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國家治理
1. 《資治通鑒》是什麼意思其中「資」字怎麼解析「通」又做何解
"資治通鑒"是「給所有治理國家社會的人做借鑒」的意思,回其中"資"字是「供答給」的意思,"通"是「全」的意思。
2. 請問「資治通鑒」中「治」的意思
這里的「治」是動抄詞,當「治理、管理、統治」講,例如:
治國無法則亂。——《呂氏春秋·察今》
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孟子·滕文公上》
伯樂善治馬。——《莊子·馬蹄》
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治威嚴,樹立威信。)——《後漢書·張衡傳》
資治通鑒,即「鑒於往事,有資於治世」,通俗點講就是以歷史為借鑒來治理國家。具體的解釋樓上已經說的很清楚了,我就不重復了。
3. 《資治通鑒》提出了怎樣的治國思想
《資治通鑒》主張治理國家必須用人唯賢。
司馬光認為一個國家能否治理專得好,關鍵在於能否選拔屬到一批得力的人才。不僅如此,他還反對以門第族望為取人的標准。另外在用人問題上,《資治通鑒》還記載了齊威王與魏惠王論寶的一席對話,語言生動, 含義深刻,把德才兼備、智勇雙全的大臣,視為國家的無價之寶,突出強調了人才的 重要性。
4. 「資治通鑒」四個字分別是什麼意思
「資」是幫助的意思。
「治」是治理的意思。
「通」是從古到今。內
「鑒」是指鏡子,含有警戒容和教訓的意思。
「資治通鑒」:有鑒於往事,以資於治道。
「資治通鑒」,讀音:【zī zhì tōng jiàn】
造句:
1、《漢紀》、《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等;與二十五史相為表裡的紀載典章制度文獻的史書,則有《通志》、《通典》、《文獻通考》等通常稱為「十通」。
2、司馬光《資治通鑒》書影「吐哺握發」:《史記·魯周公世家》載,「然吾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5. 對於當代人來說,有必要閱讀《資治通鑒》嗎
《資治通鑒》是寫給皇帝看的教材,今天我們有必要讀它嗎?答案是,有內必要。不論是從國家治理的容宏觀角度還是從個人生存的微觀角度,我們遇到的問題和歷史上並無太大差別。毛主席說,「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
武漢大學近期甚至有一個對《資治通鑒》精講的課程,如果想從這本書中有真正的收獲,可以去報名。這個班叫歷史文化與領導韜略高級研修班。
6. 治理國家的經典著作有哪些
古人雲「半部《論語》治天下」
7. "資治通鑒"是什麼意思,其中"資"字怎麼解析,"通"又做何解
"資治通鑒"是「給所有治理國家社會的人做借鑒」的意思,其中"資"字是內「供給」的意思,"通"是「全容」的意思。
《資治通鑒》,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這1362年的興衰更替,確實有不少值得治理國家社會的人借鑒的東西。
8. 幫助統治者治理好國家的書是資治通鑒
這部書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書版名的意思是:權「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司馬光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是古代君王必讀之書
9. 從《資治通鑒》中能感悟到哪些真諦
《資治通鑒》究竟是一部什麼史書?為什麼毛澤東、周恩來這些傑出領導人如此重視?我們從中可以學到什麼?
