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大水庫治理後期工作
『壹』 明代潘季馴治理黃河的辦法是什麼,最好有圖。多謝!
築在縷堤以外,距河岸較遠處用以防範特大洪水的堤。
「遙堤,距河遙遠之堤防也。
格提...??還沒到那境界??
『貳』 怎樣才能使潘大水庫移民補償安置標准公開!
到相關部門提交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表。要求在規定時間內給予答復。
如果對方拒絕答復或者答復不滿意。可以到其主管部門申請復議
『叄』 修建水庫的利大於弊
國際專家認為三峽工程生態影響總體利大於弊2008年10月29日 20:19
來源:新華網 作者:徐燁 沈翀 選稿:張海盈
東方網10月29日消息:在湖北宜昌召開的「三峽工程與長江水資源開發利用及保護國際研討會」上,來自美國、俄羅斯、法國等18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專家學者,對三峽工程進行了實地考察,認為從目前的情況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對生態的影響總體上利大於弊。
多次來華考察、見證了三峽工程建設全過程的國際水電協會主席瑞法特·阿卜杜勒·馬力克博士說,和任何大型工程一樣,三峽工程對原有的生態環境也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比如泥沙淤積、洄遊魚類繁衍等問題,但是整體上看,三峽工程對生態的影響是利大於弊的。
他說,水能是最干凈、可持續性最強、最可靠的可再生能源,是發展其他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支撐。目前,廣大發展中國家水能資源開發程度不到20%,只相當於西方發達國家的四分之一,應大力發展水能資源,使人民從中獲益。
馬立克說,中國已經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來減輕三峽工程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並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全球水夥伴高級顧問卡里德·穆塔杜拉表示,三峽工程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了大量清潔能源,累計發電2700多億千瓦時,減少了2億多噸二氧化碳的排放,並通過水庫調度保證了長江中下游工農業用水,中國應建設更多像三峽工程這樣的項目。
大自然保護協會水資源管理技術顧問傑夫·奧伯曼說,建造大壩最重要的是選址和規劃,相信三峽工程已經做出了正確的選擇,當然,建造任何大壩都可能對環境帶來負面影響,因為它會阻礙河流的正常流動。
這位頗具影響力的環保人士說:「不過我很高興地看到三峽總公司一直致力於不斷研究和改善水庫的運行和調度方式使工程發揮最大效益並使之與生態保持和諧。另外,總公司每年向環境保護領域投資4億至8億元來減小工程的負面影響,這些舉措從長期來看都是有效果的。」
由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長江委和國際水電協會等單位主辦的三峽工程與長江水資源開發利用及保護國際研討會於28日至29日在湖北宜昌召開,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法國等18個國家的水電和環保專家在此討論了各國水資源開發利用及保護狀況,以及當前面臨的熱點難點問題。
筆名水博,著名水電專家,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長期從事水利問題研究、水利科普工作。曾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接受水資源管理培訓。1990年起進入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專職從事水電專業國際交流。 2010年水電裝機容量將達1.9億千瓦
隨著即將啟動的怒江水電開發,怒江這個曾經引起全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3月2日,一篇題為《怒江水電開發還得權衡利弊》文章的刊出,立即引起傳媒的熱炒及公眾的廣泛關注……關於怒江水電開發的利弊之爭似乎一直沒有停止過,那麼,怒江水電開發歸根結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小山村擁抱大市場 景寧首創小水電打包賣空氣
「更大的災難還在等著我們」是危言聳聽,還是真的存在? 中國水電集團與進出口銀行等兩公司簽署鈾礦開發合作協議
為了阻止怒江水電開發,偽環保人士除了對我國水電開發的現實進行明目張膽的歪曲之外,還煞有介事地警告說:「更大的災難還在後面:水體富營養化、滑坡與塌陷、下游斷流、局地微氣候循環中斷、生態移民演變為生態難民,由此形成社會不安定因素。我們不要陶醉在馴服了一條條奔騰的江河,大自然的懲罰隨時都會要人類兌現。」
