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安全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心
『壹』 新疆地震局下屬事業單位(地下流體研究中心)怎麼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震局成立於1978年,其前身是1970年組建的新疆地震大隊。自治區地震局是自治區人民政府主管地震工作的職能部門,實行中國地震局和自治區人民政府雙重領導,以中國地震局領導為主的管理體制。承擔自治區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預防和應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的建設任務。
30多年來,新疆地震工作者認真貫徹「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防震減災工作方針,以監測預報為基礎,依靠科技進步與法制建設,為保障人民生產財產安全,促進自治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
目前,自治區地震局擁有一支由320人組成的具有準軍事化、強烈事業心、高度責任感和獻身精神,肯吃苦、能戰斗的地震工作隊伍。職能部門和內設機構9個:辦公室、人事教育處、計劃財務處、監測預報處、震害防禦(法規)處、應急救援處(外事辦公室)、離退休幹部管理處、紀檢監察審計處和機關黨委(工會)。下屬事業單位8個:預報中心、監測中心、地下水研究中心、科技信息中心、機關服務中心、新疆防禦自然災害研究所、新疆地震測繪研究院和學會辦公室。另外,還有18個直屬地震監測台站。擁有專業技術人員234人,佔全局職工總數的73%,其中:副高級職稱47人,正高級職稱6人。大專以上學歷人員佔全局職工總數的70.6%,其中:碩士研究生31人,博士生3人。
地震監測能力大幅度提升,正在向數字化、網路化方向邁進。目前,全區共有84個測震台站,其中國家台15個,省級台45個,市縣台24個;小孔徑台陣1個;全疆還有97個固定強震台站和由50個烈度速報台組成的烏魯木齊烈度速報台網。新疆地震觀測經過近40多年的發展,依託統一的網路通信和管理平台,擁有測震、強震、定點形變、電磁、地下流體、形變測量、流動觀測、宏觀觀測網為一體的多學科多測項觀測系統。
震害防禦工作成效顯著。震害預測、地震安全性評價等工作涉及水利、電力、石油化工、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和部分城市建設,為確定合理科學的抗震設防標准提供了依據。2003年12月15日,自治區黨委召開財經領導小組工作會議,專門聽取自治區地震局關於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決定在全國率先實施抗震安居工程。經過一年的努力,我區已完成抗震安居房18.5萬戶,15萬戶居民已搬入新房。
地震應急能力進一步提高。
多年來,組織了45次大震現場工作,完成了震情監視、災害評估和科學考察任務,出動人員達370餘人次,為減輕災害,穩定社會,爭取國際和國家援助作出了重要貢獻。
2004年在中國地震局、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在新疆公安消防總隊的積極配合下,籌備組建了新疆第一支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目前新疆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已邁向正規化建設,積極參加中國地震局舉辦的各類應急救援培訓,並組團赴俄羅斯、新加坡、荷蘭等地進行培訓學習;救援隊還參加了聯合國亞太地區多國地震救援演練、西北五省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聯動演練等多次國內、國際救援演練。地震救援裝備也在自治區財政支持下陸續到位。
2008年新疆區域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正式投入使用,實現對全區境內發生的破壞性地震的快速響應、災情快速評估,提出初步的應急救災輔助決策意見。
此外,適時修改、更新、完善《新疆地震局地震應急預案》和《新疆地震局地震應急工作流程》,補充大震巨災方面的應急處置和行動方案。
地震科研和國際交流與合作碩果累累。30年來,我們承擔國家、自治區課題百餘項,發表論文、專著近千篇,獲得國家、省部級、局級科技進步獎近二百項。我局利用地緣優勢,堅持「以我為主,以外促內,平等互利」的原則,先後同中亞五國、美國、日本、法國等國家共同開展了一系列地震科技交流與合作,完成合作成果近20項。在對外交流與合作中,一方面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擴大國際影響;另一方面學習國外長處,促進新疆地震科技發展。
精神文明建設邁出了新的步伐。1996年,我們獲得自治區文明單位的光榮稱號。有多人被自治區、中國地震局授予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近幾年來,台站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喀什地震台繼1982年獲得自治區民族團結先進集體稱號後,1999年又被國務院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阿克蘇中心地震台、烏魯木齊基準地震台等相繼獲得自治區級文明單位稱號。[1]