張國剛教授從《資治通鑒》概說、精髓、講析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為大家帶來啟發心智的哲思。
《資治通鑒》概說
《資治通鑒》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全書共294卷,上起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宋太祖趙匡胤滅後周以前(959年),凡1362年。
原名《通志》,宋神宗以該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故賜名「資治通鑒」。
內容條貫、敘事清晰,其內容與國家興衰、民生休戚相關,其目的是為了借鑒歷史上治理國家過程中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
一九五四年,毛澤東在與吳晗談話時說:《資治通鑒》這部書寫得好。
敘事有章法,歷代興衰治亂,本末畢具,讀這部書,可以熟悉歷史事件,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兩年後,在周恩來安排下,顧頡剛等十二名著名學者點校了《資治通鑒》標點本。
(一)司馬光與《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1019-1086),北宋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運城安邑鎮東北)人,出生於河南省光山縣,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
《宋史》(本傳)關於他的介紹是這樣的:「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瓮,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瓮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 由此可見,司馬光的稟賦和個人素質超群。
司馬光為什麼寫這本書?據司馬光言:「先奉敕編集歷代君臣事跡,又奉聖旨賜名《資治通鑒》,今已了畢者。
伏念臣性識愚魯,學術荒疏,凡百事為,皆出人下。獨於前史,粗嘗盡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厭。每患遷、固以來,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遍,況於人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
臣常不自揆,欲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
「臣既無他事,得以研精極慮,窮竭所有,日力不足,繼之以夜。遍閱舊史,旁采小說,簡牘盈積,浩如煙海,抉擿幽隱,校計豪厘。上起戰國,下終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
「臣今骸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為,旋踵遺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伏望陛下寬其妄作之誅,察其願忠之意,以清閑之燕,時賜有覽,監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得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躋無前之至治。」
(二)胡三省論《資治通鑒》
宋元之際著名學者胡三省(1230-1302)說:「為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鑒》,則謀身必至於辱先,做事不足以垂後。」
(三)曾國藩評通鑒
曾國藩說:「竊以為先哲經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溫公《資治通鑒》,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能竊物之理,執聖之權;又好敘兵事所以得失之由,脈絡分明;又好詳名公巨卿所以興家敗家之故,使士大夫怵然知戒,實六經以外不刊之典也。」
(四)讀史三境界
王夫之《讀通鑒論》卷末《敘論四》解釋:所謂「資治」:不僅知道什麼是「治」、「亂」,而且要作為「力行求治之資」。
所謂「鑒」:如人照鏡,「可就正焉」。讀者於歷代興亡、人之賢否之中,「可以自淑,可以誨人,可以知道而樂,故曰『通』也」。讀史三境界:自淑、誨人、知道而樂。
《資治通鑒》的精髓
《資治通鑒》在總結歷代興亡實踐中,特別強調領導者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重視人君的才能、素質和品質對於國家興衰的重大影響。
我們常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司馬光更強調「人君」尤其要負主要歷史責任。
司馬光曾上疏宋神宗(1048-1085):修心之要三,曰仁、曰明、曰武;治國之要三,曰用人、曰信賞、曰必罰。「臣嘗以此六事獻仁宗,其後以獻英宗。
今又以獻陛下,誠以臣平生所學所得至精至要者,盡在是矣。」
(一)修心之要
修心之要有三點:仁、明、武,這三點是領導人的內在品質。仁者,非嫗煦姑息之謂也。修政治,興教化,育萬物,養百姓,此人君之仁也。明者,非煩苛伺察之謂也。
知道義,識安危,別賢愚,辨是非,此人君之明也。
武者,非彊亢暴戾之謂也。惟道所在,斷之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此人君之武也。
三者兼備,則國治彊,闕一焉則衰,闕二焉則危,三者無一焉則亡。(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一)
(二)治國之要
司馬光說:「治國之要亦有三,一曰官人,二曰信賞,三曰必罰。」
官人指幹部的任用,賞與罰都是驅使官員努力工作的武器。如果說,仁、明、武是領導人的內在品質,那麼,官人、信賞、必罰則是領導者的治理手段。這些治理手段的一個共同交集點就是「用人」。
司馬光特別強調用人得失對國家和社會治理的重要性,認為用好人是人君治國的不二法門。司馬光說:「為治之要,莫先於用人,而知人之道,聖賢所難也。」
譬如,如果根據名聲來選拔人才,就會出現競相博取聲名而善惡混淆的狀況;如果根據檔案上的政績來選拔幹部,則巧詐橫生而真偽相冒。說到底,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在於領導者「至公至明而已矣」。
領導者只要出以公心,明察是非優劣,不以親疏貴賤或個人喜怒好惡改變自己的判斷,就一定能選拔到合適的人才。
(三)評論
從修心之要(仁、明、武)到治國之要(官人、信賞、必罰),再到用人、識人,構成了司馬光《資治通鑒》中的管理學體系、領導學框架!
