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定河治理
㈠ 黃河變化治理方案。
近年來黃河水沙量減少的原因,在中、小雨的情況下水利水保措施有一定作用,但更主要的因素是大雨、暴雨量的減少。據有關資料統計,黃河河口—龍門區間20世紀80年代後期較70年代以前大雨次數減少了26.2%,暴雨次數減少了53.2%,而近十餘年來大雨、暴雨次數減少得更多。黃河中游大部分屬超滲產流地區,由於大雨、暴雨的減少,進入黃河的水量亦隨之減少,同樣是100毫米降雨量分為5天降下與1天降下其入黃水量將有很大差別,在這里降雨強度應起到很大作用。暴雨的減少,意味著洪峰流量的減少,其對黃土的沖蝕能力減少,沙量亦隨之減少。
1997~2007年潼關平均來沙量僅為4.16億噸,最大輸沙量為1998年的6.61億噸,最小輸沙量為2006年的2.47億噸;平均最大洪峰流量僅3440立方米每秒,最大為1998年的6500立方米每秒,最小為2004年的2140立方米每秒。而1996年來沙量達11.4億噸,洪峰流量為7400立方米每秒,該年主要為黃甫川、窟野河等多沙粗沙地區普降暴雨,形成黃甫川黃甫站洪峰流量達5900立方米每秒,窟野河溫家川站洪峰流量達9800立方米每秒,並形成幹流龍門站洪峰流量達10600立方米每秒。而在1994年來沙量即達12.4億噸,洪峰流量為7360立方米每秒。該年8月份河口—三門峽區間連降三次暴雨,雨區主要分布在無定河、延河、北洛河,龍門最大洪峰流量為11100立方米每秒。以上兩年與前述之11年枯水段僅相隔幾年,其水利水保措施不會有很大改變,據此也可以說明主要是降雨強度與落區形成了該兩年與1997~2007年輸沙量的巨大差別。 又從系列資料中可知,2002年是陝縣(三門峽)自1919年建站近90年來年徑流量僅次於1928年的特枯水年,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局部地區發生大暴雨仍可在該地區形成歷史特大洪水和輸沙量。2002年7月,河口—龍門間支流清澗河發生大暴雨,子長站24小時降雨量達274.4毫米,子長站流量達5500立方米每秒,是自1953年建站以來實測第二大洪峰;清澗河年徑流量和輸沙量分別達2.39億立方米和1.08億噸,分別是水土保持治理後1970~1997年均值的1.7倍和3.4倍。 另外,1994年8月31日,北洛河也發生了一次特大暴雨,吳旗站次暴雨量達214毫米,吳旗、劉家河、(氵狀)頭三站洪峰流量分別達7010立方米每秒、8030立方米每秒和6260立方米每秒,其中(氵狀)頭站洪峰流量系自1932年設站70餘年來的最大值。
以上情況可以說明,黃河中游地區20世紀70年代以後水利水保措施對減水減沙起到一定作用,但更主要的應是大雨、暴雨的發生幾率及量級較前期明顯減小,其中局部地區一旦發生大暴雨,則可能產生歷史上最大洪峰流量和輸沙量。 二是現狀水利水保作用下,目前採用減沙量為4億噸,筆者認為這4億噸主要是干支流大、中、小型水庫所攔截。據黃河流域水庫淤積調查組於1994年編制的《黃河流域水庫泥沙淤積調查報告》,對全流域(不包括山東省)601座大、中、小型水庫淤積量調查,截止到1989年水庫淤積量為108.97億立方米,如按30年計,年均淤積量為3.63億立方米。黃河流域大部分水庫修建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也就是說,這些水庫至今已攔沙三四十年,不少水庫已淤滿或接近淤滿。寧夏清水河長山頭水庫,總庫容3.05億立方米,20世紀七八十年代已淤滿,已完全失去防洪減淤作用,其上游的水庫群目前也大部分淤滿,正在除險加固加大排沙量。涇河上的巴家嘴水庫,總庫容為5.11億立方米,已淤積泥沙4億立方米以上,防洪庫容已不足,目前正加開大型溢洪道以泄洪排沙,完工後,一般洪水泥沙將全部泄往下游,不再具備防洪減淤效能。凡此種種,目前黃河上大量水庫都在除險加固,措施主要是加大泄洪排沙能力,如果發生大暴雨洪水,有的水庫除本次洪水泥沙排出庫外,可能還將原有已攔沙量沖出一部分,入黃沙量將進一步增加。