情況真的會如此可怕嗎?關於「水體富營養化」問題,我們有一個非常有說服力的例子。貴州的紅楓湖水庫前一段時間出現了非常嚴重的水體富營養化,但是,從時間上分析造成水污染的原因卻非常明確。因為,紅楓湖水庫是我國建國初期建設的水電站,建成後的前30年裡紅楓湖的水質都非常好,從未出現過任何富營養化的問題。然而,隨著改革開放之後當地經濟的發展,水體養殖和污水排放逐漸增多,最近幾年使得該水庫的水體出現了嚴重的富營養化。去年貴州省政府採取了嚴厲的治污措施,控制網箱養魚,限制污染物的排放,目前,紅楓湖的水質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恢復。總之,紅楓湖的水質在水庫建成後30年不變,然後隨著當地的經濟發展由好變壞,最後,又隨著污染治理由壞變好的過程非常明確地說明,水庫水體的變壞,是污染物過度排放的結果,與建設水庫沒有直接關系。從全國的情況來看也很說明問題。我國的新安江水庫已經建成了半個多世紀,由於污染排放控製得好,至今仍然是一庫「有點甜」的礦泉水;而沒有水庫的淮河下游,卻因為沿江污染物的過度排放,已經造成了嚴重的水污染。
再看所謂怒江的滑坡與塌陷問題,偽環保人士的態度更是顛倒黑白。由於山高水急的怒江河水不斷地切割山谷,目前怒江沿岸的滑坡與塌陷問題本身極為嚴重。筆者曾經在一次大雨後考察過怒江,親眼所見300多公里的怒江沿江公路發生大小滑坡塌陷的地段幾乎接近100處。工程地質專家認為,這種滑坡和塌陷的情況,將會在怒江水電開發之後,得到明顯的好轉。因為每天切割山谷的巨大水能被用來發電之後,河谷的深度不僅不會增加,反而還有可能產生淤積,兩岸的邊坡也不必再通過塌陷來調整適應不斷深化的河谷,滑坡和崩岸的地質災害才能得到根本上的治理。這是一個極為簡單的道理。然而,那些專門喜歡製造謠言污衊怒江水電開發的偽環保人士,卻總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地否認目前怒江滑坡與塌陷情況極為嚴重的現實,反而喜歡造謠說怒江水電開發後將會造成「滑坡與塌陷」的情況。
「生態移民變成生態難民」的說法,純粹是一種蓄意的造謠。
至於怒江下游斷流、局地微氣候循環中斷的說法,更為奇怪。很多造謠的偽環保人士都喜歡用這種似是而非的謠言污衊水電開發,不過,他們也不想想,難道水電站的水輪機還能成為宇宙中的黑洞,把數以億計的水體統統吞噬掉嗎?事實非常簡單,只要沒有引水供水任務,水電站本身絕不會消耗一立方水。反之,如果是飲水供水用的水庫水壩,即使不發電也會造成下游斷流。例如北京的永定河就完全是被沒有任何發電任務的北京城市供水造成了嚴重的斷流。怒江的水電開發目前尚無任何引水供水計劃,所以,說什麼下游斷流之說純屬無稽之談。
再說所謂的「局地微氣候循環中斷」之說。不知道偽環保人士們是如何定義「氣候循環的中斷」的,要知道,天然狀態下自然界也會形成各種「水壩」和「水庫」,例如北美著名的尼亞拉加大瀑布和五大湖,我們不知道那裡的「局地微氣候」是否也已經發生了中斷?如果河谷里建設的水壩真有這樣的魔力,恐怕地球上的任何一座山峰、任何一座高樓,都可能是「局地微氣候循環中斷」的罪魁禍首。我們既不知道發明「局地微氣候循環中斷」學說的偽環保專家是如何定義「局地微氣候循環中斷」的,也不知道「局地微氣候循環」中斷之後,到底會有什麼後果。
事實上,不僅天然的水壩、水庫看不出任何「局地微氣候」的不良影響,人造水庫也無一例外。就是上個世紀建造的巨型水壩美國的胡佛,以及中國的新安江都沒有發現任何所謂「局地微氣候」的不良影響問題。反倒是全世界的大型水壩和水庫,因為有巨大的水體對外界溫度變化的調節作用,都會有一些局部的類似「海洋性氣候」的調節特點。例如,空氣濕度增加、冬暖夏涼等有利於植物生長和人類居住的變化。這也是為什麼幾乎全世界的大型水庫建成後,都是風景優美的旅遊度假區的主要原因之一。
至於「生態移民變成生態難民」的說法,純粹是一種蓄意的造謠。怒江地區目前的地質情況非常不穩定,據地質部門估計,當地50萬人口中,至少有幾萬人還居住在危險的地質滑坡體上,是名副其實的生態難民。當地政府由於財力有限,每年只能搬遷幾戶這樣的生態難民。而怒江水電開發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在水電開發的過程中,讓怒江地區的生態難民盡可能地與水電移民相重合,讓盡可能多的生態難民早日遷移出來,擺脫地質災害的威脅。即使那些不能和水電移民相重合的生態難民,也將會得益於怒江水電開發對當地經濟的提升。有了錢當地政府才有可能加快生態難民的遷移速度,讓更多的生態難民早日成為生態移民。因此,事實非常清楚,本來怒江水電開發就是當地政府變生態難民為水庫移民和生態移民的最主要手段,但卻被偽環保人士顛倒黑白地說成是「生態移民變成生態難民」。
至於「我們不要陶醉在馴服了一條條奔騰的江河,大自然的懲罰隨時都會要人類兌現」的危言聳聽,讓我們不免想到了一個「因噎廢食」的成語。
如果不考慮吃飯的必要性,吃飯絕對是萬惡之源。例如說,「吃飯可不好,吃快了可能被噎死,吃多了可能被撐死;此外,病從口入,吃飯不僅是各種傳染病入口的主要渠道,而且,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以及各種致命的癌症的出現,幾乎沒有一項不是『吃飯』惹的禍。」然而,即使世界上真有像偽環保專家們這樣的黑心醫生,危言聳聽地警告人們吃飯的嚴重後果,並建議人們千萬不要吃飯的情況,我還是相信,這些偽環保人士和黑心醫生本人還是要吃飯的。要知道人類社會對水資源的必要調控,以滿足現代化人類社會的基本需求的重要性,絕不亞於人要吃飯。否認了水資源調節的必要性,談河流開發的利弊,與否認了吃飯的重要性談吃飯的副作用完全是一樣的。當偽環保人士慷慨激昂地指責人類「馴服了一條條奔騰的江河」的時候,他們自己是絕不會到任何一條沒有被「馴服的奔騰的江河」邊上去生活的。這就好像是,說謊話危言聳聽地勸別人不要吃飯,是完全可能的,但是要讓他們自己不吃飯,那是絕對不行的。
水電開發真的已造成中國環境大破壞了嗎?
