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滇池污染
滇池的污染主要是兩方面原因:1.人類的活動使得大量污染物排入 滇池的支流回中最終匯聚到答滇池
2.滇池屬於內陸湖 湖水的更新相對加長 由於蒸發作用水體不斷濃縮一但有污染物排入滇池就很難排出
治理 現在滇池的治理主要通過:1.控制污染物向附近水體的排入 2.對滇池進行強化處理 藉助水生植物進行水體凈化 最近許多環保機構及公司正在對滇池進行治理 主要通過 可控性水葫蘆種植進行水體凈化
Ⅱ 求一篇關於滇池的污染與治理論文
滇池污染治理工作若干問題的思考 摘要:介紹了滇池污染治理工作的現狀和國外治理富營養化湖泊的 先進經驗,提出了治理滇池污染的對策:只要政府重視,提高全民環保意識,措施得力,方 法對頭,加大環境治理的投入,滇池治理在短期內得到根本性改觀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關鍵詞:富營養化;污染治理;水環境 滇池位於昆明市西南,屬金沙江水系,總容水量15.7×108m3,流域面積2 855 km2,接納盤龍江、寶象河、馬料河、落龍河、撈魚河等20多條河流,年來水量約7×108m3,最大水深8 m,平均水深5m。 改革開放20年來,昆明市的國民經濟、城市規模、人口數量、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和發展,經濟的高速發展伴隨著水環境質量狀況不斷惡化的情況也表現得十分突出。經濟發展初期,人們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對經濟快速發展給水環境造成的影響和破壞雖有所認識,但限於資金短缺,加之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不能集中較大的力量對污水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1990年以前,昆明市甚至沒有一座城市污水處理廠,工業廢水有的沒有經過任何處理 就直接排放水體,有的雖有處理設施,但運轉不正常,形同虛設。 昆明市西南的滇池位於城市下游地帶,整個城市地形呈南高北低態勢,城市污水和雨水 排入滇池後通過海口流入普渡河,匯入金沙江。滇池在生態系統相對穩定時期,水質呈黃色、淡黃色,透明度約為1~1.5m。過去,昆明市受城市規模、工業生產、人口數量及生活水平的限制,排放的污染負荷沒有超過滇池水體的自凈能力,滇池得以維持生態平衡。隨著生產和生活用水量的迅猛增加,城市排出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負荷大幅度增加,這種生態平衡關系已經被嚴重破壞,這是造成滇池水質嚴重污染和惡化的根本原因。 1 治理滇池污染的對策 近年來滇池水體中的氮、磷嚴重超標,水體富營養化嚴重,油綠色的湖面上水葫蘆橫生,匯入滇池支流的水質已經發黑變臭,滇池已達Ⅴ類水體。目前,排入水體的總污染量還沒有得 到根本控制,排放量大於治理量,滇池及其水系的生態平衡沒有根本好轉。要使滇池水體在 短期內恢復至Ⅱ類水質標准,難度相當大。滇池已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治理的湖泊,省、市政府高度重視滇池的治理工作,已經投入50多億元巨額資金,採取包括打通 西園隧洞及疏挖草海底泥、投葯殺藻等一系列措施根治滇池。經過多年的努力,昆明市已建 成四座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能力達到36.5×104m3/d,城市污水處理率達6 0%以上,滇池流域內的工業廢水在1999年5月1日實現了達標排放,滇池綜合治理工作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 但是,滇池治理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使滇池水質得到根本好轉,水質得以變清,還需大量的工作,任務相當艱巨。必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標本兼治,先治本後治標, 同時採取各種處理措施和辦法,加大管理監督和執法力度,各項工作多管齊下,才能夠 在比較短的時間內使滇池水質得到根本性的改觀,恢復滇池的生態平衡。 ①首先要截斷污染滇池的根源。從滇池及其流域的生態和環境考慮,所有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必須經過處理達標後再排放。工業廢水污染物質成分非常復雜,難於用單一的處理工藝進行處理,必須分門別類,有針對性地進行專門工藝處理。