編輯本段職能
1995年國家地震局正式下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震局的「三定」方案,明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震局的主要職責是:
1.制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防震減災工作的方針、政策、組織起草有關的地方法律、法規,制定頒發有關的技術規范,並監督檢查其執行情況。
2.制定防震減災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編制防震減災工作年度計劃並組織實施管監督事業和專項資金的使用。
3.管理地震監測預報工作,並承擔在破壞性地震發生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抗震減災指揮機關辦事機構的職責,負責提出地震趨勢預報和所轄區域及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建議,會同有關部門和協助政府擬定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綜合防禦措施,檢查監督其落實。負責震情速報和地震災情速報,管理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參與制定地震災區重建規劃。
4.管理地震烈度區劃和震害預測工作,管理城鎮、經濟開發區以及重大工程建設場地的地震安全評估工作,負責地震安全性評估工作資格審查認證和定級任務。會同有關部門管理火山地震及地震次生災害和防災工作。
5.管理以地震動參數和強度表述的抗震設防標准,審定自治區區級重大工程建設現場的抗震設防標准,指導和監督重大工程及重要設施的防震設防工作。
6.推進地震科技現代化,組織管理地震科學技術研究攻關、科技成果的推廣運用,組織開展地震科技國際合作與交流,指導與防震減災事業有關的學會、協會工作。
7.會同有關部門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普及防震減災知識,提高全社會的減災意識。
編輯本段內設機構
1、辦公室
組織協調機關政務工作;協助局領導處理日常工作和突發事件;負責上級指示、文件、領導批示和重要事項的承辦、監督、檢查、催辦;負責秘書、機要、文書、行政翻譯、綜合信息、接待、新聞發布、信訪、文書檔案、保密、大事記、安全保衛和管理綜合治理等工作;負責全局檔案管理工作;承辦重大會議和活動,承擔攝影、攝像工作;承擔年鑒編寫工作;指導機關服務中心工作。
2、人事教育處
負責組織、人事及機構、人員編制管理工作;負責制定局各單位領導班子建設規劃;負責幹部的考核、選拔、調整、任免和後備幹部工作;負責幹部監督工作;負責勞動工資、社會保險及勞保福利工作;負責科技幹部管理、職稱評聘、知識分子及專家管理工作;指導自治區地、州、市及以下地震機構的相應工作;編制局人才發展與教育培養規劃及年度組織實施;負責計劃生育工作。
3、計劃財務處
組織編制自治區和局防震減災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組織重點項目的實施;管理、監督局屬單位地震事業費、基本建設經費和專項資金的使用;管理、監督局屬單位財務、技術裝備及國有資產的合理調配使用;完善局屬單位計劃和財務體制;負責行業統計工作;負責科技開發工作。
4、監測預報處
管理地震監測預報工作;擬定全區地震監測預報方案並組織實施;統一規劃、建設和管理全區地震監測系統;提出全區地震趨勢預報和確定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意見並組織有關震情跟蹤;負責組織監測預報重點項目的實施;負責全區地震台站(網)的分級分類管理與統一規劃;負責地震觀測資料質量評比工作;負責核爆炸地震觀測及核查工作的組織和實施;承擔《防震減災法》及配套法規有關內容的行政執法工作;承擔新疆地震預報意見評審委員會辦公室工作;擬定自治區地震科技發展規劃、計劃和政策;組織自治區地震科學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高新技術研究和重大地震科技攻關;負責管理地震科技成果推廣與應用、科技保密、地震行業專利和知識產權工作;承擔新疆地震科學基金辦公室工作;承擔局學術委員會辦公室工作。
5、震害防禦處、法規處(合署辦公)
組織、管理自治區地震災害預測和預防工作;管理自治區重大建設工程(項目)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項目)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組織審定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確定抗震設防要求;參與的制定自治區地震災區重建規劃;負責震害預測工作;組織開展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教育;負責指導(管理)地、州、市、縣的防震減災工作;負責防震減災地方立法、行政復議和應訴工作;負責地震行政執法管理和監督工作;負責地震技術標準的管理工作;負責強震台網的規劃與管理;承擔自治區地震安全性評定委員會工作;承辦自治區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承擔學會、協會工作。