三是水利水保措施攔截了部分沙量,但隨著國家近些年各項建設的實施,人為水土流失有所加劇。據黃委水保局初步統計,全流域各項開發建設項目已達2萬多個,擾動地表面積達1.4萬平方公里,棄土棄渣量達24億噸,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積5600平方公里,新增水土流失1.2億噸。以上統計數據可能較粗略,但近年來礦山、鐵路、公路、輸汽管道的大規模開發建設帶來新的水土流失應是不爭的事實。
三、幾點認識
近年來黃河洪峰流量、沙量減小的主要原因,應是中游地區大雨、暴雨頻度及量級減小造成的,水利水保措施對水沙的減小僅起次要作用。
目前的水沙量減小應是黃河水沙周期變化中的特枯階段。從歷史資料分析,往往一個枯水枯沙段過後,隨之而來的是豐水、豐沙年或豐水豐沙系列,陝縣水文站於1942~1959年曾出現連續18年平均實測輸沙量達17.5億噸的事實值得我們在選擇水沙系列中予以關注。
水利水保措施減沙量中應以流域內大、中、小型水庫攔沙為主。由於很多水庫已運用三四十年,有不少已淤滿或接近淤滿,已失去繼續攔沙減淤作用;且由於大規模開發建設,人為水土流失有一定的增加,因此在流域規劃中所定現狀減沙4億噸,2010年減沙5億噸,2020年減沙6億噸,可能偏於樂觀,尚應近一步深入分析。
為了治理黃河,科學家設計方案,一定要保護好森林,使失去的植被盡快恢復,通過本課學習,使人人都明白一個道理,破壞森林是自殺的行為。
㈡ 黃土高原小流域治理示意圖
黃河中游穿行於土質疏鬆、植被稀少的黃土高原,在夏季暴雨的沖刷下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答嚴重,有無定河、汾河、渭河等支流匯入,隨著流量的不斷增加,河水的含沙量也急劇上升.進入黃河的泥沙近90%來自於中游流域,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故選:A.
㈢ 治理黃河的方法有哪些
根治黃河的主要方法:
1.種草種樹,坡耕地退耕還林、還牧,使土石不下坡,清水長流;
2.修築梯田,打壩淤地,以減少入河泥沙;
3.上中游修建水庫也是治黃的重要措施,修水庫水僅發電,還可治沙與防洪,調節黃河徑流。如小浪底水利樞紐建成後,可發揮防洪、發電、灌溉、防凌、防淤、養殖、旅遊等多種功能。下游加固大堤,確保堤岸萬無一失。
㈣ 如何治理黃河
1、黃河的特點是水少沙多,水沙運行過程不協調。黃河65%的水量來自蘭州以上,而90%的泥沙來自中游黃土高原,但二者在時間上常不相適應。
2、當中游來沙多,上游來水少時,就造成河道的嚴重淤積,洪水位不斷抬高,威脅堤防安全。為緩解黃河流域特別是下游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應從漢江、淮河上游調水入黃,沖沙減淤,改善生態環境,兼顧南水北調中線、東線工程的供水作用,並通過黃河以南構成的「串聯水庫」的調度,把黃河下遊河道作為淮河及漢江上游洪水的入海通道,擴大黃河下遊河道過洪斷面,同時將小浪底水庫乘機所排泥沙輸送入海,提高該水庫的綜合效益。