各種工業廢水不能混合後再處理,污水應在出廠前進行達標處理後再進入城市排水系統。 ②加緊進行城市排水系統的建設。昆明市的城市污水處理廠設計規模已達全市污水量的80%,這在全國是比較高的。但城市排水管渠的總長度數量有限,城市排水設施普及率還不高,許多污水經過化糞池的簡單處理後就近排入河道。目前,昆明市城市排水管渠多數為合流制,雨季污水和雨水混為一體,污水處理廠難以將混合污水全部進行處理,造成部分污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水體,形成污染。為了保護水體,必須有計劃地逐步將合流制改建為分流制,實現清污分流。因此,城市排水系統的 新建和現有排水系統的改進與擴建工作,以及污水廠的建設任務等都是極其繁重的。 ③加強現有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管理,提高污水處理效率和運行管理水平,始終保證污水廠滿負荷運行,是當前做好滇池保護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由於長期以來人們重生產、輕環保, 許多工業廢水處理設施雖然已經建成投產,但多數運行不正常,廢水處理設施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加強現有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管理,充分發揮現有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建立考核、監督管理機制,將現在按污水廠設計規模撥付運行管理費用改為按實際處理污水量撥付經費,考核單位處理成本費用,以提高污水處理效率和處理能力。建立水質水量監測統計報告等一系列的工作制度都是保護滇池切實可行的措施辦法。 ④在保證滇池水體總量平穩的前提下,應充分發揮滇池北岸截污工程和西園隧洞工程的作用,及時將排入滇池草海的污水短路排放,減少對滇池的污染。 ⑤滇池湖面的藍藻和漂浮污染物質可採用機械方法進行表面抽吸、排出,有利於空氣中的氧轉移到水中,加快水體的自然凈化過程,同時滇池湖面的外觀也將有較大改善。 /'P ⑥為加快滇池恢復生態平衡的速度,可採用氣浮工藝對滇池水進行循環處理,即將滇池水 提升到處理廠,投加混凝劑後,通過氣浮工藝處理後,又排入滇池。處理廠設在滇池邊,水泵 揚程短,常年運行費用較低。現階段可利用昆明市自來水總公司三水廠現閑置的氣浮設備 進行處理,只需對氣浮池後的管道工藝和出水管道進行局部改造後就能運行,既現實又可行 。 g_$?:*"\`wfy*3=LO-t{b[5SToM= )5lk畢業論文範文XLZ#F]4 IZ '=N_7=yWq$C$H
Ⅲ 滇池污染的原因
這個我比較熟,在那做過一年的研究呢。
滇池已經全湖富營養化,污染嚴重,2005年草海水質為劣Ⅴ類,綜合營養指數76.1,屬重度富營養狀態,外海水質達到Ⅴ類地表水標准,綜合營養指數62.5,屬中度富營養化。主要入湖河道29條,水質大多為劣V類。
隨著滇池流域內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數量急劇增長,滇池污染物產生量迅速增加。1988-2000年流域污染物產生量總體上呈迅速遞增趨勢,2000-2005年污染物遞增趨勢減緩。在污染物產生總量中,生活污染貢獻最大,是流域污染物產生量增長的主要因素,工業污染源產生量得到有效控制,非點源污染物產生量總體上呈上升趨勢。隨著城鎮污水處理能力的提高,污染物削減量持續增加,2000-2005年化學需氧量、總磷得到有效控制,入湖污染負荷量呈下降趨勢,總氮基本持平,入湖污染負荷量稍有下降。
滇池水污染治理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流域經濟快速增長,生產、生活污染排放超過環境容量,水環境壓力不斷加大;(2)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城市排水管網不完善,入湖河流成為納污河道;(3)缺乏雨季行洪污水治理技術和措施;(4)藍藻水華持續爆發,嚴重影響滇池水環境功能;(5)湖泊自凈能力所剩無幾,外海南北水質和水生態差異非常顯著。
還有人說是工業污染,你了解滇池嗎?昆明就是一旅遊中轉城市,工業少的可憐,滇池的污染最主要是生活污水,其次是農村面源污染,當然滇池是老齡化湖泊也是一個因素,工業源占的比例最小,服了。
Ⅳ 滇池治理
治理措施
實施環湖截污和交通工程