對於水電開發的總體看法,有個別所謂的電力專家(在我看來他們只是偽環保人士)這樣警告說:「進入本世紀以來,史無前例的西南江河梯級開發,已造成金沙江、岷江、雅礱江、嘉陵江、烏江、瀾滄江、紅水河、大渡河等激流,變成了一串串高壩平湖。在這一系列「高峽出平湖」過程中,重要物種的生境被島嶼化和片斷化,洄遊魚類滅絕,土地被淹沒,農民喪失家園,自然景觀資源遭到破壞。」
普通人看到這樣的「警告言論」,難免吃驚不已。然而,只要是了解中國和全球水電開發現實情況的人,都會感覺到這種炒作的幼稚可笑。人類社會對河流的利用程度、形式,一定是要和相應的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現代化社會巨大的能源和水資源需求,和天然水資源分布的不均勻性,使得河流的水資源和水電開發成為任何發達國家不可避免的選擇。縱觀全球,誰也找不到一個河流開發利用程度與社會經濟發展成反比的反例。
大規模的水電開發絕非中國的首創。其生態環境作用到底如何,各發達國家發展的現實早已得到證實。在我國的情況當然也不會例外。美國、西歐、日本、加拿大這些水能資源開發程度已經比我們目前高出幾倍的國家,你們能看到任何「重要物種的生境被島嶼化和片斷化,洄遊魚類滅絕,土地被淹沒,農民喪失家園,自然景觀資源遭到破壞」的跡象嗎?
進入本世紀以來,我國改革開放取得重大成果,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社會現代化加速。和全世界所有國家的發展過程一樣,為滿足現代化社會的能源和水資源需求,大型水利水電工程也是我們現代化建設必不可少的內容。恰恰是那些被偽環保人士深惡痛絕的「一串串高壩平湖」使得我們的天然水資源分布不均的矛盾得到了極大的緩解。由於大型水庫的調蓄作用,我們不但可以不再為夏季洪水的肆虐擔憂,而且還有可能在枯水季節為社會提供水資源的保證。不管是我國已經建成半個多世紀的新安江水庫還是新建成的三峽,你們看得到「重要物種的生境被島嶼化和片斷化,洄遊魚類滅絕,土地被淹沒,農民喪失家園,自然景觀資源遭到破壞」的結果嗎?結論恰恰相反。新安江水庫建成後,新增加的巨大水體,極大地擴展了水環境容量,為水生動植物的生長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更有利的條件。三峽的建設,讓我們國家長江流域濕地面積持續下降的趨勢,得到有效地遏制,盡管淹沒了一些土地,遷移了100多萬人口,但是,我們卻增加了600平方公里的重要水庫濕地。為了反對中國社會的現代化發展,偽環保人士對有「地球之腎」之作用的濕地重要生態作用始終缺乏足夠的認識。他們還不知道,我們為了更有效地保護長江生態,我們還在三峽建設的同時,在長江下游實行大規模的退耕還湖政策。為此我們重新安置了200多萬人口。你能說我們的水電開發和所採取的這些生態保護措施都是「土地被淹沒,農民喪失家園」嗎?
要說水電開發會使「自然景觀資源遭到破壞」就更為可笑了。我們每個人可以注意看一看,在我們周圍的大型水庫,哪一個不是風景秀麗的旅遊景區。水庫濕地的景觀提升作用,走遍全世界幾乎都找不到例外。所有這些國內外的現實與偽環保人士污衊水電開發破壞景觀的描寫,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具體來看,不僅我國新安江的千島湖已經成為全國聞名的風景度假區,而且前幾年告別三峽的宣傳,現在早已經成為了歷史。人們驚奇地發現,三峽水庫建成後不僅原來三峽的風光依然健在,而且還在長江支流構造出了風景更為迷人的小三峽。三峽水庫和大壩也都已經成為炙手可熱的旅遊資源。
從保留「原生態江」到保留「處女江」
偽環保人士說:「自2003年以來,關於怒江梯級開發就有幾種截然不同的聲音。環保人士呼籲全社會來留住中國境內最後一條『處女江』,保護那裡豐富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
看來偽環保人士的造謠水平還是有的,他也知道幾年前所謂「保留最後的生態江」的謠言已經被公眾所揭穿了,現在幾乎誰都知道所謂「原生態江」是根本不存在的,那不過是偽環保人士用來煽情和欺騙公眾的一個概念。所以,偽環保專家就發明了一個新名詞——「處女江」。
其實這種「發明」簡直是小兒科的把戲。什麼叫「處女江」?如果不是代表專門讓處女洗澡的江的話,非要把「原生態江」換成「處女江」又是何必呢?再說,我怎麼沒有聽說什麼時候「環保人士呼籲全社會來留住中國境內最後一條『處女江』」來著。我只記得他們曾經造謠說要保留一條世界上最後的「原生態江」,現在怎麼又變成要保留「處女江」了?我們的偽環保人士們能不能告訴我們,您的「處女江」的定義是什麼?是指沒有建設水壩的江河嗎?
如果是的話,前幾年的爭論早就說明了,怒江上游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建設了多座水壩了,下游國家也已經啟動了大型水壩的建設工作。你們的中國最後的「處女江」到底在哪裡呢?分明是已經被揭露過的謠言,還非要換個名詞繼續造謠嗎?
