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黨組織領導基層治理的能力
『壹』 如何提高基層治理能力 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的關鍵作用
一、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的關鍵作用
堅持以進一步牢固樹立憲法法律觀念,加強領導幹部自身法治建設,不斷增強領導幹部法律素養,引導幹部群眾加強學習憲法法律力度,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為宗旨。加強領導幹部依法決策、依法行政的意識,弄明白法律規定我們怎麼用權,什麼事能幹、什麼事不能幹,心中高懸法律的明鏡,手中緊握法律的戒尺,知曉為官做事的尺度。通過自身學習領導幹部要深刻認識法治建設的重要性,要始終堅持依法治鎮的根本政治方向,正確認識和把握黨與法的關系。不斷深化法治實踐,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信仰,把法治理念、法治精神融入工作和生活。
二、健全鄉村社會法治工作機制
推進鄉村社會治理法治化要與創新鄉村社會治理相合提升預防、化解社會矛盾的水平。積極推進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不斷健全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充分發揮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的綜合作用,堅持做到「事前預防、事中處置、事後救濟」,努力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堅持以法治建設為基石,建立健全社會矛盾預警機制、利益表達機制、協商溝通機制、救濟救助機制,暢通群眾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法律渠道,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同時,積極推廣「黨政動手、依靠群眾、預防糾紛、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的楓橋新經驗,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創新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模式,構建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大調解」體系。
三、加強鄉村社會法治文化建設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指引行動前進的方向。僅有健全的法律法規是不夠的,只有人民群眾真正信仰法治,法律法規才能被真正地貫徹落實。加強鄉村法治文化建設,要堅決摒棄人治觀念,積極運用新媒體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樹立先進法治人物,尊重法律權威,蘊育良好的法治環境。培育鄉村社會法治思維,健全鄉村普法宣傳教育機制,將法治宣傳教育通過制度的形式確立下來。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在全社會形成崇德向善、遵法守法的良好氛圍。
『貳』 社區治理六個能力
以黨建引領力,強壯社區治理「主心骨」。強化黨的意識和黨的領導,把加強基層黨的建設作為一條紅線貫穿社區治理,突出政治引領、組織引領、能力引領、機制引領,堅持黨的領導一貫到底,讓社區治理有根有魂,充滿生機活力。
健全基層黨建工作格局,推進市、區、街、社區的組織聯動、責任聯動、制度聯動,駐區單位、新興領域、行業黨建互聯互動,使黨建有效嵌入和融入各領域、各組織、各方面。健全社區黨組織工作網路,構建「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家庭戶」的組織架構,把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延伸到網格上、樓棟里、居民家,紮根在最基層、覆蓋到最末梢,使黨組織離群眾最近、懂群眾最多、幫群眾最快,居民群眾時刻感受黨組織就在身邊,知黨恩、聽黨話、跟黨走。配強基層黨組織「領頭雁」,實施基層黨建「書記一號工程」,推行「書記項目」。加強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培養、選樹一批譚竹青、吳亞琴式的「小巷總理」。以區域統籌力,下好社區治理「一盤棋」。堅持「統」的理念和「整」的機制,促使各行各業、域內域外、頂層基層等多方面資源、各方面力量有機鏈接、統籌利用,形成組織優勢、政策資源、要素配置最大化,共同唱好社區治理「重頭戲」。運用系統思維打法,從創新體制機制入手,堅持問題導向,破解駐區單位隸屬不同帶來的「體制之癢」、推倒互不往來的「阻隔之牆」,逐步實現社區治理由自轉到公轉、單體到整體、獨自到融合、粗放到精細的升級轉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強化聯動協同的實效性,發揮市域治理牽引作用,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把更多資源下沉到基層。
強化街道的「龍頭」帶動,圍繞賦能、擴權、減負,聚焦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以「軸心」功能,協調轄區各方,集聚治理優勢。充分發揮社區「粘性」功效,綜合考量各方利益、需求,搭好覆蓋全域、扁平一體、運行有效的治理「大舞台」。以服務供給力,開啟社區治理「金鑰匙」。樹立「居民就是我親人」服務理念,把「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貫穿社區治理全過程,既要見物、見事,更要見人,從需求處入手、問題處著力、矛盾處突破,用心用情用力搞好各項服務,增強社區居民獲得感和幸福指數。打造「四位一體」服務體系,積極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有效拓展政府公共服務、社會組織服務、市場主體服務和志願互助服務。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加大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把更多資源、服務放到社區,實打實地辦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的民生實事。大力培育公益性、服務性社會組織,採取政府購買、定向委託、公益創投等形式,推進社會資源和群眾需求對接,加強專業化服務。運用市場化思維,用足用好市場資源,增強服務活力。搭建立體多元服務平台,著眼於精細化、精準化,健全資源配置、信息收集、公共服務與事務處置一體化運行機制,做實做好網格化管理服務。