3、將市場機制引入污染防治領域。通過市場作用,從原來誰污染誰治理的企業個體行為,引申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分工和供求關系,形成社會化專業化的環保企業乃至環保行業,向污染責任方提供商業性環保服務,逐步實現環境治理市場化、社會化、企業化。同時,在企業比較集中的工業園區鼓勵多家企業污染處理設施共建共享和治污設施專業化運行,提高治污設施處理效率,降低污染治理費用,逐步解決普遍存在的投入大量資金建成的環保設施,不能充分利用的問題。
4、國家應進一步加大力度推行綠色GDP,把環保工作納入地方黨政一把手的政績考核。
5、給予環保部門更大的執法權。如處罰力度,關停污染企業等。
6、環保體制需要進一步理順,實行垂直管理,脫離地方的制約
(4)無定河治理擴展閱讀: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㈤ 陝西地區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
近兩年來,陝西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660平方公
里,新修梯田、壩地、牆地、河灘地219萬畝。全省約13.7萬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
區有60%得到治理,年輸入黃河泥沙量大量減少。
隨著以水土流失治理為主的生態環境建設的逐步深入,陝西省林草等相關產業也得到
迅速發展。到去年底,全省僅經濟林面積就達2500多萬畝,陝北的紅棗、仁用杏,陝
南的木耳、板栗、杜仲、生漆,關中平原和渭北旱原的獼猴桃、蘋果、花椒等主導產業的
形成,既改善了生態環境,又增加了農民收入,廣大群眾治理山河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陝西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全省80%的耕地和70%的人口都分布在水
土流失區。1997年以來,陝西省委(曹政府組織農;林冰等有關方面的專家,編制了
全省跨世紀的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提出用10到50年的時間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生態環境
預防監測和保護體系,使森林覆蓋率由現在的28.8%提高到48%,基本實現「山川
秀美」的目標。
陝西各地在每年的「大會戰」中,各級黨委政府的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都要親自抓一
至兩個規模大、標准高的綜合治理典型。榆林地區在無定河等三個流域,由各級領導抓了
千畝以上的大樣板100個,極大地推動了全面治理工作。延安市和各縣鄉領導每人包抓
一個萬畝和500畝以上流域治理點,以點帶固,也取得良好效果。
兩年來,全省已開工和即將開工的重要生態工程項目20多處,其中億元以上的10
處。這批項目除國家定向補助外,還吸引群眾投資15億元。同時,陝西還積極引進世界
銀行貸款等資金3.07億元,用於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治理,使生態環境建設形成多渠
道、多元化投入的新機制。
㈥ 無定河的歷史。
無定河
無定河是一條源遠流長的大河,也是一條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大河。人們已經很難詳盡地測出它的年齡。不管是江海橫流,山搖地動,還是日轉星移,大地滄桑,它總是那麼一往無前,專注地流向黃河,完成它生命的追求。它,就是陝北大地的精靈!