美其名曰,保護那裡豐富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這種騙人的鬼話,早已經被揭穿多次了。
怒江地區並非沒有人類居住的世外桃源,惡劣的生存條件和刀耕火種的陡坡墾殖,已經讓怒江沿岸的生態環境遭受到了極大的破壞。水電開發所淹沒的只可能是滿目瘡痍的河谷,結束陡坡耕種所造成的嚴重的水土流失。目前怒江地區貧困的生存狀態和落後的生產方式所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已經嚴重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這些嚴酷的現實不僅正在使當地的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的破壞,就連人的生存也已經變得非常艱難。無論要保留「生態江」還是要保留「處女江」的口號,都是畫餅充飢式的騙人,他們所能保留的只能是怒江人民的貧窮和苦難。
大家也許不會意識到,阻止「處女江」的開發,對怒江人民意味著什麼。原始、落後、貧窮、苦難,這些我們多次重復的現狀我們不再說了,就說最近這次我國南方大范圍的冰雪災害,我第一次親身體驗到了在沒有電的房間中,盡管你穿上所有的衣服,鑽進被窩里仍然無法抗拒那種刺骨的寒冷。這時我才真正相信,雪災真是會凍死人的。然而,就在我們2005年考察怒江的前幾天,怒江地區發生的一場凍雪災害,僅僅三四天的時間里,怒江50萬人口中就有29人被凍死。
由於沒有媒體的關注、報道,我們至今誰也不會知道怒江民眾在那場雪災中的處境有多麼的艱難,但是,統計數字非常能說明問題。在2005年那一場我們毫不知名的怒江雪災中,怒江受災人口在雪災中被凍死亡比例,竟然是我們這次南方嚴重雪災的幾十倍到上百倍(據統計,我國南方共有129人在今年這次嚴重的冰雪災害中死亡)。也就是說,怒江人民在與外界幾乎隔絕的情況下,遭遇雪災的困難和威脅程度,比我們剛剛所經歷過的南方雪災嚴重幾十倍到上百倍。而這些情況,都是鮮為人知的。這就是原始狀態和現代化社會的差距,這就是為什麼怒江人民一直支持怒江水電開發的根本原因。
經歷過雪災的人們如果還有一點良知和人性,會對怒江人民目前的生存現狀和遭遇無動於衷嗎?
偽環保人士還說「怒江是中國人民的怒江,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遺產」,這沒錯,但怒江同時也是怒江人民的怒江,同樣管理好怒江也是代表怒江人民的地方政府和代表全中國人民的中國政府的責任。環保人士如果對怒江開發有什麼意見和建議,當然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提出來,但是,這種一次又一次的造謠惑眾,被揭穿之後換個名詞,還要出來造謠的偽環保破壞行為,我們決不應該姑息遷就。
最後我們還需要提醒偽環保人士們,請不要再挑撥離間地胡說什麼「必須盡快改變當前封閉的水電開發決策程序,讓公眾尤其是當地老百姓有效地知情和參與,而不能像目前這樣,你反對你的,我建設我的,拿國家乃至民族的利益換取少數人的利益。」。尤其是你們更沒有說這些話的資格。
總之,到底是怒江開發存在「封閉的水電開發決策程序」、「你反對你的,我建設我的」等問題,還是偽環保人士想用這種賊喊捉賊的手段,達到「拿國家乃至民族的利益換取少數人的利益」的目的,我們拭目以待。
水庫工程對生態環境「利大於弊」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8日14:46 北京晚報
本報綜合報道昨天,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三峽辦主任汪嘯風等專家就三峽工程現狀及三峽工程等敏感問題直面中外媒體,進行了詳盡解說。
汪嘯風透露:「總的來說,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利大於弊。」
防汛效果標准從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汪嘯風介紹,三峽大壩目前的防洪標准已從十年一遇提高到了百年一遇。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總經理李永安認為,今年長江出現了洪峰,正因為三峽的防洪庫容,所以長江中下游非常安全。
地質災害
未明顯發現大壩誘發地震
對三峽大壩會否引發地質災害,汪嘯風介紹,三峽地區在建壩前就是一個地質災害的多發地區,在三峽工程建設過程中,國家投入了100多億資金,同時進行庫區的地質災害治理。
汪嘯風介紹,經過蓄水以後幾年的觀測,未發現明顯誘發地震的現象:「現在三峽地區反映的地震強度,無礙大壩的安全。」
被挪用移民金
審計出的問題已基本整改到位
汪嘯風介紹,從審計報告披露的情況看,500多億移民資金中有2.89億是違規的,大約佔0.5%的水平。汪嘯風說:「現在中國政府抓違規資金的整改力度非常大,去年審計結論出的問題,已經基本整改到位。」
泥沙淤塞
不會成為第二個三門峽水庫
三門峽水庫泥沙淤塞問題曾引起國內外關注,三峽工程會否受到泥沙影響?
汪嘯風介紹,對三峽蓄水以來不同水位的觀測結果表明,上游泥沙來量明顯減少。而且工程的排沙功能已經達到或超過設計要求,表明排沙功能也很好。
污染問題水華問題進入穩定期
「水華」就是水的富營養化。三峽大壩附近出現的水華問題近來備受關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家錚表示:「水華問題處於穩定期,它沒有出現大面積爆發的趨勢。目前,國家撥了專項的國債資金392億,在庫區建了50多座污水處理廠和40多座垃圾處理廠。」
氣候影響
對氣候影響不大
李永安說:「近幾年庫區發生了水旱災害,之後我們一直跟蹤研究這些問題,這應該是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發生的。據氣象專家分析,主要原因是大氣影響。三峽庫區的影響非常有限,對氣候影響不超過10公里,對溫度影響不超過1攝氏度。」 郭翔鶴J070
『肆』 潘大水庫不讓養魚移民怎麼生活
潘大水庫在哪裡啊?