有效盤活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主陣地,實現功能復合、一室多用和服務集成。整合轄區力量和資源,推動服務陣地由單一向多點、多元、多層轉變,為居民群眾、轄區黨組織提供就近就便服務。依託「互聯網+社區」,加大社區治理服務數字化轉型,讓治理更聰明、服務更便捷、居民更受益。以居民參與力,激活社區治理「細胞核」。發揮主人翁精神,依法有序組織引導居民群眾參與社區治理,強化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共同體理念。認真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居民自治、民主協商、群團帶動、社會參與機制,依託黨員示範帶動、社區精英倡導、活動引導吸納等載體,破解居民參與率不高、參與面不廣、參與度不足的問題。加強基層民主建設,大力推行長春市長山花園社區「四步議事」工作法,廣泛開展協商議事,豐富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制度化實踐。推動居民自治向小區延伸。長春市在疫情防控實踐中推出的網格長、樓棟長、單元長「三長」治理聯動機制,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肯定。堅持平戰結合、聯調聯動,把「三長聯動」常態化、制度化,並與「三社聯動」「三治融合」有機結合,實現小區服務「零距離」、末梢治理「全覆蓋」、居民訴求「快響應」,徹底解決「沙灘流水不到頭」的問題。弘揚志願服務精神,倡導「人人都是志願者、人人都是受益者」的理念,以志願服務帶動居民參與治理。以黨建帶群建,推進居民群眾再組織化,延伸黨的工作手臂,把聯系群眾的「最後一公里」變成「最美一公里」。以環境營造力,編制社區治理「基因碼」。
在法治_境方面,引導居民群眾懂法、學法、守法、用法,當前要突出抓好民法典的學習。實施法官、檢察官、警官和律師進社區,把矛盾和問題及時化解在基層。堅持司法調解、行政調解、人民調解相結合,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服務社區居民、維護穩定秩序。嚴守居民公約,弘揚公序良俗。堅持底線思維,防範化解風險,走出一條以黨組織為核心、法理情融合推進的社區法治之路。在人文環境方面,抓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社區、進家庭、進頭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區治理。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抓好家庭家教家風。實施「公約共紀」「社群再造」,找准居民文化需求共鳴點和興奮點,使社區居民生活環境、生活習慣、活動方式緊跟新時代。
在宜居環境方面,著眼於生活、生產、生態空間三位一體,通過規劃引領、專業運作、公眾參與和社會共治,打造一批活力街巷、口袋公園、慢行網路、綠地小品的街角空間,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用現代智慧和工匠精神,把歷史文脈、紅色基因、特色符號、時代內涵等元素植入社區,優化社區交往的公共空間,增強社區治理的文化底蘊和特質底色。以發展助推力,把握社區治理「指南針」。強化新發展理念,順應時代要求,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常態化和社區治理現代化工作,正確處理城市發展與社區治理的關系,破解治理難題,增強發展動力。胸有全局、服務大局,跳出就社區抓社區、就治理抓治理的單向思維,對接省、市發展戰略,融入發展大局,緊緊圍繞推進新時代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找准切入點和結合點,積極探索新時代社區治理的實踐路徑,提供社區答案。
尤其要結合「十四五」規劃編制,超前謀劃,主動作為,在推進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中,實現深度融合發展,貢獻社區智慧和力量。自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考慮問題、開展服務、實施治理,聚焦滿足人的感受、人的需求、人的全面發展,把居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把握問題導向,弘揚先進,總結推廣實踐中形成的好經驗好做法,堅持干而論道,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豐富新時代社區治理實踐成果。來源:新長征
『叄』 運用政治生活,說明「網格黨支部」是如何提升基層治理能力的
網格黨支部,強化了基層治理中黨領導一切的作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
網格黨支部,發揮了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
『肆』 如何發揮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探索推行「1234」工作法,進一步強化社區基層黨建,深化基層治理創新,助推「雙強六好」基層黨組織建設。
「1」即建強「一個核心」,突出社區黨建龍頭引領。「2」即依託黨建帶動社建、依託社工帶動義工,培育發展社會組織、壯大志願服務隊伍。「3」即堅持民事民議,讓群眾由「普通聽眾」變為「議事主體」;堅持民事民辦,讓群眾由「單純業主」變為「自主管家」;堅持民事民評,讓群眾由「旁觀看客」變為「大眾評委」,社區基層民主自治管理不斷深化。「4」即實現「四個提升」:創星級自治社區,提升群眾參與度;創建文娛風尚社區,提升群眾文明度;創建平安法治社區,提升社區和諧度;創建真情溫暖社區,提升群眾滿意度。
『伍』 如何提升基層黨建引領域鄉社區基層治理水平
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服務民生、服務群眾,發揮好黨組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帶領群眾前進。要創新服務載體,提升服務質量、社會組織和群眾自治組織的建設,鼓勵它們發揮好在社會自我調節。要從執政黨的基層黨組織的角度來認識和把握基層黨組織的服務。我們黨是政治組織。通過考核評價,促使基層黨組織更好地服務發展、做好事、社會協同、公眾參與、自我完善、自我管理、帶領農民致富、密切聯系群眾、就有黨員的作用,不斷提高群眾的思想覺悟、社會組織形式,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以及利益訴求的多樣化,又要教育引導群眾,用黨的理論武裝群眾,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群眾,給基層治理帶來了許多新問題、解難事始終堅持基層黨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和作用。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促進事業發展搞好服務;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要圍繞促進生產經營,就有黨組織的服務。要進一步明確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和服務要求。農村黨組織要圍繞推動科學發展。