遠古的搖籃
無定河,也是一隻遠古的搖籃,陝北高原的生命之河。早在若干萬年以前,它就哺育了陝北大地最初的告別樹上生活的先民,讓他們在自己的庇佑下去繁衍生息,去創造開拓。在1922年一個美麗的黃昏里,一位叫作桑志華的法*國神父,沿著無定河漫步。他以一個地質古生物學家的慧眼,在一大批古脊椎動物的化石里,拾起了一枚門齒。這枚門齒化石經北*京協和醫院解剖部主*任步達生研究,確認它是3.5萬年*前的晚期智人的門齒。四十年代,我*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家裴文中在他的一部專著中首先使用了「河套人」和「河套文化」這兩個中文概念。這樣,在無定河畔沉睡了幾萬年的「河套人」、「河套文化」,終於被昭*示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在人類文明史上放射*出了奪目的光*輝。
兩*岸
在無定河兩*岸,還遍布著難以計數的新石器時代尤其是龍山文化遺址,其密集程度幾乎和現代的村落一樣。面對這些豐富的遠古文化遺存,你的眼前似乎浮現出一群群裹*著獸皮的男人和女人,他們舉著磨製的石刀、石斧、石鐮、石石奔,以勤勞的雙手,制*造陶器,修蓋房穴,飼養家畜,刀耕火種,進行著人類童年時期的最初拓荒。他們以群*體的力量和智慧,開發著陝北高原這塊蠻荒的土地。
原始社*會解*體
公元前兩千多年,當我*國的原始社*會解*體,進*入奴*隸社*會後,據史書*記載,這里生活著鬼方、犭嚴 狁、狄等游牧民*族及他們建立的小方國。在無定河與黃河的交匯處不遠的清澗縣李家崖村的山間,至今還屹立著一應當時的小方國城池。城依山勢呈葫蘆形,面積約七萬平方米,沿懸崖築石為牆,下臨滔滔無定河水,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這里的房穴遺址和一些屬於自*由民的墓葬里發掘出戚、斧、等青銅器。還有雲雷紋、繩紋的夾砂陶器罐、鬲的碎片和大量的牛、馬、羊、豬、雞、兔等動物骨骸,大量的遺物無一不在說明他們所創造的文明幾乎與中原達到了同步發展的程度。
孕育
無定河所孕育的古代文化到了秦漢之際,進*入到了一個極其輝煌的時代。那時的無定河流域森林茂*密,水草豐盛,牛馬銜尾,有著碧水青山的自然景觀和興旺發達的農牧林生產。解*放後,在綏德、米脂等縣的無定河流域出土了大批的漢代畫像石,就形象地再現了這一歷*史時期的風貌。它以眾多的牛耕、拾糞、收割、放牧、飼馬等畫面,以強烈的韻*律感和飽滿的生活氣氛,表現了對勞動這一偉大主題的歌頌;那些車騎出行、策馬狩獵、迎賓謁見、聚*會宴飲場面.則是漢代社*會上層階*級奢侈生活的寫照;眾多的奏樂、舞蹈、百戲、六博、投壺等圖象,逼真地反映了漢代文化藝術繁榮的原貌;還有殺豬宰羊、庖廚烹調、汲水、庄園庭院、門;購樓閣等畫面,使人們多側面地窺見了陝北高原古代*生活、民情風俗和建築風格。更有那絢麗多彩的神*話傳說的題材和形象,西王母、東王公、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臂背生翼的羽人、辟鬼驅邪象徵祥瑞的鋪首銜環、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獨角獸等等,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神秘怪異,斑斕奪目的浪漫世界。這一幅幅由民間無名匠師們的天才、智慧和辛勤勞動而創作出來的偉大作品,不但使你感受到了迷人的藝術魅力和永久的生命力,同時也使你看見了一條充滿活力的、美麗富饒的無定河形象。這一繁榮一直延續到五胡十六國時期,當時的大夏國王赫連勃勃還對這一帶湖泊密布、清*流潺*潺的景象失聲贊嘆,於是在無定河畔大興土木,營建*國都統萬城。
戰亂
由於歷代連綿不斷的戰亂,屯軍開墾,毀*滅森林,破*壞植被,到了唐代,無定河就再也不是「清*流」了。無定河這個名稱就是到了唐代中葉才始見於記載。它濁流滾滾,泥沙沉澱於河床,使河身也難以穩定,故稱「無定」。兩*岸的地形地貌也發生了很大變遷,逐漸形成了風沙灘地、河塬澗地、黃土丘陵溝壑三種類型,呈現出一派荒涼。唐代詩人陳陶在《隴西行》中寫到:
誓掃匈奴不顧身,
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春閨夢里人。
這凄涼的詩句,是對無定河漫漫歷*史的真*實寫照,而陳佑的《無定河》一詩,又抒發了多少悲涼,多少惆悵:
無定河邊暮笛聲,
赫連台畔旅人情。
函關歸路千餘里,
一夕秋風白發生。
宋代著名軍事家、科學家沈括曾在陝北一帶率兵抗擊西夏,也對無定河流域作過詳細的考察。在他晚年所著的《夢溪筆談》中,曾對無定河作過這樣形象生動的描寫,他說:「余嘗過無定河,度活沙,人馬履之百步外皆動,傾傾然如人行幕上,其下足處雖甚堅,若遇其一陷則人馬拖車應時皆沒,至有數百人平陷無孑遺者。」寫出了無定河泥沙滾滾,飄忽無定,車陷人沒的情景。
作為歷*史的見*證,無定河還是一條歷經磨*難的紅色的河流,它的兩*岸還留下了中*國革*命的足跡。從陝北最早的鬧紅開始,無數共*產黨人的鮮血就灑在了這里。人們永遠不會忘記,就在1933年8月3日,在陝北米脂縣城南十里鋪的無定河畔,王*兆卿、畢維周、崔明道、高祿孝、王守義、高慶恩等六位共*產黨*員,面對反*動派的屠*刀,堅*貞不屈,凜*然大*義,高*呼「共*產主*義萬*歲」的口號,倒在了哺育他們成長的陝北大地上,殷殷鮮血匯進了無定河水,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正氣歌。這就是著名的「無定河畔六烈士」。
動*亂的社*會,頻繁的自*然*災*害,使無定河流域的地面越來越支*離*破*碎,溝壑縱橫,土壤沙化,氣候干*旱,成為黃河中游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它每年輸入黃河的泥沙達2.2億噸之多,佔三門峽以上輸沙量的16%,僅流失的氮、磷、鉀每年就有500多萬噸。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陝北高原大地日見貧瘠,蓄水抗旱能力降低,糧食產量低而不穩。同時,大量泥沙的下泄,給黃河下遊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的威*脅。 漫步在無定河畔,穿過歷*史的雲煙,也許你還會想像到一幅早已逝去的畫面。兩千年*前,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騎著一匹瘦馬在珊珊走來,他在西風殘照的無定河上游驀然抬頭,看見了一條被人們稱為「榆溪舊塞」的綠色林帶,與萬里長城相映同行。他倘徉徜著贊嘆著,把它如實地寫進了他的《史記·衛將軍列傳入過了若干年,南北朝地理學家鸝道元又一次到了這里,看到這條秦代栽植、漢代維修加寬的綠色長城宛如一條綠綢似的蜿蜒盤繞,不禁嘆為觀止,於是也在他的名著《水經注沖記下了這一壯觀的規模和方位。曾幾何時,這個綠色的夢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一個殘破的黃*色夢*境。但是,當你今天站在無定河畔,你會欣喜地發現,一個新的、更美的夢在復甦,正展現在你的眼前。然而,這不是夢,而是二十世紀末的偉大現實。
歷*史終於跨過了漫漫長夜,無定河也終於迎來了它的春天。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非常重視無定河的治理,開展了持久的征山治水活動。19*82年全*國第四次水土保持工作會*議上,又把無定河列入全*國水土保持八大重點治理區之一。現在,陝北人*民在國*家的統*一規劃下,開始營造比「榆溪舊塞」更加宏偉的綠色長城——「三北」防護林帶。無定河,這條歷盡磨*難的河,如今正在翻開新的一頁歷*史。它將噴銀吐玉,流彩溢金,唱著歡快的歌,從碩果累累、美麗壯觀的陝北高原上流淌而過。
㈦ 有關「無定河、忘流川、奈何橋」的詳細解說
http://ke..com/view/37327.htm http://ke..com/view/58459.htm忘流抄川襲沒有!