『伍』 河北省潘大水庫移民600元補助費發放了嗎
河北省潘大水庫一米600元補助卡,現在還沒有發放。
『陸』 移民補償一年600,人去世了還有嗎
根據國發【2006】17號文件,已建工程移民從2006年7月1日起發後期扶持資金,期限20年(每年600元)。如移民本人去世就不在享受。
『柒』 海河的河災及措施
海河流域洪澇災害頻繁,是災害損失嚴重的地區。據統計,1469年至1948年的480年間,流域內發生水災194次,其中大水災14次,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十分慘重的損失。新中國成立後,流域內發生水災22次,其中大水災3次。1963年海河南系發生特大洪水,受災人口4079萬,直接經濟損失約80億元。1996年海河南系又發生了1963年以來的最大洪水,洪水總量雖然相當於1963年的24%,但經濟損失約400億元。
以「上蓄、中疏、下排」的方針綜合治理中國整個海河流域各項水利工程的總稱、其范圍包括海河水系和灤河水系。
修建水庫1915座,總庫容268.48億立方米。大型水庫30座,庫容219.5億立方米,其中山區29座,庫容215.8億立方米,控制了山區流域面積的83%;中型水庫110座,庫容33.51億立方米。開挖、疏浚骨幹河道50餘條,其中新辟入海水道8條,總計排洪入海能力24680立方米/秒,為1949年入海能力2420立方米/秒的10倍。初步整治滯洪窪淀32處,總滯洪能力191億立方米。修建10萬畝以上灌溉工程70處,機電排灌站20146處,裝機容量143.82萬kw,打機井200餘萬眼,修建裝機規模大於1萬kw的水電站15座,總容量為71萬kw。
海河的五大河流及灤河的幹流或主要支流上,基本上都有大型水庫控制各河山區流域面積。如漳河上的岳城水庫。滹沱河黃壁庄水庫和崗南水庫,控制流域面積分別為2.34、1.59萬平方千米,占該河全流域面積的95%,庫容分別為12.1、15.71億立方米。子牙河支流滏陽河上的朱庄水庫和臨城水庫,庫容分別為4.36、1.8億立方米。大清河上的橫山嶺、西大洋和王快等水庫,庫容分別為2.4、10.7、13.89億立方米。永定河和潮白河分別建有官廳水庫和密雲水庫。灤河有潘家家口水利樞紐和大黑汀水庫。
子牙河中下游主要整治工程有:加固、展寬北、南大堤,修建滏陽河中游窪淀滯洪工程,開挖滏陽新河,開辟直接入海全長144km的子牙新河,泄洪能力9000立方米/秒。
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及薊運河等尾閭開挖了長65km的永定新河,設計泄洪能力1400立方米/秒,沿途納北京排污河、潮白新河及薊運河洪水,海口最大泄量5763立方米/秒於北塘入海。
衛運河修建了漳衛新河,自四女寺到海口全長217km,排洪能力為3000立方米/秒。
大清河中、下游主要整治工程有:修建白洋淀滯洪工程,滯洪能力約9億立方米;加固河道堤防,疏浚河道,擴大中、下遊河道行洪能力;開挖長70km的獨流域河,通過北大港直接入海,行洪能力為3200立方米/秒。
『捌』 楠溪江上游建水庫造成的影響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楠溪江是甌越大地的一顆明珠,在幾千年歲月的長河裡,沉澱著豐富悠久的人文資源和自然景觀資源。21世紀的今天,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人的創造力和影響力已經滲透到地球的各個角落,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對地球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已經打破了原始的寧靜。水作為一種戰略性的資源,伴隨著人類生命的起源和發展,承載著人類的歷史文明。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題為「水與文化」,楠溪江的合理開發利用,防治水害,保護生態平衡,構築人水和諧的生存環境,對保障永嘉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實施 「文化楠溪江」、堅持生態立縣和打造「溫州大都市生態公園」的戰略部署,使部分甚至相當部分人士片面否定人工景觀,把原生態提到最高位置、以偏概全的思潮讓人擔心;另一方面, 過度看重經濟效益的水資源開發其結果也難以預料,甚至要一定意義上影響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觀,在社會上造成負面的影響。
一、楠溪江的人文生態
楠溪江因水而秀,永嘉縣因水而名。水在中國人的詞典里,不僅僅是維系生命的三大要素之一,它在幾千年輝煌燦爛的中國文化長河中,始終扮演著一個獨特而無可替代的角色。它柔弱而又狂躁、含蓄而又奔放,堅韌而又散漫,博大而又渺小、渾厚而又輕巧、深沉而又張揚的矛盾品格,歷經時代沉澱,創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水文化與獨特的文藝作品。
水,在中國人的生命中,或成智慧靈光閃射,或成濁酒失意漂泊,或曾經滄海難為水,或唯見長江天際流,或易水送別汨羅江魂,或太公釣魚隱作漁父,「千年之水」已經成了中國文人乃至所有華夏兒女的人格化身與普遍秉性。
據考證,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甌越先民們就在楠溪江流域繁衍生息,山水文化與古村文化的高度結合,耕讀文化與宗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歷史文化名人王羲之、顏延之、謝靈運等曾為永嘉郡守。南朝陶弘景、唐朝張子容、孟浩然,宋朝陸游、葉適、徐照,明朝王叔果、潘舜臣,清朝朱彝尊、金簡庵、朱步墀等也都曾游歷過楠溪江,並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在任永嘉郡守期間,遍游永嘉山水,吟詠不輟,寫下了許多流傳千古的山水詩,「靈域久韜隱,如與心賞交」,遂使楠溪江成為山水詩的搖藍,並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尋找詩魂的勝地。奇異的楠溪山水造就了無數的傑出人物和燦爛文化,兩宋時期,曾經出現輝煌的「永嘉學派」、「永嘉四靈」,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顯著的地位。
