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從容村貌
❶ 村書記從容兒子欠錢不還怎麼辦
1、只能起訴,要求他兒子賠償。
2、你不能因為他兒子的民事糾紛,就到人家回父親家裡面撒答野。一人作事一人當。
3、如果他兒子沒有錢,那就打水漂了,贏了官司也沒有用。法律沒有規定父親要替兒子還債。
說實在,你明知道他沒有任何財產還借那麼多錢給他,連個擔保人都沒有,真的是太不謹慎了。
❷ 關於樂觀,從容的名人事例或精彩文段
塞翁失馬
戰國時期,靠近北部邊城,住著一個老人,名叫塞翁。塞翁養了許多馬,一天,他的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說這件事,跑來安慰,勸他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多注意身體。塞翁見有人勸慰,笑了笑說:「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准會帶來什麼福氣呢。」
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裡覺得很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過了幾天,丟失的馬不僅自動返回家,還帶回一匹匈奴的駿馬。
鄰居聽說了,對塞翁的預見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福氣呀。」 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而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惹出什麼麻煩來。」
鄰居們以為他故作姿態純屬老年人的狡猾。心裡分明高興,有意不說出來。
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膘悍神駿,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馬出遊,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紛紛來慰問。
塞翁說:「沒什麼,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麼福氣。 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被應征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都戰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姜尚因命守時,立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 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鉤來!」
釋義 「太公」,即周初的姜尚,又稱姜子牙。姜太公用支鉤不掛魚 餌釣魚,願意上釣的魚,就自己上釣。比喻心甘情願地上圈套。
故事 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呂尚,是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滅商的功 臣。他在沒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時候,隱居在陝西渭水邊一個地方。那 里是周族領袖姬昌(即周文王)統治的地區,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對自 己的注意,建立功業。
太公常在番的溪旁垂鈴。一般人釣魚,都是用彎鉤,上面接著有 香味的餌食,然後把它沉在水裡,誘騙魚兒上鉤。但太公的釣鉤是直 的,上面不掛魚餌,也不沉到水裡,並且離水面三尺高。他一邊高高 舉起釣竿,一邊自言自語道:「不想活的魚兒呀,你們願意的話,就自 己上鉤吧!」
一天,有個打柴的來到溪邊,見太公用不放魚餌的直鉤在水面 上釣魚,便對他說:「老先生,像你這樣釣魚,100年也釣不到一條魚 的!」
太公舉了舉釣竿,說:「對你說實話吧!『我不是為了釣到魚,而是 為了釣到王與侯!」
太公奇特的釣魚方法,終於傳到了姬昌那裡。姬昌知道後,派一 名士兵去叫他來。但太公並不理睬這個士兵,只顧自己釣魚,並自言 自語道:「釣啊,釣啊,魚兒不上鉤,蝦兒來胡鬧!」
姬昌聽了士兵的稟報後,改派一名官員去請太公來。可是太公 依然不答理,邊釣邊說:「釣啊,釣啊,大魚不上鉤,小魚別胡鬧!」
姬昌這才意識到,這個釣者必是位賢才,要親自去請他才對。於 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換了衣服,帶著厚禮,前往番溪去聘請太 公。太公見他誠心誠意來聘請自己,便答應為他效力。