環湖截污工程包括分片區截污、河道截污、集鎮及村莊截污、乾渠(管)截污四個層次推進截污工作。在全力抓好以滇池北岸工程為核心的片區截污和以盤龍江水環境綜合治理為重點的河道截污的同時,著力推進環湖乾渠(管)截污以及環湖公路項目建設,以形成環滇池截污的最後一道屏障,構築環湖截污線107公里,將最大限度地截流片區點源、城市面源、農村面源污水,截留率分別達到90%、50%、30%,送至污水處理廠和雨水處理站處理後,通過環湖濕地進入滇池,從而有效削減入湖污染物。環湖截污乾渠投資估算54.55億元,目前東岸截污乾渠已經開工,南岸乾渠截污已經完成工程初步設計,西岸和北岸干管截污完善工程正在開展可行性研究。
實施外流域引水及節水工程
滇池屬半封閉寬淺型高原湖泊,主要依靠城市排水和雨季徑流水補充,水體置換及循環周期長,自凈能力極差。通過從外流域引水入湖加快水循環的方式促進滇池水生生態環境恢復,是治理滇池的關鍵措施。經過深入研究論證,確定了從曲靖市牛欄江引水補充滇池生態用水的方案。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規劃靜態總投資76.44億元,施工工期為4年。目前,關鍵性工程—德澤水庫已增加列入全國「十一五」水庫建設規劃;工程規劃和項目建議書已通過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審查。牛欄江為金沙江中游的一條支流,從昆明市嵩明縣發源,流經曲靖、昭通進入金沙江,總長440公里,多年平均來水量17億立方米,水質年平均優於Ⅲ類。實施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具有多方面的綜合效益:一是增加滇池生態環境水量,使滇池水體置換周期縮短一半;二是增加昆明城市供水水源,有效緩解昆明城市用水緊張局面外流域調水補給,增強水動力。
實施入湖河道整治工程
開展29條主要入湖河道及90條支流的截污、清淤、生態修復等綜合整治,目前,已完成7條河道的全面整治,其餘的正在開展綜合整治,河道污染程度有所減輕。
實施農業農村面源治理工程。在生活居住區建設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建立農村垃圾「村收集、鄉運輸、縣處置」的運轉機制。滇池流域全面禁止和限制規模畜禽養殖,已關閉養殖戶3.46萬戶,遷出禁養畜禽520餘萬頭,有效削減了入湖污染負荷。
實施生態修復與建設工程
滇池環湖生態建設的范圍為界樁後延100米以內的區域,約33.3平方公里,全面開展滇池湖濱「四退三還」工程。通過實施「退塘、退田、退人、退房」,實現「還湖、還濕地、還林」,規劃建設湖濱生態總面積為5萬畝。截至2009年6月底,已完成「退塘、退田」3.1萬畝,建設湖濱生態2.8萬畝,其中濕地1.7萬畝,生態林1.1萬畝,滇池沿湖各縣(區)「退人退房」工作共完成退人1250餘人,退房7.8萬平方米,滇池濕地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實施生態清淤工程
滇池污染底泥疏挖及處置二期工程是《滇池治理「十五」計劃》確定的項目,結轉到「十一五」期間實施。該項目主要內容包括底泥疏浚、底泥堆場建設、堆場余水處理、堆場復耕等。疏浚水域面積441萬平方米,底泥疏浚工程量343萬立方米。在底泥淤積嚴重的區域,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生態清淤,削減內污染源,在一期疏浚的基礎上,已開工實施二期疏浚工程,共疏浚底泥近1000萬立方米。目前已開展污染底泥處置工程,同時污染底泥的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工作正在積極推進。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年5月底,滇池治理累計安排資金96.42億元(中央資金21億元,地方配套57.34億元,其他方式18.08億元)。其中,「十一五」前3年安排33.8億元(中央資金8.1億元,地方配套22.8億元,國外貸款2.9億元)。
據我了解 每年的投入量應該是2億
Ⅳ 滇池污染現狀及污染原因分析、治理措施、經驗教訓
1988~1999年滇池監測數據的統計分析表明,滇池水質在繼續惡化,全湖水質超V類,富營養化程度呈上升趨勢.近10年來,滇池主體外海TP濃度增加了一倍多,葉綠素a增長了十幾倍,營養水平由富營養發展到嚴重富營養,增加了兩個級別,發展趨勢近年來尤為明顯.P是近10年來滇池水體中增長最快的營養鹽,水體中P濃度的持續增加是滇池富營養化加劇的基本原因.目前滇池的營養物主要來自生活污水及流域的農業面源,面源是造成滇池外海水質惡化的重要原因.前段時期滇池的治理主要側重於點源和草海內污染源的控制,而面源控制及湖內生態治理尚未實施,應在滇池富營養化控制下一階段的治理中要加強面源治理、湖泊的生態修復及管理方面的工作,以遏制滇池富營養化的發展勢頭.