水環境及其與周圍環境的統一是現今楠溪江旅遊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江畔至今仍保留著新石器時代以及宋、明、清時期的文化遺址與名勝古跡。楠溪江沿岸的古村落、古建築,選址講究,風格古樸,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融,較為突出的有岩頭、芙蓉、楓林、蒼坡、花坦等村,為浙江省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與挖掘楠溪江流域的文化遺產,向人們展示凝聚在奇山秀水之間的甌越古文化的神奇魅力,成了楠溪江旅遊開發業的顯眼任務;在守舊之時,我們在整治開發楠溪江水資源和建設水利工程的步子顯得較為緩慢。建築是凝固的藝術,我們在保護燦爛文化的同時,我們理應創造新的文明,成為楠溪江戰略事業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
「人生諸相皆為水」,人生的酸甜苦辣、人生的嘻笑怒罵、人生的榮辱得失在水的騰挪跌盪、水的九曲回腸、水的聚合離散中共鳴、交融、沉思。「上善若水......江河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在對待楠溪江水的問題上,如何把歷史和社會環境的人文生態和當前開發水利工程有效的結合起來,我們既要善「上」也要善「下」。
悠悠楠溪江,已伴隨著甌越先民們走過了幾千年的歷史,我們在思水詠水嬉水用水吃水的同時,滔滔的洪水也幾乎每隔幾年就淹沒沃野農田,沖毀座座房屋,帶走一個個的生命。在近十幾年來,幾千萬幾億甚至上十億的人民幣流失。人文的楠溪江,帶給了我們的悠悠情,但同時也帶來了我們的「血」和 「淚」……
年復一年的「血」、年復一年的「淚」,有些人因它而而無動於衷、有些人因它而暗自傷悲,也有人因它而無可奈何……
我們需要那沉甸甸的人文、需要那青山依舊、流水常源的生態,但我們也需要治水的科學精神和適宜的水利工程。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或許我們楠溪江這些年來流走的不僅僅是時間……
二、楠溪江的科學開發與整治
楠溪江屬溫州市甌江北岸的戰略性重要水源地,地處浙南暴雨中心,山區面積大,溪流陡,洪峰大,其下游沙頭至河口河段受潮汐頂托,現有河道泄洪能力仍然不足,堤防標准不高,域內城鎮防洪能力普遍偏低,沿江兩岸洪澇災害頻繁。五年一大災,兩三年一小災成為近二十年來的一種趨勢,再加上大小洪災間的乾旱,悠美的楠溪江,也成為與洪旱災聯系在一起的楠溪江。
楠溪江流域水資源、水力資源亦豐富,但天然徑流豐枯不均,缺乏骨乾性水利工程來調節徑流,每逢乾旱年份可供水量不足,制約了本區域的工農業生產。目前流域小一型水庫共12座,其中中上游流域11座,2座中型水庫主要用來發電,防洪效益較不明顯。水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勢在必行,其中規劃建設新龍水庫、南岸水庫、源頭水庫、永樂引水進口攔水堰等水利工程均屬永久性建築物,不僅可以發揮攔洪削峰作用,還可以調節徑流過程,滿足本流域以及外流域的供水需求。
1、大壩建設與生態環境
水的利用形式在近年來受到了廣泛的討論,大壩建設首當其沖,備受爭議,當前,發達國家不同意修大壩、認為大壩建設將對生態造成影響的思潮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國內部分反對修建大壩人士的理論依據和主要來源。其中不乏有偏激的觀點存在。當我們楠溪江上游鮑江大型水庫幾乎可以上馬時忽遇一陣擋頭風, 「常使英雄淚潸濕」。生態環境是當前全社會所共同關注的問題。關注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高度發展後人們思想認識的升華所帶來的必然結果。無論是為了防洪抗旱、還是內外域飲用水、引水或者水力發電等,楠溪江的水力開發均與均牽涉到大壩建設,同時也牽涉到鄉村移民、淹沒部分區域。
研究楠溪江建設大壩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問題,首先要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經歷了四個時期———依存、開發、掠奪、和諧。 新中國成立以來,楠溪江的水資源利用開發力度尚嫌不足,尤其是缺乏大型水庫。目前在大楠溪和小楠溪兩座中型水電站其水庫正常庫容加起來也僅4365立方米。
雖然五六十年代受人定勝天的影響,但由於各方面的因素,掠奪楠溪江的現象並不突出,許多鄉村為了農業灌溉的需要,一般就僅修建了幾千方到上萬立方米的山塘。這部分現在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但對楠溪江生態環境沒有什麼影響。
從修建鮑江大型水庫前期工作來看,社會對修建水庫的討論,焦點也在於大壩所帶來的生態問題,其次也有存在著與人文旅遊等相關的移民問題。開發楠溪江水資源是我縣發展經濟的重大舉措和基礎資源支撐,也有利於解決電力緊缺的矛盾,但是修建大壩帶來的生態旅遊問題和移民問題應如何認識並妥善解決,這已成為我縣當前水電事業發展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問題處理好了,水利水電事業的發展可能會更快、更好,如果處理不好,就可能會遭受挫折。主要目前國內的專家對於大壩所帶來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泥沙和河道的影響;二是對大氣的影響;三是水體變化帶來的影響,當河流中原本流動的水在水庫里停滯後便會發生一些變化;四是對文物和景觀的影響。