切實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一貫追求。對黨的基層組織來說,最好的載體和抓手就是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應當履行政治組織的職能、社會組織、群眾自治組織之間的關系,在群眾的組織形式由過去的「單位人」為主變為現在的「社會人」為主的條件下,發揮好黨組織的作用。我國社會治理的新格局新體制是、維護各方合法權益搞好服務;各種社會組織中的黨組織要圍繞凝聚群眾,要高度重視和積極穩妥地推進新的經濟組織、維護農村穩定搞好服務;國有企業黨組織要圍繞生產經營和職工隊伍建設搞好服務;街道、自我教育中的特殊優勢。另一方面、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搞好服務;事業單位黨組織要圍繞深化分類改革、建設隊伍搞好服務;高校黨組織要圍繞立德樹人,把工作重心轉移到服務上來,實現民心在基層聚集、資源在基層整合、問題在基層解決、服務在基層拓展。要不斷擴大基層黨組織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發揮政治引領作用。要把黨組織的政治作用與服務作用統一起來。既要為群眾辦實事、法治保障。這五個方面,缺一不可,構建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新格局,做到哪裡有群眾,哪裡就有黨的組織、社區黨組織要圍繞建設文明和諧社區搞好服務;機關黨組織要圍繞服務中心。一方面、激發活力、促進發展搞好服務、新挑戰,社會經濟成分、社會生活方式。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正確處理基層黨組織和新的經濟組織,要始終堅持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領導核心地位
『陸』 如何以基層黨組織建設引領基層社會治理
始終堅持基層黨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和作用。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社會經濟成分、社會生活方式、社會組織形式,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以及利益訴求的多樣化,給基層治理帶來了許多新問題、新挑戰。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正確處理基層黨組織和新的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群眾自治組織之間的關系,在群眾的組織形式由過去的「單位人」為主變為現在的「社會人」為主的條件下,發揮好黨組織的作用。我國社會治理的新格局新體制是: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這五個方面,缺一不可。一方面,要高度重視和積極穩妥地推進新的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和群眾自治組織的建設,鼓勵它們發揮好在社會自我調節、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的特殊優勢。另一方面,要始終堅持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領導核心地位,發揮好黨組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切實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一貫追求。對黨的基層組織來說,最好的載體和抓手就是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把工作重心轉移到服務上來,實現民心在基層聚集、資源在基層整合、問題在基層解決、服務在基層拓展。要不斷擴大基層黨組織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構建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新格局,做到哪裡有群眾,哪裡就有黨的組織、就有黨員的作用,就有黨組織的服務。要進一步明確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和服務要求。農村黨組織要圍繞推動科學發展、帶領農民致富、密切聯系群眾、維護農村穩定搞好服務;國有企業黨組織要圍繞生產經營和職工隊伍建設搞好服務;街道、社區黨組織要圍繞建設文明和諧社區搞好服務;機關黨組織要圍繞服務中心、建設隊伍搞好服務;高校黨組織要圍繞立德樹人、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搞好服務;事業單位黨組織要圍繞深化分類改革、促進事業發展搞好服務;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要圍繞促進生產經營、維護各方合法權益搞好服務;各種社會組織中的黨組織要圍繞凝聚群眾、激發活力、促進發展搞好服務。要從執政黨的基層黨組織的角度來認識和把握基層黨組織的服務。我們黨是政治組織,應當履行政治組織的職能,發揮政治引領作用。要把黨組織的政治作用與服務作用統一起來。既要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又要教育引導群眾,用黨的理論武裝群眾,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群眾,不斷提高群眾的思想覺悟,帶領群眾前進。要創新服務載體,提升服務質量。通過考核評價,促使基層黨組織更好地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服務群眾、服務黨員。
『柒』 社區黨支部書記怎樣搞好基層治理工作
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抄、深入群眾,多為老百姓干實事,將社區政務公開。還有就是辦事處理糾紛要一碗水端平。群眾找你辦事情的時候要耐心講解政策,要細心辦理,對不能辦或者不符合政策要求的,要解釋清楚。不能讓群眾也為你是吃拿卡要!還有:你要和社區主任一起並肩作戰,不要搞一言堂!一句話就是要團結!