6、應急救援處、外事辦公室(合署辦公)
會同有關部門建立自治區地震應急救援工作體系,負責建立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制度;制定自治區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並檢查落實情況;開展地震應急救援技術和裝備的研究與開發,會同自治區有關部門組建和培訓自治區地震緊急救援隊伍;協助自治區縣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地震應急救援儲備系統;承擔自治區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的職能;負責地震應急與大震現場工作的組織與協調,負責震情和災情速報工作;承擔自治區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委員會辦公室工作,組織地震災害調查、損失評估和科學考察工作;擬定局系統對外交流和合作計劃並組織實施;審批和審核對外科技交流合作項目。
按有關規定設置的機構:
紀檢監察審計處
負責局管理機構和下屬單位紀律檢查和行政監察工作,查處違紀違法案件;負責對全局事業費、專項資金和預算外資金的使用情況、內控制度、經濟效益,以及對國家和單位的資產管理情況、經濟實體負債和損益等情況進行內部審計調查,並適時提出審計意見或處理建議。
機關黨委
負責局管理機構及直屬單位的黨群工作。
離退休幹部管理處
負責全局離退休工作政策的研究和貫徹落實;負責離退休人員的管理工作
『貳』 大家對於民生、社會治理、國家安全有哪些新的看法
全黨必須牢記,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路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健全學生資助制度,支持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
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完善政府、工會、企業共同參與的協商協調機制,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勵勤勞守法致富,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拓寬居民勞動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渠道。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庄嚴承諾。確保到二○二○年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全面取消以葯養醫,健全葯品供應保障制度。堅持中西醫並重,傳承發展中醫葯事業。支持社會辦醫,發展健康產業。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有效維護國家安全。要完善國家安全戰略和國家安全政策。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嚴密防範和堅決打擊各種滲透顛覆破壞活動、暴力恐怖活動、民族分裂活動、宗教極端活動。加強國家安全教育,增強全黨全國人民國家安全意識,推動全社會形成維護國家安全的強大合力。
『叄』 貴陽學院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研究中心的網路生態文明與安全研究所
現有人員6人,其中教授人,副教授3人,博士後1人,博士1人,博士生1人。
貴陽學院生態城市建設研究中心「網路生態文明與安全研究所」的目標明確、人員齊備,主要有4名成員,分別是張牧博士,賀忠博士,梁昱博士,張桂玲博士。圍繞網路生態文明與網路安全提出了幾項切實可行的研究目標,詳細內容如下:
1、開發具有我市自主知識產權的貴陽市生態城市地理信息綜合分析系統,為我市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提供直觀可靠的圖像數據分析決策系統。
該系統以Google Earth為基礎,目的就是實現我市各類生態信息在GIS上的體現,我市的生態信息包括我市境內森林、綠地、河流、湖泊等自然資源的分布信息;各工業企業的分布情況以及其排污數據;各居民小區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等等一系列可以反映我市生態環境的圖像與數據,這些大量的信息需要在GIS系統上體現才能清楚地認識。我們的系統可以Virtual NET實現上述類似MIS部分的功能和GIS部分我市各地區的地理信息,這樣一來,可使我市的各種大量數據載入,使政府的規劃和決策更加准確、更加可靠,更有說服力。
2、網路信息流量識別與監控管理技術研究。
