賢之君。桀紂:指夏桀和商紂,古代的兩個暴君。意思是:堯舜時代的百姓,不是天生就好治理的;桀紂時代的百姓,也不是天生就愛作亂的。因此,治和亂的根本在於上面的統治者。

【時移而法不易者亂】出自《韓非子·心度》。意思是:時代已經變化了,而治理國家的方法不改變,那麼,國家就會出現混亂。

【治國常富,亂國常貧】出自《管子·治國》。安定的國家往往富有,而社會混亂的國家則常常貧窮。說明國家的貧富與政治有著直接的關系。

【十羊九牧,其令難行;一國三公,適從何在】出自唐代劉知幾《史通·忤時》。公:主公。意思是:十隻羊,九人放,號令就難以執行;一個國家如果有三個主公,人們就不知道該聽誰的了。說明執政要避免政出多門,事權不一。

【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出自《史記·陸賈列傳》。意思是:騎馬打下來的天下,怎麼可以還在馬上治理呢?比喻可以用武力得天下,但卻不能再用武力來治理天下,而是應講究治術。

【以書為御者,不盡於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事之變】出自《戰國策·趙策》。盡:通曉。意思是:只按照書上的方法來駕御車馬的,不能完全掌握馬的脾性;只用古人的方法來管理現今的人,就不能通達時勢的變化。說明治國不能死守教條,要因時因事制宜。

【世質則官少,世文則吏多】出自晉代傅玄《傅子·官人》。質:質朴。文:浮華。意思是:時代風氣質朴,社會上的官員就少;時代風氣浮華,社會上的官員就多。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政教有經,而令行為上】出自《淮南子·氾論訓》。常:准則。本:根本。經:准則。上:極至。意思是:治理國家有不變的法則,但最根本的是讓人民獲利;政治教化也有固定的模式,但最緊要的是讓政令暢通無阻。

【莫言萬木死,不因一葉秋】出自唐代邵謁詩《論證》。秋:枯黃。意思是:不要說萬木凋零不是因為一片葉子的枯黃。比喻臨民治國要見微知著、防微杜漸。

【善為政者,弊則補之,決則塞之】出自漢代桓寬《鹽鐵論·申韓》。決:缺口。意思是:善於治理國家的人,發現了弊端就會立即補救,看到了漏洞,就會馬上堵塞。

E. 材料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材料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材料三:治理國家要以德來感化人民。請

(來1)春自秋晚期孔子《論語》(6分)
(2)仁(或愛人或為政以德)(2分)
(3)儒家(2分)

F. 在學習思想活躍與百家爭鳴在春秋時期就有人提出治理國家要以德來感化人民這個

應該是孔子吧,孔子在春秋時期提出了「以德化民」和「以禮治國」的主張

G. 治理國家要以德來感化人民。這是我國哪位思想家

子曰:治理國家要以德來感化人民。子曰:學習要反復溫習,要有恆心,要堅持不懈。 出處:《論語·學習》 孔子說:「治理國家要以德來感化人民.學習要反復學習,要有恆心,要堅強不懈。」

H. 孔子認為治理國家要先正名,和「以德治國」沖突嗎

以德治國就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

I. 以上三段材料是我國古代什麼時期哪位

材料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材料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材料三:治理國家要以德來感化人民。
請回答:(1)以上三段材料是我國古代什麼時期哪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說的?他的言論,被他的弟子編入哪部書中?(6分)
(2)指出材料三中 孔子的主要觀點。(2分)
(3)他是我國古代哪一家學派的創始人?(2分)
(1)春秋晚期 孔子 《論語》 (6分)
(2)仁(或愛人或為政以德) (2分)
(3)儒家 (2分)

試題分析:(1)以上三段材料是我國古代春秋晚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說的,孔子的言論被他的弟子編入《論語》中;
(2)材料三中孔子的主要觀點是仁(或愛人或為政以德)
(3)孔子是我國古代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點評:關於孔子,學生還要知道,他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禮」;政治方面孔子提倡「為政以德」,主張以「德」教化人民,以「禮」治國。教育方面,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創辦私學;主張因材施教。他還提出了「當仁不讓不於師」、「三人行,必有我師」、「溫故而知新」等理論。

J. 治理國家、社會需要「中庸之道」!!!

1、不偏向;2、不過度。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以說是儒家對自身行為的責任規劃,也就是人生的價值取向、行為目的,但是實現這些個人責任的基礎是自我的穩定、自我的真實、自我的修養,也就是說:修、齊、治、平的基礎是「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即想要樹立治理天下的志向需要從自己能夠管理好國家、政府崗位開始,想做好崗位上的責任需要有調和家庭的和睦的能力……依次推理,修心是修身的基礎。 而如何做好,或者什麼樣的心才適應社會、參與社會,那麼就是「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就是說自我的控制,懂得止、定、靜、安、慮,而後才有所得。這些情智、心理功能的完成,其實就是「中庸」。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