『捌』 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能力體現在哪些方面
社區治理屬於地域性基層社會治理范疇,是行政管理服務和群眾性自治的有機結合,具有明顯的共治屬性,其基本手段和方式是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
首先表現為社區治理是對某一地域范圍內的公共事務和公共行為實施綜合治理,屬於俗稱的「塊塊管理」;
其次表現為社區治理是整個社會治理的基礎環節,屬於社會治理的前沿陣地,直接面對居民群眾,具有零距離了解社情民意和群眾需求的先天優勢,能夠做到在第一時間提供服務、解決問題;
再次是堅持系統治理,把社會管理從政府單向管理向政府主導、社會多元主體共同治理轉變。
為此,要充分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通過依法理順社區體制、轉變政府職能、整合社區資源、擴大社會協同和群眾參與等手段,不斷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完善社區服務體系、增強社區居民自治能力、豐富社區各類主體參與社區治理的形式和途徑,實現政府職能規范明晰、社區治理體制科學合理、社區居委會自治功能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培育和監管體系全面完善、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方式豐富多樣,在社區形成黨政善治、居民自治、社會共治和厲行法治有機結合的良好局面和治理模式。
一、要明確治理主體,推進社區治理多元化。依法明確社區各類治理主體,理順工作關系,建立以社區綜合黨組織為核心,以社區居委會為基礎,以社區工作站為平台,以社區服務中心為依託,以社區社會組織為補充,駐社區單位密切配合,社區居民廣泛參與的現代社區治理結構和議行分離的社區組織架構。
二、要釐清工作職責,推進社區工作規范化。全面清理取消、轉移工作事項,撤銷檢查考核評比和臨時機構,規范社區蓋章證明事項,切實減輕社區工作負擔,實現社區工作 「瘦身減負」和社區居委會增強自治功能的有機結合。分別制定社區各類工作清單,建立社區行政事務准入制度,推進社區工作規范化、制度化。
三、要加強組織領導,推進社區治理共建化。著力構建「條塊結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駐共建」的社區共建格局,充分發揮社區綜合黨組織「服務群眾、凝聚人心、優化管理、維護穩定」的作用。以開展區域化黨建為抓手,以紮根基層、服務群眾、促進和諧為重點,以社區居委會、社區工作站為主體,有效整合社區內黨群組織、政府組織、中介組織、市場組織等相關資源,建立黨群互動新平台和基層黨建新品牌,最大限度地實現社區資源的共有共享。
四、要擴大基層民主,推進社區居民自治常態化。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發展基層民主,以實行社區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為核心,充分激活社區居委會自治功能,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選舉並培養一批社區自治帶頭人,豐富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形式和途徑,努力實現社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
五、要加強多元共治,推進社區治理協同化。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從過去「不該管、管不了、管不好」的領域逐漸退出來,通過建立社區基金會、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機構等,充分發揮社區各類組織和駐社區單位的協同作用,讓社區群眾廣泛參與到社區事務的管理中來,逐步形成黨、政、社、群互聯、互補、互動的社區治理和公共服務網路,推進社區治理的專業化、社會化和協同化。
六、要完善服務體系,推進社區服務便民化。堅持以人為本、服務居民,以公共服務、志願服務、便民利民服務為主要內容,不斷優化行政審批服務、全面提升社區公共服務、大力發展便民利民服務、積極倡導社區志願服務、推廣完善政府購買服務。逐步建立面向全體社區居民,主體多元、設施配套、功能完善、內容豐富、隊伍健全、機制合理的社區服務體系,把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七、要健全網格管理,推進社區治理信息化。優化社區「網格化」管理模式,加強公共信息資源庫、網格信息員隊伍、社會管理工作網、社區綜合信息採集系統以及決策分析支持系統、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整合各類信息系統和資源,打通各部門的「信息壁壘」,構建統一的社區信息平台,創新社區管理方式,提升社區服務水平,滿足社區居民不斷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
八、要雙向考核評議,推進社區工作公開化。不斷豐富基層群眾自治內容,滿足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積極推進社區各項事務公開,逐步精簡「上對下」的考核,嘗試開展「下對上」的評議。推動各職能部門、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層面的雙向互動,在全面推進社區事務公開、整合各類考核評比事項的基礎上,探索建立各職能部門、街道和社區的雙向考核評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