Ⅵ 滇池治理六大工程是什麼
環湖截污:以清污分流為重點,強化城市排水管網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要配套脫氮、除磷工藝,達到一級A排放標准。 環湖生態:要在滇池沿湖開展退塘、退田、退房、還湖、還濕地、還林的「三退三還」工作。 河道治理:以主要入滇河道——盤龍江全面治理為中心,在「十一五」期間,完成14條主要河道截污及水環境治理。 底泥疏浚:近期,以草海污染底泥疏浚為重點。8月底完成污染底泥堆場用地的收儲工作。年內啟動滇池污染底泥疏浚及處置二期工程。 水源地保護:今年主要突出松華壩水源保護。年內開展冷水河、牧羊河等主要污染物減污示範工程。確保到2010年,流域內主要集中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97%。 外流域引水:堅持開源節流並舉,加強節約用水和污水再生利用。
滿意請採納
Ⅶ 滇池污染還能治好嗎治好污染要花多少錢
滇池之所以富營養化與泛重金屬化,是因為來自於生活有機物、工業廢水入湖後的藻相顯化。最明顯的就是黃昏時眼見湖泊藻相為暗綠,再轉為藍色。此類藻相的色澤來自於湖底的氮、磷、硫所轉出的非常態養源,它亦是水體中元素的衍化。
任何有機物入池,在不同的元素組合下會衍生出不同的單位蛋白。該蛋白養源會順向或逆行於水中植物的忍受度來顯化。適者生存,不適者就會出現亡故與轉變,可見滇池的藍藻源自於水體中有機物在元素衍化後所轉出單位蛋白。換句話說,就藍藻而言,哪一種元素與pH值所衍生的食物鏈是固定的,哪一種食物鏈轉出的生物鏈也是固定的,藍藻來自於食物鏈與生物鏈,食物鏈來自於湖中元素與有機物的衍化。可見藍藻的生存與成長需要元素供給食物鏈的養源,也就是說湖中元素是生成藍藻的根本因素。
現有的藍藻水華治理技術與存在的問題
滇池藍藻污染治理技術,目前所使用的方法歸納起來就是物理機械法、養魚法、種草法、生態修復法。這些方法在滇池中圍欄小面積治理藍藻是有效可行的,但也存在著只能去除水體中藍藻,卻不能去除生成藍藻的根本養源。這就是說,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只是「斬草」,未能「除根」。滇池現有的藍藻污染治理技術存在如下缺陷:一、現有的藍藻污染治理技術只是暫時去除了湖中的藍藻,卻不能去除水體中與湖底淤泥生成藍藻的基本養源,即是由湖中元素所轉出的養源。只要湖中與湖底淤泥生成藍藻的基本養源存在,它會卷土重來,再次造成藍藻污染。
二、水體中與湖底淤泥生成藍藻的基本養源未能去除,那麼它會因風浪流動的特性重新帶來養源,這樣湖水也會因養源與元素再度結合重新衍化,形成藍藻的二次污染,亦如韭菜割了一茬又會生一茬。
三、現有的藍藻治理技術,只能在滇池局部小面積中實施,不能在全湖中實施治理。
四、滇池目前治理藍藻污染的方法,只是取得了一些治理試驗數據及治理試驗階段性的初步成果,卻不能根治藍藻污染,滇池藍藻污染仍然嚴重。
物理的機構法是可以根治滇池藍藻污染,但這種方法是要將滇池全湖淤泥全部挖走。可是這種方法又不能在滇池實施。如要實施,那麼就需要上百億元的巨額資金。此前,武漢東湖中的一個水果湖,面積只有0.14平方公里,挖走全部淤泥花費2000萬元。由此可見,物理的機械法治污在滇池也是不能使用的方法。
元素與生態修復因子互動治理藍藻污染