後來,姜尚輔佐文王,興邦立國,還幫助文王的兒子武王姬發, 滅掉了商朝,被武王封於齊地,實現了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 」
❸ 平心靜氣息萬變,落日黃昏照天涯。輕歌如風從容佇,煙雲歸處雪寒霜。這句話什麼意思
以心平氣和的心態來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夕陽落下時候的黃昏,還有一縷餘光照專著遠處的天空屬。自己唱著歡快的歌,非常從容自在的站著,房子上冒出的煙和天上的雲朵都被寒冷的天氣凝結,到處是一片白茫茫的雪
表示自己能夠感受到大自然所帶來的美,這種美能夠讓人的心情變得興奮而又高興,想要一直留在這種美景中不願意離去,人作為大自然的一份子,能夠欣賞大自然的風采,本身就是幸運,就是文明的表現。一年有四季,唯獨寒冬能夠帶給人震撼,能夠感受寒風刮過自己的臉,火辣辣的痛,能夠穿著厚厚的衣服在雪地里玩耍,能夠在冰面上溜冰,這就是寒冷的冬天帶給人的魅力,讓我們回味無窮為之動容。 一天,張先生對李先生說,大自然有什麼美。李先生指了指天上的夕陽說,你看天邊快要落下的太陽,這種光芒是一種非常出彩又好看的,會不會讓人想要停下來關注呢。你可以時時留意大自然的面貌,讓自己的心靈得到莫大觸動,自己會越來越愛上大自然各種鬼斧神工的傑作,不管是陡峭的岩壁還是廣袤的草原,又或是深不見底的大海,還是湛藍的天空,都能讓我們為之留戀和陶醉
❹ 態度文雅從容,莊重大方的成語
溫文爾雅
wēnwéněǎ
[釋義] 形容人態度溫和;舉動斯文。現有時也指缺乏斗爭性;做事不大膽潑辣;沒有闖勁。爾雅:文雅。
[語出]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太守愕然曰:『此名士之子;溫文爾雅;烏能作賊!』」
[正音] 雅;不能讀作「yā」。
[辨形] 爾;不能寫作「而」。
[近義] 溫良恭儉 溫柔敦厚
[反義] 凶神惡煞
[用法] 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 聯合式。
彬彬有禮
bīnbīnyǒulǐ
[釋義] 彬彬:原為文采與質朴兼備貌。形容文雅而有禮貌。
[語出]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三回:「喚出他兩個兒子;兄先弟後;彬彬有禮。」
[正音] 彬;不能讀作「shān」。
[辨形] 彬;不能寫作「杉」。
[近義] 溫文爾雅 落落大方 文質彬彬
[反義] 丑態百出 出言不遜 蠻橫無理
[用法] 形容人有禮貌。一般作謂語、狀語、補語。
落落大方
luòluòdàfāng
[釋義] 落落:坦率開朗;舉止瀟灑自然。形容言談舉止自然大方;不拘謹。
[語出]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六十九回:「杜雍卻不推辭;將通身換了;更覺落落大方。」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九回:「更兼她天生得落落大方。」
[正音] 落;不能讀作「là」。
[辨形] 方;不能寫作「芳」。
[近義] 雍容典雅
[反義] 縮手縮腳 局促不安 扭扭捏捏
[用法] 用於褒義。用來形容人的心胸開闊;言談舉止瀟灑自然。一般作謂語、定語、補語。
[結構] 偏正式。
❺ 從容,莊重大方,美麗漂亮的成語或者古詩文有哪些
儀態萬千 [yí tài wàn qiān]
儀態萬千,成語,主謂式;作謂語、定語。
基本解釋:形容容貌、姿態、神回態各方面都很美答。
出自漢·張衡《同聲賦》:「素女為我師,儀態盈萬方。」
中文名
儀態萬千
讀音
yí tài wàn qiān
基本解釋
形容容貌、姿態各方面都很美。
用法
作謂語、定語
成語解釋
【解釋】: 儀態:姿態,容貌。形容容貌、姿態各方面都很美。
成語典故
漢·張衡《同聲賦》:「素女為我師,儀態盈萬方。」
❻ 「鮮衣怒馬少年時,且歌且行且從容」 這句文言文怎麼翻譯
鮮衣:色彩鮮艷的衣服
怒馬:高大威武的駿馬
少年時:少年的時版候
且:一邊權……一邊
「鮮衣怒馬少年時,且歌且行且從容」的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少年時身穿色彩鮮艷的衣服,穿著高大威武的駿馬,一邊騎著馬,一邊唱著歌,姿態神情從容。「
這句詩是形容人年輕時意氣風發,少年得志的情形。
拓展資料
「鮮衣怒馬少年時,且歌且行且從容」出處不可考,應為現代作者所作。
在古代文學中,相似的句子可以找到。例如,宋代辛棄疾的《一剪梅·中秋元月》中就有「滿堂唯有燭花紅,歌且從容,杯且從容」的句子。這句的意思是描述作者在新婚之夜,心情舒暢,飲酒唱曲的情景。
❼ 從容怎麼造句
1.他很從復容的丟下一張一百元,頭也不制回的走了.
2.今天他回答問題表現的很從容,不再是昨天那麼緊張了.
3.演出開始了,她從容地走上舞台唱起了她最拿手的歌.
4.靠,今天的考試簡直不是人做的,但一看旁邊的同學都是從容應對,我也就靜下心來做了.
5.面對著強手,他還是從容應對,毫不畏懼.