網路空間生態環境的保護重在防患於未然。因此,加強網路空間的技術管理手段,以技術防治信息污染,通過採用給網路設置過濾器、裝上防毒卡等技術過濾手段,對海量信息加以甄別,以清除信息垃圾、識別信息病毒,阻止有害信息的直接威脅,達到凈化網路環境的目的,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目前互聯網路信息內容過濾選擇的技術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網路層上,採用路由器過濾法,通過在互聯網路的國際出入口上設置路由過濾功能,將境外有害信息源的IP地址在路由器上設為「拒絕通過」得以實現;二是應用層面上,採用在伺服器上安裝專門的軟體作為過濾網關,依靠網關進行篩選和過濾,將有害信息摒除在外,而讓無害信息順利通過網關到達用戶終端。
我們主要針對VOIP網路的特點,深入研究分布式大規模網路環境下IP網路業務服務質量(Qos)的管理和監測技術,探索建立下一代網路的業務感知模型和Qos監測管理體系結構,將網路的業務級別定義與網路QoS的監測數據進行對比驗證,利用基於策略的網路管理技術、移動代理技術和主動網技術,構建VOIP網路QoS的配置、實施、獲取、分析、關聯和反饋機制,從而實現基於業務感知的VOIP網路QoS的分布式主動監測和管理。通過研究開發,我們可以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下一代通信網路監控、管理與優化技術,可藉此機會培育出面向下一代網路的監測、管理系列高技術產品群,確保我市網路通暢、安全、健康,創造我市文明的網路生態環境,同時可以提升我市信息產業的技術水平,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
3、網路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建設研究。
網路生態環境危機是世界性難題,尤其是我國剛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出現一些問題是必然的。但應認識到,網路行為雖然是在「虛擬環境」進行,但這卻是社會行為,不良行為、不法行為危害的是整個人類社會。「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網路環境也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一樣,要有法律、法規和道德規范去約束和治理。國家相關部門快針對當前網路環境危機中存在的問題,應盡制定有關法規,加大監管力度,保護網路環境的純潔。
4、信息產業與文化產業和諧發展中的轉變機制問題,增強貴陽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軟硬實力,營造和諧貴陽的良好網路氛圍。
在推進社會信息化的進程中,要把握網路傳播的特點和規律,大膽創新,在推進互聯網物理層面建設的同時,注重從網路文化消費引導、網路文化趣味培養、網路文化價值弘揚等方面,加強引導、管理和服務,實現網路文化產業與信息產業的統籌協調發展。增強網路文化的社會服務功能,改進網路文化的建設和管理。加強網路文化管理,是完善社會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網路文化的教育、服務和引導功能,為完善社會管理、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有力的網路文化支撐,這是一個亟待深入研究的嶄新課題,是建設和諧貴陽的必然趨向。
首先,網路文化要增強社會服務功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文化建設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網路文化在社會服務領域中大有可為。比如,建設誠信度高、安全性強的電子商務網站,服務經濟交往;建設收集民意、政民互動的網路論壇,暢通民眾訴求渠道;建設社會服務類組織和商業信息的資源站點,實現網上搜索,方便群眾生產生活,等等。總之,要增強網路文化的社會服務功能,為完善社會管理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
其次,網路文化的管理必須走法治化道路。應本著依法、科學、有效的原則,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教育、行業自律等手段,形成依法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規范有序的互聯網信息傳播秩序。政府網站要發揮表率作用,規范運轉,提供優質的網路服務。我們要從國情出發,借鑒國外互聯網管理的先進經驗和有效做法,使網路管理文化的發展更上層樓。
近五年承擔課題:
主持人 來源 項目名稱 時間
張牧 省科技廳 VOIP網路業務流量識別與安全主動監控系統 2008
張牧 省信息產業廳 NGN業務綜控儀應用與推廣 2008
張牧 省教育廳 特定信息流的實時識別和過濾系統原型機的研究和實現 2007
張牧 貴陽市人才辦 下一代通信網路流量識別、分析與控制系統原型機研究和實現 2007
張牧 貴陽市科技局 貴陽市網路生態安全監控關鍵技術研究 2008
張牧 貴陽學院 下一代通信網路中自適應多播擁塞控制方案關鍵技術研究 2007
賀忠 貴陽市社科聯 唐代宮廷詩歌與唐代社會生活史研究 2007
賀忠 省教育廳 《王陽明的文學形象——以〈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為中心》 2008
賀忠 貴陽學院 《沈從文鄉土小說與湘西方言研究》 2008
張桂玲 省科技廳 靶向拓撲異構酶I抗癌雙核配合物的設計、合成及構效關系研究 2008