作為縣水利管理部門的工作者,我們既要著眼於我們縣發展的未來,保護生態,促進人自然的和諧相處。保護楠溪江,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把保護生態、保護河流的生命作為工作的制高點;立足於生態建設。但同時,對偏激的、全盤否定大壩的錯誤觀點也決不能苟同。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在發展中應牢記新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科學的發展觀來統領新時期水利水電事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楠溪江水利戰略規劃中,勇於挑起大壩建設與生態保護的兩副重擔是我們水利水電者的重要性任務。我們既需要求知的精神、創新的精神,同時也需要懷疑和批判、敬業和協作的精神。
2、楠溪江的整治和保護
如果說大壩建設是從宏觀方面對於楠溪江防洪、供水和發電等的綜合效益進行硬體性考慮的話,那麼楠溪水的水土流失、水資源保護、防洪調度和水利執法管理則是從「軟」的方面進行整治和保護。
(1)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水土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類從事農業生產最基本的自然資源。我縣屬於水力侵蝕為主的南方丘陵紅壤區,水土流失的類型主要是水力侵蝕,在中部、北部山區也存在著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重力侵蝕。水力侵蝕的表現形式主要是坡面面蝕,同時一些丘陵地區也有淺溝侵蝕及小切溝侵蝕等情況存在。
目前,在楠溪江上游地段,鄉村公路、機耕路、小礦山開采、諸永高速、水利工程建設等開發項目人為活動造成水土流失的重點。中下游地段,城鎮擴建、道路拓寬、舊城改造在迅速展開,亂挖、亂堆、隨意棄渣等違法現象時有發生,致使河道淤積,加重了災害損失,同時也使河道的防洪能力降低。因時、因地加強水土流失監管工作。一方面,編制並實施水土保持措施,預防人為活動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加強水政監察工作,制定政策,健全制度,落實措施。
(2)水資源保護。隨著國民經濟的和社會的發展,水資源保護已顯得日益緊迫。現階段楠溪江中上游的水質較好,基本在I-II類水之間,下游由於工業相對發達,人口相對較多,污染較中上游嚴重,而且隨著永嘉縣城市化的提高,城鎮污水大量增加,城鎮內河和城鎮河段有機污染將會加重。針對楠溪江流域存在的水環境問題,一要加大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力度,依法限期撤除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及源頭水域所有產生污染危害的設施和生產、經營活動場所,確保水源水質符合功能區水質目標。;二要進一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抓好鄉鎮企業的污染治理,提倡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葯,開展農村能源建設;三要強化對河道流動污染源的管理,限制楠溪江中上游地區工業發展,禁止新建有污染的工業企業;四要控制生活污染,防止人們不經任何處理就把生活垃圾全部倒入河道;五要加大治理旅遊污染力度,結合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在景區大力開展保護楠溪江生態環境的宣傳,營造良好的旅遊氛圍,創建生態旅遊示範區
。
(3)防洪調度。楠溪江流域地處浙南沿海地區,經常遭受台風(熱帶風暴)的侵襲,台風災害是本縣的主要災害之一。台風暴雨歷時短,但降雨強度大,常伴有10級以上的狂風,降雨分布不均勻,暴雨中心的降雨常造成災難性的洪水損失。
根據除害與興利相結合,楠溪江防洪工程措施遵循「蓄泄兼籌」的原則,採取上游建水庫攔洪削峰,中下游重點城鎮地段築堤擋洪,並結合城鎮建設疏浚河道加大泄洪能力等主要防洪工程措施;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汛情監測與預報系統,通過對流域內各水文雨量站雨情水情資料的採集分析,結合計算機技術等先進科學的方法,做出及時科學的決策。
3、數字信息化建設思考
水利信息化是現代水利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水利的所有領域和各個方面。構造數學信息化模型對於以後建設水利、楠溪江疏浚、建造大型水庫的防洪調度將起到較好的作用。
近幾年來,在縣楠溪江防汛水文遙測系統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幾次特大台風暴雨中獲得的不俗的成績。但這些利用監測系統和水文數據仍有待於拓寬思路,如何通過水文信息對現行水利工程進行防汛減災效益數學評價是留在我們的面前的艱巨任務,水量調度、水資源保護、水土流失監測、水土保持效益評價等業務基礎研究和數學模型的開發也亟待進行。
縣石柱站位於大楠溪流域下游,集水面積1273km2,占楠溪江流域上塘以上集雨面積一半以上,在楠溪江流域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上游流域森林植被、填窪、包氣帶、農田和鄉鎮居民區等相的蓄水能力穩定的各個因素,用因子X表示,把蓄水能力強的水利工程等要素用變數Y表示,則一次的降水過程匯流到石柱水文站的流量可以用下述公式表示:http://www.wzsl.gov.cn/wzsl/html/jiaoliu/2007-6/19/14_22_47_614.html
『玖』 治理黃河最出色的名人有哪些辦法有哪些
1.治理成就