已知生成藍藻的原因是基本養源,又知水體富營養化主要是由元素起決定性的作用。那麼,只要去除了藍藻的基本養源,就能根治藍藻污染。筆者在研究元素與藻相互動的形成機制中,破解了武漢東湖藍藻水華消失之迷。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東湖發生了嚴重的藍藻水華污染,可是此後30年來,東湖再未發生藍藻水華。未經治理藍藻自然消失,成了一個不解之迷。生物科學研究者對東湖藍藻水華消失的原因有許多議論及見解。有的說是全球氣候變化造成的,可是在其它湖泊,如太湖、滇池、千島湖、巢湖藍藻水華照樣在發生,並未中止。有的說是由於東湖富營養化加劇,水質肥得連藍藻都不能形成水華,可是東湖水質數據不能支持這一觀點。有人用鰱鱅魚的大量放養來解釋藍藻水華消失,並認為大量放養鰱鱅魚是藍藻水華消失的決定性因素,可是太湖、滇池採用大量放養鰱鱅魚,也只是去除了水體中部分藍藻。原因何在呢?前述議論只是客觀地詮釋了藍藻水華會消失的外因。大量放養鰱鱅魚去除藍藻,實驗也只是去除了水體中藍藻,而未能去除生成藍藻的根本養源。要知道,生成藍藻的養源未能去除,當水體中與湖底淤泥的根本養源還存在著,就會再度與湖中有機蛋白結合衍化後,重新造成藍藻污染。由此可見,東湖藍藻水華消失的原因不是氣候變化,不是湖泊富營養化加劇,不是用鰱鱅魚的大量放養來食藍藻。那麼東湖藍藻水華是怎樣消失的呢?這就是大量有機物入湖與生化污染(當然不是生化武器污染),使該水域生成藍藻的根本養源元素消失,該水域自動轉變食物鏈,再衍生另一品種生物,這才是東湖藍藻水華消失的真正原因。
筆者從東湖藍藻水華未經治理自然消失與對蝦養殖即要先去除絲藻,又要使蝦池衍生出新藻,才能獲得養蝦的成功中得到啟發,從而發現了元素與生態修復因子互動是治理藍藻污染的最佳有效的技術方法。這一技術才是根治滇池藍藻污染的關鍵所在,它具有如下優勢:
1.該技術不僅可去除水體中藍藻,而且還能去除水體中與湖底淤泥生成藍藻的基本(根本)養源,治標又治本。
2.該技術不僅可在小范圍操作,還能夠在全湖(滇池)中實施治理,其特點是操作簡單,又便於在全湖中實施操作。
3.該技術省工省錢,從成本上考慮比現有方法合算。
元素與生態修復因子互動治理藍藻污染的原理
1.認知元素與生物互動。地球上所有生物與物質都是由元素所組成的,元素是生物生存與進化的基本養源,水中植物的成長來自元素所演化的藻相,這就是說哪一種元素組成哪一種生物是固定的,哪一種元素組成哪一種藻相也是固定的,在固定的水域里由元素衍化再演生的食物鏈與生物鏈是固定的。藍藻來自於湖中食物鏈所演生的生物鏈群。所以,不同的元素當然就能抑制藍藻的生長與分裂。
2.元素解原。元素解原就是藉助生物科技找出藍藻基因排列的DNA,然後將不同的元素入湖衍化再轉換原湖中生成藍藻的基本養源。換句話說,就是將原湖中生成藍藻的基本養源轉換掉。如此一來,藍藻就無法生存,這是因為元素促使藍藻養源斷層,元素改變了藍藻分裂,藍藻自然就不會生成,也就不會造成藍藻的污染。
3.生態修復因子就是用生物科技的菌項入池衍化,將元素轉換後的非常態養源進行分解與再轉換。同時,它能消除湖中有機物所形成的NH4,能抑制或去除生成藍藻基本養源的衍化。湖中與湖底淤泥生成藍藻的基本養源被抑制或去除了,那麼藍藻生長與分裂所需的養源也就沒有了。湖中有機蛋白與元素結合後所轉化的單位蛋白就會轉為常態養源,這樣就恢復了湖水生態修復功能,使湖水轉為常態。由此可見,湖中生態修復因子來自於元素與菌項入湖後的衍化。若沒有元素與菌項的入湖衍化,湖泊是不可能恢復生態修復功能的,這是不爭的事實。(、