❽ 從容廟廊,冠冕佩9文言文翻譯
不知道你說的是不是下面這個文言文閱讀題目,僅供參考。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賈 誼
[明]李 贄①
班固贊曰:「劉向稱『賈誼言三代與秦治亂之意,其論甚美,通達國體,雖古之伊、管未能遠過也。使時見用,功化必盛,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觀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風俗,誼之所陳略施行矣。及欲改定製度,以漢為土德,色上黃,數用五,及欲試屬國,施五餌三表以系單於,其術固以疏矣。誼亦天年早終,雖不至公卿,未為不遇也。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要於事者著於《傳》雲。」
李卓吾曰:班氏文儒耳,只宜依司馬氏例以成一代之史,不宜自立論也。立論則不免攙雜別項經史聞見,反成穢物矣。班氏文才甚美,其於孝武以前人物,盡依司馬氏之舊,又甚有見,但不宜更添論贊於後也。何也?論贊須具曠古雙眼,非區區有文才者所能措也。劉向亦文儒也,然筋骨勝,肝腸勝,人品不同,故見識亦不同,是儒而自文者也。雖不能超於文之外,然與固遠矣。
漢之儒者咸以董仲舒為稱首,今觀仲舒不計功謀利之雲,似矣。而以明災異下獄論死,何也?夫欲明災異,是欲計利而避害也。今既不肯計功謀利矣,而欲明災異者何也?既欲明災異以求免於害,而又謂仁人不計利,謂越無一仁又何也?所言自相矛盾矣。且夫天下曷嘗有不計功謀利之人哉!若不是真實知其有利益於我,可以成吾之大功,則烏用正義明道為耶?其視賈誼之通達國體,真實切用何如耶?
班氏何知,知有舊時所聞耳,而欲以貶誼,豈不可笑!董氏章句之儒也,其腐固宜。雖然,董氏特腐耳,非詐也,直至今日,則為穿窬之盜矣。其未得富貴也,養吾之聲名以要朝廷之富貴,凡可以欺世盜名者,無所不至。其既得富貴也,復以朝廷之富貴養吾之聲名,凡所以臨難苟免者,無所不為。豈非真穿窬之人哉!是又仲舒之罪人,班固之罪人,而亦敢於隨聲雷同以議賈生。故余因讀賈、晁二子經世論策,痛班氏之溺於聞見,敢於論議,遂為歌曰:駟不及舌,慎莫作孽!通達國體,劉向自別。三表五餌,非疏匪拙。彼何人斯?千里之絕。漢廷諸子,誼實度越。利不可謀,何其迂闊!何以用之?皤須鶴發。從容廟廊,冠冕佩玦。世儒拱手,不知何說。
(選自《焚書》卷五)
【注】①李贄,字卓吾,別號宏甫、溫陵居士等。明代思想家、史學家和文學家。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班固贊曰 贊:稱贊
B. 以移風俗 移:改變
C.非區區有文才者所能措也 措:辦到
D.三表五餌,非疏匪拙 疏:淺薄
10.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雖不至公卿,未為不遇也/雖世殊事異
B.而以明災異下獄論死/以勇氣聞於諸侯
C. 而欲明災異者何也/而母立於茲
D.痛班氏之溺於聞見/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
11.以下各句子中,全都表現欺世盜名的「穿窬之人」的行徑的一組是( )
①欲明災異,是欲計利而避害
②養吾之聲名以要朝廷之富貴,
③董氏特腐耳,非詐也
④復以朝廷之富貴養吾之聲名
⑤凡所以臨難苟免者,無所不為
⑥而亦敢於隨聲雷同以議賈生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12.下列對本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劉向認為賈誼通曉國家治理之道,如果能得到重用,一定能讓國家興盛,卻被庸臣殘害,很讓人痛惜。
B.李卓吾認為,班固的文章很有文采,他對孝武以前的人物,都按照司馬氏的舊論,很有見解。
C. 作者認為董仲舒的言行自相矛盾,是尋章摘句的儒生。
D.文章論點明確,贊美了賈誼,也兼評了董仲舒,對班固褒揚,而對劉向貶抑,認為他不及班固。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⑴若不是真實知其有利益於我,可以成吾之大功,則烏用正義明道為耶?(3分)
譯文:
⑵雖然,董氏特腐耳,非詐也,直至今日,則為穿窬之盜矣。(3分)
譯文:
⑶從容廟廊,冠冕佩玦。(2分)
譯文:
答案:
9.A (贊,評論。《漢書》、《後漢書》紀傳結尾部分有「贊」,相當於對人物或史實的總評。)
