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治理環境
Ⅰ 我國治理環境的法律有哪些
我國環境與資源保護的主要法律法規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九條、第十條、第二十二條、第二十六條規定了環 境與資源保護。具體的法律法規:
一、環境保護方面: 包括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 治法、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
二、資源保護方面: 包括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農業法、礦產資源法、土地管理法、水法、 水土保持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煤炭管理法。
三、環境與資源保護方面: 主要有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大氣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防治陸源污染 物污染海洋環境管理條例、防治海岸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 自然保護區條例、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放射線保護條例、化學危險品安全管 理條例、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管理條例、陸生 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基本農田保護條例。
四、新刑法在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罪》中增加了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 92、什麼是危害環境的犯罪?
危害環境犯罪是指行為人違反環境法規、污染和破壞環境造成人身健康或生 命財產的嚴重危害,應受到刑罰的行為。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2006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確定為"沙漠和沙漠化",並提醒人們――"莫使旱地沙漠化"。2006年世界環境日中國主題為"生態安全與環境友好型社會"
Ⅱ 現在我國治理環境污染主要方式有那些
污染和揚塵治理,強化各類煙粉塵污染物治理,確保顆粒物排放達到新標準的特別排放限值要求,加快重點企業脫硫、脫硝設施建設。發展綠色交通,加強機動車尾氣排放治理大力發展城市公交系統和城際間軌道交通系統,鼓勵綠色出行。
Ⅲ 我國出台了哪些政策措施用來治理環境污染
環境污染中大氣污染防治已刻不容緩,黨和政府已下很大決心打贏這場藍天保衛戰,相繼出台了有力的政策措施。
雖然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的出現,一定程度上給藍天保衛戰帶來了新的思路,不過就目前看來,汽油仍是機動車的主要燃料,因而改善汽油的品質成為藍天保衛戰的迫切需求。然而,我國目前的汽油質量不容樂觀,目前國內汽油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辛烷值低,烯烴和硫的含量高,質量較差,這直接導致機動車行駛過程中,汽油燃燒不完全,排出污染物多。城市裡每天成千上萬行駛的機動車使用低品質汽油,是導致霧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為了啃機動車排污這根硬骨頭,打贏藍天保衛戰這場硬仗,要出台相關的政策措施,加大對高品質汽油生產研發的支持,提高汽油標准。例如,利用離子液體催化體系,降低石油產品中的烯烴、硫等副產物的含量,提升汽油品質等。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Ⅳ 我國近年來治理環境污染取得哪些成績
一、污染減排任務超額完成,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在「十一五」期間經濟增速和能源消費總量均超過規劃預期的情況下,二氧化硫減排目標提前一年實現,化學需氧量減排目標提前半年實現。據初步測算,2010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量較2005年下降12%左右,二氧化硫下降14%左右,雙雙超額完成減排任務。成績來之不易,影響廣泛深遠。
二、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十一五」,累計建成運行5億千瓦燃煤電廠脫硫設施,全國火電脫硫機組比例從2005年的12%提高到80%;新增污水處理能力超過5000萬噸/日,全國城市污水處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5%以上。河南、江蘇、浙江、廣東等省縣縣建成污水處理廠,寧夏在西北地區率先啟動縣縣建設污水處理廠。
三、落後產能淘汰力度空前。「十一五」,充分發揮污染減排倒逼機製作用,累計關停小火電機組7000多萬千瓦,提前一年半完成關閉5000萬千瓦的任務;淘汰落後煉鐵產能1.1億噸、煉鋼6860萬噸、水泥3.3億噸、焦炭9300萬噸、造紙720萬噸、酒精180萬噸、味精30萬噸、玻璃3800萬重量箱。
四、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09年,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高錳酸鹽指數平均濃度5.1毫克/升,比2005年下降29%,七大水系國控斷面好於Ⅲ類水質的比例由2005年的41%提高到57%;全國城市空氣環境二氧化硫年均濃度0.035毫克/立方米,比2005年下降17%,環保重點城市空氣二氧化硫年平均濃度0.046毫克/立方米,比2005年下降24.6%。地級以上城市達到或優於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的比例明顯提升,達79.6%。
Ⅳ 我國治理環境,霧霾的信心和西希望
(一)控制措施
一是對主要污染源進行控制,包括對揚塵污染控制、機動車尾氣污染控制、燃煤污染控制、區域聯防聯控等。
二是加強灰霾天氣預測預報,如開展灰霾天氣預測預報方法研究和業務平台建設,為公眾提供防禦指引,為政府實行動態調控環保措施決策服務。
三是根據氣象條件動態調控,加強與氣象部門合作,根據氣象條件預測,對主要污染源實行動態調控。
(二)治理措施
一是政府完善法律。國外治理大氣污染立法先行,現已形成完備的法律體系。目前,我國大氣污染立法尚不完善,應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已實施13年的《大氣污染防治法》亟待修訂, PM2.5控制的法規體系。如在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中增加區域聯防聯治內容,加大機動車尾氣治理力度,通過立法修訂機動車尾氣排放標准等
天貓美國普衛欣提示:霧霾天氣出行記得做好防護。
二是經濟結構調整。我國是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耗結構,化石能源佔中國整體能源結構92.7%。面對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以化石資源為代價的傳統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亟需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而避免燃煤污染的治本之策,就是要使用清潔能源,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排放。
三是企業節能減排。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就是要『倒逼』企業轉型升級。企業要推進清潔生產,靠科技的投入轉變生產方式,使用天然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減少污染氣體的排放,進而實現節能減排。
四是提倡低碳生活。節能減排是需要全民參與的事業,每個人都應該增強減排意識。需要全面實施綠色轉型,包括發展觀念、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型。就每個公民而言,環境的清新需要每個人的力量。從自己開始,努力做到低碳生活、綠色出行、綠色消費,自覺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Ⅵ 政治我國治理環境的必由之路是什麼
西方國家在治理環境當中走的是先污染後治理的道路,我們國家呢要吸取西方國家的經驗教訓。
Ⅶ 我國為了治理環境制定什麼法律
1.《水污染防治法》。該法於1984年5月11日由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通過,自1984年11月1日起施行。1996年5月15日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對該法作了修改,修改後的水污染防治法自修改決定公布之日起施行。
2.《大氣污染防治法》。該法於1987年9月5日由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自1988年6月1日起施行。1995年8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對該法作了第一次修改; 2000年4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對該法作了第二次比較全面的修改,修訂後的大氣污染防治法自2000年9月1日起施行。
3.《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該法於1996年10月29日由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自1997年3月1日起施行。
4.《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該法於1995年10月30日由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自1996年4月1日起施行。
5.《海洋環境保護法》。該法於1982年8月23日由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自1983年3月1日起施行。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對該法作了比較全面的修改,修訂後的海洋環境保護法自2000年4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