Ⅷ 如何徹底根治滇池藍藻污染
最明顯的就是黃昏時眼見湖泊藻相為暗綠,再轉為藍色。此類藻相的色澤來自於湖底的氮、磷、硫所轉出的非常態養源,它亦是水體中元素的衍化。 任何有機物入池,在不同的元素組合下會衍生出不同的單位蛋白。該蛋白養源會順向或逆行於水中植物的忍受度來顯化。適者生存,不適者就會出現亡故與轉變,可見滇池的藍藻源自於水體中有機物在元素衍化後所轉出單位蛋白。換句話說,就藍藻而言,哪一種元素與pH值所衍生的食物鏈是固定的,哪一種食物鏈轉出的生物鏈也是固定的,藍藻來自於食物鏈與生物鏈,食物鏈來自於湖中元素與有機物的衍化。可見藍藻的生存與成長需要元素供給食物鏈的養源,也就是說湖中元素是生成藍藻的根本因素。 現有的藍藻水華治理技術與存在的問題 滇池藍藻污染治理技術,目前所使用的方法歸納起來就是物理機械法、養魚法、種草法、生態修復法。這些方法在滇池中圍欄小面積治理藍藻是有效可行的,但也存在著只能去除水體中藍藻,卻不能去除生成藍藻的根本養源。這就是說,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只是「斬草」,未能「除根」。滇池現有的藍藻污染治理技術存在如下缺陷:一、現有的藍藻污染治理技術只是暫時去除了湖中的藍藻,卻不能去除水體中與湖底淤泥生成藍藻的基本養源,即是由湖中元素所轉出的養源。只要湖中與湖底淤泥生成藍藻的基本養源存在,它會卷土重來,再次造成藍藻污染。 二、水體中與湖底淤泥生成藍藻的基本養源未能去除,那麼它會因風浪流動的特性重新帶來養源,這樣湖水也會因養源與元素再度結合重新衍化,形成藍藻的二次污染,亦如韭菜割了一茬又會生一茬。 三、現有的藍藻治理技術,只能在滇池局部小面積中實施,不能在全湖中實施治理。 四、滇池目前治理藍藻污染的方法,只是取得了一些治理試驗數據及治理試驗階段性的初步成果,卻不能根治藍藻污染,滇池藍藻污染仍然嚴重。 物理的機構法是可以根治滇池藍藻污染,但這種方法是要將滇池全湖淤泥全部挖走。可是這種方法又不能在滇池實施。如要實施,那麼就需要上百億元的巨額資金。此前,武漢東湖中的一個水果湖,面積只有0.14平方公里,挖走全部淤泥花費2000萬元。由此可見,物理的機械法治污在滇池也是不能使用的方法。 元素與生態修復因子互動治理藍藻污染 已知生成藍藻的原因是基本養源,又知水體富營養化主要是由元素起決定性的作用。那麼,只要去除了藍藻的基本養源,就能根治藍藻污染。筆者在研究元素與藻相互動的形成機制中,破解了武漢東湖藍藻水華消失之迷。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東湖發生了嚴重的藍藻水華污染,可是此後30年來,東湖再未發生藍藻水華。未經治理藍藻自然消失,成了一個不解之迷。生物科學研究者對東湖藍藻水華消失的原因有許多議論及見解。有的說是全球氣候變化造成的,可是在其它湖泊,如太湖、滇池、千島湖、巢湖藍藻水華照樣在發生,並未中止。有的說是由於東湖富營養化加劇,水質肥得連藍藻都不能形成水華,可是東湖水質數據不能支持這一觀點。