《資治通鑒》講析
《資治通鑒》敘述了22個王朝的興衰,記載了歷史上創業君臣用人上的成敗得失。張國剛教授具體分析了《資治通鑒》中的楚漢之爭、貞觀之治等歷史事件,談了自己的體悟,為大家帶來了啟發。
(一)楚漢之爭:劉項談成敗
漢高祖劉邦在取得天下之後就總結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張良);治錢谷,安百姓,保證前線糧草供給,我不如蕭何;帶兵打仗,我不如韓信。我之所以能夠打敗項羽,不是因為比項羽更強大,而是因為我能用好這些人才。項羽連一個范增都不能用,所以導致了失敗。由此可見劉邦的領導藝術,即三不如(自知之明)、人傑(知人之智)、用之。
三不如,即領導要有自知之明。子思曰:「人主自臧,則眾謀不進。事是而臧之,猶卻眾謀,況和非以長惡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悅人贊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諛求容,諂莫甚焉。君暗臣諂,以居百姓之上,民不與也。若此不已,國無類矣!」(《通鑒》卷一,周紀,前377年)
大意為:「領導自以為是,眾人的計策自然聽不進去。即使領導決策是對的,也應該集思廣益,百密總有一疏,更何況決策錯誤,卻一味拍馬屁奉承使得錯誤更加嚴重呢。作為領導人,不明辨是非,一味地喜歡歌德派,沒有比這更昏庸的了。而作為臣屬,不堅持真理說真話,一味阿諛自保,沒有比這更奸佞的了。領導愚蠢,臣屬奸佞,能得到百姓的支持么,這國家能長治久安么!」
可見,劉邦贏項羽是因為他的領導力,能夠把握方向、提出願景,並通過對人們施加影響,使人們自覺自願地為實現目標而努力奮斗。
張國剛教授進一步指出,領導的層次可分為三類,高層:膽識、超脫、價值、領導;中層:溝通、協調、效率、管理;基層:專業、勤勉、業績、執行。高層管理者應遵循例外管理原則,注重重大人事布局和重大方向決策。中層管理者應注重溝通技能:自動報告你的工作進度;對上司的詢問有問必答,而且清楚;努力學習,了解上司的言語;接受批評,不犯第二次錯誤;主動幫助他人,只要不太忙;毫無怨言的接受任務;對自己工作提出主動改善計劃。基層管理者要注重知行合一。
(二)貞觀之治:太宗談用人
上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於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德彝慚而退。(《通鑒》卷192貞觀元年)
何謂「用人如器」?尊重人才,用其所長。要用人之長,就要容人之短。疑人要用,用人要疑。
唐太宗談「用人如器」: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為轅,曲者以為輪,長者以為棟梁,短者以為栱角。無曲直長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猶是也。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無棄材,明主無棄士。
子思談用人,取長棄短。子思:「夫聖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子思言苟變於衛侯曰:「其材可將五百乘。」
公曰:「吾知其可將。然變也嘗為吏,賦於民而食人二雞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聖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長,棄其所短。故杞梓連抱而有數尺之朽,良工不棄。今君處戰國之世,選爪牙之士,而以二卵棄干城之將,此不可使聞於鄰國也。」(資治通鑒卷1)
唐太宗談成功之道,唐太宗:「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勝己者,朕見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備,朕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人主往往進賢則欲置諸懷,退不肖則欲推諸壑,朕見賢者則敬之,不肖者則憐之,賢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惡正直,陰誅顯戮,無代無之,朕踐祚以來,正直之士,比肩於朝,未嘗黜責一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通鑒卷198貞觀二十一年五月)
由此可見唐太宗用人的「五原則」,一取才勝於己者。要恢宏氣度,不按照自己的模式選人。(如李靖、房杜)。二要用人之長,棄其所短。
這需要能識得真才,看人看基本點。三要使賢不肖各得其所。這需要具備用人藝術。什麼人可用,什麼人可信,都要心裡有數。四須容忍梗直者頂撞。
這需要有大修養,同樣也是對基本點的判斷。(魏徵、王珪)五不管親仇疏遠,一旦用之,愛之如一。
(三)修心克己
《資治通鑒》卷1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子擊(魏文侯的兒子)出,遭田子方於道,下車伏謁。子方不為禮。子擊怒,謂子方曰:「富貴者驕人乎?貧賤者驕人乎?」
子方曰:「亦貧賤者驕人耳,富貴者安敢驕人?國君而驕人則失其國,大夫而驕人則失其家。失其國者未聞有以國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聞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貧賤者,言不用,行不合,則納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貧賤哉!」子擊乃謝之。(卷1,前403年)
所以,領導要更謙謹,更有自我反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