治理黃河,最早可追溯到傳說中的鯀、禹治河,隨後創建了堤防,秦代已統一了下游堤防體系。西漢賈讓、東漢王景、元代賈魯、明末潘季馴和清代的靳輔、陳潢等,對防洪的理論和實踐均有重要貢獻,其中以潘季馴的束水攻沙方略影響最大。近代水利學者李儀祉提出了黃河上中下游全面治理的方略,主張在上中游廣修水利,植樹造林,建攔洪水庫;在下游整治河槽,淤灘沖槽和開辟減河排洪。德國水利學者H.恩格斯多次為黃河進行河工模型試驗。較早利用黃河水資源的大型灌溉工程是戰國時期在當時的黃河支流漳河上興修的引漳十二渠,以後歷代修建的著名灌區有鄭白渠、漢延渠、唐徠渠、枋口堰和近代的涇惠渠灌區等。歷史上黃河水運也曾一度較為發達,盛極時,可南達江淮、北通薊津。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就著手提高黃河下游防洪能力,開發利用黃河水資源的規劃研究。1954年10月提出了《黃河綜合利用規劃技術經濟報告》,1955年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決議》。
黃河治理開發取得了很大成績。①通過加高加固堤防、整治河道、修建攔蓄洪水和分滯洪水工程,改進暴雨洪水預報與防洪調度等措施,初步建成了防洪體系。②全流域共建成了各類水庫3000多座,其中大中型水庫170多座;建成500kW以上的水電站 80多處,裝機容量約260萬kW。幹流上已建骨幹工程有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青銅峽、三盛公、天橋、三門峽等七座。在建的龍羊峽水電站,裝機容量 128萬kW(1988年開始發電)。全流域有效灌溉面積由1949年1200萬畝增至近7000萬畝。流域內工農業及城市用水已達270多億m3,約佔地表水資源的1/2,1972年後,還曾先後5次向天津市送水約16億m3。③在黃土高原開展了以造林、種草、梯田、淤地壩等為主要內容的水土保持工作,至1985年初步治理面積約10萬km2。④流域內廣泛利用洪水、泥沙,如引洪漫地、高含沙水流灌溉、用挖泥船放淤加固大堤等。
2.存在問題
①下游防洪任務仍很艱巨。在三門峽水庫控制上游洪水的條件下,花園口仍有發生 40000m3/s以上洪峰流量的可能,遠超過現有堤防抗禦22000m3/s的能力,而且堤防還必須隨河道淤積而不斷加高。②黃土高原地區生態系統與經濟基礎薄弱。防治水土流失,開發當地煤炭和有色金屬等資源,振興當地城鄉經濟,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③水資源不足。黃河水量中有相當一部分要用於輸沙入海,可供工農業引用的數量有限。現在黃河調節能力較低,有些河段水質又受到污染,供需矛盾已很尖銳。今後隨著工農業用水增多,水資源供需不平衡的狀況,勢必更加突出。流域內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高,需要合理部署,加快開發進程。部分河段還要考慮恢復和發展航運。
3.規劃
有關黃河治理規劃的主張很多,對上游開發水電,上中游水土流失區開展水土保持,下游鞏固堤防及河口地區要有計劃治理等看法基本一致,但對如何處理洪水泥沙則有不同見解,主要有:①著眼於上中游,如加強多沙粗沙區的治理,或把水、沙、洪全部用於灌溉和改造沙漠;②興建中游幹流大水庫,在峽谷修建高壩以削洪攔沙,或主張採用調節水沙,高濃度輸沙,蓄清排渾等運用方式,做到既保存水庫有效庫容,又使下游淤積減少;③在中下游大面積放淤和固堤,以利用洪水泥沙;④黃河下游改走新道;⑤引長江水沖刷下遊河道;⑥下游多口分流,把水沙分散在鄭州以東的黃河兩岸。
根據中國經濟發展和黃河現狀,治理開發黃河的規劃指導思想是除害興利,綜合利用,使黃河水沙資源在上中下游都有利於生產。主要任務是採取綜合治理措施,緩解黃河下游洪水威脅;防治水土流失,逐步減少輸入黃河的泥沙,改善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合理利用水沙和水能資源,促進工農業生產的發展。規劃的主要內容有四方面。
下游防洪:繼續鞏固堤防險工、整治河道與河口,建設滯洪區工程和洪水預報警報系統,規劃近期興建小浪底水利樞紐。小浪底工程建成後,配合三門峽、陸渾、故縣等水庫,可大大提高下游防洪標准,下游凌汛威脅亦可基本解除。水庫攔調水沙的作用,可使下遊河道在二三十年內不淤積抬高,為其他減沙措施的實現爭取緩沖時間,幹流龍門、磧口和沁河河口村水庫,也規劃陸續興建。共同控制洪水泥沙,形成防洪體系,加強防洪安全。
合理開發水利資源:黃河水量利用率雖已較高,但平均每年入海水量仍有300億 m3,其中非汛期為100多億m3,尚可進一步開發。關鍵是要從全河出發,在上中游增建有較大調節能力的水庫,協調平衡各方面對水資源的利用要求。龍羊峽至黑山峽河段可開發水電1300萬kW,托克托至桃花峪河段可開發水電630萬kW,近期優先安排這兩河段的建設項目。規劃在幹流龍羊峽至桃花峪河段布置約30級樞紐工程,其中骨幹工程有龍羊峽、劉家峽、黑山峽、磧口、龍門、三門峽、小浪底等7座,共有庫容850億m3,可長期保留有效庫容400億m3以上。7庫聯合運用將能有效控制黃河的水、沙、洪,除害興利,綜合利用。結合黃河的治理開發,應提高黃河水系的通航能力,加強水資源保護工作。預測21世紀用水量將顯著增加,需考慮從長江調水接濟。
水土保持和支流治理開發:加強水土保持工作,做到保水保土同改善當地生產條件相結合,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結合。推廣小流域綜合治理的經驗,多途徑利用洪水泥沙,以收灌溉與肥田的實效;確定不同類型區的治理方向,做好農林牧水各種治理措施的配置;堅決防止各項建設與人為活動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加強粗沙地區的建設,已定為重點治理的有皇甫川、無定河、三川河等,還要加強煤田所在地區的窟野河等支流的治理。黃河其他支流,要根據抗旱、防洪與發展生產的需要,修建各種功能的水利工程,並開發約300萬kW的水電資源。
多途徑解決黃河下游淤積問題:除繼續加速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外,主要包括:①利用小浪底、龍門、磧口等幹流大水庫攔蓄與調節水沙的作用,使下游在幾十年內,不淤積抬高;②利用小浪底、龍門水庫控制水沙和抬高水位的作用,將庫內泥沙有計劃地送到水庫下游寬闊灘地上放淤;③在干支流灌區推廣引洪放淤和渾水灌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