10.D(A項 雖然/即使 B項 因為 / 憑借 C項 但是 /你的 D項都是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11.C(①表明弄清災禍與異常之事,就是想要趨利避害的道理。③說明董仲舒與那些欺世盜名的人還不同)
12.D(作者對班固和劉向均有褒有貶)
四、(21分)
13.(8分)⑴如果不是確實知道它對我有利,可以成就我的事業,那麼還用得著推崇道義,明白道理嗎?(關鍵詞:真實,正義明道,烏……耶)3分,關鍵詞每處1分。
⑵雖然如此,董氏只是迂腐,並不是虛偽,到了今日的儒生,就成了爬牆的竊賊了。(得分點:特,判斷句,穿窬之盜)3分,每處1分。
⑶(賈誼)從容站立在廟堂之上,戴著帽子,佩著玉玦。(得分點:省略句,「冠」名詞動用)2分,每處1分。
【參考譯文】
班固評論(《漢書》、《後漢書》紀傳結尾部分有「贊」,相當於對人物或史實的總評)說:「劉向認為:『賈誼解說夏商周三代和秦朝安定與動亂的觀點,其論斷之佳,通曉洞達國家的典章制度,即使古時候的伊尹、管仲,也不能超過他。如果他在當時能得到重用,一定能讓國家興盛,卻被庸臣殘害,很讓人哀悼痛惜。』我們回顧歷史,看孝文帝沉靜地身體力行,來改變風俗,賈誼所陳述的政治主張基本上得到了實施。至於說到他想改革制度,認為漢是土德,(古代君主認為自己的統治與金木水火土中某一物質的屬性相符,該物質能給他的統治帶來祥瑞徵兆,則稱有某德,或以某德王,如黃帝以土德之瑞,炎帝以火德王等),顏色崇尚黃色(上,通『尚』),數字以五為吉利數字,等到他把這種政治主張試用於屬國,用五餌三表之術來對付單於,他的辦法本來就很淺薄了。賈誼英年早逝,雖然沒作到公卿,也不算是不得志。他所著述的五十八篇著作,選擇那些言論時事切中肯綮的收錄在《傳》里。」
李卓吾說:班氏只是一個書生。只應該按照司馬遷的體例來修訂歷史,不應該自己發表議論。自己立論就不免受到別的經史書籍上的觀點的影響,反而成了穢物(比喻平庸的見識)。班氏很有文采,他對孝武以前的人物,都按照司馬氏的舊論,很有見解,但不應該再在後面添加論贊。為什麼呢?評論必須具有洞察歷史的真知灼見,不是光有點文採的人就能做到的。劉向也是文儒,但是他的筋骨、肝腸勝過班固,人品不一樣,見識也就不同,是有學問而自然有文採的人。雖然也沒超出「文人」的境界,但是跟班固相比就遠勝於他了。
漢代的儒者最推崇董仲舒,現在看仲舒不計功謀利的觀點,這評價大致是恰當的了。但董氏卻因為明察災禍與異常之事下獄被判處死罪,為什麼呢?想弄清楚災禍與異常之事,這是想要趨利避害呀,現在既然不肯算計、謀求功利,卻想要洞察災異之事的原因是什麼呢?既然想明察災民之事來求得避免禍患,卻又說仁德的人不算計利益,認為越國人沒有一個有仁德的人又是為什麼呢?他所說的話自相矛盾了。況且天下何嘗有不計較功利的人呢?如果不是確實知道它對我有利,可以成就我的事業,那麼還用得著推崇道義,明白道理嗎?他與賈誼的通曉國家大事,(並且他的主張)切合實用比起來怎麼樣呢?(二人孰高孰下呢)
班氏懂得什麼,知道一些歷史事件罷了,卻想憑借這個來批評賈誼,豈不可笑。董氏是尋章摘句的儒生(指只會死讀書,解釋書中的字詞而不切實際),他的迂腐本來就是理所當然的。雖然如此,董氏只是迂腐,並不是虛偽。到了今日的儒生,就成了爬牆的竊賊了。他們未得到富貴時,想辦法獲得美好的名聲來得到朝廷的富貴,凡是能夠欺騙世人盜取名聲的事,沒有干不出來的,他們得到富貴之後,又用朝廷給他的富貴來替自己贏得美好的聲名。凡是遇到危難時可以苟且偷生的事,沒有干不出來的。難道不真是爬牆的竊賊嗎?這些人又是仲舒的罪人,班固的罪人(意為在他們的品行道德還遠不如董、班,在他們面前會覺得慚愧,感到有罪),卻也敢於隨聲附和來議論賈生。所以我因為讀了賈誼、晁錯二人治理天下的論策(論、策均為一種文體),痛恨班氏受到自己見聞的影響,(沒有見識卻)敢於來發議論,於是作歌道:「馬還沒有舌頭跑得快,小心不要說錯話造孽呀。(賈誼是否)通達國體,劉向自然能判斷,(別,區別、辨別,引申為判斷,意為劉向能作出恰當的評價),三表五餌,不是淺薄愚笨的見解,賈誼是什麼人呢?是千里挑一的人才呀。漢朝諸人,賈誼確實是出類拔萃的(度越,指遠遠超過他人),(董氏認為)不能謀求利益,見解是多麼迂腐呀。誰可以採用他的主張呢?恐怕只有白鬍子白頭發的仙人才能這樣吧(不謀求利益),(賈誼)從容站立在廟堂之上,戴著帽子,佩著玉玦,世人的儒生拱手錶示欽服,不知道有什麼話說(指佩服之極)。
❾ :「解釋從容無為而萬物炊累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炊:炊煙。累:游動的塵埃。
從容自如順應自然而萬事萬物都像炊煙游塵那樣自由自在。我又何須分出心思去治理天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