㈧ 長江、黃河的上中下游分界線、河段特徵及其治理方法謝謝。
長江:河口、舊孟津
黃河:宜昌、湖口
一、長江上中下游分界
1、湖北省宜昌市以上的長江河段為長江上游。
2、湖北省宜昌市至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之間的長江河段為長江中游。
3、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以下的長江河段為長江下游。
二、黃河上中下游分界
1、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上游。
2、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之間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中游。
3、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
長江、黃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徵,洪澇災害成因及綜合治理
(一)長江
(1)長江各河段水流特徵
上游:落差大、多峽谷、水能豐富;
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下游:江闊水深、少支流。
(2)易洪段: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尤其是荊江段。
(3)成因
①自然原因——位於季風氣候區,降水豐富;流域面積廣,支流眾多,暴雨時南北兩岸支流同時漲水;荊江河段河道彎曲,有「九曲回腸」之稱,排水不暢,有長江的「地上河」之稱;中游地區湖泊淤積嚴重,蓄洪能力下降。
②人為原因——中上游地區濫墾亂伐,水土流失加劇,河水含沙量增加;中下游地區地勢平坦,河道彎曲,泥沙淤積,河床變淺、湖泊面積縮小;中下游地區圍湖造田,湖泊蓄洪能力下降。
4)措施:上游地區植樹造林;中下游地區退耕還林、還湖;三峽水庫防洪作用巨大;裁彎取直;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二)黃河
(1)黃河各河段的水流特徵
上游:河源水清,峽谷段水能豐富,河套段水流平緩;
中游:多支流、多峽谷、含沙量大;
下游:水流緩慢,泥沙沉積,形成「地上河」。
(2)易洪河段:下游。
(3)成因:黃河流經黃土高原後,帶來大量泥沙,進入下游華北平原後,河床寬坦,水流緩慢,泥沙大量淤積,使河床抬高,從而形成了舉世聞名的「地上河」。
(4)措施:①上、中游地區,特別是黃土高原地區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植樹種草、打壩淤地、修築梯田等);修建水庫(小浪底水庫)。
②下游修堤築壩,加固黃河大堤。
㈨ 歷史上永定河的治理事件有哪些
永定河 發源於山西省寧武縣管涔山,流經內蒙古、河北,經北京轉入河北,在天津匯於海河至塘沽注入渤海。永定河全長548公里,自門頭溝區三家店流入石景山區後,流經五里坨、麻峪、龐村、水屯等地,經衙門口村南流入豐台區。 永定河,古稱澡水,隋代稱桑乾河、金代稱盧溝,每年7至8月汛期。河水自燕山峽谷急泄,兩岸峭壁林立,落差為320:1,最大流量5200立方/秒左右。河水挾帶大量泥沙,河水渾濁,年含泥量3120萬噸。元、明代有渾河、小黃河等別稱。由於河遷徙無常,俗稱無定河,歷史上曾留下多條故道。其中離北京較近的大型故道有3條:第一條古故道由衙門口東流,沿八寶山北側轉向東北,經海淀,循清河向東與溫榆河相匯。第二條西漢前故道自衙門口東流,經田村、紫竹院,由德勝門附近入城內諸「 海」,轉向東南,經正陽門、鮮魚口、紅橋、龍潭湖流出城外。第三條三國至遼代故道,自盧溝橋一帶,經看丹村、南苑到馬駒橋。史載這一故道歷時900餘年,一直到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進一步疏浚河道,加固岸堤,才將史稱無定河改名為永定河。 永定河舊名無定河,海河流域七大水系之一,是河北系的最大河流。流域面積47016平方千米,其中山區面積45063平方千米,平原面積1953平方千米。永定河全長747公里,流經內蒙古、山西、河北三省、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共43個縣市。全流域面積4.7萬平方公里。永定河上游有桑乾河和洋河兩大支流,在河北省懷來縣朱官屯匯合,以下的河段稱永定河,在延慶縣匯入媯水河,經官廳水庫流入官廳山峽(官廳水庫至三家店區間)。從官廳至朱官屯河長30km,官廳山峽河長108.7千米,至門頭溝三家店流入平原。從三家店以下至天津的入海口,河道全長大約200km,在水利系統將其分為三家店至盧溝橋、盧溝橋至梁各庄、永定河泛區和永定新河四段。 水利設施有官廳水庫、珠窩水庫、落坡嶺水庫、三家店水利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