有人用鰱鱅魚的大量放養來解釋藍藻水華消失,並認為大量放養鰱鱅魚是藍藻水華消失的決定性因素,可是太湖、滇池採用大量放養鰱鱅魚,也只是去除了水體中部分藍藻。原因何在呢?前述議論只是客觀地詮釋了藍藻水華會消失的外因。大量放養鰱鱅魚去除藍藻,實驗也只是去除了水體中藍藻,而未能去除生成藍藻的根本養源。要知道,生成藍藻的養源未能去除,當水體中與湖底淤泥的根本養源還存在著,就會再度與湖中有機蛋白結合衍化後,重新造成藍藻污染。由此可見,東湖藍藻水華消失的原因不是氣候變化,不是湖泊富營養化加劇,不是用鰱鱅魚的大量放養來食藍藻。那麼東湖藍藻水華是怎樣消失的呢?這就是大量有機物入湖與生化污染(當然不是生化武器污染),使該水域生成藍藻的根本養源元素消失,該水域自動轉變食物鏈,再衍生另一品種生物,這才是東湖藍藻水華消失的真正原因。 筆者從東湖藍藻水華未經治理自然消失與對蝦養殖即要先去除絲藻,又要使蝦池衍生出新藻,才能獲得養蝦的成功中得到啟發,從而發現了元素與生態修復因子互動是治理藍藻污染的最佳有效的技術方法。這一技術才是根治滇池藍藻污染的關鍵所在,它具有如下優勢: 1.該技術不僅可去除水體中藍藻,而且還能去除水體中與湖底淤泥生成藍藻的基本(根本)養源,治標又治本。 2.該技術不僅可在小范圍操作,還能夠在全湖(滇池)中實施治理,其特點是操作簡單,又便於在全湖中實施操作。 3.該技術省工省錢,從成本上考慮比現有方法合算。 元素與生態修復因子互動治理藍藻污染的原理 1.認知元素與生物互動。地球上所有生物與物質都是由元素所組成的,元素是生物生存與進化的基本養源,水中植物的成長來自元素所演化的藻相,這就是說哪一種元素組成哪一種生物是固定的,哪一種元素組成哪一種藻相也是固定的,在固定的水域里由元素衍化再演生的食物鏈與生物鏈是固定的。藍藻來自於湖中食物鏈所演生的生物鏈群。所以,不同的元素當然就能抑制藍藻的生長與分裂。 2.元素解原。元素解原就是藉助生物科技找出藍藻基因排列的DNA,然後將不同的元素入湖衍化再轉換原湖中生成藍藻的基本養源。換句話說,就是將原湖中生成藍藻的基本養源轉換掉。如此一來,藍藻就無法生存,這是因為元素促使藍藻養源斷層,元素改變了藍藻分裂,藍藻自然就不會生成,也就不會造成藍藻的污染。 3.生態修復因子就是用生物科技的菌項入池衍化,將元素轉換後的非常態養源進行分解與再轉換。同時,它能消除湖中有機物所形成的NH4,能抑制或去除生成藍藻基本養源的衍化。湖中與湖底淤泥生成藍藻的基本養源被抑制或去除了,那麼藍藻生長與分裂所需的養源也就沒有了。湖中有機蛋白與元素結合後所轉化的單位蛋白就會轉為常態養源,這樣就恢復了湖水生態修復功能,使湖水轉為常態。由此可見,湖中生態修復因子來自於元素與菌項入湖後的衍化。若沒有元素與菌項的入湖衍化,湖泊是不可能恢復生態修復功能的,這是不爭的事實。
Ⅸ 滇池環境污染
滇池的污染主要是兩方面原因:1.人類的活動使得大量污染物排入 滇池的支流中最終匯聚到滇池回
2.滇池屬於內陸湖 湖水的更新相對加長 由於蒸發作用水體不斷濃縮一但有污染物排入滇答池就很難排出
美國進口普衛欣天 貓
治理 現在滇池的治理主要通過:1.控制污染物向附近水體的排入 2.對滇池進行強化處理 藉助水生植物進行水體凈化 最近許多環保機構及公司正在對滇池進行治理 主要通過 可控性水葫蘆種植進行水體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