張桂玲 貴陽學院 高度不對稱配合物的合成、結構、性質及其在手性分離中的應用 2008
梁昱 省教育廳 生物質制氣-柴油雙燃料發動機燃燒及排放三維模擬研究 2008
梁昱 江蘇省動力機械清潔能源與應用重點實驗室 柴油機燃用小油桐油料燃燒排放及應用研究 2008
梁昱 省科技廳 柴油機燃用小油桐壓榨油的性能研究 2008
梁昱 貴陽學院 雙燃料發動機燃燒過程三維模擬研究 2007
『肆』 IIAA是一個什麼機構啊!他的證書含金量怎麼樣啊社會上承認嗎
國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原國家勞動部)教育培訓中心開展了國際信息化人才崗位培訓工作,在原有的國家信息產業部頒發的國家信息化培訓證書的基礎上,引進了國外的先進的認證經驗,創新的發展出了適合於我國國情的普及型的信息化認證證書,得到了人事部、勞動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是目前國內信息化這一領域最具權威性的資格認證。
五年來,勞動部國際信息化人才資格認證管理中心為加盟的各個學校提供了全面優質的服務,沒有發生過一起投訴事件!國際信息化認證已經在全國21個省(除西藏青海)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授權的300多所學校開展了此項工作,共計培養信息化人才10萬餘人,為我國的信息化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國際信息化人才認證項目對信息化商務管理、信息化技術工程等相關知識進行培訓和考評。各地培訓機構可根據國際信息化大綱安排培訓,學員經培訓考試合格者,將獲得由國際信息化人才協會頒發的國際信息化人才資格認證證書,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培訓中心頒發的信息化崗位證書以及由國家人事部人才交流中心人才市場出具的人才入庫證明,學員資料將收錄到國家人才庫,為學員建立高品質、高信用度的人才檔案。該認證面向社會,立足於在校學生,服務於企業,為人員擇業、人才流動、選拔幹部提供建立健全人才信用體系,以便用人部門錄用和考核工作人員有一個統一、客觀、公正的標准。
『伍』 國家安全跟民生保障,跟社會治理沒什麼關系.
這句話是錯誤的。
民生保障制度和社會治理制度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的重要版理論創新之一,也是對權以往社會建設和社會體制理論的新發展。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
(5)國家安全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心擴展閱讀:
國家安全的基本原則:
第一、確立國家與民族崛起的基本目標。
第二、採取綜合一體化的手段。
第三、新安全觀包括主權安全,綜合安全和合作安全。國家享有主權,包括獨立權,管轄權,平等權,自衛權。國家綜合安全包括政治,經濟,社會,信息安全等。經濟安全是國家綜合安全的核心。軍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支柱。
第四、解決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脫節的問題。
第五、樹立獨立發展理念,為「全球化」條件下的民族國家定位。
『陸』 結合我國此次「戰役」的實際,談一談如何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保障國家安全的實
結合我國此次戰役的實際,談一談如何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保障國家安全。這個是需要從國家層面出發制定相關規定。
『柒』 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國家工程安全研究中心包括哪些部門
河海大學土木工程跟商學專業出國的機會相對來說較多。
河海大學是一所有近百年辦學回歷史,以答水利為特色,工科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首批授權授予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實施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建設以及設立研究生院的高校,擁有水文水資源與水利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工程安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河海大學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15年創建於南京的「河海工程專門學校」,1952年南京大學水利系、交通大學水利系、同濟大學土木系水利組、浙江大學土木系水利組以及華東水利專科學校合並成立「華東水利學院」。1960年成為全國32所工科重點大學之一。1985年恢復「河海「傳統校名,並由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
『捌』 政法委有哪些組成部門有哪些直屬機構,他們分別管什麼部門
政法委全稱中國共產黨黨委委政法委員會,它既是政法部門,又是黨委的重要職能部門,是同級黨委加強政法工作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參謀和助手,政法系統一般包括公安、檢察院、法院、司法行政部門、國家安全機關、民政(有的地方還包括城管執法)。
廣義的司法部門包括公安局、司法局、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國家安全局。狹義的指法院和檢察院。
中央政法部門:
1.中央政法委
2.最高人民法院
3.最高人民檢察院
4.公安部
5.司法部
6.國家安全部
7.地方亦有相對應的部門設置。
拓展資料
政法委員會是黨委領導和管理政法工作的職能部門。其主要任務是宏觀指導、協調、監督、檢查人民檢察院、法院、公安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國家安全等部門開展工作,維護社會穩定。
中央、省、地、縣四級與各鐵路局(地級)均相應設置,基層鄉鎮和其它部門一般不設此機構。在中共中央設有中央政法委員會,負責宏觀指導全國政法機關工作。省部級以上黨委政法委員會領導設書記、副書記、委員、秘書長、副秘書長。
政法委書記一般由由同級黨委副書記或常委兼任,中央政法委書記一般由中央政治局常委或委員擔任。
『玖』 中國危機管理研究中心隸屬哪裡
中國人民大學危機管理研究中心成立於2004年,中心名譽主任為張成福,現任主任為唐鈞。中國人民大學危機管理研究中心以防治危機為目標,以維護社會穩定為宗旨,努力推動我國「一案三制」的建立健全,全面促進黨政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在應對突發事件和媒體輿情方面的實際能力,持續倡導風險管理和形象危機管理的創新和應用。
(一)危機管理的基礎研究。以教育部哲學社科重大課題「國家公共危機安全管理系統研究」為平台開展應急管理、危機公關等系統研究,出版《公共危機管理理論與實務》、《政府危機管理能力評估》、《應急管理與危機公關》、《公共部門的危機公關與管理》等;並承擔四川、深圳、珠海等安全城市研究。
(二)社會維穩的應用創新。承擔「社會維穩風險治理與科學管理體系建設」,開創「一網兩庫三關」模式等。
(三)安全校園的全面創新。承擔「安全校園防控體系」,開創「主動防、科學管、立體化」模式等。
(四)「緊急救助」國家職業資格鑒定的工作。承擔民政部緊急救援促進中心全國統一教材《緊急救助》編寫,緊急救助員國家職業資格標准修訂,國家職業資格題庫開發。
(五)風險管理的中國標准研發。承擔「公共事務管理風險的標准」,推動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中國風險標准。
(六)風險評估的實踐創新。自2010年起發布《政府形象風險評估報告》,《企業風險報告》等。
(七)危機公共關系的合作建設。承擔「城管公共關系建設研究」等,推動形象優化和公關體系的建設。
(八)形象危機應對的理論與實踐。主編社科院藍皮書《形象危機應對研究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年度出版物);研發領導形象風險管理系統,省市負面形象指數,企業公關危機治理等;主持政府形象與民意思維的研究,持續出版《政府形象與民意思維》等。
『拾』 國家安全的支柱和核心是什麼
國家安全的支柱和核心是政治安全和國防安全。
當代國家安全包括16個方面的基本內容: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網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生物安全、太空安全、極地安全、深海安全。
在中國設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部統一管理國家安全工作。2014年1月24日,為了進一步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中共中央決定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
(10)國家安全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心擴展閱讀
2014年4月9日,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刊文,解讀國安委的由來和使命。文章指出,國安委成立,使我國擁有了應對國內外綜合安全和制定國家安全戰略的頂層運作機制,能夠把對外的國家安全和對內的國家安全的各種力量整合在一起,充分體現了維護國家安全與創新社會治理的有機統一,有效預防與化解社會矛盾的有機統一,預示著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關於國家安全戰略思路的清晰化、科學化。
2015年4月20日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進行二次審議的國家安全法草案,明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內涵。
根據草案二審稿,國家安全工作應當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託,維護各領域國家安全,構建國家安全體系,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